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痴情的诗句范例6篇

表示痴情的诗句

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1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凡俗女性 名士气息

何谓“名士”?古语有云:“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本色朴拙不沾染世俗气,风流倜傥任性情舒展无余。而现在我们多以魏晋士人为名士的标榜,他们以任放为达,冶游山水栖逸林下。如果我们将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梳理一番,就会发现,“名士”是多棱多角的,有着多重意蕴。

1.“名士”概念的发展

“名士”一词大约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名士总是属于各个时期的,不同时期因受不同社会环境,主流思想的影响,名士的定义、品格会相应产生变化。如“魏晋风度”代表的名士俊逸潇洒,超凡脱俗。正如牟宗三所说:“名士者,清逸之气也,清则不浊,逸则不俗。”[2]魏晋名士多脱尘清高,在幽远的寰宇中随性而适。而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他们身上的贵族气也极重。而到晚明阳明心学大盛的时期,名士则有了完全不同的表现。他们放荡不羁,追求世俗的享乐,对礼教进行反叛。他们的放诞风流带有浓重的世俗气。

这两种“名士”的差异正是表明名士内涵随着时代、社会思潮等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2.蒲松龄名士气息的表现

(1)对名士的大家赞赏

出生于晚明时期的蒲松龄也曾深受那一时段张扬个性思想的影响,所以身上有一种浪漫气息。明王朝的覆亡让清代思想界开始对明代的思想进行全面反拨,那个外化物欲的思潮受到严重质疑。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蒲松龄也同样深受这一氛围的影响。所以,蒲氏的身上的名士气就有了非同于常人的特点,浪漫与现实在他身上完美结合。蒲虽羞说自己为名士,但通过他对名士的赞赏可以探知他有一种很深的名士情结。他曾赞赏王渔洋:“虽有台阁位望,无改名士风流。”[3]

他还在作品中对名实不副的假名士痛加指斥。如在《狐联》中借狐女之口发出:“名士固如此乎?”来揶揄那些品格卑下的假名士。一边是对真名士的赞赏,一边是对假名士的痛斥,两者对比中可见蒲氏对“名士”的欣赏。

(2)多情气质中显露的名士气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多情与浪漫。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他确是如此。

康熙九年,31岁的蒲松龄应孙蕙之邀去做幕宾,他遇到了一生中给他精神力量的红粉知己顾青霞。她不仅知心知肺甘苦以沫,且能共和诗画共弹琴瑟,共剪西窗,成为蒲松龄的心灵慰藉之伴。蒲曾选取百首唐诗绝句送给她以表钟情,并作诗记之:“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难以掩饰的爱溢于言表。

即使是在顾青霞嫁给孙蕙后,蒲松龄还撰出诸多细腻的句子以戏赠。顾氏死后他更是相思甚苦,遗恨绵绵,并写诗悼念。对这位红颜知己的深情可窥蒲松龄的浪漫与名士气。

(3)从蒲松龄的“痴狂”与“真拙”中看其名士气

由于社会氛围,以及所受思想的束缚,加上生活遭际对他的打压,蒲氏没有魏晋名士那样的狷介和贵族气。但他身上流露出的“名士气”有自己独特的性情表现――痴狂与真拙。

蒲氏善用“痴”字,而“狂”也同样在其文本中频繁出现。《聊斋志异》云:“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4]蒲氏曾撰言:“某一世疏慵,半生贫贱,情逢痴处,绝无肺肠,途到迷时惟知涕泪。闻骚雅之事,辄至系夫梦魂;耽文字之交,直将依以性命。”寥寥数语将其不同于俗的痴狂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他雅爱搜神,对奇闻异事也相当痴迷,千方百计得寻觅这类故事,也是他痴狂个性的表现。

3.蒲松龄的名士气在凡俗女性身上的寄托

蒲松龄于《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凡俗女性有悍妒妇、贤妇、少女、女强人、等几类,名士气在他笔下的少女及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身上大多有求真、求美的企求及痴狂性格的表现。而这种真实向美与痴狂的人生向往在这些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与专一上表达得最为明显。她们不再是处于暗墙阴影之下的丧失自身意义的无名尘埃,她们将自己最朴实而又最真切的感情倾注于对真爱的追求中,热烈而奔放。

《连城》中的女主人公可谓是“痴”与“真”的极好体现。此篇中的男女主人公以文相识,以意相会,以情相投,面对重重阻力苦苦相恋。连城生而致死,死而复生,为了自己所爱,为了守住那份纯真之情宁愿生而再求一死,只因心中的“真”与对爱的“痴”。《青梅》中那个地位低下但胆识过人的婢女青梅,对贫寒书生一见钟情。与柔弱小姐相比她大胆示爱,面对张生的质问她表明心迹:“妾良家子,非淫奔者。徒从君贤,故愿自托。”不求他事,只愿将一己之情全盘献出。面对爱情她表现得义无反顾,她自言其志:“不济,则以死继之。”“狂”的程度令人惊骇。其他少女如《寄生》中的张五可,《宦娘》中的葛良工,《阿宝》中的阿宝,都是如此,性情中凝聚纯朴天真,性格中融朴拙与痴狂的勇敢,真实地面对爱情,追求真情。

痴狂程度表现得最为强烈的要数细侯了。为了真爱她竟然杀死自己亲生儿子,可谓惊世骇俗。细侯,一个下层,在世俗人的眼中她应该是一个风姿妖媚、倚门卖笑、轻浮浪荡的烟花少女,然而,她却向往清贫淡泊、举案齐眉、琴瑟和谐的夫妻生活。在她心中,只要精神生活富足,胜过万户侯的单调。而穷书生满生给她的就是这样一种温情和期待。她称:“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性情之真,品格之高彰显无遗。

蒲松龄对细侯追求精神生活的“真”与“痴”进行过高度评价。这在他对细侯命名的良苦用心上可看出来。在古代典籍中“侯”是“美”的意思。而“细侯”也有特定的历史含义。经有人考证,汉代著名官吏郭汲,字“细侯”,他是受人爱戴的父母官的代称。宋代大诗人陈师道有诗云:“到处儿童说细侯。”可见“细侯”之英明是家喻户晓的。蒲松龄在为他所尊敬的县令张嵋送行时作诗道:“又杖青藤说细侯。”蒲松龄用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高洁之词称呼出身下贱的,可见他对细侯的推崇与喜爱。蒲松龄为了将自己对“真”与“痴”的赞赏加到细侯身上而采用极端的艺术手法,是值得理解的。

庄子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些少女和就是没有伪饰的精诚之美。她们的爱是真挚的,她们的行为是痴狂的,她们的性情是朴拙的。而这一系列具有真性情的人物形象,凝结着蒲松龄深沉的体验与寄托。她们身上的“痴”、“狂”及对真爱的不懈追求,也涵纳着蒲松龄的真性情与其中绵延的“名士气”。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

[2]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台北:学生书局,1985,68.

[3]盛伟.蒲松龄全集(第2册).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623.

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李贺;怀亚特;情诗;对比

在爱情诗的创作历史上,中国唐代诗人李贺(790―817)所写的《苏小小墓》和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先驱诗人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1503―1542)的《情人的诉求》(The Lover's Appeal)都是爱情诗中传诵最广、影响最深的名篇,是汉英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李贺及其诗句

(1)李贺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有“鬼才”之称的李贺是中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刻画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为主的,在这些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有半数以上描绘了女性形象在爱情中的酸甜苦辣,笔调落笔一般都在展示“怨女” 形象。而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是具有人生的缺失性体验,完整圆满的情感缺失和正常的家庭婚姻生活的缺失都在李贺的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李贺笔下的苏小小。苏小小是南齐时杭州的名妓。盛传苏小小天生丽质,美貌难挡。传世的李贺所做的《苏小小墓》,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苏小小的绝世容颜:“幽兰露,如啼眼。”从眼睛开始进行描写,落笔便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想一窥苏小小面貌之美。兰花清冷,更能代表她的心境。着眼“幽”字,给人以阴森气氛。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油壁车,夕相待”,物是人非空等待,仅用6个字就把苏小小的悲剧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造诣。

2.托马斯・怀亚特的爱情诗

怀亚特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是第一个把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引进英国这片土地的作家,从此,十四行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怀亚特的诗歌基本继承了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特点,诗歌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多刻画男性的爱情故事,以男性的视角来阐述爱情的真谛,往往以男性被抛弃的结局来表达男子求爱不成而愤懑的心情。

《情人的诉求》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凄惨的被弃者。男主人公的爱情可悲可叹,甜蜜过后留给主人公的是无尽的悲伤,因为爱情来过,所以被无情地抛弃之后,男主人公陷入深深的泥潭。他的爱深刻而又厚重,真挚而又热烈。我们仿佛听见那深埋心底的真爱在呼喊爱人的名字,诉说自己的相思之苦,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

3.李贺与怀亚特的情诗人物通性

《苏小小墓》这首诗是一首悼亡之作,诗句之中字字透着悲凉的气氛,苏小小的“怨”“痴”“爱”“恨”,在字词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旁观者的笔触,细腻地刻画出苏小小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对爱的渴求。虽以一个“怨女”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却是至情至真。写景拟人的表现手法,使诗人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更加逼真、真切。无独有偶,在怀亚特的笔下,男主人公声声呼唤:“你就这样离开我? 说不!说 不!” 这是痴语、至情之语,情感如悬崖奔瀑,一泻而下,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男主人公爱得炽烈、执着而又惆怅不已,对爱情的渴望与深切都与李贺笔下的苏小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小小的“怨”、男主人公的“痴”都透露出了爱情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无限快乐时,也会给人不尽的痛苦,这些在爱的路上艰难跋涉的怨男怨女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契合,但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尽管东西方爱情观念不同,但是他们的悲剧人物形象却是相似的。他们的遭遇是无数个同时代人的真实写照,是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避免的殉葬品。只有社会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怨男怨女的悲剧才能成为历史。

4.中西方情诗的价值诉求

西方人的爱情价值观比较注重个人情感的追求,爱情便是一切,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不但更为内敛,而且更多的是要符合道德的要求。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闺怨诗不只是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憧憬和失落、对婚姻的感叹和哀伤,在主题的深化上,更多的是男性作者借由女子之口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仕途失意与女子闺中之怨的组合,使得闺怨诗在历史性上更多地染上了一种悲剧的宿命。

总而言之,中西方的爱情诗虽然在诗歌的形态意识大相径庭,但是诗人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感诉求上面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中国的闺怨诗还是西方的男怨诗都流露着生命的气息,使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沁人肺腑,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4

一、起兴,孕育诗人情感。

起兴,又叫“兴”。《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即由景物引思。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如我们熟知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意蕴丰厚的诗句,此时诗人的情感尽在酝酿之中,有时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然,后来诗词也多有效法,在此谨举一例:

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诗作者旨在咏叹人生苦闷,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为后文诗人命途多舛做伏笔。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诗人情感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二、烘托,渲染诗人情感。

烘托,在此主要指用景物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的是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一对恋人在长亭惜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且就凄切的蝉鸣、阴惨的暮雨,烘托出一种浓郁沉重的悲凉气氛,浓墨重彩式地为诗人在后文中抒发的离情别绪做了深深地渲染。

此种手法在诗歌中不胜枚举,权举我们所熟悉的一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短短28字的小令中,诗人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十种寻常景物巧妙连缀,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渲染气氛,显示主题,淋漓尽致地传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三、反衬,彰显诗人情感。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使其得以彰显。例如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籍《入若邪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都是反衬的名句。在借景抒情诗中,则主要体现为“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两方面,这在以下两首诗中分别得以很好体现: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前一首中,前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水乡图,但下片随之一转,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后一首,景物折射悲情尽显,但细细品来,不难发现诗人虽怀才不遇、流落天涯,依然心忧天下、壮心不已,其精神,令人赞叹钦佩。

四、收束,升华诗人情感。

很多诗歌以景收束,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尽可信手拈来。其实这就是“以景结情”的诗歌创作手法。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往往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具张力,是诗人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的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美的享受和“余情袅袅,萦怀三日不绝”的感知体验。

最后,我们具体感知一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爱情观 继承与发展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7-02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因此也成为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歌颂的话题,上至2000多年前的《诗经》,下至现代各种诗文,都少不了爱情。而其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更是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名篇佳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而其中体现的爱情观不但深深浸透到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更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追求爱情的态度:自由浪漫与含蓄浪漫

《诗经》是反映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个时代是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封建礼教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感情,自由、热烈、浪漫是爱情婚姻最明显的特征。《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故事多为描写男女互相爱慕、幽会及互赠信物,《诗经》通过爱情诗表达男女初恋时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感情,反映出原始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是《诗经》中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的特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体现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的婚恋特点,表现出这个时代女子对待爱情的大胆与真诚。即使是人们一贯认为应该含蓄的女子一方也会唱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选自诗经・陈风――《泽陂》)这样大胆而直率的句子。《泽陂》描写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由于看见堤岸边的蒲与荷相伴成长,生发出自己心中的思念。但是总无法实现,尽管伤心落泪,辗转反侧,心中的追求依然可望不可及,就像有池泽相隔一般。这描写了一位少女在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心生爱慕,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少女在字里行间不但直接表现对男子的赞美之情,也大胆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通过细节的描写,衬托出她内心的不安与辗转反侧,写的十分真实可感。

席慕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爱情诗,征服了台湾诗坛,在大陆又掀起了一股“席慕容旋风”,被无数青年男女所追捧。她的诗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体现了80年代纯真的爱情观。从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经》中对爱情追求的自由浪漫与热烈率真。《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大胆的少女,娇美的容颜灼灼,期待着生命中的那个人的出现,“最美丽”的时刻,既是少女的自信,也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体现的大胆直率的追求爱情的态度,就是对《诗经》中爱情观的很好体现。

在席慕容的诗中,追求爱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在继承《诗经》大胆直率的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含蓄细腻的一面,较为含蓄典雅地追求爱情。席慕容的代表作《莲的心事》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勇于追求爱情,直率、坦白、含蓄和浪漫的爱情观。“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这里把正值风华的女子比作一枝亭亭的荷花,无忧无惧,过了青涩的年华,还未受岁月的摧残,等待着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感情真挚自然,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清纯而自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大方率直,又不失含蓄和浪漫。席慕容在《千年的愿望》中对爱情十分典雅含蓄地进行描述,虽然知道表达的主题是爱情,但却一字未从正面提及,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渴求爱情的态度:大胆细腻与倾情执着

《诗经》年处的时代,对恋爱、婚姻的限制并不严格。很多诗篇都体现出大胆、直白地追求爱情的特点。从《周礼・媒氏》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在恋爱进程中,可以自由地择偶和同居。《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如《邶风・静女》《卫风・桑中》描写幽期约会的,还是如《郑风・摔兮》《王风・君子阳阳》描写同歌同舞、别后相思的,都反映了《诗经》所处社会的现实,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 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维妙维肖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真感情。

《诗经》所处的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很多诗篇表现了一种含蓄温婉的美。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如《郑风・出其东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以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城门外女子貌美的样子,用“云”“荼”这样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通过这些描写,反衬出作者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个女子的忠贞,表现了男子的专情与痴情。

《诗经》最著名的《蒹葭》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男子看到心上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意,而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只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喜爱,最多是想象自己追求心上女子而没有直白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席慕容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继承了《诗经》的真挚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纤细视角。如《古乐府》的“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不过相比之下,席慕容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倾情执着之感,诸如“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类表现生生世世执着之爱的话语,在席慕容的诗中并不少见。席慕容在《错误》一诗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体现了对于爱人的失去而不能忘怀的哀伤,就算能够忘记,也像是一颗钉在心上的钉子,即使拔去,也去不掉印记,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这种不顾一切,飞蛾扑火般的姿态把对爱情的执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坚守爱情的态度:忠贞不渝与痴迷执着

对爱情忠贞不渝和痴迷执着,是《诗经》中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很大的一个共同点。不过《诗经》则更体现为忠贞不渝的态度,类似“我心匪石,不可卷也”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席慕容则更倾向于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这一立足点,体现了恋爱中女子的细腻心思。

《诗经》中《王风・大车》对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描写,让人如此动容,这种决绝,也让人叹服,就好像汉乐府《上邪》里那个指天为誓,高吟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那决绝又单薄的身影将永远印在泛黄的古籍中,倾诉着千年前的爱恋。又如《邶风・柏舟》对爱情的描写,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执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共度患难、同甘共苦的荆妻。《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对爱情忠贞的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雎鸠,就是一种十分忠贞的鸟,一只死去另外一只绝不独活。这里虽没有明说爱情忠贞之意,但是字里行间已经体现。

席慕容的诗中也体现了此类爱情观,描述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坚定与对爱情的执着。再如其《抉择》对爱情执着描写,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为了与爱人相聚,哪怕一瞬间,也是有意义的。

席慕容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回到那个二十岁。如《千年的愿望》中“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这样的月夜,很多忘不了的时刻都会回来,这样的一轮满月,一直不断地在我的生命里出现,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那个二十岁的月夜是多么的迷人、难忘,那段感情是一辈子都不能割舍的情怀。“今夜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发/忽然记起了山路上/少年的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四、捍卫爱情的态度:为爱反抗与勇敢放手

爱情并不一定总是美好的,或者不一定一直是美好的。很有可能美好的开始却迎来了令人神伤的结局。对待失恋,《诗经》中的女子和席慕容笔下的女子的反应是不大相同的。《诗经》中的女子更体现一种决绝、自立,或者是为爱反抗。而席慕容的诗中失恋后则大部分表现为黯然神伤,或者勇敢放手。如《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几句话,体现了一个女子内心的自立自强与反抗精神:“你当初信誓旦旦,现在却又把我抛弃,还不自己悔过,既然不悔过就算了吧!那就这样吧!”女子决绝离去的背影,给多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邶风・谷风》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对于爱情,即使失去也不想放手的心理,而且她的字里行间多少带些反抗精神,不是完完全全的逆来顺受,她对于丈夫喜新厌旧的鄙弃,对于新妇将占她的位置的不满,是人性的真体现。

席慕容诗中则出现了失去爱情,但只是漠然伤心的句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于男主人公的不满。席慕容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爱情观、幸福观,这种爱情观对于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五、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宝藏,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之一,它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后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利用她的精华,席慕容的爱情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对于诗经爱情诗的爱情观和席慕容的爱情观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其中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爱情观的内涵,并加以发展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1-48.

[2]陈梓权,郭培忠,郭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评论[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5]席慕容.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6

这些诗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时代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所反映的风俗不可能一致,不过大致可以看出《国风》时代劳动人民男女之间的恋爱生活是比较自由的。

这些诗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沉痛愤激的呐喊,凄丽哀婉的哭诉,缠绵悱恻的抒情。诗文所蕴含的感情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健康的。

这些诗的形式是整齐的,节奏是和谐的,语言是多采的。可以说,《国风》情诗在形式表现手法上早已奠定了闻一多先生倡导的新诗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理论的基石。

这些诗虽然同属爱情题材,但内容却很少重复,凡属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忧喜得失都得到了表现。经历代文人学者的涵咏、揣摩,《国风》情诗呈现出诱人的千年“包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漫射出奇异的光彩,以下试从诗文本身出发,以诗的情感内涵为侧重,兼及某些表现手法,对《国风》情诗进行分类重组与解读。

一、 爱的相思树

人为万物之灵,自然进化赋予了他完美的形体,多面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爱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在《国风》情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它的动人之处首先就在于相思之情。倾慕生相思,追求生相思,离别生相思;单相思,两相思,长相思;相思甜,相思苦,相思恨……《国风》情诗大篇幅、多角度、细笔触地描写了相思之情,栽下了一棵棵爱的相思树。

作为开篇第一首民歌,《周南・关雎》纵情唱出了我们的先民胸中最朴素、最纯真的相思恋曲。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传唱千古,它的精神已经化为一种爱情基因,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并外现为东方人在爱情观上对女子的审美要求:外“窈窕”内“贤淑”的完美统一。正是这一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方女性,促使她们在后来的苦难漫长的男权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塑造着女性的整体形象,并使之愈来愈趋近男人的情爱标准。也正是这一要求的惯性作用、道德、政教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在情感面前那含蓄内美的特有风貌。在具体写法上,首先,它层次清晰:倾诉心声、大胆表白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难忘情人,苦苦追求道:“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追求失败难遣愁绪道:“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相思之极空自幻想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次,它描摹真切:诗文之中,多种错综的情痴情种鲜活生动。最后,它角度新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二句明写相思之乐,暗含相思之苦,乐是虚幻的,若是现实的。诗文让男子在幻觉中实现自己的感情梦想,聊以,最大限度地渲泄了内心的感情,营造出了浓重的感伤美。

《秦风・蒹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痴情渴望和求之不得的无限惆怅。全诗的意境朦胧而优美,情感细腻而缠绵,即使放在现代人所写的优秀爱情诗中来看,也是毫不逊色的。唯其如此,它才得以在众多的风诗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在景物的选择上,他注重了自然与人的巧妙结合:“蒹葭苍苍”,道路阻长、晨露白霜、秋水恋人,这一切有如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小品,景的凄迷与恋情的朦胧和谐统一。在色彩的调配上,他注重了冷色基调的处理:“蒹葭”之“苍苍”、秋水之碧绿、露之晶莹、霜之灰白,这些冷色的运用非但描绘出清秋景物特有的萧瑟色彩,更为全诗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从而有效地烘托了诗的抒情主人公凄婉惆怅的相思痴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充分运用空白艺术,这首抒情诗以极省净的笔墨刻画了一对恋人,对于他们的外貌、性格、经历、爱情结局等诸多细节则作了模糊、省略的处理,这种空白艺术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鉴赏空间,给读者以美的遐想,从而产生情感的巨大愉悦。“宛在水中央”一句似乎让读者看到了那善良、温柔、美丽多情的“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二句则令读者想到那上下求索的抒情主人公当是一位真诚、执着同时又有几分焦虑的痴情郎。在时空关系上,它写出了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白露为霜’,是写清晨浓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则表示太阳初出而霜露未曾晒干。而‘白露未已’则又到了太阳升起而露珠已所存不多之时。”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展示了爱的追求者苦心寻觅的漫漫长途。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使得全诗的情感既有稍纵即逝的瞬间微妙,又有跨越时空的亘古深沉。

二、 爱的浪漫曲

青年男女情窦初开,涉足爱河,坠身情网,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心理年龄因为它而变得年轻,初民生活因为它而变得妩媚,生命旋律因为它而变得欢乐。邂逅,定情、幽会……一切是那么令人陶醉。《国风》情诗对此作了率真大胆的谱写,奏响了一支支爱的浪漫曲。

《墉风・桑中》一诗中的男子回忆起自己与心上人的幽会,深情唱到:“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乐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宁淇之上矣……”全诗三章,反复咏唱。每章均按“采”―“思”―“期”―“要”―“送”这一过程依次写来,层次分明,感情递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幽会男女之间那如胶似漆、难以割舍的儿女私情。和许多情诗一样,《桑中》也曾被几度曲解,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从朱熹口中的“淫诗”到时代的“毒草”,它一直被按照“乱世知音”、“亡国之音”的错判打入文学的冷宫。然而今天,当我们摆脱了“诗随”这一解诗方法的限制,揭穿伪道学者假面的时候,当我们用诗歌的蕴情性、文学反映人性等理论重新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墉风・桑中》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极具浪漫色彩的言情好诗。古人说,“食色,性也”《桑中》一诗不仅对人的自然属性作了直白率真的讴歌,而且对上古民风作了真实的写照。诗中的男女之情没有被权力扭曲而变形,没有被金钱锈蚀而发臭,没有被淹没而糜烂,称得上是“得性情之正者”者。

和《墉风・桑中》相比,《召南野有死》对人性的表现无疑是更为大胆的,甚至是的,民歌描写了一个怀春少女在英俊猎人的撩拨下,燃起了爱的烈焰,双双在丛林中偷食禁果,获得爱情的故事。在《国风》时代,劳动人民男女之间的恋爱生活是比较自由的,他们在从事打猎、采集等基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自然而然会相互接触,从而碰撞出爱的火花,《野》一诗就是对这一情状的典型反映。在创作精神上,它遵循着纯正、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类似诗中的野合,千百年来一直点缀着男人与女人的生活,《野》一诗直面人生,正视人生,将艺术触角探伸到了情感世界的隐蔽角落,为《国风》情诗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在性描写上,诗的语言含蓄,优美而富有情趣,丝毫没有庸俗,污秽甚至是颓废的气息。

三、 爱的荆棘路

带着相思的梦,带着浪漫的情,年轻男女踏上了爱的征途。不知是因为当初的意乱情迷,还是因为后来的世事沧桑,不知是命运的故意捉弄,还是爱本来就崇尚磨难,爱的道路并不好走。《国风》情诗记录下了每一个流血的伤口,踩出了一条条爱的荆棘路。

《墉风・柏舟》中的女子坚定地爱着那个“泛彼柏舟,在彼中河”的男子,“实维我仪”是她对心上男子的倾心表白。“之死矢靡它”一句誓言,丹心淋漓,热血喷勃,强烈地表现了女子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然而,由于家庭的束缚、阻挠,爱的火种在寒风中闪烁,不燃即灭。于是,她勇敢地喊出了违抗母命、追求爱情自由的第一声呐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冲破家庭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光辉的女性形象,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不朽的典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风》时代,个性解放一诗已经在某些女性头脑中萌发并进而释放出来。同时,在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步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家庭观念也随之逐步形成,并对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我们还不能对诗中女子的个性解放意识予以过高的评价,但她毕竟是对家庭的叛逆,这最初的自发的叛逆精神在上古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与《墉风・柏舟》中的女子相反,《郑风・将仲子》中的姑娘面对心上人几乎疯狂的追求和父母、兄弟、邻人的七嘴八舌、阻挠干涉,她最终屈服于后者,婉拒情人、含恨悲歌:“将仲子兮,无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家庭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在《将》一诗中的表现是异常强大的,它似丛生的荆棘长满爱的小路,让许多青年男女徘徊、受挫,爱的幼苗每每被疯长的荆棘淹没而早早的夭折、枯萎。仲子的求爱方式看似疯狂无礼,其实则是他正当的爱情需求不得满足后的极端表现,是他对女子父母、兄弟、邻人的勇敢反叛。相比之下,仲子的心上人处在恋人与父母、兄弟、邻人的夹缝中,内心复杂矛盾,极度悲痛。全诗三章,反复歌咏女子内心的哀怨,九曲回肠,绵绵无尽。固然她没能象《墉风・柏舟》中的女子那样去以死相抗,但她表面的柔弱之下实隐藏着一位钟情女子性格中那超乎常人的坚忍,这一性格特征放射出灼人的艺术光彩,体现了诗中女子那动人的人格魅力。

四、 爱的咖啡果

从野蛮蒙昧进入上古文明,《国风》时代的青年男女在体验着伟大的爱,在这一情感给他们的生理和心里带来短暂的欢愉之后,他们也实感受到了爱的扑朔迷离,品味到了爱的苦涩。在饱经风雨、离合变迁之后,从前那亭亭如盖的爱的相思树结就了一枚枚爱的咖啡果。

《卫风・氓》是一首出色的弃妇怨诗。女主人公自诉从相识定情到被弃遭遣的不幸际遇,声泪俱下,撕肝裂胆。民歌用叙事,对照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鲜明形象:相识私定时,“氓之蚩蚩”,“来即我谋”,女子“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宴尔婚后,丈夫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可妻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从前,她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鲜润美丽,现在,她似“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想想儿时,“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看看眼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前路漫漫,爱在何方?昔日的美好恋情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三年前的私定终身结就了这枚爱的咖啡果……“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弃妇痛定思痛,发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愤恨之慨。弃妇的遭遇是男权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悲苦命运的写照,婚变在男权社会下的唯一受害者就是女性。《卫风・氓》中的弃妇勇敢地发出了自鸣不平,反抗男权的第一声呐喊,沉痛悲壮,成为《国风》情诗中一个足以令后人仰视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