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例6篇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1

关键词:慢性胃炎;维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R291.5;R25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01-04

Clinical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New Uyghur Medicine (Draft) Abuduwaili Abudukelimu1, Silafu Aibai2, WANG Ping-shan3, Yusufu Maitinuer1, Muhamaiti Wusiman3, Alifu Enti1, Guhaer Maihemute1, Tuerhong Aximu1, ZHANG Hong3, BAI Lian-sheng3, LI Jin-feng3, LI Zhi-jian2, Abudujilili Abuduaini2, LI Gong-shu4, LIU Bing-lin4, PEI Xiao-jing4, ZHOU Bei4 (1.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Hospital, Urumqi 830049, China; 2. Institute of Xinjiang Traditional Uyghur Medicine, Urumqi 830049, China; 3.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rumqi 830002, China; 4.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FDA,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medical records of Uyghur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am of chronic gastritis was done and demographic, diagnostic, therapeutic,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nursin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were collated and analyzed.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set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s of the symptoms of Uygur Medicine. Uygur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with primary symptoms and secondary symptoms of Uygur Medicine as syndrome feature. Combined with endoscopy and gastric biopsy examination indicators of chronic gastritis,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he disease was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medicine review, the study developed clinical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new Uyghur Medicine (draft).

Key words: chronic gastritis; Uyghur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guidelines

慢性胃炎分槲缩性和非萎缩性,按照病变部位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1],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且为非特异性;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和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2]。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痛、饱胀隐痛、烧灼痛等,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亦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精神心理状态上无明显差异[3]。

维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饮食、环境、精神因素及寒热失调等,使机体合力体和胃脘气质失调,继而“库外提”发生变化,引起胃脘部长期发生炎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整体损伤型疾病。维医谓之“胃痛”“胃弱”“胃衰”“消化不良”。本病按“密杂吉”分为热性和寒性,按“合力体”分为异常胆液质型、异常黏液质型、异常黑胆质型。

1 试验设计

新药临床试验要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原则。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特点、不同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同时研究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研究阶段、分期。在慢性胃炎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应关注药物临床试验目的与定位、疾病诊断标准、纳入人群、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给药方案、疗程及疗效观察时点、疗效观察指标、安全性研究与评价以及统计学要求等问题。

2 临床定位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变化和防治并发症,临床试验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胃黏膜改善上,因此,尽可能针对病因进行临床定位。临床定位应考虑:①黏膜改善情况,如黏膜充血、黏膜水肿、黏膜增生、黏膜下出血、黏膜糜烂、腺体萎缩等胃镜下病变的改善情况;②症状改善情况,如腹痛、腹胀、反酸减轻情况;③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有效性;④相关证候症状的改善情况、脉象、舌象等;⑤睡眠障碍或有明显精神因素者以及常规治疗无效和疗效差者,可考虑精神和心理状况。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4-5]。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3.1.1 内镜部分

1)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系指内镜下肉眼或特殊成像方法所见的黏膜炎性变化,需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作出最终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包括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而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2)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粗大黏膜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由于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均为炎症反应(充血渗出)或萎缩,因此,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合理的,亦有利于与病理诊断的统一。

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其中糜烂性胃炎分为2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直径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 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

4)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5)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内镜下较难作出慢性胃炎各种病变的轻、中、重度分级,主要是由于现有内镜分类存在主观因素或过于繁琐等缺点,合理而实用的分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6)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内镜下胃炎病理分类有一定帮助。放大胃镜结合染色能清楚显示胃黏膜的微小结构,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早期发现上皮内瘤变和肠化生具有参考价值。目前亚甲蓝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仍保持了较高的准确率。苏木素、靛胭脂染色亦显示了对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作用。

7)内镜电子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实时观察胃黏膜的细微结构,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与组织学活检的诊断一致率较高。

8)电子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具体表现特征和分型尚无完全统一的标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光学活检技术对胃黏膜的观察可达到细胞水平,能实时辨认胃小凹、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等细微结构变化,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组织学变化分级(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光学活检可选择性对可疑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活检取材的准确性。

9)活检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取2块或更多。内镜医师应向病理医师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等资料。有条件时,活检可在色素或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引导下进行。活检重点部位应位于胃窦、胃角、胃体小弯侧及可疑病灶处。

3.1.2 病理组织学

1)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症称为胃炎。以急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急性胃炎,以慢性炎性细胞(单个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当胃黏膜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的同时见到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伴活动。胃肠道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著生理性免疫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细胞、浆细胞),常规镜检时,免疫细胞与慢性炎性细胞在病理组织学上目前难以区分。

2)为准确判断并达到高度的可重复性,胃黏膜活检标本的基本要求为:活检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活检组织取出后尽快固定,包埋应注意方向性。

3)慢性胃炎观察内容包括5项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5项组织学变化包括Hp感染、慢性炎症(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肠化生(肠上皮化生)。4级为:0提示无,+提示轻度,++提示中度,+++提示重度。

3.2 维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维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等5种优势病种特色疗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2010BAI27B03)课题相关资料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6]和维吾尔医文献[7-12]综合制订。

3.2.1 异常胆液质型 主症:上腹痛,上腹胀,反酸。次症:干呕,消瘦,食少,晨起时口味苦,皮肤干热,面部发黄,眼球发黄,尿少,尿颜色浅黄,睡眠少,情绪差,乏累。舌象:舌象尖,舌苔黄。脉象:脉细快。

3.2.2 异常黏液质型 主症:上腹痛,上腹胀,反酸。次症:食少,嗳气,干呕,晨起口味较黏,皮肤湿寒,面部淡,眼黯淡无光,尿较多色白,睡眠多,情绪差,乏累。舌象:舌象较大,舌苔白厚。脉象:脉粗慢浅。

3.2.3 异常黑胆质型 主症:上腹痛,上腹胀,反酸。次症:食少,消瘦,头痛,晨起时口味苦涩,皮肤干寒,面部发黑,眼白发蓝,尿较少色白,睡眠少,乏累,忧郁。舌象:舌干,舌苔黑。脉象:脉细慢沉。

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维医证候诊断标准;③根据各期临床试验目的及本病特点,确定受试者年龄范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5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6 终止或退出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制定严格的终止和退出标准及紧急情况处理措施。在研究中出现病情加重或并发症的,应立即停止试验,进行相应的治疗,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的,应及时终止试验,并按相关管理规定上报。

7 对照药选择

对照药必须是公认安全有效的法定药物。在选择维医药对照时,应考虑受试药物与对照药在功能与主治上的可比性。在选择化学药或中药作为对照时,在适应病种上应具有可比性。在双盲试验中,阳性对照药与受试药物在形、味等方面差异较大时,可采取双模拟方法进行双盲设计。

8 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

建议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临床试验疗程不超过1个月,其他需要根据临床研究目的和公认标准制定。根据临床试验目的、药物处方特点和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特点,设定合理的疗程和观察时点。

9 合并用药

试验期间禁止用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品。试验属于维医证候为基础的维医新药,按照维医辨证论治理论,考虑使用调理剂或成熟剂和清除剂等。

合并疾病所必须继续服用的药物或其他治疗,必须在研究病历中记录药名(或其他疗法名)、用量、使用次数和时间等,注意对疗程的各个极端用量变化的记录,以便总结时加以分析和报告。

10 观察指标

10.1 安全性观测指标

包括一般状况、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每个试验均应根据试验药物作用特点、临床前毒理试验结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检测指标异常、严重程度及其处理措施,确定安全性观测指标,以便客观评价其安全性。试验过程中应加强对受试者的保护,若出现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应及时观察患者伴随症状,并及时复查、跟踪,分析原因,合理报告不良反应。应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设计观测的时点[13]。

10.2 疗效性观测指标

10.2.1 主要疗效指标 ①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学检查指标。②Hp检查,采用侵入性试验尿素酶试验(HPUT)。

10.2.2 次要疗效指标 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体征[4]。②维医证候症状转化率[11-12]。

11 疗效评价

11.1 综合疗效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正常,治疗后总积分为0;显效:临床症状大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水肿明显减轻、无明显充血,治疗后比治疗前总积分降低≥2/3;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水肿减轻、轻度充血,治疗后比治疗前总积分降低≥1/3但

11.2 主症疗效

临床痊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程度恢复至少2级;有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程度恢复至少1级;无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加重者。

11.3 次症疗效

临床控制: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积分为0;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总积分降低≥2/3;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但

11.4 维医证候疗效

临床痊愈:维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维医证候症状转化率≥95%;显效:维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维医证候症状转化率≥70%但

12 安全性分析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描述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列表显示试验检验结果在试验前后正常或异常的变化情况,以及研究结束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且有临床意义者清单。

参考文献:

[1] BORCH K, JONSSON K A, PETERSSON F, et al. Prevalence of gastroduodeniti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relations to symptomatology and life-style[J]. Dig Dis Sci,2000,45(7):1322-1329.

[2] RED?EN S, PETERSSON F, J?NSSON KA, et al. Relationship of gastroscopic features to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gastriti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J]. Endoscopy,2003,35(11):946-950.

[3] KINOSHITA Y, CHIBA T.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and comparison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defined by ROME Ⅲ criteria:based on the large scale survey, FUTURE study[J]. Intern Med,2011,50(20):2269-2276.

[4] 房o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国消化杂志,2013,33(1):5-15.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07,12(1):55-57.

[6] 易沙克江・马合穆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4.

[7] 霍加・热依木阿洪.医学大全(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1.

[8] 毛拉・麻合穆德艾克木.治疗方法(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9.

[9] 埃布艾里・阿维森纳.艾力卡农非提比(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1.

[10] ・艾克拜尔・艾尔扎尼.米扎尼提比(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50.

[11] 依力哈木・伊布拉音,吐尔洪・艾买尔,玉素甫・买提努尔,等.维吾尔医买依代孜马地技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评价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2):6-8.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康复护理; 常规护理;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74-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39

中风是常见的临床脑血管障碍疾病,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此病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具体表现在语言、认知、运动障碍等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均符合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2]。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50)与对照组(n=50),试验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0~75岁,平均(47.6±4.7)岁;病理类型:感觉运动性22例,运动性轻偏瘫13例,手脚笨拙综合征10例,腔隙状态5例;患肢肌力指数:0级8例,1~2级16例,3~4级22例,5级4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1~75岁,平均(48.7±4.3)岁;病理类型:感觉运动性21例,运动性轻偏瘫12例,手笨拙综合征12例,腔隙状态5例;患肢肌力指数:0级9例,1~2级18例,3~4级20例,5级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及具体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1)每日定时对患者的基本体征进行测量,检测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并记录;(2)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中医理论认为中风主要是因为患者肺腑失调,造成内脏失调,内部经络阻滞,这些症状可以通过控制患者的饮食结构来改善,风痰瘀阻证:进食祛风化痰开窍的食品,如山楂、荸荠、黄瓜。气虚血瘀证:进食益气活血的食物,如山楂。肝肾亏虚证:进食滋养肝肾的食品,如芹菜黄瓜汁、清蒸鱼等。神智障碍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果汁、米汤、肉汤、菜汤、匀浆膳等,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注意饮食宜忌,如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葡萄糖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血脂患者注意控制总热量、脂肪、胆固醇的摄入等。

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具体为肢体功能锻炼与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1)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功能指标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以锻炼患者的肌肉与关节灵活度为主,避免患者的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一般先从较为简单的动作开始,小幅度的进行活动;(2)针对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向患者家属教授如何扶持患者进行肢体锻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床边站立训练,并适当进行小步踏走,提高平衡能力,同时可以根据身体状态进行针灸按摩以加强淋巴与静脉回流,促进血液循环。语言功能康复训练:①医护人员先鼓励患者发言,建设出良好的交流环境,对患者的发言表示赞赏与鼓励;②与患者交流时,控制语速,必要时可以适当的采用眼神、手势等辅助表达,充分理解话语的意思,让患者感觉自己得到尊重,从简单对话开始,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转为复杂的长句。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一般: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术后引发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后期康复。总有效率=(有效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2)功能障碍发生率。(3)满意度。满意:患者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均基本恢复;一般:患者可以简单地进行语言交流、认知功能、吞咽功能有所恢复;不满意:患者功能障碍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215,P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有效 一般 无效 总有效

试验组(n=50) 25(50.0) 23(46.0) 2(4.0) 48(96.0)

对照组(n=50) 18(36.0) 20(40.0) 12(24.0) 38(76.0)

2.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54,P

表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语言障碍 认知功能

障碍 吞咽功能

障碍 合计

例(%)

试验组(n=50) 2(4.0) 1(2.0) 0 3(6.0)

对照组(n=50) 12(24.0) 6(12.0) 3(6.0) 21(42.0)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患者家属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215,P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试验组(n=50) 24(48.0) 24(48.0) 2(4.0) 48(96.0)

对照组(n=50) 11(22.0) 16(32.0) 23(46.0) 27(54.0)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会由于脑细胞受损而出现一系列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中风患者可以通过早期预防与护理来控制病情发展并促使患者康复,中风患者经常会出现口齿不清、发音含糊的情况,这种症状既会导致发音被人耻笑,也无法清晰的向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患者便更不愿意发言。因此临床上采用特殊的护理方式[3]。

由于中风患者的病程一般较长,恢复较为缓慢,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甚至会放弃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陪伴和安慰患者,轻声细语对患者讲述疾病的特点与治疗成功案例,以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依从性[4]。向患者强调良好的心理状况对病情恢复的影响。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多方面与家属配合对患者进行安抚,尽量陪伴和安慰患者,促使患者自己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与关注,以加强治疗的信心与幸福感,细心叮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调整工作,提高患者依从性[5-6]。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加强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惠冰.中风后遗症患者56例的康复护理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2):435-436.

[2]冯凤,李平,牟善芳,等.中医情志护理路径干预对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7(19):13-15.

[3]吴蒙.老年中风患者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106-107.

[4]吕丽玉.脑中风后遗症病人两种养老方式对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4,9(18):153-154.

[5]张福英.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预后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8):97-98.

[6]东梅,李燕,陈迎,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14(4):305-307.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3

【关键词】心律失常;麻黄附子细辛汤;右归丸;中医证候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54-03

Abstract:

Keywords: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伴有心悸、乏力、头晕、胸闷等[1],当病情加重进入到晚期时可引发气促、胸痛、抽搐、晕厥等[2],甚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现象。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为常规西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的心率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长期服用效果不佳,严重者须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本文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23±456)岁;12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59±428)岁;1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3]中关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有关心悸、胸痹的证候标准。

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辨证属心肾阳虚、气虚血瘀。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心绞痛,心肌梗塞急性期及中、重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及高血压危象者;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病例;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对药物容易过敏的特禀质者。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阿托品(朗致集团万荣药业有限公司;H14020272)进行常规治疗,每次给药剂量为03mg,3次/d,连续治疗15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案,中医药物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药物方剂组成包括麻黄10g,制附子8g(先煎),细辛3g,肉桂5g(后下),鹿角胶10g(烊化),黄芪30g,桂枝10g,丹参10g,熟地10g,山药20g,菟丝子10g,杜仲10g,当归10g,炙甘草10g。每剂药物取汁300mL,分为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15d。

15观察指标

151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便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52临床观察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详细记录两组的心率水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症状、体征进行观察,按中医单项症状记分、积分标准进行记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级量化,对以下症状分4级评分: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评分标准:0级:无症状(0分);Ⅰ级:稍有症状,程度较轻(1分);Ⅱ级:经常有症状(2分);Ⅲ级:症状明显,影响工作或生活质量(3分)。

153疗效标准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6]制定,显效:心室率增加幅度大于等于10次/min,且心电图情况恢复至正常状态,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心室率增加幅度大于等于6次/min,相比治疗前,心电图情况有所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心室率增加幅度在6次/min以下,临床症状无改善。证候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的相关内容制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16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芪众颗粒/治疗应用;上呼吸道感染/中药疗法;上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老年人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由于其全身各脏器功能的衰退,免疫力下降,合并有心肺脑血管基础疾病,常容易发生呼吸道急性感染。芪众颗粒是依据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经典方玉屏风散的基础上,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进一步探讨芪众颗粒对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本研究共治疗观察50例患者,并与49例玉屏风颗粒组和50例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病例收集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的住院、门诊老年病人共149例。

112纳入标准年龄>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易感人群:易患感冒的气虚体质;②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③体虚人群:病后、手术后、产后等身体虚弱者。

113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肾基础疾病者;②己存在呼吸道感染者;③建立人工气道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14剔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违背试验方案,无法判定疗效;③失访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

12试验设计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芪众颗粒组(A组)50例,玉屏风颗粒组(B组)49例,空白对照组(C组)50例。

13干预措施

131A组芪众颗粒(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制),每天2次,每次1包,餐前约30 min口服,观察期间禁止服用其他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连续服药7 d。

132B组玉屏风颗粒剂(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天2次,每次1包(5 g/包),开水冲服,禁止服用其他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连续服药7 d。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苏中昊,等.芪众颗粒预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第1期133C组观察期间,禁止服用任何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

14观察指标

141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现住址,随机号,所在组别,门诊或住院号,诊断及主要基础疾病,所有观察项目记入专用登记表。

142生命体征试验期间测定体温,脉搏,呼吸,心率。

143安全性指标试验当天及试验结束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144病史回顾(1)详细记录受试者基础疾病及本次入院的原因。(2)记录患者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无发病(0级),平均每月发病≤1次(I级),平均每月发病1~2次(II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III级)。(3)记录患者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无发病(0级),每次发病≤5天(I级),每次发病5~10 d(II级),每次发病≥10 d(III级)。

145中医证候类型判定试验前依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中有关虚劳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对观察对象进行证候判定,分为以下6种证型:脾肺气虚,心脾两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146主要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根据中医计量诊断方法,从肺脾气虚证候[2]中筛选出有特征意义的乏力、自汗、恶风、畏寒怕冷、头晕、纳差等症状为主要指标,按照有无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2分),以喷嚏、鼻塞流涕、盗汗、啰音、发热、咳嗽、咽痛、痰、口干、呼吸困难、头痛、便秘、腰酸、耳鸣等症状和体征为次要指标,依据有无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1分),并根据舌象、脉象进行参考辨证。于试验当天、第7天及第14天时对上述症状和体征逐一调查登记,采集资料,确定症状和体征积分。

147临床用药情况记录包括是否用药,用药种类、剂量、数量、天数、方法。

148不良事件观察记录试验结束后对不良事件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等5级判定标准评定与试验药物的关系。

15观察时间点观察时间为2周,主要症状体征分别设试验当天、第7天、第14天3个观察点,安全性检查于试验当天、第7天各1次,病史回顾与中医证候类型判定于试验当天观察1次。

16疗效判定

161预防感冒效果判定比较3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发现:定期电话和(或)上门随访受试者症状和体征,发现上呼吸道感染可疑病例。根据观察期间症状体征,结合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3]中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有感冒流行接触史。(2)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喷嚏、鼻塞、流涕,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3)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162总体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2002版)。临床治愈:干预后症状体征积分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2/3并1/3并≤2/3。无效:干预后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1/3。计算公式为:(干预前总积分-干预后总积分)/干预前总积分×100%。

17统计学方法3组数据进行可比性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多组等级/频数表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 test,KW),不同时间点的症状体征积分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二项分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2结果

21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表1、表2结果表明,3组人群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以及3组人群构成比、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既往发病次数等,经R×C卡方检验,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3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比较表23组人群构成比、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既往发病次数比较

22证型分布比较见表3。3组证型分布比较经R×C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09,P>005),具有可比性。排前3位的证型依次为:脾肺气虚(6242%)、脾肾阳虚(1745%)、心脾两虚(671%)。表33组证型分布比较

233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表4结果表明,A、B、C 3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例(200%)、2例(408%)和11例(2200%),3组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表明,AC、BC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不同时点间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3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与不同时间点(试验当天、第7天、第14天)的关系。Mauchlys球形检验结果:P>005,满足球形假设。表5结果表明,干预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34,P

干预后A、B 2组症状体征积分也呈下降趋势(见图1)。从图1可直观看出,与C组相比,随时间变化A、B组症状体征积分均数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第14天,A组积分均数均较B组低,B组积分均数均较C组低。表明A组在第7天、第14天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B组,B组在第7天、第14天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C组。表6结果表明,时间点1与2,1与3,2与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5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149例观察对象进行临床症状、既往发病、药物干预与是否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将149例干预对象分为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两类,通过研究分析结果判断哪些项目与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

以是否发病为因变量,各项症状、既往病程、既往病史、服用药物为自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变量进入方式:Enter。结果显示:χ2=51955,P

对发病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畏寒怕冷,自汗(P

26安全性评价两药物组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且三大常规未见异常。

27不良事件观察记录研究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3例,A组2例(其中恶心1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B组1例表现为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682,P>005)。

3讨论

芪众颗粒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用于预防流感及病毒性感染的经验方(由黄芪、贯众、防风、苍术、生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固表、运脾祛湿等功效,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以及老人、儿童、病后等体虚感冒,而且在非典型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中已获良效。已有研究[5]表明,芪众颗粒能提高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或干扰病毒免疫病理等途径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每遇气候突变或气节交变、寒暖失常之时,风邪湿浊病邪淫行而侵袭机体。若正气充盛,表卫固密,则病邪可拒之于外。若体弱气虚,表卫不固,则病邪入侵而发病。芪众颗粒方中以黄芪为主药,用其补气升阳、益气固表之力,使气充而表卫固密,不易使外邪侵袭,御邪于外。由于风邪湿浊病邪常经口鼻而入,在病邪肆虐之时,虽卫表固密而不能侵袭肌肤,也难免病邪入侵,故用清热解毒且有抗病毒之功效的贯众以抗邪毒。风邪袭表,理当祛之,然腠理疏松之人,发汗又虑其伤表,故佐以少量甘温不燥且药性缓和之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因其乃“风药之润剂”,且与擅长补气固表之黄芪相伍,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配伍,使风邪祛而又不伤表,腠理密固又不留邪,其与贯众相合,共奏祛邪之功,此两药与黄芪相伍,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是为臣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充血活,但脾为中土,喜燥恶湿,易受湿困而乏运,故以苍术燥湿运脾,使湿去脾健,以发挥黄芪之益气升阳作用,无论内生之湿还是外受之湿,皆以苍术燥之,故为佐药。甘草既能助黄芪之补气,又能助贯众之解毒,且能调和其他四药的甘、辛、温、凉诸性味,还能缓和苍术之性燥,具有调和、协助作用,故为使药。诸药合同,共奏益气固表、祛风胜湿之功,为防御外邪之妙方。

芪众颗粒与玉屏风颗粒的异同在于:两方均有益气固表、健脾作用,但本方中苍术替白术,以强化燥湿运脾、化浊辟秽功效,因时行感冒多挟湿浊,其病因多为秽浊之戾气,故用苍术更为贴妥。在应用防风基础上,本方加用清热解毒、辟秽抗病毒之贯众,以加强防治时行感冒的作用,因贯众有小毒,且方中寒温药物并用,故加入甘草以解贯众之毒,并调和诸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芪众颗粒在改善老年患者的症状体征、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缩短感染发生时间等方面与玉屏风颗粒相仿或更优,且用药安全,因此能有效预防老年病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 2版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90-91.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164.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5

目前,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牵引、药物、理疗等方法。中医旋转手法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纠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手法操作简便,快捷,见效快。笔者以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为基础,通过对成本的全面采集,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评价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济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经济学依据。

 

关键词:  旋转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成本效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①颈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⑤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1.2  纳入标准

①颈痛伴上肢放射痛;②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③年龄45~65岁。

1.1.3  排除标准

①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血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肩周炎);②疑有或已确诊的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脑部肿瘤者;③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⑤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状者;⑥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⑦严重的心、肺、脑疾病患者;⑧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⑨脊髓型颈椎病。

1.2  临床资料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患者来自2005年9月-2006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电力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附属珠海医院等4家医院就诊,并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本次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且手法组患者完成7次治疗或牵引组患者完成14次治疗。共有69例患者成为本次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手法组36例,男1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44±5.38)岁;主要症状得分(13.19±3.66)分,次要症状得分(6.86±2.38)分,总症状得分(20.06±4.77)分。牵引组33例,男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4.45±5.87)岁;主要症状得分(13.03±3.29)分,次要症状得分(5.82±2.65)分,总症状得分(18.85±3.49)分。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得分、次要症状得分和总症状得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手法组患者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疗程14 d;牵引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4次,疗程14 d。

1.4  观察指标

 

①主要观察指标:颈臂疼痛、颈部压痛、颈椎活动度。②次要观察指标:上肢麻木、感觉障碍、上肢肌力、肌腱反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根据症状的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并对每种程度做明确的描述和定量标准。临床体征采用阴性、阳性进行分级评分。③卫生经济学指标:挂号费、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

1.5  疗效评价指标

得分改善值=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疗效指数=(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1.6  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

 

成本效果比(C/E):成本效果比是成本效果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指标,它采用单位效果花费或单位货币所产生效果来表示。原则上成本效果比越小,说明患者获得单位效果的花费越小,从经济学的角度应优先考虑。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不同的策略由于成本投入不同,效果好的方案可能成本也更高,成本效果比作为一个平均比还不能充分显示两者的关系,所以进一步进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说明某策略成本增加时,其相应增加的效果是多少及是否值得。

1.7  统计学方法

离散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CMH卡方检验,连续数据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均齐的连续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连续数据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数据采用Wilcoxon秩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AS 8.2。

2  结果与分析

2.1  2组各项成本、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比较

本次研究各医院的牵引费均为20元/次。挂号费广东省中医院14元/次,上海岳阳医院4元/次,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北京电力医院均为7元/次。手法费广东省中医院50元/次,北京电力医院35元/次,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上海岳阳医院分别为25元/次和24元/次。2组各项成本、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比较结果表明,手法组的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均低于牵引组(见表1)。表1  2组各项成本比较(略)

2.2  疗效比较

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得分改善值和疗效指数采用秩和检验,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总症状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组优于牵引组(见表2)。表2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总症状得分改善情况和疗效指数比较(略)

 

2.3  成本效果比

(见表3、表4)表3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降低分数成本效果比(略)注:表中E1为主要指标,E2为次要指标,E3为总症状(下同)

表4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疗效指数成本效果比(略)

由表3、表4可知,手法组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得分改善和疗效指数的成本效果比均低于牵引组,表明手法组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价值。

2.4  增量分析

(见表5、表6)表5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降低分数增量成本效果比(略)

由表5可知,手法组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降低分数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均<0,表明牵引组相对于手法组,增加成本疗效反而降低。

由表6可知,手法组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疗效指数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均<0,表明牵引组相对于手法组,增加成本疗效反而降低。表6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疗效指数增量成本效果比(略)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6

方法:将余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符合条件的病人118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58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84-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极大。根据我国50家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以耐受治疗。中医中药在CHF的防治及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余江县人民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年龄在15-82岁,平均年龄(56.0±8)岁,病程6个月至9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治疗组58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委员会心力衰竭研究组1995年制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1998年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心、功能Ⅱ一Ⅳ级的轻一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适宜药物长期观察,可纳入观察病例。

1.3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衰,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治疗方法。两组均兼顾各种原发病的治疗。

1.4.1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基本药物为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地高辛、螺内酯,卡托普利有禁忌症或不良反应(如咳嗽)者改用缬沙坦替代。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不用地高辛,所用药物视病情及个体差异调整至患者能耐受的有效靶剂量长期维持使用。

1.4.2观察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自拟“心衰合剂”,方剂: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门冬、茯苓、猪苓。气虚自汗加黄芪;阳虚加川附子、桂枝,水肿重者加郁李仁;大腹肿胀加石菖薄;阳虚水肿加女贞子、白茅根,下焦湿热加苦参;血瘀加赤芍、桃仁、红花;血虚加当归、熟地、阿胶。中药水煎服,连服28剂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1.5疗效评价。心功能分级,应用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规定制定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②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或以上,或心功能基本达到1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达到1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总有效:显效和有效之和。

1.6统计学方法。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分别采用X2(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方差分析(使用SAS软件)、Ridit(疗效判定)分析等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值表示用X±S。

2结果

2.1临床心功能疗效观察。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用药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分布如下:

治疗后两组经RIdit检验,u=2.3263,治疗组R=0.4309,对照组R=0.5759,(P

2.2临床总疗效观察。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显效率5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显效率29.3%,总有效率84.5%。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心衰的发生机制基于传统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基础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心衰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CHF的病理生理概念的认知有了重大改变,认为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加剧和促进心衰恶化的重要因素。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的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近年来,对心室重塑刺激或介导的因素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初始心肌损伤后,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AngⅡ、醛固酮、内皮素、心钠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剧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并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都将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后导致心肌泵血功能的低下。基于以上缘由,心衰的治疗观念也出现了根本的改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也为CHF的治疗提供了依据。SOLVD试验、V-HeFTⅡ试验、CIBIS Ⅱ试验均因其显著的疗效和对患者明显的益处而提前终止了试验。尽管如此,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经耐受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也从分子学水平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在治疗CHF及防止心功能恶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CHF的机理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中医关于CHF的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气虚阳微,气滞水停,气、血、水相互为病,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以心为主,涉及肺脾肾诸脏。心衰主要沿循阳(阴)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发展演变,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治以温阳利水、益气养阴,益气活血、泻肺逐水等不同方法。本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佐以麦门冬增加养阴益气之功效;茯苓、猪苓,具有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丹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在本研究中,中医治疗根据疾病的程度、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并未固定方剂,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中医传统理论优势,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向永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6例[J].甘肃中医,2010,23(6):58-59

[2]郑军.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J].陕西中医,2005,26(2):102-103

[3]李利峰,张雪娥,姬富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贫血患病率及其原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0):926-927

[4]刘莉,李丹,张真.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概述[J].中医药学报,2006,34(06):50-52

[5]郭宁.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0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