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范例6篇

圆的认识范文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探究掌握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五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曲线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圆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课件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师:“生活中见过圆吗?”“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圆,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你感受到圆的美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2.探究活动

第一步,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圆,将圆对折再对折,这两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将圆的圆心用字母标出来。现在我们看到把圆对折时,中间会有一条折痕,请用笔把这条折痕画出来。”(画折痕)“现在观察这条线段与圆心,你有什么发现吗?”

折痕通过圆心(师:“你真会观察!”)

师:(课件出示)“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我们叫做直径,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我现在来画一条直径,这样是吗,这样呢,为什么?”(生:“不是。”)“下面请同学们给直径标上字母d。”

师:“我再画一条。”(画半径)“这条是直径吗,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像这样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并标上字母r。”(画半径)

师:“认识了直径和半径,我来考考大家。”小练习:出示图形,找半径、直径并说出理由。

第二步,深入研究圆的特征。

师:“同学们其实关于半径和直径,还有很多奥秘,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动手来研究一下,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信封,四人小组合作将研究结果写在白纸上。”

课件显示:

探究活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小组讨论(略)。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预设

师:“看来同学们对圆的特征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聘请你们来做判官。”

小练习:判断(略)

师:“到底哪个圆大呢,我们来画一画吧。先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你打算用什么来画?”(圆规)

3.画圆

师:“圆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画圆工具,它由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用处?”

生:“有个柄,一个有针尖的脚固定,另一个有铅芯的脚用来画的。”

师:“下面就请同学拿出圆规自己来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学生画,教师巡视)

4.反馈

先展示画得好的圆,说说画圆步骤(板书:定长、定心、旋转),指出不知道圆有多大时怎么办(标上半径);再展示画得不圆的作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突出定长、定心的重要性);最后,展示画得不圆的作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突出:定心、定距、旋转圆规)。

(机动)师:“现在老师也来用圆规来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先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半径怎么确定?),“再转一圈。画完了还要标上半径,说明圆的大小。”(展台)

师:“画的美吗?你还想试试看吗?现在就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大小。”(学生开始画)

师:“观察半径3厘米的圆和半径2厘米的圆哪个大?”(生:“半径3厘米的圆大。”)说明刚才的判断题对吗?(生:“对。”)“可见半径还决定圆的……大小。”(板书:决定圆的大小)“你们真会观察,我要把这个重要发现写上去。”

5.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黑板,以这根小棒为半径,你可以想象出一个圆吗?”(让学生比划一下)“还可以在哪边?”

师:“为什么同样一条半径,圆的位置不一样呢?”(圆心不同)(板书:圆心决定位置)

师:“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练习:小鸟吃飞虫(略)。

师:“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有些问题的答案也会随之变化。”

圆的认识范文2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 听课; 感悟; 启示

公开课上,听了我校张老师教学的《圆的认识》这堂课,我受益匪浅。张老师采取了“激趣设疑、操作探究、实践应用”三环节教学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学中,他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实际生活,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使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圆的广泛应用和圆的美。 

一、教学课堂实录片段

(一)趣味设疑,提升学生思维

师:(课件出示)皮皮鲁周游世界后,发现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他突发奇想,制作了轮子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汽车。请看屏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生1:把轮子制作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汽车造成电动玩具小汽车,放在公园里,一定会吸引很多小朋友来玩。(众生哈哈大笑)

生2:轮子是圆形的汽车,行驶时平稳些;为什么其它形状轮子的汽车,行驶时七上八下呢?

生3:我也曾像皮皮鲁一样想过,我想问:为什么汽车都是用车轴连接轮子的中心呢?公园里的海盗船车轴就不是固定在轮子的中心,而是靠近边缘。

…… 

(二)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思维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圆有什么特征呢?(板书课题)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时,是怎样找到它们的特征的?

生: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

师:好,同学们动手吧,老师要提醒一句:有什么新发现,一定要留心记下来哦。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剪圆时要不断改变剪刀的方向,慢慢剪,否则不像一个圆?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生1:我发现把圆纸片不断对折时,对折的折痕总是一样长的(对折后不展开再对折,连续操作)。

生2:第一次对折时,折痕长些。

生3:除第一次对折外,每一次的折痕总是一样长。

师:(故作惊讶状)你怎样发现的?

生1:因为不断地折,所有的折痕可以重合。

生2:我用尺量了,每次的折痕一样长。

师:还有发现吗?

生3:圆不断对折后展开,折痕像伞的筋骨一样,都是从中心向四周伸展的。 生4: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中心一点,

师:你们通过动手,在一张小小的圆片上发现了这么多新的知识,真了不起。数学家也和你们一样,把研究圆的一些认识写进了书本的第85—88页,快去和数学家“交流”,看他们说了些啥?

师:通过读书,你们有新的收获吗?

生: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

师:你们以前发现了吗?

生: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中心一点,这点就是圆心;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就是圆的直径;以后对折的折痕,就是圆的半径。

生: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也相等。

(教师演示课件:出示6条直径,一条直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与其余直径重合;再出示10条半径,其中一条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与其余半径重合)

生1:我们知道了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2:不对,应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师拿出两个圆供学生比较观察,接着放映课件,先出示直径,再出示半径,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观察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生1:我们还知道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生2:告诉圆的半径,我会求出圆的直径。

师:老师来考考你,老师画了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它的直径应是——

生:6厘米!(脱口而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用半径乘2就是直径。

师:同学们都会算吗?半径是4厘米?6.5厘米呢?

师:告诉了圆的直径,你们也会求出它的半径。

师:一棵树的直径是18厘米,它的半径是——

生:(齐答)9厘米。

(三)实践探究,巩固应用,扩散学生思维

1.说一说,汽车的轮子为什么都是圆形的,车轴装在圆心?

2.找一找,哪是圆的直径?哪是圆的半径?

3.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可以画多少个?

②给你一个圆心,可以画多少个圆?

③要求以 A点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 2厘米的圆,可以画几个?

④画直径为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多少厘米?

4.画一画,按要求画圆。

…… 

二、教学课堂评析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教学中,张老师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非常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

课的开始,设计了有趣的导入环节(皮皮鲁周游世界后),提升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在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张老师在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巩固应用环节,张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扩散学生思维。

总之,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动静结合,充分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圆的认识范文4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 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 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 ,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 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 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 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

(3)“圆的半径都相等”, 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 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 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 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 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 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 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 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 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 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 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 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 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 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 、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 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 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 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 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 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 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 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 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 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 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 ,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本节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对于学习画圆,到底是由教师演示、教授并总结 画圆步骤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呢?当然后者为好。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 画圆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才能对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对称轴等概念,有 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如:演示圆的形成后,自然想到画圆,在画圆中,自然涉及到圆心与半径。在讲 圆的特征时,似乎不深不透,待课堂练习完毕,才觉出教学到位。虽然知识教学中几个大的步骤不变,显得层 次鲜明,但步骤之间,相互交叉。使教学形成完美的整体。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在学习方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能够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 ,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讲,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结合,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在教学的关键处,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或投影演示圆的形成,练习的设计,非靠教师的精 心安排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指导。

3.课后的思考题,要尽量提高其“思考”价值,耐人寻味。不但有趣味性,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它启发 学生在课上用圆规画圆,实际劳动生产中怎么办?给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课上已经学习了根据半径 画圆,那么给了直径怎么办?我想,小小的一个思考题,也许是对课堂教学一个完美的补充吧,它使课堂教学 锦上添花。

附:《圆的认识》教案

使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11册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板书:圆)

3.谁能举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钟表。师要及时纠正:有些钟表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硬币。师纠正:硬币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轮胎、自行车的车轮。……

如果学生说出“篮球是圆的”,教师应有所准备。可准备一个篮球的模型,这个模型可分成两部分,展现 横截面,以便比较球和圆。

师:对!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圆形的。

4.那么,圆这个平面图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1.观察图1:图中有什么?(图形的中间有一个小红点, 周围还有很多小黄点。)

观察小红点和这些小黄点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附图{图}

2.那么我从小红点开始,确定一个与小黄点的距离。(出示图2 )使小红点到小黄点的距离都一样长。会 怎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出示图3)注意观察。

谁在动?谁固定不动?(小红点固定不动,小黄点在动,和小红点之间距离相等。)

3.如果图中的小黄点再多一些,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圆)。而且小黄点都在圆上。(出示图4)

附图{图}

4.谁能再根据演示,说一说圆是怎样形成的?(意思是:图形中有一个小红点,从小红点到小黄点,固定 一段距离,让所有小黄点围绕小红点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圆。)

5.那么,中间固定不变的小红点(闪动)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从圆心到小黄点的线段(闪动),也就是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二)学习画圆

通过电脑演示,我们初步认识了圆这个几何图形,而且我们早就知道,画圆要使用圆规。请你自己用圆规 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你会画吗?试一试。

1.试试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画圆)。

2.谁总结一下,你画圆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要点:①先点一个小圆点,确定圆心。

②把圆规的两个脚叉开一定的距离,并使它固定住。(追问:叉开距离的大小和所画的圆有关系吗?有什 么关系?叉开的距离实质上是圆的什么?)

③把圆规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旋转带铅笔的一脚,就画出了圆。

3.刚才谁把圆画好了,感到自己满意的举手。(师:观察没有举手的学生)

4.拿出学生画得不好的圆,(画的太小的,太大的,位置不适当的,旋转时重心掌握不好的……)由学生 自己分析原因。

5.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再画一个圆。不过这次提高点要求,1、2、3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 圆,4、5、6组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画好后用字母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相互检查、评价画好的圆。(重点是标出圆心、半径及半径的距离是否正确。)

2.师:现在同学们做个小游戏。用半分钟的时间在你画的圆中画半径。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再画一 条,量一量是几厘米,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3.反馈:画了多少条?半径长多少?(找出画得最多的,问:你是不是每一条全量了,为什么?)

4.小组讨论: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在同一圆里所有半 径的长度都相等。)

5.你们知道什么叫圆的直径吗?(试着在图中用红笔画一条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6.讨论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圆里直径 等于半径的2倍;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7.讲圆是轴对称图形。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学生说 不出来,可启发学生,回想其它轴对称图形是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的?)

圆的对称轴在哪里?(重点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 轴。)

8.让学生自己画圆的对称轴。(体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纠正直径是圆的对称轴的错误概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出哪一条是圆的半径?

附图{图}

2.指出哪一条是圆的直径?

附图{图}

3.哪一条直线是图形的对称轴?

附图{图}

4.判断

①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圆中,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④对称图形都有无数条对称轴。

⑤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⑥在同一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5.画出对称轴

附图{图}

6.学生自考练习(由学生任意出题,另一学生回答)

圆的认识范文5

    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程中,学生利用圆规和直尺进行圆的绘画这一操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受到圆的特殊性:圆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和归纳得出的结论能更好的被学生记住.π是圆的认识这一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接触过π的概念,不理解在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中为什么会出现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先让学生对“π”有个简单的理解.在圆的周长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准备一段棉线.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画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通过棉线的度量,学生能够知道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圆的周长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探究能力被激起.经过计算学生会发现,直径为4厘米的圆的周长与半径相除会等于3.1415这样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通过同样的方法对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经过多次的计算和探究,学生会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一直存在一个相同的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祖冲之对圆周率计算的故事对教学进行引入,加深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动手实践可以实现数学模型情景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其知识.

    二、加强知识正迁移作用

    圆的认识的这一课程的学习是为了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所获得的经验能对圆的学习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探究来获得知识.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知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正迁移是指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能够对后来学的知识进行推动,而负迁移则是指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后来学的知识造成影响使学生思维混乱.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对圆进行探究,加强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对比引导减少学生之间负迁移所带来的感染.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一项教学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很好的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图片动画和几何画板的应用使课堂变得生活有趣.平面几何是数学教学中抽象性较高的一个模板,多媒体技术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化抽象为具体.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进行画圆而不需要使用传统的笨拙的画图工具来画图,可以很好的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如在讲圆的面积时,教师先展示以下题目:用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一头羊拴在草地中间,问,羊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可能无法产生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找到羊被拴在一棵树上的插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楚的明白这是一个求圆的面积的题目,从而轻易的求出答案.同时,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趣的动画和音频能够很好的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圆柱;生活实际;自主性;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22~24页内容。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充分要求学生发挥积极的自主性,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因而,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不是循规蹈矩地完全遵照教材安排的内容,而是不失时机地加入一些与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内容。首先由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圆柱形体,增强对圆柱体的感知,形成圆柱体的表象,进而揭示课题;接下来步入自由活动主线上,请学生各自找出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再剪出上下两个圆形的底(此项活动大多提前由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随手拈来,笔者认为此举欠妥,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依赖性。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被家长奉若神明,像这样的自主活动,家庭其他人员包办代替的为数不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通过课堂活动,可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使学生享受在自主互动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乐趣),这样孩子们在完成此项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就能很快发现一个圆柱体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并且知道了两个底面就是两个完全相等的圆。那这个圆柱的侧面呢,怎么能够知道这个圆柱体侧面的大小呢?再次把学生带到活动中,让他们将自己刚刚制作好的这个圆柱体侧面纵着剪开,观察自己剪开的是怎样的一个形状。这时直观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如何才能知道你所剪开的形体的大小?复习巩固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卷成的圆柱体侧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样关系捋顺了,再引导学生观察就不难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或底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它们的高就是这个圆柱体侧面的高,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得到:圆柱体侧面面积=底面周长×高,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