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例6篇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重症医学;临床教学;高度仿真

重症医学为2008年7月国家批准的临床医学的下属二级学科,其主要业务范围为: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与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该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重症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传统临床教学已不能满足重症医学教学需要。我院建立重症模拟教学站,探究建立高效、安全的重症医学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改善重症医疗水平。

1 重症临床教学困境

1.1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自教育事业改革,特别是有计划的扩大医科教育机构招生以来,一大批医科教学机构涌现出来,为医疗事业提供了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基础临床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但长期以来重症临床实践教学仍相对不足,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重症医疗人才数量短缺不足,重症临床教学工作急需加强。

1.2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因高等医科院校扩招,医科学生数量激增,临床教学资源需求不断扩大,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医疗事业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重症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尖锐[2]。从地区来看,临床教学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集中在各大高校、军区直属医院之中,而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医科高等院校缺乏足够的临床教学资源。

1.3临床教学难度加大 因重症医学其服务对象均为危重患者,诊疗活动关系患者生命,患者及家属为自身生命健康考虑,多拒绝配合临床教学工作,不仅减少了临床教学资源,还提高了现场教学的难度。

2 模拟教学的优点

现代医科模拟教学通过结合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模拟再现临床场景、仿真患者,构建解剖模型、局部功能型模型、生理驱动型等模拟系统,建立无风险但有医疗环境的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3]。尽管模拟教学其真实性、可操作性与临床教学有一定差异,但因其具有可重复性、调控性强、相对真实、针对性强、内容丰富、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可弥补临床教学病例较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等缺点,还因其可量化操作、可视性强,能有效的促进医科学生规范诊断、操作,全面提高医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3]。

3 医科模拟教学与重症医学教学中

目前国外因开展医科模拟较早,医疗资源充足、制度完善,其重症模拟医科教学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了提高了重症医疗水平。我国虽自改革开放与医疗事业改革以来,医疗经济、制度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必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存在,多数医科院校也无足够条件设立模拟教学机构,因此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过渡性的模拟教学站点成为首选[4]。

据重症医科教学需要,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建立独立机构负责管理,以期能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制定模拟内容,排除教学效用相对较低的项目,集中性的针对现阶段急需的教学内容制定模拟内容。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发挥站点教学效用的关键。管理包括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与站点资源,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与内容,制定教学提纲与计划,设计具体的培养项目、教学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案,据教案制定教学过程,行模拟教学。

针对重症医科教学,模拟教学的主要关键点在于模拟环境的真实性、操作的量化与确切;重症教学要求有较高的实践性,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规范操作,有助于培养医科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5]。

4 工作体会

笔者认为开展重症医学模拟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应考虑自身实际需要与现状,模拟教学对技术、管理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资金、教学资源支持,医院应量力而行,集中有限的资源建设教学站点,可联系有经验、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获得一定的支持;②科学的管理是发挥站点效用的关键,若管理混乱,僵化管理,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发挥站点优势,还可能成为医院负担;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效实施反馈是重点;③注重开放与创新,医科模拟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涉及技术、领域较广,具有较强的提高空间,教学工作应集思广益,鼓励开放与创新;受教育学生自身体会是站点效用的具体体现,又因医科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站点教学人员应予以重视,促进站点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杰,刘胜,都微微,等.教学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运行及管理模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6-2658.

[2]郭红霞,陈红.仿真模拟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7(9):2939-2941.

[3]尹悦,韩霏,郭凤林,等.医学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的效果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02):156-157.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2

1医患沟通的形式

1.1预见性沟通

预见性沟通建立在良好的综合知识、正确诊断、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其通常用于处于疾病进展期的病人。病史、体检、辅检、综合分析是预见性沟通的四块“基石”。详细询问病史是建立医患沟通的第一块基石,按照“起病时间缓急因,主诉的性质与‘三程’,治疗经过伴随症,一般情况要详问”的病史询问顺序,开始与患者建立沟通的基础,有时对于特殊病例,甚至可能需要询问病史之外的生活方式。仔细的体格检查是建立医患沟通信任的第二块基石,其不但可以获得有意义的体征,而且还可以增加补充问诊的线索,发现潜在的兼证和并发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疗有轻体检、重辅检的倾向,这不利于医患沟通的开展。辅助检查结果分析是构成医患沟通的第三块基石。综合判断是建立医患沟通信任的第四块基石。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三基训练、丰富的临床知识是正确判断预后的基础。有了这四块基石,预见性医患沟通才有保证。预见性沟通也用于伴随症的沟通。伴随症发生医疗意外是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没有检测出的伴随症。我科曾经收治1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的老年患者,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对于患者的肝硬化失代偿导致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患者家属已经有充足的认识,但对于2型糖尿病和老年原因导致的心脑血管病风险伴随症认识不足,对此,给予适时告知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本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脑出血,由于有适时告知沟通做铺垫,未出现医患矛盾。

1.2适时沟通

适时沟通是医患沟通最主要的方法,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演变、体征变化,结合已有的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预后进行适时告知,具有“现在时”为主的特征,沟通内容可能与发生了可以预料的或者没有预料到的并发症和伴随症有关。例如,我科就发生过老年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例,由于沟通及时、准确,与病理报告相符,化解了医患纠纷。

1.3补救性沟通

补救性沟通一般是指发生医疗意外以后的医患沟通,常见于误诊、漏诊、并发症、伴随症出现危重、致死、致残后的沟通。实际上,误诊、漏诊不完全是因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临床经验及责任心不强。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不确定的行业,即使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检测技术,国内外一致承认确诊率也只有70%,危重病抢救成功率70%~80%。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病率已经得到公认,但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HCC认知不足,发生HCC后的沟通就是一种补救性沟通。我科就发生过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HCC,并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件,对此我科进行了总结,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中发生原发性肝癌24例临床分析》,[1]并在抗病毒治疗同意书上增加了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仍有发生肝癌可能性的内容,使补救性沟通转化为预见性沟通。

2规范医患沟通行为对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规范的医患沟通对医疗质量、医疗效果及医疗安全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医院科室的学科建设。

2.1尊重患者,依法守德,换位思考,规范沟通

医患沟通是技术与情感的交汇。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专业知识等书籍作为沟通的依据,依法守德,而不是信口开河;针对患者的病痛要感同身受,深入到别人思想里,体验他人的感受。[2]这样的沟通显示了沟通者的学术水平、法律水平及人文关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例如,为了规范诊治不明原因发热,我科建立了PDCA循环,将医患沟通放在诊疗计划中,保证了医患沟通的计划性。

2.2科学分析,留有余地,留下证据

医患沟通要用共同价值观的理念,即战胜疾病的共同目标进行沟通。但医患沟通一定要科学分析,一定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不应为引起病人重视,把病情讲得过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对治疗不利;某些病,与患者亲属沟通应实话实说,对患者有时则需要“善意的谎言”。沟通语言应将医学专业语与通俗性语言相结合,让患者清楚并理解沟通的内容。同时,医患沟通要留下证据,对重点沟通患者留下患方签字的文字依据。对医患沟通签字人一定要确定法律关系。

2.3科室文化建设是医患沟通的助推剂

科室文化建设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管理行为,充分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和现代人需求的多样性,利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达到管理目标。科室文化是一种渗透于科室一切活动之中的精神内涵,是科室的灵魂所在。[3]我科建立的“患者至上,质量第一”“严谨、敬业、求实、创新”的文化,形成了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不竭动力,对医患沟通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室在文化建设上,坚决抛弃“生物医学模式”将“人”变成了一个个“器官、组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病人看成是患病的“人”,而不仅仅是“病”,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文明用语。感染性疾病科的主要患者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疗程长、效果差,在文化建设中经常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两句流传广泛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摒弃了医学的人文性,就等于失去了医学的本质属性”,强调关爱患者的重要性。科室服务人性化,受到患者广泛赞许。

3医患沟通能力建设对科室学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3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00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0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04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04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05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06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4

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文化相关,由此普遍要求医院能够为病人提供的全方位护理。无陪护模式配合限制性或其他类型的探视制度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随着医学专业的细化,疾病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也日趋完善,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专科ICU的无陪护管理模式及流程。国内对专科ICU无陪护模式及探视制度的管理尚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旨在借鉴ICU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为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提供依据。

1.概述

(1)无陪护理模式 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模式是由护士承担病人的病情观察、治疗护理及生活护理和心理照护,多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中,因收治病人的病情危重,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者需要呼吸机、床边血滤等仪器治疗,为防止感染而严格控制家属留陪。

(2)护士准入资质 在欧美,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急危重症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国内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也日趋完善,并在逐步建立专科ICU护士的准入标准,使我国的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培养与ICU的发展相匹配。

(3)患者准入标准 本专科疾病范围内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2.专科重症监护无陪护病房实施的优势

(1)分担家属的压力。国内的诸多独生子女家庭,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个老人,不仅要照顾病人,而且还要兼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顾病人的过程是繁重、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要具备一定技术性的工作,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压力。

(2)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疗效。无陪护病房的实施要求护士全面参与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在护理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病人各大系统的病情外在反映,观察重点并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的控制病情。

(3)提升护士的专业程度。目前的重症监护病房缺乏足够适应专科ICU护理的高素质护士,因收治病种的专科化程度较强,因此对护士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必须掌握胰腺炎液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需熟练掌握动脉穿刺抽取血气分析、肠内肠外营养输注的护理等专科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也极大的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程度。

3.无陪护病房实施的难点

(1)人力资源配置数量 合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是配置基础,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床位数与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比为1:(2.5-3)以上。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床位利用率应不超过80%,以满足医疗运行和院感规范的需要。关于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护患比的核算方法,目前国内常采用以下的四种方法。

a.以病人的需要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 NAS(Nursing Activities Score)可反映81%的护理工作量,认为一名护士可以护理一名NAS评分为46.5分的病人[2]。

b.以护理问题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 ICNSS(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其核心是应用量表来计算护理工作量,认为评分在16-22分时,可以采取的护患比为0.5:1,评分在23-32分时,护患比为1:1,评分在30-40分时,护患比为1.5:1,>40分时,护患比为2:1[3]。

c.根据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APACHE Ⅱ(The 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是指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我院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的该评分法对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评估,间接指导护士的人力配备。但是有研究表明,其评价出的疾病严重程度与所需的护理工作不成正比,加上各种抢救仪器及治疗护理措施的应用,该方法评估护理工作量并不能客观的反映护士的工作负荷[4]。

d.根据治疗干预措施所消耗的护理时间进行配置 TISS 28(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28),有研究表明其只反映了43.3%的护理工作内容,用来评估护理工作时间欠缺合理性。

(2)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ICU是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和监护的特殊病房,其知识更新快,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和普通病房的护士相比应具备更高的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护士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够胜任。有研究表明,ICU护士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三个纬度,共13个要素。

a.个性特征纬度包括责任心、关爱利人、身心素质、压力应对、爱岗敬业。

b.知识技能纬度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判断和应变、主动学习、医疗器械使用、法律意识、护理操作技能。

c.人际交往纬度包括人际沟通和合作性。

(2)护理工作内容配比 护理工作内容繁琐,文书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时间。在大部分医院,输液配制中心的建立仍旧是很困难的,病房的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液体配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

(3)对医、护患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a.沟通对象的多元性 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其家属群体众多,尤其是家庭关系复杂的群体,医护人员需要在家属群体中甄别出重点沟通对象,才能够保证沟通能够有效进行。

b.沟通内容的复杂和多样性 沟通的内容包括病情变化和进展,特殊治疗,费用等,沟通的内容常包括了重症患者在监护病房中的点点滴滴,医护人员对沟通内容把握的完全性程度会影响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c.封闭式管理带来的困难 与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家人生病放下工作也要陪护在床边,无陪护管理让家属对病人在重症监护病房受到的生活照顾而担忧,如果生活护理中的细节不到位,常常会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家属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

d.沟通的投入不足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工作量太大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e.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差异性 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沟通技巧培训,以及对沟通的主动性不够等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

4.探视管理

合理的探视制度是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现有的探视制度分为限制性探视和开放性探视两种。

(1)探视制度的类型

①限制性探视制度(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RVP)是指对探视人数、探视开始时间和探视持续时间等均加以限定的探视制度。此种探视制度在国内外广泛性被采用[8]。其优势在便于医护对患者家属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安排和规律患者的休息时间,缺点是不够人性化,容易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增加纠纷发生,加重了医护人员沟通的负担。

②开放性探视制度(Un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UVP)是指对探视频次、探视持续时间及探视人员数没有限制,更符合患者和家属需求的探视制度。其开放性是相对开放,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9]。此种探视制度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结合预约探视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家属获得更多的患者信息,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2)探视时长 国内的调查数据少见报道,有研究表明,56.1%的家属希望探视时间在30分钟以上,病人病危或濒死时,家属可按照意愿留陪床边而不受探视时间的限制。

(3)在现有的ICU探视管理中限制性探视仍然占主流位置,影响开放性探视实施的相关因素有:

①患者感染的风险 大部分医护人员担心开放性探视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但有研究表明延长探视时间不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②护士的意识 很多的护士不支持开放性探视是担心有家属在场的情况下操作会增加自身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开放性探视中护士用于沟通的时间增加,80.4%的护士认为开放探视会增加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负担。

③患者和家属 研究表明,不被允许接近患者会增加家属的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家属的感受。

(4)开放性探视的实施方法

①制定完善的探视制度

②提升护士自身知识储备和沟通技巧 帮助护士认识开放性探视带来的益处,向护士提供沟通相关信息和探视教育项目,对于开放性探视的实施很有必要。

③提供完善的探视服务设施 除医护人员的直接宣教和沟通外,可提供宣传册、卡片、传单、专用网站等,设立专门的家属休息区,并提高其舒适度,提供电视、宣传海报、计算机查询等设施。另外,针对家属开展进行定期的、定地点、定内容的医护沟通,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健康宣讲。

④探索多元化的新型探视制度 实施预约探视、分段探视、电话探视、视频探视、走廊探视等新型探视制度。

5.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的探索方向

急危重症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是医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设立除综合ICU外的专科ICU,如CCU、神经外科ICU、神经内科ICU、呼吸内科ICU、胸外科ICU、急诊科ICU、新生儿科ICU、胰腺外科ICU等。专科ICU的建立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专科的发展和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ICU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是以参照综合ICU的规范来进行的,但如何实现无陪护管理的最优化人员配置及加强团队建设和专科培训尚有待于广大的护理管理者的悉心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J],2006,44(17):1156

[2]杨立威,李文涛等,重症监护室探视制度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14,49 (7):871-873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5

19世纪中叶,在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在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被认为是ICU的起源。1923年,Dandv在Hopk1n、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Dandv和Gush1ng建立起第一个24 h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20世纪20至50年代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包括美国和欧洲利用较大的空间建立能够容纳较多病人的抢救单位,给患者应用铁肺和手动通气,包括麻醉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组成多学科的专家队伍,这是现代ICU的最早尝试。丹麦哥木哈根麻醉医生Bjorn 1bsen,1953年首次通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1953年被公认为现代ICU元年。1960年,Max  Harrv  We1l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率先建立4张床的ICU,首次建立心、肺等脏器生命指标监护的医疗体系,建立专业的ICU团队,被公认为现代ICU之父。

2 美国PCCM发展史

呼吸医学起源于结核病的治疗,因此,呼吸专业兴起于结核病流行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有效的抗生素接连出现,结核病得到控制,患者人数迅速减少,这是呼吸医学经历的第一次事关学科生存的冲击。其后,肺功能检查以及气管镜等技术的发展使呼吸专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专业业务范围趋于稳定,直到危重医学出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危重症医学在美国进入快车道,从业人员供不应求,这是呼吸医学遭受的第二次冲击。20世纪80年代,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与危重症医学息息相关,井于1995年发表官方声明,美国PCCM执业医生应为所有内科ICU患者提供服务。

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危重症医学与ICU业务开始正式起步时,CCM医生应该经历什么培训,具备什么资质属于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因为此前史上从来没有这一专科。美国内科、麻醉科、急诊科与外科几个不同领域的学会在洛杉矶举行联合集会,大家一致认为,CCM应该是一个亚专科,受培训的医生必须已经完成专科(内科、外科、急诊科或是麻醉科)住院医师阶段的培训才能进入CCM亚专科阶段培训。因为各专科住院医师阶段的培训时程不等(内科3年、外科5年、麻醉科与急诊科4年),对入学标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决定由各专科学会各自举办自己的CCM亚专科培训,学制订为2年。内科学会注意到CCM内容与呼吸科高度重叠,因此决定只要另加1年,培训人员即可获得呼吸疾病(PM)与CCM双重认证,三年可以获得PM与CCM双重认证的PCCM培训项目由此诞生。据统计,美国内科ICU医疗工作内科与呼吸危重症两方面的治疗处理占78%左右,来自大内科的PCCM专业背景优势自然明显。由于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医院与医学分科具体事项,所以,如今PCCM成为危重症医学的主导力量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结果,人为政策十预成分很小。另外,美国ICU拥有权在医院,而不在科室,医生和医院是合同关系,没有所谓占地盘的现象。以处理内科情况为主要支柱之一的ICU业务对于已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训练的PCCM学员属于驾轻就熟,可以保证顺利地衔接到CCM与PM亚专科培训内容。据统计,2014至2015年美国参加PCCM培训的成员占参加成人危重症医学培训人数的72.8%,美国PCCM一枝独秀自是必然。

3 中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基木上是在少数医院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或麻醉用呼吸机进行,多数医院不能常规开展机械通气进行较长时间的生命支持治疗。与西方国家一样,国内呼吸科早期大多起步于诊治结核。20世纪50年代开始,呼吸科逐渐独立,重点转向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炎等疾病,经常面对呼吸衰竭患者。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开始建立比较简单的ICU和系统引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应该说,中国现代ICU的建立真正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①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加强医疗科,重点收治外科术后患者,起步初始为外科ICU; 20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中山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成立了独立医疗单元、全天候运行的RICU。应该说,国内现代ICU的起源是两条路:以外科ICU起源的和以呼吸ICU起源的,殊途同归。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汝川地震等事件,大大促进了国内ICU的发展。

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为中国现代ICU发展作出压大贡献的前辈们:上海中山医院李华德教授(1978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机械通气专著)、陈德昌教授(创立了协和医院第一个ICU,中国外科ICU之父)、翁心植院士(中国肺心病防治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RICU之一)、钟南山院士(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医生)、刘又宁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 ,井在1990年出版了中国影响最大的机械通气专著,被认为是影响几代人的权威著作)。我们也应记得提出“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应捆绑式发展”理念的王辰院士,早在2000年王辰院士就多方呼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井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呼吸内科医师应对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的述评,井全力推动,方有今天的局面。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科的引领人物确实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引导学科发展的米来。

4 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过程

呼吸学科是国内建立与发展最早的医学专科之一。回首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学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肺结核防治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主要任务是肺结核防治,此间形成了呼吸学科的雏形。国内许多呼吸科即脱胎于结核科或与结核科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第二阶段为肺心病防治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成立了全国和各大区和各省(区市)的肺心病防治协作组,重点开展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防治研究。此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展了呼吸疾病诊疗的技术体系,如肺功能、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支气管镜等。各医院先后在内科中建立起呼吸专业组,后又设立独立的呼吸科。在肺心病防治工作中,对肺心病急性发作合井肺性脑病重症患者的治疗,催生了最初的重症监护医疗单元的建立。第三阶段为现代呼吸病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全方位开展各种呼吸疾病的防治研究,与国际呼吸学科发展趋势相呼应,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交融式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一阶段,许多呼吸科建立了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或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MICU ) ,客观上形成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PCCM)的初步格局。与此同时,危重症医学在国内被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过去10余年里发展迅速,成为一支重要的临床力量。需要正确面对的是,目前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综合的“重症医学科”在内科危重症医疗中存在业务重叠和交又,因多种原因形成各自的发展理念。如何定位、交融、共同发展成为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两个学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 国内PCCM体系的建立和医生的培养

虽然国内呼吸病学领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了PCCM体制的雏形,8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均设置有RICU,1/3-1/2的大医院呼吸科已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但是,国内PCCM的发展还有诸多需要迅速加强的地方。首先,作为行政与学科带头人,科室领导一定要认识到PCCM是呼吸科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现代呼吸病学的基木格局,已经形成内科专业( spec1alty)下一个极为重要的专科(sub-spec1alty ),科室名称亦应作相应更改。其次,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根据我国情况,迅速建立PCCM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将出台《关于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呼吸医师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动员住院医师选择PCCM专科,坚定地推动PCCM专科医师培训,形成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础。再次,呼吸医师必须开拓视野,积极学习以脏器监测和支持技术为代表的危重症医学知识,如血液动力学检测、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治疗等,井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应用,提高在危重症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6

会后,本刊记者就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对陈玉国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的热点和难点

“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陈玉国教授提出这一观点,是在2012年11月2日至4日举行的“第八届山东省急诊医学年会暨第五届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上。那次会议由山东省急诊医学分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陈玉国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在那次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上,陈玉国教授在致欢迎词时,就在讲话中阐述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05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心肺脑复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近5年又有了新变化,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已经面世,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学术前沿,跟进国际学术成果,促进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及流程步骤,特举办本次论坛。鉴于急性胸痛是急诊急救的重要内容,病因繁多,严重性悬殊极大,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应力求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故同时举办胸痛论坛。”这既是对那次学术盛会的宗旨和初衷所做的阐述,也是对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观点所做的阐述。

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在那次会议上,我们邀请到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为大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为大家详细、系统地介绍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就医学实践及科研中的体会和困惑与到会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讨论,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学科建设。”

据记者了解,“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走过了5个年头。陈玉国教授对此回顾说:“陆续举行了五届的‘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经成为国内的品牌学术会议。而第五届会议较为注重的,是以新颖的内容,彰显和突出实用性,并展示了可以实际操作的国际上最新现代化模拟训练机器人等的先进技术。”

谈及近年来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我国目前的状况时,陈玉国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在心肺脑复苏领域与国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比较薄弱,这两者相比,临床研究相对更薄弱一些。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开展关于心肺脑复苏的动物实验。在我国,目前几乎没有院前心脏骤停的流行病资料。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多在2%至3%之间,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不足1%。所以,在心肺脑复苏方面,我们针对基础知识的认识还需要普及。”

对于应该如何提高我国急诊医学特别是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研究领域的差距的问题,陈玉国教授认为:“我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心脏性猝死的人数以及复苏极低的成功率,使大家提高认识,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尽快尽好地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敦促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开展心肺脑复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其次是要重视院外救治工作。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90%以上都是在院外,存活率很低,不到1%。所以我们国家应该重视院外的救治工作,普及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应该放置自动除颤器。最后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去普及宣传心肺脑复苏基础知识。在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在社区、街道,以及对公安消防人员等非医护人员举办心肺复苏学习班,加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率先制定“急诊标准”,规范学科发展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陈玉国教授即先于全国其他省份,率先主持制定了《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为规范山东省急诊医学乃至全国急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的草稿是我领衔起草的。草稿形成后,即上报到山东省卫生厅,随后形成正式文件下发到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推广。这缘于原国家卫生部从2005年连续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从那时的情况看,国家是非常重视急诊急救学科的;之所以比较重视,是因为我们国家这一学科还比较薄弱,急诊急救的水平与人民的健康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加强和提高。”

陈玉国教授认为:“《急诊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对于解决人民健康疾病有非常长远、深远的意义——这从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效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因为急诊急救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如果急诊急救死亡率很高,不可能得到后续的治疗。同时,‘山东标准’的率先出台,也对全国其他省份急诊科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促进了全国该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谈及该《标准》的主要内容,陈玉国教授介绍说:“‘山东标准’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设施方面,包括科室面积,床位数等。国家规定,急诊科的床位数不能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最好是5%到10%。第二、规范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包括医护人员的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同时竞争和发展也都需要依靠人才。在《标准》里,对于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的规模都作出了规划并量化了一些标准。当时由我牵头组织急诊科专家对山东省各级医院的急诊科进行督导和检查,看差距,找问题,从而给医院、给科室加压,促使发展,达到了‘以查促建’的目的,同时敦促政府加强了急诊科的建设。”

陈玉国教授还认为:“《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虽然针对的是急性病,但对于常见病和慢性病来讲,也为急诊处理之后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而陈玉国教授谈到的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方面,他针对山东省急诊医学有过一个里程碑式的“亮点”——他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博士生导师,曾经实现了山东省急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使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队伍由此得到不断扩大。谈及这些,陈玉国教授感慨道:“最近几年,通过急诊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医疗、教学、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他科室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室建设的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培养。未来,在人才方面,我们计划通过招聘或留用毕业生来大幅度充实急诊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两翼齐飞:“心脏重症”与“胸痛中心”

此前不久的2012年6月,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鉴于陈玉国教授在该学术领域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他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而且,长期以来,陈玉国教授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心脏重症领域的发展。据了解,早在2010年,陈玉国教授即在齐鲁医院急诊科率先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单元、心脏骤停复苏单元,成立了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的救治,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陈玉国教授在介绍近些年他在心脏重症救治方面所取得的各项进展和取得的科研和临床经验时,坦率地说道:“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了,作为常委,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0年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单元、心脏骤停的复苏单元,组成了独立的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患者的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同仁的好评。心脏重症救治的组织结构的建立并完善,由专人负责,医护配合好,团结好,战斗力强;急诊科独立值班的住院总医师,主任听班制度,完善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和急诊抢救制度;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心脏重症的抢救流程;不断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管理;除了常规急救设备外,急诊科还常规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液滤过技术,起搏器植入术,动静脉置管技术等急诊急救技术。”

事实上,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陈玉国教授在致力于“心脏重症”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之外,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10月,就领衔在山东省率先于齐鲁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并在全省首家开通“急性胸痛24小时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急性胸痛患者的咨询。齐鲁医院胸痛中心挂靠在该院急诊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张运教授担任顾问,陈玉国教授出任胸痛中心主任。

说起这段往事,陈玉国教授率先介绍说:“实际上,发达国家胸痛中心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美国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或心血管专科医院以及急诊医院均设有胸痛中心。2002年,我们医院顺应学科发展,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胸痛中心,开通了胸痛咨询热线。在日常运转中,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制订了各类胸痛的诊治流程,完善胸痛急症的‘绿色通道’建设,保障危重胸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降低致死致残率。通过整合急诊、心血管科、导管室、心外科等资源组成心脏救治团队,设置独立的心脏救治单元,设立了专职STEMI急救护士和急诊介入住院总医师,24小时轮流值班,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STEMI患者,突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做到了第一时间识别STEMI患者、启动应急系统、‘绿色通道’专人全程陪同,从而显著缩短了STEMI的D2B时间;可及时评估、识别特殊类型STEMI患者,如心原性休克、出血高危患者、室间隔穿孔等,随时启动、实施个体化救治方案;并且,我们在做好临床工作基础上,科研、教学、继续教育等方面也齐头并进,率先开展多项研究,部分成果被国际指南引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大了与国内外一流机构和专家的交流,显著提升了山东大学乃至山东省急性胸痛诊治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目前,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科已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胸痛中心及EICU建设等为核心内容的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也已获得原卫生部批准。大量的经费支持,必将有助于我院胸痛中心实现新的飞跃,更好地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服务……”

急诊医生,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

陈玉国教授说:“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急诊科的医生的工作特性就是一个字——‘急’,两个字来说的话,就是‘紧急’!因为工作的性质,由不得你有半点儿的懈怠。因为急诊科接诊的大多是病情十分危急的患者,所以我常说,在医生这个行当里,急诊医生,就是随时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除却教学、科研、管理之外,仅仅是在医疗方面,陈玉国教授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精神饱满地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甚至连说话也语速极快,他似乎是在“节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谈及对急诊医学的整体认识,陈玉国教授说:“在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这个学科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由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陈玉国教授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经过他多年的竭力推动和不断努力,已经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成为了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护理组是山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该科包括急诊门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放射、急诊检验、急诊超声、胸痛中心、急诊内科和外科病房、中毒与职业病科以及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急诊门诊包括各成人专业独立诊室(内、外、妇产、口腔、耳鼻喉、眼科、皮肤科等),固定编制医生40余人,并一直重点致力于四个主要方向:急性胸痛和心肺脑复苏、危重症、急诊创伤和急性中毒,并形成了以四个主要方向为特色,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一定国际影响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研究基地。

此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除在山东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之外,还于1999年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了多项重大任务。在“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甲流”防控等特殊时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获得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好评,该科室的多位医务工作者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

陈玉国教授最后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医院和科室所开展的一切学科建设工作,都是立足于山东省乃至本学科的具体实际,立足于广大患者的实际需要的,无论是重视心肺脑的复苏研究也好,还是重视心脏重症研究和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首先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技术也好,都是基于‘实用于患者’这句话的。脱离开这个理念,任何医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个理念,也将是我们未来永远不变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