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则校园新闻范例6篇

写一则校园新闻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新闻阅评;项目合作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19-02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弊端重重,具体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缺乏必要的延续性和承继性。而现代教育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循序的、系统的、连贯的,因此不能割裂系统的学习过程,任何零散的、截面的教学都无益于学生获得整体全面的认知。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构成了整个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的焦点。故笔者以为,《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整合当今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趋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一根红线、一个有效载体。而以《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要从体制内和体制外改革两方面下足工夫。

一、体制内的教学改革

(一)以课外阅评培养学生的新闻分析能力,做好实践教学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斯亦诚然。为全程优化《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授课教师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教学平台,督促新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报活动来为本课程打好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模式做好知识积累和前期准备。这要求《新闻写作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每届新生入校时期即编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阅报指南,倡导新闻学生课外多阅读报纸,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全面铺开做好充分的素材准备和积累。该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务课程,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学生积累必要的人文知识和理论素养,而课外阅报活动涉及到各大经典新闻作品以及广告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到国内国外各大主流媒体。一方面通过阅报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加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阅评制度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以及丰厚的专业功底。为督促学生将课外阅报活动落到实处,可以在新闻学专业教师中挑选专门成员成立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在专业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几次读报阅报回顾总结活动,以此巩固阅评效果并夯实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前期基础。

(二)引入“项目合作”主导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项目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协作、概括等综合能力,并能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共同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巩固提高《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实训教学环节中除了要适当引入“项目合作”理念外,还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比如,在“项目合作”模式驱动下,《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训教学穿插引用的方法有:

1.抛砖引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真实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宏观背景,必须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或问题。真实的新闻事件或问题应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学》课程中所选取的案例一般是代表媒介前沿领域最新动向的新闻事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不同标题、导语和体裁的比较,这样的案例,足够的新鲜和复杂,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2.他山之石:对比鉴赏法。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作品,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互评互比。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有机地穿插点评,加深学生对应用知识的巩固程度。授课教师一方面将初步探讨得出的理论原则作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方法加以实践,并根据实训的效果对理论原则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加重示范性教学,将实训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实施效果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师树为榜样,认真总结其经验,并加以推广。另外,在实训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新闻写作学原理内在逻辑关联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参与整个知识体系建构的兴趣以及实际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

3.互动协作: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指导,一是要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二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学生是新闻写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行动的指导者,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协作;三是在真实的、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探讨研究。在实践探讨的过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主要任务,让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相互协作。面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行动计划,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最后达到探究的目的。这种方法适合指导教师在场的实训教学情境,比如在《新闻写作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协作,并不断地修正,共同完成一项项具体的实训任务。

(三)构建多层次实习架构,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把《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渗透到新闻学专业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不同层次的架构,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洞察能力、新闻策划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1.初级实习梯队:专业考察。专业考察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的比较零散的社会调查和实践。为使新闻学子对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每期安排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到本地或生源地新闻单位去学习实践。对于《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来说,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去多多了解新闻稿件的写作流程,让学生对新闻作品的成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下一个阶段《新闻写作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浓厚兴趣,并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2.中级实习梯队: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在做好课堂实训教学、专业考察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采写实践的了解,并通过身体力行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同时通过专业实习,促进学生对《新闻写作学》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写作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提升。

3.高级实习梯队: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改革的实际情况,将在学校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起来,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实践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并为撰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作品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设计做进一步的素材和阅历积累,也为学生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认知和写作基础,这也是为了全面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素养而进行实战打磨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体制外的教学改革

(一)引进和培养优秀实践教学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要大力革新高校用人制度,走跨界融合和引才、育才的道路。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业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实践教学要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采取“引才”措施。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大都缺乏一线的媒体从业经历,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面向新闻单位,引入资深人才是丰富补充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举措,尤其是对于《新闻写作学》这类实务课程来说,更需要来自媒介鲜活的案例和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感性体验和实践指导。把业界的资深人士请进课堂,承担《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行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掌握与媒体同步的信息,并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新闻作品的写作流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写作想象力。另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教师应该加强与新闻业界的联系,双方开展多领域的合作。要加大在校专业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每年输送《新闻写作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到媒体一线去进行实践写作锻炼,特别是优先安排那些没有新闻学专业背景和新闻实践经历的授课教师,实习锻炼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弹性安排。同时改变以往的“一次性合作”模式为“日常性合作”模式,即《新闻写作学》课程授课教师每年安排一段时间全程参与媒体的写稿组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新闻写作技巧和新闻写作范式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最前沿最高效的新闻写作实践指导和实践服务。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66—01

当前,甘肃大部分中学都有校报,但是这些校报在办报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低,尽管这些报纸也有一些学生的活动,但学生的新闻只占报纸极少的空间,而且刊载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的领导和学校的主要活动宣传,不能为学生服务,因而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兴趣去读。为此,2010年至2012年,我们在全省13所中学开展了中学生媒介素养培训与实践活动。

一、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训

首先,由这13所中学各选2名教师以及5名学生参与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第一,提高学生对传媒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通过社区新闻活动推动社区事务发展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第四,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以及讲授新闻采编课程的能力;第五,学生和教师创办报纸的能力。培训的内容包括:新闻的概念、新闻的结构、新闻导语写作、新闻主体的写作、评论写作、漫画、新闻摄影、报纸排版技巧、编辑软件的使用、传媒组织结构等。

其次,各校师生回校后招聘校园记者,并创办校园报刊。各校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在学校开设新闻校本选修课,培训新招聘的校园记者。与此同时,各校开始创办报纸, 报纸内容主要以校园新闻为主,但也包含诸如社论、娱乐、高考、双语、体育、文艺等内容。办报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办报。从创意、采集新闻、采访到写稿、审稿、设计排版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指导老师进行宏观指导。

二、校园报刊创办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断层。由于经费有限,每个学校只能派4名学生,以及2位教师参与培训。中学校园报刊的记者或编辑主要来自于高一。高三学生很少参与,高二有部分学生参与。然而,由于参加培训的学生到了高三,会升到大学或走向社会,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或者没有时间帮助下一届学生进行采访、写作或编辑学习。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接受集中培训的学生会离开学校,学生传帮带的效果会越来越差或者中断。

2.与学生学习时间冲突。由于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因而很多采访只能在课外完成。然而,新闻是有时效性的,新闻的发生是有随机性的。所以,很多中学生记者在办报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经常错过一些新闻事件,也增加了新闻报道时效性的难度。

3.校园报刊的社会评价问题。尽管素质教育提倡了许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只要有利于高考的事,学生、家长和学校就愿意去做。反之,则会受到他们的反对。许多教师和家长会抵制学生去办报。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做新闻会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4.资金匮乏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记者的培训,还是办报过程中需要的印刷成本、设备以及厂地等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经费有限,个别学校印刷的报纸份数有限,学校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为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提高学生成绩上。

三、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强舆论宣传,提升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让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认可。

其次,加大媒介素养培训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经常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使更多的学生能得到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让媒介素养培训教育规范化——成为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在教育改革中,应加入中学生媒介素养课程设置,中学和高校的传媒院校合作,使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得到更多专业教师的指导。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4

国内新闻传播院系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

新闻院校的校园媒体平台是一个新闻实践的“模拟场”,如果这个平台能够与社会媒体对接,那么学生一走出这个平台,就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媒体工作。然而,国内校园媒体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这一点上,还无法发挥社会性媒体那样的作用,以致很多学生还是要“舍近求远”,想方设法进入社会媒体实习。首先,绝大多数校园媒体挂靠在学校党委等官方部门,“宣传”重于“新闻”,制约了校园媒体的活力。有论者指出,国内校园媒体的职能主要有三:(1)对内对外宣传的机构。(2)师生发声的平台,校园媒体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意见表达和信息交流的平台。(3)实践教育的基地,校园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采、写、编、播、评的运作流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5]一般而言,普通高校的校园媒体比较重视第一个功能,而传媒类院校(系)则较注重校园媒体的第三个功能,即为学生提供新闻实践的功能。但不可否认,由于校园媒体目前主要挂靠在学校党委和团委或者各二级学院,因此即便是新闻院系的校园媒体,其自主发挥的空间也十分有限。表现在媒体形态上,就是浓重的“宣传味”。如浙江传媒学院的《传媒青年》挂靠在校团委,很难摆脱团委“喉舌媒体”的身份定位,很多学生反映:一些选题纯粹是“命题作文”,自己都不感兴趣,硬着头皮写。而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则往往通不过老师或编辑的把关,这无疑制约了校园媒体的独立性和创新空间。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很多校园媒体表现出浓厚的“传者本位”的倾向,成为党报党刊的校园版。读者没有阅读兴趣,参与校园媒体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热情,无法发挥培养人、锻炼人的功能。第二,高校对校园媒体的审查与管理过于严苛。由于校园媒体在校园内具有一定的传播功能,因此各高校都制定了对校园媒体的管理规定。在创办校园媒体上也实施了“主管主办制度”,即由学校的某一部门或院系负责校园媒体的把关。《清华大学学生宣传品管理条例》(1999-2000学年度第2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通过)规定:学生宣传品(包括条幅、出版物和其他张贴印刷品)的制作、发放和张贴应遵守有关的法律和校纪校规,宣传品的内容应积极、健康。校级学生组织编写的宣传品主管部门为研究生院和学生处;院(系、所)级学生组织编写的宣传品,主管部门为院(系、所)研究生工作组或学生工作组。编印的刊物出版前需要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每次出版前须经挂靠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方能出版。经批准印刷出版的刊物须在出版后两天内送主管部门备案,各类出版物原则上限于校内交流。①从出版到内容制作,校园媒体受到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严格的内容审查使校园媒体容易出现“传播失灵”,无法反映学校的实情及学生的真实诉求,很多好的选题也无法实施。第三,校园媒体的经费不足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除了极少数校园媒体,大多数传媒院校(系)的校园媒体还是依赖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运行。2008年《中国校园导刊》杂志社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生媒体发展报告》的数字显示:94%的校园媒体的经费主要来自主管机构的拨款。85.1%的学生媒体的年平均成本在5000元以上,其中平均成本在1—5万元之间的占总数的34%。[3]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为例,几乎所有的校园媒体全部依赖学校拨款。而二级学院的媒体由于经费有限,无法给学生发稿费,也无法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由于没有广告和发行收入,校园媒体的“经营部门”几乎空置,学生无法在校园媒体学到“媒介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操作,这使得校园媒体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自娱自乐、自话自说比较严重。第四,校园媒体与教学脱节。校园媒体固然是一个实践平台,但这个平台需要和教师的教学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平台和校园媒体实践平台是完全脱节的。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浙江传媒学院报》和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网隶属于学校党委,期刊《传媒青年》隶属于校团委,校实验电视台(包括广播电台)则单独建制成一个部门。这几个部门互不隶属,而且与各学院的教学没有任何关系。在校园媒体中也设有指导老师,但这些指导教师的编制在其主管部门,由其主管部门聘用且不承担教学任务,与院系教学的教师是两套人马。由于各自分立,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和校园媒体发生任何联系,也不承担任何指导责任。这种“两相脱节”使校园媒体的实践功能大打折扣。而在国外,教师的课程教学和校园媒体的新闻生产是紧密相连的。如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是新闻专业学生在此学习报业采访、写作、编辑、管理和广告发行的最佳课堂。老师任编辑,学生当记者,课堂即媒体,媒体即课堂。如学院开设的报道课程(reporting)就是全程在《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编辑部内,媒体的指导老师和课程教师是一致的。他们的考核系统也实现了校媒和课程的对接,课程考核成绩就以学生在该报上发表的文章多少和质量来衡量。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发稿15篇才能取得A级成绩,跑政府口的则最少要发22篇。[6]由于《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本身是社会媒体,因此在这里拿到的成绩以后就业的时候能够得到社会媒体的承认。第五,校园媒体内部的激励机制缺失。由于校园媒体是学校部门的内设机构,既没有市场压力,也没有利润追求的动力,校园媒体对师生参与的正向激励难以建立。很多高校的校园媒体或实验室从硬件设施而言堪称一流,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许多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浙江传媒学院有23层的演播大楼,但一流的演播大厅以及4千多万元的设备资产,对于学生的实训而言,其利用率并不高。为了调动和发挥全体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实施了“制片人管理制度”。《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制片人管理制度》对制片人的“思想政治条件”、“业务管理”以及“经营创收”提出了要求,如“制片人要保证栏目的收视率达到规定指标,要强化经营责任意识,积极开拓市场营销,努力实现经营创收目标。”并指出,“栏目连续六个月收视率排名最后一名者,由频道、频率发出‘警告通知书’,连续一年排名最后一名者,则撤销淘汰该栏目,栏目所有成员解散。”显然,这里的制度是模仿社会性媒体的,但是由于不具备社会媒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校园电视台无法建立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其收视率无法衡量,校园电视台也从未进行过收视率的调查。由于没有“市场和广告”的压力,从台长到制片人再到普通学生记者,都没有“收视率”的压力,所以对“制片人”的考核只能流于形式。目前对于校园媒体而言,学生的参与纯粹凭借兴趣,由于校园媒体本身影响力有限,这使得他们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笔者在浙江传媒学院的调研显示:除了大一的新生很有热情,大二、大三的学生很少愿意坚持在校园媒体中工作二年以上。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园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激励性至关重要。只有激发出师生参与校园媒体的热情,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实践锻炼效果。而把校园媒体打造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品牌媒体则是关键。

“附属医院模式”:校园媒体的社会化实践探索

新闻学与医学一样,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附属医院是医学院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特别是985院校都有附属医院,如浙江大学就有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虽然附属于高校,但却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且完全社会化运作。高校附属医院这个实践平台与国内新闻传播类院系的校园媒体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完全社会化运作的。学生进入这个实践平台就置身于一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之中,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可以进入正规医院工作,实践平台与工作平全是无缝对接的。在笔者看来,新闻传播类院系的校园媒体要发挥对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造,借鉴“附属医院模式”就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校园媒体必须从“附庸”走向“附属”,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通过“准社会媒体”的方式运作,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社会化的运作既可以解决校园媒体资金不足、内容乏味、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实践环境,实现校园媒体平台和社会媒体平台的无缝对接。实际上,在国外,许多高校的校园媒体平台就是一种“附属医院模式”。1908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Williams)的提议下,该院建立了第一个学生实践基地———《大学密苏里人报》(UniversityMissourian)。这份报纸自出生之日起,就直接面向社会。如今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拥有九大媒体实践基地:《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日报及其网络版、《Vox》周刊及其网络版、KOMU-TV(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下属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络、KBIA-FM(美国公共广播NPR下属地方电台)、《IPI全球记者》(IPIGlobalJournalist)、MOJO广告社、RadioAdelant(西班牙语广播电台)、MDN(密苏里数字新闻)和(新闻网站)。这九大实践基地涵盖了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广告、公关、多媒体等领域,它们全部面向社会。[7]它们既是校园媒体,附属于学校,又是独立运作的商业性媒体。港台新闻传播类院校(系)的校园媒体社会程度也比较高。由于他们不像大陆校园媒体一样难以获得“刊号”,在注册和管理上它们和社会性媒体本身没有多少区别,从出版到发行到广告与社会性媒体一样,不受限制。加之港台高校的校园媒体地位较为独立,和社会性媒体一样享有同样的言论自由度,又处于激烈竞争的媒体环境中,因此它们非常注重内容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其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都很高。有的本身就是当地的主流媒体或社区媒体。如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的《大学报》(1973年更名为《栅美报道》)就是当时岛内第一份社区报纸。《大学报》与社会性媒体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2009年11月,《大学报》与台湾“中央社”及Yahoo奇摩合作,创造YourNews新闻;2011年起则参加台湾公视PeoPo校园采访中心,在公民新闻传播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习刊物《大学线》也是如此,其内容与发行都不限于校园,而是立足于香港甚至中国全境。《大学线》每期发行约八千份,主要报道本地的新闻时事、文化、娱乐、传媒、环保、社会事务、人物专访、大专校园现象等。它曾访问过不少社会名流,还做过不少引起轰动的独家报道,如对大学生网上买功课和BT非法下载电影的报道,甚至牵动了立法会的讨论。2005—2006年,针对香港新界大埔大元邨的迦密柏雨中学新增了不容许学生佩戴款式夸张眼镜等校规一事,《大学线》在75期中点名批评了它的不合理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香港多份报章及网上论坛广为转载。虽然这一报道后来被指失实,《大学线》还在香港《明报》及《星岛日报》刊登道歉启示,但他们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政要们也不敢小觑它,一些商业机构也愿意在《大学线》上投放广告。香港树仁大学的《仁闻报》也是一份社会性刊物,它也曾访问不少成功人士,如前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中原地产创办人施永青、《苹果日报》总编辑张剑虹、资深传媒人吴志森、中联办宣传文体部部长郝铁川、城市电讯主席王维基等等。其报道也多次为香港各大传媒引用,如2011年11月号对张剑虹的专访、2011年12月号对港女选美夺奖及2012年2月号的垃圾户糖水铺的报道,2012年3月号的郝铁川专访等等都为社会媒体所引用。相对而言,内地新闻传播院校(系)的校园媒体,其社会化程度就低得多,也很少有校园媒体的报道能够走出校园,或者成为社会主流媒体的引用来源。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高校校园媒体也在尝试一些社会化途径寻求突破。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周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清新时报》,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系的《107调查》等。这些高校的校园媒体实践平台较为完善,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很注重应聘者在这些校园媒体的“从业经验”。在笔者看来,这些校园媒体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上的社会化。2005年9月人大新闻学院以《新闻周报》为主体,成立了“接力传媒”集团,集团负责按照市场运营的方式来经营《新闻周报》。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新闻周报》开通了新周网(/),成为报网互动一体的媒体平台。在市场化运作下,《新闻周报》在经济上基本能够自主,这在国内的校园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清新时报》也实现了“社会化运作”。历经8年的成长,清新时报社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营体制。报社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为了进行规范化管理,他们移植了社会媒体的做法,采取了采编经营分开的二元管理模式。报社现有工作人员97人,设编辑部、发行部、公关与广告部、行政办公室等部门,初步具备了专业媒体的雏形。二是传播内容上的社会化。即校园媒体题材操作上的“去校园化”。一些国内校园媒体也通过社会化运作来提高校园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创刊于2005年4月,以社会深度调查为主、评论性文章为辅的北外《107调查》就在选题上进行了一些社会化操作,取得明显的效果。如2005年11月总第3期的《北外女生性调查》刊出之后,引来多家媒体到北外采访,数十家网站转载报道。作为高校院系的一个校园媒体,其报道能引来主流媒体关注,十分不容易。自创刊以来,除了一些校园题材,《107调查》还将触角伸向社会,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代表性作品有《首批三峡移民生活状况调查》、《天路之旅———青藏铁路通车初体验》、《千里骑行救爱心天使》、《被遗忘的水上民族》、《计生政策下的博弈———被边缘化的二胎家庭》、《户口中介:留京指标背后的灰色运作》等等。在扩大报道范围、追求社会影响方面,人大的《新闻周报》和清华的《清新时报》等也做得相当不错。2011年,《新闻周报》全面改版为4开4版的周报,第一版头版,2版评论,3版校园,4版特稿。《新闻周报》曾经多次刊登在校内外都引起广泛关注的稿件,并多次成功地实现了稿件的“社会化”。仅2005年下半年所出前3期报纸中,便有6篇稿件输出给《大学生》杂志等校外正规媒体。三是进行社会合作。由于校园媒体大多没有刊号或许可证,无法向社会公开发行,甚至做广告也是违法的,客观上面临着社会化不足的困境。因此,与社会性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借船出海”就是一个明智而可行的策略。如人大的《新闻周报》就通过和社会性媒体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曲线”公开发行。据了解,《新闻周报》与千龙网就进行了合作,推出了电子版,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融合的尝试,通过电子报纸的平台整合多媒体内容。[8]除报纸外,校园电视台受制于政策无法实现落地,但通过合作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与杭州移动公交电视合作,在杭州市两千多辆公交车上播出了实验电视台的自办节目。还与杭州数字电视公司合作,开设了“浙传视窗”点播平台。实验电视台与杭州电视台及华数零频道也实现了合作,通过这些合作实现了校园媒体在校园外的“落地”。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医院则没有,因此,完全复制“附属医院模式”,让校园媒体独立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目前还有相当的困难。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无所作为。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国内校园媒体在创办、管理和发行(播出)等方面与国外及港台校园媒体完全不同,目前还无法像国外校园媒体那样实现独立的商业化运作,但另一方面,在改进校园媒体的内容与运作方式上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上述一些高校的成功案例就值得我们借鉴。在笔者看来,目前新闻传播类院校(系)的校园媒体至少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第一,校园媒体应当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主,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目前校园媒体的主导权在学校,在管理者,学生的话语权太少。在美国及港台的大学校园媒体中,主要工作人员甚至负责人都是由学生担任的。密苏里新闻学院KOMU电视台是哥伦比亚市唯一的电视台,这个电视台从新闻的采访、写作到编辑、制作和播出主要由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学生承担。教授承担指导工作,主体工作由学生完成。美国的圣.克劳德大学纪事报(UniversityChronicle)和UTVS(UniversityTelevisionStation)电视台,除了台长和一些主要岗位的负责人由专业教师担任之外,其他包括从摄像、灯光、录音、导播到采访、主持、制片等岗位都由学生担当。该校圣.克劳德之声广播电台(KVSC)也是一家包括台长在内所有在职岗位都由学生担当的商业广播电台。学生全面参与电台的工作,包括从新闻采访、节目编辑、节目主持到受众沟通、活动策划、市场推广、电台经营、行政管理等一切业务。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5

1、 秉承最初创设记者团作为校园媒体的职责理念,记者团对各学院活动及时报道和宣传,让全校师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动态。

2、 经过上学期的改革重组和本学期的探索,记者团在一次重新接管齐大生活网,同时编辑部还担任生活网后台新闻稿件的自主管理与上传。

3、 齐齐哈尔大学新闻网成功开辟记者团专栏,并有记者团优秀稿件上传,有些稿件还被放在首页,获得数以百计的点击率。

4、 在齐齐哈尔大学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上,记者团作为全校唯一一个设有为运动会服务报道专题网站的校园媒体,以图文直播的形式,得以全员参加新闻采访,并在主席台设有专属工作地点。

5、 在我校举办的首届黑龙江国际留学生汉语大赛中,记者团同样以校园媒体的身份,以图文直播的形式,再次为本大赛专题网站采写新闻稿件,搜集幕后花絮,对各个参赛选手进行专访,展示了记者团校园记者的风采,同时也证明了校园媒体记者团的实力。

6、 齐齐哈尔大学校报,经过我们自身的提高,已由原来的几篇稿件,到现在的第四版所有稿件都由我们提供,并与老师成功开办最初只有常委参加,后扩展到部分新委参加的校报交流会和研讨会。

7、 因本学期大部分都是新通讯员,对记者团的基本业务并不熟练,经过一阶段的熟悉,已经有很多人在运动会上有出色表现。充分发挥通讯员的纽带作用,将记者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常有各学院和各社团请柬,邀请记者团成员出席该活动,甚至还有社团邀请记者团负责人担任评委与嘉宾。

8、 从本学期开始,记者团独立承担广告版的前期广告准备、版面设计以及版面排版,并改革之前广告单页的弊端,首次采用铜板105克彩印效果版面,自负盈亏,自负所有印刷费用。

9、 记者团编辑部承担与广播电台合作晚间时段广播稿,在规定时间按时传发由记者团编辑整理,由记者团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校园各个角落都能听到记者团的名字。

在以上总结中,记者团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成绩的同时无可避免的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正和提高,这些不足和缺点也是下学期的工作重点。

1、 记者部,在基本的新闻采写和稿件能力,以及结构框架,已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一般的通讯和消息稿,记者已经完全熟练,但新闻评论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张空间。

2、 编辑部,虽然对报纸的画板和文章分布,以及报纸的字数限制,版面规则都有所掌握,但要求更多的编辑能够掌握排版软件的应用,争取符合规格的齐齐哈尔大学校报拍版权。

3、 通讯员,除了提高业务素质外,最要注意的地方是通讯员有很多活动不能第一时间得知,通讯员要注重自身对外界的联系以及提高对外界新闻的获取速度。

记者团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催促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则是催促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动力,让记者团变得更强大,更加有影响力。我相信在08级新委的不断奋斗下,记者团的明天会比现在更辉煌,07甚至06甚至更久的老委们,都会以明天的你们,明天的记者团为骄傲。

同主题文章推荐 >>>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6

一、高校网络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也是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形成了高校网络新闻“开放性”的时空属性,不管是学校内部的师生员工,还是学校外的读者受众,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新闻信息。

(二)时效性。时效性强是高校网络新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得以快速成长的最大优势。新闻本身就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而网络传播的迅速便捷优势使得新闻时效性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往往新闻事件刚发生不久,很快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重大新闻事件甚至可以实现同步直播。

(三)丰富性。高校网络新闻特有的网络载体使其在内容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出现“版面受限”的困境,宣传报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学校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发生,传统媒体因其报道的局限性,只能选择很少一部分进行报道,而网络媒体则可以实现“海量传播”和“立体传播”,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

(四)交互性。高校网络新闻主要的读者受众是本校的师生,而这一群体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强烈的表达诉求的愿望,所以,高校网络新闻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就成为必然。受众可通过新闻下方或者一侧的留言板、评论区表达自己的观点(目前大部分是需要管理员审核之后才可的),与网络新闻单位进行实时交互,同时,受众与受众之间也能随时进行沟通交流。

二、高校网络新闻的内容及采写规律

(一)高校网络新闻的内容。高校网络新闻具有报道范围的特定性,主要就发生在本校的相关新闻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并及时准确地到学校的新闻网站上去,为广大师生所了解。现结合目前国内高校新闻网站的主要栏目设置对高校网络新闻内容做简要介绍:焦点新闻:有的也称“校内要闻”、“重要资讯”等,主要是指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新闻信息。而这类信息一般都有高校校级领导出面,例如:大型会议、重大学术活动、外事接待、校园庆典、毕业典礼、新生开学等。此类新闻,一般有高校宣传部或者新闻中心的专职新闻人员采编完成。院系聚焦:有的也称“学院纵横”、“院系观察”等,这类栏目主要侧重各学院的新闻信息的宣传报道,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学院活动、班级组织管理等新闻为主。其特点是生动活泼、稿件繁多,一般采用各学院通讯员投稿的方式组织稿件。这也造成了稿件质量的参差不齐。媒体校园:此类新闻栏目一般以“媒体XX”的名称命名,例如:“媒体海大”、“媒体山大”等,其内容多是社会媒体刊发的本学校的相关新闻信息,一般以转载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因为此类新闻多由社会上的主要媒体刊发,所以新闻的质量和可读性强。网络专题:此类新闻主要侧重高校校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如校园庆典),整合汇总所有与此新闻事件有关的信息资料,通过新闻编辑人员的设计加工,制作成内容丰富、页面优美、易于读者阅读的网络专题。有时,大型持续时间长的新闻活动也会制作成专题网站的形式,如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图片栏目:在当今的读图时代,高校新闻网站上丰富多彩的图片无疑是广大网络读者阅览的首选。图片具有直观、生动活泼等特点,可以在瞬间就能吸引阅览者的眼球,也是新闻网站吸引读者,增加点击量的首选和必备内容。由于各高校校情不同,在对新闻网站具体栏目的设置上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以上所列只是其共性的栏目内容,个性化的栏目内容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二)高校网络新闻的采写规律

1.新闻标题要“引人”。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窗口”,是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地方。高校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师生读者不可能也不会把每天发生的校园新闻都认真的阅读,所以要精心设计网络新闻的标题,力求“引人注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受众关注。

2.新闻导语要“简洁”。导语是新闻正文的概括和凝练,是新闻事件中心意思的表达,务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在高校网络新闻导语写作方面要用创新的思路来把握主题,积极尝试新颖的写作手法,力争用最“简洁”的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及其意义表述出来。

3.新闻写作要“灵活”。高校新闻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决定了新闻的写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对于不同的新闻,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校园庆典、学生活动采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更能彰显其生动、活泼的特点,图片为主,文字只是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运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

4.新闻报道要“深挖”。高校新闻网络与传统校园媒体相比,其劣势在于新闻的深度不够,这与其具有的快速便捷特性有一定关系。但随着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不断发展,对新闻事件进行“深挖”成为必然。高校网络新闻编辑要善于策划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采用连续报道、组合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适时推出学校阶段性重点工作和新闻人物的深度报道。

高校网络新闻的产生,离不开各位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所以说,要做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有新闻敏感性、文字驾驭能力强等基本的素养,还要具备政治判断能力和强大的编辑整合加工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可以在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舞台上游刃有余。

(一)洞悉一切的新闻敏锐性。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预兆,关键在于新闻采编人员有没有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也取决于我们的新闻记者和编辑是否敏锐的洞察到这些信息,并快速地做出选题策划和工作部署。高校网络编辑人员要有新闻敏感度,要始终绷紧寻找新闻的“弦”,要做好新闻时刻都会发生的准备。在工作中,高校网络编辑必须洞悉高校教育领域和学校发展建设的最新动态,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第一时间进行加工整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在新闻的时效性上抢占先机。以最快的速度,把有价值的好新闻呈现给读者。

(二)掌控方向的政治判断能力。高校网络新闻的受众和读者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和教师,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正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上升阶段,也是他们人生价值观最终确立的重要时期。所以,高校新闻网站的新闻应以正面引导型为主,力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新闻敏锐性,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政策理论水平;既要懂得新闻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又能准确把握师生思想行为动态;既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高度责任心和全局意识,真正愿意做好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具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熟悉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对高校的发展脉络、学科布局、科研成就、人才培养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家的高度进行策划、编辑新闻,进而引导舆论。

(三)扎实硬朗的文字驾驭能力。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所以,扎实过硬的文字驾驭能力就成为一名高校网络新闻编辑必备的能力。不具备这一能力,将无法胜任这一工作,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编辑基本功的核心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编辑要做好编辑工作就必须先掌握好文字,具备良好的文字素养。

上一篇桃花园记

下一篇退伍安置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