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例6篇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1

我今年执教四年级,当我们打算写植物时,很多孩子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写,父母家人平日也从未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过一株草,或一朵花。于是我设想用一段较长的时间,让孩子与一株植物慢慢成长,让习作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认养:手种植物 细心观察

“如果有人爱上一朵花,天上的星星有亿万颗,而这朵花只长在其中一颗上,这足以让他在仰望夜空时感到很快乐。他会告诉自己:‘在星空的某处有我的花。’但如果绵羊把花吃掉了,对他来说就等于所有的星星突然熄灭了!”这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的一段话。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当彼此驯服时,才会产生依恋,才会变得重要。学生没有真正接触一棵树、种植过一颗种子,他们对身边的花草树木就无法产生特别的情愫。

我让孩子们也认一株植物。孩子与父母或在花卉市场,或在小区里,或在江边的苗圃棚里找到了“那一株”。于是在班级QQ群中晒出自己认养的一株草、一盆花、一棵树,共有17种之多,有秀气纤长的吊兰,有呆萌可爱的宝石花,有芬芳无比的绣球花,有腆着大肚子的发财树,有朴实无华的芦荟……

有个孩子的植物没有名。“它是谁,我不知道,我把它命名为红茎草,顾名思义,它的茎是红色的。它的花语设定为红红火火。”命名与认养植物是一个彼此熟悉、有归属感的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亲密地接触一种植物,让这株草、这盆花属于自己。

一株草、一朵花,它们静然默立,没有欢颜相迎,没有噘嘴沮丧,因而不如小动物那般让孩子迅速产生情感,因此要学会主动去了解、努力去发现,这是一个慢热的阶段。

我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那一棵”“那一朵”,可以从书本上查找相关资料,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还可以到花店去询问……把自己的发现与小伙伴、与家人一同分享。

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吊兰的花语是朴实、纯洁、希望和宁静;肉嘟嘟的虹之玉别称竟然是“圣诞快乐”;还知道关于铁树的歌:“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开了花;万年的枯藤发了芽,发了芽……”

有的孩子天真地问:“老师,多肉植物们喜欢听什么音乐?他们是不是喜欢听节奏比较慢的优美的曲子?”面对这样有趣的问题,我笑而不答,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一花一草皆有自己的语言,一树一木都有自己的物形,如何有序有趣地观察,我们还邀请科学老师,将关于植物内部构造的内容着重分步骤讲述。从花蕊到根茎,从单瓣到复瓣,孩子们亦能对自己的那棵草说得头头是道了。但要从科学准确的表达走向优美、生动的描写,还需要诸多语汇的积累。

侍弄:用心付出 文学滋养

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它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还倾听过它的怨艾和自诩,领教过它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它,它也驯服了他,它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让孩子为自己的这朵花、这株草做些什么呢?是让孩子学会用心付出。你看,孩子们是这样做的――

前几天,阳光充足,光线透过家里的窗户直射在铁树上,我很开心。但没几天,土壤已经发白了,我赶紧把窗帘拉上,浇点水。(贾鸣然)

我用毛巾沾上一点水,在它的叶子上轻轻地擦着,直到它干净得不能再干净,像天空一样亮晶晶的。我又把它的花盆擦得干干净净,哈!这下它们可般配了!我又找了几颗五彩的小石子放了进去,让它更美了。(石静宜)

……

有位妈妈在班级群里笑谈:“这娃,照顾那盆草莓,比对他小妹还关心,一天跑去看十趟,就怕被风刮着,被雨淋着。”

有的家长也慨叹:“因为姑娘勤快,把好端端的肉肉浇得都没精气神了,她自个儿也在那伤心呢!”

从情感上慢慢走近,但言语的表达,描写植物的方法,还有待文学的滋养。因为直接描写植物的经典文章,尤其是适合中年级阶段孩子阅读的并不多。而在中长篇小说中,植物描写的语段大都是作为背景衬托、环境描写的一部分,孩子们平素较少接触。

我选择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汪曾祺的《紫薇》、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丰子恺的《梧桐树》、黄蓓佳的《三颗水仙球》,还有前文提的《小王子》六篇文章,形成一份有主题的群文阅读讲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赏读批注,围绕作者重点描写的内容,勾画你认为描写最有特色的语句,或者影响你最深的段落,然后进行赏析和交流。

渐渐地,孩子们体会到,想写好一株植物,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通过浮想联翩,让静态的紫藤萝变为一泻千里的瀑布;通过一只大黑蜂拼命吮吸,感受到花的香甜……

点睛:发现灵性 表达情感

从拥有了“那一株”开始,一次次地观察,不要求成篇,只言片语记录即可。阅读品析随兴所至,让孩子在安静、自由、融洽的氛围中,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交流都不无自豪地说起“我的银柳啊”“我的那盆草莓开始结果了”“我的那棵铁树抽出新叶啦”……快乐心情溢于言表。

如何连段成篇,如何让文章变得有条理,这需要有点睛的线索。让学生细细揣摩每一株草、每一朵花,发现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因为被照顾,因为被关心,因为被欣赏,“那一株”更会变得与众不同。

我还与孩子们分享自己写的《忆及凤仙花》,这篇散文围绕凤仙花的叶、茎、花,生动地写出凤仙花的憨厚、实诚、不张扬的个性。

孩子们从作家的文章,从老师的文字,从自己侍弄植物的过程中获益许多,尤其是自己内心生长出的情感,正如叔本华所言“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因此呈现出许多优秀的习作:

窗台上的芦荟正朝着阳光微笑呢!它的茎一节一节的,每一节都会伸展出一两根细长的叶子,如同翠竹那般挺拔,高昂着头。它的茎呈浅绿色,隐约可见的白色和淡绿色清爽无比。清晨,浇过水的芦荟,叶子上留下的水珠晶莹透亮,闪闪发光。它就是那么低调朴实,每星期只要浇一次水,只需一点土,就能安安静静地生长。叶子幽幽的深绿色,透出丝丝淡淡的忧伤之感,正如它的花语所说“自尊又自卑的爱”一样。(侯昌杰)

在我的精心侍弄下,它长得非常茂密。远远地看,就像喷溅的飞泉,给我们带来希望。吊兰有无数细长的叶子,微微弯曲,宛如仕女舞动的衣袖。近看,叶子白绿相间薄如蝉翼,又如温润的玉片。凑上去闻闻,那股清香萦绕鼻尖。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2

我们不禁要质疑:珙桐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生长了6000万年,那么,在法国人戴维发现珙桐之前,难道几千年以来就没有中国人见过这种珍稀植物吗?如果说早就有中国人见过,人们难道就不能发现什么证据吗?

唐代女诗人薛涛有一首咏物诗《咏八十一颗》[1],或许可以解答这个疑问。

先看薛涛《咏八十一颗》的诗句:

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

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第一句说的是此物有鲜艳的红色。第二句中,“圆珰”就是妇女佩戴的耳珠。早在古代,合浦沿海就以产珍珠闻名,所以第二句是说此物具有珍珠般的形状和大小。第三句中既然有“开时”二字,似乎应指“开花的时候”,看来此物应是一种能开花的植物;至于“开时九九知数”,后文再作解释。第四句中的“颉颃”,就是形容“鸟飞上下”的景象。

看来,这四句诗所描写的应该是一种能开花的植物。那么,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同时完全符合这四句诗的描写呢?

我们至今未见过古籍解答此诗所咏之物。近五十年,曾有几位学者提出过各自不同的诠释(包括合欢[2]、《九九消寒图》[3]、樱桃[4]、峨眉山野花[5]、荔枝[6]、八十一颗红豆[7]以及棋类玩具[8]),可惜它们都不完全符合这四句诗的描写,以至此诗近乎成了一首谜语诗。我们心中怀有解开这个谜底的强烈愿望,差不多长达十年之久。

2002年末,我们在北京参观“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展览,进入峨眉山展厅,信步走过一块山中珍稀植物的展板,偶然回首,只见其中有一幅珍稀花卉的图片,令我们的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当时我们的心情可谓是“恍然大悟”和“喜出望外”,恰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幅图片上的珍稀植物就是珙桐。它最能吸引人们注意之处,在于它有一对美丽的白色花苞片,犹如白鸽双翼。珙桐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珙桐科,大者可高达20余米,落叶乔木。珙桐的两性花或雌花常与雄花同株,通常由众多雄花和一朵雌花或两性花组成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雌花或两性花位于花序顶端,众多雄花环绕其周围。花序基部有膜质而近于长卵圆形或长圆倒卵形的花瓣状苞片2~3枚,几与叶等大,但较窄,初为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远看像白鸽,故有“中国鸽子花”之称。[9]

让我们用以下三张珙桐图片,来印证薛涛《八十一颗》诗句所描述之物应当就是珙桐。

请见图一。珙桐的头状花序,由一颗雌花和众多红色雄花组成,初生时,外观好似一颗小桑葚,直径约2厘米,大小如珍珠,恰如妇女所戴的红色耳珠。这就印证了此诗的前两句“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的描述。

珙桐开花是在初春,大约为每年四月份,即冬尽春来之际,也就是自冬至之日起开始数九以后的九九八十一天左右,恰好与第三句“开时九九知数”的“九九”相符。

请看图二。近看珙桐的一对白色花苞片犹如白鸽的双翼,美丽动人。

请看图三。远看开花时的珙桐树群,犹如许多白鸽上下扑动它们的双翅,绕树随风起舞,这不就是涛诗末句所说的“见处双双颉颃”吗?无论近看或远观,正是由于珙桐花非常像白鸽,难怪珙桐又得名“鸽子树”。

大片珙桐树群进入成长阶段后,各枝珙桐的成长过程则有早有迟。人们能同时看到珙桐树群中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珙桐花,故涛诗所写,乃珙桐树群,而非单枝。前两句所咏乃处于出现头状花序阶段的珙桐花(即涛诗前两句“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末句乃处于开出一长一短白色花苞片阶段的珙桐花(即涛诗“见处双双颉颃”句)。涛诗所咏,乃珙桐树群的全景,而非单枝珙桐,并无矛盾。

我们以珙桐的实物图片(均采自网上)来印证薛涛诗《咏八十一颗》所咏之物应当就是珙桐,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我们曾在《四库全书》电子版中进行搜索,除了薛涛这一首《咏八十一颗》之外,再也没有发现古代其他诗人写过同样名为“八十一颗”的诗歌,也没有发现其它古籍记载与“八十一颗”类似的植物。既然未见其它古籍记载,由此也可反证此物应当属于珍稀罕见的物种。由于珙桐属于珍稀植物,它仅仅生长在中国四川(如峨眉山、龙池、北川等地)、贵州、湖北、湖南、云南等地的海拔1600米~2000米的极少数深山野林之中,人迹罕至,花期也不长,只有一个月左右,所以古代绝少有诗人见过珙桐开花。即使有个别幸运的人见过珙桐开花,即使也曾写过诗来描写它,但由于数量太少或其它原因而没有留存下来。

至于“八十一颗”的名称由来,似无古籍可考。我们只能推测:因珙桐的头状花序初生时,其红色雄花不但美艳动人,而且颗数众多(参见图二),或因此得名。所谓“八十一”者,即九九“八十一”也,非指确数。“八十一颗”这个名称,应该是薛涛见到此物之处(如峨眉山)的当地人所取。此物如在另一处(例如龙池或北川),很可能就会被称为其他名称。例如,贵州所发现的珙桐,当地人就称之为“水梨子”;又如在外国,珙桐被称为“中国鸽子树”。

正则与国平曾于2003年薛涛研究会上就薛涛诗《咏八十一颗》谜底问题发言,并于2004年在报刊上先后发表过两篇文章。[10]我们从今春在北京植物园亲眼见到珙桐开花结果的过程,发现我们此前的文章有一缺陷,即涛此诗前两句所写应为珙桐的头状花序,而非珙桐的初生核果。九年前倒果为因,存在误解,故今年返归头状花序为因,特撰此文改正,并就教于高明。

注释:

[1]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

[2](日本)辛岛骁:《鱼玄机·薛涛》,《汉诗大系》第15卷,日文版,1964年。

[3]陶道恕:《唐代民间习俗的艺术再现——薛涛诗〈咏八十一颗〉试解》,《薛涛与望江楼》第1期,1992年4月。

[4]刘玉珊、杨正苞:《薛涛说丛——说薛涛的一首谜语诗》,《薛涛与望江楼》第3期,1995年11月。

[5]李殿元、王珏:《万里桥边女校书——锦水修竹吟薛涛》,见李殿元、屈小强主编《十大才女之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6]卓三:《女诗人薛涛和她的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年。

[7]蔡祖煌、滕蓓给张正则的信件,未发表。可参见[10]。

[8]宋兴国:《薛涛〈咏八十一颗〉新解》,《薛涛与望江楼》第4期,2001年10月。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3

关键词:小学习作;三年级;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学写作文,会感到困难、吃力、束手无策,教师也感到很棘手。但只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传授恰当的写作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激发兴趣,乐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可见有了兴趣就有写作的动力。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比如,小学生比较喜爱、熟悉小动物,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安排学生一次习作,讲清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一种动物,有重点地观察这种动物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到作文课时,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学生的兴趣瞬间就能提起来……老师对学生习作里用得好词好句、好段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一丁点儿进步,都要及时肯定,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产生对作文的莫大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模式。可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探索、思考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观察的指导途径很多,例如:课内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再者根据训练的需要指导课外系列观察活动,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思考,选取材料。

无论是看图学文还是阅读课文,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观察的顺序:水面――海底――沙滩――海岛上,告诉学生这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再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侧重点:水面主要观察了颜色及变化来表现其美丽的特点,海底主要观察了海洋动物的样子及活动来说明西沙群岛的富饶,海岛上则是抓住树多、鸟蛋多、鸟粪多来表现起鸟多。在教学之后,及时让学生练习。再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按时间顺序来观察和描写景物,以及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特点的方法。教学后教师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使他们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所熟悉的景物。提起植物,小学生脑海里会出现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如果要将平时所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极多数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有的会觉得无话可说,有的三言两句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要细心观察缩写的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特征;再看颜色、枝叶及生长环境。接着,安排好写作顺序。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四、拓展阅读,教学生学会积累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教师怎样教学生读书积累呢?教师可以介绍相关书目给学生读,如《格林童话》、《中国成语故事》、《伊索语言》以及一些本年段的优秀作文等,引导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直到把它读懂。学生阅读时需要在书中画出关键词语和精彩的语句。并把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都摘抄下来,丰富他们的词句库,胸中有积蓄,以便在习作中能随手拈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想法,让他们想清楚,理清楚,再写下来,并且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谈点体会。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只有书读多了,积累的多了,练笔多了,作文才能写得好。

五、结语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4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断追求着和谐: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政通人和,敬业乐群,这是社会的和谐;同学友爱,路人相助,这是人际的和谐……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个人成长需要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于是和谐便被看作是一种极致,一种完美。

近年来,“和谐”一词在报刊、电台频频亮相,成了点击率较高的词汇,“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因而,学生很容易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我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等角度来组织材料,但这样选材,角度大而空,学生离这样的政治生活距离较远,写出来必定空洞无物,我们只有学会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从小角度切入,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去构思,才能言之有物,具体生动。

一、议论类文的构思指导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力求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拟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构方式:

1、先揭示和谐的含义,一般采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多个领域和谐的具体表现,如解题中所说,然后揭示和谐的重要性,最后谈如何达到和谐,例如和谐的前提有尊重、平等、法制等。

2、先从反面举例,然后揭示不和谐的危害,指出和谐的重要。

3、正反对比着写,可以在阐释和谐的概念、重要性、原因和后果等方面对照着写。

二、记叙类文的构思指导

首先确定所要表达的范围,如家庭、社会、人与自然等,截取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段铺叙成文。必须向学生讲明白,记叙类的文章要特别注意结构的精巧设置、细节刻画的运用和语言的形象生动。

根据文题提供的材料,题材可以涉及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写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作者可以写自然界的动物之间、植物之间、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动物之间的“和谐”,如动物世界中小熊、小猫、小狗之间的友好交往;植物之间的“和谐”,如植物园中树木、小草、花儿之间的相互映衬;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如牛羊与草原、小鸟与森林、游鱼与河流等的相互依存。

文章可以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采用动化剧本的形式,把动植物虚化成人,通过动植物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自然界需要和谐,和谐让万物变得美好。

(二)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1)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如“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和睦相处,“爸爸”的善解人意,妥善处理与外公、外婆之间的关系,“爸爸”、“妈妈”和“我”之间在平淡的家庭生活中体现的融融亲情,通过生活中真实、具体的典型事例,运用生动的描写方法,表现“和谐”的可贵。

(2)学校师生之间的“和谐”,如“老师”与“我们”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融洽气氛,这既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又能表现新型师生关系。还可以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矛盾的化解、友好交往等,写“我们”两名尖子学生因相互嫉妒产生纠纷,影响了各自的进步,也破坏了班级的荣誉。惨痛的教训,让“我”感到和睦相处,才是唯一的出路,对大家都有利,于是,上演了一段“将相和”。

(3)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如陌生人对“我”的错误或过失行为的谅解、宽容,让“我”恐惧的心变得温暖,或“我”热心帮助陌生人感到快乐,或邻里之间的相互体谅、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还可以表现对和平的渴望,渴望台湾早日回归,渴望世界没有战争,渴望伊拉克的同龄人像我们一样,能够平安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可运用书信体或庭审记录体,采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把内容写充实。当然,也可以写想象文,写太空人与人类和谐相处,相互学习、借鉴、互补,共谋发展。但这类社会类话题,取材的范围大,内容离学生生活远,学生很容易写得空洞,说大话套话,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得力。这类题材学生在写作中要慎重选择,尽量不涉及。

(三)写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方面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立意: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5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的句式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眼睛________。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尾巴________。”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说:‘________。’小树说:‘________。’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6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

在现阶段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对于作文教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工作。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首先要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文素材,对作文素材进行充分的合理想象。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使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让作文更具活力。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掌握周围事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语言将其特点进行描述,尤其是小学生的作文,教师更要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可以通过布置类似的作文题目,例如《我身边的××》,让学生对周围事物或人物进行详细的观察,从而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其进行描写。

二、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能够进行写作的素材相对比较少,所以,进行优秀的文章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带领学生去公园、动物园游玩,在游玩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动物,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对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或者是动物进行描写,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除了要进行基本的作文知识的教学,还要对学生掌握的基本词汇量进行提高,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作文创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古诗名句、中外名著等相关著作,对学生的语言基础进行提高,从而在锻炼学生作文写作的同时,使创作更加有活力。

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等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