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日记范例6篇

描写秋天的日记

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1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3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重点字词:

自:在。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1)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

阻绝:断

(3)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五、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隔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11、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九、问题研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7、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答: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9、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

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10、归纳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③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1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答: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4

时事政治剧之所以兴起,首先,与时事政治事件给当时社会的重大影响有关。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时事政治剧都出现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当时或不久的痛定思痛时期,诸如明代的严嵩擅权、抗倭斗争、阉党乱政,明清之际的社会鼎革,晚清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以及辛亥革命等的发生,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诱发了一系列时事政治剧的问世。

其次,与当时的剧坛是否有反映时事政治的风尚和勇气相关。元代虽然社会矛盾复杂,政治斗争较多,但是由于文网较密,所以作家倾向于写历史剧,而不敢写时事政治剧。相比较,晚明和清末时期言论相对自由,剧坛形成竞相撰写时事政治剧的风气,仅阉党乱政题材的时事政治剧就有20馀种,秋瑾遇难剧也有近10种。

再次,时事政治剧的兴起也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为寻找新的创作途径而进行的必然尝试。在历史传说剧、婚姻爱情剧、公案传奇剧、英雄豪杰剧、伦理道德剧、神仙道化剧等传统题材的戏剧创作中,夸张、虚构、想象的成分比较突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体现得较少,而时事政治剧由于题材来源于当前的现实生活,所以,能够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以事俱按实的写实性为创作的根本追求,是促使古典戏剧创作从传统的非写实性叙述向充满新气象的写实性叙述转型的必然要求。

时事政治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明万历初年至天启末年:时事政治剧的崛起

这一时期,明王朝内部政治发生过忠臣前赴后继地与严嵩斗争、与张居正斗争等事件,对外军事则发动了平乱、抗倭等重大行动,从而激发了时事政治剧的出现。

严嵩父子擅权及其倒台,最早诱发了时事政治剧的创作。现存影响最大、出现最早的是历来认为创作于明嘉靖末年而实则创作于万历初年的无名氏《鸣凤记》传奇。该剧作于严嵩罢官不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此后,时事政治剧的创作形成了的一股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描写反对严嵩父子斗争的时事剧,如史槃《忠孝记》传奇(佚)、秋郊子《飞丸记》传奇(佚)、无名氏《六恶记》传奇(存残曲)等。这些剧作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创了中国古典时事政治剧创作的先河。

由于张居正专权造成了一部分大臣被压制、打击,反奸斗争的时事剧在万历十年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朱濑滨《鸾笔记》传奇(佚)演吴中行、赵用贤、邹元标等因疏劾张居正不当夺情而被廷杖的故事,直接继承了《鸣凤记》的时事政治剧传统。

明万历中叶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也有相关的时事剧予以反映。平乱方面,万历二十年(1592)魏学曾、叶梦熊平宁夏哱拜叛乱,吴大震创作《龙剑记》传奇(佚)演此事,此外,尚有陈德中《赐剑记》传奇(佚)、烟霞子隐求《灌城记》传奇(佚)等亦演此事,而尤以《灌城记》写得畅达;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应祥大征播州杨应龙,张凤翼《平播记》传奇(存残曲)演此事,吴书荫《曲品校注》认为该剧即作于李应祥大功告成的当年。抗倭斗争方面,则有史槃《三卜真状元》杂剧(佚)写黄应甲于隆庆间屡破倭寇事迹,沈应召《去思记》传奇(佚)写王公鈇保境御寇,在华荡之役以身殉国的悲壮时事。

二、明天启年间至清顺治年间:时事政治剧的繁盛

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激烈,所以,该时期的时事政治剧创作达到了中国古代时事政治剧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的剧作约有40馀种。

明天启至崇祯初年,党争成为当时政坛灾难深重、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东林党与魏阉集团的斗争,在天启年间造成了众多正直之士的家破人亡。崇祯元年(1628)定“逆案”,魏党彻底倒台。随之,直接揭露魏客罪行的剧作集中涌现。据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的著录,主要有范世彦《磨忠记》传奇、陈开泰《冰山记》传奇(存残曲)、无名氏《百子图》传奇(佚)、王元寿《中流柱》传奇(佚)、高汝拭《不丈夫》传奇(佚)、张岱《冰山记》(佚)、王玄旷《馘隼记》传奇(佚)、王应遴《清凉扇》传奇(佚)、史槃《清凉扇馀》杂剧(佚)、盛于斯《鸣冤记》传奇(佚)、穆成章《请剑记》传奇(佚)、阳明子《冤符记》传奇(佚)、三吴居士《广爰书》传奇(佚)、白凤词人《秦宫镜》传奇(佚)、鹏鷃居士《过眼浮云》传奇(佚)、袁于令《瑞玉记》传奇(佚)、无名氏《孤忠记》传奇(佚)、李玉等人《清忠谱》传奇、水云逸史《回天记》传奇(佚)、张积润《双真记》传奇(佚)、清啸生《喜逢春》传奇等。这些作品计有20馀种,大都充满了悲壮美。

对崇祯年间直至南明王朝时期出现的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的描写,成为当时时事政治剧创作的又一重要题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剧作大多对李自成起义持否定乃至诬蔑的态度。如较早出现的朱葵心《回春记》传奇,写文士高士斌和汤去三组织并率领武装抵抗农民军,进攻北京,不仅使明朝都城失而复得,而且于凤凰坡大败李自成,彻底“平叛”。显然,这与历史的事实不符,寄托了封建文人的“治国安邦”梦,不足为取。同样地,描写知县彭士弘抗击李自成部将刘方亮殉节事的刘键邦《合剑记》传奇,描写黄禹金夫妇分击李自成的李玉《两须眉》传奇,以及描写苌英蜚谋刺李自成,其妻为之守节的沈嵊《息宰河》传奇等,也都存在主题上的缺陷。但是,这些剧作也都流露出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富康的思想倾向,不可全盘否定。更重要的是,这些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个性极其鲜明,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崇高美,这也就是剧作的感动人心之处。

此外,明末东北边疆对外战事频仍,描写抵御外辱的时事剧作也不断出现,如夏《大刀记》传奇(佚)、徐应乾《筹虏记》传奇(佚)也写刘綖等人平番征倭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蒙春园主人《立命说》传奇叙述袁黄奉命采办火药,配合李如松、刘綖,大败关白平秀吉于鸟岭的故事;许以忠《三节记》传奇(佚)写明军与后金之辽阳战役中明军将领高邦佐、张铨、何廷魁等人为国捐躯的事迹,等等。

由于剧作家大多不善于描写战争经过,而擅长描写文人矛盾斗争,所以相比较,党争题材的时事政治剧的艺术成就最高。

三、清康熙至道光中叶:时事政治剧的衰落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安定,社会矛盾较少,对外也较少战争。社会生活中较少有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导致了时事政治剧的创作呈现衰落的局面,不仅作品数量少,影响小,而且创作时间分布不均衡,除了花村居士所撰描述循吏休宁典史葛仁杰惩办恶霸事迹的《也春秋》传奇为乾隆间作品外,其余都是嘉庆年间的作品,主要有刘永安《一亭霜》传奇、《鸳鸯扇》传奇、《冰心册》杂剧,赵对澂《酬红记》传奇,许鸿磐《儒吏完城》杂剧等。这些作品都是嘉庆时期平叛安邦的军事题材,歌颂了积极勇敢的靖边精神,如《一亭霜》写黄凤歧、明安泰、程卓梁、邹宽等人平定苗疆七须、王囊仙的南笼动乱,《鸳鸯扇》写高坦、周之歧、汪兆鲲等与高田氏邪教的斗争,《冰心册》写云南制帅觉罗堂郎平叛积劳成疾病逝,夫人殉节,《酬红记》写四川教匪作乱造成红颜客死他乡,《儒吏完城》写河南浚县知县朱凤森抵抗滑县强寇李文成、牛亮臣等反叛,大多旨在“歌武功,阐节妇”。作者或亲身经历,或受托而作,往往详于陈事,疏于提炼,有些作品如《酬红记》结构不严密,重要人物缺乏激烈的戏剧冲突。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总体不高,这正是其不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清末:时事政治剧的中兴

受梁启超倡导的戏曲改良运动的推动和报章体戏剧创作的影响,清末的戏剧开始大量地反映重大时事,时事政治剧开始重新崛起。以中日甲午战争为界,清末时事政治剧的发展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题材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其中,黄燮清《居官鉴》传奇以鸦片战争之后中英战争中的舟山之战开场、以太平天国雄居长江作结,反映的时政时限较长。另有大量专门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剧作,如劫馀道人《红羊劫》传奇以反对太平天国的态度,直接写太平军攻入天京的时事;徐鄂《梨花雪》传奇写曾国荃军队攻入天京后,其部下劫持民女至湘潭的时事;洪炳文《白桃花》传奇写太平军将领白承恩阵亡的事迹,歌颂了太平天国运动。

后期,甲午战争之后至中华民国建立期间,内忧外患加剧,重大的时政事件诸如维新变法、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等迭相出现。此时的时事政治剧题材丰富,作品众多。其中,八国联军入侵和资产阶级革命题材的作品为数最多。陈时泌《武陵春》传奇从庚子国变的祸乱起因写到八国联军入京、清室逃难的过程;梁启超未完稿的《劫灰梦》传奇是庚子之后的感时之作;赵祥瑗《枯井泪》杂剧写庚子事变中光绪帝珍妃投井死事;林纾《蜀鹃啼》传奇叙庚子之变中作者友人吴德潇被杀事,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反抗情绪。秋瑾和徐锡麟的革命斗志及其牺牲精神,在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中极具代表性,许多时事剧都以此为题材。古越赢宗季女《六月霜》传奇、萧山湘灵子《轩亭冤》传奇、吴梅《轩亭秋》杂剧、啸庐《轩亭血》杂剧、庞树柏《碧血碑》杂剧、悲秋散人《秋海棠》杂剧等剧作,皆演秋瑾生平与殉难,尤其对秋瑾办学、被捕、就义及其女友吴芝瑛在西湖筑墓营葬、往吊等事有较为详细的描写;伤时子《苍鹰击》传奇、华伟生《开国奇冤》传奇、孙雨林《皖江血》传奇则专写徐锡麟、秋瑾谋刺安徽巡抚恩铭事件。资产阶级革命题材剧中另有写邹容苏报案的浴血生《革命军》传奇等。此外,写日俄辽阳战争以及我中华英雄奋起御敌的,则有陈时泌《非熊梦》传奇和感惺《三百少年》杂剧。写戊戌变法中六君子故事的,则有吴梅《血花霏》传奇和春梦生《维新梦》杂剧。还有关于海外的政治时事的剧作,如春梦生《学海潮》杂剧写古巴学生反抗西班牙压迫的事件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时事政治剧相对集中于社会内外矛盾相对尖锐的明后期、明清之际和清末三个时期,虽然其主题良莠不齐,但是不乏优秀之作,使中国古代戏剧创作呈现出新的风气。

(责任编辑:郭妍琳)

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5

那一年秋天,我开了一家花店,不卖时下流行的玫瑰百合,单是卖。并不是想学陶潜,纯粹只是喜爱清淡幽远的香气。对我来说就是秋天,而我是如此喜爱这个落叶飘零的季节。

她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踩着落叶而来的,倦容明眸,定定地对着我。那一瞬间,我被她的倦意折服了。在我心里,如秋天,就是如此倦意,舞尽繁华,落尽繁花。

可她并不是,也不是秋天。她的名字叫做妖言。

妖言者,妖之言也。我曾诧异,如此女子怎会有这样一个名字,一点妖娆的感觉,与她的倦容全然不符。可她的解释让我信服――妖言告诉我,她是花妖。

换作别人,或许会当作戏言一笑了之,可我竟如此轻意地相信了她,并且笃信着她就是的精魂。

这个般的女子,实在是人如其名,整整一个秋天,她都踩着落叶来到我的花店,为我讲述一个女子的容颜。她用各种言词来描绘她的样子,让我几乎以为那是一个清冷如凌波仙子的绝世佳人。可她却告诉我,那是个弱柳扶风般的娇俏人儿,或许她一生中,只有那一个瞬间有着绝吐风华。

整整一个秋天,我沉浸在妖言的淡然描绘中,幻想着那个女子的音容笑貌。那是一幕让人为之心动的画面。亭台楼阁,草木丛生,一群明丽的人儿巧笑倩兮。惟独她一人,在清静的角落里自斟自酌,眼神是傲然的,清冷地回望,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

这个画面一直深刻地印在我脑海中,直到妖言离开,直到一年过去,始终不曾遗忘。

我的名字叫作妖言,生于一个萧索的秋天,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岁了。千年前,我是一株淡黄的菊,在秋风里静静摇曳,只因为一个女子傲然的姿态,让我有了心,成了精。千年后,我是一个一身风尘的女子,穿梭于城市中,寻找着与众不同的人,将她的故事告诉她,让她一生一世地记住她。

有人说我沧桑,有人说我倦怠。其实,作为一个活了千年的花妖,看尽尘世后,想要不沧桑不倦怠,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让我来告诉你,那曾经被我遗忘的初衷。

千年前的某个秋日,我被人搬进一座宏伟的大宅里,我忘了那是谁家的宅子,因为是许久以前的事,许多细节都已被我遗忘。最终记得的,只是一刹那的惊世绝俗。

我被摆在那儿,面前是许许多多衣着光鲜的人。当时的我没有心,只单单记得那些罗纱亮缎,却忘记了他们的脸。

他们在吃蟹,肥嫩的蟹放在那里,让人垂涎。一桌子一桌子的人,闹腾着,笑语不绝,我木然地在风里摇曳着,感觉到天有些凉了。

过了会儿,一大批人撤走了,只留下依稀的几个人,也是绫罗绸缎的公子小姐,吃着蟹喝着酒。絮絮叨叨地谈论着什么。然后有人贴了张纸出来,上头的字我不认得,但从她们的言语间,依稀可知是些“梦菊”、“忆菊”之类的词。接着她们散开,有的沉思,有的玩乐,有的依旧打打闹闹,笑语不绝。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她,一双清冷的眸子,罗衣裹身,拿了转心壶和冻石杯悠悠地走到一边,静静自饮。

那实在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倘若当时我读过辛稼轩的词,定会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她的风姿。

我忘了她的样子,只记得她回眸的眼神,那样淡然,只一眨眼就看透了我。被那样的眼神一望,不管是谁都会被洞穿心事吧。

我就这样深陷在她的眼神里,不想这一陷就是千年。

有一柱香静静地燃着。香灭之前的那一刻,她向我走来,依旧是那样的眼神,嘴角的笑容有三分傲气,三分嘲讽,三分得意。只见她奋笔疾书,已然写就数首好诗――当然,当年的我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她提笔时,眉心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后来的事,我已记不太清,只模糊地记得自己懵懵懂懂地开了窍,有了心。我立志要做她那样的女子,立志要学她那样的风姿。

一个小小的花妖,能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呢?我只道她是最好的,苦苦修炼千年,挨过几度花落几番寒意,终于修成正果,化为人形。满以为自己能有和她一样的风姿,却不想,那竟是我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愿望。

我只看到她的傲气,她的淡漠,却全然不知她的哀愁,她的忧郁。

一册《红楼梦》,细细写就了她的一生。她并不如我想的那般超凡脱俗,纵然有傲骨,也被压在深深的哀怨之下。

我猛然发现,自己痴痴追求千年的,只是一个影子,只是一场梦。梦中的人无意间流露的风华让我心存憧憬。然而那只是一个瞬间,或许她自己都不记得。

而我所深深铭记的,也只是那一个瞬间。

后世的学者研究她,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造成的,因为她有颗多愁善感的玲珑心。那么我呢?我付出千年时光去修炼成人,却终究发现,无心的花反倒比人过得幸福。我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是她?还是我自己?

我终于老去,辗转红尘,只为让人记得,她曾有那样的惊鸿一瞥,而不是人们记忆中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其实别人记得又能怎样呢?我为的只是让我自己牢记,我怕有朝一日会忘了她。

转眼又是几度凉秋,世间多少事如翻动书页般刹那流逝,眨眼间,已然沧海桑田。

或许妖言本该是妖言,不该去临摹她的人生。但我会永远记得她。

她姓林,名字叫黛玉。

妖言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我忽然就不记得了。一切就像风筝线般,说断就断,留在记忆里的,只有那个倦怠女子懒懒的一个回眸,一个转身。

记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东西,说不定某天醒来,我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忘记了。于是我向许多人说起她,描述她的样子,她的风姿。我依然笃信着她是花妖,是菊的精魂。

光阴似水,转眼又是一年。我的花店里开满了,淡然安逸地流转着倦意。而妖言呢?她的那个风华女子呢?不过一年的时光,便已物是人非,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

那一日,我做了梦,梦见妖言站在花店门口的树下,依然是倦怠的姿态,悠闲地看着天。我想要叫她,却突然醒了过来。

外面天高云淡,我迷迷糊糊地回想起一年前,有梦境般的不真实感。或许一切真的只是一场梦吧,到头来,镜花水月一场空。而浮生本如梦,人生本如此,过去的已然过去,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又有什么重要呢?

我打开门,想出去走走。外面风很大,有些凉。一片叶子从我眼前飘过,低低地般旋着,落在地上。

猛然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段话,当时年幼并不明白,然而如今却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小时候总以为吃蟹赏菊才是秋天,长大了些,也要等到天高云淡些才承认有秋的意味。如今才明白,一片叶子便已足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美文大奖)

获奖理由:

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6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题材,其文学体裁涵盖了诗词、歌赋、笔记、戏曲、小说、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逼真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体育活动状况,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场景。尽管历经漫长的岁月,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了解到我国的体育文化精神,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多样性的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

一、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精神

《礼记》中有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先秦时代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比赛,并非将名次及成绩作为争夺的首要目标,这也奠定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与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如果说西方是一幅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赛跑图,那么中国则是一幅古代的养生图。早在2300多年前,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养生主》中提倡动静结合,以保养生命。他秉承“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的思想,开创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的养生观的先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代文化的日趋成熟,人们逐渐确立了动以养身的思想,即主张通过身体运动来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只有加强身体保健,才能防病于未然。在《后汉·华佗传》中,记载了中国汉代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所创编的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五禽戏可谓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代表,关于它的功效,我们可从该书中略见一斑:“身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另外,从太极拳的创造及推广,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太极拳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在和谐持中的理念中实现道法的自然,彰显人文关怀,同时也与庄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不谋而合。与西方浓厚的竞技性不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娱乐性,养生性,讲究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的切身体会,每个人均可身体力行,体育运动不仅注意到人体外部的肢体活动,更注意到身体内部机能的锻炼,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精神反而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二、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纵观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雏形期、成长期、定型期、发展期,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准确地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中国体育文化的雏形期距今大约2.8万年,当时的人们将劳动生产时的砍、扎、刺、割、射等动作相应转变为军事技能。《史记·本文由收集整理五帝本记第一》中记载了“轩辕乃习用五兵干戈,以征不享,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的场景,为顺应战争而展开的原始的体育教育就此拉开序幕。此外,《淮南子》中说到“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可见我国在燧人氏时代就有了木筏,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使用独木舟,《帝王世纪》记载了尧时期出现击壤,《世本》“尧造围棋”;《别录》中的黄帝发明蹴鞠、角抵等,可见先古时代人们已经有了体育文化的雏形。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成长期是夏朝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体育竞技活动俨然成为日常娱乐手段。《礼记正义》中描述了“孔子射于瞿相之圃,围观者如堵墙”,我们可看到孔子和当时的社会民众很注重体育。由《诗经竹竿》中的诗句:“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普遍有了进行体育活动排解心理郁闷的意识。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定型期在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秦朝将体育技能“射”作为官职称谓,《文献通考》记录了秦统一中国后将角觚作为阅军大典的内容,可见当时对体育的重视。《汉书·武帝本纪》也记载了汉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盛况。《后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一书中系统整理并总结了射法、戈法、剑道、手搏、蹴鞠等体育项目,推进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期是隋唐时期到清朝,进入隋唐以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体育活动已然成了全民运动,杜甫《哀江南》中写道:“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可见唐朝女子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英姿。武则天创办“武科举”,以及宋朝办武学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明朝总结了我国武术的套路,其代表作品有《纪效新书》、《武备志》等作品,是我国古代体育文献的经典著作。明清时期,许多小说也对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金瓶梅》一书中,对象棋、围棋、击壤、双陆、秋千、毽球、击球等运动进行详实的描写,《水浒传》中记载了武术和拳击场面的描写,《红楼梦》中出现了放风筝、下围棋等体育活动,可见,那时中国在体育文化上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从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体育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先人在劳动和战斗间隙将体育独立出来,并跟随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做着调整和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仍得以传承下来,我们择其几个加以表述。

其一,作为现代竞技体育足球的雏形,蹴鞠在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所涉及并被保留至今。

蹴鞠最早被记载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而我国古代蹴鞠活动主要盛行于寒食的时候,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寒食蹴鞠的传统,到了唐朝,人们对蹴鞠进行了改进并加以创新,使蹴鞠活动使得更多的民众喜爱和接受,唐朝诗歌中不乏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例如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的《清明》:“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到了明代,蹴鞠甚至已经普及到女性,例如钱福在一首七律诗中写道:“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诗中所述的女子蹴鞠比赛盛况,令人读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转贴于

其二,马球,又称“击鞠”、“击球”等,球状小如拳,游戏者乘马分两队,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比赛场地多是草原或旷野之地。我们可以从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的《名都篇》中的表述:“名都出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中看出马球运动至少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到了唐代马球更为风行,对骑术要求也更高。武则天就曾写诗称赞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马术,由于马球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该运动到了清代本文由收集整理便开始没落。

其三,剑术,是我国最传统,也是传承至今最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描述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之初的名作《鸿门宴》中,就记载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情形,可见剑术在当时颇为流行,在汉代还出现了《剑道》三十八篇等有关剑术的专门论著,唐朝著名的诗仙李白不仅是个高产诗人,同时也是位体育明星,可谓是文武双全,他毕生对剑术颇有造诣,在其《与韩荆州文》一诗中,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可见其对剑术的痴迷程度。现存的《李白全集》共有964首诗歌,其中关于剑术的描写就高达100首,诸如“起舞拂龙泉,四座皆扬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可见剑术亦成就了诗仙李白的豪放与洒脱。

其四,角抵,即摔跤,是极为古老的竞技项目,两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这些体育运动,当时人们通过角抵获取食物,与自然界做斗争。根据南朝《述异记》中的相关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其中说到的蚩尤戏便是摔跤的雏形,是为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出现的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到了东周时期,这种角抵戏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甚至是当时周朝军队操练的主要军事科目之一。唐朝大诗人杨万里在观看朝廷举办的“角抵”大赛,写下一首《角抵诗》:“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彰显了“角抵”比赛的盛况及皇家恢宏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