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燕子的诗句范例6篇

描写燕子的诗句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1

一.描写燕子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表达诗人对燕子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绝句漫兴》诗:“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诗的大意是,燕子不嫌茅草盖成的书斋又低又小,在里面建筑巢穴。燕子衔泥时,不小心把琴书弄脏,口中的飞虫掉落,燕子飞过去接住,翅膀打着了诗人,诗人也没有气恼。全诗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宋朝诗人汪藻的《漫兴》诗:“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来春强健还相见,送汝将雏又一归。”这首诗前两句写燕子年年春天飞来寻找旧居,对人无是无非。后两句写我今天送你带领雏燕飞回,明春还会相见。诗中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宋朝诗人葛天民的《迎燕》诗:“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诗歌的意是,在将近阳春三月的时候,一户普通老百姓家里。他为了迎接新春飞回的燕子进入家门,不放下旧帘子遮掩房门。春雨后,燕子翅膀上沾着微小的雨滴;土地里有落花,给泥土带来香味。修好巢窠,养育儿女,小燕子都长大了。人和燕子相伴,共度美好的年华。全诗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爱护和喜悦。

二.借燕子育雏辛苦,雏大则离母而去,讽谕世人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凋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这首诗中描写燕子夫妻,含泥衔草,建筑巢窠,生儿育女;捕虫养雏,呕心沥血。等到将雏燕长大,小燕子却展翅飞去。诗人以此讽谕世人,不要像小燕子那样,忘记父母双亲的深恩。

清代诗人周士彬的《营巢燕》诗:“双燕衔泥葺巢垒,飞去飞来掠烟水。巢成抱卵意苦辛,忍饥终日伏巢里。哺养新雏四五子,冲风冒雨寻虫蚁。燕雏羽弱飞难起,母燕呢喃翔复止。一朝相引向天飞,子去母归谁顾视。独有前林慈乳乌,衔恩反哺情无已。”这也是一首描写双燕哺育雏燕的诗作,借小燕子长大飞去,不像前边树林中的小乌鸦,能够反哺母鸟,指责世人忘记父母深恩的行为。

三.借燕子居所的改变表现时事变迁,朝代盛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

唐朝诗人李益的《隋宫燕》诗:“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诗的意思是,曾经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在呢喃低语,象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如今的隋宫已春花凋落,化成泥土。当隋宫热闹繁华的春天风光过后,隋宫已经荒凉破败,燕子几次飞来巢居在宫内,却没见有人居住。诗人借燕子抒发吊古伤今之情。联系诗人所处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代,可知诗人为李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借燕子代人传书,传达人间的离情别绪之苦。

唐代郭绍兰的丈夫任宗,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经商。过了几年也没有归来。郭绍兰十分思念丈夫,写了一首诗歌,拴在燕子腿上,然后将其放飞。当时,任宗正客居荆州。有一他天忽然见一只燕子落在自己肩膀上,任宗见燕子腿上系着一封书信,解下来看信,才知道是妻子所寄,感动地流下眼泪,然后赶紧返回故乡,和妻子团圆。郭绍兰的《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诗句的意思是,我丈夫远走江湖经商,滞留不归,我对着窗户流着血泪写一封书信,让燕子带去,寄给薄情的丈夫。从诗中可知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五.借燕子一到秋天就结伴飞回南方老家,抒发诗人有家不能归的思乡情怀。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归燕》诗:“海燕频来去,西人独滞留。天边又相送,肠断故园秋。”此诗以燕子秋天归去南方,而诗人却滞留在异域他乡,不能归去,用人和燕子进行强烈对比,抒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借燕子每年秋天离去,春天归来寻找旧巢,表现燕子有有恋旧情结。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2

一、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比如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这首诗除了标题告诉我们作者要去拜访郑鄂之外,诗句中只字未提到郑鄂,也没有相应的背景材料,如果要赏析人物形象,我们就只能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了。

作者到谷口来拜访主人,只见书斋而不见人。作者不说空屋却说空斋,可见他的朋友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读书人。颈联和颔联直接写主人所居住的周边环境: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春云笼罩、拥抱着潭边树木,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此处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与鹿为友,何其高雅;白云缭绕,和衣而睡,何其飘逸。畅神,怡情悦性,物我统一,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过的也是神仙般的日子。

通过对“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虽对人物描写不着一字,但一个悠闲自在、远离尘嚣、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形象的展现,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的。

二、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环境描写有烘托气氛的作用,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情。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环境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而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环境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则内在形象情感就是低沉伤感的。

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画面充满生机,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由此可知,他写这首诗是要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和追求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3

于是,那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鸟儿,不时盘旋于诗人笔端,成为争相吟咏的题材。如天鹅古称“鹄”,诗人阮籍的“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空,须臾万里逝。”赞美了它远举高飞、无所畏惧的品格。孔雀美丽可爱,韩愈咏孔雀诗道:“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丹顶鹤体态优美,鸣声嘹亮,早在《诗经》中就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记载。鸳鸯自古被喻为爱情鸟,唐・吴融在《鸳鸯》诗中写道:“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归。长短死生无两处,可怜黄鹄爱分飞。”鹦鹉性慧情通,唐代刘禹锡《和东天鹦鹉》诗云:“养来鹦鹉嘴初红,宜在朱楼绣户中。频学唤人缘性慧,偏能识主为情通。”红腹锦鸡为山地留鸟,宋文同的《锦鸡》诗:“高原濯濯弄春晖,金碧冠缨绘彩衣。石溜泻烟晴自照,岩枝横月夜相依。”将锦鸡的风采描写得极为传神。李白视锦鸡为吉祥鸟,他在流放夜郎时,有诗曰:“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锦鸡放赦还”。燕子活泼可爱,不嫌贫富,刘禹锡写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笔下的鸟儿真是举不胜举,歌咏不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儿是大自然的歌唱家,能给人一种声情交融、动静和谐的意趣。难怪诗人们不惜在鸟啼上花费笔墨,尽情倾诉。宋梅尧臣的《黄莺》诗:“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高枝抛过低枝立,金羽修眉黑染翎。”把黄莺鸟动听的鸣叫,描写得传神之极。鹩哥鸟不仅善于模仿其它鸟类的叫声,还善于学人语,唐代白居易对此赞不绝口:“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德裕的“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宋代苏舜钦的“帘虚日薄花竹晴,时有乳鸠相对鸣”、杨基的“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这些诗句所见略同地突出了鸟啼这一特征,绘声绘色,声色俱佳,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鸟儿欢快的啼鸣就在眼前,真有物我合一的意境。在众多描写鸟啼的诗句中,宋代诗人陆游《鸟啼》诗值得一读,诗云:“野人无日历,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闻鸦舅,苗稚忧草茂……”诗人把鸟鸣和农事耕作联系起来,给人以启迪。南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道出了诗人对鸟鸣的独到感受,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逢鸟感怀,同样的鸟儿,由于处境、心情、视角的不同,诗人们所流露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前蜀诗人韦庄的咏燕子诗:“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诗人通过描绘一对燕子归来寻访旧主人的情景,以表达留恋故国的思乡情感。宋代诗人魏野曾在一首诗中借啄木鸟的无私胸怀,来表达人类的愿望:“千林蠹如尽,一腹馁何妨。”唐代李白把鸟视为自由的化身,他所写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描写了大鹏鸟的雄姿和超人的力量,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唐代白居易的30句《燕诗示刘叟》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诗人以鸟喻人,声情并茂,讴歌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宋代李弥逊的《春日即事》:“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流露了寂寞忧伤的情感,读来令人同情。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4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总有个疑问:这是杜甫的诗吗?

的确,这首诗与他的风格是不太相同的,至少在我读过的他的诗中,没有见过这么舒适的,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春望》,“三吏”,“三别”,这些诗无一不是感情汹涌的,但这首诗却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地,悠闲的。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将草堂扩展了,刚修建好了屋子,心里自然很高兴。于是题目上出了一个“遣”字,这个字有排忧,发泄的意思。而杜甫在经过多年的流离失所,如今终于安了家,的确是应该感到高兴。

房子装修好了以后,杜甫便在栏杆上眺望。一个“赊”便学出了视线的宽广。接下来,以“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两句写分别写远景和近景。作者从上望,江水似乎与岸相平,形成壮阔的景象。而草堂周围树木葱茏,花儿散发出清香,这从一个方面写出了诗人草堂环境的清雅以及诗人高雅的情趣。

这个时候,有吹起微风,下起细雨。细雨中,鱼儿游来游去,风中,燕子在飞翔。这两句诗十分巧妙。没有雨细,鱼儿怎么会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没有风微,燕子怎么能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十分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生动逼真。从这里能不看出诗人心中的喜悦吗?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文学体裁;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审美鉴赏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刊行于清初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它主要描写了先朝隆盛之时的才子才女诗才卓异,并双双成亲的美事。《平山冷燕》又称《四才子书》,亦即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四位诗才。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非常盛行。在当时的江南,由一位天花藏主人发起,更是逐渐演变成一个创作流派。《平山冷燕》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既然此《四才子书》围绕着才子佳人而展开,其中自然是描写到了主人公许许多多的文学活动,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学生活。

一、《平山冷燕》中的文学体裁和样式

《平山冷燕》虽然是属于一部古典小说,但其内容的相当一部分是由诗歌形式形成的。远溯《诗经》时代,近推唐宋之际,文人大多能诗善歌。清初的小说家尤耽情于诗,亦即小说所称“借诗观才”、“借才取人”,诗歌已然成为了抒情表意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

《平山冷燕》中的诗歌完全具备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所应当具备的特征,其实,完全可以独立将其拿出来进行品鉴。以下谨举《白燕诗》一例,来说明这部小说中的文学体裁和样式。

郭正元的《文艺学新论》中谈到,“从内容上说,诗歌首先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要求描绘最动人心弦的生活情景。”诗歌须富有诗味,须有精巧的艺术构思,而这些都来自于诗歌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平山冷燕》第一回“太平世才星降瑞,圣明朝白燕呈祥”中,圣明朝天子在端门赐宴答谢群臣。

正谈论间,忽见一双白燕从半空中直飞至御前,或左或右,乍上乍下。其轻盈翩跹之态,宛如盘旋,十分可爱。

禽鸟之中,皆贵白者,白燕属于珍异的品种,天子“伫目视之,不觉圣情大悦”,由此生活情景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并要求群臣作《白燕》诗,天子的审美感兴由此发生。只是国初已有时大本、袁凯二人名作在前,群臣不敢应对。后有大学士山显仁献上其女山黛的《白燕诗》,才使得“急于一览”的圣心有所安慰。

夕阳凭吊素心稀,遁入梨花无是非。

淡去羞从鸦借色,瘦来止许雪添肥。

飞回夜黑还留影,衔尽春红不浣衣。

多少朱门夸富贵,终能容我洁身归。

“诗歌在内容上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蕴涵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正所谓“诗言志”,诗歌总是表达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志向的,所以才会带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山黛的这首《白燕诗》,是对当时触动她心弦的生活情景的描绘,亦即对白燕的所见所感。“多少朱门夸富贵,终能容我洁身归”这两句诗,表面是在写白燕不为富贵夸赞所累、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但其实,作者已然是物我统一了,白燕即象征着作者自身。山黛是相府千金,家门富贵,可她并不虚妄自大,而是勤奋好学,品格高古。此诗不正是作者山黛借助生活实际和丰富想象而将自己内心的情志真情地流露么?

二、《平山冷燕》中的文学创作

《平山冷燕》这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文学创作即诗歌创作,这些才子佳人们的文学活动也都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上。清初的小说家长期受诗性文化的浸润,大多具有诗性思维,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也就或多或少地具有了诗意化倾向。《平山冷燕》中的诗歌作用尤其突出,它们已不仅仅是小说家文笔的点缀,更是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其大多数诗歌创作活动都与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密切相关,从而也塑造了更为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加强了小说环境氛围的渲染。

《平山冷燕》中的文学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类:自主创作,奉诏创作,以及文人互相唱和酬赠。由此,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文学创作的文化类型应当是属于高雅文化,而高雅文化比较突出的是创兴生意。小说中的才子佳人进行诗歌创作,往往都是有感而发,因遇得题,遇景生情,由情赋诗,很好地形成了审美感兴,并从中生发出丰富的意趣情致。

(一)自主创作

《平山冷燕》第七回“公堂上强更逢强,道路中美还遇美”中,冷绛雪到达汶上县闵子祠,执意要去看看这大贤古迹。

冷绛雪瞻拜一回,因对郑秀才说道:“昔日闵子不仕权门,欲逃汶上以辞,遂成了千古大贤。我冷绛雪年虽幼,也是个有才女子,怎反趋入权门?其中是非,正自难言。”郑秀才道:“他一个圣门大贤,你一个女子,怎与他比较起来?”冷绛雪道:“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叹息了两声,因取丫头携来笔砚,在西楹旁边粉壁上题诗一首道:

千古权门贵善辞,娥眉何事反趋之?

只因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缁。

“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把握生活的创造过程。”正如郭正元所述,冷绛雪此刻创作冲动的萌发,其实是有感于她此时此刻的生活遭际的。她自身是个有才女子,却将要趋人权贵之门,这是她此刻的生活实际。而当她在瞻拜闵子祠时,又联想到昔日闵子骞不仕权门而成千古大贤,此刻内心颇有触动,审美感兴产生,更加地加强了她的文学创作冲动,她此时的感兴贮积过程得以完成。紧接着,作者便要发兴。正如明代沈周主张“乘兴”创作那样,冷绛雪“叹息了两声,因取丫头携来笔砚,在西楹旁边粉壁上题诗一首”。作者趁着其审美感兴情绪正高昂,就地赋诗,一挥而就,足见其才思敏捷。

(二)奉诏创作

《平山冷燕》这部小说中,诗歌何以占据诸多篇幅?诗歌何以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与其中的诸位才子佳人关系密切,更与当朝爱好诗文的天子紧密相联。四才子固然自主创作得颇多,但因天子喜爱,他们奉诏创作的诗篇亦有可观。

且看《平山冷燕》第八回“争礼论才惊宰相,代题应旨动佳人”:

不料这边旨意才打发得出门,外边早又报有圣旨到。山黛只得重复下楼接旨。接完开看,却是要赋《三十六宫都是春》诗一首。山黛领旨上楼,与冷绛雪看。

可见,才女深受圣上赏识,便会有接连不断的奉诏之作的产生。虽是奉诏而作,却也是作者才情的十足体现,其艺术构思亦足够精妙。山黛领旨而进行文学创作,不消片刻,四韵俱成:

赋得三十六宫都是春

圣恩无处不三阳,何况深宫日月光。

淑气相通天有道,和风不隔地无疆。

阶阶杨柳青同色,院院梨花白共香。

寿酒一宫称十献,一时三百六春觞。

山黛写完,冷绛雪在旁连连夸赞:“小姐运笔如此之敏,构思如此之精,语语入神,字字惊人,真天才也!”从冷绛雪的夸奖中,足见作者兴辞驾驭之精妙,及其文学创造力之勃发,从而使得其文学创作活动显出较高的水平与层次。

(三)文人唱和

“文学创作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种群动因。”《平山冷燕》中四才子的文学创作,并不都是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有不少群体创作。四才子之所以能惺惺相惜,是因为他们互相怜才爱才。当他们遇到一位真才子时,便会欣然而喜,便会相互切磋诗艺,文人唱和之作应景而生。

《平山冷燕》中的文人相互唱和多为联诗、步韵等形式,如第十回“薄粪土甘心高卧,聆金玉面联吟”中,才子平如衡与燕白颔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共同创作长诗“春日迁柳庄听莺”:

燕白颔起韵:春还天上雨烟和,

平如衡也起身提笔写两句道:无数长条着地拖。几日绿阴添嫩色,

(燕白颔)随又起身题二句道:一时黄鸟占乔柯。飞来如得青云路,

(平如衡)遂拿起笔,如飞的写了两句道:听去疑闻红雪歌。袅袅风前张翠幕,

燕白颔又题二句道:闻声还认影婆娑。相将何以酬今日,

平如衡收一句道:倒尽尊前金笸箩。

两人轮流创作,一唱一和,兴致勃发而联吟完毕,一首文采斐然的长诗便应景而生。“二人题罢,俱欢然大笑。”在这里,两才子的诗情得以充分而畅快淋漓地展现,涌动的才思得以充分地发挥。两人不仅各自十分满足,同时也非常赏识对方的才情,在唱和切磋的过程当中,也相应提高了自身的审美领悟。

三、《平山冷燕》中的文学阅读与审美鉴赏

文学创作需要作者的感兴,与之类似,文学阅读自然是需要读者的兴会。文学阅读在整个文学生活中必不可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平山冷燕》这部才子佳人小说中颇多文学佳作,从中也就有许多的文学阅读与审美鉴赏方面的现象,以下举例说明。

《平山冷燕》第二回“贤相女献有道琼章,圣天子赐量才玉尺”中有这么一段话:

这日正在楼上看书,正看到唐玄宗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因欲赋新诗作乐,急召李白。其时正值李白大醉,因命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然后挥毫染翰,赋《清平调》三章以入乐,一段才气,因赞叹道:“古文人在天子前,有如此之才,有如此之气,谓之才子,方不有愧。自唐到今,千载有余,并未再见,何才之难如此!只可惜,我山黛是个女子,沉埋闺阁中。若是一个男儿,异日遭逢好文之主,或者以三寸柔翰再吐才人之气,亦未可知。”正闲想不完,忽侍妾来请道:“老爷朝回,与太太在后厅立请小姐说话。”小姐闻命,不敢少停,遂同侍妾下楼来见父母。

这段文字,主要可以用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兴象理解、心境参与和余兴品味这三个过程以及读者感兴来进行阐释。山黛正在楼上看书,她主动地与书中的情节建立了某种联系,她对书中所描述的“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而李白大醉后“挥毫染翰”表示了无限的钦羡。她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对在天子面前还有这等非凡的才情和无所惧的豪气的李白高度赞扬,认为如此之人才配称为才子“方不有愧”,并且“自唐到今,千载有余,并未再见”。由于山黛是一名才女,因而对拥有卓绝才情的李白产生了无限的共鸣,对书中的兴象有着很好的理解,而且她饱览诗书,有着丰富的感兴储备,能够对书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品评,从而发掘书中精妙的格调。由此,山黛很好地做到了兴象理解这一文学阅读过程。在这过程中,山黛尊崇了作者感兴。山黛在读的这本书,作者要表现的就是李白超群的才、气,而山黛读了之后,也对李白十分推崇,在这里,读者(山黛)与作者之间在感兴上显示了同一性关系。同时,山黛也从自身境遇出发发现了新感兴。她慨叹自己是女儿身,“若是一个男儿,异日遭逢好文之主,或者以三寸柔翰再吐才人之气,亦未可知。”她由此发现的新感兴就是倘若自己是个男儿,像李白一样遇上一个喜好文章的君王,到那时便能够展露自己的才华,倾吐自己的才气,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山黛也保持了一种超脱现实的态度,做到了文学阅读过程的心境参与。她发现的新感兴其实只是一种审美的虚境而非生活实景,因为她是女子,不可能成为男儿,她也只能用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文学阅读中去,对她的梦想进行一些美好的遐想。山黛对此书有着完全的审美接受,并且余兴深长,对此书描写的内容进行了长长的余兴品味,“闲想不完”。要不是侍妾来请她下楼见其父母,山黛肯定会坐在楼上继续她的余兴品味,对李白也对自己的境遇作进一步的思考。

《平山冷燕》第三回“现丑形诗诮狂且,受请托疏参才女”中写山黛为宾客写诗扇。其中有一位晏公子满怀期待地来山黛府中取诗扇,却被告知他的绫扇不知被放在哪里了,一时没处查。此处的诗扇也可以被看作是文学作品,而晏公子是慕山黛的才女之名而来,对山黛的诗作有着一个预先的阅读期待,而此时希望落空,便大怒。之后有一段晏公子得了诗扇后的描写如下:

晏公子得了绫子与诗扇,欣欣然回到寓处,展开细看,因是草书看不明白。却喜得有两个门客认得草字,一一念与他听。只见扇子上写:

三台高捧日孤明,五马何愁路不平。

莫诧黄堂新赐绶,西江东阁旧知名。

又见绫子上写两行碗大的行书道:

断鳌立极,造天地之平成。

拨云见天,开古今之聋聩。

晏公子听门客读完了,满心欢喜道:“扇子上写的‘三台东阁’是赞我宰相人家出身;‘五马黄堂’,是赞我新考知府。绫子上写的‘断鳌拨云’等语,皆赞我才干功业之意。我心中所喜,皆为她道出,真正是个才女。”门客见晏公子欢喜,也就交口称赞。晏公子见门客称扬,愈加欢喜。遂叫人将绫子裱成一幅画儿,珍重收藏,逢人夸奖。

在这段话中,显示出晏公子的兴辞阅览程度还不够,他看不懂山黛写的草书。但是他听了懂草字的两个门客读完后,满心欢喜,还对扇子上抒写的“三台东阁”等言辞进行了解析,这说明他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感兴修辞能力的。他顺畅地领会了作者(山黛)的感兴,两者达到一致。晏公子与其门客之间也做到了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这表明他的审美接受已经进入了与同伴交流、共赏的阶段。就文学阅读的文化类型上来说,很显然,晏公子属于意兴自娱这一类。晏公子理解了山黛运用的感兴,也理解诸如“三台东阁”、“五马黄堂”等是称赞他相府出身、功成名就,他十分欢喜,为此陶醉其中,还“叫人将绫子裱成一幅画儿,珍重收藏,逢人夸奖”,真正实现了自娱。

但实际上,这位晏公子对这首诗歌的审美感受过程是有偏颇的,感性与理性应当做到统一。晏公子的审美感受过程是基于他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上的,从他自身感性的方面来讲,这首诗是夸赞他的能力与门楣的,自然是应觉得欢喜。但是,从实际意义出发来看,这首诗歌却是山黛写来讥诮晏公子“眇一目跛一足”的。晏公子欢喜地沉浸在自己的肤浅认知当中,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艺术匠心,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因而他无法正确而深入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6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有如下作用

①概括重要内容 如:《题李凝幽居》、《新晴野望》《咏素蝶诗》、《雨雪曲》

②点明时间、地点、背景、主旨等,如:《邯郸冬至夜思家》

③奠定感情基调,如:《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思想倾向。

如大家熟知的杜甫在不同时期诗风、情感各部相同。再如南宋诗人,因朝代的特殊性,许多慷慨悲歌之士激愤难平,以激昂的方式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或抒发客居异地、故乡难归的孤寂之情;或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悲愤;或表达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3.看题材 不同的题材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如:《琵琶行》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④写景咏物诗: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自己远大的志向。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贺知章《咏柳》、陆游《咏梅》、杜甫《登岳阳楼》、苏轼《定风波》、于谦《石灰吟》等。

⑤羁旅行役诗: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或兼而有之。

如:李白《静夜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甫《旅夜抒怀》、高适《除夕作》。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的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⑧爱情诗 如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⑨文化艺术诗 描写表现音乐、绘画等艺术、抒发读书治学的感受体会、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评论等。

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我国古典诗歌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比如:江水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愁绪连绵;落花则和惜春伤时、思亲怀乡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景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

解析:这首诗二三联写景,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8.看注解或诗前小序

介绍不熟知诗人的生平、志趣,或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设问方式:

①“表达(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⑤“主旨是什么?”,⑥或结合意境提问⑦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格式: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诗中所写的内容)与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答题的基本框架为“通过……,抒发……表现……。”即:通过……(描写……景物,或叙述……的社会现实),抒发寄寓揭露……思想感情,表现……的情趣(或寄托……的情怀愁绪苦闷,或表达……的追求,或流露……的倾向,或发出……的感慨,或袒露……的心迹)。

示例1: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③同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借用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示例2:下面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①通过描绘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②寄托了作者哀自由、爱自然的情怀,③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