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范例6篇

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范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重视 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7

统筹兼顾,顾名思义就是顾及到方方面面。英语教学涵盖很多的方面,比如单词、语法、口语、书写、阅读、写作等等。统筹兼顾地教学就是希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全面顾及,全面讲解。这样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英语学习就会更加妥善,从而促使英语学习的平衡发展。因此,教师统筹兼顾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就笔者个人观点从三个方面分别讲述高中英语统筹兼顾教学的要点。

一、学会驻足

驻足,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对于教师来说,恰当地驻足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是马上能够得到学生的响应的,特别是在语法的讲解方面。这时候需要教师的驻足,留一点空隙给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学会联系知识点与实际举例,让他们学会回味,在这片刻驻足中去领略英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有可能将知识点真正地传递给学生。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驻足。高中三年中的英语内容并不少,而且也并不简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学习并且掌握第二门语言,这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汉语的逻辑思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因而,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广泛地关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让英语驻足。此时的驻足是为了让学生消化所有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过去学习、掌握英语的经验,让学生巩固知识,并且调整心态继续后面的学习。整个英语的学习是联系紧密的,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使用。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才不会让英语知识脱节,才不至于在学习上杂乱无章。因而,英语教学中的驻足,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前后学习的知识,希望能够统筹兼顾新旧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除了英语本身,教师和学生也需要驻足,根据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学习状态,找到一种最佳的方式,找到一种最适合的心态,找到一种更适用的方法,然后整装待发。学会驻足,统筹兼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去己糟粕,取己精华。

二、手口并重

就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学来看,英语口语和英语书写这个天平并没有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或许是受到社会现象或者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多的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口语。确实,在社会逐渐国际化的今日,英语口语是重要的。并且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哑巴英语”的现象是广为存在的。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笔下的功夫远远超过嘴上的功夫。为了让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英语,教师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英语口语方面,不断地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口语教学上。逐渐地,学生的口语有所进步了,但是这样的教学去让学生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口语学习比书写更重要。因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将会偏向口语,而忽略了英语书写能力的锻炼。淡当然,同样的,也有教师只重视英语的书写能力,而忽略了英语的口语。他们认为高中生学习英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高考中的任务,要取得高分,就必须学会答题。因而,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书面上,教学做题方法、分析方法,教学写作模式、写作用词也成为了让其教学的重点。当然,这些都是教师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努力。但是我们需要统筹兼顾学生的平衡发展。就像是学习口语,我们还要面临考试;学习做题,我们还要面临听力。由此可见,英语的口语和书写其实是不分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是手口并重。教师可以好好地利用英语早读和晚读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让学生跟着录音模仿学习英语口语。大声地朗读能够激发个人的自信,能够激起对英语的热情。在课堂上,利用读单词或者听听力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写,在说英语的同时写英语,在听英语的同时写英语。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又能锻炼他们的书写能力,同时也兼具了听力的练习。总之,

相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找到一种平衡的教学方式去统筹兼顾英语的手口学习。

三、学会公平与宽容

统筹兼顾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指导;学生;教育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作为一名基层的业务领导,在具体管理中要全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尤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运用统筹兼顾的工作原理,科学谋划,有序推进,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我担任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分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我工作实际,谈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分院学生队伍的现状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有在校生86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服装生产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6个专业。学生管理队伍由一名分管副院长,一名学工干事,一名辅导员,14名专兼职班主任组成。为了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我通过组织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表全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普通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难管”是不争的事实。艺术类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创新性强、具有明显的个性发展、彰显自我意识等特点,这些表现不仅给我们教学带来了难度,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二、用统筹兼顾的原理指导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艺术生个性与艺术的张扬需要活动平台支撑,学习和生活的懒散需要管理制度的约束,学生富有艺术创意,思维活跃,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难以奏效。针对这些特点,我以思政工作为核心,开展第二课堂为主导,深化学风建设,规范日常管理,打造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比赛,提高专业水平,浓厚艺术氛围,将思政工作融入一系列活动中,在规划上强调做好“三道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围绕“思政教育”做题,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办实事。

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能只重视规范管理,忽视情感教育。以生为本,是人本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化,按照“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三个一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心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坚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注重开展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对困难学生结对帮扶,逐步建立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学金为辅,学生勤工助学为重要补充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

(2)以党课教育为重点,以“旗帜工程”为保障。

分院党支部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组织他们上党课,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尤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支部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旗帜工程”活动,并结合分院实际,重点开展学生党员“牵手”主题实践活动,将10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20名发展对象“牵手”到各班,进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班级的互帮互助活动,使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能够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切实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和党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扩大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教育为侧翼。

艺术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意,我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一系列的活动中,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建党90周年之际,分院组织策划的“传承红色精神、倡导绿色生活”时装秀活动,全部由服装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采用大胆新颖的创作手法,将红色精神、绿色生活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己做设计、自己当模特,自己上台秀的形式来颂党恩、强信念,诠释他们对党的无限爱戴和感激之情,用服装来再现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反映党的几代伟人、邓小平、、带领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做红色精神的传承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了教育效果。

(二)围绕“队伍建设”命题,打造坚若磐石的管理队伍。

分院努力打造“四心”学工管理队伍,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

(1)开展培训学习。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学生干部会议、安全员会议),及时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共商工作,从而提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2)发现和培养人才。分院将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兼职班主任、团总支学生会干部入党,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选拔那些在工作、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进入后备培养队伍。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与“励志感恩”报告会,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母校,回报社会。

(3)建章立制。分院对班主任考核等管理环节坚持制度化管理,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规范和量化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实行月考核制,并将考核与工资挂钩,以此作为班主任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重要依据,从而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围绕“特色”做题,丰富校园文化。

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来创新思政工作方法,特色活动平台起到一个影响带动整个分院思想风气、学习风气建设的作用。分院组织三支“特色”队伍:服装走秀队、舞蹈队、美术协会,结合专业特色,彰显艺术魅力。服装走秀队的学生们自己构想、自己设计、自己裁剪、自己制作、自己走秀(“创示范”中学生在T台上给专家们一个很好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艺术创作灵感;舞蹈队不断提高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先后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市演出;美术协会,安排指导老师定期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侧重指导,分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外各类大赛,美协成员团总支学生会副书记苏丛同学,参加教育部主办第四届全国广告大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该奖项也是江西高职院校唯一获得本届大赛的全国等级奖)。分院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如:精品团日活动、书画摄影大赛、辩论赛、“两会”板报活动评比、篮球赛、“挑战杯”创意设计大赛、“雷锋月”板报评比等活动。通过特色活动,分院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争先、崇尚荣誉、崇尚创新的良好风气。

三、在执行上注意“三个兼顾”

(一)学院中心工作与分院管理工作注意统筹兼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整个分院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全员参与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分院思政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来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今年分院紧紧围绕学院“建设示范专业”中心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内容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就业观,人生观及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专业学习和课余校园文化兼顾的新模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 实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专业特长,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并通过定期给学生干部上培训课等形式来达到拓展素质、提升能力的目的。如请江西师大的老师来指导服装专业的学生,请泰豪集团的老师指导学生动漫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严格管理与发挥个性的兼顾。

管理不仅是管理人,还要教育培养人。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来谋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为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多为学生创造适合个性发展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须克服两个极端(1)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成个性自由化(2)以严格管理为借口,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须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严格管理的关系,管理做“细”做“实”,做“规范”,同时,要激活学生的个性活力,调动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学生的这种个性发展与严格管理相矛盾的时候,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要服从于严格化管理,离开了严格化管理的要求而谈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从而误人歧途。“拳之威须体之力”,分院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抓好专兼职队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水平,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水平。

总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都很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总揽全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宽松、高效、有序的教育管理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为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一流学生工作新模式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董振华.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Dong Zhenhua balanced: fundamental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杜雨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商业经济.2010年09期

Du Yulai fundamental method of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man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usiness economy

统筹兼顾范文3

关键词:统筹兼顾;一脉相承;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统筹兼顾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统筹兼顾”其实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明为首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都曾对统筹兼顾的思想和方法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为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能够集统筹兼顾方法之大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毛泽东最早提出要把统筹兼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早在1950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指出,要“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围绕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主题,通篇贯穿统筹兼顾的思想,详细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国民经济的十大关系,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都纳入到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虑。他还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经验,把民主革命时期的“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两兼顾”原则,发展成了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三兼顾”原则,用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他说:“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结合起来,再次系统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他指出,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又说:“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此后,毛泽东还在不同的场合对统筹兼顾的方法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一种强调在综合平衡中均衡发展的方法理论。这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旧中国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平等,两极分化严重,劳动人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社会矛盾激化。那么,到了新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从综合平衡的角度出发,搞好统筹兼顾,谋求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以便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因此,毛泽东指出:“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前苏联在发展方法上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恶劣后果,其他跟着学的一些东欧国家也无一幸免。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积极吸取了别国的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好统筹兼顾,实行均衡发展。同时,他也从苏共二十大和1956年波匈事件吸取了教训,认识到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加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等无不干扰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影响着人们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用均衡发展的原则统帅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便有了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理论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的正确,现在的正确并不等于以后就不犯错误。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原本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从1957年开始,他乃至全党开始在指导思想上犯“左”的错误。“大跃进”兴起后,理论上虽然还讲统筹兼顾,但实际工作中却转向了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转向了“以钢为纲”和“以粮为纲”,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同时,均衡发展的原则也演变成了平均主义,实践中大搞“一平二调”和“一刀切”,盲目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用平均分配的办法抑富济贫,试图让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这种 吃“大锅饭”的发展模式严重抑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十年文革更是走向了极左,“四人帮”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甚至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至此,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统筹兼顾方法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虽然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就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但由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没有搞得很清楚,以致后来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偏差乃至背离。文革结束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再次摆在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恩格斯说得好:“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邓小平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关于发展方法,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方法。在他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邓小平也很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但他的统筹兼顾方法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的,因而相对于毛泽东强调均衡发展的发展方法而言,邓小平的统筹兼顾方法表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首先,邓小平的关于“先富”、“后富”与“共富”以及“两个大局”的思想,直接地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与奋斗目标。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和实现社会公平上更强调公平,希望大家同步富裕,而在实现同步富裕上又把重点放在收入分配方面,主张分配的平均主义,把收入的大体平均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因此,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如何统筹兼顾“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回答是:“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1988年以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对沿海和内地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了统筹。他深谋远虑地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具体而言,“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体现着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由于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革造成了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有鉴于此,邓小平领导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认为,经济建设是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尽管“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底,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它来进行,以便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必须搞好三者的统筹兼顾。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二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因此,基本路线是统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路线,它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经济内容,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它的目标也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而是富强、民主和文明的有机统一。此外,邓小平的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速度、比例和效益相统一”、“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等许多领域的思想以及“三步走”战略,都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总之,邓小平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学区分革命与建设的不同需要,使统筹兼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部分先富的“波浪式”倾斜发展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尽管邓小平在推行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的同时,曾反复告诫;“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慢慢走样了,各地在实践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逐步抬头了,造成了城乡差别扩大、东中西部差距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摩擦加剧等新的两极分化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江泽民也很重视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他在坚持邓小平的统筹兼顾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考虑发展方法问题,即把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理论。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是《论十大关系》继往开来的新篇章,标志着统筹兼顾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也直接论述过统筹兼顾。他曾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他还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过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说过“要统筹兼顾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说过“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江泽民与时俱进地为“统筹兼顾”增添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内涵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实践中广泛存在着的只讲经济发展和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江泽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他在1996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他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见,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统筹兼顾,它既是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筹,又是对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的统筹。其实,江泽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论述无不体现着深刻的统筹兼顾思想。他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概括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典型地体现了统筹兼顾方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江泽民明确提出并启动了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他指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思想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他还特别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兼顾好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同时,他还从反面告诫:“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而且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显然,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江泽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他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再次重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则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并将其作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概言之,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审时度势,通盘考虑,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的利益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统筹兼顾的方法理论。特别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蕴含着发展,其核心理念都是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强烈呼唤着集统筹兼顾方法之大成的发展方法论的诞生。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方法理论,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兼顾,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方法论。到今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把统筹兼顾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8年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的基本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首先,从历史上看,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时代主题和实践发展的需要,都相应提出过不同价值取向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已在上文详加阐述。以“五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统筹兼顾方法是对毛泽东统、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筹兼顾方法的辩证继承与全面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五个统筹’,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其次,从理论形式上看,虽然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统筹兼顾思想还没有集中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整合型的发展方法论,也没有被明确为是从总体或全局上指导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理论,但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法的地位还是客观存在的。胡锦涛就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统筹兼顾思想,集中形成“五个统筹”的发展方法论的,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把它确立为指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指南。2005年2月,胡锦涛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再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此后不久,他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6.25讲话中,胡锦涛又进一步把统筹兼顾提升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的高度。最后,从理论内容上看,毛泽东和邓小平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统筹兼顾思想是比较明确的,其他方面则关注得不够。这是由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核心任务的显得十分突出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江泽民虽然与时俱进地为“统筹兼顾”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但还没有从理论上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法。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全面吸取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的精华,提出了的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把“统筹兼顾”拓展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正如胡锦涛所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表明了统筹方法的理论渊源关系,标志着我党理论视野的拓展,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升华。总之,统筹兼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它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有着一个历史过程。前阶段的统筹兼顾方法与后阶段的统筹兼顾方法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前者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它的发展,因而有着新的价值倾向。总的来说,每一阶段的统筹兼顾方法在理论上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的。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后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方法理论形态。坚持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要完整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要求,围绕“以人为本”的时展主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为目的,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用胡锦涛的6.25讲话来说,就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7]邓小平.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统筹兼顾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统筹兼顾范文5

一、坚持防疫不放松,确保员工健康安全。中心领导将关爱员工工作落到实处,始终把员工的健康安全摆在第一位,要求各班组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做好防疫工作的弦不能松懈,坚决杜绝防疫思想松懈和厌战心理。建立日常定时消毒机制和登记制度,各班组做到对办公室、公共区域做到每天两次消毒,做好人员进出登记,中心安排专人每天对办公室消毒、佩戴口罩等情况进行检查通报,中心领导每周进行抽查,时刻警醒员工做好疫情防护,全力守护员工的健康安全。

二、支撑保障促发展,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要统筹管理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更是对干部员工的一次考验。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某营销中心领导全面动员和部署各渠道各条战线生产经营工作,细分每周工作科目目标,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强化每日的进度管控和调度,开启了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疫情防控的新局面,督促全体员工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同时,为全力做好营业部发展的支撑保障,中心每周安排党员、支撑人员为生米、某、前湖三个外点营业部领取口罩、消毒液、防护雨衣等防疫用品,及时配送给他们,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去,并督促客端等外勤人员全力做好发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切记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在关键时刻,中心党员带头冲在业务发展的前线,党员带头支撑一线,彰显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疫期生产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关心关爱员工,凝心聚力促发展。因疫情期间某营销中心没有食堂,办公楼附近也没有就餐地方,而中心集中办公区域每天将近有20名员工中午要在公司就餐,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中午吃上一口热饭,中心领导几经周折,协调了某营销中心的通服食堂增配午餐的份量,中心党建纪检专员发扬了一名老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不辞辛劳开车去红谷滩食堂搬运打包的盒饭,每次都顾不上自己吃饭,先赶紧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中心,让员工吃上可口而温暖的午饭。

统筹兼顾范文6

论文摘要:办公室是单位和部门的枢纽,功能多、任务重。作为一个沟通上下、联系各方的综合管理机构,办公室要善于统筹兼顾,围绕工作中心,充分发挥办会室系统的协调功能,提高其协调能力。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办公室协调功能

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多方面的,如撰写文稿、文书打印、档案收存、机要保密、电话传真、组织会议、处理信息、内部协调、公关接待、信息和督促检查等,担负着日常性的行政事务及繁重的服务工作,起到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中心枢纽作用。本文拟就办公室的协调功能进行探讨

所谓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能量,使之统一起来。换句话说,协调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消除管理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不和谐现象,使之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同步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内外之间、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往往会出现许多矛盾、冲突和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这些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和有力的措施来调节。办公室作为管理系统的中枢,其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办公室的工作必须经常地、大量地、直接地协调各种关系,其协调工作的主要方面是上下级间的协调和左右间的协调。

一、上下级间的协调

首先,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办公室人员要深人开展调查研究,经常给领导提供有关的统计数据和业务管理信息,并依据党的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撰写出客观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参考,为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服务。办公室是领导的左膀右臂,参谋作用十分明显,办公室干部要克服“言多必失、言高盖主、言低丢而”的困扰,不以言轻而金口难开,要敢于进言,敢于献计,大胆进谏。当然,进谏也要点到为止,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领导,更不能左右领导决策。要坦坦荡荡,出于公心,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说真话,丁是丁,卯是卯。

其次,办公室所处的位置自然要求办公室要在领导和群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此,办公室要认真对待和妥善协调好上下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积极维护领导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团结。在协调处理政务、事务时,要平心静气、平等待人,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充分体谅对方的难处,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该解决的要及时向领导反映并积极配合解决,要利用自己政策懂得多,信息知道得多,领导意图了解得多的优势,帮助基层出点子、理思路和谋对策。

再次,领导之间由于各自分管着几个方面的工作,往往会从分管的工作出发,给办公室提出不同的要求,发出不同的指令,对此办公室人员要胸有全局,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在安排工作计划、各种会议和活动的工作中,要以正职领导为中心,对大是大非、事关全局的问题,必须多请示主要领导,按主要领导的意见去沟通和落实,对领导之间即正职与副职、副职与副职之间的意见,也要及时沟通,消除误会,努力使整个组织建立起融洽和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二、左右间的协调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个部门所处的位置不同,也由于各类人员在思维方式、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往往偏重于注意自身目标的实现,而忽视别的部门或别人的要求,使得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不一致,以致于不能发挥整个组织的最大功能,不能形成最佳的合力。对此各级办公室要通过联系、沟通、调解、协商等方式来有效地统筹协调左右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绝不能把遇到的矛盾简单地上交给领导。

其次,办公室在发挥协调功能中,要站在全局的立场和高度对各部门进行综合平衡,集中多方意见,多方协商,求同存异,秉公处理,要以公正平和的心态调整、理顺和改善各单位之间、人际之间的关系,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并且建立和健全各种协调制度,使协调工作逐步规范化、程序化。

再次,办公室的协调工作要纲举目张,不能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就会被事务所淹没,有可能顾此失彼、事倍功半。事实证明,办公室的协调工作一定要有重点,要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重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及改革发展中碰到的难点问题,通过牢牢抓住重大事项,去带动办公室协调工作的开展。

三、协调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有权不越权。办公室是综合管理部门,是协助领导施政、指挥和管理的左右手,但办公室干部要切实摆正位置,既不能越权,更不能。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参谋而非领导,是“配角”而非“主角”,做到尽责不越职,出谋不决策,参与不干预,在正常情况下绝不超越职权范围处理事务,绝不过问不该知道的事情。办公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按章办事,按领导意图办事,按照工作程序办事,对一些重要事情要按照职责分工和上下级领导关系,有请示,有汇报。凡遇到超越职权范围的事,不擅自作主,不乱表态,不乱办事,如遇领导不在又有紧急事情需要处理时,要注意与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商量后慎重处理。

第二,有功不居功。办公室的工作多数是协助、辅助其他部门的,杂事、小事多,协助、辅助多,台下、幕后多,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引人注目的动作,因而工作干了不少,但总结起来,似乎又没几件能显示成绩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办公室人员一定要高姿态,不争功,不居功,淡泊名利,忘我超我,乐于干默默无闻的小事、杂事,甘当配角,当好配角。

第三,有苦不叫苦。办公室的特点是事杂(繁杂、复杂)面广(头绪多、范围宽),什么工作都可以归到办公室办,作为联络上下左右的“中枢”,办公室经常处于矛盾的交叉点,稍不注意不是上不满意就是下有意见。面对误解和委曲,办公室人员要受得住、不气馁,认真对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因为领导要求严、批评多,就闹情绪,也不能因为矛盾多、事难办,就畏首畏尾,不敢办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只要是职权范围内的事,就要积极主动抓,绝不可缩手缩脚、推三推四,要敢于做一切有利于做好工作的事,敢管事、敢担事、敢办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四、办公室协调能力的提高

办公室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要求办公室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素质与应变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办公室系统要在新形势下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有所作为,还要开拓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在办文、办会和办事上,在综合、协调、运转上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为此,办公室干部平时要注意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并指导实践,主动深人实际,调研分析,当政策的“灵通人士”和情况的“百事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做好协调工作的素质和本领。

办公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一项具体工作有时要落实到多位工作人员的身上,经过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力、公室人员的党性观念、全局观念和群众观念,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注意调动力、公室每位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办公室人员的智慧和特长,并进行科学组合,合理分工,分兵把口,使办公室内部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能力可以互补,大家职责分明、任务明确,重大事项集体合作、统一行动,保证目标的实现。此外要拓宽民主渠道,努力营造一种多想问题、勤动脑筋、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建立人人争先创优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办公室的凝聚力,增强办公室人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公室是个无权部门,充其量是个参谋、辅助部门,要真正发挥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还有赖于领导的支持和充分的授权,而且领导重视和支持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办公室协调成效的大小。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沟通上下、联系各方的综合管理机构,办公室要善于统筹兼顾,紧紧围绕工作中心,深入做好协调工作,使领导之间、部门之间、人员之间思想一致、行动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在相互配合、减少内耗的情况下发挥整体的最优效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