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例6篇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团结、永不分裂的团队。面对困难,他们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最新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2020最新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1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几个我们敬爱的领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几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领袖,几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伟人,一起喝酒,一起唱歌。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所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浮现。五次反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这一刻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胸潮澎湃。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台湾那边是蒋介石那落寞的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2020最新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2《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好处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下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透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我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我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毛主席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的党始终站在人民和国家立场上,才能如此海纳百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成其大,成其雄,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我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持续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这天的幸福生活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作为90年代后出生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却应更珍惜此刻完美的一切。

建国大业已经结束,建国大业正在进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这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祖国,您如一叶期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礼貌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勇

敢的中国人在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

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

同学们,迎着太阳,秋风送爽,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2020最新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3看完了《建国大业 》,觉得现时的日常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时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淮海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争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国内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国内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历程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我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这一刻湿润,我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洁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国内共产党会胜利。这也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我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国内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重的说,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国内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悦来粤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日常来之不易,我们的日常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2020最新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4一部恢弘的大作,一场群星的盛宴,一段峥嵘的岁月,一派风云的角逐。构成了这样一部不凡的作品――《建国大业》――演绎了一场大气磅礴的时代风云!

影片从一开始便交代了历史背景,让我们很清晰的置身于那样的特殊背景之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饱经战乱的中国依旧前途未卜,中国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深刻命题。8月28日,为了最终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

天空响起机鸣,影片从广阔无边的高空布景中开始了。看似和谐的欢庆宴会中其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摆好了这场政治博弈的棋局。从对中山装的回答中我们其实就能够看出端倪,这是一场高层政治家的斗智斗勇,于无声色之中进行着谁主沉浮的较量。

在那样一个激烈角逐的年代,似乎蒋介石的胜利无可争议,中国共产党实力的悬殊是无须质疑的,然而历史的最终结局却不得不让我们重返那早已消逝的烟云往事,去寻找胜败逆转的答案。因此,影片在这一点上刻意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双边的不一样对照。透过不一样场景的切换,不仅仅视觉效果突出,而且对答案的解释也是层层深入。国民党的气派、屋宇的豪华、政治场所的排场,与中国共产党的清贫、窑洞的破旧、开会也要节省半截蜡烛的简朴,两者构成了显着的比较。和谈中,国民党进行的是暗地里的频繁出击,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与各个民主党派的和平交流。请记住1945年的《双十协定》,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对国民的一次诚恳交待,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建国迈出的坚实一步!

然而,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和平民主的协议最终还是变成了一纸空文。当国民党撕碎协议、独自召开国民党一大时,便是国民党在政治棋局上的一步错棋,民盟领袖张澜的那句蒋介石是在玩独角戏便开始昭示了国民党的孤立处境和玩火自焚的杯具结局。

1946年7月云南昆明的混乱,爱国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被害,对各地民主进步联盟的取缔以及各地金融混乱,人民苦不堪言的处境最终使国民党的威信扫地,孤立无援。在要民主、反内战的强烈呼声中,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也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点。冯玉祥在临行苏联前对蒋介石的告诫: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他要再一意孤行,国民党败亡之日当在不远!还有年轻的青年将领蒋经国力图扶大厦将倾的魄力之举,都能够看出那时国民党的觉醒。然而,蒋介石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了!不禁让人扼腕而叹。

影片在结构上环环相扣,遵照历史的顺排滴水不漏;在重要的场景布置中,突出了典型战役的宏大场景,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势不可挡和人心向背。在各演员的配备上,亦可谓是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里面的明星各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真演员。他们的投入和本色的表演风格很好的诠释了那场峥嵘岁月的波澜壮阔。然而在这部看似严肃的影片中,并不缺乏饶人兴味的笑点,如王宝强和葛优那个场景,郭德纲和冯巩的诙谐无不让人回味有余。还有各大主演的实力演绎让这部影片无不充满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唐国强的领袖风度,张国立的形神兼备,陈坤的英气逼人,许晴的雍容端庄,邬君梅的高贵气质等等无不成为荧幕中的典范,人们心中的经典!

中国共产党,走过泥潭,流过鲜血,长征路上写下过坚定的誓言,多少个无眠之夜,党在寒夜中思索中国,多少烈士的牺牲才换来新中国辉煌的这天!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追溯历史的风云足迹,我们需要深思!那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那是一场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在那场双雄角逐,谁主沉浮的较量中,都免不了精英先烈的殚精竭虑和人民的浴血纷争。尸骨堆积的大地上是祖国母亲的沉痛哀鸣,是中华民族今日和平的沉重哀思。让我们珍惜今日,爱我中华!

2020最新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5随着片尾曲的响起,我看完了神往已久的电影《建国大业》,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影片讲述了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反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剧中那一幕幕感人场景又浮现在了眼前:茫茫大雪山,漫漫泥草地,大渡桥边,金沙江畔,他们不畏艰险,滴血奋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让他们这样英勇无畏?是心中坚定的信念,是坚强的革命意志。想到这里眼泪也情不自禁流了下来,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的诞生,正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难道不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意志,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1921年党的诞生那天起,伟大的共产党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信仰和希望。是它让中国这条东方睡龙结束了千年的睡梦,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让世界不敢小视矗立在世界的东方的这条巨龙;是它让中国由国弱民贫到国强民富,由腐败无能到万众瞩目。如今,我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如此,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见证了中华儿女无坚不摧的脊梁。

而今,共和国已经成立了六十周年,共产党妈妈又迎来了他九十岁的生日,望着头顶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又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历史,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洗礼。“振兴中华,勿忘国耻”是我不倒的信念,我一定要苦练本领,努力学习。牢记历史的重任,让五星红旗永在心中飘扬。在此,我由衷地祝愿共产党妈妈永远年轻,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余震;意义;思考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今年,也很少有人不知道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时下,虽然这部电影在全国各大院线的档期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但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余震”还远没有结束,由它而引发的国人对这部电影本身及中国电影产业的思考与争议依然没有停息。

带着对冯小刚导演的尊敬和期待,以及对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24万同胞的缅怀,笔者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无论如何,电影《唐山大地震》都可以称得上是震撼中国电影的一部成功力作。它的成功不禁让人思考,意义深远。

一、从票房表现上看,奠定了华语电影的新高度《唐山大地震》自今年7月22日公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截至9月10日0时,在全国票房达到6.6亿元。据有关统计,《唐山大地震》自上映以来共创下了10项国产片票房纪录――单场票房10万、零点点映票房300万、首日票房3790万、单日票房5250万、3天破亿、4天1.7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16天破5亿。那么, 6.6亿票房是个什么概念?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票房2.5亿,创下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从此中国导演开始在亿元票房道路上你追我赶。2008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被吴宇森的《赤壁》上集凭借3.12亿刷新;2009年,韩三平的《建国大业》票房4.2亿元,又为国产电影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当年冯小刚的贺岁大片《非诚勿扰》的票房虽然只有3.02亿元,但经此一役,冯小刚个人作品票房总和达到13.5亿,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作品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而电影《唐山大地震》使冯小刚导演在此之后,再次创造单片票房的奇迹,成为“国产电影票房之王”。

二、从制作技术上看,打造了真正的首部国产大片在国外,IMAX就是大片的标签。华谊兄弟老板王中军和冯小刚都认为,“IMAX品牌享誉全球,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唐山大地震》正是世界领先的娱乐科技公司IMAX与华谊兄弟联手推出的第一部国产IMAX2D电影。这也是IMAX首次在美国之外的国际市场,运用IMAX数字转换技术打造的一部国际巨作,为观众带来无可比拟的视听效果。影片《唐山大地震》令人最为震撼的就是23秒大地震的场景,山崩地裂,哀鸿遍野,摧枯拉朽般摧毁一切的力量, IMAX太过真实、立体的画面和音效,似乎让世界都在为之哭泣,这23秒把人们带回唐山大地震的现场,23秒经历了一场人间炼狱般的恐惧和折磨,强烈的感官效果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把人们紧紧吸引进去,这是对以往国产影片的全面超越。随着《唐山大地震》在25~30家覆盖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IMAX影院上映,使其成为第一部使用IMAX技术的中国主流商业电影,而此次插上IMAX翅膀的《唐山大地震》也成为最真实、最有表现力的中国大片。大多数提前观看了《唐山大地震》的业内人士都认为该片代表了目前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准,让人心生崇敬,而且有一种自豪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大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兄弟与加拿大IMAX公司宣布合作发行的三部影片的急先锋,率先把IMAX技术带给中国影片,从此次预告片来看,尝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IMAX把电影艺术的极致参与和感同身受的理想完美融合,颠覆了已有的欣赏模式,让人最大限度享受视觉、听觉和心灵震撼的极限,加之中国电影自身“宏大叙事和细节描摹”的优势,两者完美的“联姻”,推进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时代步伐,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将带来强烈冲击。

三、从产业发展上看,实现了商业化运作的新突破纵观《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不能不提的是政府资金与商业资本的结合。此次素有“中国商业片之王”的冯小刚导演以接受政治任务的心态,受唐山市政府之托拍摄《唐山大地震》,可谓是借风行船珠联璧合。而且当地政府还在资金、宣传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冯小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有报道揭示:《唐山大地震》是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三方联合投资,投资额分别为6000万元、5400万元和600万元。而作为最大的出资人,唐山市政府的6000万元中有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元为“赞助”,但享有影片50%的利润。这是政府资本首次为大片“托底”。而政府托底,其实也意味着《唐山大地震》本质上并非商业片,而是一部政治宣传片,只不过它披了一层商业的外衣。

说到商业外衣,就是影片中的植入广告。虽然植入广告一如既往地成为舆论对《唐山大地震》诟病的最大罪状,但抛开艺术上的纠结,事实上,植入广告使这部影片在尚未公映之前便开始回收成本了。据悉,电影《唐山大地震》仅凭植入广告部分,就已经收益1亿。而冯小刚导演向来不忌讳从商业角度去谈自己的创作,“提前回收成本,何乐而不为?”对他来说,这也是一门生意,只有让投资人赚了钱,才能令电影重新步入朝阳产业。而他需要做的,则是在商业与艺术中进行周旋,适度坚持,适度妥协。面对冯氏电影中颇为争议的广告植入问题,冯小刚则认为,“中国电影的产业链太薄弱,在好莱坞电影收益有十多种渠道,除了票房,植入广告是一部分,还有DVD和电视频道的收购。但是在中国只有票房,因为我们要面对盗版,要面对电影院偷漏瞒报,要面对电影频道的低价收购。所以,植入广告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冯小刚也表示,植入广告今后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链里面的一环。 “好比说片中娘俩喝酒,反正都要喝酒,为什么不找个品牌来赞助?而且剑南春是个老牌子,这种结合对电影有很大帮助。”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表示,“电影投资是个很残酷的行业,2010年上半年全国亏损率达到70%,华谊兄弟能够留下来,正是因为它是一家商人气息很浓的公司――商业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追求诚信。”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第一┕伞―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人,持有该公司2.28%股份,而冯氏电影的广告植入及其所带来的收益,未尝不是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实践。

四、从反映主题上看,关注了灾后情感重建的社会问题,传递了灾后心灵重建的温暖一直以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与现实贴得很近,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现实问题,观影过后引人思考。纵观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从《甲方乙方》到《大腕》,到《集结号》《天下无贼》,再到《手机》《非诚勿扰》,不管是调侃的,还是贺岁的,也不论是历史题材的,还是军事题材的,他的电影从来不是靠震撼的视听效果吸引观众眼球的,而是用人性的温暖与人道的关爱抓住观众的心,使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电影院贡献票房。笔者想,这也是电影《唐山大地震》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媒体人谭飞所讲:“到《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已经逐渐清晰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电影之路。他的电影开始探索中国人最细微的内心真实世界,多了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中国人在面临战争、地震这些大事件时刻的心灵面目。”

电影《唐山大地震》不同于《2012》《后天》等灾难片,影片场面并不是电脑特效的堆砌,而特别注重情感的传达。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而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也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难以弥合的情感困境,但终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释怀。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如何让心活下来的温暖故事。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讲,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 影片让观众在震撼中体会到,轰然倒塌后的满目疮痍,骨肉分离的撕心裂肺,只是震动的初始,而最让人心痛的却是守着心灵废墟过了32年的心灵“余震”。

“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是一个起点,把遭遇地震的母亲和女儿推向了情感的悬崖,他们活下来了,但各自内心却经历了32年的煎熬。影片通过了一位32年生活在情感“余震”中的母亲内心深处的痛和因“救弟弟”三个字压在心底32年不能释怀的女儿的内心纠结,展现了地震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生存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心理方面的,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正如方达所说的,“76年大地震把我妈这辈子给毁了,她心里碎得跟渣一样,倒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32年了,老太太心里就守着这些废墟过日子。”也正如方登面对养父的亲情,打开心结,揭开不愿揭开的心底伤痛时说的,“我不是想不起来,而是忘不掉啊。”32年里,母女二人煎熬在各自的情感困境中不能自拔。正如影片的宣传曲《23秒32年》歌词所述:“23秒32年,让一生失眠;23秒32年,月就没有圆。”“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一个家庭的几个人物,因为一场特殊灾难导致后来生活失衡,情感失衡,他们的感情纠结,互相抱怨又在思念,不能原谅又彼此牵挂,同时又涵盖了一个30年变迁的时代话题,让人看到希望和温暖。小说《余震》的作者张翎对电影《唐山大地震》非常满意。表示“小说让人看见了痛,电影让人看见了暖”。 “电影使人通过图像再次重温了地震对家园、生命和心灵的残酷摧毁,人被天灾猝然击倒时的无奈和失措,失去亲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巨大疼痛以及他们在重建家园和重建心灵过程中的艰难和勇气,这些都是极为感人的。”影片的情节是感人的,结局是温暖的,传递着家园重建希望和心灵重建的温暖。片尾曲《心经》,制作方特别选用了王菲2009年5月在参加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大型晚会时献唱的歌曲,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祈祷,为受灾人们的一种祈祷和祝福。香港资深电影人文隽,是催泪大片《我的兄弟姐妹》的监制,他看《唐山大地震》时哭得一塌糊涂。他认为,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哭完就完了,而是带有一种冷静而温柔的张力,引发人们对真实而复杂的真实人性的反思。正如制片人姚建国坦言,“这部片子之所以能超越《建国大业》,成为新的国产片票房之王,主要是由于《唐山大地震》延续了《建国大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但在感情上要比前者更细腻。”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叙事角度

叙事节奏

叙事情感

叙事(也就是讲故事),指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者虚构事件的讲述,是叙述者――故事――接受者(观众、读者)的交流过程,电影电视剧的叙事一般都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影视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关于是普通人的巡遇,普通观众对人物的情感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产生共鸣,但这些故事中又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故事无疑是生命力最持久的一种,抓住了电影和电视剧中故事,那么无疑就牢牢的抓住了观众。在电影与电视剧中,一般以镜头语言、细节、人物等为手段,来完成叙事的日的,二者是一脉相成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的两部影视作品题材相同,都以三年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从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同路线的交锋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其共同点有:

一、叙事视角

都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客观地展示国共两党的路线交锋,表现出当今社会群众对于两党的公正态度,打破过去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方法。纯客观的外焦点叙事策略是两部巨作成为客观再现历史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更加可贵的是,还借助各派的视角来观察两党的情况。

二、叙事结构

都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两者在叙事过程中又各有侧重。《建国大业》总体上利用不着平行蒙太奇把国共两党作为两条线索来结构全篇,在表现共产党方面,重点突他们在建同的合法性问题上的努力。《解放》则将共产党在军事上与新政协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当然,《解放》能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电视剧在篇幅上所占的优势有很大关系。

三、叙事顺序

两部作品都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力争以最纪实的态度来还原历史。

然而电影和电视剧在叙事的时候并不相同。电影与电视剧由于在作品容量上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叙事的角度、叙事的节奏、叙事情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1、叙事角度的差异

电影电视叙事中讲述的故事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这就牵涉到叙事角度。叙述的角度是叙述的焦点。是从某一个人物的立场出发来看世界,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由于叙事角度的差异,对细节以及情节的安排以及详略等都是不同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在叙事角度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详略安排上。

《建国大业》从“双十协定”的签订开始讲述,从重建新政协的角度出发,为了突出共产党在国家合法性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没有把大量镜头用来正面表现战场,更多的是利用字幕来交代。电视剧《解放》以解放战争作为角度,将这段历史之前的事情用字幕和解说词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对解放战争的描述,将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盂良固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都进行重点描绘,真实又富有历史的质感,表现出以为首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战胜及其军队的曲折过程。它对很多战役的缘起、商议过程及战争场面都加以表现,力求还原历史,客观地再现历史。《解放》被誉为“一部歌颂人民战争的史诗”。

2、叙事节奏的差异

节奏是影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电影与电视都主要是借助蒙太奇手段来形成强大的叙事节奏。电影或电视剧的节奏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视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蒙太奇段落里形成动与静、动与动、静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强与弱等对应,产生有序的“脉膊”跳动。但由于电影与电视在时间长度、节目内容与容量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叙事节奏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电影的叙事节奏一般都比较紧凑快速。电影《建国大业》要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讲述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内容多而杂的。因此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处的境况不同,起节奏得以自然呈现,观众随着镜头对不同党派的描述自觉调动情绪,看似不经意,实际上与创作者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有密切的关系。《解放》是一部50集的连续剧,它更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节,利用多个小事件穿插在紧张的战斗当中,是原本紧张的节奏有所放缓,从而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有缓有急。如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的这个事件,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塑造了人物形像,同时又拉缓了原本紧张的由战争所带来的快节奏的叙事。

3、叙事情感的差异

情感是所有影视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观众在通过语言获悉叙事信息的同时也获取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细节是观众获取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国大业》作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其中增添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必要的抒情给沉重的叙事增添一抹亮包。如影片中、等人醉酒合唱《国际歌》的一场戏,不仅在全片叙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对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剧中人合唱《国际歌》逐渐变成慢节奏的男声哼唱,观众的思绪也转向对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的回顾,更牵动观众的心,增强观众的期待视野。使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故事本身缝合到一起。《解放》则有更多的篇幅对这段历史的细节进行补充和丰富,同样是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这一个小故事,通过母亲做鞋、母亲去看望战死的儿子等等细节进行情感的演染。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4

咣”,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大银幕上的人类飞船瞬间化为无数碎片,一股劲风夹杂着密集的水珠从前排座椅后直扑到观众脸上;同时,伴随着银幕上飞船的急剧下坠,观众身下的座椅猛烈地震动起来…… “太震撼了!”这几乎是所有刚看完《塔拉星球之战》4D版首映观众的一致感受。

解密4D电影院

这个4D影厅位于鸟巢北侧新奥广场地下一层的CGV(CJ Golden Village的简称,为韩国第一制糖CJ、香港Golden Harvest和澳大利亚Village Roadshow三家公司投资成立)星星国际影城(以下简称CGV星星影城)里。该影城由韩国CJ(希杰)集团旗下的CGV与国内星星集团旗下的星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投建,今年9月28日开始试营业。共有8个厅,1188个座位,其中可容纳144位观众的4D特效厅为北京首家用于故事长片放映的4D影厅。

“4D就是要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CGV星星影城店长杨铭达告诉《综艺》,“4D电影院不再是‘看梦’的场所,而是给观众提供体验梦境的全新空间。其实3D也没有摆脱传统影院的观影体验――仍是基于观众的视听体验,但4D除了视听之外,还能够增加嗅觉和触觉效果,给观众全方位的观影感受。包括身体的摇摆震动,吹风、喷雾、下雨,以及花草香气体验效果等。”

据CGV中国北方区运营总监孙海峰介绍,国内目前只有这一座CGV影城拥有4D影厅:“有些影院和科技馆也有4D影厅,但大多是特制的体验短片,不像我们这样能够根据不同影片编辑相应的4D程序,实现故事长片的常态4D放映。”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也只有CGV有自己专门的4D转换技术和团队,“其实4D就是在2D和3D的基础上,通过动力控制系统、声光电控制系统和水汽等控制系统共同发挥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观影体验化。”

杨铭达介绍说,国庆七天长假这个4D影厅的上座率为40%-50%,“这个成绩距我们的期待还有差距。韩国目前一共有四五个4D影厅,《阿凡达》上映的时候上座率高达70-80%。韩国观众对4D电影已经很认可,而在国内,很多人还不知道有4D电影这回事。”孙海峰也指出,4D电影院能否在国内一炮打响“关键在片源”。虽然理论上所有影片都能够加入4D特效,但CGV方面还是倾向于选择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进行加工,“这样才能达到最震撼的观影体验效果。”

“而现在这样的影片并不多。所以4D电影的推广还要与制片方面一起努力。”尽管目前片源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影院方面已开始 努力通过其他方式增加4D电影的知名度。比如买赠优惠活动、团购活动(4D影厅不参加团购,但借团购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带动消费)以及旅行团包场活动等。“每天到鸟巢这边参观的旅游团很多,我们通过和旅行社合作把4D影厅作为一个常设体验项目,同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推广4D电影。” 杨铭达说。

一个影厅耗资千万元

据记者了解,CGV影院4D电影的票价为120元(2D影片转4D效果)和150元(3D影片转4D效果)两个价位。除了4D技术和转换成本,这样不菲的票价也与影厅的投入成本有关。目前,一个普通影厅的投建成本大概200万元-300万元,而一个4D影厅的建设成本则接近1000万元。“这个成本已经能够开一座5厅800多座规模的电影院了。”杨铭达透露说,“贵就贵在了椅子上。4D的大部分特效机关都安装在座椅上,一把普通的进口座椅也就一两千块钱,而4D影厅的专用座椅则要六万元左右。因此,4D影厅的平均上座率要达到40%-50%才能盈利。”

对于4D电影的市场前景,杨铭达和孙海峰均持乐观态度。“我们并不想一枝独秀,相信随着片源逐渐增多,4D电影市场会越做越大。大河有水小河满。如果其他公司也有意做4D影院的话,我们会一起协商出一个共赢的合作模式。”有业内人士也表示,作为全新的观影感受,4D电影将来也会像3D和IMAX一样受到大众欢迎。CGV影城所加入的中影数字院线总经理程阳则认为,4D电影的发展前景目前还不甚明朗,“关键还要看观众的反应,院线方面会在数字技术上给予最大支持。”

在《塔拉星球》观影现场,记者随机调查发现,相较于女士,男士对比较激烈的4D特效更感兴趣。而女士们更希望能够把一些浪漫的场景也处理成4D效果,“比如小船在湖上荡漾,或者花香慢慢在影院中弥漫,都会是更好的体验和享受。”

CGV看好中国电影市场

CGV把4D影院建在北京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记者了解到,CGV所属的韩国CJ集团原为韩国三星集团旗下的制糖公司,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餐饮和电影业。作为CJ旗下的影院公司,CGV虽然在中国尚鲜为人知,但在韩国却是四大影院公司(CGV、乐天、Cinus和Megabox)中的老大。1996年首次将多厅影院概念引入韩国后,CGV发展迅猛,如今已在韩国拥有100多家影院,800多块银幕,占比韩国影院市场53%的市场份额。

据孙海峰介绍,在韩国,电影市场相对成熟,影院数量也接近饱和。此外,为了避免行业垄断,韩国政府也在控制CGV的市场占有率。“正是受韩国市场局限, CGV才将目光瞄向了国外,特别是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 ”

自2006年10月与上影集团合作的CGV上影国际影城大宁店正式营业后, CGV又与上影集团合作投建了上海莘庄店,与广东佛山星星集团合作投建了武汉天地店等多家分店。目前,CGV在中国共拥有5座影院,还有13个已经确定的在建项目。据记者了解,这些项目大多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今2后也会向西部发展,未来的目标是覆盖全国,现在正在寻找合适的项目。”孙海峰说。

“但并非在国内的所有CGV影院都会建4D影厅,”孙海峰也向《综艺》透露,“4D电影的票价相对高一些,选择项目时要考虑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和周边人群的收入水平。另外,由于震动以及其他控制技术需要,4D影厅的座椅对物业项目的承重要求也很高,一般只能选择底层或者地下来建4D影院。”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5

提起张录这个名字,年轻的核工业人也许还不太熟悉,但提起近年来在《中国核工业报》、《中国核工业》杂志、《中国核能》、《中国核电》等国内一批报刊上发表的诸多核电题材的摄影作品,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那一幅幅蔚为壮观的艺术化风格的工业摄影佳作,几乎一半以上出自张录先生之手,为核工业在灵光璀璨中留美。

有个秦山核电站,便有个张录。

与罗布泊的秘密40年后才被揭开有所不同,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秦山核电站从她开工建设的第一天起就被卷入传播媒介的漩涡。无数摄影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来到杭州湾,沿着古老驿道,竟相登上传说中秦始皇检阅水师的秦山,掠取显示中国现代化工业气魄的摄影佳作。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京、浙、沪各大报关于秦山核电站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署上了张录的名字,致使有心的读者问:“这张录是谁?”待到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并网发电后,《中国核工业报》、《人民画报》、《中国记者》、《中国电业》等许多报刊相继发表张录的摄影作品。

他拍了30年的核电站建设,是个传奇人物。

张录是幸运的,在秦山核电这个平台上,他得以潜心拍摄中国核电从无到有的历史;张录是艰辛的,他靠着个人执着地勤奋努力,最终以自己的名字在中国重点工程以及工业艺术摄影的艺术长廊里树立起一个“坐标”。

1985年3月,反应堆底板开始浇罐混凝土,标志着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也就是在这一年3月的春天里,张录奉令从中国核城四四厂赶到秦山担任专业工程摄影师。

当时张录的职责是把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每一创新工艺拍摄下来整理成技术档案即可,他圆满完成了。但张录不甘寂寞,开始进军工业题材的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1985年5月,《浙江日报》头版报眼位置发表了他摄制的《反应堆底板加紧浇铸》的照片,此后,他的核电摄影生涯便一发而不可收。

张录到秦山端起照相机有如是压抑了多年的创作欲望一下子找到了喷泻口。20多年中,张录反复地对同一题材暴风骤雨般地按动快门,摄下数以万计的新闻和艺术照片,无疑是这位西北汉子艺术生命的释放。而只有这种释放才能与核能的释放相匹配。张录对摄影艺术时时有一种勃发的热情。他长年生活在秦山,已无数次爬遍核电站周围的所有山头,而每一次登山,他都保持着最初的新鲜感和神圣感。他1988年拍摄的《崛起》获“上海四十年摄影艺术展”铜牌,并入选全国第十六届影展和上海第三届国际影展。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拍《崛起》时,他在山上一脚踩空,双手各举一只相机,听天由命地顺着山坡跌滑下去……

张录的镜头下总是澎湃着深沉的遒劲,是那些来秦山核电浮光掠影的摄影者不可企及的,这股精神更为许多摄影名家叹为观止。当一幅《核电之光》摆在新华社摄影组的办公桌上,那一根根笔直矗立的燃料组件在幽暗、红色的衬底里发出浑厚锃亮的光芒,倒锥体的管状直逼视觉神经时,编辑击桌称道:“我看见了孔雀开屏,马上作本期《中国记者》的封面。”同样,1990年,经全国范围的征集、筛选,张录拍摄的《建设中的秦山核电站全景》,以独特的个性在同类题材的竞争中被国家邮电部门制成邮票在当年发行。

张录出名了。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前夕,《人民画报》、《中国记者》、《大众摄影》等整版发表张录创作的艺术摄影作品。

1992年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联合在北京举行了“秦山核电站摄影展”,150多幅参展照片中,张录拍摄的有77幅。那天有30多位共和国部长和参加“两弹一艇”的将军、专家、领导,及摄影界众多知名人士观看了摄影展,宋任穷亲自主持了开幕式。北京的一位媒体记者观后有感而发:“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投产,使两个人出了名,一位是中国核电设计大师欧阳予,一位便是张录。”欧阳予大师成功地设计并领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填补了核电在中国大陆的空白;张录则把蔚为壮观的核电建设场面记录下来,留给历史,填补了中国工业题材摄影艺术化的空白,18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随着秦山核电站的竣工,张录又来到了秦山二期、三门核电……继续他艰辛但却激昂的摄影艺术之路,在浓烈里注释命运,融入热血、融入真情、融入大爱、融入对核工业的挚诚。

在激情拍摄秦山核电辉煌建设的空隙,自担任秦山核电宣传部长和政工办主任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企业文化,凭着一股率真,置身于管理,用心灵传播核电文化。他创办了企业内刊《核电潮》。他说,他从大西北来到美丽江南许多年了,想去拍些结满惆怅的桥,恬静圆润的河……摆脱机器加人固有的模式。但他感到企业文化传播太重要了,特别是核安全文化的普及,搅动着他万般的情愫。

是啊,周期性的艺术困顿人人都会有,而张录去做管理是否会步入误区?从不惑之年到耳顺之年,张录原本头发稀少的头上亮亮地秃了一个顶。而他创刊的系列文化产品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大奖。

2009年10月,新中国60周年华诞日。浙江省为评选的30位建国以来贡献卓著的优秀摄影家授予大奖,张录榜上有名,且排名前十位。

在他创刊的《核电潮》即将被摧残时,得到单位领导的坚定支持。经过打磨,这份刊物得到业界的认可,被评为全国最佳企业内刊,四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退休后,张录仍然孜孜不倦地活跃在企业文化的公益性传播中,曾为中核集团浙江三门核电、中电投山东海阳核电、广东核学会、中核核电运行管理公司、浙江海盐中国核电城关联产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单位编制画册,策划会议和设计各种展览会展台和纪念品等。

每个人的艺术个性都是生而有之的。张录也许是听从了他心中缪斯的指点迷津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他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新的领域去继续释放他的能量,而有什么能比这释放后获得的神圣感更贴近艺术的本性与本真呢?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6

从1959年我们第一次大规模出产献礼片,已经有不少优秀的电影为观众熟知和喜爱,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如《青春之歌》、《小花》、《早春二月》、《开国大典》等。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和电影市场的低迷,献礼片虽然因为资金的保证而保持着一定的产量,但是真正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并不多见。可以说,献礼片的生产曾一度与市场和观众脱节。直到2009年,时逢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黄金时期,献礼片也结出累累硕果。

得益于出色市场运作与合理配置,2009年主推的50余部献礼片不仅缔造了亮丽的票房成绩,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其中《建国大业》和《风声》两部影片“占领了黄金周电影票房75%的江山”,而《建国大业》更是以4.2亿的惊人成绩创造了国产电影历史的票房之最。如此辉煌的成果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发展日益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在观众的文化消费更趋向娱乐化的环境下,这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询唤需求的献礼片是凭着什么样的品质与优势获得口味挑剔的大众认可的?这样的成功能为国产电影尤其是主旋律影片的发展提供怎样的经验和借鉴?

从总体上讲,60周年的献礼片与过去有所不同,除了制作规模和营销模式外,在题材和类型上更加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承接了传统又有所突破;以《风声》为代表的谍战片卷土重来,掀起了谍战题材的高潮;以《铁人》为代表的人物传记片体现了献礼片与时俱进的积极性;还有像《高考1977》和《沂蒙六姐妹》这样在大时代下描写普通人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影片也受到观众的青睐。可以说多样化的题材为60周年献礼片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另外,此次献礼片对观众来说还是一场欣赏明星的盛宴,《建国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明星参与演出数,高达172位明星,并且还是免费演出,可见献礼片的号召力,自然这也展示了明星们自身的爱国情怀。对明星演员的普遍使用也显示了献礼片的市场野心。

当然,一部影片要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不仅仅是带给观众感官享受和视觉刺激就足够,好看的电影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但是,由于中国电影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献礼片作为特殊的艺术产品和电影现象,必然与国家主体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密切的联系。所以,除了在题材和风格上要与现实的时代需求保持一致,还必须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和意识形态询唤。纵观2009年取得成功的献礼片都在叙事和人物上做足工夫,一方面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而其精彩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其他商业片,这才是此次献礼片制胜的法宝。

高妙的叙事策略是此次献礼片的突出特点,比如《建国大业》,故事跨越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四年,线索错综复杂,涉及人物众多,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要全面展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编剧难度很大。与以往此类影片不同的是,《建国大业》刻意弱化了战争,将故事讲述角度放在筹建政治协商会议前争取各派。导演黄建新抛弃了明暗对立的传统模式,增加了派的历史视点,叙事角度可算新颖,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故事的重心并不是传统的奉献牺牲精神,而是“民心所向”。影片以千万革命者的气魄、军的沮丧和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强调了国家的江山是以民心换来的。当然,作为主旋律影片,影片在情节安排上也别有用心,方面总是充斥着阴谋诡计、政治排挤、暗杀等这些负面情节,而我党则通过给、等安排了喝酒唱歌、与女儿共享天伦的生活化情节,增加伟人的亲切感,让观众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人性化、平民化的情感,增强了对影片的认同感。

《风声》可谓此次献礼片在叙事上的佼佼者。作为间谍片,《风声》具有题材上的优势,扣人心弦的悬念是观众最爱看的,永远有新鲜感,剧中人在斗智斗勇的同时观众们也在训练自己的推理判断能力。然而不同于我们过往谍报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保密局的枪声》正邪对立的死板模式,《风声》的故事锁定在一个幽闭的空间中,日军布置的骗局,囚禁5人抓“老鬼”,通过人物关系的相互牵制,利益的冲突,矛盾的激化,恐怖的氛围在阴暗的密室中蔓延开来,挑战着观众的心脏承受能力。影片通过整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面对种种生存的威胁和折磨后,共产党人也是普通人,但他们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在贯彻他们信念,他们也怕酷刑,也怕不能坚持到最后,那些痛苦折磨,那些惶恐绝望始终伴随。而后,他们的选择才真正实现了价值。作为主旋律影片,该片叙事的巧妙就在于影片里没有空泛的爱国主义说教,没有夸张的英雄主义,而是将坚若磐石的革命意志和信仰,用跌宕起伏的剧情自然展现,让观众的自己去感知,主动产生共鸣,不动声色地打动你。

除了突破传统的叙事策略外,此次献礼片在人物的塑造上也让人看到了真诚和新意。电影故事不管怎样讲述,始终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人物是影片传达主题和情感的核心。影片讲述什么人的故事决定了影片总体的格局。在我们数量众多的献礼片中不仅有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歌颂,也有很多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献礼片中大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开始于后,钟大丰先生指出,改革开放后,“以‘善良人性发掘’作为叙事逻辑的出发点,把富于正义感和同情精神的善良人性作为人民性的基本特征。……这种基于人性的叙事出发点同时也悄悄地为‘欲望’的合理表达开出了一个通道”。“当革命战争历史巨片里缺少他们可以在情感上亲近和认同的普通人时,也就变成了战争天才对人才抑或蠢材的一场无趣的智力游戏。想打动他们必须要有鲜活切近的人物,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把情感的认同投射其中。” 献礼片中对普通人物和情感的关注延续下来,并且在60周年的诸多影片中都收到了与观众共鸣的良好效果。

即使在像《建国大业》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影片中,对人物的塑造和设置也体现出与过往主旋律影片总是将人物脸谱化的不同逻辑。影片对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都有人性化描写,也并不全是阴险和奸诈。除了国共两党,对派的刻画很有意思,民革、民盟等党派面对的屡次邀请,都采用了打太极的策略。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物形象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突出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让人惊喜的还有那些有喜剧效果的人物,范伟、葛优、王宝强、冯巩等人的亲切角色显示了主旋律影片向主流商业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观众们,革命历史题材也可以让你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开心的大笑。

相对于《建国大业》中的亲民化的人物,《风声》的人物塑造要严肃得多,但也合情合理,颇有人情味。英达扮演的将军是一个胆小怯懦的投敌分子,在王志文的酷刑面前战战兢兢了断了自己,表达的是反动派与汉奸们的意志薄弱;而深藏不露的张涵予英勇的承受住残忍的折磨,还引得敌人都刮目相看,将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崇高演绎得令人信服。而李冰冰扮演的角色,在经过与周迅角色情感与理智的较量后,由一个意志薄弱的女性最终成为了理解革命精神的进步群众,这个过程虽包含了些许说教意味,却也能打动观众。

在献礼片中有一个传统题材是人物传记,当然都是英雄或模范的传记,此类影片的人物塑造最容易陷入“高大全”的完美形象的窠臼之中。可喜的是60周年推出的人物传记影片与其他题材一样,均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贴近现实,追求与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影片《铁人》讲述的是已经为大众熟知的

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影片以铁人王进喜和新一辈石油工人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营造了一种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结构形式,全景式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但是铁人王进喜没有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在60年饥荒中,大庆钻井队也断粮了,过年的时候王进喜违规地私自用油换了一些肉,当发现自己最看重的徒弟刘文瑞不见了,他疯狂地跑到火车站,终于在车厢里看到了哭得泪流满面的刘文瑞。王进喜呆呆地看了他半天,最后狠狠地说:“受不了了,那就滚。”然后把自己的干粮袋,衣物都交给他,怜惜地说:“回去好好活着,不管到了哪里,都活出个人样来。”面对现实环境和弟子的退缩,他不是一个只讲主义和原则的英雄,而是一个懂得尊重普通人的普通人,观众会为这种感情的真实而感动。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还有一部让人动容的影片《沂蒙六姐妹》。影片选取了流传在沂蒙老区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并且也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战争总是跟男性联系在一起,在献礼片中专门描写战争中女性的故事是很少见的。说起战争中的女英雄,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刘胡兰和江姐的形象,坚强勇敢的女性,甚至可以说她们身上更多的是中性的特质。《沂蒙六姐妹》的成功就在于故事中的六位女英雄是六位普通的女人。影片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轻松的,故事很有生活气息,战争只是背景,女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你丝毫感觉不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百姓们也忙着生产支援前线。影片不同于以往对战争中女性英雄单一的塑造,通过对女情的描写,让她们的形象回归到女性本身的特质。无论是月芬对爱情的等待,黑雁对爱情的幻想,还是兰花的爱情碰撞都那么真实动人。直到战役进入高潮,女人们的命运也随着她们的男人而改变。她们终于展现出女性在痛苦和绝望中那份强大的决心和力量,与她们的对爱情的渴望共同构筑了丰满的女性形象。

上一篇三维通信

下一篇语法翻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