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人多的成语范例6篇

表示人多的成语

表示人多的成语范文1

释义:形容宫殿屋宇规模深广宏大。也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例句:我家附近的高压线纵横交错,把电流送进千门万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千家万户:

释义:指众多人家。

例句:到了七十年代,暗锁开始嵌入到千家万户的门上。

3、万家灯火:

释义: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表示人多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类型学 “们” “?” 对比

20世纪60年代,在统一的句法描写框架下调查各语言句法,进行跨语言的对比、分析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范畴的研究也不例外,目前语言学者对世界名词数范畴语言的分布、分类、特点和性质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提出了描写、研究具体语言名词数范畴系统的框架和方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框架下对汉语和韩国语的复数标记进行对比分析。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们”是用在代词和指人名词后,表示多数的后缀,具有与“单数”相对的“复数”或“多数”的概念。在形式上,复数以“们”作为标记,但用法上有一定的限制。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认为:“们”经常附着在指人的名词后,表示“群”的意义。“群”不是计算数量的多数,同它相对的格式是计算数量的多数,如“同志们”和“位同志”相对。因此,用了“们”,前面就不能再用数词和量词了。但普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是所有的指人名词或代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后附“们”来表示多数。

韩国语的“?”是用在代词和名词后,表示多数的词尾。在形式上,复数以“?”作为标记,用法上比较单纯,没有指人与不指人的区别,把它加在代词或名词后即可。汉语的“们”和韩国语的“?”都是表示复数的标记,因此二者主要与代词和名词结合,表示个体的数量。下面主要从二者与代词和名词的结合情况来对比分析。

一、汉语“们”和韩国语“?”与代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对比

这里将分别考察二者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集合代词以及不定代词结合表达复数时的共性和差异。

(一)与人称代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异同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有四个: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们分别在后面加上词尾“们”表示复数,即“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她们”其实包括在“他们”里,只是有的时候特别强调性别的时候用“她们”。

韩国语的单数人称代词有6个: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韩国语里有一般词和谦辞的区别,括号里是指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谦辞。如果听话者是说话者的长辈或上级时,则一定要用括号里的谦辞来表达。第三人称没有一般语和谦辞之分,但有性别之分。

他们的复数表达法分别为: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为“??(?)(???)”,第三人称为“??/???”。总体来看,汉语“们”和韩国语“?”都可以加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但在用法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在汉语中,单数人称代词后面加上词尾“们”表示复数,但是在韩国语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有专门的复数形式,可以不加“?”。第二,韩国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有一般语和谦辞之分,所以其表示复数的形式也有两种,而汉语则没有一般语和谦辞之分。例如:

(1)(???)我们 ???(???) *您们

括号里的是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谦辞。但是汉语中除个别方言外,没有“您们”这种用法。

(二)与指示代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异同

在汉语中指示代词有两个:“这”是指离说话人较近的事物;“那”是指离听话人较近的事物。他们不能在后面加上词尾“们”表示复数,即不能说“这们”“那们”,这时一般用“它们”来表示复数。

韩国语中指示代词有三个:“?”指离说话人较近的事物;“?”指离听话人较近的事物;“?”指离说话人、听话人都较远的事物。韩国语习惯用“??”“??”来指代人或事物,但这不是词,而是指示代词“?”“?”和含有指示性质的名词“?”结合组成的代词性短语。但是韩国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那)”可以带词尾“?”表示复数,即“??、??、??”,只是这时它们指的不是人,而是事物。另外,“?(这)、?(那)、?(那)”可以先与“?”结合,然后再与“?”构成“???、???、???”,同样它们指的也是事物或动物,不能指人。

虽然汉语中指示代词后不可以直接加词尾“们”,但是用“指示代词+量词+名词”的结构表示复数时却可以加“们”,如“这些学生们、那些干部们”等。这里所用的量词都是不定量的集体量词,如“些、群、帮”等。

而韩国语用“指示代词+名词”的结构表示复数时,名词后一定要加词尾“?”,如:? ??? (*这孩子们) ? ??(*这书们)。

(三)与疑问代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异同

汉语的“们”不能加在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后面表示复数,同样,韩国语的“?”也很少加在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后面表示复数。事实上“谁”和“??”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很多人,这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事实。例如:

(2)谁过来了?

(3)*谁们过来了?

(4)??(??)? ???(跟谁来的?)

在回答例(2)和例(4)的问题时,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完全取决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事实。

(四)与集合代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异同

汉语的“们”不能附加在集合代词后面,而韩国语的“?”却可以。比如说,“大家、大伙儿、大家伙儿”等词本身就表示多数意义,没必要再用“们”来表示多数。而韩国语的“?”是为了强调其复数性而附着于这种集合代词的后面。例如:

(5)a.*大家们

b.????

可见,汉语的集合代词“大家”本身就表示多数,没必要再用“们”来表示多数,而韩国语的集合代词“???”本身也表示多数,但是其后面还可以加“?”,强调复数性或者分指各个成员。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的复数表达形式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而韩国语的复数表达形式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五)与不定代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异同

汉语的“们”不能附加在不定指代词后面,而韩国语的“?”却可以。像“别人、旁人、他人、人家(用于第三人称)”等词既可以表示个体,也可以表示群体,而且它们在句中一般为不定指成分,他们本身没有表示多数语法意义的形式,因此不能后附“们”。与汉语的“们”相比,韩国语的“?”没有这种限制。例如:

(6)a.*别人们

b.?? ???

(7)a.*他人们

b.?? ???

二、汉语“们”和韩国语“?”与名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对比

根据词义,我们在这里把名词分为两类: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然后分别分析二者与这两类名词结合表达复数的异同。

(一)与指人名词结合的异同

无论是汉语还是韩国语,都可以在指人名词后加复数标记来表示复数。如:孩子们 (???)、学生们(???)。

汉语“们”和韩国语“?”与指人名词结合表达复数时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汉语里如果在指人名词前面有数量词或者在句中有其他表示多数的词语时,名词后就不能再用“们”。而韩国语“?”却没有这种限制。例如:

(8)a.*我们班有九个学生们。

b.????? 9?? ???? ??.

(9)a.*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学生们很多。

b.? ? ???? ??? ???? ?? ??.

上面两个句子因为存在“九个、很多”这样表示多数的词语,所以都不能再加“们”。与此相反,韩国语中不管在句中有没有其他表示多数的词语都能够加“?”,有时甚至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其复数意义必须要加“?”。

第二,汉语的“们”和韩国语的“?”与集合名词结合表示复数的异同。汉语的集合名词一类可以加“们”,一类不能加“们”。可加“们”的有“民众、国民、子女、师生、亲友、兄弟、姐妹、子孙”等。这类集合名词所指称对象为多个个体,在使用中更强调个体特征,本身的整体性不强,常常需要集体量词或其他数量形容词修饰后才能表达一个整体。因此这些集合名词可以后附“们”。韩国语的集合名词也是如此。虽然集合名词本身表示复数意义,但其后面还可加复数标记“?”。这一点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像“人民、人群、人类、大众、众人、全民、双方、世人”等集合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虽为一个群体,但在使用中更强调其整体性。因此,它们既不能受个体量词的修饰,也不能受集合量词的修饰。”这样的集合名词也不能后附“们”来表示多数。而韩国语的集合名词不管其所指称的对象是一个群体还是多个个体,都能后附“?”。例如:

(10)a.*大众们对这新生事物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b.???? ? ??? ??? ??? ??? ???.

例(10)中“大众”是一个表示群体的集合名词,因此其后面不能附加“们”。而韩国语的“??”也是一个表示群体的集合名词,但是其后面还可以附加“?”。这说明“?”可以附于集合名词后,强调其复数性或者分指该群体里的每个个体。

另外,汉语中“们”可以用在有某种特定意义的专有指人名词之后,泛指具有这类专名人物特性的人物的多数。例如“阿Q们、雷锋们”,“们”字用在专有指人名词之后表示一类人,将“阿Q、雷锋”这样独一无二的人物复数化,事实上指代的是一类人。“阿Q”在专有名词原形形态下语义只指“鲁迅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是特指意义;变成专有名词的复数形式后,语义就转化为泛指“许多像阿Q一样的人”或“阿Q之流的人”。这种用法借具有代表性的某人的形象突出了这类人物的形象,并且具有强调的作用。而韩国语的“?”中则没有这种用法。

此外,“们”和“?”还可以附着在指人的词组后面表示复数。汉语中联合词组、同位词组、“的”字词组、偏正词组后面可以加“们”表示复数。例如:

(11)a.少男少女们 (联合词组)

b.球迷朋友们 (同位词组)

c.当官儿的们 (“的”字词组)

d.边防战士们 (偏正词组)

韩国语中,联合词组、偏正词组也可以加“?”表示复数,但数量很少。韩国语中不存在用“?”表示复数的同位词组,而相当于“的”字结构的词组归入到偏正词组中。如:

(12)a.????? ????? (联合词组)

先生女士们 少男少女们

b.???? ???? ??? ?? ??? (偏正词组)

我们学校老师们 当官儿的们

(二)与指事物名词结合的异同

汉语中“们”不能用在指事物的名词后面,而只能用数量短语或加修饰词来表示事物的多数,而在韩国语中“?”却可以用在指物名词后表示复数。例如:

(13)*桌子们 书店们 学校们

??? ??? ???

但在汉语中有时出于修辞或表达的需要,“们”可以用在指动物的的名词后面,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拟人化。例如童话故事中的“小猴们”“大象们”就是将动物拟人化的用法。有的时候文学作品里也经常出现这种用法。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14)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先生将“们”字用在动植物名词后,表示多数,这也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动物人格化,给人以亲切之感。但是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抒情性或童话色彩较强的文学作品中。而在韩国语中,动物名称后可以加“?”,且不受限制,而且说韩国语的人在语感上并不认为这些用法有拟人的色彩,使用非常普遍。例如:

(15)???? ???? ??

*小狗们 小猫们 小鸟们

本文在类型学背景下分别描写并对比了汉语和韩国语的复数标记的共性和差异。我们认为二者加在指人名词后表示复数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二者最大的共性;相对共性来说,二者的差异较大且较明显。首先,汉语的“们”一般不用于指示代词和非指人名词后,而韩国语的复数标记只要是代词或名词,基本都可以加在后面表示复数,不受指人与否的限制。在修饰某些集合名词时,“们”受到限制,韩国语的复数标记却比较自由。另外,“们”加在某些动物名词后面时,通常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使用受到限制。而韩国语的复数标记则可以自由加在动物名词的后面。

由此可见,二者的差异非常显著,韩国语的复数标记“?”比汉语的复数标记“们”用法更广泛。

参考文献:

[1]程观林.“们”的一种有生命力的用法及其修辞作用[J].汉语学

习,1985,(1).

[2]洪允杓.国语?复数表示方法?变迁[J].??????????

?,1993.

[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南淳.单数?复数[J].????,1982.

[5]李完燮.「~?????复数接尾词[J].?????????

?,1975.

[6]李永乐.??????????[J].????????????

???????,1988.

[7]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9]权裕璃.汉语与韩语的复数表示法比较[J].汉语学习,2004,

(4).

[10]王灿龙.“们”在数量名组合中的脱落[J].语文建设,1995,

(7).

[11]袁梅.“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

表示人多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情态意义 范畴化 心理图示 多功能性

一、引言

“差不多”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独特,构成成分中包含着否定语素“不”,却隐含着一种“肯定性”的语义倾向,人们在认知上倾向于“肯定”。这与“差一点”相反,“差一点”的构成成分中不包含否定语素,却隐含着一种“否定性”语义倾向。这种形式与意义相悖的情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例如①:

(1)爸爸的头发差不多全白了。

(2)李萍差点儿上了北大。

在例(1)中,说话人使用“差不多”作为副词修饰程度副词“全”,此时说话人倾向于认为爸爸的头发已经全部变白;在例(2)中,说话人使用“差点儿”,实际上在进行一种否定,“李萍”没有去北大。

前人的研究集中在“差(一)点儿”上,本文则主要讨论表示“肯定”语义倾向的“差不多”。我们首先对已有的研究做出综述,然后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论(Epistemicity)――对“差不多”做出描写与解释,并对“差不多”的情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二、“差不多”与“认识论”

早在1959年,熙先生就在《中国语文》发表《说“差一点”》[1],认为“差点儿”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并对“差一点VP”三种情况的否定性质进行了分析说明。王还(1990)[2]、吕叔湘(1980)[3]、沈家煊(1999)[4]也都对“差不多”和“差点儿”进行分析。刘宇红、谢亚军(2007)[5]在评介沈家煊(1999)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对“差不多”的语用意义进行分析。江蓝生(2008)[6]从概念整合与构式叠加的角度解释否定的不对称,张庆文(2008)[7]从谓词性成分的“封闭性”出发,探讨“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义蕴含。袁毓林(2011)[8]认为,“差不多”和“差点儿”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某种否定性意义,他从逻辑语义关系上对“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语义进行推导。宗守云(2011)[9]从情态的角度做了试探性研究,认为“差不多”和“差点儿”都是情态词,“差不多”是说话人对未知事实肯定倾向的估测,是“非写实的”;“差点儿”是说话人对已知事实包含否定的感受。

至于“情态”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广义的取向。“语气(Modal)”“传信(Evidential)”和“情态(Epistemic Modal)”是交叉的,构成了广义的“认识论”(Epistemicity)范畴。Boye(2012)[10]认为,从一种跨语言的研究视角(50种语言)来看,“情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范畴,“情态”主要从两个方面衡量:“信息的来源”(Evidence)和“确信的程度”(Degree of certainty)。他构建了自己的“认识论”体系,如表1:

Boye的情态系统分类,是按照意义标准进行的,这在跨语言的比较中得到了验证。所以,本文的“情态分析”也会从广义的“认识论”角度进行。总体来说,“差不多”的研究是建立在“差不多”与“差(一)点儿”对比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形式与意义的相悖、衍推义与隐含义的区别、语义限制等方面,对“差不多”情态的关注是不够的。对“差不多”做情态考察,还需要考虑其出现的句类、与语气词搭配的规律。

三、“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及其语法分布

首先需要指出,“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是一种原型范畴,具有典型性;“差不多”的情态特点,与其出现的句类有直接关系,我们考察与“差不多”共现的“语气词”,对它们进行定量分析。更进一步,我们把“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放在跨语言的情态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对“差不多”在情态系统中进行定位。

(一)“差不多”的情态意义

宗守云(2011)[9]把“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概括为“是说话人对未知事实肯定倾向的估测,是‘非写实的’”。笔者部分赞同宗守云的概括。我们认为“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是一种“原型范畴”(Prototype),存在着“典型”情态意义以及“边缘”情态意义。

从广义的“认识论”(Epistemicity)来讲,包括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和情态范畴(Epistemic Modal),“差不多”的情态意义主要体现在狭义的情态范畴上,表达一种“确定的程度”(Degree of Certainty),这从“差不多”的意义便可以推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一种肯定性“推测”,这也体现了说话人不把所说的内容绝对化,为自己或是听话人留有余地,体现一种“委婉”的会话策略[8]。如:

(3)我说:“刘兄,你得成个家了,差不多了。挺个啥劲儿?依小弟之见,你对门那个寡妇还不错。实话说罢,女人和女人,没什么不同,一个味儿!”

(4)艳羡之情溢于言表,使人自然而然想到他是大师的同学,而大师的同学定也和大师差不多无疑。

(5)这之后,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垦荒队差不多大获全胜了。视野之内,所有的茅草和树林全部被我们干掉了。

例(3)中,“差不多”单独使用,强调说话者的一种肯定性倾向,与前面的情态标记词“得”相互呼应;例(4)中,“差不多”与“无疑”连用,从形式上表明了其肯定性倾向;例(5)中,“差不多”表示说话者的一种肯定性推测,其实从下文可以看出,“所有的茅草和树林全部被我们干掉了”,实际上已经“大获全胜”了,作者使用“差不多”是为了给话语内容留有余地。

“差不多”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强势的肯定性推测(Strong Support),也可以表示一种相对较弱的肯定性推测(Partial Support)。如:

(6)然后马哲看看表,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对民警说:“疯子在河边。”

(7)艺术是怎么回事他不大吃得准,他想大概跟桂凤唱的葛川腔的小调差不多,都是些背时的老套套。

(8)地狱什么样?我不知道。大概这就差不多吧!我一低头,便想起往日街头上的景象,那些体面的铺户是多么华丽可爱。

例(6)中,“觉得”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表示主观立场,是一种相对较弱的推测;例(7)中,“想”“大概”都表示说话者不确定的态度;例(8)中,语气助词“吧”表示“弱传信式推量”[11]。所以,“差不多”不仅可以表示强势的肯定性推测,也可以表示一种较弱的推测,这是一种非典型的用法。

同时,“差不多”也可以表示一种“比拟”,意思是“(跟)……一样”,如:

(9)我醒来就在那儿了,大家排着队等着砍头。什么也来不及说话就轮到我了。至于砍头怎么砍,那就象剁排骨差不多,一手按着一手操刀。

(10)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

(11)是的,打算在中国活着得不要一点文化,完全反归自然。老楚跟野人差不多!

例(9)~(11)中的“差不多”都可以表示一种“比拟”,可以与“跟……一样”互换。我们认为,这是“差不多”表示肯定性推测用法的延伸,“差不多”本就表示“几乎一样”的意思,在语义的演变过程中,可以与表示“比拟”的句子实现互动,完成一种修辞上的演变。此时,“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者主观上把说话内容同说话对象进行等同,这也是一种相对较弱的推测。

另外,“差不多”也可以用于传信范畴。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一般是根据语义内涵来定义的,是表示“信息的来源、证据和判断”的语义范畴[10]。“差不多”在表示情态意义的同时,也会传达说话人的一种“判断”,或是对信息来源的“推测”。如:

(12)他站起来时没有看表,他只是觉得着差不多过去了一分钟。他走到了院子里。那时候那条小狗已将山峰的脚底舔干净了,它正在舔着山峰的太阳穴。

(13)绑票的事是常有的,差不多听说过的都是要三千五千,至少也得几百。这回,一要才要二十块,那么,交上十五,再央告央告,大概也就可以。

例(12)中,出现了表示说话人立场的“觉得”,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一种判断;例(13)中,“听说”是传信范畴的一个典型标记,“差不多”表示对消息内容的一种推测。这两例都证明“差不多”可以用于传信范畴,表达情态意义。

所以,通过分析可知,“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呈现明显的原型范畴分布,“差不多”的原型意义是: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一种肯定性推测。另外,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中,“差不多”还可以表示一种弱性肯定推测,以及表示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判断和信息来源的推测。我们运用“情态量表(Epistemic Scale)”[10]对“差不多”的情态意义进行描写,如表2:

如表2所示,“差不多”靠近量表的肯定一端,因为“差不多”表示一种肯定倾向的推测。但是“差不多”的肯定性倾向并非完全“肯定”,所以在量表中无法位于“极端”,只能表示一种“强力肯定”(strong support),并且在“完全肯定”(full support)和“部分肯定”(partial support)的中间地带。我们认为,表示“比拟”意义与“传信范畴”的“差不多”同样适用于“情态量表”的分布。

(二)“差不多”的句类分布

句类可以根据句子的语气来划分,也可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说从说话人所要达到的目的来划分。汉语的句类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句类之间存在功能的渗透[11]。

陈述句用来陈述一件事实;疑问句用于提出问题;祈使句表达一种“意志”(请求、命令、商量);感叹句抒发一种强烈的感情。句类与情态紧密相连,陈述句与认识情态、道义情态、传信都有直接关联,祈使句一般与“道义情态”相关,感叹句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语气,疑问句表达了说话者的主观怀疑与不确定。这些都表明句类系统是反映“情态”的形式标记。

通过对“差不多”出现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差不多”一般出现在“陈述句”中,很少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不出现在祈使句中。如表3:

由上表可知,“差不多”的句类分布呈现明显的趋向性,主要出现在陈述句中。这是因为“差不多”的情态意义与陈述句相符: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推测和不确定的估计,不涉及“意志”与“强烈的感情”。“差不多”用于疑问句,与“差不多”表示主观推测相关。如:

(14)“那就不是电视机,电视机没这么便宜的。电褥子还差不多。”“我连样机都看了。”

(15)升华的感觉是不是和头晕的感觉差不多?

(16)分手时她说,“留了胡子才是须眉男子,不然,不是和女人差不多了吗?”

例(14)~(16)中,“差不多”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推测,句尾用问号来征求听话人的回答。例(14)中的推测是一种弱性推论,说话人对自己说话内容肯定程度低;例(15)、例(16)都表示说话人一种积极的会话策略,用询问来推进会话的继续,表示一种对说话人的询问,希望从说话人的回答中得到信息。

但是也出现了“差不多”用于“感叹句”的情况,表达说话人的一种强烈语气。如:

(17)岂但没有反抗,她反而大大地摊开,似乎说这还差不多!这样正好!

(18)“没关系!”瑞宣惨笑了一下:“你我大概差不多!”“真的?我还是只说我自己吧!八个孩子,一个老闹病的老婆!”。

(19)我可是好意呀,老大爷!论年纪,你和我父亲差不多!这总算说到家了吧?我怕你再挨打!

此时的“差不多”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感叹语气,是对当下话语语境的一种强烈肯定,“差不多”表示一种肯定性的推测。

(三)“差不多”与语气助词同现

在情态表达中,必然会牵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Subjectivity),语气助词是表达情态的直接体现。语气是一种语法范畴,它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属于情态[11]。语气词是情态的一种语法化形式,是汉语情态语气系统的载体。

徐晶凝[11]从典型范畴的角度出发,认为“啊、嘛、吧、呢、着呢、罢了、吗、不成、来着、呗”是语气助词的典型成员;“啦”是非典型成员;“了2、的”是边缘成员。通过对“差不多”出现的语料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语气词出现在句尾,在所有语料中出现共计106条,“差不多”与典型语气助词同现的句子共18句,具体分布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差不多”可以与典型的语气助词搭配,与“吧”的共现频率最高,也与表示疑问和感叹的“啊”“吗”连用,与“嘛”的搭配仅出现一次。

1.“差不多”与“吧”共现

高增霞[12]认为,“吧”起“缓和句子语气的作用,可以归入传信范畴,标志信息来源是说话人的主观意志。”徐晶凝[11]认为,“吧”的情态意义是“弱传信式推量和交由听话人确认”。周士宏[13]认为,“吧”是信疑之间表示不确定的情态语气词,作为话语缓和成分,“吧”的主要功能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语气。

“吧”起“缓和语气”的语法意义是没有疑问的,我们认为,“吧”还可以表示一种“弱传信”,降低说话人的肯定语气,这与“差不多”的非典型情态意义是互相吻合的。所以,“吧”可以与“差不多”共现,一起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意志。“吧”可以看作“差不多”表较弱肯定性推测的一个形式标记。比如:

(20)地狱什么样?我不知道。大概这就差不多吧!我一低头,便想起往日街头上的景象,那些体面的铺户是多么华丽可爱。

(21)“您这叫大梦拳?”孙国仁说,“大梦游差不多吧?”

(22)“你在哪儿跟她认识的?单位?”“嗯,差不多类似的场合吧。”

例(20)中,“吧”“差不多”“大概”同现,都表示对所说的话持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例(21)中,实际是说话人“孙国仁”调侃的说法,“吧”是缓和语气的作用;例(22)中,作为对问题的一个回答,说话者用含糊其辞的交际策略来避免对问题的直接回答。在“差不多”与“吧”同现的句子中,无一例外的,都表示一种相对较弱的推测语气,是“差不多”和“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差不多”与其他语气助词共现

在语料中,我们发现,“差不多”还可以与“呢、吗、啊、嘛”共现,作为语气助词,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呢”“吗”“嘛”都可以作为相对较弱的推测语气助词,“啊”用在感叹句中,表示一种强势肯定性推测。如:

(23)我还没想起怎么回答,他可又说啦:“我叫牛又生。”你就说,天使有多么灵!牛有生,牛又生,差不多嘛!他敢情是牛又生,牛大牧师,真正的美国人!

(24)一切都出乎我的预料,似乎又没有。我现在不明白的是,您当时为什么不全讲出来呢?您差不多知道一切啊!也许您故意让我有这一次长途跋涉?是的,这样亲身感受一下真的对我有益。

(25)分手时她说,“留了胡子才是须眉男子,不然,不是和女人差不多了吗?”

(26)“干吗说那个,爸?”她突然问道。她正瞧着自己的脚。一双鞋糟蹋了,差不多还是新的呢。

语气助词的语义中一般都包含说话人对语句内容的信疑态度,所以,语气助词可以看作是传信范畴的一个形式标记。这与我们之前对“差不多”情态意义范畴化的假设是一种验证。“差不多”的非典型用法可以表示说话人的“信疑”态度,对所说内容的一种判断。

(四)小结

情态是一个跨语言的范畴。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需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情态的跨语言研究已经得到了验证,有的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专门的语法形态标记来表达情态意义;有的语言语法化程度低,则需要通过词汇、句式等其他语言手段来传达情态意义。比如,在传信范畴的研究中,秘鲁中部Quechua语的传信范畴系统的三套语法形态标记:“-mi、-shi、-chi”,它们分别表达信息获取的三种不同方式:直接获取(direct)、间接获取(indirect)和推测获取(conjecture)。(乐耀,2011)

Boye(2012)在跨语言语言材料证据的基础上,总结出情态意义的“语义地图”(Semantic map model)②,如下(图1):

Boye采取的是广义的“情态”意义,他不同意前人对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和认识范畴(Epistemic Modal)间关系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系统,认为传信范畴和认识范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广义的“认识论”范畴(Epistemicity)的下位概念。基于此,他画出了广义的情态范畴的语义地图(图1)。

“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呈现一种“范畴化”的趋势,“差不多”的情态意义也可以在语义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区域”(Domain),这也可以作为Boye情态语义地图的一种语言验证。根据我们对“差不多”情态语义的探讨,“差不多”的语义地图可以描述如下(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既可以表示“传信范畴”,也可以表示“认识情态”。体现在语义地图中如图2所示。“差不多”的典型情态意义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肯定性推测。也就是说,“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基本上倾向于靠近“情态量表”(表2)的肯定一端。所以,“差不多”的肯定性倾向是“高值”,不能表示“中立肯定”,边缘意义可以用于“部分肯定”。体现在语义地图中,如图2所示。

四、结语

本文在Boye(2012)“认识论”视角下,对汉语“差不多”进行了情态分析。我们发现,“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呈现“范畴化”倾向,典型情态意义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肯定性推测”,非典型情态意义可以表示相对较弱的肯定性推测,同时还可以对“传信范畴”进行表征。“差不多”一般出现在陈述句中,很少出现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不出现在祈使句中,并且可以同语气词共现。通过对语料的整理,我们试图对“差不多”的心理图示进行描写,并通过语料证明心理图示的“心理现实性”。

另外,情态是跨语言的范畴,“差不多”可以与世界其他语言中相同范畴的标记词进行类型学上的比较,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情态标记词“差不多”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具有了类型学上的意义。

注释:

①我们搜集CCL语料库中关于“差不多”语料共计714条,例句全部出自CCL语料库,如无特殊情况,不再标注例句来源。

②语义地图是指: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研究跨语言形式-功能关联的差异与共性,研究语法形式的适用范围和多功能语

法形式的语义关联。语义地图模型以“多功能语法形式”(Polyfunctional Grams)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59,(9).

[2]王还.“差一点”和“差不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3]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80].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刘宇红,谢亚军.也谈“差不多”和“差点儿”[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6]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

[7]张庆文.谓词性成分的封闭性与“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义阐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8]袁毓林.“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9]宗守云.“差不多”和“差点儿”差异的情态动因[J].对外汉语研究,2011,(1).

[10]Boye,Kasper.Epistemic Meaning:A Cross-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Study[M].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12.

[11]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2]高增霞.语气词“吧”的意义再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表示人多的成语范文4

第一,翻译人员对日常用语和公示用语的区分不明确。

必须承认,很多国内专家、媒体和公共事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英文翻译中都不确定“公厕”这个词语是需要划分为日常语言和公示语言这两种形式的。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也没有明确的公厕英语翻译。北京《京华时报》说“toilet”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说法;广州《羊城晚报》说公厕要统一叫“publictoilet”;上海《东方早报》曾经报道,英国一般都会用“toilet”来表示公厕。需要注意的是,《东方早报》说的是“一般”,也就说媒体也无法确定“公厕”这个词的使用界限。对此,北京外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前院长庄绎传教授指出,人们平时在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toilet”要使用单数形式,在公厕向导牌上则必须使用复数形式。这一说法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得以印证:“toilets(general)use:Toindicatetheentranceofatoiletformenandwomen”.公厕(统称)用途:“表示男女公厕的正确入口”。因此在公厕向导牌上,需要用这个英语单词的复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及厕所,应该使用这个词的单数形式,如“Thistoiletisopendaily.”表示“该厕所每天都开放。”翻译人员没有将英语中日常用语中的公厕和公示用语中的公厕区分开来,这是导致公厕英语向导牌误译的原因之一。

第二,没有正确地区分单间公厕和双间公厕。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没有性别之分的单间公厕,为的是让那些身体有障碍、年老和年幼的人士能够单独上厕所或者在一些人的陪伴下上厕所,我国还很少看到这种人性化的设施。英国和澳大利亚把这种无性别的单间公厕用“toilet”来表示。而那些有性别之分的双间公厕,则用“toilets”来表示。这一文化差异,也是在翻译“公厕”一词时常常让翻译人员搞不清楚的地方。确切的说法应是“toilet”在国外被广泛地使用在单间公厕向导牌上,而“toilets”则被广泛地使用在双间公厕向导牌上。所以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区分单数形式表示的是单间公厕,而复数形式表示的是双间公厕。中国的公厕英语向导牌之所以经常出现错误,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单间公厕这一事物,一个小小的厕所名称上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性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认真研读的。甘肃段黄河护栏的标识牌上,曾经用“Bedangerous!”来表示“危险!”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误译。加上动词“Be”之后,这个标牌的意思就变成了让人去陷入危险了。在某家酒店的后院里一张路牌上面挂着很多英文向导牌,其中有一个钓鱼俱乐部用“HookerClub”作为标识,“hooker”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而鱼钩的翻译是“hook”,不知道译者是故意为之还是犯了错误都不知道。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南门外的停车场的指示牌上面用中文写着:“黄线内禁止停车,入园车辆请从大门进入!”而这段公示语的英语翻译中,“黄线内禁止停车”竟被翻译成了“HuangXianNeitheNoParking”,这种拼音英文混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京这个江苏省会城市的对外宣传形象。杭州一座高架桥上也出现过同样的翻译错误,此高架桥用“export”来表示“出口”,实际上“export”指的是“贸易出口”,这样的英语公示语对杭州这个省会城市兼国际旅游都市来说也是非常不相称的。在笔者生活的徐州市,云龙山风景区的旅游公示英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翻译错误,风景区工作人员把“吸烟区”翻译为“SmokingRegion”,实际在英语中,“region”表示的是“界限不明确的大的区域”,而吸烟区的功能界限应该是明确的,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SmokingArea(或Zone)”。另外,云龙山的英语向导牌上将“可廊”翻译成“KePavilion”,在英语中,“阁”和“亭”都可以用“pavilion”来表示,但是并没有“廊”的意思,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是“KeCorridor”。更为可笑的事情是,“光绪年间”被翻译成了“intheregionofEmperorGuangxu”(“在光绪皇帝的区域内”)。国外游客看了这些谬误百出的城市旅游英语公示语之后,对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定位的理解又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城市的形象有可能就损毁在这些错误的城市英语公示语的手上了。

二、提升中国城市英语公示语

中国城市英语公示语早已不罕见,这是城市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国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语言文化的直接媒介。但中国城市公共场所出现的“中国式的英语公示语”却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笑料。除了上文提及的典型案例外,诸多的问题还存在中国城市的英语公示语中,如单词的拼写错误,按中文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译等等。很多人对城市公共场所出现的这些低级语言错误最初只是一笑置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看多了,势必会形成对城市的不良印象。外国友人看到这些错误的英语公示语,会对中国城市产生何种印象?正如中国人在国外的公共场所看到标识牌上写错了汉字,那种滋味肯定也不好受。那么,这些城市英语公示语翻译到底都是出自谁手呢?城市英语公示语的目的是为了向国外游客展现更好的城市形象,最后却起到弄巧成拙的后果。笔者对徐州市园林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园林局为了向国外游客展现更好的城市形象,邀请了很多权威的专家和政府外事办工作人员一同来翻译风景区旅游公示语。在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进行翻译的时候,这些专家和政府外事办人员都提出了多个翻译版本,但是园林局工作人员并不确定哪个版本是标准的。公示语之所以出现低级翻译错误,一个原因是制定英语公示语的部门不具备翻译的语言素养。

表示人多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曲阜话 语气 叹词

一、引言

语气是表达人类情感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中属于语用范畴。赵元任(1992)认为,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王力(1954)指出,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叫作语气。吕叔湘(1993)认为,语气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语气包括语意和语势,狭义语气指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目的的不同所生的分别。孙锡信(1999)认为,语调或语气词等不同的手段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情绪,在交际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不同的情绪就是语气。齐沪扬等(2002)指出,语气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随说话内容而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态度,反映了说话人的意愿和心态。从语法形式和意义的角度来说,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这些观点都认同语气本质上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从语言功能层面通过语法形式表达了主观情绪。

表达语气的语言因素有很多,赵元任(1992)认为,包括实词、副词、连词、语法形式的变化、感叹词以及语调变化。房玉清(1992)认为,语气表达主要借助于语调、语气助词和叹词。胡明扬(1991)认为,表达语气的手段是语音、词汇和结构,语音手段主要是句调和重音,词汇手段主要是部分连词、副词、叹词、疑问代词和语气词。张斌(2000)认为,首先用是语调,其次是语气词,以及某些词语和结构格式来表示语气。齐沪扬(2002)认为,话语中句子表达的具体语气是由句子中的语调、词语、语法格式、语气词和语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语调、句式变化、语气词和其他语气成分是语气结构成分的三种主要因素,其他语气成分指助动词、语气副词和叹词。在言语交际中存在一个语气系统,涵盖词汇、句法和韵律三个子系统,构成系统的各种结构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词汇语气系统主要是语气词、语气副词、语气叹词、助动词、疑问代词以及部分连词等,句法语气系统主要包括句式、人称以及时态等,韵律语气系统包括语调、停顿等。

基于语气结构系统的表达手段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吕叔湘(1993)把狭义语气分为三类:与认识有关的直陈、疑问语气,与行动有关的商量、祈使语气,与感情有关的感叹、惊讶语气。王力(1954)把语气分为确定、不定、意志和感叹四种。丁声树等(1961)把语气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测度和停顿等。胡明扬(1981)提出语气和语气调的表情、表态和表意三分法。齐沪扬(2002)认为,给语气分类应该依据两点:语气可以表示说话人使用句子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以及语气可以表示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或情态。按照第一个依据分出来的是语气的功能类别,按照第二个依据分出来的是语气的意志类别。

叹词在词法或句法中不占据重要地位,在交际中只起到表达情绪的功能。吕叔湘(1993)认为,感叹词表达语气,激动时感叹之声先脱口而出,此后才继以说明的语句。邢福义(1991)认为,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黄伯荣、廖序东(1997)认为,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因此叹词是一种表示情感、意志或呼应的声音的词。汉语中叹词一般位于句首,也有后置的情况,句首叹词先于句义表达出来,后置叹词则承接句子,所以叹词在表达语气时要依附于其所在的句子。

叹词与拟声词的分合学界一直未形成统一意见,吕叔湘、熙(1979)把叹词归入拟声词,胡裕树(1995)将拟声词归入叹词,黄伯荣(1991)、张静(1987)都把叹词与拟声词分为两个独立的词类。叹词与拟声词都是描写声音的词,拟声词摹拟人和自然界中各种实体事物的声音,在语音上有所选择,受到语音系统的制约,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稳定的、对应的。叹词摹拟的人声具有某种感彩,有的叹词在语音上比较模糊,可以超越语音系统的限制,由于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声音是复杂多样的,叹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像拟声词那样固定和对应,一个叹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叹词和拟声词在语法功能方面有相同之处,都既能作独立语句也能作句子成分,但是两者也存在差别。首先是词的构成方式和重叠形式有区别:叹词构词方式只有两种,分别是单音节A式和双音节AB式,A式通常重复一次或两次,特殊情况下可以重复多次,AB式只有一种ABB的重叠形式;拟声词的构词方式和重叠形式比较多样,孟琮(1983)列举出的北京话拟声词构词方式主要有单音节A式、双音节AB式、四音节ABCD式,A式可以重复一次或多次,AB式重叠有ABAB式、ABB式、AAB式、AABB式等。其次叹词与拟声词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有区别:叹词在句中独立使用或单独成句,拟声词在句中主要用来作为附加成分修饰动词或者名词充当句子的状语和定语。因为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都有较大区别,因此把叹词和拟声词分为两个独立词类更合理。

二、曲阜话的语气叹词详解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在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曲阜话归属中原官话蔡鲁片,钱曾怡等(2002)将曲阜话归为山东西区西鲁片。曲阜话中语气叹词的语音变化细微而复杂,依据音质特点对叹词进行分类,共得到17组语气叹词,分别是[a]啊、[?]哎/唉、[? jia]哎呀、[? j?u(u?)]哎呦(喂)、[?u]噢/哦/呕/喔、[ji]咦、[?a?]昂、[m、n、?]嗯、[?an]安、[xa]哈、[x?]咳、[xa?]吭、[x??]哼、[??、??]啧、[??i]嘁、[p?ei]呸、[?i?、?a?]喏。

(一)语音特点

曲阜话语气叹词在语音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是发音不稳定,受语境影响,部分表义相同的叹词读法不同,存在多个语音变体,如表示同意的叹词“嗯”既可以读成[m42],也可以读成[?42];其次是音高调值不固定,同一个叹词的调值受说话者情绪或语境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变化,语气意义也会产生变化,如[ji]读阳平表示疑惑语气,读去声表示遗憾后悔语气,表指示的[?a?]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是中平调,也可能是高平调;第三是音长具有辨义作用,汉语中音长一般不起辨义作用,但是曲阜话中某些叹词音长的不同造成在语义功能上的差异,如表示应答语气的[?a?]在应答祈使句“过晌午早子点儿回来”时,如果发音短促音长较短,表现的语气是痛快地答应,如果拖长发音,语气上就表现为不耐烦的情绪;第四是有自成音节的辅音,汉语音节结构一般由声韵或者单独由韵母组成,声母不能自成音节,但是曲阜话叹词中的[m、n、?]等辅音可以构成音节;最后是叹词中音素复杂,有的音素没有被归纳进音系中,曲阜话音系中的音素都是呼气音,但叹词中有吸气音“[ts?、??]啧”用以表达赞叹或责备的语气,某些叹词中有[j]声母出现,如“[? jia]哎呀”“[ji]咦”“[? j?u]哎呦”等。

(二)语气意义类别

基于音质的17类语气叹词在曲阜话中主要表达疑问、祈使、应答、否定、提醒、不满、应急反应、惊讶、醒悟、遗憾、得意、赞叹、惋惜责备、轻视、厌恶以及蔑视等语气。

1.[a]类叹词以“啊”作为书写形式,音高和音长变化复杂,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祈使、追问、惊诧以及强烈的应急反应等不同的语气。

表祈使语气时用在祈使句末尾,与前句间略有停顿,语义功能上表示进一步的叮嘱与缓和祈使的语气。

(1)你呆家里玩,白出去,啊!(白:别)

(2)给我捎斤茶叶来,啊!

表追问语气时用在问句之后,以追问的方式构成反问句,加强不满或责备语气。

(3)我多咱说哩你不好来,啊?我多咱说来?(多咱:什么时候)

(4)你这么着拖子,心里好过子来,啊?(你这样拖着,心里好过着呢,啊?)

表惊诧语气时位于句首,后接说明意外或吃惊的语句,根据诧异程度声调呈现不同变化,较短的阳平调表达略感意外等较轻的诧异度,重降升调表示震惊等较重的诧异度。

(5)啊?明天他不来了?

(6)啊?这是怎么能哩啊?(能:弄)

表示强烈的应急反应时语音上表现为长而重的去声调,音高频率也较高,一般用来表达遇到较强烈的外部刺激。有学者认为这种声音是一种生理反应的表现,和语句功能关系不大,所以不能归入叹词。叹词传达信息和表达某种情感,应急反应时的“啊”既传递受刺激的信息,又表达了主观感受,而且通常在“啊”之后还有后续小句,所以“啊”声音兼有两种功能,可以归入叹词范畴。

(7)啊!疼死我了!

语气词和叹词的“啊”在句法上有所区别,前者不能独立使用,只能依附在句尾或句中,后者独立使用,和前后的小句存在一定的停顿。

2.[?]类叹词的代表是“哎”和“唉”。“哎”发音较为响亮,只能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呼应以及吃惊或惊讶两种语气。呼应包括招呼、提醒或应答,“哎”表示招呼时有长去和短去两种调值,前者一般用于远距离呼喊,后者用作近距离的提醒或引起注意,有时采用连续短去调的方式表示更强的语气。表示应答时语音的长短和轻重表达不同的情绪,语音长和重对应情绪饱满的程度较高,反之情绪饱满程度较低,“哎”在曲阜话中只能用于远距离的应答,近距离的应答不使用这个叹词。

(8)哎!我说那个推车子哩白往前啦!(我说那个推自行车的不要往前啦!)

(9)哎!递给我那本儿书。

(10)哎哎哎!你别哭了,行啵?

(11)甲:小明,家来吃饭。(家来:回家)

乙:哎!这就来。

“哎”表示吃惊或惊讶的语气时可以使用高升调或降升调,后者表示的吃惊程度更深。

(12)哎,你怎么着呆这里也?

(13)哎,要变天啊?

“唉”音高是较低的降调,声音不响亮,通常用在句首或句末表示叹息,语句往往包含由于客观情况和主观愿望相悖引发的后悔、遗憾和无奈等情绪。

(14)唉!早知道这个样就不叫他起了。(起:去)

(15)唉!老大不小哩了,咱也说不动他。

3.[? jia]类叹词可以看作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合成叹词,字形上用“哎呀”表示,发音响亮,主要表达说话者某种较强的情绪,语调短促时表示突然想到某事或意识到某种情况,语调较舒缓时表示不赞成或否定对方的做法。

(16)哎呀!我忘了拿钱包了。

(17)哎呀!你这是干么也?(你这是干什么?)

作为应急反应叹词,当遇到某种突然的刺激时,因情绪激动或紧张脱口而发出声音。

(18)哎呀!忒凉了!

4.[? j?u(u?)]类叹词用“哎呦(喂)”来代表,其余书面形式有“嗳呦、唉呦、啊呦”等,在语句中表吃惊或意外、不满以及应急反应的语气。

表吃惊或意外语气时发音短促,“哎呦”中“哎”发音较重,“呦”读轻声且音长较短;“哎呦喂”中“呦”发音更轻,“喂”则较重。该语气能单独使用“呦”来表示。

(19)哎呦!你怎么来喽嗳?

(20)哎呦喂!这是怎么能哩啊?(能:弄)

(21)呦!还希厉害哩!(希:挺)

表示不满语气时“哎呦”通常有两种读音:一种是“哎”读低重的长平调,“呦”发较短的轻声;另一种是“哎”读较短的平调,“呦”读音拖长。使用“哎呦喂”时,三个音节音长均匀或者音节“喂”稍长。该语气不能单独使用“呦”来表示。

(22)哎呦!你可别这么说。

(23)哎呦喂!考上大学就能了啊?

表示应急反应时读音有两种:一种是前重后轻,另一种是两或三音节都发较为均匀的长平音。这种语气不能单用“呦”表示。

(24)哎呦!这么热啊!

(25)哎呦喂,这么难受嗳!

5.[?u]类叹词常见书写形式为“噢、哦、呕、喔”等,表示醒悟或否定语气。这类叹词在普通话中也存在,胡明扬(1981)认为,它们是一组读音相近功能相似的词,区别仅是开口度大小。

表示醒悟语气时有两种发音:一是开口度较大,长降调,声音拖长,带有突然明白过来的意味;另一种为短降调,表示突然想起来或意识到某种情况。

(26)哦!这么回事儿啊。

(27)哦!我忘了给你捎来了。

表示否定语气时用于带有反问性质的话语前,否定对方的意见或看法,带有不满情绪,读短降调。

(28)哦!你叫我走我就走啊?

6.[ji]类叹词书面形式为“咦”,表示疑惑、吃惊语气时读阳平调,表示追悔、遗憾语气时去声重读。这类叹词表示因为忘记做某事,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出乎预料,从而使说话者产生遗憾、懊恼的情绪。

(29)咦?怎么亮着灯,屋里没人儿嗳?

(30)咦?你怎么来来?(你怎么来了?)

(31)咦!你早说也!这会儿晚喽。

7.[?a?]类叹词用“昂”作为代表字,用于应答是非问句或祈使句,读中平调表示同意和肯定,读曲折调则表达不情愿的赞同。在祈使句答语中音长不同代表语气不一样,发音短促表明应答者心甘情愿地同意,曲折调发音则表明应答者不太心甘情愿。

(32)甲:你买新书包啦?

乙:昂,将买哩。(刚买的。)

(33)甲:过晌午早子点儿回来。

乙:昂。

8.[m、n、?]类叹词是自成音节的鼻辅音,以“嗯”为代表字。表示应答语气时发音和说话者情绪变化有关,情绪消极读低平调,情绪积极读重降调。

(34)甲:过来吃饭吧。

乙:嗯。

(35)甲:这个牌儿哩电视好子哩!(这个牌子的电视机好啊!)

乙:嗯,俺家哩也是这个牌儿。

表疑问语气时读高升调。

(36)嗯?你将头里说哩么?(你刚才说什么?)

表否定语气时读曲折调,音长较长,由儿童或女性对比较亲密的人使用,语气婉转,成年男性通常不使用。

(37)甲:这个褂子好看吧?

乙:嗯,真难看。

“嗯”类语气叹词在表意功能上和某些叹词具有相似性,如表示应答的“哎”以及表示诧异的“咦”,但是“嗯”与它们并不能互换。因为“嗯”类叹词音节中没有元音,即使有时前面加[?]元音,开口度也较小,所以音节响度较低,适于表达近距离的应答,不能代替“哎”之类响度较高的叹词。

9.[?an]类叹词读重升调,表示追问语气,用“安”作代表字。位于句首表示进一步询问,音长较短,用于句尾表示进一步强调追问语气时,通常使用升调。

(38)甲:你看见我哩钢笔喽么?(你看见我的钢笔吗?)

乙:安?你说哩么?我没听清。(你说什么?我没听清。)

(39)安?你说面儿里不开会啦?(面儿里:明天)

(40)你到底儿起啵,安?(起:去)

10.[xa]类叹词在字形上用“哈”表示,该语气叹词在许多汉语方言中都有。

“哈”表示提醒、劝告、叮嘱和禁止等祈使语气时用在祈使句句首或句尾,读中平调,用于长辈对晚辈、长者对年幼者说话的语气。语流中“哈”和祈使句形成一个短时时间间断,在加强祈使的同时,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去掉“哈”则祈使句命令意味较强。“哈”用在表示禁止的祈使句中,带有不耐烦、不满意的意味。

(41)别各处哩跑,呆家里玩吧,哈。

(42)给恁叔倒杯子水起,哈。(给你叔叔倒杯水。)

(43)你别再弄了,哈!

表达希望对方认同自己论断的询问语气时,“哈”和前面句子间隔较长,前面语句陈述说话者的论断,“哈”的使用带有征询目的,表达希望对方认同的语气。“哈”后面还可以缀上“是吧”,“哈”和“是吧”中间几乎没有停顿,“哈”重读,“是吧”语调略轻,两者都表示询问性语气,并列使用进一步加强语气。

(44)今年比年时热多了,哈?(年时:去年。)

(45)今年比年时热多了,哈是吧?

11.[x?]类叹词用“咳”作为代表字,其他书面形式还有“嗨、嘿、恪钡龋用于表示提醒或不满意、不如意的语气。表示提醒语气时多用在祈使句前,语气含有不满情绪。

(46)咳!白看了,快子点儿走吧。(别看了,快点儿走吧。)

“咳”用于陈述句中表示不满意、不如意等语气,读重降调,一般用来针对不合理的情况、不该发生的事或不可理喻的人。

(47)咳!给你也不清楚。(跟你也说不清楚。)

曲阜话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咳”和这里的叹词“咳”同音同形,但两者在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不同,语气词“咳”依附于主语后作话题标记,叹词“咳”独立使用,通常只用于句首表达某种强烈的情绪。

12.[xa?]类叹词“吭”是表祈使的叹词,但比“[xa]哈”语气更缓和,听起来更亲切,有时有安抚、安慰作用,在语法结构上通常只用于祈使句的句尾。

(48)你学习起吧,吭。

(49)多穿点,吭,那里零下二十多度哩!

普通话中没有与曲阜话“哈”和“吭”对应的叹词,但是普通话中作为叹词表示祈使语气的“啊”和前面的祈使句有语气上的间歇,这与曲阜话“哈、吭”用法类似。

13.[x??]类叹词以“哼”作为代表字,用于表达得意语气以及不满、气愤语气。

表示得意语气时读降调,音长较长,语气缓和。说话者因某种客观现实和其判断相吻合,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某种别人不相信的情况,而应用此语气表达说话者的得意之情。

(50)哼!这回他老实了吧。

(51)哼!我猜哩没错吧。

表示不满、气愤语气时读降调,语气短促,表达说话者对某事或某人的反感态度。

(52)哼!说哩再好我也不去。

14.[ts?、??]类叹词书面形式写作“啧”,用于表达赞叹、遗憾以及惋惜责备语气,发音略带吸气,可以连用。表示赞叹语气时通常连用,连用时的数目与说话者情感有关,连用越多表示赞叹的程度越高。表达责备语气时只能使用单音节“啧”,读重降调,通常后接反问句来体现对对方行为的质疑或批评。

(53)啧啧,这么厉害!

(54)啧啧啧,这个闺女多俊呢!

(55)啧,怎么好人没好报呢?

(56)啧!怎么这么没大没小嗳。

15.[??i]类叹词一般读轻声,书面写作“嘁”,表达轻视或不屑的语气,其后常接否定句或反问句。

(57)嘁!这个么怎么也超不过八块钱。

16.[p?ei]类叹词书面形式为“呸”,表示厌恶、蔑视的语气,变体“啊呸”语气更重。

(58)呸!他还有脸说说哩!

(59)啊呸!他也忒不要鼻子喽啵?

17.[?i?、?a?]类叹词书面形式为“喏”,读中平调或者半高平调,调值不固定,表示提醒,有指示的作用,表述时往往需要作出相应的手势、眼神或动作。两个读音分别用于不同语境,[?i?]用于把某物交付或给予对方的情况下,[?a?]用于表示指示的情形中。在表指示的情况下如果缺少伴随动作,就会失去表达的意义。

(60)喏[?a?33/44],恁看看,这是我新买哩手机!(恁:你)

(61)喏[?i?33/44],装起来吧。

(62)甲:你说哩哪回嗳?

乙:喏[?a?33/44],你忘啦?就咱和老三起哩那回。

(63)甲:看见我哩杯子了么?

乙1:喏[?a?33/44]!(手指向桌子。)

*乙2:喏[?a?33/44]!(没有任何手势或眼神)

语气叹词表达说话者内心的情感态度,句首“喏”的主要功能是言语交际,在语用功能上和指示词比较接近,带有明显的指示功能。陆镜光(2005)称这种叹词为“指示叹词”。

叹词意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难以从叹词本身判断其表达作用,因此在探讨叹词的意义和功能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考虑。刘宁生(1987)认为,叹词意义是促发并伴随自然发出的声音的情感,随后说出的语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叹词意义的注释。但是叹词前接或后续语句的具体意义不能直接被看成是叹词的意义,以避免随文释义。叹词按类别代表某种情感类型,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通过这种概括性类别的探究,叹词的表达意义有迹可循。

三、结语

(一)类别划分机制

曲阜话语气叹词除了从语音和意义角度分类外,还可以从使用的情景机制、句法构成和句法位置等方面进行划分。

根据使用的情景机制叹词可以分成应接词与触发词。应接词是指对别人话语做出反应的叹词,典型的应接词是表示应答的叹词,如表示追问语气的“[a]啊”和“[?an]安”。触发词是在某种情境中自发流露出某种感情的叹词,典型的触发词如主动招呼对方的叹词“[?]哎”以及表示提示的“喏[?i?、?a?]”,表示祈使、惊讶或赞叹的叹词也是触发词,使用这些叹词往往是因为触景生情。

从构成句子方式的角度,刘宁生(1987)认为,叹词分为独用和连用两类。独用指单个叹词在言语环境中就能表示明确意义,并且作为一个独立句子是自足的,但它并不排斥后接句,像表示应答的叹词“[??]昂、[?]哎、[n]嗯”等就是独用的。连用指叹词后面必须有后接句,否则无法表示明确的意义,“[ts?、??]啧”这些表示惊讶或赞叹的叹词较多地依赖于后接句。

根据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叹词可分为句首叹词和句尾叹词。句首叹词先于语句输出,引出后续的表达语句,句尾叹词则承接前面语句,表达说话者的某种主观情感。叹词的句法位置并不是严格粘着在句首或句尾的,而是和语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节奏间隔。部分叹词的句法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尾,如表示追问语气的“[a]啊、[?an]安”等。

(二)音高特征

汉语中叹词类别不能根据声调来确定,和其他词类在声调方面稳定的音高表现不同,叹词的音高具有丰富的变化,如阴平调叹词通常比阴平调其它词类的音高值高一些。即使同一调类叹词的音高值也不完全相同,如去声叹词中表示失望的“唉”和表示招呼的“哎”音高略有差别,前者是低降调,后者是高降调或中降调。

叹词在音高上的不规律性与其语义功能有关,如果把叹词的语气表达功能与音高平、升、降以及降升四种类型相联系,曲阜话语气叹词表现出整体的一致性。表达疑惑语气的叹词不用平调和降调,而是使用升调;表达低落情绪语气用低降调,并相应地延长音长,如同样是降调,“哎”和“唉”一个是高降,一个是低降,后者表达情绪低落的语气;表达否定语气多用降升调,如[m、n、?]类叹词或[?a?]类叹词使用降升调时,表示不同意或不以为然;平调一般有高低之分,高平调倾向于表示惊讶语气,低平调表示低落的情绪。

(三)语法特点

由于叹词一般独立使用,不与其他实词组合,所以通常认为叹词的语法功能比较简单。姚善友(1964)在谈到英语叹词的特点时指出,感叹词没有特殊的语法形式,但有特殊的句法功能。这种说法对汉语叹词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叹词独立使用构成一个非主谓句,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其所体现的语气要和语境相联系。语句中叹词作为独立成分,不能被排除出句子之外,叹词使用时起到修饰或限制全句情态的作用,与后边句子构成偏正关系。有的观点将叹词充当句子成分的用法称为叹词的活用,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是为了表达需要产生的一种修辞现象,这种现象离开特定语境就不复存在。叹词充当句子成分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普通的语句陈述用法,这种用法不会临时改变词性,也没有语义上的变化,叹词本身的意义仍然是信息传递的主体。邢福义(1997)认为,叹词有时虽然可以进入句子,但全都可以加上引号而不增添特殊含义,因此叹词充当句子成分,不是活用而是叹词的常规运用。

(四)语用功能

叹词是言语中思想感情直观化、主体化的外在显现,叹词本身构成一个信息实体,其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情感、评价和修辞三个方面。从情感功能方面看,叹词的产生源于人类强烈的感叹,当客观事物对感官产生刺激时,人们会发出惊异、恐惧、兴奋或愤怒等感叹,叹词正是对这种感叹声音的直接描摹,因此,叹词的运用对情感信息的传递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廖庶谦(1950)指出,一个语言上的感叹句,有时候如果没有感叹声音来帮助,甚至还不能够把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全部表露出来。从评价功能角度来说,叹词是说话者主观感情或意念的流露,在使用中蕴涵说话者的主观评价,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等等。在修辞功能方面,叹词能使话语言简意丰,口语是形式简洁、省略成分较多的语体,含有叹词的语句更能体现言外之意。

参考文献:

[1]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1.

[2]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5).

[4]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

院合作编纂.中国语言地图集[Z].香港: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

[9]廖庶谦.口语文法[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0.

[10]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3).

[11]陆镜光.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J].语言科学,2005,(6).

[12]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13]吕叔湘.吕叔湘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4]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J].语法研究和探索,1983,(3).

[15]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6]钱曾怡,蔡凤书.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J].中

国语文,2002,(2).

[17]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9]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0]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1]姚善友.英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2]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3]张静.现代汉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4]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J].方言,1992,

表示人多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的”;“了”;翻译

自从奈 达提出 “功能等值”和“动态等值”理论之后,动态研究和目的功能研究成为当今翻译领域的两大趋势。然而,这并不表明包括虚词在内的纯翻译实践的研究因其技术层面的原因而失去研究价值。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本文选取《晨读英语美文》(2006)中翻译实例分析,来对比虚词在汉英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中实现的差异。

一、“了”的用法

“了”在汉语中有不同的意项,既可以用做助词,也可以用做语气词。并且可以和其它词一起构成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本文在此仅仅研究其做为虚词时的翻译。

1.1“了”做为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例如:⑴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 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

When you go out for a walk towards the evening,you will see street lamps lit up one after another though it is not yet quite dark.Moon or no moon simply means the appearance of one extra street lamp or that one of the street lamps has gone wrong and ceased to give out light.

“了”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高频词,表示一种变化的产生。但是在翻译中无法发现合适准确的对等语来表现。任何语言尽管经过漫长的发展,却都在整个系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助词“了”翻译起来或通过过去时态,或通过模糊意境来体现出它的意义。这样的方法在翻译中被称为“省译”,简单地说,就是在英译里略去那些不必要的用于加强语气或凑整音节的成分以保证英语行文的流畅。

1.2“了”作为语气词,

1.2.1表示肯定语气。如:

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

Those who dream away their life without doing anything to it until at last they are too enfeebled to take any more and die of weariness.

句子是表述事件的,而事件的发生、存在和发展又必然地要与时间发生联系。语气词“了”就承载了句子的时间特征,通常用在陈述句的句末,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是对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判断。

1.2.2表示促进或劝止。如:

⑴快躲了;Dodge please!

⑵别吵了! Stop quarrelling!

1.2.3.表示感叹语气[indicates interj.]。如:

⑴这地方太美了!How beautiful here is!

在用做感叹语气和促进或劝止的语气时,通常情况会被译做祈使句,就可以完整地把语气很好地表现出来。

汉语的语气虚词在英语中要根据交际情景境来确定其语气,用恰当的语气或情态来体现。在我们所分析的译文中,语气词传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表达思想的方式、对命题的判断评价,汉语中这些语气词除翻译成各种语气外,大多还由句式和时态来体现,这正好说明了汉语语言体系中语气系统和英语中时态系统的密切关系。

二、“的”的用法

2.1“的”在汉语中主要是起定语的作用,附加在其它词后面做修饰语。

例:虽然这样穷困,但我这副硬骨头始终不屈服,不向有钱的人低头,更不像别人放为女人的出路是找个有钱的丈夫。

Destitute as I am,I can bear my privation with great fortitude.I never yield,never bow to the rich,never think that a woman’s way out is to marry a wealthy man.

当“的”用于定语时它的翻译有几种方法:

①用形容词直接表示,英语中形容词很多,所以很多有对应项的就可以直接用英语中意义对应的单词来译出。

②用名词+of结构,可以表示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以及来源,和名词所有格有相通之处,但不可用来表示事物类别或属性。

③用名词所有格来表示,即由“名词+-’s”构成,它适用于表示人名、有生命物或视为有生命物的名词,也可用于表示地理名称、天体名称以及表示时间、度量、价值等的名词。

④用表示性质的抽象名词来表示。

⑤当修饰语比较长,仅用词组难以解释详尽的情况下,可以用定语从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

2.2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例 希望同学们知道这篇小说是我写的。

Much as hoped that my schoolmates would know me as the author of the story.

我们可以看出,在译文中,“的”字意义上通过陈述句式来体现。

小结

中国古人认为,文章中的“虚词”与“实字”都是一样重要的。语义主要是靠实词来体现,而虚词的使用却可以使实词灵活起来,不可忽视。虚词在汉语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更利于了文章内容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故在中英翻译时,须慎重处理虚词。只有如此,中国文字、文化的丰富内涵才不会在翻译中流失。

参考文献:

[1]阎丽华.晨读英语美文[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