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情的成语范例6篇

表示心情的成语

表示心情的成语范文1

2、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3、眉花眼笑: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4、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5、忘乎其形: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6、欢呼鼓舞: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7、回光反照:指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时发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短暂兴旺。

8、眉飞色舞: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9、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0、豪情逸致:豪情:指兴奋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闲脱俗的情趣。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

11、酒酣耳熟: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12、哗世取名: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

13、惊喜欲狂: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表示心情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 人称指示 第一人称 语用移情 汉语教学

一、人称指示现象

指示现象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语言现象集中体现了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费尔默,1971)。列文森(1983)把指示语分为五类:人称、地点、时间、社会和篇章指示。人称指示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称呼,通过人称代词标示参与会话或会话中涉及的角色,使这些角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基本的会话系统,同时为区分主体、受话人和其他人提供了语言手段。

与第一人称相关的指示现象是人称指示现象中很常见又比较特殊而复杂的一个类型,不仅涉及语法范畴上人称代词的内容,而且在会话角色、语用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影响。根据对相关人称指示现象的分析可以得知,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指示系统,在言语会话的结构上指示说话者,主要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咱们”等进行标示。在实际的会话表达中,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和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直接使用原有的会话结构,即所谓的“常规表达”,这就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说话者选择使用原有会话结构,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等仅仅标示自己,即说话者角色;第二,不选择这一原有结构,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在一定情况下标示对方,即听话者角色。这可以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关于人称指示语功能的研究分类进行表述,即“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一部分的第一人称指示现象进行陈述、归纳,根据说话者所表达的会话意图与人称代词之间的会话情况,从意义和内涵出发,以对其反映的语用移情功能进行分析。

二、与第一人称相关的指示现象分析

第一人称指示现象所涉及的一个中心性问题是指示语的语法范畴和会话、言语行为中参与者角色范畴之间关系问题。常规用法中,第一人称指示语作为其所在语句表达内容的一部分,与具体语境中的参与者角色相对应,“我”就是我,“我们”就是我们,这是第一人称的典型指示用法。非常规用法,则是说话人为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故意违背或不遵守人称指示语的数量和性质准则,即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不以自我为中心,把指示的中心从自我转移到听话人或其他听众身上,达到说话者预期的人际及语用目的。

这一关于“人称指示”的理论在日常交际和教学过程中都有所触及和反映,因此,我们以对外汉语的课堂用语为例,对课堂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指示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并重点对“非常规用法”中所体现出的语用移情现象进行解释。

本文主要选取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5位教师的10节汉语课,约15个小时,总计12万字的课堂教学转写材料作为数据对象进行筛选和分析。结合相关学者对部分指示语的归类,将转写的语言材料中第一人称指示现象进行具体划分,如下:

(一)基本指称关系

这是第一人称指示语中最基本的形式,即“我”、“我们”等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说话人自己或自己一方,在课堂语境之中,它们的指代关系是确定且一一对应的。

例1:我刚刚发给同学们的是昨天的小考试卷,大家先看看出错的题目。

例2:我觉得刚刚的对话中,迈克尔说得最好。

例3:可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喜欢吃米饭和炒菜。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无论是单数还是复数形式,人称指示系统中都是用“我”、“我们”等第一人称代词强调说话者角色,将自己与听话一方的角色进行突出。这一最基本、最单纯的指示关系是最常见和容易被学生等听话者理解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发话一方并没有显现出特殊的会话意图,只是在言语中流露出自己作为说话人这一身份的信息,表明自己一方是会话的中心方,透过这一信息可以看出,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第一人称的指代关系确定,听说双方的关系处于对立和统一之中,这就是前文表述中提到的“常规用法”中最典型的一个方面。

(二)“复合式”指称关系

在汉语课堂中,尤其是汉语教师,有时还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指示自己这一说话者角色:在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的同时搭配使用其他语言成分。

例4:(学生)老师,我们留学生也要参加下午的表彰大会吗?

例5:(教师)请大家看前面,刚刚老师我的表情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例6:(教师)同学们可以怎么说?恩,对,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能找得到,更何况你呢?

这一类型中的“复合式”指示形式更复杂,用这种第一人称代词加上其他成分构成整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第一人称代词一方面起到修饰作用,另一方面突出反映发话者这一角色及其特定的会话意图。如例6中,“我+这个+外国人”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学生这一说话者有在特意强调自身的身份和角色地位,在“连”字句结构中妥当使用,突出显示出自己话语表达中的中心地位。

(三)“非常规”指称关系

在第一人称“非常规”指示现象中,最突出的是“我们”“咱们”等这一复数形式的表达。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一复数指称存在三种用法(冉永平2006):

(1)包括交际的双方或多方,对方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或根本不存在;

(2)不包括交际的对方;

(3)仅指交际的对方或听话人一方,不包括说话人一方。

耶夫在《语用学诠释》中曾经指出,“我们”是一个有多种用途的索引语,分为排他性、包容性和礼节性的“我们”三种情况。

因此,这一类型是第一人称指示现象中最复杂的一类,也是汉语课堂中使用最多、表现最丰富的一类。以前面的分类为依据,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用语的特色,把语言材料中的“非常规”指示现象筛选归类如下:

(1)第一人称复数借指第一人称单数,如:

例7:我们昨天给大家留的预习生词的任务,都有没有完成?

例8:听了朴同学的介绍,我们感觉韩国和中国在文化传统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在例7中,很明显“我们”指教师本人,是老师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任务,在这里,教师选择用“我们”这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借指“我”。例8同样如此,听了同学的介绍,教师自己感觉到中韩两国文化上的共同性,在这里将其理解成用复数借指单数形式。因此,这一类指称现象是汉语中尤其是汉语课堂中尤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教师采用这种表述,以期与同学取得一致共鸣,得到同学的认同,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更方便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2)第一人称复数借指第二人称,且仅指听话人一方;

例9:昨天的小考试卷中出现过这道题,我们再思考一下,用“不管”该怎么说。

例10:我们是中级2班的同学,那毕业的时候HSK应该达到几级水平了呀?

例11:我们昨天学习了“把”字句,那下面一起来回忆一下。

这是人称指示中角色非对应的一种情况,第一人称代词“我们”仅仅指听话者或听话一方,而正常情况下,在对话过程中,听话一方应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等进行表述,因此,这是这是一类非常规的人称代词借用指示现象。如例10中,很明显,教师的话强调的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即听课的一方是中级2的同学,这里的“我们”不包括说话者教师在内。一般情况下,这类角色不对应的情况中,说话者的地位要高于听话者的地位,如汉语课堂中,一般只有教师会使用这种表达方式,而较少或几乎不出现在学生的话语中。

(3)第一人称复数,包含听、说双方在内;

例12:来,我们一起看一下昨天没说完的练习。

例13:那用“不管”怎么说?恩,对,不管我们有钱还是没钱,都应该保护环境。

例14:我们听一下录音里马克怎么说,他们要组建一支什么队?恩,篮球队。

在这一类中,教师选用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都可以用“咱们”来代替,即这是一种“包容性”的我们,表示既包括说话者又含有听话者一方在内的复数形式。可以说,说话者将自己也置于听话者的角色地位中,与听话者一起完成话语指示的行为动作。如例14所示,“我们”则指示听录音的主体所在,既包括在听课的学生,又包括教师本人在内,因此是指听说双方均在内的一种潜在指示现象。

(4)习惯性用法、模糊性指示或其他。

例15:我们书上也把它归为时间名词。

例16:这是我们今天的10个生词,回去大家再复习一下。

例17:我们这句话用被字句怎么说?

很多对话中,发话者自身可能并没有特意要说明“我们”的具体所指,或是并不能确定“我们”所指的一方具体是谁,不能被识别或没有被明确识别的必要。发话者只是出于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在话语中自然流露出“我们”这一人称指示标识。以例16为例,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我们”是教师的习惯性表达方式的一种,而不把它归于前面的几种分类。在汉语课堂中,这类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我们”这一表述,创造较为平等的话语环境,不仅使自己的话语态度显得亲切、自然,而且会在无形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

三、第一人称指示现象的语用移情功能

“移情”从概念上看,是指情感的转移,将内心的情绪、感受移到他人或他物上。通俗地讲,移情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从语用学的角度可将移情定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何自然,1991)。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功能则主要体现在说话人能从对方的角度着想,灵活运用人称指示语,使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从而创设出一种易于听话人接受的交际情境(刘澍心2007)。

仍以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师用语为例进行分析。如前文提到的,一种案例是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指示听话者一方,即教师在课堂中用“我们”指代同学们,在引起大家注意、布置课堂任务等话语中出现。这类用法一般是教师为了表示对学生的重视或尊重,缩短与听话人的距离,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交际关系,同时创造共融平等的师生话语交流环境。当然,除却布置任务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当老师准备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时,这类指示现象也较为常见,如:“我们好多同学都是公费生,是优秀的留学生同学,就应该努力学习……”在这里,用“我们”这一人称指示词语,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态度显得更亲切、自然,虽然是言语教育类的话语,但通过这一角色转化的方式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劝说力,是一种交流上的移情,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角色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双方的平等性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这样更缩短了师生距离,达到了良好效果。

另一类情况是“我们”暗含听、说双方在内,或是教师的习惯性表述。如“我们来看一下课文”,这里的“我们”是包容性的用法,听、说双方均包含在内,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表达中暗含有自己将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一项任务。与一般的课堂中“教师下指示、学生听命令”的模式相比较,这一表述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感受到师生的交融和平等,听说双方处于同一个集群之中,心理趋同感则有所上升,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话语的可接受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具备普通的人际交往关系特征的同时,还持有一些独特的部分,如:留学生同学更加注重平等的观念,在认知活动和课堂互动中希望师生双方能够平等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相比于中国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同学,部分外籍同学尤其是欧美留学生独立意识更强一些,在课堂交际中不一定是被动的角色,更希望能够主动参与到各项对话和互动之中。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地位均等问题,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愉快、轻松和易于学生接受的汉语课堂氛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课堂用语中的移情策略的使用,教师适当运用具有移情功能的指示语,避免指向性过强的现象出现,在提高教师语言的说服性和可接受性的同时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语境和氛围。

四、结语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对语言编码的含意指向。在体现说话者的个人信念和表达意图的反映了具体语境对话语的要求。与第一人称指示相关的指示现象是其中较为复杂的一类,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人称指示选择同样是语用移情功能得到较充分体现的例证。考虑到对外汉语课堂的专有特色,结合具有移情功能的指示语的使用,汉语教师的话语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提高,师生双方的情感和心理距离有所缩短,这就能够相应地保证对外汉语课堂上融洽的交际和互动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有序、顺畅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4]林数勤.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C].福建.

[5]刘澍心,袁涤非.论指示语对语境的构建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

[6]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

[7]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表示心情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高兴;快乐和开心; 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进行过研究,有关于同义词定义界定的研究,有关于同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也有关于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别的研究。(刘叔新,1987)认为,同义词,就是指词的意义相同或意义相似(近)的词。(石安石1961)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而在语言学界把同义词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而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意义相近的词,只包括近义词(黄伯荣、廖旭东,1999)。

一、本文同义词的界定

同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种非常特别也十分重要的词,无论在汉语本体研究或者教学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同义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历来同义词的研究和教学也是一个富有争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现代汉语》第五版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定义作为标准和参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词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一个义项相同或者相近,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为同义词。如“高兴”、“快乐”、“开心”这三个词,在“一种兴奋的、愉快的感情”这个义项上可以处于同一同义义场,我们可以把这三个词归类为同义词。

二、“高兴、快乐和开心”句法、语义分析

“高兴、快乐和开心”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一种高兴、愉快的情感,在汉语中很多情况可以通用,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掌握好这三个词的用法十分困难。首先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这三个词的定义:

【高兴】

①形:愉快而兴奋。听说你要来,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②动: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做某件事;喜欢。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开心】

①形:心情快乐舒畅。大伙儿在一起,说说笑笑,十分开心。

②动:戏弄别人,使自己高兴。

【快乐】形:感到幸福或满意:快乐的微笑;祝您生日快乐。

(一)句法上区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高兴”有两种词性标注,一种是用做形容词,一种用做是动词;对“开心”标注也是两种词性;而“快乐”只有一种词性。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做谓语和状语为主。作为动词的“高兴”表示的是情感、意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称为心理活动动词。“高兴”通常后面会有具体的事情或者一次经历。如:“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这个句子,“高兴”修饰后面的动词“看”,表示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或者是一种情感的使然。从语法上来说,作为动词的“高兴”后加动词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如:小明高兴看书,对上网没有兴趣。

“开心”做动词的时候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带有一种不好的意味,蕴含一种调侃的语气。如: 不要拿他开心了, 他什么都不知道。

“开心”用做动词,也是做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一般加“了”或者“的”这样的语气词,表示一种语气,不像“高兴”后还有动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成分。而“快乐”就没有动词这一词性。

所以从动词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区分,“高兴”指的是一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而“开心”做动词后面经常指的是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通常带有一种调侃的语气,“快乐”不能用作动词。

再看三个词做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就是充当定心结构的定语、谓语或者补语。这三个词都可以做定语,如:

他不抽烟,不喝酒,偶尔遇上高兴的事情,便喝几口啤酒。

每周两次与家人聚会,也是宋美龄最开心的时刻。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成人要为幼儿创设能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

例句都是做定语的情况,似乎不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彼此之间都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从语法角度形容词词性上很难区分它们的不同,因为这三个后都可以接名词做定语,表示一种好的情况或者事情。所以区分这三个词,需要从语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这三个词除了可以用做动词、形容词,还有可以用做名词的情况。

生活处处有快乐,让我们一起寻找快乐、探索快乐、拥有快乐吧。

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痛苦,只想让他们看到我的快乐。

上面这些句子中,一般不用“高兴”和“开心”,经常用“快乐”,这些句子中的“快乐”都是用做名词,这些句子“快乐”表示一种抽象的东西,有一种名物化的趋势。

(二)语义上分析

从语义上,这三个词都可以归为“高兴”类,表示一种兴奋喜悦的情感。根据心理学理论,高兴是“盼望的目的到达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的情绪体验”。留学生也会经常用到这三个词,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语法上很好区分,而真正在语义上的不同,是导致他们出现错误的原因。

在《(汉语水平) 词汇等级大纲》中“高兴”属甲级词,“快乐”属乙级词,“开心”属于丙级词汇。留学生最先学习的是“高兴和快乐”,而在汉语实际的运用中也是“高兴和快乐”比较常见。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出现下面这样的偏误:

那时候,我一边快乐,一边担心。(高兴)

我对听流行歌曲的看法是赞同的,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高兴。(快乐)

见到你我很快乐。(高兴)

这三个句子,在句法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在语义上有同。第一句有“那时候”这个时间节点,表示一时的感情,应该用“高兴”,而第二句做“带来”的宾语成分,只能用“快乐”,而第三句表示见面时的问候语或者打招呼,只能用“高兴”。例如:

他认为经商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经商可以过正经而快乐的生活。

他们很逗,总是用活泼快乐的心情面对人生。

上面这些句子“生活、心情”,这些对象都是一些抽象的、表示一段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种状态或者感觉,只能用“快乐”而不能用其他的两个词。而“高兴”出现的语言环境如下:

他经常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不理采别人、讽刺、挖苦别人。

他脸上流露出高兴的神色。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这些句子,“高兴”后面所修饰的“表情和神色”都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持久性。“高兴”还有另外一种用法,一般用做交际礼貌用语、问候语、慰问和国际交流,或者初次见面,或者演讲讲话中,表示一种欣慰和内心深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也是短暂性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语,表示一种友好和对彼此的尊重。如下面的例子:很高兴见到你,很高兴认识你。

“开心”这个词属于丙级词汇,对留学生来说,接触的比较晚,更多的出现一些口语交际中,大部分用于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感受。

在公司发展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每次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而转学的时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上面这些句子,“开心”表示是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心情很好,当然这种感觉可以是短暂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偏误的分析和教学策略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设计,更好地让学习者,尽快掌握学习好这三个词的用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去,真正学会它们。

学习者混淆这些词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存在语义差异,这个才是关键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很寂寞的时候,常常想起我很高兴的家庭。

现在,他没有以前那严格了,一般都是高兴的父亲。

上面二句话中的“高兴”应该换成“快乐”。后面所修饰的“家庭”和“父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时的,所以应该用“快乐”更加合理。而留学生刚学汉语,可能不明白时间长短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和影响,他们只知道这两个词都是表示一种很好的心情或者事情。根据上面的分析,“高兴”表示是短时间内产生或者带来的结果。

根据“高兴”和“快乐”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及出现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案。

首先上,在意义上认识这两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第一步我们可以给出这两个词在汉语中最常见的例句用法,在例句中去理解和体会:

快乐的生活 祝你生日快乐很高兴认识你 高兴的样子

根据上面的语义分析,“生活、人生”都是一种长期时间才能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事物,属于持续时间段的感情,而“生日快乐”这种用法属于汉语语言特有的一种祝福语,这样的习惯表达和“高兴”的用法,“很高兴认识你”类似,表示一种初次见面打招呼的用法,而“高兴”的其他用法“样子、表情”都是说话人当时产生的一种感情或者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词首先可以告诉学习者,从时间长短来分析,长时间就是“快乐”,短时间用“高兴”,这样比较容易接受。了解了一些最常见的用法和表达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加以巩固。

从意义和常见的用法上分析了解了“高兴和快乐”的区分之后,我们来看“开心”,“开心”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晚才学习的词,同样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开心”的常见搭配短语:

玩得开心 一件开心的事情 开心的时刻

“开心”一般用于一件比较具体事情或者经历上,大部分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也是立足于一个时间点。如:

那是她十余年来最开心的一次。

赛后她得意地说:“这是我打得最开心的一场球。”

这些句子都是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习者,一般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或者一种经历用“开心”。

基于上面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三个词进行了一些分析和对比,同时结合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角度,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模式:

(一)意义上进行分别分析论述:“高兴”表示一种即刻产生的感情状态,“快乐”是一种长时间可以持续的感情状态,“开心”一般表示发生是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上的感情状态。

(二)句法成分上:三者都可以做形容词,“开心和高兴”还可以做动词,“快乐和高兴”还可以做名词。

(三)时间节点上:高兴:现在(短时间);快乐:过去、现在、将来(长时间);开心:过去(短时间、长时间)

四、结论

本文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从基本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致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和习得方法。要想更好的教好汉语词汇,让学习者更好更快的学会这些同义词的用法,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将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本体研究给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运用本体的知识去解决,最后做到相得益彰,真正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周琳.CSL学习者“高兴类”形容词混淆特征及探因―以“高兴、快乐、愉快”为例.

表示心情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沟通技巧;失语;神经外科

语言是感情交流的工具,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护患交往的桥梁[13]。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以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4]。在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因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等所致的失语病人。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交流,能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此,笔者重点探讨与意识清楚的失语病人的沟通技巧,以满足失语病人的需要,促进病人康复。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失语病人36例。入选标准:发病前无明显的智力或理解障碍、无明显的视听缺损、意识清楚、检查合作的失语病人。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7岁~65岁,平均37岁;大学8例,中学12例,小学10例,文盲6例;颅内肿瘤致失语5例,高血压脑出血致失语14例,脑外伤致失语12例,高颈段损伤致失语5例;运动性失语8例,感觉性失语12例,命名性失语3例,混合性失语6例,气管切开引起的语言障碍7例。

2 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人及不同的失语类型,分别采用语言交流、自制图片、提供写字板、自编手语暗号等方式与病人沟通[5]。在出院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查病人是否能表示基本所需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在与病人进行沟通时,应始终面带微笑,态度诚恳,做到理解、尊重病人。

2.1 语言交流 在与失语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不要以为他们存在交流困难而不予理睬,理解、尊重他们。在交谈时说话速度要慢,最好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词语,一次尽量只问一个问题,多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病人。

2.2 自制图片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如洗脸、刷牙、、喝水、吃饭、大便、小便、吃药、查房、输液、疼痛等,病人可根据需要指出想要做什么。同样,护士需要病人配合时,也可指向相应的图片[6]。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病人(存在四肢瘫痪的病人除外)。

2.3 提供写字板 针对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病人,能够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愿意通过文字书写的形式与人交流,可以使护理人员较好的与他们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疾病介绍、康复护理,增强病人自信心[7]。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气管切开引起的语言障碍病人。

2.4 自编手语暗号 针对失语病人的言语沟通障碍,自编成一套简便易行的手语暗号,如伸大拇指表示大便,伸小指表示小便,手拍头表示头痛,手指嘴唇表示口渴,张口表示吃饭,手掌上下翻动表示想翻身,手掌在胸部来回移动表示胸闷,手掌在腹部来回移动表示腹胀等,反复向病人讲解这些动作,直至病人能记清,使病人能生动表达所需,让护士及家属及时领会,使病人在日常生活上能与家属和护士顺利沟通,从而满足身心需要。

2.5 面部表情的运用 护士与病人家属共同讨论面部表情表达的内容,并教会病人,使其基本掌握。如舌头舔唇表示口渴,口唇微开似吹口哨状表示小便,口唇紧闭后拉似“嗯”状表示大便,半张口表示饥饿,皱眉表示头痛,闭眼表示睡觉等。护士及病人家属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能掌握病人的基本所需。此法最适用于四肢瘫痪的失语病人。

3 结果

病人出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例失语病人中有31例病人能基本表达所需,34例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有5例病人表示沟通仍存在困难,仅能通过眨眼或摇头来表示是或否,5例均为高颈段损伤致四肢瘫痪病人。

4 体会

神经外科病人失语发生较突然,病人往往不能接受失语的现实,而失语的恢复较缓慢。病人住院过程中与护士有效的沟通是其迫切的需要,良好的沟通是护士了解病人需要的前提。护士在与失语病人进行沟通时,要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失语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技术,了解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而且能促进病人的病情康复。通过出院病人调查表,重点了解了失语病人在住院期间与护士的沟通情况,结果31例病人表示能基本表达所需,34例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在与失语病人沟通时,护理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的干扰;②始终面带微笑,给病人亲切的感觉;③保持耐心,尽量使用简单的词句;④给病人一定的思考时间;⑤引导病人保持谈话的主题等。护士要做到言语得体,同病人家属交谈时慎重,不要在病人面前议论病情。对紧张、焦虑病人要向其适当介绍病情、诱发因素、治疗成功的例子,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对于消极的病人应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转移其注意力,舒畅其胸怀,使病人对生活充满信心。针对依赖性强的病人,护士要多接近他们,多做健康宣教,同时强调其主观能动性作用,使病人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失语类型,选择不同的沟通技术。提高沟通技巧,使病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术,能够表达自己的身心需要,方便与护士或家属沟通,也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秀珠.护患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12a):31673168.

[2] 刘付玉荣.浅谈护患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11b):29832984.

[3] 王肖红.浅谈护患沟通[j].全科护理,2009,7(7c):19541955.

[4] 孙凤琴.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技巧[j].全科护理,2009,7(4b):1005.

表示心情的成语范文5

自我中心式的空间指示语包含着说话者视角,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的空间位置成为指示中心或者“这里”,而远离指示中心的则成为“那里”。同样,英语中描述距“我”近的实体目标用近指物指示代词this,而非近指物指示代词that则指距“我”较远的实体目标。由此可见,义素之间关系均以ego为出发点,ego是指示语的指示中心。其他类似的词语如“前”、“后”、“左”、“右”等也都是植根于自我位置和视角的。正如吴一安指出的,“语言早已把主观‘自我’的概念,通过空间指示语这一语法类别,融入其意义和语法结构之中”[12]404。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使用空间指示语,不仅充分体现了说话者的视角和情感主观性等特征,而且其语义描述也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Ballard等指出,“交际者将指示中心周围的环境投射到一系列的空间指示词语中,通过这些词汇来反映与说话者身体及视线关联的目标的位置”[13]。可见,空间指示语的语义义素反映说话人对于自己概念领域认知上的划分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概念化的过程。而人类的认知能力将语言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空间认识深植于说话人对于外部世界概念的自主解释,而不是以一种静态的被动的方式来进行。此外,在自然话语里,概念化机制使得说话人通过空间指示语的使用将内在的概念化知识运用于外部世界。为了与受话人分享情感或态度,说话人调整自己的立足点以及投射自我指示中心,使得交流有效进行,从而体现了语言的自我中心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自我中心性现象是人们持续地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所有认知框架的参照点,由此每个视角都是基于一个构建的、具身的和自我的视角上的,体现了交际主体的“主体性”或“个体性”。下面我们从词汇、固定表达和修辞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进一步具体分析这种特性。词汇层面如前所述,所有在语义上具有自我中心性质以及在针对说话人态度上具有自我中心功能的词汇都属于自我中心表达单位,这类语词集中反映了语言的自我中心性。因为词汇概念中的核心概念(coresense)[14]是同一语言社团共同认可的部分,其自我中心性代表群体的认知视角。常用的自我中心表达词汇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表示“意见”、“看法”等意义的词这类词除了表示心理认知过程的语义特征外,还含有个体性评价态度,即将主观意识引入语句,反映言语交际者的概念世界。包含这类词的常见句子如:1)I regard it as the most glorious thing that Ihave done.2)我(们)(不)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2、表示“认识”意义的词这类词反映说话者对事实、现实、报道、真理等持毫不怀疑的信念。如:3)I believe that we will win the final.4)我们共产党人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3、表示情感态度的动词5)I love this city and the way people are liv-ing here.6)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4、情态词以及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意义的词7)You may success!8)有了决心,才会实现目标。5、表示言语行为主体较高肯定程度的副词和表示“应该”意义的情态动词9)Actually,your application has been rejec-ted.10)你本应该上个礼拜就动身的。6、表示关系意义的形容词11)It is clear that you failed in this test.12)我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的啦。固定表达固定表达是一种规约化的有着预备语用特征的言语单位。这些表达已经固化或者语用化,即其意义已经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的组合,它们是直接来自于人们的亲身体验并将其投射到比较抽象的实体上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是主观经验的语言形式化或者主观化的结果。自然语言中有很多固定表达充分展示了语言的自我中心性。如谚语15)就是将我们身体的直接经验“long arms”投射到抽象的事物“justice”上;谚语14)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到与之相比较的事物上;谚语13)则体现了一种自我中心式的推理过程;而成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表明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事物。1、谚语和格言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视死如归是英雄,贪生怕死可怜虫。15)Justice has long arms.16)Fire and water have no mercy.2、成语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8)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修辞语言的自我中心性也充分体现在各种修辞手段中,如拟人、移情和隐喻。在拟人中,使用者直接地将人的特征投射到事物上;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其他的生命/非生命体上;而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看来是感官系统的参与才使得概念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5]。这也是基于身体经验上的,因为概念是不能直接反映外界的客观现实的,所以我们的感官系统(sensor-motor system)在塑造概念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语言现象。1、拟人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无疑是具有自我中心性的。而拟人的实质就是将人的形态、性格、感觉投射到动物、植物甚至抽象事物如观点、立场上去,因此拟人无疑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如21)中的“狐狸”和“老虎”的世界就是通过人类的视角呈现的,也就是说人将自己的主观视角强加在动物身上。19)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away?(Shelley)20)Health shall live free and sickness freelydie.(Shakespeare)21)狐假虎威。22)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2、移情《文学词汇词典》(A Dictionary of LiteraryTerms)对移情的定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in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其实质是指质量形容词从人转移到相关事物的过程,即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非人类的其他事物上面去。从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使用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人们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人和物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情感。如:23)Not far from the brook stood a frowningrock.24)Though in thy youth thou wast as true alover as ever sigh’d upon a mid-night pillow.(Shakespeare)25)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26)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3、隐喻如Lakoff所说的,隐喻的基础就是身体经验,我们的概念不能直接地反映外在的、客观的和抽象的事物,是因为我们的感知系统(sensor-motor)在其中起到一个重要的塑造作用。但正是因为这个感知系统,我们才将概念系统与世界联系起来[15]44。魏在江就隐喻的主观性作了论述,认为“既然语言具有主观性的共性,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必定也反映这个特性”[16]。其实,隐喻的自我中心性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从认知角度来看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它有三种具体表现方式:其一是隐喻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如戴望舒《忧郁》一诗:

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一任她娇红披满枝。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象,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作者用“春花”和“蔷薇色”来喻指一种“愉悦的心情”,而“春花不在”和“厌看蔷薇色”体现了诗人忧郁的心情,“火焰”和“幽灵”等喻体更表达了一种厌恶的情绪,突出了其主观感受。其二是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视角,如27)在你得意者的时候,生活就是一条大河,雄伟、宽阔,咆哮不已;但当你历经磨难的时候,生活则是一杯苦酒,越品尝越苦涩。28)He spoke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ant.Hewarned against seeing ant life in terms of humanlife———though the language he spoke was coloredby anthromophism.We have named the ants forourselves:queen,worker,soldier,parasite,slave.We name their social behavior for ours:wetalk of classes and castes.(A.S.Byatt,Still life)这两个隐喻句中,例27)说明了人在不同的境况下对于生活有不同的看法,反映了人们的不同的心理视角,体现了强烈自我中心性。例28)则说明了作者用人类的经验来观察动物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人的主观的、个体性的视角,因为对于同一个非人类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主观感受从而赋予这些事物不同的特性和描述。其三是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认识情态,如29)He promised to defend the constitution.30)Tomorrow promises to be a fine day.例29)显得比较客观。He是动词promise的主语,谓语promise是一般性的用法,不具有隐喻意义,且处在主语的影响范围内,整个句子预设主语所指实施了表达的行为。例30)则具有主观性,虽然主语是非人称主语,动词promise却表达了隐喻,即说话人预言了事件的发生。尽管整个句子不在主语的影响范围内,可是隐喻的使用却表明了说话人的独特认识[16]。上列类别的词汇、固定表达和修辞手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语言自我中心性。而这些表达形式在自然语言中司空见惯。不但如此,语言的时态、语法及语篇等也能体现语言的自我中心性(兹不赘述)。总之,语言的自我中心性可谓无处不在。由以上对语言自我中心性和具体语言形式中的自我中心现象的归纳可以看出,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不但是用来表达人们交流意义的,同时也是用来表达主观的态度、情感和立场等带有强烈自我中心色彩信息的。借用Keysar所言“交际的自我中心性程度比人们现阶段所估计的要高得多”[6],语言及其表征形式的自我中心性同样也是出乎常规意料的。当然,笔者只是从语言的本质和形式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语言的“自我中心性”,对于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尤其是会话交际中出现的“自我中心”现象,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思维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红辉

表示心情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顺应论 英语语言 指示语 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

    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 am placed next to 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 are placed next to 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比如,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 shouldn't waste a drop of 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one代替you,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英语当中有一类表示空间的指示语,如bring/take,come/go,this/that和here there等。这些指示语有表示近指和远指的区别,近表示朝向说话人,远指表示背离说话人。可是,空间指示语在日常使用当中,出于内心表达某种特殊感情的需要,说话人常作出看似异常的选择。例如,朋友相邀参加聚会或活动时,在考虑使用come和时是要有选择的,若是愿意出席,表达时从对方角度来考虑,用com e效果更好。这种现象称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位置上去,以示礼貌。[31听话人听到对方使用come,顿时感到对方与自己心理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如果把come换为go不用移情说法,而以自己为基点来进行回答:“1willbedelightedtogo.”不仅会使说话双方心理距离疏远,而且是很不礼貌的表示。又如here/there等指示词语,无论表示近指还是远指,在语义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从语用效果上不难看出,前者更加移情,从而拉近了谈话双方之间的距离,表示了对谈话人的肯定与尊敬。所以,说话人对指示语的选择不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而是具有灵活性,随时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更加体现了英语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顺应性。总之,语言选择受制于社交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顺应,语用移情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对方或自身的心理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