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例6篇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1

摘 要:“看看”是宋元时期一个非常典型的重叠动词,从唐代产生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均发生了变化。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代表短时体重叠动词的形成过程。本文试图从语法史的角度对其发展变化进行描写、分析和比较,以了解重叠动词“看看”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 :重叠动词 “看看” 短时体 历史演变

一、引言

动词重叠是汉语十分有特点的一种语法现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大到理论范畴的概括,小至框架分布的描写,大致涉及到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动词重叠的形式、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演变、可重叠动词范围、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古代专书动词重叠、方言动词重叠、跨语言动词重叠等九个研究方面。相关的学术论文数以百计,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有李珊的《动词重叠式研究》、崔山佳《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贺卫国《动词重叠历史考察与分析》、崔应贤《汉语动词重叠历史考察》等。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指出:“‘看看’是宋元时期极有代表性的一个重叠动词,它在短时体重叠动词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值得单独研究。”并在书中简单介绍了其意义的发展变化。但是囿于整本书的体系和框架,作者并没有用较大篇幅来单独对“看看”进行深入探讨,而且其他学者的相关文章或专著也没有把它当作研究重点。“看看”作为古今汉语都高频使用的一个重叠动词,值得单独研究。因此本文将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溯源与探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历史考察与分析,了解“看看”一词是在何时产生了短时体意义。

在讨论重叠动词“看看”之前,我们明确几个问题。首先,重叠是一种语法手段,这种语法手段往往是加重语义、语气,增量的一种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归类、概括,一般包括内部屈折、附加、异根、重音、零形式等。汉语里动词重叠这种手段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属于体范畴,是动词最本质的属性,表示动作在一定时间内的情貌、方式状态,而不属于时范畴,也就是并不指明谈话时涉及到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动词重叠”还是“重叠动词”,应该称作什么,涉及到这种现象的归属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致意见。如果称为“动词重叠”,那么它属于一种形态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有非重叠式。如“看”的重叠式是“看看”,“说”的重叠式是“说说”。重叠式较之非重叠式增添了附加意义(尤其是语法意义)。如果称为“重叠动词”,那么它的语法性质就是词,属于用重叠形式构成的新词,它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非重叠式,如“猩猩”。我们暂且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看看”称为动词重叠,因为它有非重叠式“看”,而且基本词汇意义没有改变,都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但是“看看”有历史发展的变化过程,因而它的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再次,先秦时期上古汉语的动词重叠只限于少数单音节动词,语义上只表示动作的绵延反复或久长。如《诗经·周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很多学者翻译为:采啊采啊采卷耳,不断反复地采卷耳。一直到汉魏六朝时期,动词重叠大部分出现在韵文中,语义上仍然都是表“绵延、反复或长久”义。因此,在唐朝以前,动词重叠几乎不表示时短量少。下文将考察“看看”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语言事实

“看看”这一形式最早出现在唐代,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敦煌变文》,一个是《全唐诗》。据不完全统计,《敦煌变文》中,一共出现20次,《全唐诗》属于诗歌韵文,出现次数多一些,一共有42次。

《全唐诗》是诗歌韵文,属于书面语体,保留上古汉语的成分多一些。通过观察描写,可以发现“看看”在《全唐诗》中大致表示以下几种意义:第一,表示眼看着,瞬间。后面跟主要动词,或者动词加宾语,往往有种变化的趋势,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这样的用法最多,一共有23例,占一半的比例。例如:

(1)白云乡路看看到,好驻流年翊圣文。

(2)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3)边风割面天欲明,金莎岭西看看没。

(4)清香往往生遥吹,狂蔓看看及四邻。

(5)风催晓雁看看别,雨胁秋蝇渐渐痴。

这五句诗歌中,第一句“看看”后面跟着一个独立动词“到”,表示“回家的路眼看着就到了”,这里的“看看”带有一定动作义,既可以看作动词,又可以看作副词。第二句与第一句一样,“看看”后的主谓小句表示“太阳西落的变化趋势”,这里“看看”也有动作义,因而与第一句诗一样,“看看”可以看作动词,看作副词。第三句中“看看”与上句中的“欲”相照应,都表示“快要,眼看着”,可见“看看”在句中充当状语,动作义几乎消失。第四句和第五句中的“看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叠词“往往”“渐渐”,“看看”的副词性就更加强烈了,“眼看着、转瞬”之义更加明显。

这些诗句中的“看看”都不表具体动作,或者动作义极其微弱,只是表示“将到未到的时间”,在句中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带有口语色彩的一种副词。严格来说,“看”重叠成“看看”不能算动词重叠,因为它重叠后成为了一个新的词语,语义上和基式没有联系。语法上,它的词性改变,由动词变为副词,既不表示时长量多,也不表示时短量少。所以,这种意义的“看看”既不是动词重叠,也不是重叠动词,应该是一个同形词。

第二,表示“绵延、反复或长久”。这种意义的诗句并不多。例如:

(6)看看长祆绪,和扁欲涟洏。

(7)弱弱本易惊,看看势难定。

(8)妾意何聊赖,看看剧断弦。

(9)看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这四句诗歌中,“看看”都有“反复看、不断看”的意思,它们的动作义极强,后面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宾语。第二句中,说的是反复看柳枝飘动,不知道它的方向。第四句中,“看看”表示“反复看,一直看”的意味更浓,指的是两人互相凝视了好久。在诗歌中,作者常常通过连用来增加动词所指的量,这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段。汉魏至六朝时期的韵文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动词重叠,唐诗中的动词重叠就是对汉魏用法的继承。这一时期,“看看”在语法上属于动词重叠式,在语义上,往往表示动作的重复增量。例如:

(10)看看舞罢轻云起,却赴襄王梦里期。

(11)言下随机见物情,看看狱路草还生。

(12)看看万里休征戍,莫向新词寄断肠。(13)旦暮唯闻语征战,看看已欲废吟诗。

(14)看看西来月,移到青天心。

这几句诗中的“看看”,既可以表示“看了又看,反复绵延”;又可以表示“稍微、轻微”之义,表示短暂动作已经完成。如第二句诗,既可以理解为一直在看路边长出了新草,处于“看草”的持续状态中,也可以理解为只是看了看路边的草,“看”的动作已经完成。再如第五句诗,可以是一直在看西升起来的月亮,看着它移到了天空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只是看了看西升的月亮,“看”的动作已经完成。从这些诗句中看出,“看看”这样一个形式已经由增量开始有了减量的意义。第三,表示“看一下,时短量少”,带有尝试的意思。这样的用法在《全唐诗》中很少,目前找到比较明确的用法只有一例。如:

(15)比至狂夫还,看看几花发。

我们常说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时间的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称作“时量”,后者称作“动量”。这里的“看看”,从动作持续时间上来看,比较短,从动作反复次数上来看,比较少,因而有“时短量小”的语法意义。同时,在语音上,第二个往往字读为轻声,与之前举例的“看看”在语音形式上有所区别。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由时间短可以生出“稍”“略”的意思和“尝试”的意思,但最初的意义总是表示“时间短”,因为两个动词的中间本来是有“一”字的。因此,该诗句中“看看”也有“稍微、尝试”之义。

从上文的分析统计结果来看,《全唐诗》中“看看”这一形式存在三种意义,分别表示“眼看着、瞬间”;表示“绵延、反复或长久”;表示“看一下”。其中“眼看着、瞬间”之义最终成为副词,与我们这里所指的动词重叠不一样。第二种“绵延、反复”之义用法较多一些,这时的“看看”是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反复增量。第三种意义的例子最少,出现频率不高,而这时的“看看”已经有了减量意味,表示的意义是时短量少。下面来看《敦煌变文》中“看看”的使用情况。

《敦煌变文》主要反映隋唐时代的口语情况。该批文学写卷中“看看”已经几乎没有了“绵延、反复”的增量意义,而是大部分表示“眼看着、瞬间”,或者“看一下”,也有极少数表示“尝试”。

第一,表示“眼看着、瞬间”之义

李珊在《动词重叠式研究》中叙述到:“从此阿娘大命转然,其母看看是死,叫声动地。”中“其母看看是死”,“其母”不是受事(被看看),而是施事,它是重叠动词“看看”的主语,它可以表示“其母看去是死”,也可以表示“其母眼看是死”或“其母看一下是死”,后两种解释明显是“短时和少量”之义。这里的“看看”和在《全唐诗》中遇到的情况一样,是由重叠构成的新的副词,而不是是动词重叠或重叠动词。

第二,表示“看一下、看了看”之义

(16)知道这身,看看命谢,与王相伴,又得两朝。

(17)广现百般希有事,看看便是振春雷。

(18)士流一一朝龙阙,君士看看到凤城。

这些句子中,“看看”都是表示“看了看、看一下”之义,都有“时间短,动作轻微”的含义。《敦煌变文》中已经几乎没有表示动作重复的“看看”,可见,在隋唐时期,“看看”在口语中已经大部分表示时短量少的减量,也就是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短时体”重叠动词,也就是已经由动词重叠变为了重叠动词。

第三,表示“尝试”义,置于中心动词之后

(19)更试一回看看,后功将补前过。

(20)佛把诸人修底行,校量多少唱看看。

在《敦煌变文》中“看看”一形式已经不仅有表示时短量少的语法意义,还产生表示“尝试”义,置于中心动词之后,类似于词缀或者语气词的用法。与我们现在普通话中所使用的非常接近,比如“你试试看看”等。

上文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看看”在唐代的主要发展情况,即主要表示“反复、绵延”义,同时生发出一些表示时短量少的短时体意义。可见,唐朝是“看看”这一形式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既保留了上古汉语中常用的动词重叠的“增量”意义,又产生了新的“减量”意义。下面分析其在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情况。

宋元时期表示短时体的重叠动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动量词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从宋代开始,汉语的语法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为重叠动词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是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二是体标记系统的建立。补语和体标记是汉语重要的语法范畴,它们的出现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产生一个新的句法位置,该句法位置可以允许不及物成分出现,主要描写之前动词的结果或者进行状态,语音形式则通常表现为轻声。可以用“[V+()]+O”来表示。这一变化为动词重叠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动词重叠式实际上是一个基式加上向新创立的句法位置扩展的一个重复形式。从发展顺序上看,动词重叠式也是出现在上述两个语法变化之后,跟早期的动补结构情况类似的语法形式,动词重叠最早的例子也是以不带宾语为主,初期还常被代词宾语隔开,真正可带宾语的动词重叠式直到元明以后才开始普遍出现。“看看”一词在这样一个语言背景下变得活跃起来。

宋朝,主要存在有“看看”一词的文献是《全宋词》和《五灯会元》。在这些文献中,“看看”大部分是表示“看一下,看了看”的短时意义。例如:

(21)看看天尽头。

(22)看看宣诏未央宫,草诏侍宸极。

(23)看看云蔽月,三际等空虚。

(24)看看满地,堆却香絮。

(25)师一日上堂,良久曰:“大众看看。”

文献中的大部分用例都是表示“短时”义、“尝试”义,但是仍然有些语句有两种解释。如例(25),这里的“看看”可以理解为动词重叠,表示“长时间地看”;也可以理解为短暂的动作,表示“看一下”。当然,这个时候,仍然有许多“看看”是作状语而修饰中心动词,表示“眼看着、瞬间”义。

元明清时期,俗文学逐渐兴盛,白话小说普遍流行,文学作品中吸收的口语成分越来越多,重叠动词在文献中的用例频率升高,重叠动词“看看”也占据了主要地位。例如:

(26)便附了他们航海,看看海外风光,也不枉人生一世。

(27)待寻个自尽,看看小儿子,又不舍得,发个狠道:“罢!”

(28)公远道:“臣不敢自夸其能,也未知取得取不得,只叫三藏看看便是。”

(29)只是自坐了看看罢。

(30)姐夫好狠心,也不来看看姐儿。

(31)说了一回,吴大妗子对月娘说:“抱孩子出来与老太太看看,讨讨寿。”

(32)我们且回去看看师父,莫遭毒手。

表示尝试义的“看看”在唐以后,宋元明代的文献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实例,在清代的《红楼梦》中可以看到表示尝试义的例子。

(33)先生听了道:“妙啊! 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待用药看看。”

到了现代,“看看”表“尝试”义在口语中用得非常多,一般是放在另一个动词重叠式后边。而且,这种“尝试”义的“看看”可以省略为一个“看”。例如下面这两句话也可以说成“这衣服不错,你穿穿看”“这条小路,我们不妨走走看”。只不过语气没有重叠式更舒缓。

(34)这衣服不错,你穿穿看看。

(35)这条小路,我们不妨走走看看。三、结语

本文梳理了“看看”这一形式从唐朝到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了解到以下几点:(一)“看看”这一形式最早产生于唐朝,表示“眼看着、瞬间”“绵延、反复或长久”“看一下、看了看”三种语义。其中表示“眼看着、瞬间”义的最终成为副词。表示“绵延、反复”义的用例最多,表示“看一下”短暂动作完成的用例很少。可见,唐朝是其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大量表示“反复、绵延”义的情况,保留了上古汉语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同时也生发出表示时短量少的短时体意义。(二)宋元以后,“看看”用于表示“短暂”义的情况增多,而表示“绵延、反复”义的情况减少,同时引申出“尝试”义的用法,但用例很少。(三)表示“眼看着”义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副词,表示“尝试”义的“看看”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置于重叠词后边,有进一步虚化的趋势。而表示“短时意义,短暂动作完成的意义”成为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用法。可以看出,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看看”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重叠动词,具有多种用法和语义。其语法属性应该说是由动词重叠变为重叠动词,由构形变为了构词。语义上由增量发展成了减量,即由“反复、绵延”义发展成了“时短量少、轻微”义。语音上,第二个“看”也逐渐读为轻声,有了语音形式标记。这种转变受到汉语双音化趋势、词汇化趋势的影响,并且伴随着“看看”短时义的产生,还产生了一批类似用法的重叠词,如“睡睡”“歇歇”“说说”等。可见,“看看”的历史演变对研究重叠动词的源流与语法意义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贺卫国.动词重叠历史考察与分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4]崔山佳.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1.

[5]崔应贤.汉语动词重叠历史考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6]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J].语言研究,1996,(2).

[7]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2000,(5).

[8]朱景松.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2

一、动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很多,具体有AA式、AAB式、ABAB式、A一A式、A了一A式、A着A着式、A不A式、A来A去式、AABB式这几种动词重叠的形式。

二、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

(一)AA式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如“想想”。AA式重叠是单音节动词重叠的主要形式,这种单音节动词在句法成分上,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和宾语,其重叠后的形式也可以做谓语。例如,“你碰碰嘴唇”,在这句话中,“碰碰”就是做谓语成分,表示主语“你”发出的动作。AA式重叠的动词从时量上看一般表示动作短暂,如“说说”“玩玩”,这两个词都是表示“说”“玩”这两个动作的时间不长,比较短暂。

(二)AAB式

动词的重叠式还有AAB式,如“说说看”。AAB式在句法成分上可以作主语、宾语和谓语,这与动词原形的句法功能一致。例如,“你想想看”,在这句话中,“想想看”是做谓语,和“你想”中的“想”所做的句法成分相同,都加在主语的后面做谓语成分,表示动作的发生。

在语法意义上,AAB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者动量小,在语气上也显得缓和些。例如,“好吧,我只管说说看”这个句子中,“说说”看表示“说”的这个动作量小或是时量短,表明说话人的一种不确定态度。

(三)ABAB式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BAB式,如“研究研究”。ABAB式可以做谓语,动词本来是及物动词,重叠之后仍然可以带宾语,动词原来是不及物动词,重叠之后一般不可带宾语。例如,“你再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吧”这个句子中,“研究研究”做“你”的谓语,表示动作的发生。

在语法意义上,动词的ABAB式一般也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并且时量短和动量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指点指点”既可以表示“指点一会儿”,表时量,也可以表示“指点一下”表动量,在这个重叠式中,动作的时量短和动量小结合在了一起。

(四)A一A式

动词重叠还有A一A式,如“想一想”。在句法成分上,这种动词的重叠形式可做谓语和主语。例如,“你写一写就知道了”,在这句话中,“写一写”就是本句的谓语,表示主语发出的动作。A一A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示时动量少或是时量短。例如,“笑一笑,就会感觉好很多”,在这句话中,“笑”的动作很短暂,并不是要人一直笑下去。

另外,A一A形式的重叠式还可以表达商量的语气,包含建议的成分。例如,“你可以好好听一听这首歌,挺不错的”,在这句话中,“听一听”是说话人想使对方听这首歌,语气比较缓和。

(五)A了一A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了一A的形式,如“想了一想”。这种重叠形式和A了A(B)相似,都是表示动作或是修饰动作的,做谓语中心语或是状语。例如,“她把这件事说了一说,就去上课了”,在这句话中,“说了一说”做谓语中心语,表示主语“她”发出的动作。

在语法意义上,A了一A式一般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表示动作的短暂和时量短,在语气上还有轻松的意味。例如,“他把这东西摸了一摸,装在口袋里走了”,在这句话中,“摸了一摸”表示“摸”的动作已经完成,并且“摸”的动作很短暂,没有长时间的抚摸,只是摸了一次或者少数几次。

(六)A着A着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着A着式,如“唱着唱着”。这种重叠形式在句子中做谓语和状语,如“她想着想着,突然感觉这件事不对”,在这句话中,“想着想着”做谓语,表示主语“她”发出的动作。

在语法意义上,A着A着这种形式的重叠经常表示动作的持续和延伸。例如,“他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没有人在听他讲话”,在这个例子中,“说着说着”表示他“说”的动作正在进行。

(七)A不A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不A式,如“看不看”。这种形式的重叠式多在句子中做谓语,有时也做主语,多用于问句中。例如,“你到底看不看这部电影”,这句话中,“看不看”做谓语。有的可以后接宾语,如“看不看”后接宾语“这部电影”;有的可以不加任何宾语,直接表示反问,如“他去不去”。A不A的重叠形式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例如,“走不走是你的问题”,这句话中“走不走”做主语,表示这句话中的陈述对象。

在语法意义上,这种重叠形式可以表示反问或询问的语气,例如,“咱们去不去呀”,在这句话中,“去不去”表示询问,说明说话人不知道底去还是不去。

(八)A来A去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来A去式,如“转来转去”。这种重叠形式在句子中多做谓语,有时也做状语。例如,“你说来说去不就是为了上学的事情吗”,这句话中,“说来说去”用在主语“你”的后面,表示主语“你”发出的动作,是主语的谓语。

在语法意义上,A来A去表示动作的量多,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例如,“我数来数去,这点钱还是不够”,在这个句子中,“数来数去”表示“数”动作发生的频率高,持续的时间长,说明说话人数了好几遍,才得出“这点钱还是不够”的结论。

(九)AABB式

最后,动词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重叠方式,是AABB式。例如,“我也不想这样来来回回”。在《现代汉语》(黄廖本)中,黄伯荣和廖旭东先生认为双音节动词的典型重叠形式是ABAB式,未提及AABB式,AABB式这种重叠形式在黄廖本《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清清白白”。但是,在日常交际中,有一部分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式,如“反反复复”。笔者先将AABB式归为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句法成分上,AABB式动词可以作谓语、主语和宾语,同时还可以做修饰语,充当定语,在语法意义上则强调动作的延续和反复。例如,“他的病总是反反复复”,在这句话中,“反反复复”做的就是这句话的谓语,表示“病”老是反复,再如,“我也不想起起伏伏”,“起起伏伏”在这句话中做的是宾语。又如,“来来回回的奔波已经使他身心俱疲”,在这句话中,“来来回回”做的是定语,修饰“奔波”。

这种重叠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很特殊,它表示动作的多次反复,同时AABB式有描述动作的意义,相当于状态形容词。例如,“老太太,拍拍打打的衣襟,似乎是拍打灰m般走了出来”,这句话中,“拍拍打打”是“拍打”的重叠形式,修饰的是“老太太”,具有了状态形容词的意义,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AA式重叠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有些相似之处。

三、结语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3

关键词:高兴;快乐和开心; 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进行过研究,有关于同义词定义界定的研究,有关于同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也有关于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别的研究。(刘叔新,1987)认为,同义词,就是指词的意义相同或意义相似(近)的词。(石安石1961)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而在语言学界把同义词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而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意义相近的词,只包括近义词(黄伯荣、廖旭东,1999)。

一、本文同义词的界定

同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种非常特别也十分重要的词,无论在汉语本体研究或者教学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同义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历来同义词的研究和教学也是一个富有争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现代汉语》第五版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定义作为标准和参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词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一个义项相同或者相近,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为同义词。如“高兴”、“快乐”、“开心”这三个词,在“一种兴奋的、愉快的感情”这个义项上可以处于同一同义义场,我们可以把这三个词归类为同义词。

二、“高兴、快乐和开心”句法、语义分析

“高兴、快乐和开心”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一种高兴、愉快的情感,在汉语中很多情况可以通用,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掌握好这三个词的用法十分困难。首先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这三个词的定义:

【高兴】

①形:愉快而兴奋。听说你要来,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②动: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做某件事;喜欢。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开心】

①形:心情快乐舒畅。大伙儿在一起,说说笑笑,十分开心。

②动:戏弄别人,使自己高兴。

【快乐】形:感到幸福或满意:快乐的微笑;祝您生日快乐。

(一)句法上区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高兴”有两种词性标注,一种是用做形容词,一种用做是动词;对“开心”标注也是两种词性;而“快乐”只有一种词性。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做谓语和状语为主。作为动词的“高兴”表示的是情感、意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称为心理活动动词。“高兴”通常后面会有具体的事情或者一次经历。如:“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这个句子,“高兴”修饰后面的动词“看”,表示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或者是一种情感的使然。从语法上来说,作为动词的“高兴”后加动词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如:小明高兴看书,对上网没有兴趣。

“开心”做动词的时候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带有一种不好的意味,蕴含一种调侃的语气。如: 不要拿他开心了, 他什么都不知道。

“开心”用做动词,也是做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一般加“了”或者“的”这样的语气词,表示一种语气,不像“高兴”后还有动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成分。而“快乐”就没有动词这一词性。

所以从动词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区分,“高兴”指的是一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而“开心”做动词后面经常指的是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通常带有一种调侃的语气,“快乐”不能用作动词。

再看三个词做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就是充当定心结构的定语、谓语或者补语。这三个词都可以做定语,如:

他不抽烟,不喝酒,偶尔遇上高兴的事情,便喝几口啤酒。

每周两次与家人聚会,也是宋美龄最开心的时刻。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成人要为幼儿创设能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

例句都是做定语的情况,似乎不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彼此之间都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从语法角度形容词词性上很难区分它们的不同,因为这三个后都可以接名词做定语,表示一种好的情况或者事情。所以区分这三个词,需要从语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这三个词除了可以用做动词、形容词,还有可以用做名词的情况。

生活处处有快乐,让我们一起寻找快乐、探索快乐、拥有快乐吧。

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痛苦,只想让他们看到我的快乐。

上面这些句子中,一般不用“高兴”和“开心”,经常用“快乐”,这些句子中的“快乐”都是用做名词,这些句子“快乐”表示一种抽象的东西,有一种名物化的趋势。

(二)语义上分析

从语义上,这三个词都可以归为“高兴”类,表示一种兴奋喜悦的情感。根据心理学理论,高兴是“盼望的目的到达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的情绪体验”。留学生也会经常用到这三个词,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语法上很好区分,而真正在语义上的不同,是导致他们出现错误的原因。

在《(汉语水平) 词汇等级大纲》中“高兴”属甲级词,“快乐”属乙级词,“开心”属于丙级词汇。留学生最先学习的是“高兴和快乐”,而在汉语实际的运用中也是“高兴和快乐”比较常见。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出现下面这样的偏误:

那时候,我一边快乐,一边担心。(高兴)

我对听流行歌曲的看法是赞同的,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高兴。(快乐)

见到你我很快乐。(高兴)

这三个句子,在句法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在语义上有同。第一句有“那时候”这个时间节点,表示一时的感情,应该用“高兴”,而第二句做“带来”的宾语成分,只能用“快乐”,而第三句表示见面时的问候语或者打招呼,只能用“高兴”。例如:

他认为经商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经商可以过正经而快乐的生活。

他们很逗,总是用活泼快乐的心情面对人生。

上面这些句子“生活、心情”,这些对象都是一些抽象的、表示一段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种状态或者感觉,只能用“快乐”而不能用其他的两个词。而“高兴”出现的语言环境如下:

他经常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不理采别人、讽刺、挖苦别人。

他脸上流露出高兴的神色。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这些句子,“高兴”后面所修饰的“表情和神色”都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持久性。“高兴”还有另外一种用法,一般用做交际礼貌用语、问候语、慰问和国际交流,或者初次见面,或者演讲讲话中,表示一种欣慰和内心深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也是短暂性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语,表示一种友好和对彼此的尊重。如下面的例子:很高兴见到你,很高兴认识你。

“开心”这个词属于丙级词汇,对留学生来说,接触的比较晚,更多的出现一些口语交际中,大部分用于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感受。

在公司发展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每次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而转学的时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上面这些句子,“开心”表示是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心情很好,当然这种感觉可以是短暂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偏误的分析和教学策略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设计,更好地让学习者,尽快掌握学习好这三个词的用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去,真正学会它们。

学习者混淆这些词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存在语义差异,这个才是关键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很寂寞的时候,常常想起我很高兴的家庭。

现在,他没有以前那严格了,一般都是高兴的父亲。

上面二句话中的“高兴”应该换成“快乐”。后面所修饰的“家庭”和“父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时的,所以应该用“快乐”更加合理。而留学生刚学汉语,可能不明白时间长短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和影响,他们只知道这两个词都是表示一种很好的心情或者事情。根据上面的分析,“高兴”表示是短时间内产生或者带来的结果。

根据“高兴”和“快乐”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及出现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案。

首先上,在意义上认识这两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第一步我们可以给出这两个词在汉语中最常见的例句用法,在例句中去理解和体会:

快乐的生活 祝你生日快乐很高兴认识你 高兴的样子

根据上面的语义分析,“生活、人生”都是一种长期时间才能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事物,属于持续时间段的感情,而“生日快乐”这种用法属于汉语语言特有的一种祝福语,这样的习惯表达和“高兴”的用法,“很高兴认识你”类似,表示一种初次见面打招呼的用法,而“高兴”的其他用法“样子、表情”都是说话人当时产生的一种感情或者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词首先可以告诉学习者,从时间长短来分析,长时间就是“快乐”,短时间用“高兴”,这样比较容易接受。了解了一些最常见的用法和表达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加以巩固。

从意义和常见的用法上分析了解了“高兴和快乐”的区分之后,我们来看“开心”,“开心”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晚才学习的词,同样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开心”的常见搭配短语:

玩得开心 一件开心的事情 开心的时刻

“开心”一般用于一件比较具体事情或者经历上,大部分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也是立足于一个时间点。如:

那是她十余年来最开心的一次。

赛后她得意地说:“这是我打得最开心的一场球。”

这些句子都是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习者,一般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或者一种经历用“开心”。

基于上面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三个词进行了一些分析和对比,同时结合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角度,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模式:

(一)意义上进行分别分析论述:“高兴”表示一种即刻产生的感情状态,“快乐”是一种长时间可以持续的感情状态,“开心”一般表示发生是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上的感情状态。

(二)句法成分上:三者都可以做形容词,“开心和高兴”还可以做动词,“快乐和高兴”还可以做名词。

(三)时间节点上:高兴:现在(短时间);快乐:过去、现在、将来(长时间);开心:过去(短时间、长时间)

四、结论

本文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从基本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致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和习得方法。要想更好的教好汉语词汇,让学习者更好更快的学会这些同义词的用法,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将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本体研究给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运用本体的知识去解决,最后做到相得益彰,真正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周琳.CSL学习者“高兴类”形容词混淆特征及探因―以“高兴、快乐、愉快”为例.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4

[关健词]人称指示 说话者 听话者 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 1977, 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 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 deixis)和远指指示词 (distal deixis)(levinson 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 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 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人称指示词的语用分析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1)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了结构法和交际法两者之长处的教学法是我们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the speaker is the only on author of this paper.)(何自然1988)

2)we have been observing the phenomenon for years, but at this stage we are still unable to be very specific about its nature or its cause (何自然1988).

当说话人在谈论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时通常用复数形式来表示谦逊,在这种用法上英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都有包括式(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排除式(we-exclusive-of-addressee)之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let us”和它的缩写 “let’s”上,“let us”有时包括听话人有时排除听话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包括还是排除,而“let’s”通常只是包括听话人。在汉语中,“咱们”是包括式而“我们“是排除式,但有时也是包括式。当说话人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说话人通常用“let’s”来代替“let me”来表示听话人也是这个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减少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在汉语中说话人用“咱们”、“我们”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了听话人的情形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这样就实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寻找共同点,说话人也通过用人称代词“we”、“咱们”、“我们”把听话人引到自己的情况下。

莱考夫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指示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段演说:

“by beginning to rebuild our defenses, we have restored credible deterrence and can confidently seek a secure and lasting peace, as well as a reduction of arms. as i said wednesday night, american is back and standing tall. we’ve begun to restore great american values: the dignity of work, the warmth of family, the strength of neighborhood and the nourishment of human freedom. but our work is not finished.”

在里根总统的这段演说中如果我们不考虑篇章,我们就不知道这里“we”和“our”指的是谁,实际上“we”和“our”都是指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或者是两者,里根总统这样用的目的是要让美国人民认同他们的目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一致。

2.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

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话人会表达不同的情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这样说话人就把自己引到听话人的情况下从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例如,一个领导来到一户人家说“咱们家(你们家)今年过得怎么样?”汉语中还有以下例子:

3)你要记住, 我们(你)是学生, 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同志,咱们/我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

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个妻子对饭前不洗手的丈夫和孩子说“we wash our hands before and after dinner to keep fit.”,一个父亲提醒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他可能这么说“tom, what are we supposed to do?”,这样就比较具有说服力,听话人就很容易接受。

这种指代信息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比较亲切,所以这种用法在正式场合主要是长者或者是领导会这么说,在非正式场合消费者或者家长这么说。

3.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 在汉语中,第一人称经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例如:

5)第一年分水的时候确实影响了我们农民的收入,……

这个句子里第一人称“我们”实际上是指“他们—农民”,用“我们”代替“他们”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示出亲切的关系。4.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

因为第三者不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是远指指称。所以说话人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会让人感到有距离感。在某些会话场景中,说话人不用“你”或者“you”来指代听话者而是表示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例如,在厨房的一位妻子对她懒惰的丈夫说:“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这位妻子用“his highness”来代替“you”显示出她与懒惰的丈夫的距离和不亲密感,幽默嘲讽的口气也暴露无遗。第三人称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责备,例如,somebody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但是,如果第三人称代词或者短语用在长者与小孩之间的对话中,情形就完全变了,它不再是表达不满和责备而是表达亲密,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这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6)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带你上街去买糖糖。

7)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8)baby: mum, tell us a story.

mother: ok, but if i tell you a story, will you go to sleep for mama?

这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有时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让人感到亲密感。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与汉语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在缓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人称指示词能帮助说话人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日常交流中要学会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aszczolt, k.m.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lyons, john. semantics, 2 vols.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关德英. “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5

关键词:程度副词 语气副词 开封方言 普通话

引言

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中原方言是北方话中历史悠久的主要的一支。而开封话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官话”的代表,是北方话的先宗。

“可”是开封方言口语中广泛使用的高频词语,在日常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前人对于“可”的研究,往往将其归入语气副词。如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侯学超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王自强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李晓琪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手册》等都将其看做副词,表示强调语气。武克忠主编的《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则明确表示它是语气副词,“用在各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里,可以表示或加强各种不同的语气”,唐启运、周日健主编的《汉语虚词词典》则认为其为语气词。《虚词例释》则进一步阐述了“可”表示的丰富的语气类型:强调、赞叹、肯定、坚决、申辩、祈使、委婉、转折等。一些专门讨论副词次类的论文如李泉①、张谊生②等也都将“可”归入语气副词。这个结论未免有些绝对化,在开封方言中,“可”虽然能够表示语气,但更多的时候是表示一种程度,具体地说,是一个表示程度深的、具有肯定性语义倾向的程度副词。在程度量上,与普通话的“很”相当,表示程度较深;在意义上与普通话的“非常”、“太”相似。

开封方言语气副词“可”和程度副词“可”

下列例句是从开封方言的日常口语中提取的:

(1)人家小两口的感情可好(了),真让人羡慕。

(2)我可从来没干过这事儿!

(3)这个问题可给他难住了。

(4)他的女朋友可漂亮(啦)!

(5)她一笑,眼就变得可小可小。

(6)你可算回来了,把人都急死了!

(7)你提的这箱子可真不轻啊!

(8)他普通话说得可好(啦)!

(9)A:你这棉袄挺好看的。

B:那可不是,也不看看多少钱买的。

(10)A:他这回可吃个大亏。

B:那可不,只有自认倒霉了。

分析上面这些例句可以看出,副词“可”有的在句中只起加强某种语气的作用,去掉并不影响该句成为合语法的句子,也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如例(2)如果说成“我从来没干过这事儿”,例(3)说成“这个问题给他难住了”,句子仍然成立,基本意思也没有改变,只是缺少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而已。例(6)、(7)都是如此。而有些句子中的副词“可”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个“可”,句子要么就不合语法,要么虽然仍是合语法的句子,但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如例(5)中的“可”如果去掉就不符合汉语语法,单个形容词重叠不能作宾语;而例(9)如果说成“他普通话说得好”,就会造成“好“的意义程度降低,改变了说话人想表达强烈的积极肯定的意思的初衷。例(1)、(4)、(5)、(8)也是如此。

例(9)和例(10)中的“可”与否定词连用的用法比较特殊,在开封方言中表示认同和肯定的语气,一般出现在对话中,表示赞同先前说话者的观点,同时引起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可不”是“可不是”的省略形式,意义上相当于判断词“是”。“可不”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前面可加指示代词“那”,后面可以附带语气助词“嘛”、“啊”。

张谊生认为,程度副词的基本句法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从成句单用功能看,程度副词的黏附性很强,任何一个程度副词都不能单说和单用,必须附在中心语的前面或后面;2.从组合搭配功能看,只有那些含有程度或量度意义的词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才可以被程度副词修饰;3.从连用共现功能看,程度副词一般出现在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的后面。上述例句中,(1)、(4)、(5)、(8)中的“可”不能单说和单用,其后所修饰的成分如“好”、“漂亮”、“有趣”、“亲热”、“喜欢”等都是含有程度或量度意义的性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我们可以说“我见到您确实可亲切”、“他曾经可喜欢你”、“宿舍和图书馆都可漂亮”等句子,可见典型的语气副词“确实”、时间副词“曾经”、范围副词“都”都可以出现在“可”的前面。可见,从基本功能看,它完全符合程度副词的身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开封方言中确实存在程度副词“可”,并且和语气副词“可”用法不同。下面结合程度副词“可”的词语搭配具体描述它的功能。

程度副词“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与其他程度副词一样,“可”可以修饰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但和普通话不同的是,开封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还能够修饰方位词、某些动词性短语甚至体词性词语。

可+性质形容词。形容词可以分为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同其他大多数的程度副词一样,“可”只能修饰具有量幅特征的性质形容词,而不能修饰只具有量点特征的状态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大、小、好、坏、冷、热、快、慢、方、圆、冷、远、近等。

例句:他家住得可远可远了。/我家屋后是一块可大可大的麦田。/老师讲得可快可快咧,我都跟不上。/这天可热可热。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伟大、勇敢、坚强、温柔、含糊、优秀、聪明、年轻、生动、主动等。

例句:这屋里可干净。/不用怕,这绳子可结实啦!/现在的中学老师都可年轻啊!

在开封话中,“可”表示的程度和“很”、“非常”相当,当修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时,一般用“可×可×”的重叠形式进一步强调程度,“可×可×”的结构可以在句中充当补语、定语以及谓语。充当补语时后面一般附带语气助词如“了、的、咧”等。这是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和“非常”的不同之处,后面再进行具体分析。

可+心理动词。根据王红斌对心理动词范围和类别的判定,心理动词分为心理状态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和心理变化动词。而心理状态动词内部又分为可控状态动词和非可控状态动词。③例如:

1.心理状态动词

A.可控,如害怕、怀疑、怕、发愁、相信、讨厌、妒忌、恨、担心、想等。

B.非可控,如力图、发觉、深感、认为、以为、觉得、感到、感觉、妄想、坚信、确信、深信、试图、企图、妄图、知道、晓得等。

2.心理活动动词(可控),如猜、猜测、揣测、揣摩、推测、考虑、琢磨、打算、算计、盘算、寻思、计划、谋划等。

3.心理变化动词(可控),如忘、同意、赞成、反对、忘记、回忆等。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1)程度副词“可”可以与所有可控心理状态动词搭配,例:她可害怕见人。/你是不是可讨厌这个人?(2)“可”不能与任何心理活动动词搭配,不能说“可考虑”、“可推测”等。(3)“可”与非可控心理状态动词和心理变化动词的搭配具有选择性。例如可以说“我可明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可同意你们俩的计划”,但不能说“我可感觉……”或者“我可忘记……”。

可+动词短语。程度副词“可”修饰动词性词语的情况相对较少,所修饰的动词性词语多为简单动宾结构短语。

例句:这个凳子可占地方,往那儿挪挪呗。/他这孩子可有礼貌。/这件事可叫人为难。

此外,“可”还能够修饰动补短语。例:这个东西好使,可用得着。

这里的“可”与普通话中的语气副词“可”不同,这里不是加重语气,而是强调程度,意义上与“很”一致,表示“这个东西很能派上用场,用处大”的意思。

可+方位词。在开封方言中,程度副词“可”可以直接与方位词语搭配,表示极端的程度,意义上与“最”有些相似,表示说话人认为自身和目标物之间距离过大,超出了自己能够达到的范围。这也是一种夸张的用法,即使客观距离不是十分远,但在说话人看来,目标物是处在自己的心理位移的最远处的。

例句:他把箱子放得可上边,我够不着(我拿不到)。/我在可外边呢,这会儿赶不回去啊!

单纯方位词如“东、西、左、右、里、外”等不能与“可”搭配,必须与“边、面、头”等结合起来成为方位合成词“东边、左面、里头”等,才能与“可”搭配。

可+体词性词语。“可”能够与名词、区别词及数量词进行搭配,表示程度深,意义上与“很”一致。

1.可+名词

这个男孩儿可阳光,让人喜欢。/她从国外回来,打扮得可新潮。/考研的话英语可关键。

2.可+区别词

“可”能与少数区别词搭配:这辆轿车可高级啊!/他们的婚礼可西式、可浪漫了。/小张第一天上班,穿得可职业。

3.可+数词

开封方言中,“可”与数词的搭配均含贬义,只存在于方言口语中。数词在这里的意义已经改变,属于借代用法。如“二”和“二百五”等都借指不聪明、傻里傻气的人,用数字表示比较隐晦,而“可”又表示程度的加强,后面用借代较为含蓄委婉。

“可”与普通话程度副词“很、非常”的比较

经过上文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开封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很、非常”在语法意义上十分接近,但在用法上存在着差别。

句末助词的附着。程度副词“可”修饰的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后往往带助词“了”、“啦”、“咧”等,如“他们小两口的感情可好咧”。这些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而“可”表示程度相当深,在句中重读,修饰后面的形容词,不能省略。即使句末不附带助词,重音仍落在“可”上,仍然可以表示感叹的语气,同时更加强调“好”的程度。普通话的程度副词“很、非常”用于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等时,句末不带语气助词,如“他们小两口的感情很好”,或者“他们小两口的感情非常好”,句式更倾向于陈述句,表述客观事实。

与动补短语的搭配。开封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后能搭配动补短语,如“他腿长,可跑得快”。“可”的位置虽然在前,但与“跑得可快”中的“可”是一样的,还是修饰“快”。在开封话中,将“可”移到动补短语前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大概与副词的缺失有关。

由于开封方言中不存在程度副词“很、非常”,表示这一意义的只有“可”一词,表示确认语气的语气副词也经常会用“可”,如“我今儿可去不了了”。而程度副词“可”与语气副词“可”有时候就会发生重合,为了简略,只用一个“可”表示,统一放在短语前面,同时起到肯定语气和强调程度的作用。“很、非常”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修饰动补短语。

“可很”的连用。开封方言中还有“可很”这一组合,例如:“这水深得可很,你千万别下去。”两个程度副词连用,极言程度之深。与普通话程度副词“厉害”在语法意义上接近(例:这孩子病得厉害)。这里的“可”并不是语气副词,因为它本身有意义,修饰“很”,如果去掉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程度也随之减弱了。

修饰简单结构。因为“可”只出现在开封话的口语交际中,所以它所修饰的谓词性词语或短语形式简单,多为单音节词或只有一个层次的简单述宾结构短语。具有通俗、简洁的语体风格,且多用于口头答语,如“可中”(非常好)、“可得劲”(很舒服)等。而程度副词“很、非常”就没有限制,后面可以修饰较为复杂的结构。如:“我很欣赏你优雅的谈吐和大方的举止。”“我非常喜欢那个让我拥有自信笑容的老师。”

综上所述,开封话的程度副词“可”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普通话的程度副词有着不同之处,更有别于语气副词“可”。应在副词次类划分中对“可”进行细致分类,在有关“可”作为程度副词的使用方面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 释:

①李泉:《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②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1)。

③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6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时常常受到母语韩语的影响,出现一些汉语介词使用上的偏误。目前研究韩国学生汉语偏误现象的大都是中国人,韩国人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一些中国学者不太了解韩语语法,因此产生了对韩国学生偏误现象的误解。笔者在韩国教学生汉语时,也常常发现学生使用介词的偏误。笔者作为韩国人,对韩国学生的偏误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普遍感到汉语的介词难学难用,原因之一是汉语和韩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韩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韩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所以其语法差别很大。韩语中没有与汉语介词相对应的词类,因此韩国学生学习起来尤其感到吃力。

二、介词“在”偏误现象

据吕叔湘(1999)认为,“在”字结构用法有五:①表示时间;②表示处所;③表示范围;④表示条件,构成“在+动名词短语+下”的格式,用在动词或者主语前边;⑤表示行为的主体。介词“在”可以与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等,还可与方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时间、空间、范围、条件等等。“在”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作状语、补语,还可以作定语、宾语等。韩国学生使用介词“在”时,出现的偏误主要是遗漏、误加、错序、混用等。下面我们对韩国学生使用介词“在”的偏误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遗漏偏误

1.“在”的遗漏

有的韩国学生使用“在+处所”这一句型过程时缺失了介词“在”。这种偏误在初学汉语的学生中相当普遍,学生意识不到汉语介词“在”的作用,就把介词“在”遗漏了。

(1)*我济州大学学习汉语

我在济州大学学习汉语

(2)*回家以后,我家里看书、看电视

回家以后,我在家里看书、看电视

(3)*我昨天街上看到你了

我昨天在街上看到你了

这些例子的处所词前面应该加上介词“在”。

2.方位词的遗漏

介词“在”的宾语后面加上方位词“上、中、里、下”等构成介宾词组,表示范围、界限、条件等。使用哪个方位词要根据宾语的性质和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但对韩国学生来说,介词“在”与方位词的组合掌握起来很难。并且在韩语中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不说方位词。

(4)*在我们班同学,他最努力(우리반에서 그가 제일 열심히한다.)

在我们班同学中,他最努力

(5)*在老师的帮助,我进步很快(선생님의 도움하에 우리들 진보가 빠르다.)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进步很快

(6)*他把照片放在桌子(그는 사진을 책상(위)에 놓았다.)

他把照片放在桌子上

例(4)的“我们班同学”后面应该加上“中”,表示范围。例(5)的“老师的帮助”后面应该加上“下”,表示条件。例(6)的“放在桌子”后面应该加上“上”,表示所在的处所。

(二)误加介词

误加介词是韩国学生在写作和口语中常常出现的问题。韩国学生常常在不该使用介词的位置上使用了介词。造成误加介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不了解汉语介词“在”省略的用法和条件,或者是受母语的干扰。

(7)*在我们班有十个人(우리반에는 10명이 있다.

我们班有十个人)

(8)*在路上围着很多人(길에 많은 사람들로 에워싸다.)

路上围着很多人

(9)*在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벽에 중국 지도 한 장이 있다.)

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

汉语存现句句首表示处所、时间的词语或者短语前面,一般不用介词“在”。但韩语跟汉语不同,表示处所、时间的词语不管是在句首还是在句中都要加韩语助词“-에/-에서”,所以韩国学生常常犯错误。这些例子应该删掉介词“在”。

(10)*我住在的地方很远

我住的地方很远

例(10)产生偏误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把“住在”看成了一个词,因为它们的结合很密切。老师经常造这样的句子给学生示范,比如:“你住在哪儿?我住在济州岛/我跟父母住在一起”。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举例,而不加以说明,学生就会产生误解,误认为“住在”是一个词。

(三)错序偏误

在韩语中,跟汉语介词“在”相当的助词“-에、에서”要放在表示地点、场所的名词性短语之后,例如:“我在交通大学学习汉语”用韩语的语序表示出来应该是“我交通大学在学习汉语”。

(11)*我食堂在吃饭(나는 식당에서 밥을 먹는다.)

我在食堂吃饭

(12)*我补习班在学习汉语(나는 학원에서 중국어를 배운다.)

我在补习班学习汉语

(13)*我吃饭在家(나는 집에서 밥을 먹는다.)

我在家吃饭

(14)*我学习汉语在济州大学(나는 제주대학에서 중국어를 배운다.)

我在济州大学学习汉语

例(13)、(14)的偏误,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这也是受韩语影响的结果,但我们认为出现这种偏误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差不多,英语的介词短语放在句子的后面,因此韩国学生以为汉语的介词也可以放在句子后,产生了这样的偏误。

(四)混用介词

在韩语中“在、从、到、离”都可以使用助词“-에/-에서”,而且都可以跟处所词组成介宾短语。韩国学生误认为“在”是最常用的介词,因此应该用别的介词的时候也使用介词“在”。出现这种偏误主要是由于不了解汉语常用介词的用法或者受母语的干扰。

(15)*我在韩国来的

我从韩国来的(나는 한국에서 왔다.)

(16)*我家在学校很近

我家从学校很近(우리집은 학교에서 가깝다.)

(17)*在昨天,我才收到他的信

从昨天,我才收到他的信(저녁에 나는 그의 편지를 받았다.)

例(15)中的“在韩国”应该改为“从韩国”,表示起点。例(16)中的“在学校”应该改为“离学校”,表示距离。例(17)的“在昨天”应该改为“到昨天”,表示到达。

三、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一,对外语学习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母语。对韩国学生来说,母语对学习汉语介词的影响是很大的。韩语中没有介词。韩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特点是造成介词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如:介词短语“在+家里”在韩语中是“家里+在”。因为这种语序的颠倒所以产生“介词错序”的偏误现象。

第二,汉语介词本身用法复杂,如近义介词的区别,介词的省略条件及省略特点,在什么条件下不可以省略,介词灵活的句法位置等。韩国学生还没有掌握汉语介词“在”的用法和特点,因此在使用介词过程中常常产生偏误。

第三,语法知识,往往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太少。虽然教师讲得很全面,但是学生还是理解不清,尤其是学生最容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点没有作为重点和难点来练习,所以经常产生偏误。

四、教学对策

第一,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方面首先遇到的是语序问题,这在初学汉语的学生中最为明显。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动宾,韩语的基本语序是主宾动;汉语依靠数量众多、用法复杂的虚词造句,韩语则是依靠词尾和韩语助词。

讲介词“在”时,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公式——“在+处所词+动词”,然后造句:“在食堂吃饭/在家看电视”。教师可以把处所词空白,让学生填空;也可以把动词空白,让学生填空,如学生出现偏误,应当再结合偏误给学生讲规则。

第二,受母语韩语的影响,韩国学生在使用“在+处所+动词”时,常常遗漏介词“在”,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在”的使用。

学习介词“在”作结构补语时,容易将“住在”“放在”等看成一个词使用,这一方面给学生正确使用“在”作补语带来了一些便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住、放”等词的掌握。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对这些词语加以区分,以便准确掌握它们的用法。

第三,汉语中,某些方位词语在表达语意时必须使用介词“在”,而另一些方位词语在使用时则绝对不能使用介词“在”。如果教师对有时用或者有时不用介词表示方位处所的特点讲解不清楚,可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惑。我们认为,课堂上教师对这一方面加以适当强调,对学生掌握汉语介词“在”的特点将有所帮助。另外,在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清楚使用“在”的介词短语中方位词的重要性。

五、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韩国学生使用介词“在”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遗漏、误加、错序、混用,还探讨了针对介词偏误的一些教学对策。对有些语法现象的研究还不深入,对介词“在”的解释深度也不够,相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丁安琪,沈兰.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

[4]张艳华.韩国学生韩语介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

[5]吴成焕.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06.

[6]崔立武.韩国学生汉语介词学习错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12).

[7]王辛丹.从语言习得角度看美国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在”的偏误现象[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8]왕종연.조사 용법에 대한 한국어와 중국어 비교 연구[M].석사논문,단국대학교,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