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范例6篇

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光伏产业;政府战略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47-02

光伏产业简称PV(Photo Voltaic),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主要内容长期规划,光伏产业正日益成为国际上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又一 爆炸式发展的行业。

依据EPI(European Photo Voltaic Industry Association)(2010),光伏技术逐步成为世界潜在主要能源生产技术,2003年到2009年达到了平均每年45%的增长率。1996年到2006年总共申请了4708项光伏专利,其中美国申请了2042项,占世界4337%的光伏产业专利,日本1545项,占3282%,德国341项占724%。所以这三国是光伏产业的创新国。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光伏专利占有率分别是278%、246%、149%,可以称之为发展国(地区)。光伏累计生产的份额,美国1019%,日本2806%,德国4559%。韩国059%,中国台湾621%,中国125%,这6国占世界光伏累计产能的9189%。

依据以上数据分析,美国的产研能力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光伏的产业化应用,参考区域面积,前3名是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在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光伏产业作为可再生新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前来看最好的一个选择,Junichi Honda(2009)日本政府在1974年就开始了“阳光工程”,正好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开始提倡对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2006年全球光伏产能是2521MW,2005年末,日本产能累计达到了1422MW,占世界光伏产能的38%,当年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成员国总产能是3700MW。日本2005年是2899MW,德国是635MW。[1]

2光伏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光伏产业的特点:成本高,长期投入成本无法精确预期,工艺复杂的定制光伏系统,很难规模生产。Yiding Zhang,Songyi Dian(2013)在《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II》一书中用 lAHP-SWOT hybrid model 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Photovoltaic Industry)认为缺少核心技术是最重要的不利因素(Weaknesses),最大的机会(Opportunities)是全球能源危机,最大的威胁(Threats)是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出口贸易恶化,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的优势(Strengths)。

3中国台湾和中国太阳光电发电系统的种类应用

科研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金钱和人才的投入,不能一蹴而就,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把光伏产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光伏发电的实际产能,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

中国台湾太阳光发电种类:

(1)独立型太阳光电系统:使用蓄电池,白天太阳光电系统发电,并提供负载及充电,夜间由电池供电,可以自给自足。

(2)市电并联型太阳光电系统:平时太阳观点系统并联发电,并共负载,不够由电台供电,把电力系统当作一个无限大无穷寿命的蓄电池。

(3)紧急防灾害系统(独立并联混合型):平时太阳光电系统并网发电,并供负载充电,夜间由台电供电,灾害时可以蓄电池供电安排救灾,平时并入电网。[2]

中国太阳光发电种类:

2014年9月4日分布式光伏新政近期,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光伏发电分为:地面光伏和分布式光伏。能源局设定2014年我国要建设14GW光伏电站,其中分布式电站新增并网规模为8GW,地面大新电站为6GW。2014年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容量99万千瓦,超过了2013年全年分布式新增并网容量。2014年9月昆山积极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分布式光伏式发电时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

从中国台湾和中国太阳光发电系统比较而言,中国台湾的太阳能发电应用是比中国大陆更加成熟,中国台湾面积小可累计产量份额是中国的5倍多,中国大陆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我们在能源应用上也应该有紧迫感。

4结合江西宜春市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实例所提出的建议

江西宜春依靠其丰富的钽铌矿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锂电产业,钽铌矿不仅是中国储量最大的钽铌矿,也是世界储量最大的锂矿山,氧化锂的储量达到百万吨以上,居矿石锂矿的世界第一。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应该是非常愿意在锂矿产的出产地就近生产的,尤其又有政府政策大力扶持的情况下,例如,江西福斯特新能源公司在国内锂离子电池行业规模仅次于比亚迪、比克,是专业研发与制造高品质锂电池、电芯的大型企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最有影响力的厂商之一,2009年福斯特集团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亚洲锂都”――江西省宜春市购地700多亩。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了锂电新能源专业和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汽车1小时车程的新余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江西光伏产业发展最早、最好和国内首个拥有较完整光伏产业链的地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但是就是在这两个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地区,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分布式发电在这两个地区并没有发展起来。虽然光伏上层产业链形成了,可是在利用太阳能发电转化为产能上,尤其是在居民使用太阳能发电利用率上很低。

光伏产业作为新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型高科技产业是离不开政府政策激励和引导的,Joel West(2014)在《Too little,too early:Californias transient advantage in the photovoltaic solar industry》里谈到虽然加利福尼亚在光伏产业是最初的领袖,但是在美国市场在1990年开始对可再生新能源市场失去兴趣后,现在被日本、德国和中国超过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1950s―1960s航空太阳能利用时代;②1980s短暂的政策促进利用太阳能发电时代;③21世纪复苏的硅谷风险资本大量投入复苏时代。谈到因为政府没有兴趣帮助当地企业转化光伏科技成果,应用于大众终端市场导致光伏产业在美国产能转化率不高。这证明了光伏作为新能源要想大规模的应用靠自由市场经济是进展缓慢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对未来国家发展的影响促使中国应该由国家主导把光伏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主要是从光伏产能发展角度给出一些建议:

(1)依据当地气候环境,中央政府应该把分布式光伏产能作为考察地方政府绩效之一,中央和地方之间政令不通,虽然中央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很是重视,但是地方政府并不是很关注光伏产业,在江西虽然在新余和宜春大力引进公司,建立产业园。可是光伏产能在当地并没有发展起来。

(2)扩大内需缓解光伏产业贸易壁垒对中国脆弱的光伏产业的影响。而且在2012年和2013年的国外光伏反倾销对中国光伏产业打击很大,导致很多大型光伏企业濒临倒闭,利国利民的国内民用光伏产业市场却并没有开发出来。

(3)国家媒体应该大力宣传光伏产业的知识和政策,增强分布式光伏在国民中的公信度,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14年半年在新闻联播看过光伏科技研发一条新闻,以及格力老总董明珠和万达老总做的格力太阳能空调广告。

(4)提高光伏产品的营销手段,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其实也是光伏能源的一种,能够利用太阳能的消费者在算经济账之后,都自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可是光伏发电项目在百姓之中推广不利,在宜春,商店里并没有光伏发电安装的销售柜台,只在中国银行和小区里有看到小面积业务广告,从品牌销售心理的角度让老百姓不信任这种新产品和新科技。

(5)改革国家电力系统同时改进补贴方式,例如:中国银行和政府定点采购单位“日普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零首付”为你家建造5千瓦太阳能发电站,承诺:“一次投资终生受益,可持续使用25年,25年后产品发电效率不低于原来80%。”让老百姓花费几万元虽然是0利息分期付款,但是对于一项新事物推广来说,成本太高,而且风险和收益并不能精准预测的。应该把风险转嫁到国家,重新布局国家电力和能源系统,而这又会是一场各方利益博弈厮杀。

(6)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光伏产业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血溶于水,生活习惯,文化传统都是一脉相承,中国台湾323的专利转化倾向,虽然在累计光伏产能上不如日本和德国,但是中国台湾面积361928155,日本面积377800平方千米,日本是中国台湾的10倍大,所以中国台湾太阳能产能是可以和日本媲美的。

总之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不光能解决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危机,而且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值得我国从战略角度大力发展。虽然企业在经济领域要求市场经济自由化,施正荣(尚德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2)认为国家重视光伏产业这一新兴战略性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光伏应用,他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电力政策、金融政策以推动和尽快实现光伏发电的应用;制定鼓舞和抑制政策,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3]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范文2

关键词:光伏产业;无锡尚德;外部环境;PEST分析;产业环境

一. 相关背景

光伏产业是利用光伏效应发电,并以硅材料的开发应用而形成的产业链条。它包括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等。光伏效应实质上是太阳能转化过程,利用太阳能发电具有充足性,安全性,广泛性,清洁性等特点,这使得光伏产业赢得社会各界的青睐。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1年的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外商独资高新技术企业。从创建以来,无锡尚德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它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然而,这样的好景并未延续,2011年后,尚德的形势急转直下,资产负债率急剧升高,市值暴跌。2013年无锡尚德无法归还到期债务,被迫实施破产重整。

无锡尚德的没落让整个光伏产业重新洗牌,对光伏来讲是沉重的打击。然而,究竟是什么掀起了光伏发展的浪潮,确又让该产业在现阶段停滞不前呢?

二.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影响一个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不胜枚举,但概况地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PEST分析就是从这四个因素入手,分析行业面临的外宏观环境。

1.政治环境:

在中国,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不仅提供各种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进出口许可证,还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无锡市政府采用了独特支持模式即融合政策、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它是无锡尚德公司走向顶峰的关键因素之一。

光伏产业与其他能源产业相比具有环保的特性。无锡尚德成立前后,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不断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法》等。这样的大背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无锡尚德光伏发电的发展。

2.经济环境:

自无锡尚德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GDP高速增长,国家逐步开放民间融资环境,各种民间贷款公司稳定发展。这为无锡尚德的成长及整个光伏产业创造了有利的筹资环境。我国加入WTO也为无锡尚德等光伏企业在海外寻求低成本的原材料,向海外扩张创造了可能性。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全球。通货膨胀,消费力不足等成为无锡尚德破产的早期因素。

3.社会文化:

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能源,使得光伏发电的推广在我国成为可能。再者,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充足的大国,低廉的人力资本大大降低了光伏行业的雇佣成本。

然而,不可否认,众多劳动人口中,光伏产业专业对口的人才却寥寥无几。每年缺口约有20万,巨大的缺口亟待填补。这种现状严重限制了光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4.科学技术环境:

欧美等国家在光伏发电上起步早,技术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而中国涉足光伏发电领域较晚。加上我国光伏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弱,主要的原材料和设备均靠进口,技术瓶颈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处于产业链上游拥有相对先进技术的无锡尚德等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能获取丰厚利润;处于下游封装环节的企业利润少但技术和资金门槛低,致使我国短时间内涌现出多家封装企业。原材料价格暴涨、封装产能过剩使这些企业获利更少。这将我国的光伏产业置于一种低技术低利润的困境。

三.产业内部环境

1.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行业间的竞争程度是企业盈利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光伏产业,竞争参与者范围集中在太阳能电池这一块,市场由成长期向成熟其发展。2009年和2010年整个行业高速扩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利润巨大,众多投资者一哄而上。一时间,产能扩张过快,“光伏基地”遍地开花。

再加上较高的退出壁垒,饱和的市场环境使得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利润下降。部分企业包括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开始半停产、停产。这不仅将无锡尚德推向危机的边缘,也使得整个光伏产业处于困境。

2.潜在进入者带来的竞争

光伏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单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都需要一定技术,从短期来看,该行业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但随着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技术的普及,壁垒容易被打破。长期内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可能性比较大,对原有企业的地位构成了一定威胁。原有企业多是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达到大生产规模的甚少,它们很难承受新进企业的冲击。

3.替代品的威胁

光伏产业归根结底属于能源行业,面临着来自传统能源及新能源的替代品的威胁。

虽然与化石能源相比,太阳能具有可再生,清洁等特点,但它的发电成本远远大于传统发电方式。光伏产业的销售以外销为主,市场极其不稳定,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能源产业,以内销为主,市场稳定;光伏产业靠投资驱动,技术要求高,受国际市场控制,而传统发电方式技术要求低。这些因素使得传统的发电方式对太阳能发电构成了巨大威胁。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对于光伏产业,原材料为硅片。而世界上大多数硅材料供应商都在国外,我国多晶硅产量不足,并且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原材料硅的价格居高不下,使普通消费者无力购买。卖方讨价还价能力较弱,使光伏产业消费者市场无法快速扩张。

但从2005年以来硅材料的缺口逐步减小,并且如果政策支持,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厂商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多数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将逐步涉足下游产业直接生产电能。这种趋势会减少对用户的依赖,加强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高成本,低技术是限制无锡尚德及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两大根本因素。要打破这些困境,需要来自中国各界甚至国际的大力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前方的路还很长。(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无锡尚德国际化成长的国际因素分析 赵先进

光伏产业范文3

无锡尚德的施正荣认为,尽管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需求空间和空前的产能扩张,确实昭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然而温暖宜人的气候里,却隐藏着寒流,当寒流来袭的时候,每个人的御寒措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

众多业内专家纷纷预言,国内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可能已经出现“高热”的现象。

投资,再投资

2005年12月中旬,无锡尚德首开内地民营企业先河,直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司控制人施正荣持有尚德6600万股,一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上市不到一个月,尚德股价大幅飙升,最高曾达到每股45.95美元,公司市值超过50亿美元,成为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

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又将迎来一家中国的太阳能新贵公司――天威英利。3月21日,天威英利的控股股东G天威(600550,SH)公告称,天威英利拟将进行增资扩股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择机赴美上市。

无锡尚德的财富神话诞生之后,“羊群效应”迅速显现。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迎来了一波汹涌的资本热潮。华平、JP摩根、高盛等大佬纷纷带着大把现金欲挤入其中。

事实上,除了天威英利、南京中电、航天机电等有产业背景的企业外,杉杉、春兰等业外资本也开始对太阳能产业进行疯狂的“押注”。

3月15日,杉杉股份公告称,其参股16.112%的杉杉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15MW太阳能生产线竣工投产。公告表示,公司已经储备了5MW的硅片,2006年预计产量为8MW太阳能电池及组件。

南玻股份也决定全面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并表示将培育该产业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之一。

春兰集团计划斥资30亿元打造研究中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在新能源的开发上。春兰集团发展新能源产业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搞镍氢电池;第二步,搞燃料电池;第三步,做太阳能电池和发电设备。

芯片业与太阳能行业一直密不可分。在过去的三年内,无锡尚德等太阳能光伏企业在这个行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而芯片半导体业却陷入了行业低迷时期。尽管,这两个行业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硅片。

在太阳能光伏行业刚刚兴起之时,芯片厂废弃不用的头尾料一直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芯片业对硅片的纯度、工艺以及固定资产投入要求都远远大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石英砂提纯之后,成为金属硅,纯度为98%。太阳能芯片纯度一般是99.99%,而芯片需要99%小数点之后11或者13个9的极高纯度。

现在,中芯国际决定投资太阳能光伏产业,它已经具备了在光伏产业获得成功的许多因素,包括充足的现金、良好的管理和大量的科技人才储备。

在中芯公司的规划中,首期将投资2亿元于太阳能硅电池芯片生产项目,先期形成10兆瓦的生产规模,在2006年一季度正式投产。5年以内将投资10亿元以上,形成100兆瓦的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太阳能光伏企业无不正在筹划着规模宏大的扩产计划,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目标都直指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基地”。

天威英利第三期扩产计划的投资金额可能高达36亿元,2006年4、5月份正式动工。资金从何而来?天威英利登陆纽交所只是时间的问题。由于G天威分拆天威英利上市的计划不久前已获得了国内审批部门及纽交所的认可,天威英利上市只是在走必要的程序。而德意志银行极有可能作为天威英利赴美上市的主承销商,与天威英利展开一系列合作,为天威英利发行20%的股份,募集到大约3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募集资金将被投入到天威英利太阳能三期工程中去,打造500MW/年生产规模的从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线。加上天威英利太阳能一、二期工程的总体产能硅片70MW、电池片60MW、电池组件100MW,最终三期工程完成后,天威英利的生产能力达到硅片570MW、电池片560MW、电池组件600MW,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最为集中的江苏地区,南京中电正雄心勃勃地要成为无锡尚德的挑战者。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的南京中电公司里一片忙碌,公司三条生产线已经基本安装完毕,预计生产能力将达到100兆瓦。

原料和市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目前国内太阳能产业处于不正常状态――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全部出口。一个典型的“两头在外”产业,其抗风险能力甚至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

一直以来,原料问题总是光伏企业最为紧迫的威胁。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而生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高纯度多晶硅在我国却极度短缺,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1吨,而2005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占市场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

由于原材料的供不应求,日本、德国、瑞典等核心原材料生产国纷纷削减了对中国的供应量,我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面临“无米为炊”的窘迫局面。

受困于原料的太阳能企业到处寻找原材料。因为市场需求再大也没用,无米下锅是光伏产业最大的问题和风险。

2004年全球多晶硅的总产量为24000万吨,而当年全球总需求量为26201吨,出现了2000多吨的缺口,导致产品价格一路飞扬,由13美元/公斤涨到了2005年的80美元/公斤以上,现在甚至有人愿意以200美元/公斤的价格囤积,因为市场价已突破100美元/公斤。

中国太阳能光伏专家赵玉文说,过去太阳能级硅都是来自半导体级硅各个生产环节的副产品,现在,光伏电池企业都跑到最前端拿原料还吃不饱。

尚德2005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尽管2005年第四季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依然显示出强颈的增长,但是毛利率却不升反降,为26.5%,而2005年第三季度为29.8%,2004年同期为34.1%,其主要原因正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

原料不仅困扰着国内企业,甚至也困扰着国际巨头。最近美国的太阳能第一大企业evergreen公司涨势喜人,大订单的消息不断,但是3月初一则上游供应商不能按原计划供应原料硅的声明,竟然将其股价打下20%多。

目前中国硅材料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严重不足,即使突破技术上的局限,一个硅材料生产厂的建设也需要投资20亿元以及数年的建设周期,所以目前巨大的硅材料缺口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

再讲市场。目前光伏产业如此火热,大背景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给光伏产业带来了潜在商机,更直接的动因是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2004年,德国光伏发电市场增长了235%,市场需求的猛增与欧洲光伏生产滞后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同时也给了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但里昂证券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德国市场将再次达到供需平衡。而全球光伏产业的三大国之一-------日本的光伏生产一直保持出口强势。另一大国美国的光伏生产也是自给之后略有盈余。那时候,我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

在中国,虽然《可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但一位试图投资太阳能产业的人士表示:“国家目前已经明确了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的优惠措施,但对于太阳能发电的优惠则迟迟未有表态。”

另一位熟悉能源产业的人士则指出,国家对太阳能发电的慎重可以理解,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7-1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更是传统火力发电方式的11-18倍,如此昂贵的价格让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自然举步维艰。

资料显示,中国到2020年计划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15%,其中光伏发电仅占整个电量的0.08%。可以断言,中国的光伏市场将严重落后于光伏产能。所以2007年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市场萎缩的巨大挑战。

技术的瓶颈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最稀缺的其实并非硅资源,乃是提炼多晶硅的技术,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头号风险。

目前,多晶体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厂商手中,称为“改良西门子法”。厂商为了垄断市场,技术秘不外泄。2000年左右,中国政府终于寻到机会,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法”,放到新峨嵋半导体厂(即新光硅业)。

然而新光硅业的一位人士透露:“俄罗斯的技术本来就与美、德、日等国的技术有所差距,转让给我们时还可能有所保留。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是无法真正掌握这一技术和工艺的,也就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述人士介绍,新光硅业生产设备的关键部分也是从俄罗斯购买的。因此,设备、工序的整合都需要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而一次性上马1260吨的生产线,使得技术和设备失去了充分的整合时间。连制造工艺都没完全弄明白,这个项目至今未能竣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2001年起,五年时间过去了,1260吨的年产量仍仅仅是一个数字,并未给投资者和产业中下游厂商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据悉,该项目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至今未能达产达效,竣工时间已一拖再拖。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中硅)比新光硅业起步稍慢了些。这家在2003年1月成立的公司,由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洛阳金丰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出资兴建。其年产300吨多晶硅项目已于2005年8月建成投产,总年产700吨多晶硅的项目则在2006年1月1日动工兴建,预计2007年初投产。此外,二期3000吨扩产工程也在该公司计划中。

值得注意的是,据该公司生产部门一位负责人透露,已投产的300吨项目目前并未形成有效产能,月产量不过四五吨。他说:“目前洛阳中硅的产品在质量上还不过硬,不要说半导体级,就连达到太阳能级的标准也很勉强。洛阳单晶硅并不采用中硅的产品,它们的原材料主要是向国外厂商采购。”

该负责人称,产能小主要因为大多数生产设备并未完全整合,现在的状况是调好一部分投产一部分。而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则是技术上有缺陷。在引进俄罗斯技术加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洛阳中硅尚未能将回收三氯氢硅等核心工艺彻底掌握,产品难免存在瑕疵。

由于技术落后,我国企业将纯度为98%的工业硅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出口,国外企业把其提纯到99.9999%后,再以80至100美元/公斤的价格卖给中国,价格上涨80至100倍。

而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还必须将产品的高转换效率、质量和规模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国内一家光伏企业,由于技术原因,在花了近亿资金,引进了全套光伏生产设备后,直至目前仍无法生产出质量过关的产品。

尽管尚德的“一飞冲天”,让中国的光伏产业登时星光熠熠。但是,这个被誉为新能源行业的产业从一诞生,就面临着两头尴尬的困窘――缺乏原料(高纯度多晶硅)和远离市场(中国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低),中国的光伏企业大都集中在组装、制造等价值较低的产业链中间环节。

“不客气地说,现在许多太阳能电池企业就是戴着高科技帽子的来料加工企业。”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秘书长孟宪淦评价。

光伏产业范文4

近期,光伏概念股纷纷披露2008年四季报和年报。财报显示,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航天机电等组件厂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而拥有一体化优势的天威保变则相对表现不俗。

2008年,天威保变对天威英利的投资收益为3亿元,占全部业务营业利润的比重为31%。根据天威英利披露的数据,公司2008年营业收7.76亿元,净利润1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6.1%和72.59%,总发货量为258.1兆瓦,同比增长97.5%。尽管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销量开始出现下滑,但第四季度公司出货量环比仅下降了1.5%。

相对于各大组件厂商,天威保变几乎覆盖了太阳能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可以避免单一产业链价格波动对公司盈利的显著影响。

生产并未放缓

虽然2008年下半年,多晶硅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行业巨头无锡尚德的毛利润率更是在短短3个月内从21.8%狂跌至0.6%,但里昂证券(China Reality Research)却依然认为中国多晶硅工厂没有出现生产放缓的迹象。

里昂证券认为,疲软的外部需求环境并没有导致中国多晶硅工厂生产放缓。随着1月份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公司多晶硅项目的第一阶段生产线投产,中国每年多晶硅产能达到2万吨,每月总产出这到663吨,月增34%,并且平均产能利用率上攀至56%。

事实上,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继风力发电之后发展最快的产业。最近10年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最近3年更是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继风力发电之后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大的产业。

光伏产业问题很多

虽然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国际化光伏产业群,但北京太阳能研究所研究员赵玉文却表示,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比国外晚了2D年,尽管最近10年国家在这方面逐年加大了投入,但投入仍然不够,与国外差距还是很大。

全国人大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也表示:“光伏产业前景无限,但是现在问题很多。”

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一直被垄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少数企业手中。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光伏产业大部分利润被成本抵消。这其中,占太阳能电池成本70%以上的高纯度硅材料,95%以上都需要进口。

与此同时,成本偏高还直接导致光伏发电商业化受限。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专家赵玉文指出,目前独立发电系统初投资为8~110万元/Kw,并网发电系统投资为6~8万元/KW,发电成本为3.5~5元/KWh。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两会期间表示,在去年,国家发改委核定的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4元,千瓦时,过高电价已经成为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2008年我国的光伏产能已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一,但98%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来自于海外,致使国内光伏企业抗风险性很差。

全国人大代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发展很快,但我国光伏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幼稚期’,整体实力不强,技术明显落后于国外,很多企业散、小、乱,规范化水平不高。金融危机来袭,国际市场硅料、硅片和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资本市场骤然变冷更造成了光伏企业资金链高度紧张。”

“幼稚期”就是重组良机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50家光伏企业倒闭歇业,幸存者只剩下约50家。值得注重的是,这些企业全部来自组件领域。

中投顾问能源产业研究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这轮金融风暴中,国内光伏企业借助政策利好或将加速购并与整合。而最主要的整合方式可能就是光伏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垂直整合。

中投顾问认为,垂直整合已成为光伏业的发展方向。整合后的光伏产业因为产业链越完整,抗风险能力越强,突破核心技术难关的可能也就越大。

国内太阳能板块的龙头企业天威保变从2007年以来就一直在努力整合产业链。公司参股25.99%的天威英利主要生产硅太阳能电池。而公司参股司参股35.66%的新光硅业则是光伏产业的上游产业――多晶硅。近日该公司公告称,公司出资3.5亿元人民币设立的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日前已迎来一期46.5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首批核心设备,并按计划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交大泰阳总经理朱元昊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前市场上还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更有竞争力,也更有生存空间。”

光伏产业范文5

《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告称,我国化石能源储备本世纪末将全面告急,石油资源将在本世纪30年代耗尽。同时,按照当前世界耗能每年5%的增加速度估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也将在百年后枯竭。人类要想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找新的可再生绿色能源。

现在,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太阳能上。这不仅因为它免费洁净、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更重要的是,它占地球总能量的99%,资源极其丰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地球上人类一年的能源总需求约为4.363×1020焦耳,而太阳每年通过大气向地球输送的能量高达3×1024焦耳,仅需其中的万分之一就能满足人类需求。

在我国,太阳能在我们三分之二的国土上,年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约等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这相当于280倍中国的煤炭总储量(中国煤炭的总储量约为6000亿吨),完全可以满足我国未来稳定的能源需求。

毫无疑问,在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一系列绿色能源中,太阳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地球发展的可靠保证。

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成为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国际上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8.4万吨,自给率达到50%;太阳能电池产量21GW,同比增长100%,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量3.5GW,同比增长400%。2012年这些数字依然持续上升。

这期间,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一度使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今年6月4日,欧盟宣布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8月7日起这一数字将上升为47.6%。这对已处于寒冬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无疑又是致命的一击。中国光伏产业要想破冰,出路何在?

反倾销案出现以来,在人们还在就贸易保护、贸易壁垒争执不休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唐群委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发展机遇。他告诉本刊记者,光伏产品一般指的是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的硅太阳能电池,尽管其光电转换效率很高,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硅进行提纯,不仅工艺复杂、高耗能,而且还会产生大量废液废渣,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欧盟国家的光伏产品价格很高,而我国光伏电池价格相对较低,这样我们的产品就会对当地产品造成冲击,加之欧盟各国注重环境保护,所以综合各种原因,他们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

在唐群委看来,欧盟的反倾销将会让硅太阳能电池的生存面临严重考验,寻找一个能够替代它的新型太阳能电池非常有必要,而他最看好的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这是一种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而成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全称为“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与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这种电池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用吸附染料的纳米多孔二氧化钛半导体膜作为光阳极,用镀铂的导电玻璃作为对电极,再选用适当的氧化还原电解质,就能制成一个简单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当阳光照射到电池上,就能发电了。

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批量生产的成本大约在5~10元/峰瓦左右,而普通硅太阳能电池则在20~40元/峰瓦左右。相比之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经济优势更明显,更适合批量生产,用来满足城市居民以及广大农村的需要,特别是对解决我国近7000万边远地区的人口用电问题更有实际意义。

从战略角度看,我国是能源大国,电力的短缺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但无论是核电还是火电,所使用的燃料不仅有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若要兼顾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发利用太阳能是最佳选择。但面对欧盟、美国的反倾销,硅太阳能电池的生存举步维艰,这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充满了无限可能。

唐群委说:“效率高、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清洁无污染等特点,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成为目前业界公认的最具商业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之一。但是,与硅太阳能电池高达30%的光电转化效率相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逊色了不少。如果不能实现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这将会成为限制其发展的致命硬伤。”

国际上有关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1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Gratzel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首次以纳米多孔二氧化钛为半导体阳极,钌络合物为敏化染料,I-/I3-为氧化还原电解质,铂为对电极,开发出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样机,在国际上引发强烈关注。1997年,该课题组又率先使该电池的转化效率达到了11%。2011年,他们又将这一数字刷新为12%。此后,为了追求更高的转换效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打破这个记录。

唐群委告诉记者,我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以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教授以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鹏研究员为代表,在液体电解质、准固态电解质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光电转化效率在6%~9%之间,离国际最高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缩短这个差距正是唐群委实验室的科研目标。

2004年,唐群委首次接触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观察和思考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从1997年至今的16年间,人们一直没法突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12%的转化记录,怎样才能突破这个技术壁垒。

2012年8月,唐群委加盟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开始全身心投入相关研究。他带领学生将曾经的设想和构思付诸实际研究,证实了一个又一个想法的可行性。

首先,他们针对我国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与国际最高水平的差距,大胆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光阳极材料,用它组装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10.2%,这很可能是目前国内的最高纪录。但唐群委认为,这个数字仅仅只是逼近,但没有达到或超过国际最高纪录,还有进一步优化上升的空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上升空间,才激发了许多科研人员的挑战欲望。

唐群委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至今已有9年。他告诉记者,光阳极的研究对提高电池转化效率至关重要,他们实验室对此十分关注。同时,他们还关注双面投射技术。“一般的太阳能电池采用的是单面投射,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激发的电子密度也比较低,光电转化效率自然不高。”唐群委说,“如果通过分光设计,将一束太阳光分为两束,由双面同时入射,两面的太阳光互相补偿,就能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染料激发电子的速度,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基于这种构想,唐群委及其团队率先采用双面投射技术将聚苯胺对电极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由6%提高到了8.2%,并极大地降低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成本。目前,他们已将这一成果投稿给Nature子刊,文稿正在进一步修改中。唐群委还告诉记者,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正是得益于双面透光技术的应用,因此,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应用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很可能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9年间,为了突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效率的技术难点,唐群委还做了很多相关研究,这其中包括新型导电凝胶电解质的开发。

2004年,唐群委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超吸水材料的三维网络机结构和独特吸附性,将苯胺、吡咯等导电聚合物单体吸附于三维网络内,原位聚合形成了互穿结构的导电水凝胶材料。随后,他又进一步改良这种材料的性质,使其能够牢固吸附I-/I3-电解质,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凝胶电解质的活性,克服了液体电解质容易泄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这是唐群委最为满意的成果之一,2012年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几年,国家对光伏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在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资助的金额每年都在增加。于是,难免有人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产生“它的效率真能高于12%,还是说只是炒作的噱头”的质疑。

唐群委告诉记者,理论上,这种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能达到29%,完全能与硅太阳能电池媲美。但为什么一直不能突破国际最高值,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光阳极使用的二氧化钛膜、电解质溶液以及对电极使用的材料等,目前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都被克服,相信这种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将会有质的飞跃。这正是唐群委以及众多太阳能电池研究人员励志要解决的难题。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将面临一段漫长的考验。唐群委认为,如果要大面积应用,转化效率至少要达到5%。如此一来面临的就不仅是技术挑战,还有工艺上的挑战。他说:“10.2%的效率是在实验室里实现的,而实际应用的面积比这个大几十甚至几百倍。在小面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制备出致密、均匀的二氧化钛膜,但面积扩大,膜产生缺陷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以目前的技术,要实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应用难度较大。”

唐群委表示,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优化电池的性能,争取把光电转化效率提高到11%,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实现该电池的应用,必须通过中试考验,面积比实验室大很多。所以课题组还将开展大面积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如果能够使其效率达到5%~7%,课题组就将与相关单位探讨产业化合作。

狄更斯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全球众多实力非凡的科研机构都盯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这块“蛋糕”,竞争必然惨烈。唐群委要想突破保持了16年的最高记录,抢占这块高地,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超高挑战,还要与众多竞争者展开一场殊死较量。这似乎有点儿“糟糕”。

光伏产业范文6

光伏产业贸易摩擦升级

此案是我国光伏产业遭遇的第一起美国337调查,引起了我国主要财经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在设备和核心技术、产品制造,还是在市场开发、安装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甚至有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光伏产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已有多家国内企业陆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建立工厂,质优价廉的光伏产品为光伏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无疑这也加剧了产业内部竞争。

而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占全球的40%,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光伏市场则仅占全球光伏市场的2%,即中国9成以上的光伏产口均出口至国外。其中,德国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40%,整个欧盟约占80%,如再加上美国,则几乎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90%。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近期了4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9月16日,美国能源部已经担保了42个能源项目,吸引了逾4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并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太阳能已成为美国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而到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由此可见,我光伏市场在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贸易摩擦中首当其冲。

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屡屡被诉,在反倾销反补贴领域,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的大幕已经拉开;现在,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光伏企业又受到美国337调查的威胁。目前,悲喜交加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陷入集体困顿,限产、停产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生存问题”成为当前业界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就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而言,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美国337调查和美国专利侵权诉讼等海外诉讼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产能过剩以及利用诉讼方式击退中国竞争对手均在诱发原因之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风险过高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光伏电池产业经久不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欧、美、日光伏产业正在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相继制定专利布局战略,同时极力推进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国际贸易通则的挂钩。中国光伏产业如再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知识产权诉讼狼烟四起,短期是部分企业丢掉市场,长期则是整个产业失去竞争力,沦为国际产业布局的劳动力附庸。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应对海外专利诉讼

既然有危机就得应对,鸵鸟式逃避无法解决问题。以下以美国市场为例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337调查和美国专利诉讼。中国光伏产业面对美国337调查及专利侵权诉讼,首先要做出的选择是应诉与否。在决定是否应诉时,中国企业需要综合考量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侵权可能性以及诉讼费用承受能力和应诉准备能力等因素。很多企业放弃应诉的首要原因是认为应诉的成本大于能从该市场获得的收益。许多企业对出口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对美国的出口量不大,与其花大力气应诉保住这块不起眼的蛋糕,还不如集中精力开拓主要市场或另辟蹊径,转售别国市场。建议这类企业完全可以采取和解或者其他方式结案,这样既可以节省费用,也是对于美国市场客户的一个体面的交代。

对于在美国市场有明显利益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应诉就不仅仅是体面结案的事情,而是如何在案件中掌握主动获取最大商业利益。当然,应诉并不一定胜诉,但应诉的企业毕竟能够掌握主动权,而不应诉的企业就基本上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实质应诉也不意味着血战到底,也有很多控制费用尽早结案的方式,简单总结起来如下:

寻求即决裁决(Summary Determination) 如果企业认为调查中的某些事实已经非常清楚明确且不存在争议,可以请求ITC就该问题先做出即决裁决。即决裁决一方面可以推进调查的进程,使得各方不必在无争议的事实上纠缠,另一方面ITC作出的某些裁决可以直接导致整个调查程序的终结。

迫使申请人撤诉(Withdraw) 为避免深陷337调查的囹圄之中,被申请人可以通过找出申请人破绽的方式促使申请人主动撤诉。根据《程序规则》,在337调查立案前,方可以自主决定撤回。 因此,作为被申请人的中国企业可以在应诉过程中找出申请人的破绽,迫使其向ITC提出撤诉请求。

达成符合我国光伏企业利益的和解(Settlement) 为避免两败俱伤,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申请人与申请人以和解结案告终。《程序规则》第210.21(b)规定,一方可以基于一项特许协议或其他和解协议,提出动议申请终止对一个或多个被申请人进行调查。 这与前述纯为结案目的的和解不同,这种和解不以放弃美国市场为条件,我国企业以双方同意的其他条件继续保有美国市场。

确立中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策略

危机处理完毕,我国光伏企业更需从长计议。随着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未来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337调查案件可能将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目前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以及目前业界技术现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光伏产业将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面对337调查和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威胁,中国光伏产业应对措施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完善自身的基本知识产权架构,稳扎稳打做好基础工作。比如,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目标;加大知识产权投入,获得商标、专利等相应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在确保不违反《反垄断法》的前提下与同行或者合作伙伴形成技术联盟;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等。

密切跟踪国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动态,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调查,既包括调查监控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状况的目的和方法,也包括国外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获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