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范例6篇

高一教案

高一教案范文1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高一教案范文2

【关键词】三环节教学 三案合一

在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实施以“课前预习、课中改进、限时作业”为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中预习案、课中改进案、巩固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三案合一”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 预习案

预习案是“三案”的第一部分,预习案的设计要明确目标、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预留质疑问题的产生空间、引导学生完成自我预习检测。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课的预习案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学习目标、重难点

统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三案,必须做到既正确、合理,又针对性强。

2.知识梳理、问题探究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60~63页,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问题的探究。

“知识梳理”部分的设计完全出自教材,紧紧围绕本课重难点,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初步认识。既可以设计成填空,也可以设计成知识树的形式。如: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产生和____________灭亡。

“问题探究”是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完成知识梳理之后进一步思考的依据,在本课的教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题目:(1)发展的普遍性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2)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3)请尝试举出生活中1~3个是运动变化但不是发展的例子。

3.预习检测

题目的设计既要能检测预习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尝试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如: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人类虽然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可以预测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④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都是不正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自学质疑

既是学生对自己预习的进一步反思,又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延伸,还是学生课堂上交流展示预习成果的依据,在“三案合一”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课中改进案

课中改进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依据,我设计了几个环节。

1.展示交流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交流自己的预习疑惑。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实现以下目标:(1)达成学习共识。学生通过交流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形成共性认识。(2)明确存在的疑惑。学生通过展示、交流预习案中的自学质疑中自己的疑惑,进行生生间的初步探讨解决,同时将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给老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则是一个信息收集员。

2.解难释疑

本环节的目的是:(1)讲解预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2)突破重难点。在这环节是将上一环节中教师收集到的学生疑惑拿出来,通过师生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的方式分析讲解,攻克难关,改进案中我预设了以下问题:(1)发展的普遍性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2)为什么运动、变化并不一定是发展?(3)如何判断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否是发展?

3.拓展提升

一方面要反思知识,挖掘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准确认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要拓展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注意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2)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三 巩固案

巩固案是对学生当堂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便于在下一节教学中及时补救或深化。在本课的巩固案中,我设计了10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如:

2010年9月6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

A.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一教案范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教学案探索 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2-02

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个富含理解性的学科,需要同学配合老师指导学习,老师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案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如此深厚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案整体组合,才能不断适应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使教学效率全面提高,这才是一个高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真正需要。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整体化的研究探索,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背景

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个研究为什么的生物学科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不断获取知识、理念以及对方法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以学生体会为基础,教学方案为主旨,体现出高中生物内容的重点,分析课堂知识难点,达到教学与学习的平衡统一。高中教学难免有应试成分,在知识点的分析层面也很是显露,课堂四十分钟,尽管不能详细论述一个要点,但是依然能够仔细概括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因此教学案要详细统一,把知识概念的重难点做出归纳,使预计教学和实际教学达到完美的契合。

二、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模式

(一)教学案必须有合理的编写目标

1.教学案的编写要以教学以及考试大纲为基础。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期间包含了重难点的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点的传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满足于考试的要求,毕竟教学课时有限,学习科目多,完成不了太过于详细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案的编写是重中之重,只有编写好教学案,才能积极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高中生物教学案需要明确地符合以下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等,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案编写的依据罢了,教学案的编写还必须有灵活性,客观性以及幽默属性等。

2.教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授课的真正目标,如果一味地进行讲述,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程度等,最终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在教学案的编写中,优先考虑学生们的学习以及接受能力,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果不能侧重,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章节中,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有关氨基酸的计算公式。如果就单纯讲授蛋白质的内部结构,来源以及关系,不仅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还增加难度。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满足一个教学考试的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克服学生在教学之中会质疑的问题,找出章节的教学难点进一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在本章节的要求是对计算公式的练习等,才能举一反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它。在以学生为本的要领中,还有一个就是满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毕竟学习是件苦力活,一个班级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接受能力都一致,再加上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前后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更加不能一致对待,所以要做到平衡统一,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要求,注重知识面由简单到繁难的过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收获从基础到提升的内容,这是教学案应该归纳和总结的: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案的编写质量,做到教案与学案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案的整体化模式探索

教学案的目标是根本的,但是要实施,不仅要详细具体,还要考虑诸多方案,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

1.教学案要编写具体,不能泛泛而谈。教学案是对学生教学的一个参考模板,教案和学案要做到和谐统一,就必须在每一个关键的点子做到平衡统一。每个章节的每一小节都要注释清楚,标注出难重点,侧重点于教学内容,同时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案记录将要讲述的课堂细节,以及课堂要点,甚至根据课堂要求预点名提问的学生都可以指出。

2.教学案的一体化要求编写要生活化。教学和生活还有不断的融合才能触碰出光彩的火花,不断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具体结合,才能活跃课堂气息,增加学生的应用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和实践兴趣。比如在“酶的应用”告诉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要有一个适当的洗衣温度才能做到最佳的洗涤效果:在“人体的激素”章节要明确知道激素的应用和缺乏亦或是过多激素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小小的诊断;在“光合作用”章节,要结合光合作用曲线,讲述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对植物的影响,特别举例说明生活中养花种树的关键点,不仅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使知识用于生活,成为一辈子都受益的宝贝。

教案和学案的一体化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总结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总结的,如果没有时间的积累,是不能写出完美符合自己的教学案。不过,即使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不断参考和归纳他人的教学方案,做到教学案的和谐统一,就能慢慢地提高教学质量,让高中生物的芬芳播撒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当然,这些仅是笔者探索得到的一些参考意见,读者仍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才能写出属于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案。

参考文献:

[1]张笑男,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1年11月.

高一教案范文4

一、精心设计导语和过渡语

导语就是一堂课开始时讲的话,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导语有趣新颖,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导语启发设疑,又能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主动获取知识;导语直观形象,还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展开形象思维。因此,每课教案,我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设计一段精练的导语,或设疑,或提问,或以旧带新,或创设情境等,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今天,大家有没有兴趣随教师一同去游览一番呢?(学生立刻响应)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把游览的路线记清,现在我们就启程吧!学生立刻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积极地按照我的设计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

在教学步骤这一环节上,我还特别注重过渡语的设计,在能深化中心、深化认识或指导感情朗读的地方,编写教案时,我总要反复推敲,设计几句精彩的过渡语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如《》一课,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带着无比激动、敬佩、自豪的感情说:“身负重伤,又面临敌人的枪林弹雨,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可他想到了祖国,想到朝鲜人民,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还是顽强地向前爬,瞧,他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此时,如果你是他的战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样学生对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了。

导语和过渡语不在长短,但要精,要能抓住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教案前,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挖掘我们的知识源泉,字斟句酌,设计精美的语言,使它既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把孩子们带入知识的宫殿。这些光靠临场发挥是办不到的。

二、问题设计要细

当然,这并不是指多设计问题,从头问到尾,而是在这篇课文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下设计一些辅的小问题,或提示性语言,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多,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弱,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个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地答出,他们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而我们青年老师教学阅历浅,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少。因此,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首先想到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怎么办,答错了怎么办,通过哪些问题,用什么方式方法帮助引导他们,预先我都要在教案上做详细安排。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差错,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临阵不乱。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安排

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因而在写教案前,我特别重视课后练习,课后的练习题,看哪些题放在预习中完成,哪些题在讲读时完成,哪些题可相溶,哪些地方加深巩固,需补充一些综合题,以免遗漏。这些都要反映到教案上,把课文讲完,这些练习题也就处理得差不多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精心设计板书

好的板书,能成为理解和记忆课文的支柱,也有助于学生笔记能力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概括能力。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我对板书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每一课教案我都要精心设计板书。

五、坚持写课后札记

讲完课,静下心来想一想,会对教材有新的认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仔细琢磨,制定改进方案,把这些都写在教案上,就是课后札记。时常翻一翻,总会受到一些启示,天长日久,不知不觉教学经验丰富了,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学质量也就相应上去了。的确,写课后札记是我们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高一教案范文5

(一)选修阅读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的研究

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并根据考试说明,向学生传递该知识点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标注本知识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了解和重视。

(二)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采用了“四环节”教学模式:基础学习―阅读训练―难句分析―词汇学习。模式设计如下:

Step1 基础学习

这一步骤让学生知道课前应做些什么。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任务:预习单词Page72(bookworm―live up to)并浏览文章

【学生活动】1. 朗读生词Page72(bookworm―live up to)三遍;

2. 浏览文章并在课文中Page1-5划出Page72(bookworm―live up to)中的生词。

Step2 阅读训练

选修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这一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 细读课文。2. 检测理解。可采用选择题、阅读填空题等检测形式。3. 方法点拨。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任务:理解文章细节

【学生活动】运用Scanning阅读方法完成阅读练习。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not the reason why many people don’t like the classics?

A. Because they think classics are old-fashioned and boring.

B. Because they think classic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life today.

C. The different language used in Classics makes them difficult for some people to read.

D.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can only find classics in bookshops and libraries toda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s NOT true?

A. The award-wining film is based on Charles Dickens’s novel.

B. The film based on Great Expectations was released in 1998.

C. Oliver Twist was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D. Charles Dickens died when he was 58.

3. What’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which happen in the story “Great Expectation”?

a. Pip got a lot of money from a generous stranger.

b. Pip is bent on becoming a gentleman and winning Estella’s love.

c. Pip learns the value of happiness and friends.

d. A criminal in a foggy cemetery frightens Pip.

e. Pip moves to London to begin his new life.

A. a d e c bB. d a e b c

C. a e d b cD. d e a c b

Step3 难句分析

长难句分析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分析句子结构、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语言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难句分析设计如下:

学习任务:分析课文的长难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长难句并翻译。

【学生活动】在书上划出以下2个句子并按要求分析长难句。

1. Because a lot of classics were written so long ago, their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odern works.(P2, Line6-7)

①句中those 指代

②翻译整个句子

2. He has rigid ideas of what it means to be civil and to be a gentleman, and is embarrassed by Joe because he does not fit these.(P3 ,L39-40)

①句中what引导_________从句

②it 和 to be civil and to be a gentleman充当________成分

③朗读译文:他对文明和绅士有着刻板的观念,而乔让他尴尬,因为乔与这些观念不匹配。

【教师活动】抽查二个学生的答案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

【配套练习】

1. The population in China is much larger than________in Japan.

A. that B. those

C. this D. these

2. I don’t agree with________you said.

A. that B. what

C. which D. who

【学习整理和反思】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分析句子,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记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规律。然后做配套练习,实现知识学习的及时反馈,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Step4 词汇学习

词汇学习环节侧重学习有用法的词汇和识记重要短语。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常用词、短语的用法及识记重要短语。词汇学习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习任务一:理解并掌握be bent on的用法

【学生活动一】朗读并翻译课文原句,写出短语的意思和bent的词性。

Pip is bent on becoming a gentleman and winning Estella’s love. (P3,Line41)

be bent on:意思________bent 词性________“弯曲的;决意的;决心的”。

【学生活动二】翻译下列句子并猜测词义。

He worked hard to make money and he was bent on making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ppy.

In fact, she found she hadn’t a bent for acting and so she gave up.

This is a bent way leading to the small village.

学习任务二:识记单词或短语

【学生活动】在课文中划出下列句子并记住划线的单词或短语的意思。

1. Many people don’t read them, because they think classics are old and boring an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life today. (P2, Lines 9-10) 与……无关

2. They have not disappeared and still have a place in the world today. (P2, Line12) 占一席之地

3. Great Expectation is set in England in the early 1800s. (P3, Line26) 以……背景

4.……, but Joe is a kind and simple man who would rather die than see any harm come to Pip. 宁愿做而不愿做…

5. The film begins the same way as the novel does――with Finn(Pip) meeting a violent criminal on the run from the police,……(P5, Line6-8) 躲避,奔波

6. ……, as it is not likely to live up to your great expectation. (P5, Line19) 达到,符合

(三)使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产生的效果

高一教案范文6

关键词:运动学;物理图像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理学习的突出特点是理解物体运动变化过程的原理,即注重物理情景。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如何把抽象的文字题意表述转化为较直观的情景?在此,物理图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物理图像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收集信息、推理判断、作图处理数据和用图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高一起始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问题。重视图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并形成正确的物理情境。当然在物理图像教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学生普遍感觉能听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困难,笔者就高一起始阶段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运动学图像和力学图像)教学案例中遇到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高一初始阶段的图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运动学图像

作为高一起始阶段的图像教学,一直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在图1位移图像中学生不容易理解AB段表示静止状态,并且学生总错误地认为图1所示的位移图线就是质点运动的轨迹;还有对图(a)、图(b)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感到很难理解……

那么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坐标轴表示的含义,从分析图线上对应的坐标点的物理意义来明析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如图1中纵坐标x表示的是质点的位置坐标,那么我们不难发现OA、BC段上各点的位移逐渐变大表示质点向同一方向的直线运动,AB段上各点位置坐标不发生改变说明质点在这一位置保持静止,CD段上各点的位移逐渐变小说明质点作反方向运动;其次,重视由数学函数图象向物理图像的转换。同一图象坐标轴的符号换成物理量的符号,学生并不能顺利过渡到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发现把一个物理规律或实际的物理过程抽象为一个图像,这个图像建立在特定的坐标中,而且图中的点、线、面都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在思维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转化跨度。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考虑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抓住函数关系式的特征,将数学变量转换为实际的物理量,将函数图象转换成物理图像。如右上图所示:可以将物理图像与函数关系式y=kx类比,那么图(a)就相当于将y换成位移s、x换成时间t,s=vt就是图像对应的关系式。第三,重视简单图像,注重物理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如图(a)和图(b)的区别,虽然图像相似,但只要找准对应的纵轴的变化关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力的图示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平行四边形法则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力图示法时,对“长度”和“力的大小”存在着认识障碍,“标度”会让学生误认为线段的长度就是力的大小。

例如:(2009·江苏高考)用一根长1 m的轻质细绳将一幅质量为1 kg的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如图2)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 N,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钉的间距最大为(g取10 m/s2)(

A.■ m B.■ m C.■ m D.■ m

本题主要考查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画框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等于画框的重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两绳间的夹角为120°,则两个挂钉间的最大距离为■ m。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受力分析时,很多学生总是误认为绳长就是力的大小,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学中应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并通过作图法求共点力合力的规范性练习,让学生领悟“形”向“数”的转换。

总之,高中物理知识性强,有些规律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理解、总结,甚至有些规律与生活中经验相悖,图像法在形象地反映物理规律、表达物理知识时比枯燥的文字、公式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让学生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此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秋教案

下一篇加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