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本科论文范例6篇

审计本科论文

审计本科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与审计学有联系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为审计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基础是理论产生与成长的源头,作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2)从审计学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看,理论基础应当构成整个审计体系的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构成整个的科学体系,孤立的理论是不能成为审计的理论基础的。3)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要早于审计理论体系产生的时间。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为基础的理论必须早于1930年,这样才能符合时间序列顺序,这样才能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

3.1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对从实验科学、合理学问、普遍经验或其他事物中获得的所有知识的批判吸收、系统化和组织化,它构成某一学问的基础原则体系和实务规范体系,因而哲学可作为所有学科理论的基础,将哲学的方法、观念运用于审计理论,就是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3.2法学基础

法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质所产生的必然关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关系。法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审计过程本身就是执法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审计表现为间接控制,以对经济活动的监视为宏观经济协调输送信息;以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宏观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3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中的精髓也可以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审计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劳动价值学说,是我们认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本质、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关概念和范畴、总结有关经济规律的重要依据,它应该是审计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委托人为了使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学理论基础

管理科学理论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其次,管理审计近几十年来的悄然兴起,说明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日益重要,管理审计迫切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管理科学理论中分权管理的思想为国家审计实行分级管理、审计机关独立设置、建立机构内部的责任制、进行部门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职能约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3.5数学理论基础

数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都是先于审计理论而单独存在的两种理论,具体而言,概率论为抽样审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数理统计为它提供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法论基础。审计中的统计抽样是依据数理统计原理从被审单位资料中抽出一部分进行审查,以推断全部被审资料的审计结论的方法。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是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资料,从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可以视其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利用大数定律,我们可以抽取样本资料进行审计,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得出的结果会使这些个别资料的影响相互抵消,能够显现出被审对象的总体特征。所以概率论也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一。

3.6伦理学基础

审计本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审计学;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体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两种模式,面向人才市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与人才能力化趋势的规格特征和社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特点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而变革。应用型本科不是学术型本科的低层版,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

一、审计人才需求及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1.审计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事业也相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审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突显出来,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

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的职能和审计工作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0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16位,而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5.9%,说明审计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近几年高校审计学专业学生在逐年增加,但审计学专业的就业率却在下降,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4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31位,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3.3%(2013年第16位,达到了94.6%)显下降趋势,下降非市场需求数量下降因素。分析显示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

通过对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能考试,但不会做业务。在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就业之前,这些学生均通过注册会计师若干科的考试,(应届毕业生出证明可参加),他们的基础理论功底相对强,但实务能力却不行。对企业进行调研时,负责人也表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做会计业务比审计专业毕业生做审计业务的能力上要强多,这也是近年会计专业就业率领先于审计工作专业的原因。这说明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审计人才市场岗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2.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从2014 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211 工程高校2 所,独立学院14 所,财经院校(包括下属独立学院)38所,理工大学2所,工业大学1 所,外语外贸大学2所,其他学院1所。

据统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本科人才约占65%,国家审计对审计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国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66 所高校)、会计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 方向(19 所高校)、ACCA 方向(64 所高校)、CGA 方向(20 所高校)及IAEP 方向(1 所高校)。通过对若干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对审计学人才规格的定位学术性人才占的一定的比例。可见,高等学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构成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大学的课程从内容的设计、模式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设计、资源与配置的设计、课程评价的设计五个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后,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征来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标杆。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与就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要求具有必要本科底蕴、职业适应与应变能力,是为就业准备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教育,通过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达到审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具体而言,审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素质要求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学会做人。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第二,学会做事。具备基础能力,具备一定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的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第三,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探索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对管理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够独立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能力需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且课程体系以专业领域为导向,强调“优化基础,口径适当”,其课程体系为“I”型或者“Y”型。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为专业纵深型结构,其特点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以“I ”型为基础,渗透“Y”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的“I”型课程结构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三位并举。应用型本科的“Y”型课程结构是以“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范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具体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体育、大学生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其主要对应的能力为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评议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基础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技术理论――技术知识――实践 ”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技术理论课程与一部分技术知识课程。一般可开设基础会计学、审计学基础、会计信息化、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的能力为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3.专业课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专业课主要是实践课程。一般可开设财务报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

4.素质拓展课程

应用型本科的素质拓展课程,是一个综合型的课程组,包括内修与外修,内修包括德行、品行、知行,外修主要是行为能力(社会交往、工作能力)及身体素质。

内修素质拓展有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隐含课程,在一些通知课程中隐含,另一种必修课程,通过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进行。外修可专设相应的单元课程来完成,形式可以为作业、竞赛、达标等专门项目。

四、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学校主导、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注重学做结合、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力为导向、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课程实施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同时引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共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第一至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假期可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短期见习,第三学年开始,安排若干实训周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组织实践性的教学(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较多,需要大量助理审计员的时候较为适宜),实践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单元,也可以是某专设实训课程,这样逐步加大实训的内容,将已经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与具体化,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撰写作前期准备。第四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校内的教学为数不多的实践应用课程,如,社会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这部分的教学多为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第四学年主要是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一学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应是外松内紧型的,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但容易流于形式,学校应有具体的实践实施方案与细则,让学生有实践接收单位,有实践的内容,有实践的标准,有实践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的培养不应搬抄学术型大学的传统模式,失去类型特征,也不能全部按高职高专岗位化,脱离本科属性,应形成贴近实际、校企共建的培养环境,构建指向明确、体现综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东辉,盛永志.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商思争,李学岗,周 雯.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2012(17).

审计本科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与审计学有联系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为审计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WwW.133229.Com基础是理论产生与成长的源头,作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2)从审计学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看,理论基础应当构成整个审计体系的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构成整个的科学体系,孤立的理论是不能成为审计的理论基础的。3)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要早于审计理论体系产生的时间。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为基础的理论必须早于1930年,这样才能符合时间序列顺序,这样才能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

3.1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对从实验科学、合理学问、普遍经验或其他事物中获得的所有知识的批判吸收、系统化和组织化,它构成某一学问的基础原则体系和实务规范体系,因而哲学可作为所有学科理论的基础,将哲学的方法、观念运用于审计理论,就是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3.2法学基础

法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质所产生的必然关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关系。法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审计过程本身就是执法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审计表现为间接控制,以对经济活动的监视为宏观经济协调输送信息;以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宏观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3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中的精髓也可以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审计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劳动价值学说,是我们认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本质、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关概念和范畴、总结有关经济规律的重要依据,它应该是审计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委托人为了使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学理论基础

管理科学理论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其次,管理审计近几十年来的悄然兴起,说明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日益重要,管理审计迫切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管理科学理论中分权管理的思想为国家审计实行分级管理、审计机关独立设置、建立机构内部的责任制、进行部门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职能约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3.5数学理论基础

数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都是先于审计理论而单独存在的两种理论,具体而言,概率论为抽样审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数理统计为它提供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法论基础。审计中的统计抽样是依据数理统计原理从被审单位资料中抽出一部分进行审查,以推断全部被审资料的审计结论的方法。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是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资料,从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可以视其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利用大数定律,我们可以抽取样本资料进行审计,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得出的结果会使这些个别资料的影响相互抵消,能够显现出被审对象的总体特征。所以概率论也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一。

3.6伦理学基础

审计本科论文范文4

一、探索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第―,探索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适应国内经济内涵式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国内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赶快。审计行业的发展也是极其的快速。为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探索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显的尤为突出。

第二,探索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我国的整体社会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21世纪创新型国家、开拓新型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培养应用型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对广西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对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第三,探索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我们学校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经验积累;有利于推动我们学校类似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从学校整体上提高我们学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第四,探索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使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更加完善和独具特色,进而为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及至全国审计行业发展作出贡献和提供有力支持。

二、当前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问题

我们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培养目标概述为:审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伦理道德,具备会计学、审计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审计和基建审计理论、方法及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知识拓展能力,能够应用审计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从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及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表述,我们发现:表述的内容不够完整和全面,没有把一个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应具有的全面知识结构给构造出来,存在少量缺憾的地方。

(二)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安排问题

关于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安排方面,我们的课程体系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课程课时的安排不尽合理,有些课程的课时略显过长,如《审计学》安排64学时,不过2014级培养方案开始减少课时量。第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不够完美,与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如,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三大体系之一,没有把内部审计列为核心课程。这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吻合的。

(三)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手段问题

关于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我们学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审计专业老师,从去年开始,已经参加了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两届全国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通过学习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兄弟院校,如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云南大学、山东工商大学等,既有优点,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当前的审计专业老师,由于经验不足,教育教学理论也不够深入,故而造成审计专业教学手段简单化。

三、对策

(一)转变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促进卓越审计人才的发展,顺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源头抓起,发大力气做好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努力借鉴国外会计审计专业领域内的先进办学经验,参考国际专业标准,设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体系,既要有人文基础课程,也要发展全面、合理的审计专业核心课。

我们要优化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既要有培养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课程,也要有合理、全面的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核心课程,同时要兼有增强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其他选修课程。

(三)改进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促进审计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评估

关于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评估,既是一件急需办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因为对于我们一所应用性本科院校而言,我们每个老师的课时量都比较大,而且这种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因此,为了减少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评估不足,我们应当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调减不必要的课程课时,降低教师的上课工作量,从而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评估;另一方面,我们要向实务单位和兄弟院校多调查研究,搜集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变化的最新资料,从而不断完善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水平和评估指标体系。

四、结论

卓越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在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评估等方面有等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玲玲.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审计功能拓展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项目

审计本科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审计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设想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相互联系、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也不例外,它需要建立一个足以支撑(指导)审计实务、由各审计概念构建而成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正如安德森(R.J.Anderson)所说的“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

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理论是以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理论的功能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审计理论具备解释、评价、改进和预测四种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它由若干的组成要素组成,也有一个内在的结构即审计理论结构。在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起点的选择以及整合各要素,即排列组合形式最后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的、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职能、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技术及审计报告。理论界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模式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国内外现有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及模式的评价

逻辑起点是建立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不仅是理论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需要合理确立它的逻辑起点。

1.哲学基础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61年美国罗伯特・莫茨和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or)被称作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他们在书中这样写道:只有从哲学基础出发才能推出审计假设,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又推出审计概念。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如图1所示。

图1 哲学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莫茨和夏拉夫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审计理论研究,有力的批驳了“审计无理论”的论调,但将“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显得太普遍了,无法突出审计理论自身的特点,不具备审计理论基石的作用。

2.审计目标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The External Auditing )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六个要素构成,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过程。安德森的最大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审计理论结构。但笔者认为,审计目标起点论的不妥之处在于审计目标是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环境的要求,但很大程度地受制于审计关系的存在,且倾向于实用主义,以此建立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并且逻辑上也不够严密。

3.审计本质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 Lee)与戴维・费林特(David 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汤姆・李于1984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均是以审计本质和目标作为出发点。

在我国,以蔡春教授为代表研究学者们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假设目标信息规范控制。闫金锷教授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目标假设准则。

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构建的理论框架结构与实际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往往落后于审计实务。

此外,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审计逻辑起点论的看法还有很多,如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的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等。

三、构建我国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新设想

通过对以上各起点论的评价,笔者认为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构建过程中,不能单纯的由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审计工作所处的审计环境(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中的其它因素,但它不是决定因素。

本文在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两个因素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对所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分析如下:

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结构图中,表时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且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双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审计环境主要指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相关知识。

2.审计本质是审计最本源的东西,它伴随审计的产生而产生,但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单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

3.审计目的是社会需要审计做什么。它是外化于审计主体的产物,始终围绕审计本质而发展变化,但要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审计所担负的责任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将审计本质与审计目的结合起来作为逻辑起点,符合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观点,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又体现着变化,完全符合审计工作本身和不同时代对审计理论提出的要求。符合逻辑学与认识论。审计目的和审计本质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制定审计目标和审计准则、解释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

4.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其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不能超越二者随意构造。

5.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和审计概念要素的桥梁。审计假设在于对审计运行的前提条件做出限定,这种限定决定于审计目的,因而审计目的制约着审计假设。

6.审计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方面。如果没有一致认可的概念,就无法推动审计学科的发展交流,审计也就不成其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职能和审计准则可以推衍出审计实务理论。

7.审计准则与审计技术。如果说目标是“应干什么”,技术则是“怎么干”,那么“干得怎么样”就需要审计准则来检验。

8.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CPA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审计本科论文范文6

迄今为止,审计学科建设并没能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人们对审计学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极端的论点则认为审计没有什么理论可言,是职业化才使审计拥有了今天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审计只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审计称不上是一门有学问的职业,没有资格登上科学的神圣殿堂。审计学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值得审计界深思。但这是审计世界的真实吗?审计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子如何看待和处理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的关系、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审计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

1.审计职业对审计学科理论的矛盾心态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开创审计职业组织的先河以来,审计就作为一门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标准的职业而存在。审计职业制定了良好的执业标准,强制性要求所有成员承诺遵循道德准则,终身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承担起保护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最终通过纯洁和提高自身队伍的素质抵制了外来的利益威胁,确立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地位。审计职业,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即使不是世界上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至少也是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之一。与审计职业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学科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审计忙于职业筹建和被社会承认而无暇顾及学科建设的苍白托词背后,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强烈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潜在可行性的东西却被忽视,成为一种合乎自然的倾向。审计更多地被认为只是一个实务性问题,而将注意力偏向日常的应用业务,以致忽视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但审计并非完全是实务性那么简单,并不能只靠审计实务就能保持和提高社会地位。由于学科理论是在人们认可的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解释事实或现象的命题,是说明在一个学科领域中观察到的事实的一般规则和原则,或引起这些事实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建立和运用理论(mautzandsharaf,1961)。可以断言,任何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理论结构来支持,都是难以确立的。而通过审计学科建设,使审计理论取得快速的进展,可以引导审计职业检验和优化审计实务,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探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不容否认,学科理论应该走在职业实践的前面,优秀的审计职业实践背后必然有审计学科理论的支持,而极大地损害审计社会形象的审计失败正是科学审计理论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审计学科理论对审计职业的促进如果我们忽视了审计的理论基础,让它后退到审计早期那样的机械程序和实务资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审计不仅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也不会成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最佳办法。在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是详细审计,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审计理论,相应地,审计的社会地位也很卑微。事实上,几乎是与审计职业化发展同步,涌现出了众多的审计理论大师,他们进行审计的观念总结、思想形成和智慧传播,致力于审计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反过来为审计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注册会计师职业1853年创立后不久,英国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审计基础文献和实务的著作:《审计人员—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现代审计理论的奠基作:《审计学—审计人员的实务手册》。20世纪初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重心刚转向美国,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后又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再版并更名为《蒙哥马利审计学》。该书标志着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民间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就,成为审计人员的标准实务参考,堪称审计人员的“圣经”。随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审计理论结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将审计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论述的著作,与1972年aaa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和1978年schandl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起,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内部审计更是开创了学科先行的奇迹。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内部审计并宣告内部审计学科诞生的著作,直接推动了当年n月内部审计职业的形成。到1973年“现代内部审计之父”sawyer出版《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内部审计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实务体系,为内部审计职业的迅猛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3.审计学科理论与审计职业实务的交融审计职业实务与审计学科理论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审计学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中,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审计规范、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责任、审计案例等审计理论要素,同时又是审计职业实务的内核。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审计的外环境决定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而审计的内环境即审计职业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审计对社会的供给。从审计内环境出发,可以决定对审计职能、作用和根本属性的认识,即审计本质。而审计外环境和审计本质则共同作用于审计行为活动需要和所能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即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审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审计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认识,对审计工作条件和审计人员条件等进行限定,这就是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进行任何审计推理的前提。

审计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对从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抽象形态,即审计观念。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应该具体落实为审计规范的要求,细化为审计工作的准绳。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人员需要围绕审计目标,依据审计规范,制定周密、科学的审计计划,合理选取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在综合、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慎重形成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即审计报告。采用一定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报告的出具是否真实、合法,则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客观水平,即审计质量。审计目标最终实现与否,社会公众能否对审计所提供的服务满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审计质量如何。审计人员要承担与其审计目标和社会公众审计质量要求相称的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实际的承担情况,最直观地反映在审计案例之上。而审计案例所折射出的信号又反馈到审计环境当中,于是又开始以审计环境为起点的新的循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学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审计职业实务发展、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审计学与会计学审计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理论,有着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与指导,这只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至于审计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独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要回答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

1.审计学从属于会计学的表象审计最初曾以会计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现在审计与会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民间审计人员称作注册会计师;把会计师事务所称作会计公司,把审计行业称作会计职业;把审计设在会计学科之下;对审计的最朴素、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查账。这些在客观上形成了传统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即把审计的发展和它与会计学的分离描述成类似于细胞分裂的过程,认为审计与会计存在着血缘关系,审计仅仅是会计的延伸,因而只能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从研究的活跃程度和深度来看,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schandl,1978);在会计领域,有许多不同的人员和组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会计学的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研究,然而,只有极少的人员和组织认为需要审计理论(ricchiute,1982)。这也使得审计学发展的步子远远落后于它的相邻学科会计学,在经济学科大家庭中,尽管会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审计的学科地位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充分的认识。

2.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区分maut:和sharaf(1961)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曾做过人木三分的描述:“把审计当作会计的分支是完全错误的。审计是与会计有关,因为审计人员首先应该精通会计;但是,审计并不是会计的一部分。我们如果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和审计过程的性质进行更深人的考察,就会发现它有另外的渊源。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它们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务上的同事关系,但不存在血缘关系。”aaa(1972)进一步澄清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指出:“虽然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在目标与方法上的截然不同却决定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必须承认,审计与会计在渊源、性质、目标和方法上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会计源于管理上的需要,而审计源于社会的逻辑需求;会计的性质是形成数量化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是形成判断性信息、使“会计信息价值增值”的评价过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而审计的目标是确定被审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的方法是制作性的,而审计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如果把信息社会看作是一个信息大工厂,那么会计负责的是信息的生产、制造,而审计负责的是信息的检查、验收。总之,对会计和审计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地位和作用互为补充的同事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3.审计学的独立发展在审计学的独立发展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是mautz和sharaf。正是mautz和sharaf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澄清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从交叉和边缘学科的角度,首次对审计理论及其结构、审计方法论、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蔡春,1994),为审计学迎来了独立发展的契机。aaa(1972)则看到了审计职能随使用者的需要而扩展的趋势,认为内部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在扩展着审计的职能,而且审计的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势必扩展到预算、预测、纳税申报单、内部控制等其他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围越来越宽、详细程度越来越高,而充斥市场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独立审查、验证才可放心使用,这使得对审计鉴证的社会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审计大可不必拘泥于会计的范畴,而应主动承担起同时对会计以外的其他信息进行检查的职责。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昭示和激励我们,审计学科完全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谋求发展的机遇,而这一切又要求审计必须跳出会计的案臼和局限。

三、审计学与科学审计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能否更上层楼,跨人科学的神圣殿堂,找到自己的科学归宿,是又一个让审计界牵肠挂肚的问题。

1.审计的科学衡量“科学”的含义通常有以下四种解释: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要求严格衡量证据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应用的体系;能够解释、预测和控制给定现象的体系;所有命题均是由法则或原则连结起来的逻辑、数理体系。客观地讲,如果适用科学的最后一种解释,那么不但是审计,就是现阶段的任何社会科学都没有资格称自己是科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也还在为这一目标而苦苦追求。这与其说是科学的标准,毋宁说是科学的理想,并不适宜作为现实的衡量尺度。而如果适用科学的其它解释,那么审计将不愧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由在于:审计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思维活动,审计领域无处不在折射出逻辑和语言的魅力;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活动普遍采用的是统计抽样的方法,而现在就理论知识实践和经验而论,只有抽样误差是“能令人满意的错误”;审计发表的专业意见具有解释会计信息可信性的能力,影响到投资决策行为,起到控制投资决策的作用,发表意见时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和投资风险的提示又使审计具备了预测能力,同时揭发舞弊和差错职责的履行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还使审计具有控制舞弊和差错的能力。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审计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求证过程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功能定位的实用性和增值性。

2.审计的科学归属一般认为,科学有五种类别,:一是抽象的和形式的科学,它是组成知识的最基本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所有科学均在或多或少地直接依赖的基础性科学,如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二是一般描述性科学,它以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为基础,如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三是特殊的派生科学,它是从一般描述性科学中派生出的更狭窄、更专业化的领域,如矿物学、植物学和人类学;四是集合科学,它使用了其他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实质上是由各门科学组合而成,但对有关论题进行了独特的解释,如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五是应用科学,它是特殊科学的独立部分,是从若干与实际生活、方法、技术关系密切的科学中吸取原理组合而成的,如工程_学、农业学、职业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审计与会计密不可分,从会计领域吸取着丰富的营养;以逻辑学为基础和主要根源;证据的性质和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理论;测试和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援用了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职业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mautzandsharaf,1961)。因而,审计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门集合科学。同时,审计又是一个相当重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领域,是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召茧的研究领域,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审计必须博采众长,而又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发展和保持特色,注重自身功能和方法的完善;必须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

3.审计的科学陷阱当然,审计本身毕竟存在一些容易招致指责和误解的方面,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应对,无疑将损害其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第一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由于环境、时间、人力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审计并不总是能获得最佳证据,不得不经常以那些与问题有关的非最佳证据为限,结论一经公布就无法予以修正。而采用非最佳证据,即便非常必要,也是存在风险的,它对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约束。客观的认识是,这并不应构成对审计科学地位的贬低,因为即使在其他科学领域,证据的最佳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其他科学从短期看也只能满足于非最佳证据,做出暂时的判断。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需要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控制理念,执行严格的证据衡量标准,规范审计程序,尽最大努力取得和使用最佳证据,在不得不使用次优证据的情况下,也要检查接受次优证据的理由和证据的有效性,客观评估所采用替代程序的效果,并极为慎重地做出最终结论。第二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仅在极为异常的情况下,一项审计才会重复进行,即使重复审计,由于时机和条件发生了改变,职业态度和执业能力完全相同的审计师也不大可能得出相互印证的结论,而且重复审计并不能对前次审计在特定时机、特定条件下的妥当性予以直接验证,这对科学所要求的可验证性有着重要的约束。

客观的认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都能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并让它反复地精确再现,然后借助实验来加以检验,而且重复实验也并不总是唯一可行的、最理想的科学检验办法。可以看到,审计验证会计妥当性的直接依据是公认会计原则,审计本身妥当性的验证则是通过对照公认审计准则,大量运用逻辑、统计等科学方法来进行的。由于能进行其他形式的科学检验,审计仍不失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和填制、记录、整理、复核、归档保管等工作环节,完善公认审计准则和统计抽样方法,发展审计证明理论,增强审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逻辑联系,为审计的科学检验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承认,审计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审计学科建设提供的强力支撑,审计完全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科学殿堂中拥有一席之地。可以确信,审计只要坚持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致力于自身的学科发展,不满足于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终将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无可限量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贺卡贺词

下一篇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