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情的词语范例6篇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1

关键词:高兴;快乐和开心; 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进行过研究,有关于同义词定义界定的研究,有关于同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也有关于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别的研究。(刘叔新,1987)认为,同义词,就是指词的意义相同或意义相似(近)的词。(石安石1961)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而在语言学界把同义词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而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意义相近的词,只包括近义词(黄伯荣、廖旭东,1999)。

一、本文同义词的界定

同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种非常特别也十分重要的词,无论在汉语本体研究或者教学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同义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历来同义词的研究和教学也是一个富有争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现代汉语》第五版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定义作为标准和参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词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一个义项相同或者相近,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为同义词。如“高兴”、“快乐”、“开心”这三个词,在“一种兴奋的、愉快的感情”这个义项上可以处于同一同义义场,我们可以把这三个词归类为同义词。

二、“高兴、快乐和开心”句法、语义分析

“高兴、快乐和开心”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一种高兴、愉快的情感,在汉语中很多情况可以通用,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掌握好这三个词的用法十分困难。首先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这三个词的定义:

【高兴】

①形:愉快而兴奋。听说你要来,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②动: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做某件事;喜欢。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开心】

①形:心情快乐舒畅。大伙儿在一起,说说笑笑,十分开心。

②动:戏弄别人,使自己高兴。

【快乐】形:感到幸福或满意:快乐的微笑;祝您生日快乐。

(一)句法上区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高兴”有两种词性标注,一种是用做形容词,一种用做是动词;对“开心”标注也是两种词性;而“快乐”只有一种词性。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做谓语和状语为主。作为动词的“高兴”表示的是情感、意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称为心理活动动词。“高兴”通常后面会有具体的事情或者一次经历。如:“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这个句子,“高兴”修饰后面的动词“看”,表示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或者是一种情感的使然。从语法上来说,作为动词的“高兴”后加动词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如:小明高兴看书,对上网没有兴趣。

“开心”做动词的时候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带有一种不好的意味,蕴含一种调侃的语气。如: 不要拿他开心了, 他什么都不知道。

“开心”用做动词,也是做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一般加“了”或者“的”这样的语气词,表示一种语气,不像“高兴”后还有动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成分。而“快乐”就没有动词这一词性。

所以从动词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区分,“高兴”指的是一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而“开心”做动词后面经常指的是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通常带有一种调侃的语气,“快乐”不能用作动词。

再看三个词做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就是充当定心结构的定语、谓语或者补语。这三个词都可以做定语,如:

他不抽烟,不喝酒,偶尔遇上高兴的事情,便喝几口啤酒。

每周两次与家人聚会,也是宋美龄最开心的时刻。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成人要为幼儿创设能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

例句都是做定语的情况,似乎不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彼此之间都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从语法角度形容词词性上很难区分它们的不同,因为这三个后都可以接名词做定语,表示一种好的情况或者事情。所以区分这三个词,需要从语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这三个词除了可以用做动词、形容词,还有可以用做名词的情况。

生活处处有快乐,让我们一起寻找快乐、探索快乐、拥有快乐吧。

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痛苦,只想让他们看到我的快乐。

上面这些句子中,一般不用“高兴”和“开心”,经常用“快乐”,这些句子中的“快乐”都是用做名词,这些句子“快乐”表示一种抽象的东西,有一种名物化的趋势。

(二)语义上分析

从语义上,这三个词都可以归为“高兴”类,表示一种兴奋喜悦的情感。根据心理学理论,高兴是“盼望的目的到达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的情绪体验”。留学生也会经常用到这三个词,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语法上很好区分,而真正在语义上的不同,是导致他们出现错误的原因。

在《(汉语水平) 词汇等级大纲》中“高兴”属甲级词,“快乐”属乙级词,“开心”属于丙级词汇。留学生最先学习的是“高兴和快乐”,而在汉语实际的运用中也是“高兴和快乐”比较常见。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出现下面这样的偏误:

那时候,我一边快乐,一边担心。(高兴)

我对听流行歌曲的看法是赞同的,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高兴。(快乐)

见到你我很快乐。(高兴)

这三个句子,在句法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在语义上有同。第一句有“那时候”这个时间节点,表示一时的感情,应该用“高兴”,而第二句做“带来”的宾语成分,只能用“快乐”,而第三句表示见面时的问候语或者打招呼,只能用“高兴”。例如:

他认为经商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经商可以过正经而快乐的生活。

他们很逗,总是用活泼快乐的心情面对人生。

上面这些句子“生活、心情”,这些对象都是一些抽象的、表示一段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种状态或者感觉,只能用“快乐”而不能用其他的两个词。而“高兴”出现的语言环境如下:

他经常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不理采别人、讽刺、挖苦别人。

他脸上流露出高兴的神色。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这些句子,“高兴”后面所修饰的“表情和神色”都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持久性。“高兴”还有另外一种用法,一般用做交际礼貌用语、问候语、慰问和国际交流,或者初次见面,或者演讲讲话中,表示一种欣慰和内心深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也是短暂性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语,表示一种友好和对彼此的尊重。如下面的例子:很高兴见到你,很高兴认识你。

“开心”这个词属于丙级词汇,对留学生来说,接触的比较晚,更多的出现一些口语交际中,大部分用于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感受。

在公司发展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每次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而转学的时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上面这些句子,“开心”表示是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心情很好,当然这种感觉可以是短暂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偏误的分析和教学策略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设计,更好地让学习者,尽快掌握学习好这三个词的用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去,真正学会它们。

学习者混淆这些词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存在语义差异,这个才是关键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很寂寞的时候,常常想起我很高兴的家庭。

现在,他没有以前那严格了,一般都是高兴的父亲。

上面二句话中的“高兴”应该换成“快乐”。后面所修饰的“家庭”和“父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时的,所以应该用“快乐”更加合理。而留学生刚学汉语,可能不明白时间长短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和影响,他们只知道这两个词都是表示一种很好的心情或者事情。根据上面的分析,“高兴”表示是短时间内产生或者带来的结果。

根据“高兴”和“快乐”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及出现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案。

首先上,在意义上认识这两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第一步我们可以给出这两个词在汉语中最常见的例句用法,在例句中去理解和体会:

快乐的生活 祝你生日快乐很高兴认识你 高兴的样子

根据上面的语义分析,“生活、人生”都是一种长期时间才能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事物,属于持续时间段的感情,而“生日快乐”这种用法属于汉语语言特有的一种祝福语,这样的习惯表达和“高兴”的用法,“很高兴认识你”类似,表示一种初次见面打招呼的用法,而“高兴”的其他用法“样子、表情”都是说话人当时产生的一种感情或者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词首先可以告诉学习者,从时间长短来分析,长时间就是“快乐”,短时间用“高兴”,这样比较容易接受。了解了一些最常见的用法和表达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加以巩固。

从意义和常见的用法上分析了解了“高兴和快乐”的区分之后,我们来看“开心”,“开心”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晚才学习的词,同样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开心”的常见搭配短语:

玩得开心 一件开心的事情 开心的时刻

“开心”一般用于一件比较具体事情或者经历上,大部分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也是立足于一个时间点。如:

那是她十余年来最开心的一次。

赛后她得意地说:“这是我打得最开心的一场球。”

这些句子都是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习者,一般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或者一种经历用“开心”。

基于上面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三个词进行了一些分析和对比,同时结合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角度,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模式:

(一)意义上进行分别分析论述:“高兴”表示一种即刻产生的感情状态,“快乐”是一种长时间可以持续的感情状态,“开心”一般表示发生是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上的感情状态。

(二)句法成分上:三者都可以做形容词,“开心和高兴”还可以做动词,“快乐和高兴”还可以做名词。

(三)时间节点上:高兴:现在(短时间);快乐:过去、现在、将来(长时间);开心:过去(短时间、长时间)

四、结论

本文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从基本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致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和习得方法。要想更好的教好汉语词汇,让学习者更好更快的学会这些同义词的用法,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将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本体研究给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运用本体的知识去解决,最后做到相得益彰,真正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周琳.CSL学习者“高兴类”形容词混淆特征及探因―以“高兴、快乐、愉快”为例.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2

[关健词]人称指示说话者听话者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1977,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deixis)和远指指示词(distaldeixis)(Levinson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

二、第三人称代词。人称指示词的语用分析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1)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了结构法和交际法两者之长处的教学法是我们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Thespeakeristheonlyonauthorofthispaper.)(何自然1988)

2)Wehavebeenobservingthephenomenonforyears,butatthisstagewearestillunabletobeveryspecificaboutitsnatureoritscause(何自然1988).

当说话人在谈论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时通常用复数形式来表示谦逊,在这种用法上英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都有包括式(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排除式(we-exclusive-of-addressee)之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letus”和它的缩写“let’s”上,“Letus”有时包括听话人有时排除听话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包括还是排除,而“Let’s”通常只是包括听话人。在汉语中,“咱们”是包括式而“我们“是排除式,但有时也是包括式。当说话人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说话人通常用“let’s”来代替“letme”来表示听话人也是这个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减少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在汉语中说话人用“咱们”、“我们”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了听话人的情形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这样就实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寻找共同点,说话人也通过用人称代词“we”、“咱们”、“我们”把听话人引到自己的情况下。

莱考夫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指示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段演说:

“bybeginningtorebuildourdefenses,wehaverestoredcredibledeterrenceandcanconfidentlyseekasecureandlastingpeace,aswellasareductionofarms.AsIsaidWednesdaynight,Americanisbackandstandingtall.We’vebeguntorestoregreatAmericanvalues:thedignityofwork,thewarmthoffamily,thestrengthofneighborhoodandthenourishmentofhumanfreedom.Butourworkisnotfinished.”

在里根总统的这段演说中如果我们不考虑篇章,我们就不知道这里“we”和“our”指的是谁,实际上“we”和“our”都是指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或者是两者,里根总统这样用的目的是要让美国人民认同他们的目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一致。

2.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

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话人会表达不同的情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这样说话人就把自己引到听话人的情况下从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例如,一个领导来到一户人家说“咱们家(你们家)今年过得怎么样?”汉语中还有以下例子:

3)你要记住,我们(你)是学生,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同志,咱们/我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

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个妻子对饭前不洗手的丈夫和孩子说“Wewashourhandsbeforeandafterdinnertokeepfit.”,一个父亲提醒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他可能这么说“Tom,whatarewesupposedtodo?”,这样就比较具有说服力,听话人就很容易接受。

这种指代信息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比较亲切,所以这种用法在正式场合主要是长者或者是领导会这么说,在非正式场合消费者或者家长这么说。

3.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在汉语中,第一人称经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例如:

5)第一年分水的时候确实影响了我们农民的收入,……

这个句子里第一人称“我们”实际上是指“他们—农民”,用“我们”代替“他们”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示出亲切的关系。4.第三人称代替第

一、二人称

因为第三者不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是远指指称。所以说话人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会让人感到有距离感。在某些会话场景中,说话人不用“你”或者“you”来指代听话者而是表示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例如,在厨房的一位妻子对她懒惰的丈夫说:“Wouldhishighnesslikesomecoffee?”这位妻子用“hishighness”来代替“you”显示出她与懒惰的丈夫的距离和不亲密感,幽默嘲讽的口气也暴露无遗。第三人称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责备,例如,Somebodydidn’tcleanupafterhimself.

但是,如果第三人称代词或者短语用在长者与小孩之间的对话中,情形就完全变了,它不再是表达不满和责备而是表达亲密,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这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6)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带你上街去买糖糖。

7)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8)Baby:Mum,tellusastory.

Mother:Ok,butifItellyouastory,willyougotosleepforMama?

这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有时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让人感到亲密感。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与汉语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在缓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人称指示词能帮助说话人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日常交流中要学会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aszczolt,K.M.MEANINGINLANGUAGEANDDISCOURS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Levinson,Stephen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3]Lyons,John.Semantics,2vols.London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4]关德英.“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3

    [关健词]人称指示说话者听话者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1977,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deixis)和远指指示词(distaldeixis)(Levinson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

    二、第三人称代词。人称指示词的语用分析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1)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了结构法和交际法两者之长处的教学法是我们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Thespeakeristheonlyonauthorofthispaper.)(何自然1988)

    2)Wehavebeenobservingthephenomenonforyears,butatthisstagewearestillunabletobeveryspecificaboutitsnatureoritscause(何自然1988).

    当说话人在谈论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时通常用复数形式来表示谦逊,在这种用法上英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都有包括式(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排除式(we-exclusive-of-addressee)之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letus”和它的缩写“let’s”上,“Letus”有时包括听话人有时排除听话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包括还是排除,而“Let’s”通常只是包括听话人。在汉语中,“咱们”是包括式而“我们“是排除式,但有时也是包括式。当说话人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说话人通常用“let’s”来代替“letme”来表示听话人也是这个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减少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在汉语中说话人用“咱们”、“我们”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了听话人的情形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这样就实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寻找共同点,说话人也通过用人称代词“we”、“咱们”、“我们”把听话人引到自己的情况下。

    莱考夫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指示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段演说:

    “bybeginningtorebuildourdefenses,wehaverestoredcredibledeterrenceandcanconfidentlyseekasecureandlastingpeace,aswellasareductionofarms.AsIsaidWednesdaynight,Americanisbackandstandingtall.We’vebeguntorestoregreatAmericanvalues:thedignityofwork,thewarmthoffamily,thestrengthofneighborhoodandthenourishmentofhumanfreedom.Butourworkisnotfinished.”

    在里根总统的这段演说中如果我们不考虑篇章,我们就不知道这里“we”和“our”指的是谁,实际上“we”和“our”都是指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或者是两者,里根总统这样用的目的是要让美国人民认同他们的目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一致。

    2.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

    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话人会表达不同的情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这样说话人就把自己引到听话人的情况下从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例如,一个领导来到一户人家说“咱们家(你们家)今年过得怎么样?”汉语中还有以下例子:

    3)你要记住,我们(你)是学生,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同志,咱们/我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

    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个妻子对饭前不洗手的丈夫和孩子说“Wewashourhandsbeforeandafterdinnertokeepfit.”,一个父亲提醒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他可能这么说“Tom,whatarewesupposedtodo?”,这样就比较具有说服力,听话人就很容易接受。

    这种指代信息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比较亲切,所以这种用法在正式场合主要是长者或者是领导会这么说,在非正式场合消费者或者家长这么说。

    3.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在汉语中,第一人称经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例如:

    5)第一年分水的时候确实影响了我们农民的收入,……

    这个句子里第一人称“我们”实际上是指“他们—农民”,用“我们”代替“他们”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示出亲切的关系。4.第三人称代替第

    一、二人称

    因为第三者不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是远指指称。所以说话人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会让人感到有距离感。在某些会话场景中,说话人不用“你”或者“you”来指代听话者而是表示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例如,在厨房的一位妻子对她懒惰的丈夫说:“Wouldhishighnesslikesomecoffee?”这位妻子用“hishighness”来代替“you”显示出她与懒惰的丈夫的距离和不亲密感,幽默嘲讽的口气也暴露无遗。第三人称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责备,例如,Somebodydidn’tcleanupafterhimself.

    但是,如果第三人称代词或者短语用在长者与小孩之间的对话中,情形就完全变了,它不再是表达不满和责备而是表达亲密,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这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6)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带你上街去买糖糖。

    7)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8)Baby:Mum,tellusastory.

    Mother:Ok,butifItellyouastory,willyougotosleepforMama?

    这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有时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让人感到亲密感。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与汉语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在缓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人称指示词能帮助说话人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日常交流中要学会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aszczolt,K.M.MEANINGINLANGUAGEANDDISCOURS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Levinson,Stephen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4

关键词: 德语 小品词 意义及用法

一、小品词的特征

在用德语进行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似乎和内容并不相关的词,这些词大部分只有三、五个字母构成,通常是属于连词、副词或者形容词,有词义。但是在日常对话中,按其词的本义来理解,句子是不通的,省略这些词又不会改变整个句子的意义,而正确理解这些词就能使句子生动活泼,明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心情和意图,这就是情态小品词。

对于这类词的研究,人们曾经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填充词(Flickw?rter)、填补词(Füllw?rter)、调味词(Würzw?rter)、小品词(Partikeln)、交际小品词(kommunikativer Partikeln)、表达情感小品词(emotional-expressive Partikeln)、情态小品词(Modal partikeln),语气小品词(Abt?nungs partikeln)。在各种各样的称呼中,人们更偏爱于情态小品词和语气小品词。比如:Johannes Erben将情态小品词定义为表达情感的词,尤其常用于口语交际,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在句子里与动词构成一个句法的和语音的统一体,它们通常跟在变位谓语的后面;Paul Grebe认为语气小品词是口头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副词,目的是协调说话的语气,增加色彩。说话人使用这些词来表达他的惊讶、恼火、疑惑及无可奈何等情绪。

情态小品词主要有以下特征:从词法的层面上来看没有词形变化,也没有比较级,属于副词类,词身通常都很短小;从句法的层面上来看,情态小品词不属于句子成分,而只与整个句子的情态有关,也不能被否定或被提问,不能位于句首,一般发轻音,可以省略。

熟练地掌握情态小品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在相互交往时不仅要表达其本意,还要表达其隐含的意义,即内在的心理状态,如无可奈何、不高兴、不耐烦、轻蔑、冷漠、意外、惊讶、个人的关切等,情态小品词就是表达这类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下面就德语初级学习阶段十个最常用的情态小品词与其作为副词、连词或形容词的用法作一比较。

二、小品词的意义及用法

1.aber

a.作为连词,表示对比或限定,可翻译为“然而,但是、却”等。

Er ist reich,aber nicht glücklich.他很富有,却不幸福。

Aber das kann doch nicht wahr sein!可是,这可能的确不是真的!

b.作为情态小品词,表示强调说话人的情感,比如:肯定、惊奇、喜悦或者不满以及某种劝告,译成中文可以是“当然”,“真……啊”,“那”,“可要……啊”等。

A:Kommst du morgen mit uns zusammen?你明天跟我们一起来吗?

B:Aber natürlich!当然一起来啦!

2.auch

a.作为副词或者连词,意思是“也”,“同样”,“不论”,“即使”等。

Das kann Ihnen auch passieren.这种情况您同样可能遇到。

Du bist mir willkommen,wann immer du auch kommst.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我总是欢迎你。

b.作为情态小品词,①表示不仅同意对方说的话,而且有理由;②表达一种不确定性、怀疑、担心;③表示谴责、恼怒、惊异、诅咒。

Kann ich mich auch darauf verlassen?我真能对此放心吗?

Du bist auch immer der letzte!你怎么老是最后一个呢!

3.denn

a.作为连词,连接两个并列句,说明原因。

Ich gehe nicht mit,es sei denn,er entschuldigt sich bei mir.我不去,除非他向我道歉。

b.作为情态小品词,多用于疑问句,即可使提问的语气委婉自然,又可表示惊讶、怀疑、不耐烦或指责,可译成“啦、呀、呢”,“究竟”,“到底”等。

Keine Ahnung!Woher soll ich denn das wissen?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他在干什么呢?

Wer kann denn so ein teueres Auto kaufen?可谁会买一辆这么贵的汽车呀?

4.doch

a.作为连词或副词,表示转折,意为“但是”,“然而”,“仍然”。

Wir warteten lange,doch er kam nicht.我们等了很久,然而他没有来。

b.作为情态小品词,①用于陈述句、命令句、愿望句加强语气,表示肯定、否定、不耐烦、愤怒、惊奇;②用于陈述句形式的问句,表示怀疑和担心,希望得到安慰,中文可译成“不是……吗”,“啊”,“吧”,“就好了”等。

Er hat es doch schon gesagt?他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Du verl?sst mich doch nicht?你不会离开我吧?

5.eben

a.作为副词,表示在同一时间或者勉强达到,意为“刚才”,“刚好”;同时还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平的,平坦的”。

Das reicht so eben aus.这刚好够用。

Hier ist ein ebenes Land.这里有一片平坦的原野。

b.作为情态小品词,①强调某一事实不可改变,不得不接受;②赞同某一说法,但却不以为然;③缓和否定的语气。

Das ist eben nicht mehr zu?ndern.这就是不能再改变了。

Diese Wohnung ist nicht eben teuer.这套公寓并不那么贵。

6.einfach

a.作为副词或者形容词,意思是“单一的”,“容易的”,“简单的”等。

Das ist sehr einfach zu verstehen.这很容易理解。

Er spricht einfach und deutlich.他说话简单明了。

b.作为情态小品词,表示说话者对某一客观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其主观态度,使听者明确地知道说话者的决定,无须再思索或者讨论了。其含义是“干脆”,“索性”,“根本”,“简直”,“实在”等。

Warum hast du ihn nicht einfach gefragt?你为什么不直截了当问他呢?

Ich habe einfach keine Lust dazu.对此我根本就没兴趣。

7.ja

a.作为副词,表示对一般疑问句的赞同与确认,常与副词“doch”,“freilich”,“gern”,“gewiβ”,“natürlich”连用;用在陈述句的句尾且升调,是表示对别人看法的怀疑,或谨慎地强调自己说话的正确性以及委婉地请求。

Es wird heute regnen,ja?今天会下雨,是吧?

b.作为情态小品词,①在叙述句中总结性地确认已知的事实,加强肯定的语气;②在命令句中,强调愿望和要求。中文的含义“是……嘛”,“就是”,“一定”,“千万”,“可……呀”。

Er hat uns ja nichts gesagt.他是什么也没告诉我们嘛。

Das ist schwer,ja unm?glich.这很困难,简直是不可能的。

8.mal

a.作为副词,表示一个不确切的时间“曾经”,“一次”。

Ich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我曾经去过德国一次。

b.作为情态小品词,在表达请求、要求或命令时的语气显得比较缓和,听起来更亲切和友好,意为“啊”,“吧”,“一下”。

Darf ich mich Ihnen mal vorstellen?请允许自我介绍一下!

Kommen Sie mal zu mir!到我这儿来吧!

9.nur

a.作为副词,表示有所限制,意思是“只是”,“只不过”,“仅仅”。

Er ist auch nur ein Mensch!他也只不过是个人。

Wir haben nur eine Stunde Zeit.我们仅有一个小时时间。

b.作为情态小品词,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①在疑问句中表示关注、不安、惊讶等;②在祈使句中表示要求或愿望,还可以表示安慰或鼓励。中文的含义是“究竟”,“到底”,“千万”,“务必”,“好了”,“就是了”。

nur keine Aufregung!千万别激动!

Wenn ich nur Deutsch sprechen k?nnte!我要是会说德语就好了!

10.schon

a.作为副词,表示比预计的要快、要早、要多,或者在某事之前就开始了,意为“已经”,“就”,“早已”等。

Ich lerne schon drei Jahre Deutsch.我已经学了三年德语。

Er muss schon um sechs Uhr aufstehen.他六点就得起床。

b.作为情态小品词,①相信某事会发生,常用于安慰、劝说;②在命令句中表示不耐烦;③在反问句中表示强调,多用于轻视的语气;④表示有限制的赞同。

Das schaffst du schon.你是会成功的。

Das Essen schmeckt schon gut.Aber ich bin nicht hungrig.饭菜倒是很可口,不过我不饿。

参考文献:

[1]Johannes Erben:Deutsche Grammatik.Ein Abriβ.München, 1972.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5

关键词:论语 情绪心理动词 同义词

一、前言

对同义词的界定是进入同义词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的同义词界定基于“义位相同说”。凡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不同的,都纳入同义词范围进行考辨。

心理动词,顾名思义是指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是人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的反映。张家合(2007)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将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患”;动作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性能高位,如“猜”“测”。同时根据情绪的特点,将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本研究中,我们将《论语》中的心理动词分为情绪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和意愿类心理动词,其中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包括表示情绪、情感的心理动词。根据《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左衍涛、王登峰,1997)中作者对情绪词的实验和分类,本文所选取的情绪心理动词皆是反映中国人认知的典型情绪心理动词。另外,表“尊敬”义的“尊、敬、尚”同义词组属于积极意愿心理动词,不属于情绪心理动词。

在《论语》中表示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组共有10组,分别是:

1.乐、喜、悦 2.乐、爱、好 3.疚、怍

4.悔、憾 5.怨、尤 6.忿、怒、愠

7.哀、恸、伤、戚 8.厌、恶、憎、疾、

9.惮、恐、畏、葸、惧 10.忧、患、虑、劳、病

以上便为《论语》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根据学者对于情绪心理活动词的研究中有关情绪单极维度的分类,我们将这10组分为“正情绪心理动词”和“负情绪心理动词”。其中正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积极作用的情绪,负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消极作用的情绪。在上述例子中,1、2组为积极情绪心理动词,其余为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可以看出,《论语》中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占据较大比重,且分类具体,种类繁多。本文将从正、负情绪类心理动词的两个维度里各取几组进行分析和阐释,对比各自在同义基础上的细微差别。

二、正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乐、爱、好

“乐、爱、好”这三个词都表示“喜爱”义,且具有基本相同的语法功能,都能够带宾语。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在该句中,孔子表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其中“好”明显是“喜爱”义,可以算是[+喜爱]这一义项的典型成员或者说是合格成员。杨伯峻将“乐”定义为及物动词,解释为“嗜好”。张敬夫《论语集注》:“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用对粮食的态度来比喻“好”与“乐”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乐”是更进一步的“好”,其程度明显大于“好”。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例(2)是指樊迟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要爱人。这里的“爱”不仅仅是“喜爱”,更多的还是一种爱护。如果我们使用替换法,将“爱”用“乐”或“好”代替,则发现不仅是搭配对象上的不和谐,同时在语义上也出现不妥,因为“爱”多是一种基于喜爱之情的“爱护”。

总之,“乐、爱、好”三个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1.使用频率: 爱>乐>好。在《论语》中“乐”表示“爱好、嗜好”义共出现了9次,“爱”出现了8次,“好”出现了51次。可见,就使用频率来说,在上古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好”来表示“喜爱”义。

2.适用范围和对象: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发现,“好”的适用范围较广,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都可以;而“乐”多用于抽象事物;“爱”的对象主要是人。从下列例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

3.使用程度:爱>乐>好。以例句为例:

(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在例(6)中,“好”与“恶”相对,表示的仍然是“喜爱”义,例(7)意思是“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其中“爱”指“喜爱”,从例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喜爱的程度要大于“好”。在《论语集释》中有这样的解释:“爱不但父子之爱子,兄之爱弟,士爱友,君爱臣民,师爱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尽忠于父处,士亦有尽忠于友处,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但不必贯忠爱而一之也。” 可见,此处的“爱”和“忠”并列,是用来和“君臣之爱”“兄弟之爱”等形成比照,比“好”这种“喜爱”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而“乐”主要表示的是一种嗜好,喜爱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好、乐、爱”三者如果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示为:

好:[+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乐:[+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爱:[+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二) 乐、喜、悦(说)

乐、喜、悦(说)这三个词均有“高兴”的意思,都是表示内心产生愉悦的情绪,使用范围基本相同。首先看其文字学解释:

喜,许慎《说文》: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虚里切。

乐,许慎《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玉角切。段注:乐者五声八音总名。乐记曰:乐者,乐也。古音乐与喜乐无二字,亦无二音。杨树达按:段说是也。喜训乐,乐谓音乐。字从豈者,豈即今鼓字。豈表乐器,口表乐歌,故喜字从之。闻音乐则人喜乐,喜之为欢喜,乐之为欢乐,皆后起之引申义也。①可以看出,“喜”“乐”在语义上本无太大区别。

悦,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我们在《说文》中并没有找到该字。《广韵》:“悦,喜乐也。”《广雅·释诂》:“悦,喜也。” “悦”多用“喜”来进行训释。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原文中的例句: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1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在这三个例子中“乐、说、喜”这三个词可以进行互换,语义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异,都是在外事或外物的条件下内心产生高兴、愉悦的情绪。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使用频率: 乐>悦(说)>喜。《论语》中“乐”表示“快乐”,出现了15次,“悦(说)”表示“高兴”,出现了11次,“喜”则出现了5次。

2.语法功能:“悦(说)”“喜”多可以用否定副词加以限制,而“乐”通常不受否定副词的限制。

(1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

(1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张》)

(1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三、负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疚、怍

“疚、怍”这两个词在《论语》中都只出现了一次。通过查阅上古的一些文献发现,“疚、怍”在上古时期的出现频率都不高,“怍”在《左传》《诗经》中都没有出现。

(1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16)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

怍,《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在各切。”许慎将其解释为“惭愧”义。 疚,本义是“久病,疾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嵇康《太师箴》:“故子洲称疚,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②“疚”的“惭愧”义多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并且多表示因过失感到内心惭愧痛苦。由于二者在上古时期的著作中出现频率都较低,所以在辨析时需要考虑两个词的其他义项来进行分析词义侧重点。

“怍”,除了表示”羞惭、惭愧“之义外,还指改变面色。《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毋怍。”尹知章注:“怍,谓变其容貌。”指心理活动发生了某种变化,在面部表情上也发生了变化。“疚”还有“忧伤、忧虑”义。《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用义素分析法表示为:

怍:[+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疚:[+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二)哀、恸、伤、戚

“哀、恸、伤、戚”这四个词均有“悲伤难过”义,首先看其在原文中的具体意义:

(1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18)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焉?” (《先进》)

(1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20)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例句(17)是,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其中“哀”是最基本的悲伤难过之义,具有普遍意义。例句(18)是说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其中,郑玄注曰:“恸,变动容貌。”马融注:“恸,哀过也。”例句(19)中《论语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这里是用来形容音乐虽然哀婉但不会伤害人的身体。可见,“伤”是哀伤过度以至于身体受到伤害。例句(20)意思是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认为就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在这里,“戚”是过度悲哀的意思。《礼记·檀弓》:“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也证明“戚”应当理解为“过度悲伤”。

一般来说“哀、戚、悼、悲”常常放入一个语义场中进行辨析,而“恸”和“痛”多放在一起进行同义词的辨析。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使用“悲”“悼”的例子。

由于“哀、恸、伤、戚”这类同义词出现的频率较小,因此作出的判断只是反映《论语》一书中的状况,但在考察某些词时会适当考虑些其他著作作为例证:

1.使用频率:哀>恸>戚=伤。“哀”作为动词表示“哀伤”出现6次;“伤”表示“过度悲哀以致伤害身心”只出现了1次,“恸”指悲哀过度,出现了4次;“戚”表示悲哀过度也只出现了1次。

2.感情程度:伤>恸;戚>哀。《广雅》:“哀,痛也。”《玉篇》:“哀,哀伤也。”“哀”表示伤心、伤痛;《广韵》:“恸,恸哭,哀过也。”形容“恸”是过度悲哀,如《论衡·问孔》:“夫恸,哀之至也。”就是说“恸”是“哀”到达了极致;而“伤”则表示因悲伤过度而使身体受到伤害。《诗经》:“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这里的“伤”指悲伤难过,程度相对来说较重“哀”的程度相对最低,“伤”的程度最高,而“戚”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过度悲哀,可见其程度也大于“哀”。通过义素分析法我们可以看的更清楚:

哀[+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伤[+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恸[+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戚[+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3.语法功能:“恸、戚、伤”均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够带宾语,而“哀”可以带宾语。虽然《论语》中并没有出现“哀”带宾语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在其他著作中找到: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诗经·卫风·有狐》)

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楚辞·九叹·愍命》)

(三)忧、患、虑、劳、病

“忧、患、虑、劳、病”这几个词都有“担心、忧虑”的意思。《说文》:“忧,不动也。从心,尤声。”《说文》:“虑,谋思也。”《说文》:“患,忧也。”“劳、病”所表示的担心、焦虑都是在本义之上的引申。从以下例句中进行分析:

(2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2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24)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尧曰》)

(2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分析上述例句,我们发现这五个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频率:患>忧>虑>劳=病。在这五个词中“患”“忧”使用的频率都较高,分别达到了17次,15次,其余三个出现频率较低,分别是3次,2次,2次。

2.词义侧重:“忧”本义指因心中有了忧愁之事而显现在脸上,在表示“担心、忧虑”意义上具有普遍性;而“患”侧重表示对外在事物的担心、忧虑,担心的意味较浓;“虑”的“担心、忧虑”是由其基本义“思考、谋划”引申而来,因此所表示的忧虑、担心多来自于因考虑不周或是在思虑过程中产生的忧虑;“劳”在《论语》中则常常与“怨”相对,因此涵盖有[-怨恨]义,同时还带有一种愁苦的含义,如《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高亨注:“劳,愁苦。”;“病”,表示忧虑,[+担心]这一语义较轻。通过对该组词的理解和比较,我们可以用义素分析法来表示其区别之处:

忧[+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患[+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虑[+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劳[+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病[-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3.语法功能:这一组词在意义上存在差别,在语法功能上也有所不同。我们通过例句来分析一下:

(2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27)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

(2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2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劳”一般作不及物动词,而“患、病、忧、虑”都可以用来作及物动词。并且相对来说,“患”“病”所加宾语类型更多样,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而“忧”“虑”的宾语多为词。

四、结语

《论语》中心理动词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性,消极心理动词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大于积极心理动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对于治国成仁之道的严肃;同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晚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过度,动乱的社会政治形态无疑给哲学家的思考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影响到了他们的情绪。并且人类的消极情绪种类比较丰富,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在情绪上产生微小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许多意义不同的词,这也是《论语》中负情绪心理动词较多出现的原因之一。

本文综合运用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知识,对《论语》中几组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的同义词加以辨析。可以看出,在意义相近的基础上由于人们情感的丰富多样性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同义词辨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对《论语》中心理动词的分析主要依据其词汇属性、语法功能等方面,范围虽小,但希望能够为《论语》研究以及同义词的辨析提供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959页。

②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五册),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9年12月,75页。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6]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王红厂.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2004,(3).

[8]张家合.试论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J].学术论坛,2007,(6).

[9]段德森.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编著:古汉语字典(辞海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左衍涛,王登峰.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J].心理学动态,1997,(2).

[12]陈彭年.广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七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八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6]许慎.说文解字(徐铉等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认知语法视角;汉语情态动词;“要”

1.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现状

汉语情态动词研究属于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对汉语情态的研究大多数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语用学、语义学,甚至是结构主义的视角展开。这些视角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有部分学者(彭利贞,2007;宋永圭,2007;朱冠明,2003、2007)已经对情态做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索,他们对汉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语言学的理论非常熟悉,但是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运用显得不够深入。另外,对认知语言学熟悉的英语语言界学者对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关注并不多。数据显示仅有极少的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汉语情态动词,比如李丛禾(2008)分析了情态动词的在线机制,但尚无学者运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情态进行研究。本文以“要”为例,通过Langakc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汉语情态动词做比较深入的探讨。所用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提供的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库。

2.“要”在汉语情态中的归属

Perkins(1983)与Palmer(1990)把情态分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和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与Coats(1983)的分类相同,Langacker(2004:272)将情态分为根情态(root modal)和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Langacker认为根情态包含过程实现的潜能,比如义务、允许、愿望或者能力等,而认识情态则表达过程发生的可能性。Langacker通过对比根情态和普通动词连用对根情态做了比较清楚的解释。他认为英语根情态动词与普通动词连用的区别是,在普通动词连用里,主语是界标过程(第二个动词表示的具体过程)所需潜能(potency)的所在(locus),这种潜能可以是物质的力量(physical force),也可能是精神的力量(mental force)。这一过程并没有实现,只是世界的构成使这一过程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而在情态句中,背景或者与背景相关的实体是实现界标过程(情态动词后主动词表示的具体过程)所需的潜能的所在。这个背景可以是说话人,也可以是其他来源。Langacker用发展动力模式(evolutionary momentum)解释认识情态:“如果我们从整体上建构潜能所在,采纳最模糊的方式并进行最少的限定,我们可以把潜能的所在等同于世界及其发展。指定过程的实现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力,而是一个泛指的力,因为世界有某种结构,所以现实以某种方式展开。认识情态判断世界发展势头是否可以使现实沿着合适的路线达到指定的过程。”(Langacker,273)此处世界是说话人头脑中的世界: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和精神的。Langacker将发展动力模式与Talmy的力量模式(Force Dynamics)相结合,提出世界的结构是动态的,在此结构中的指定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会得以实现,在不能克服阻力的情况下不会实现。

Langacker对情态的划分和解释更加简洁。情态的类型呈家族相似性特征(维特根斯坦,2001),情态与情态的界限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模糊的。根情态与认识情态的差别相对来说大一些,而根情态内的动力情态与道义情态的差别较小,其界限很模糊,所以把根情态进一步分为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只是使情态划分更加复杂化,实际意义并不大。根据Langacker的划分,“要”既可以表示根情态,又可以表示认识情态。“要”表示根情态时,表示句子的主语有做某件事的义务。“要”其后的过程并没有实现,但是说话人脑中的世界构成方式使“要”后主动词表达的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得以实现,实现该过程的潜能在于说话者、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定,等等。“要”表示根情态时,表示句子的主语有做某件事的义务或者意愿。“要”其后的过程并没有实现,但是说话人脑中的世界构成方式使“要”后主动词表达的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实现该过程的潜能在于说话者、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定,等等。比如:“身为女人面对困难,更要不退缩,自信才能激发真正的能力。”不畏缩这一过程在该话语发出时并没有实现,而使该过程在话语发出后可能得以实现的是说话人脑中所构建的社会规则。“要”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表示对事件发生与否的可能性进行主观判断。说话者根据头脑中的世界发展势头判断现实情况是否可能达到指定的过程。比如:“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出现新的世界。”这句话里的“要”是认识情态。说话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发展势头,判断清朝灭亡的可能性。清朝灭亡的过程势头在于阻止其灭亡的外界阻力的情况下,将会得以实现。

3.“要”与主动词同现的认知构式

Langacker(351)另一个核心理论是参照点理论。他认为在一个语法结构中,语法的前置成分往往充当后面成分的参照点。所以语法的顺序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情态动词相对于主要动词表示的动作而言,是一种心理空间上的推测和判断,情态动词做参照点是一种主观构建的视角,可以作为隔断使主动词表达的动作不再处于客观现实中。比如:“我们要去打听。”在该句中“要”表示主语在心理空间的意愿,通过“要”这个参照点说话人就可以让听话人进入主语视角下的非现实的心理空间。

Langacker(467)的认知语法认为合成体(composite)的意义不是成分(component)意义的简单叠加,成分意义只是为合成体意义提供理据。成分与成分之间是阐述与被阐述的关系。在情态动词与主动词的关系中,情态动词是整个结构的核心(head),主要动词则是它的补足部分(complement)。情态动词包含一个阐述场(elaboration site),这个阐述场要表达的内容需要主要动词来填补。主动词是情态动词这个“射体”(trajector)的界标(landmark)。情态动词和主要动词共同的射体为主语。比如在“解放以后我哥哥要找我。”这句话中,“要”是整句话的核心,表达主语对某种过程(process)的意愿,在“要”这个结构中有一个阐述场,其内容是抽象的,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状态或过程来对其具体化,“找我”这一过程就具体化了,“要”所包含的阐述场。“应该”所表达的抽象过程及主动作所表达的具体的过程,其射体都为“我哥哥”。

4.“要”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同现

英语里的情态动词不能同现,比如不能说should will。汉语的情态可以连用,连用的原则遵循认识情态跟情态的先后顺序。Langacker的参照点理论也可以诠释两个情态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情态是第二个情态的参照点。比如根情态连用时,第二个根情态的所表达的义务或者能力都是第一个根情态表达的参照点视野下的能力或意愿。“要”在与其他情态动词连用时符合这一原则。“要”对主语提出了拥有第二个根情态表达的能力的义务。比如“要”在“护理人员不能只停留于提出问题,还要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句中表示说话人根据社会规则对主语提出的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义务。其后的“能”依然是根情态,表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超过美国和一九八零年前建成共产主义的想法,本来也都不坏,但要可以做到才行。”这句话中是根情态,表达主语有义务具备某种能力,其后的“可以”是根情态,具体表达“超过美国和一九八零年前建成共产主义”这一能力。

5.“要”与否定的同现

“要”表达否定,通过“不”和”“没”来实现。“不”可以否定情态本身,也可以否定情态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可以对未来的行为都表示否定。比如“我们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此处否定是对情态表示否定。“身为女人面对困难,更要不退缩,自信才能激发真正的能力。”则是对“退缩”这一将来行为表示否定判断。“没”是对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吕叔湘,340)。“没”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行为或者事件否定,一般不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比如在“大兴城建开发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高贵龙介绍说,公司成立以后,没要国家和总公司一分钱。”这个例句中,“要”是普通动词,不是情态动词,所以“没”不表达对情态的否定,在“病的十二分地严重,眼看快要没救了。”中,“没”是对“可以被救”这一将来状态表示否定。此处似乎与“没”是对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这一特征矛盾。但是如果我们用Langacker的视角点(vantage point)观点来看,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诠释。“没有”虽然是表达对将来的行为的否认,但是如果我们从将来的这一视角点来看,主动词的事件就成为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6.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Langacker“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理论等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做出与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等理论不同的解释。根据Langacker对情态的定义,“要”可以充当认根情态,表示提出义务或表达意愿使未来发生某一事件或行为得以实现。又可以充当认识情态表示对主动词表达的过程或者状态进行可能性判断。情态动词“要”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可以以根情态的身份与根情态连用。“要”通过“不”和”“没”来实现否定的概念。“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主动词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的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参考文献:

[1]Coats,Jennifer.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m,1983.

[2]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264.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6]Palmer,F.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New York:Longman 1990.

[7]Perkins,Michael R..Mod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1983.

[8]李丛禾.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的认知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局,1980.

[10]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否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