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学范例6篇

统筹学

统筹学范文1

材料:中国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哲学分析:

1.办事情要整体着眼,寻求最优化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兼顾,以求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http://主要局限于经济,而《决定》一文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统筹”,综合了各方面因素,这表明了中国要建成的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

转贴于 http://

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以及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应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统筹学范文2

关键词:科学统筹;规范管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

一、引言

近些年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在这一基础上,各省市均开展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这一共工作自开展以来便得到了广大育龄群众的支持,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计生工作水平的提高。为使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统筹与规范管理,同时还应构建较为完善的计生科技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保证。

二、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无论对于育龄群众而言还是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均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文章主要针对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首先,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育龄群众而言十分重要。当前,由于缺乏对孕前优生检查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而导致的新生儿畸形等问题并不少见,这不仅会对育龄群众带来痛苦,同时昂贵的治疗费用以及较长的治疗时间也会对整个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解决新生儿畸形问题,这对于育龄群众以及家庭而言均十分重要,由此可见,这一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

其次,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的检查出育龄群众在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就能够为其备孕提供参考。一旦发现了问题,及时的解决能够有效的避免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做好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新生儿的畸形率,这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就能够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

三、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水平提升的措施

从上述文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无论对于育龄群众而言还是对于国家而言都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去保证工作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为了使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首先就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合作关系,其次要提升服务水平,另外,还要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县工作,使工作内容能够得到完善以及补充,最后,提高群众对于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十分重要,以下文章主要针对上述四方面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 加强各部门统筹合作关系

加强各部门间的统筹合作关系对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医院的大力配合。政府要针对这一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应的鼓励性措施抑或激励措施,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强制措施的事实去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另外,针对医院而言,也要大力配合这一工作,可以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的便是医院,尤其是妇幼保健医院,对此,医院有义务去配合政府开展这一工作,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才能实现科学统筹,同时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效果。

(二)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水平对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服务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但从细节处看,还是有很多提升的方面。为了使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有关人员对于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除此之外,做好培训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固定的时间组织有关人员去进行培训,要针对当前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去对有关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育龄群众能够获得更好的检查体验。另外,人们对于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要求开始不断提高,因此,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工作人员也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以使这一工作能够更好的展开。

(三)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各项工作

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项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在免费孕前优生及健康检查工作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同时这也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这一工作的水平以及效果能够得到提高,仅仅注重某一方面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必须要从各个角度以及各个环节入手,去使每一环节均能够得到保证,这样才能从细节处保证整个免费孕前健康检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总的来说,想要使这一目的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使自己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也能够胜任其他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项工作均能够被完善。

(四)提高群众认知水平

就目前的情况看,阻碍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众认知水平的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很多群众会拒绝参与这项活动,因此也就会阻碍我国优生计划的完成以及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对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一旦由于孕前优生检查的缺乏,导致新生儿存在缺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上述文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新生儿缺陷不仅会对家庭造成压力,同时还会对国家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阻碍,由此可见,群众认知水平的不足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极大的问题。

为了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发放宣传单的手段去向群众普及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群众能够对这一政策有所了解。同时,还要针对这一政策的好处向群众进行宣传,要从其利益的角度考虑,去向其解释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性,以从整体上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我国针对育龄群众所开展的一项主要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为了使我国能够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对此,有必要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使上述目的能够实现,这对于解决家庭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得到有关部门及人员足够的重视。(作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燕.科学统筹 规范管理 扎实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11):100-105.

统筹学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思想;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056-03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方法论上对我国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新提炼,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探索的新概括。统筹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方法论之一。所谓统筹,是指在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时,在制定发展战略、采取发展措施时,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统筹就是兼顾,是整合,是协调。统筹思想是一种实践思维、关系思维。统筹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运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矛盾统一体的辩证思想。矛盾的双方既有斗争、对立,又有综合、统一。在和平建设时期,就应当开创一种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局面。这个时期不是没有差异和矛盾,而是要使差异和矛盾的各方成为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关系,尽可能不要造成外部冲突的局面,从而促成社会各个方面平稳发展。

一、统筹思想的初步提出和在实践中的发展

我们党对统筹思想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20世纪50年代,在一次中央会议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在延安的时候,就采取这个方针。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可以说,这是在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提出著名的“四面八方”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就是影响全局的十大矛盾。这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涉及经济体制,中间四条主要涉及政治体制,最后一条牵涉到对外开放。《论十大关系》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个基本方针的突出点,就是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谈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他说现在我们是执政党,要搞建设。执政党要对执政的国家中所有人负责,要整合社会,这就是统筹兼顾。但是统筹兼顾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既承认差别,又要使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和实现,各得其所,是在总体上能够平衡、协调地发展。这种既承认差异和矛盾,同时又强调综合、统一,要使差异和矛盾的各方成为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关系,从而促成社会各个方面平稳发展的思想,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强调对立,强调斗争占了上风,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用统筹的思想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次强调统筹兼顾。如在谈到现代化建设时,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把沿海地区加快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作为两个大局提出来,把先富带动共富作为一个大政策,防止片面性、顾此失彼,导致两极分化。1979年。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的问题很多,需要全党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解决。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系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五个重大关系,即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体制改革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姓“社”姓“资”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中的义利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主体性与开放性的关系;贫穷与富裕、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警惕右与防止“左”的关系:发展经济与科技教育的关系:改革开放与惩治犯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与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的关系:中国前途与世界前景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这些矛盾?邓小平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就是两点论,实行同步、协调发展的方针,坚决克服了相当长时期“一手软、一手硬”的做法。

同样重视统筹兼顾这一思想。他指出:要通过改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基本原则应该是,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创造精神的优越性。既要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又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列举了关系到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东、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十二大关系,从第一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到最后一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都贯穿了一种同样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的前提下,具体分析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强调对立面之间的中介联系,不过分强调一方吃掉一方,强调对立统一,强调寻求对立面和谐结合的尺度,使矛盾统一体各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问题。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筹观。

二、科学发展观对统筹思想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同时也

积累了许多矛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如城乡失衡、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等。中共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验,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这“五个统筹”构成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大的关系。这就是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维护全局的利益,又要照顾局部利益;既要保持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照顾比较落后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利益;要调节和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继承和升华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把它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完整体系,作为根本方法赋予其新的内涵,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阐述的统筹思想是对统筹方针的发展和深化。它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体现了发展性的要求。把统筹和发展联系起来,提升统筹发展思想到指导方针和战略的最高层。统筹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针对前进中的问题,突出了以统筹谋发展的战略思考。二是体现了全面性的要求。统筹是全面的统筹,全社会的统筹。改革发展稳定要统筹,各种利益关系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统筹。“五个统筹”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三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趋向。统筹,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整个社会比较协调地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四是明确提出“五统筹”作为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五统筹”既是我们发展的指针,也指明了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五是体现了整体性的要求。统筹总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正确处理的多种关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六是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统筹思想。中共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统筹思想的新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它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执政兴国的一门领导艺术。

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始终坚持好统筹兼顾这一战略方针。统筹兼顾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方法途径与理想目标的关系。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以人为本与各种利益关系的科学协调,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各个利益主体多方面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统筹学范文4

【关键词】 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这既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阻力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强调制度及结构分析和非市场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制度因素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与政策政令、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等,它对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土地产权不明晰,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产权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拥有财产的权利平等,获得产权的机会均等和以共同富裕为最高目的。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一直以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拥有前两项产权,没有真正的流转权,这意味着农民并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实质上就是没有土地的财产权,也就无法获得土地出让后的大部分增值收益。

2.资源配置不合理,削弱了制度的激励作用。城乡统筹在宏观的角度来讲实质上是国民经济格局的调整在空间上的表现,是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既然如此,城市统筹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使效率达到最佳。不同制度安排的激励性可能有所差异,对资源配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忽略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有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性,导致了路径依赖的恶性循环。诺思认为,现存的制度安排将影响制度提供新的安排的能力,即存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如果初始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制度变迁就可能进人良性循环;如果初始的选择方向出现偏差,制度变迁就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继续下去,还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状态之下。

我国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惯性,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在此逻辑之下,我国现有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性,是造成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难以脱贫的客观原因。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是指城乡二元制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

4.农民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弱势地位,城乡统筹遭受阻力。从农民的角度说,城乡统筹的根本是解决了“三农”问题,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农民是这一制度的支持者,具有致诱性变迁的特点,由于农民的意识相对滞后、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利益集团人数众多,谈判成本过高,且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绝大多数人依然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集团行动,需要政府强制性变变迁的引导。在城乡统筹中,资源要重新配置,必然会损害利益集团(如城镇居民)的既得利益,如果受损的利益集团得不到补偿,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二、案例: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莱芜市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管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四个一体化”,着力做好“统筹经济布局、土地流转、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三篇文章,今年,莱芜市被山东省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市。

(一)主要措施

1.统筹城乡经济布局。莱芜市统筹城乡经济布局,重点在北部发展生态旅游板块,在中西部发展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在南部发展钢铁加工物流板块。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莱芜的四个出口,高水平规划建设了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莱城工业区。“三大产业板块” 和“四个功能区” 成为莱芜发展经济、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2.促进土地流转。莱芜市把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引导、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推进土地向特色产业、重点区域集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农民将土地规模流转给企业,企业得以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

3.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莱芜市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作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二)取得成效

1.全市城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08年,全市乡镇(街道)平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增长52.8%,75%的乡镇过千万元,最高的凤城达到1.29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莱城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在全省县(区)中的位次由2007年的第78位上升到第36位,预计今年可达12.4亿元;钢城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12.9亿元,由2007年的第83位上升到第24位,预计今年可达16.2亿元。

2.农村土地流转“转”出了高效益。土地流转的大文章越做越好。目前莱芜全市共流转土地60余万亩,其中耕地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6%;林地50.4万亩,占宜流转面积的78%。土地向龙头企业、民营大户集中的态势明显,土地流转“转”出了高效益。

3.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和事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莱芜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都在18000人以上,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其中新增劳务输出在9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目前,莱芜全市19家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原先一

直青黄不接的乡镇医院凸显了活力。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一)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

经济一体化既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双向发展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各有侧重、有机组合的区域经济整体。需要调整城乡分工,加强经济联系,密切城乡关系,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发展关系机制。需要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继续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城乡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莱芜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布局,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县域经济也得到大力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资金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才能为城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从莱芜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引入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承包户对部分土地以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自由流转。这样,农民对土地拥有了真正的处置权,拥有了完整有意义的产权,他们通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活动,以及保护与土地增值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资源等使土地增值,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化。这对重构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三)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系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元结构制度支持系统中的单项或几项制度的改革己经到了尽头,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支持系统的整体创新和重大调整,即必须对其动大手术,从产权、组织、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与整合。创新的步骤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产业政策制度间的整合。其目标是:构建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创新为配套,形成运转流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案例中莱芜市健全完善了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完成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何用统筹的理念发展城市和农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通过分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6)

[2]刘玉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5)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统筹学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城乡统筹 产业转移 二元格局

[作者简介]常晓天(1977-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0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05-03

城乡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深度挖掘我国丰富人力资源的内蕴价值,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角度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人口问题和区域产业升级问题。就业人口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非农产业转移问题。大力建构适应现代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着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有助于将众多的农村低素质劳动力人口转变为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产业技术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的制约问题。我国国民经济正迈向稳步增长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障碍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匮乏。城市职业教育系统的办学资金和教学设施设备实力相对雄厚,技术娴熟型教师资源丰富,但城市生源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多数不愿入读职业院校。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教学设施设备数量充沛但质量相对低下,教师总量庞大但对先进专业技术的掌握水平有限。城乡职业教育系统应当基于合作共赢理念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地方政治与经济发展现状来制定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以有效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事业与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定格城乡职业教育二元格局困境

1.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环境奠定城乡二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失衡问题是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城乡居民身份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引致的与城乡居民身份相挂钩的城乡居民所享有的福利差异性。国家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实行的城乡户籍制度、集中发展城市工业战略和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是导致城市与乡村地区经济差距加大的制度根源。由此造成的城乡二元分裂问题扩散到职业教育领域,最终表现为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少数较发达的城市职业教育并存的二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约,在职业教育资源的投放上也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现象和东多西少的阶梯状。虽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该发展模式的问题的严重性并力图消弭二元化格局的恶果,但在相对稳定的宏观政策格局约束下,其政策缺乏实效性。

2.城乡二元化职业教育格局下的农村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缺失,进而冲击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职业教育界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性有着一定水平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来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间的差距。凭借城市的政治与经济优势,城市职业教育管理者享有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内涵的决策权。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宏观发展规划决策者多具有城市背景,缺乏农村职业教育经历,这使得其所制定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更多的是基于城市职业教育知识,其政策实质是将农村职业教育视为对居于相对发达地位的城市职业教育的补充。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资源基础不同,社会与经济发展逻辑也有较大差别,依据城乡统一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而非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来发展两地的职业教育事业,对于我国富有农村文化传统的职业教育而言是一种缺憾。农村职业院校对其自身发展战略话语权的丧失,使得掌握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话语权者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定格为培养城市工业化进程所需技术类人才的方向上,这种定位将农村职业院校排除在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决策权外,缺少自主参与、自我决策的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历程势必艰辛,由此导致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势必影响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破坏城乡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城乡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背离城乡统筹发展趋势

1.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滞后于城市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城市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吸收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城市产业升级则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出了技术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符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将职业教育机构设置权限下移到省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由此催生了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大幅扩张。但是,职业教育质量并未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而同步提升,新建及扩建职业院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和教学软硬件设施都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生均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影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进而降低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城市工业化所引致的技术类人才供不应求的职业教育现状提升了城市职业院校吸纳包括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内的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由于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在与城市职业院校展开职业教育资源竞争的过程中,传统的服务农村社会和农业产业的农村职业院校缺乏竞争资本,由此导致农村职业院校的专业职业教育教师的大量流失。因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经济格局未改观,农村职业院校缺乏吸引新职业教育人才的经济实力,造成农村职业院校将其更多的办学精力放在了维系生存而非内涵式发展上,从而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城乡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方向与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方向相背离。职业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结构类型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所要求的人才需求结构不一致,其根源在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理念短视化问题严重,缺乏对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下的长期人才需求结构的有效预期,从而导致城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脱离社会与经济长期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人才需求结构。具体而言,部分职业院校片面地迎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热点来设置专业或者改造旧专业,其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谋求职业院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在经历短期的火热招生洗礼后,却又陷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境地。

(三)城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度失调导致职业教育供需失衡

1.城乡职业教育的总量供需失衡和结构化供需失衡问题并存。自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职业教育需求,我国职业院校技术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区域经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职业院校的技术人才供给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现实社会中的技能型人才供需关系的影响要素呈非线性关系。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人才市场的深入调研,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特定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和质量缺乏必要认知,这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之间产生错位。解决技术型人才供求均衡问题的要点并非在于作为供给方的职业院校,而在于技术型人才需求方。技术型人才需求方需求信息的不透明性导致人才供给方难以清晰直观地了解到需求方信息,从而延长技术型人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匹配时间。另外,从技术型人才需求信号发出到人才需求得以满足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也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区域经济的人才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信息呈现动态变化态势。技术型人才需求与供给匹配结果虽可迅速反映为技术型人才的市场价格,但职业院校从获悉特定专业的人才短缺或人才过剩信号到学院做出调整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决策,再到该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成功培养所需的周期较长。考虑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属性,由供需双方信号传递时滞问题所引致的技术人才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难以被消除。

2.城乡职业教育系统缺乏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有效平台。城乡职业教育系统服务区域经济企业的过程是职业教育系统人才服务功能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横亘在二者之间的主要问题是沟通平台缺位制约了技术人才供需信息的顺畅交互。从政府层面而言,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惯于采取过分强调政府行政干预的传统方法来治理区域产业经济与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由于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对其所需人力资源类型的投资行为,这决定了利益基础在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间建立合作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在单纯行政干预下的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关系缺乏利益交集基础,难以建立深入和持久的合作机制。

二、系统科学审视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一)基于公共服务均等理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1.推动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统筹职业教育规模及职业教育质量,确保城乡职业教育办学结构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投入成比例。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半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公共力量的支持。职业教育主管机关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调节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结合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定位本地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方向,并根据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来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地方政府应当从财政拨付办学经费层面有效调控城乡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各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对上级政府拨付的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政府的财政拨付款实施统收统支式统筹管理。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深入调研生均所需实际办学经费来确定财政拨付办学经费的实际额度,并按资金用途足额拨付给各职业院校。针对农村职业院校贫困生较多的问题,地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基础上,对职业院校中的农村生源贫困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支持。地方政府对农村贫困生的财政支持并非单向的财政资源耗费,而是对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投资。这是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术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高效农业产业领域转移。

2.以城乡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化为切入口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城乡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城乡居民掌握社会化大生产所需技能的能力,增进区域经济社会各界成员间的融合,以有效应对新技术进步对弱势群体所提出的生存挑战。城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本质是指在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以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方案为指导,通过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大致公平的职业教育机会的权利。城乡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应当注意如下要点:一是城乡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要求政府转变以经济为中心的单调式政绩评估方式,转而建立起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为标准的政绩衡量新体系。二是城乡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并非简单的人人享有同样的职业教育服务,而是城乡各阶层民众享有均等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其均等化落脚点在于城乡居民享有职业教育的机会权的相对均等性,其公平性则内蕴着相对性的含义。三是城乡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要求突出对包括农村生源在内的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性。地方政府要保障包括城乡居民在内的全体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均等机会,使得出身境遇不同的城乡居民都能有尊严地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将职业教育纳入政府供给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战略的首要内容是拓宽接受城乡职业教育人口的基本覆盖面,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失业和半失业者、失学者、妇女群体和残障群体纳入城乡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象。

(二)基于资源集约理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1.实施区域范围内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集约化统筹发展战略。在城乡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有限的约束下,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粗放式配置模式将增加职业教育存量资源配置的无序性和职业教育增量资源的无效性。各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战略,通过优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案的方式来积极推进集约型职业院校建设,使本地区职业教育事业步入良性发展循环系统中。职业院校的常设专业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城市与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集中其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形成支持区域范围内城乡统筹发展的精品职业教育专业。由于职业教育资源的生均办学经费开支高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均办学经费支出水平,办学经费短缺势必对职业教育质量造成持久性冲击,削弱职业院校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降低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战略有助于城乡职业院校消除专业重复性建设所造成的办学经费开支浪费问题。职业院校可将削减的重复性专业建设占用的办学经费开支用于打造特色化精品专业,增强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推进跨区域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统筹配置战略。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应畅通城乡职业教育互动渠道,建立有序的职业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城市与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统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城乡职业院校间的职业教师交换工程来促进农村地区职业教师队伍从业素质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由于城市与农村地区职业院校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推进城乡职业教师交换工程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在保障参与城乡职业教师交换工程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薪酬福利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优化农村职业院校的既有师资队伍。农村职业院校可在专任教师整体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兼职教师占比,以形成专兼教师合理搭配的师资力量格局。通过引入城市职业院校优质教师资源,可以对农村地区原有职业院校教师施加良性的竞争压力,为农村职业院校培育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师资力量。农村职业院校还可大量吸收社会各界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以有效弥补农村职业院校实践类教学实力相对不足的缺陷。

(三)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1.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之间建立起关联发展机制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当前我国改革事业步入深水区,宏观经济发展基本面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向新常态的稳定增长方向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主题。这要求城乡职业院校采取可行的因应策略以配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当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正朝着高技术化、高经济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各种基于新兴技术的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城乡职业院校应与区域产业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工作关联机制,通过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来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随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内部分工合作关系日益复杂,产业内部各企业资源的整合度和产业外部的跨产业关联度日臻强化,区域经济以实现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方式来参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新的产业链竞争格局决定了单所职业院校的有限办学资源难以独立担负全产业链竞争所需人才的培养工作。城乡职业院校需强化区域范围内的校际合作,增强其服务区域产业链系统的能力。地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按产权市场规律来将地方各职业院校整合为职业教育集团,以产权为纽带来强化城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成员间的有机联系。城乡职业院校可通过行业协会等形式来建立起松散型城乡职业教育联盟,以增强城乡职业教育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同时,城乡职业院校也可基于职业教育集团或职业教育联盟平台来与区域产业链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强化职业教育系统与区域产业系统之间在人力资源培养领域的协调力度。

2.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要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揭示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特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岗位收入水平则直接揭示了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基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讨论,职业院校的办学终极目标指向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以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决定了城乡职业教育事业统筹发展策略的制定应当以深入调研区域经济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前提。当前制约城乡职业院校统筹发展的首要障碍在于城乡职业院校之间存在围绕生源争夺和就业市场竞争问题的冲突。诱发城乡职业院校冲突的根源在于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重叠,以及因办学实力相对薄弱使得各职业院校停留于低层次的招生就业竞争。城乡职业院校的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区域产业升级受困则反向作用于城乡职业院校,迫使其通过持续培养低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区域经济的低级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此,城乡职业院校需增强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以大规模的高技能型人才供给来推动区域经济形成新兴高技术产业链条,以新兴高技术产业来促使区域经济体内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变迁,进而以大规模的高技术型人力资源需求来拉动区域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升级。上述区域经济的产业演进与就业结构之间良性互动关系促成了地方职业院校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企业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在新技术水平上形成新供需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赵继会,尚久悦.论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学术交流,2011(8).

统筹学范文6

一、区域统筹的主体是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所谓区域统筹,就是按行政区域在一定范围内统一管理和指导中小学后勤工作。实行区域统筹一般要成立一个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区县教委管辖,成立后可以设立以下部门:编外人员人事管理部、基本建设部、教育技术装备部、财会中心。仅仅设立几个部门还不能算实现区域统筹,真正实现区域统筹还要在具体工作上做到以服务学校、服务师生为目的统分结合,统得有力、分得有效。

二、区域统筹模式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区域统筹的主要目标是使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和精细化,不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师生满意的基础教育后勤服务体系。

区域统筹要协调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建委、财政等相关部门,从而实现“四个统一”,即劳务统一管理、工程统一招标专业介入、物品统一采购、财务统一收支。

1.劳务统一管理

目前,很多学校都雇有临时工,如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门卫、电工、维修工、水暖工、保洁员、司机和安全保卫等。在教育系统人员编制中没有完全考虑这些人员需求,而学校又需要这些人,只能雇用临时工来负责这些方面的工作;有的学校就把其中一些工作承包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例如保安、绿化等,还有一些学校把学生食堂承包给社会上的一些公司(个人)经营。

雇用临时工和对外承包,都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临时工工资或承包企业的利润加重了学校的负担,甚至可能转嫁到学生身上。二是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了避免留下“后患”,一般的学校都会在十年期满之前解除与临时工的合同,学校这些工作又不能没有人做,只能再招人,从头开始培养训练。每一个临时工与学校单独订立合同,劳务关系都是个人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一旦工作中出现失误给学校造成了损失,个人又无力赔偿。

实行区域统筹后非教育系统编制劳务人员由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编外人员人事管理部统一管理,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本地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实现。

经济发达地区可采取企业承包经营为主,直接管理为辅的形式。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对社会服务环境的考察,然后分类进行服务招标,保洁、食堂经营、校内超市经营、保安、绿化、校舍维修、设备维护等都是可以列入招标范围的服务项目。学校的财务工作不能委托社会上的公司来管理,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的财务中心可以全面负责,另外宿舍管理员、司机等工作,社会上没有专业公司从事这方面的业务,这类纯粹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由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直接招聘劳务人员。

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议实行直接管理为主,承包经营为辅的方式。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编外人员人事管理部统一考试招聘,统一签订合同,统一支付报酬。编外人员人事管理部搞清本系统所需各种劳务的情况,面向社会招聘有相应技能的工作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的由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签订雇用合同,派到学校承担相应的工作,这些人派到学校后具体工作由学校负责管理,工资由后勤服务中心发放。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这些人的考核、续聘、解聘,考核以用工单位的意见为主。

在学校非教育系统编制人员劳务用工改革过程中,仅靠教育系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才能成功。学校非教育系统编制人员劳务用工改革关系到财政方面,还关系到人事、劳动保障、法律,启动改革之前要将这些部门领导召集到一起统一思想,会商改革的具体方案,各部门群策群力,这项工作才能做好。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是保证这次改革成功的基础,研读相关法律,聘请专业法律专家参与,改革就有了足够的保障。

2.工程统一招标专业介入

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设立基本建设部,统一负责所属学校的新校舍建设和既有建筑维修,以及与建筑有关的水、暖、电、气、路等市政工程的管理。

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是集中大量“国家未来”的公共场所,在工程建设上要高标准严要求。学校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应该更具有安全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学校建筑的根本属性是教育性。学校的建设工程不应该单纯遵循国家规定的招标标准,而应该提高标准。

搞好学校的建设工程关键要提高招标标准: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一个层次。既要规定造价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就必须实行招投标,不论是新建工程,还是维修改造工程;又要规定重点项目必须实行招投标,并应详细规定重点项目的内容;还要规定投标企业资质等级要求,根据不同建设规模、不同用途规定设计、施工、监理的不同资质等级,原则是比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资质提高一级。其他投资额较小的维修工程也必须以招标的形式确定几家长期合同服务单位。承包小型维修工程的施工单位招标,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管理部拟好入选条件,由专家组负责评判确定,第二年再次评选时要把上一年在教育系统的业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凡是在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质量事故、治安问题、劳务纠纷的一律排除在第二年参选范围之外。如果辖区内学校不多,也可以由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雇用一批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学校的建设工程管理主要是学校管理和教委直接管理两种方式,或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无论是教委还是学校,管理者也大多是教师,他们缺乏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是否照图施工,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合格,管理工程的教师根本不懂,由教师管理工程不仅不能发现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还有可能出现一些由于不懂工程而提出一些违背建设工程法规的要求,造成建设工程在建设阶段就存在隐患。有监理的工程,监理如果负责任工程质量相对较高,监理如果不负责任或根本没有监理介入,那么学校工程质量就没有了保障。

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基本建设部应聘用一批专职和兼职的专业人士参与工程管理,这些专业人员应以建造师为主,专业要齐全,至少还要有一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有这样一支队伍监督施工,就能够克服本系统人员不专业、发现不了施工问题的弊端。还可以同一家监理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合同,费用包干,由这家监理公司负责监管所有工程,这主要针对维修工程而言,新建工程一般都需要进行监理招标。专业施工,专业监管,教育系统建设工程专业人员介入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但也不能只交给基建方面的专业人士来管理,因为建筑物用途不同,都会有一些自身的需要,学校的建筑物也是一样,而且不同学校,教学目标任务不同对建筑物也就有一些不同的要求,因此,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的基建工程部必须有懂教育教学的人参与管理。

3.物品统一采购

教育系统需要使用的物品很多,书、本、笔、粉笔、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化学药品、办公桌椅、计算机等,所谓的统一采购,指的是统一进行政府采购,但也不是学校所需所有物品都进行统一采购,本、笔、粉笔、化学药品等低值易耗品由学校根据需要自行采购,而像计算机、办公家具、学生课桌椅、印刷设备、摄影摄像器材一般都应通过政府采购。

根据法律规定,凡是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物品一律进行政府采购,教育系统有不少物品需要统一采购,但经常会发现一些学校违反政府采购规定,“擅自采购”某些物品,更多的是政府采购来的物品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一些电子类教学仪器设备。

本该采购的不通过政府采购单位自行购买,有时是因为同类物品突然损坏,而这件物品又是教育教学必需的,通过政府采购需要40多天的时间,不能及时到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因此会不时出现“擅自采购”的情况。

一些高水平的产品往往只有少数厂家能够生产,而政府采购时,如果将采购产品的技术参数确定为这类产品,有变相指定生产厂家的嫌疑,而不能把更高技术水准的参数加入进去,采购来的产品就不能满足教育教学使用的需要。以现在普遍采用的计算机为例,有些教学软件只能在硬件配置较高的计算机上运行,而采购时又不能把配置要求提到这个程度,就造成一些教学软件在学校成了摆设。

通过政府采购买来的教育教学设备,不能全面享受后期维护保养升级换代服务。采购与使用脱节,采购者不是使用者,这往往会造成供货商只重视采购环节,对售后服务环节不够重视,甚至直接省略售后服务环节,形成设备买来之后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

毫无疑问,教育系统购买物品应该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教育技术装备部负责教育教学设备、办公家具等学校大宗物品的采购,应该通过与政府采购办的沟通,建立一套机制,避免出现学校擅自采购、采购的设备不能满足需要、采购来的物品缺乏售后服务。

第一种:定点供货商机制。定点供货商通过政府采购程序确定,每年采购一次,规定只负责供应小数量物品,需要物品数量超过规定,必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单独立项进行采购,这样就解决了突然损坏、无法维修,而教育教学又必需的设备购买问题。

第二种:自行采购机制。在采购那些技术要求高的产品时,应通过沟通,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达成一致,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在了解所采购物品的特殊性后,一般委托项目单位自行采购。

第三种:使用者直接参与机制。让学校参与政府采购过程,完成采购后举办供货商与使用者见面会,见面会上将政府采购相关档案交给学校一份复印件,让学校对所提供的产品、厂家有一定了解,对政府采购合同有所了解,与供货商见面,商定供货时间、交接人、联系方式,并让学校方面参加验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招标文件中对售后服务有所规定,在合同中约定好保修、回访、维修等一系列问题。

学校后勤服务中心教育技术部必须认真研究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规,熟悉政策法规才能很好地利用政府采购平台为学校购置质优价廉的各种物品。在了解政策法规的同时,还应对教育教学需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政府采购时才能提出恰当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采购到教育教学真正需要的装备。

4.财务统一收支

现在各地学校的财务管理有很多不同的模式,但大多是以区县财政拨款、各校自主支付为主方式的各种变形。政府投资建设,政府管理运行,这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广大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平等享受受教育权利。学校的开办资金多由财政保证也是由国家性质、学校性质决定的。国家非常重视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越来越充裕,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同时,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配套的管理措施接连出台,预决算制度、零余额账户、国库直接支付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相继出台。学校处在旧的财务体制与新的财务体制交替时期。人员工资由学校发放改为财政直接划转到教师个人账户,基本建设工程款改学校支付为国库直接支付,择校费、捐资助学款由学校收取使用改为财政收取,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维修改造资金改按定额拨款为按项目拨款,一系列变革的出发点都是让教育系统资金使用更加合理、更加规范。

由于旧的财政体制和新财政体制正处在交替期,教育系统的财务人员多是由教师转行从事财务工作,财政体制的交替使学校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很不适应。第一,预算执行过于僵化,学校预算经常不到位,有事无钱,或是有钱无事的事情经常发生。第二,项目带资金,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有些学校千方百计拼凑项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第三,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增加了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使建设项目实施起来更加困难。

教育系统内部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随着政府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统一的财务中心是教育系统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一种明智选择。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设立财务中心,财务中心人员组成必须是业务能力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规则清楚的人,但是财务中心不能涉及学校的日常开支,学校的日常开支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管理,学校仍保留现金会计,主管会计的工作全部收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成立财务中心后实行资金统一收支。财务中心负责整个行政区域内教育系统的所有资金的收支,包括全系统的预算、决算;全系统所有建设项目、所有采购项目的立项、资金申请、资金支付。

实行财务统一收支,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关于预算的编制、项目的确定、项目的执行、项目结算都要有严格细致的规定,所有人、所有事必须照章办事。

实行财务统一收支,很容易造成财权过度集中,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约束过度集中的权利,避免权力的滥用。实行财务统一收支,财权集中,由少数人进行管理,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必须保证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避免不了解情况的胡乱决策。

三、区域统筹模式的发展

1.实现区域统筹应树立的观念

实现“四个统一”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学校后勤管理区域统筹,同时必须具备三种观念,区域统筹模式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

(1)要树立法制观念,实行区域统筹是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选择,国家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法制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样需要遵守法律,依法照章办事。国家有各种法律规范雇佣关系,也有相关法律管理建筑施工、政府采购,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法规更是不胜枚举,各省市还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实行区域统筹应该以遵守这些法律法规为前提。实行区域统筹不是为了规避这些法律法规,而是为了更严格地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要树立标准化观念,实行区域统筹,学校的后勤管理有了政府的影子,体现了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学校后勤工作相当繁杂,要想管好,少出差错,进而不出差错,必须对各项后勤工作提出标准,食堂卫生标准、食堂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学校环境卫生标准、学校绿化管理标准、学校财务工作操作规范等,只有把这些标准制定出来区域统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推行。

(3)要树立精细化观念,实行区域统筹,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既是一个管理部门,又是具体工作的操作实体,既要管理面上的工作,又要管理具体的建设工程、设备的采购。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必须精细,要精细到人员培训内容的选择、人员录用考核、人员聘用合同条款、设备采购的技术指标和财务支出的每一个步骤,从而减少其中的漏洞。

区域统筹是加强学校后勤管理的需要,是国家政策法律在教育系统的延伸,是当代中国教育系统后勤管理的理性选择。

上一篇水浒传手抄报

下一篇爱情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