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的词语范例6篇

描写山的词语

描写山的词语范文1

湖光山色:

释义: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出处] 宋·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是描写自然环境优美的词语。

出处:宋代李清照《齐周随笔》:“泉城湖光山色之秀,鍾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冠。”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山的词语范文2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

描写山的词语范文3

诗词教学的高耗低效历来备受诟病,课堂上教师一味在诗词“讲了什么”即诗词的意思上发力,而忽略了对诗词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意象的把握、意味的品悟和意境的探寻,致使本应灵动的诗词教学变得了无生趣。学习诗词如登山,应少些已有景色的告诉和讲解,多些未知风景的探险。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直在理解诗意这一平面上打转,诗词学习终究将在原地徘徊不前,而缺了沿波讨源的历险,少了峰回路转的精彩,失了柳暗花明的诗意,是无法真正抵近诗歌的内核的。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开始了《渔歌子》的教学设计。

《渔歌子》是一幅色彩明丽,节奏舒缓,格调恬静闲适的写意山水画,作者张志和举重若轻,在看似轻描淡写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诗意田园的唯美画卷。词以景物描写起,以景物描写收,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张志和笔下的景物与文字也显得干净、饱满、透明,富含张力。“西塞山前白鹭飞”,语言平白如话,却为整首词奠定了明快的情感基调。词中所写景物西塞山岿然不动,白鹭振翅高飞,一静一动,动静相宜。“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之明艳,流水之灵动,鳜鱼之肥美,构成了词人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与李白的“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的惬意与满足尽在其中。“青箬笠,绿蓑衣”,白描手法的运用较好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忘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渔父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所写的何止是景物,“烟波钓徒”流连的也不仅是垂钓。同样写烟雨,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宠辱不惊相比,《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则是作者张志和拥抱风雨、流连山水、物我两忘的绝妙画卷。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看似普通的景物为我们营造构建了每个人都为之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渔歌子》这首词集中表现了张志和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这样的境界看易行难。张志和所描绘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人生境界深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哲学真谛,可谓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读懂诗词表面的意思相对容易,然而诗词背后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被我们疏忽甚至遗忘,诗词学习浅层化、表面化,诗词教学缺少立体的引领和纵深的推进。有了以上对诗词教学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诗词教学的准确定位,我开始了教学层面的探寻与思考。《渔歌子》中所写普通之景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如何从意象入手引领学生去品读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物的丰富意蕴,在诵读想象中切己体察,去把握诗词意境之美,在揣摩品悟中比较辨析,由朴实无华的景物描摹直抵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核,从而引领着学生拾级而登,由表及里,由文及人,最终把诗词教学引向立体,指向纵深。追问的过程是解构更是重构,在对《渔歌子》教学层面的思考过程中,“意思”“意境”“意象”“意味”等关键词语陆续跃入我的眼帘,“读懂意思”“体悟意境”“揣摩意象”“品读意味”,《渔歌子》的教学思路也逐渐变得明晰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品味词的色彩、画面、韵律美,读懂词的主要内容,感受词的意境美。

2.抓住词中的主要意象展开品评,品读词的深层意蕴,体察人物恬淡闲适、逍遥超脱的精神世界。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从语言出发,读懂意思

1.自由读词,思考:《渔歌子》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读词时眼前所浮现的景物。

3.如果让我们为眼前所浮现的景物添上色彩的话,你会分别为词中的景物加上什么颜色?能联系词的内容来谈谈体会吗?

4.如果为词中的景物配上声音,你又会添加哪些声音?

5.自由读,体会词的画面美。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湖光山色,能把这些景色连起来整体说说吗?

7.自由诵读词,边读边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是语言的贵族。”诗词总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饱满、最丰富的内容。《渔歌子》一词用短短27个字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画卷。教师读出的东西,不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沉浸。这个学习的过程即是对诗词所描绘的内容进行激活、还原和再现的过程,读出色彩,读出声音,读出画面,作者所欲表达之“意”在学生的朗读、想象与体验中逐渐变得清晰、立体、饱满起来。】

二、从语感出发,体悟意境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请用心读词,想想作者张志和想借这样的景抒发怎样的情?

2.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

3.同样写垂钓,《江雪》是怎样描写的?请自由读《江雪》,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印象深刻?

4.比较《渔歌子》中的渔父与《江雪》中的渔父不同在哪?

5.同学们是怎样理解“不须归”的?

6.能把“归”换成“还”吗?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7.再读这首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8.如果为我们的观察角度画个线路图,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9.再读这首词,把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起来,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图景?

10.高声诵读,体会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教师的追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聚焦文本之“源”的探讨,指向文本之“幽”的品评。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与《江雪》中渔父形象的比较辨析更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词的表层意思的评析引向深层意境的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缀起来整体鸟瞰,有助于学生对词所描绘的意境有更整体、更深入的把握。】

三、从语境出发,揣摩意象

1.词中的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

2.请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拓展阅读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了解“桃花”的特殊含义?

4.补充《桃花源记》的有关资料,品读词中“桃花”的意象之美。

5.词中的“白鹭”“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6.再读整首词,体会词的意象之美。

【诗词、文言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在语境之中去感受。“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这样的问题设计告别了分析,拒绝了说教,摆脱了告诉,远离了傻读。在读懂诗词意思,体察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揣摩诗词所写景物特殊的意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发现、建构、生成新的意义,这是诗词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语文能力。】

四、从语意出发,品读意味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哪?

2.词人为何说“不须归”?用词所描绘景物的特殊意象说说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3.“不须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西塞山的景色美吗?

4.补充阅读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5.词中的“归”说的仅仅是回家吗?

6.诵读后品悟“不须归”的丰富意味。

描写山的词语范文4

    一、积累词汇,厚积薄发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阅读大量优秀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成果有经典的诗文、凝练的成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名家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佳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丰富词汇积累,写起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课文时,借助文中描绘事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的词汇积累。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桂林的山水美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并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生答:“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清、静、绿”。笔者抓住学生发现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中词汇去观察、描绘其他景物,通过出示我县大明山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上最具特色的景物,并将景物的特点说清楚。学生通过看图及对大明山景物的了解,很快总结出:“大明山的水清、凉、绿;山间绿树成荫、有白色的房子点缀;山下农田交错、河流弯曲。”学生还能运用课文中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口语训练:“大明山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大明山的水真凉啊,站在水中,让你瞬间消除夏日的炎热;山间绿树成荫,走在林间小道,似乎走进了天然的空调房里;座落在半山腰上的白色楼房,好似一座布达拉宫,远处星星点点的小洋楼,更像是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颗珍珠……”

    二、借鉴教材,适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写法、概括主要内容、谈谈阅读感受等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再把交流所得写下来。如:“写一写你对文章学习的感受”“写一写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对文中的故事进行续写”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美丽景观,文章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笔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运用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描写山的词语范文5

1.水何澹澹,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杜甫《望岳》)

9.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0.白头搔更短,________。(同上)

11.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上)

13.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同上)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 夜来南风起,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18.__________,童稚携壶浆。(同上)

19.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1.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3.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李商隐《无题》)

24.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5.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6.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7.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8.________,亲射虎,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_____。______,又何妨!(同上)

30.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1.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同上)

32.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3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同上)

34.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6.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同上)

37.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8.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9.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同上)

4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理解性默写,根据要求用诗文原句或自己的话填空

1.《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行路难》中最能表达诗人李白坚信理想抱负一定能实现的倔强、自信、执着精神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忧国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创造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描写沙漠风光,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描写饯行场面,帐内帐外互相映衬,表现友情浓烈深挚、心胸豁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送别场面,把离别的惆怅深情融于雪景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刘禹锡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戒备森严,不可侵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用烘托手法描写将士们黄昏练兵,威武雄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描写深夜奇袭敌人的悲壮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自己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牧在《赤壁》中借题兴叹,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2.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2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____,_____。

24.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白描手法直抒亡国哀思的名句是______。

2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6.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9.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0.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离京却不忘报国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描写春景的。2.描写夏景的。3.描写秋景的。4.描写冬景的。5.咏雪的。6.咏莲的。7.咏菊的。8.描写高山的。9.描写山水的。10.描写花的。11.描写鸟的。12.咏叹花鸟的。13.描写登高远眺的。14.描写洞庭湖的。15.描写长江的。16.涉及黄河的。17.蕴涵深刻哲理的。18.描写征战生活的。19.描写战地红旗的。20.描写农耕生活的。21.描写农村淳朴好客风尚的。22.直接描写真挚友情的。23.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24.情景交融抒发惜别深情的。25.抒发爱国情怀的。26.抒发理想抱负的。27.托月抒怀的。28.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29.抒发忧国思乡情怀的。30.咏叹历史兴亡的。31.以古人自喻的。32.巧用历史典故的。33.抒发思亲情怀的。34.描写大海景象的。35.描写塞外风光的。

四、语言的运用与化用运用出自课文的成语、格言、名句或者对其加以点化,自选话题,造句或写话

1.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_____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___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___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___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

1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_____

1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__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__

1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_________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

25.沙场秋点兵:_____________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

28.写出出自《〈论语〉十则》的六个成语,并任选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写出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写出出自《岳阳楼记》的五个成语,并任选两个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醉翁亭记》的两个成语,解释其现代常用义,并各造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自选话题,用出自《出师表》的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出自《鱼我所欲也》的成语是哪一个?对这个成语,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理解?请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山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