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范例6篇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

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2

关键词:统筹城乡;三峡搬迁;重庆库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39-02

1 重庆库区移民搬迁发展介绍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主要覆盖湖北、重庆两大省市21个区县,最终动迁移民约140万人,其中重庆15个区县受淹,移民数量占三峡库区移民总人数的超八成。

至2009年底,重庆已全面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累计搬迁安置113.8万移民,从2010年起的后十年重庆库区开始进入加快移民进行安稳致富、建设保护生态环、防治地址灾害发生等为主要任务的后续期。

由2006――2013年季度重庆库区GDP增长速度(图1)来看,这次重庆库区的移民搬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产生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为:①加快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②有力的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的可持续发展;③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很大程度的上升,逐渐缩小了城乡移民收入之间的差距;④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步伐。

2006-2013年季度库区GDP累计增速

移民搬迁后,随着重庆库区的逐年快速平稳的发展,近年来,库区移民投资年均仍不断增长,相继建立起一座座移民新县城、新集镇,农村移民进入城镇转为城镇市民,促使新的县城在区面积以及常住人口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城镇化率由搬迁前不到10%,提高到2009年的27%。2012年重庆库区15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 564.27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全市水平0.4个百分点。从全年经济运行轨迹来看,在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宏观环境下,库区经济也呈现出逐季放缓的走势,但全年经济依然处在快速增长区间。8个重点移民区县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83.91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高于库区0.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搬迁后的库区干部群众逐步改变了大山、峡谷等落后的意识观念,人文精神上的自卑心态也逐步转向自强不息的精神。库区通过20多年的发展中移民、移民中发展的不断突破,彻底的改变了城乡的老面貌,换上新面貌的城乡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突破。

2 重庆库区移民搬迁对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难题回顾

大型水利工程移民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直备受争议。我国重庆三峡库区工程百万移民搬迁在2009年底虽然顺利解决,但在库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二元结构矛盾却十分突出,面临很多如何安置移民、推进安稳致富等发展难题,其中主要包括:

2.1 经济发展滞后,促使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低

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移民安置、企业关破以及各类相关安置矛盾的处理过程中,错过了集中精力进行产业培育、发展壮大企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使得库区与其他经济发展区域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据统计,对于重庆库区的15个移民区县中,有8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市总面积70%被库区占据,占全人口的50%,然而,却只提供全市的1/3的经济总量;人均GDP不及全市的一半,甚至不到西部地区的70%、全国的30%;而相应的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达到重庆市平均的52%,低于西部、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库区城乡、地区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对开展统筹城乡发展阻碍很大。

2.2 部分移民安置差,导致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低

重庆库区存在大量以种地为生计的居民,种地作为居民移民前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搬迁后由于各种限制(耕地离居住区偏远等),导致移民居民的不能较好的综合利用耕地。因此,人均占有耕种面积大为降低,其收入骤减使得他们生活变得极其艰苦,这些对库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很大阻碍。表1是运用抽样调查法对移民和原居民的种植业纯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移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较搬迁前下降84.14%,原居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较搬迁前下降87.19%。

2.3 “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乏力

由于库区区县的产业未形成发展上的相互支撑,使得常冒出“产业空虚”问题,总体局面可总结为“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因此,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良性发展还任重道远。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损失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成库后原生态的峡谷景观丧失,相关投入资金欠缺,宣传不足,以及三峡旅游市场不集中,经常恶性竞争,以致逐渐跌入发展低谷,最终使得一大批旅游从业人员收入骤减,甚至失业。

2.4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薄弱

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构成了阻碍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巫山来说,筹划很长时间,但还未启动建设的神女峰机场,延误至今还没确定的铁路建设方案,以及还未贯通的渝宜高速公路湖北段等。由此,出现一系列的库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较为突出的“五难”问题。

2.5 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可

预见因素

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污染、地灾等一系列不可预见因素成为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3 新时期推进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措施

重庆库区统筹城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要从根本关键点出发,找到一条发展的大道,这样才能走出一片天来,下面就推进推进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介绍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3.1 把库区城乡发展看作整体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来统筹

结合中央所出台的“国发3号”文件把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标志着重庆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重庆库区也就上升为整体发展中的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点发展试验区。这样要实现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把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成败集中在库区发展上,把库区试验区发展的主要问题通盘考虑考虑进来,并统筹加以解决。事实证明,也只能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以全国、省市“十二五”规划为重点推进,以此对重庆库区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进行有效的投入,才能切实实现真正的统筹城乡。

3.2 进一步深化城乡“四个一体化”进程,总体把握库区统筹

为解决重庆库区在存在已久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债务上的特殊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快“四个一体化”进程,才能推动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

3.2.1 进一步深化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当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把整个重庆库区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考虑,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最终实现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这对推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2.2 进一步深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进程

首先,深化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构建库区立体交通体系;作为招商引资,提高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出境干道、通乡通畅、通村通达以及货运铁路枢纽的工程建设。

其次,进一步增加农业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最后,在库区乡村电力、广电、通讯等公用设施上,在城乡水电气同步化供应上,在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上实现全面统筹。

3.2.3 进一步深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深化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好惠农、支农、强农政策的支持,把库区发展中具有强带动、强拉动的项目做起来。支持对移民生态产业园的建设,统筹其产业集群和集中控污功能,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大力增强对新型环保能源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等特色工业产业的支持。还要对商贸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等进行开发。进而形成移民带动库区可持续发展。

3.2.4 进一步深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促进并加快就业安置、统筹城乡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城乡覆盖一体化能早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中形成,适度减少库区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条件的限制。为加快库区城乡统筹发展,弥补发展中的人才、智力的空缺,可以通过推进建设大中城市的重点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医院,对口机制帮扶库区区县,在库区区县增加建设相关产业发展的高职类学校或专科类学校等。

3.3 加强库区生态环保建设

重庆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

①要开展森林工程,加大库区生态投入,加强库周绿化带建设,重点加快完善以移民生态家园、原生态保护、消落区综合整治等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库区生态环境;②加强地质灾害、高切坡治理,努力消除各种地灾隐患,切实维护库区地质安全。③建立库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④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⑤完善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4.3 进一步完善库区各项工作的落实机制

①完善库区督查奖惩的机制。提高督查力度,制定好时间对库区问题进行研究,督查过程要严格,并且重奖重惩,以此促进快速发展的势头;②完善库区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保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目标考核机制;③提高库区干部的津补贴待遇,特别对于条件较为艰苦的库区,为了提高他们的热情,可适当提高的补贴;④扩大库区干部选拔培养,给予宽松的配备、选拔、任用、机构编制等权限。

4 总 结

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对重庆库区开展统筹城乡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新库区进行和谐稳定建设的保障,能够有效的促进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进一步开展。为了加强重庆库区的后续规划,四川省政府制定出“两调、一保、三完善”的加快移民安稳致富的发展,以此来优化提高库区产业结构,带动劳动力就业发展,加强对移民安置的社会保障,以及不断完善库区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最终达到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在2020年能够提高到重庆市的同期平均发展水平,基本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媛媛.三峡库区(重庆段)农转非移民就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宋福忠,许鲜苗,赵洪彬.重庆市相对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困难与措施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 石伯勋,尹忠武,王迪友.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1(7).

[5] 邵蕾,皮海峰.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稳定与发展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3

1.1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基础地位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2继续强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虽然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这就需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3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多,优势少,任务重的实际,必须格外精心地统筹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

2.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湖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几年来,湖北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城市越来越漂亮,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与之比较,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地方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功能依旧,一些农村村容不整洁,生态环境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工作指导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由于抓城市发展出政绩快,抓农村发展出政绩慢,一些领导的注意力不自觉地倾向了城市。同时,抓城市发展办法多,抓农村发展办法少,也是我们工作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加强的重要课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一些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不懈地努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城乡和谐,加快城市化进程。

2.2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湖北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针对湖北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三产业比重低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除了发展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外,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同时,要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政策措施上,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政策鼓励。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三是鼓励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投资环境,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2.3加大财政对农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政府要真正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让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让农民看得起病。要积极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二是切实增加对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缩小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三是继续提高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对种植大户、畜牧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掌握重要的、易产生波动的农产品、畜产品产销信息,应用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政策引导,避免产品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价格,统筹兼顾城乡居民利益。

3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湖北必须要在内在动力上探索新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3.1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

城区近郊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由于大量土地征用造成了失地失业农民,而且由于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城乡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不统一,阻碍了失地失业农民和农村富裕农民的平等再就业。

3.2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保制度

新一轮城乡发展,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3.3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事业制度

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一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湖北实际,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逐步扩大城市规模,较快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4

(一)、困难和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农村产业基础薄弱,设施滞后,乡镇建设资金困难,农民资本积累少,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投入不足,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二是乡镇职能弱化,对社会资源的调控、管理能力不强,村民自治能力差。

(二)、形成困难和问题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缺乏交通、区位、气候等客观自然资源优势;二是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低下,科技意识不高,求发展、谋发展的意识不够;三是县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四是条块管理的体制,造成乡镇职能不清,权则不平衡,工作与经费脱节,村改后村民自治能力弱,村委会干部缺少主动谋发展的积极性,回避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乡镇政府协调村级的工作难度加大。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乡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投入,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突破,48个自然村目前已通电39个自然村,通公路23个自然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40个自然村,41个自然村已建卫生街道,*、*、*三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万元、510万元和300万元,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依托加工企业,结合我乡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茶叶、豆腐渣果、芭蕉芋等农业产业,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豆腐渣果8000余亩,规模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以乡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了乡机关所在地集镇街道硬化、排污沟建设、运动中心、文化站、敬老院建设等,增强了中心集镇为村社信息服务、物资调节、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促进乡村经济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农村低保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加大解决看病难、读书难、特困群体生活难的问题,农村参合人口比例接近90%,各村委会都新建了卫生室,“两免一补”已基本覆盖中小学在校学生,有1900人享受到了农村低保,农民享受到了平等的公共服务;通过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农村自治组织,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建立群防群治体系,社会日趋和谐稳定;着眼长远,认真做好规划,以乡机关所在地集镇东扩、建立迤北公路沿线经济区为主,通过异地搬迁,逐步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工作分批分阶段启动。

三、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所采取的主要做法、措施

努力协调处理好条块结合管理乡村体制下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各自的职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在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协调起来,规范村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沟通协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使用各项资金,在乡财乡用县监管的乡镇资金管理体制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环境建设上;支持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协调好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发挥集镇功能作用;鼓励个体工商户合法经营,用市场机制繁荣农村物资流通;在县级教育部门直管的体制下,支持好地方教育工作,努力协调好教育用地、水、电等,维护校区社会稳定;以乡卫生院为培训地,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把集体林权尽量落实到村、户,建立林业产业科学发展机制,把林产业逐步培育为农民增收的产业;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打破城乡户籍制度,方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目标,在依靠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加快乡机关所在地、行政村集镇化建设,繁荣集镇经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努力争取资金,结合全乡产业布局和生产生活环境现状,通过政府补助、农民投工的方式,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生态和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宣传、深入调查、合理调整,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逐步扩大、规范农村低保人员,服务好对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土地管理,加大地籍调查工作,农村宅基地使用从划拨逐步转向有偿出让土地,按照有限使用,规范房屋产权登记、发放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挥乡镇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和新农村指导员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通过建立示范村寨,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制度》等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四、对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应该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重点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二是加大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思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措施和办法有哪些?

改革思路:通过县、乡机构改革,明确县、乡政府职能,确立农民在发展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应遵循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由市场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主要内容、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对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规范的制度环境,努力构建有效的农民利益诉求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沟通协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5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乡统筹规划的快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涉及地区、城乡、工农、社会与经济等一系列关系的重大调整,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尽快解决好农村中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结构。这就要把城市与农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城乡统筹规划的快速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促进城乡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要赋予农民公平的待遇,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中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城乡统筹规划经济社会新体制,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促进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

一、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中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浙江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决策。正因为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所以有必要讨论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是什么关系。现在,有许多市、县编制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这些城乡一体化规划当中,对城乡一体化的含义还没有达成一致。城乡一体化规划已经看到的一个比较好的表述是:“城乡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的社会经济状态”。这样一个表述,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含义,至少要讲清两句话,第一,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转变为现代结构;第二,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的是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或者说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中居民有相同的共享现代文明的基本权利。

按照这样的理解,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系上,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的进行规律性探索。城市文明基本普及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发展应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如,城、镇、村的空间布局,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规律,对于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实践中加强研究,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协调工作。

在实际的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工作中,还要注意防止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第一,就是要防止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片面性。比如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谨慎地加以权衡。显然,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应该说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是充满着公平的理念。但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这个公平的理念不能离开效率,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不能过度的损害效率来达到公平。第二,要防止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简单化。例如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把产业、生态等等都戴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帽子。这个城乡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含义,如何来实现,并不是十分清晰。就我国现在的产业来说,在一个县的城乡一体化中,一个县的产业能否达到城乡一体化?如果一个县的产业是一体化的话,那么,该县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怎样考虑?生态一体化,一个县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体化,还是属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的一个部分?城乡一体化各地情况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第三,要防止城乡一体化理想化。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要有一个过程,从城乡一体化不同相关水平、不同方式的社会保障做起,要考虑到我国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国情,考虑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过程,考虑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条件。要有一个推进的时序。如果没有一个时序,在实践中可能会个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是城乡一体化要求过急,或者是做不到,或者是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统筹城乡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科学规划是龙头。我们坚持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把广大农村纳入总体城乡统筹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一是科学编制区域城乡统筹规划。按照我区全部纳入相关的范围要求中,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明确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区域功能和发展方向,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领先发展;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增强相关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全面启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为重点,加快建设。科学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的城乡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城乡统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城乡统筹规划,及时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城镇体系城乡统筹规划,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二是科学编制专项城乡统筹规划。根据区域总体发展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了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非建设用地控制等一系列专项城乡统筹规划。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规划,全面完成46个示范村和推进城乡统筹规划编制。三是科学编制重点区域城乡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对城乡一体化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布局。

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城乡统筹规划的改革和发展,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参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权利;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的是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享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实行的是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支持重工业的高速增长的战略,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重城轻乡”的城市偏向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首先是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中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城乡一体化产生的城乡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体系以及财政投入体制等。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中包括进城务工长期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城乡一体化不仅享受不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待遇,甚至发生交通事故所得到的赔偿也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在制度安排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推动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主要包括城乡住宅区规划、文化教学区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产业区规划、市场规划、电力规划、水利规划、医疗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热力燃气规划等。城乡统筹规划发展须经各级人大立法确认。杜绝“一届班子一套规划”的短期行为,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要防止“先建后拆”的劳民伤财现象发生。

结束语

总之,实现这样一个城乡统筹体制转型,是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保证。这三个转型是互动发展的过程,是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

[2]覃乐敏.财政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难点及思考[J].传承,2011,01:34-35.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