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范例6篇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范文1

四川翻译技术沙龙第三次活动

试论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原则

易·归妹:翻译目的研究

庞德《在地铁车站》中译之商榷

中医翻译的局限性及翻译特点

浅谈括号在科技文献翻译中的妙用

交通工程英语的特征及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的顺应因素研究

浅析科技俄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的科技变译策略

英语科技论文冠词用法及译法分析

论出版系列的职务职称及英译

图式理论与视译中的顺句驱动

汉语思维方式对汉法翻译的负迁移

雪莱《西风颂》翻译对策略论

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扭曲和流失

俄语语义研究及其历史发展阶段

国内唐诗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

俄语科学语体中的无施动者结构及其译法

准固定语在汉西翻译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伊·谢·阿列克谢耶娃文本类型理论述评

安托万·贝尔曼的翻译批评理论探究

我所了解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

四川省翻译协会2014年会暨翻译学术交流研讨会

翻译家研究模式建构:维度、内容与方法

论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一致化的发展与展望

工程英语翻译中容易出错的术语及缩写

《选集》英译中主流诗学对译者的操控研究

加注与改编:《尤利西斯》汉译的个案研究

比较文体学视角下的《生死疲劳》双语平行文本析读

吴经熊《道德经》译本中的“天下”观念剖析

从贝尔曼到本雅明——两会报告法文翻译之所思

冠词与数词的对比研究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交际翻译在俄汉航空科技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论童谣的语言特色及英译——兼评何德兰的《孺子歌图》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基于功能对等

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翻译看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

阿Q误入东瀛国——井上红梅译《阿Q正传》丢失的东西

从“经世致用”到编译“夷图夷籍”:魏源的编译活动考察

论4G领域通信术语的汉译及科技术语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西方科普读物中译方法研究——以《时间简史》译介失败为例

以物传情以情动人:基于评价理论的汽车广告翻译研究

论中西语文差异如何对应中西文化与中西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差异

中国式表达的文化译述探究——以有关文学艺术片段为例

日文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语义翻译论、时间语义值与事态句翻译——以英语现在时状态句的汉译为例

探究中文在政治文献外翻中的重要性——以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翻译为例

论语全文及译文范文2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他的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翻译思想;《论翻译》

引言

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重要翻译家,近些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林语堂(1895―1976),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撰写了许多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

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本文对其翻译思想研究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等方面,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使学习者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翻译艺术”说及译者素质

《论翻译》一文里,林氏开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翻译的性质“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张,2005:5)正如曹明伦教授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揭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说翻译不是科学”、此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从事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曹,2007:180181)。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然而最系统、最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译论《论翻译》。他在文章的开头明确提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依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依林语堂看来,“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特别是“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二)译者的素质。林语堂提出了对译者的要求,“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由此又提出了译者的三条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译家的资格”。

二、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

林语堂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翻译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在《论翻译》一文中,他创新地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翻译,翻译受译者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正如周仕宝所说,“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从而提升了理论本身的学理品性”。

三、翻译标准“忠实”“通顺”“美”

林语堂的翻译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忠实”是“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忠实”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无字字译出之责任”。第二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第三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通顺”“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要做到“通顺”,“译文须以句为本位”,且“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寻常作文之心理必以句为本位,译文若求通顺亦必以句译为本位,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分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

“美”林语堂要求从达意到传神,在充分尊重原著者和本国读者的基础上,以译语文化的阅读习惯为标准,以译语的行文规范为准绳,直达美的境地,简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实质上就是美的标准。他以句译为形式基础,内容上以达意传情、求美为旨归,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想,即“美译’,理论。

四、结语

林语堂作为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文。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林语堂做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翻译理论方而,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林氏的翻译理论即便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综合上文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我国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林语堂及林译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今天,回顾和研究其翻译思想,对发展翻译事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事业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论语全文及译文范文3

论文摘 要: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一书通过理论的阐述说明,问题的详尽讨论和实际例子的练习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加强了读者对语言学是如何用来帮助翻译创作,实现翻译语言描写,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理解。总体来说,本书主要有四个特色:①研究角度新颖;②内容全面;③结构合理;④语言简朴。此书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一书是由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领头人物克尔斯坦·马姆克(Kirsten Malmkjar)专门为学习翻译,语言或语言学的读者所编写的著作。该书解释了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加强了读者对语言学是如何用来帮助翻译创作,实现翻译语言描写,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理解。

一、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史和当代翻译研究的方法,然后概述了始终贯穿本书的意义理论和语言学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的基本模式,最后详细具体地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了语言中的音、词、语篇等各个层面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该书共可分为四部分,即,第一部分,关于翻译学的一些简介概述;第二部分,翻译与语言;第三部分,翻译中语言的语言学分析;第四部分,总结、参考文献和索引。

第一部分,翻译学的简介,包括第一章“从翻译著作到翻译研究”和第二章“翻译研究的描绘和研究方法”。作者首先在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翻译研究在西方发展的几个重要步骤:从罗马人的翻译到《圣经》的翻译再到各个派别的重要理论家的翻译理论最后到二十世纪末理论中的重要的“目标文本转向”(the target text turn)理论。然后在第二章中,作者先介绍了Holmes对Toury绘制的翻译学学科图(map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解释。他的划分出来的许多翻译学门类及其理念是现在翻译学家们学习研究的基础。作者接着讨论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进行翻译研究的主要四种方法,即,语言的方法、描述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文化的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翻译与语言”是该书的关键部分。在这部分,作者主要关注两个影响理论家关于翻译本质的更详细了解的因素:一个是语言、文化、本体相对论。另一个就是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相对论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多多少少世界观都会不同。而与之相对应的普遍论则觉得差异总是建议在共性的基础上的。作者在讲述相对论时,把文化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本体相对论分开来,并将它们分别与它们各自的相对应的普遍论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问题。接着作者从韩礼德(Halliday)的语言功能说及语域概念来说明文化普遍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理解。在语言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方面,作者先总结了过去大家所公认的两种关系:1.翻译研究是语言学的数据源;2.语言学是翻译研究的数据源。然后通过语言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发生的对等、错误、篡改。最后作者简要地介绍了如何把语言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信息资源。作者认为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是完全可能,而把语言学作为分析文本中语言现象类型的信息资源是很有帮助的;在翻译研究中注重翻译语言是对翻译采取审美态度的一种方法,我们应该采用语言学的见解来分析译本与源本之间关系的本质。

本书第三部分“翻译中语言的语言学分析”包括五个相比前面三个章节更具应用性的五个章节,即第四章到第八章。第四章“翻译中的声音与节奏”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声音模式对翻译的影响。本章分两个方面来讨论:声音和节奏。第五章“翻译中的词和意义”中作者解释了什么是词,以及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是如何处理词的,然后介绍了词的几种分类,并通过分析Lewis Carroll的一首诗中不同词类的特点及它的译本来说明语言学的词类的划分对翻译的帮助,并结合翻译介绍了词的语义方面,包括词与述词(predecates)之间的意义关系和词汇的灵活性。第六章“词公司”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翻译时需要的词库资源,包括字典、语料库和搭配,通过例证分析了它们的概念及特点。然后作者提出了我们在使用语料库时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第七章“从词到语篇”表明要开始从语篇的层面来分析语言和翻译。在这章中,作者结合结合格莱斯(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文本性(texture)、含义(implicature)、语篇体裁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介绍了作为行动的语言概念。第八章“翻译中关于短句和语篇的观点和思考”主要是用功能方法来研究短句。韩礼德认为是英语中的短句使得三个语言系统(语气系统、主位和述位系统、及物性系统)能让三种功能(交流获得信息、解构信息、表达)得以在短句水平上都实现。最后,作者简要地、总结性地介绍了语言、思想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可以用来帮助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而由于两种文化中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不同,所以翻译显然会产生不同于原文本的意识形态。意义理论是始终贯穿着这部分的。该部分就是通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由小到大的各个语言单位是如何影响语言的意义从而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翻译的。

二、简要评述

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角度新颖

随着翻译学的兴起,对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有从各个角度解释翻译、分析翻译的,其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则大多都是把某个语言学分支与翻译结合起来,虽然这些研究成果都给学习翻译的人提供了理论实践的指导,但像《语言学与翻译语言》这样把翻译与语言学系统地结合起来,为学习翻译理论的学生们打开深入研究之门的作品则很少。本书既可看作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著作,也可看作是从翻译角度研究语言学的佳品。正如来自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温蒂·安德森(Wendy Anderson)教授所言:“这本书很好地论述了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内容全面

本书的全面系统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看。从纵向来看,本书系统全面地从语言学角度详细对翻译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比如在该书的四、五、六、七、八章中,作者分别从音、词、意、语篇、短句的层面对翻译语言进行了分析,而分析过程中则涉及语言学中的音位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以及各个像格莱斯和韩礼德这样的语言学家的语言学理论。同时,在翻译简介的部分本书也做到了全面。从罗马人的翻译到《圣经》的翻译再到各个派别的重要理论家的翻译理论最后到二十世纪末理论中的重要的“目标文本转向”理论,本书都作了简要的介绍。从横向方面来看,本书不是只对翻译学或语言学作了研究,还涉及了很多其他学科。比如在第二、三章对翻译学研究的介绍中就涉及了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三)结构合理

本书作者很好地考虑了读者,合理地安排了全书的结构。从整体看,作者先用一、二章对翻译学作了简要的介绍,在第三章中则开始把翻译和语言学联系起来,接着则开始一步步从语言的各个方面对翻译语言进行分析。全书章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整体到细节,从介绍到研究,把读者慢慢引入翻译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中。从部分看,作者不仅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简介,对本章的主要观点和难点作了简要说明,使读者在学习每个章节前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而且在每一章节中都安排了供学生们自己思考提高的质量较高的练习和讨论。这种种安排都能引导读者的学习研究,很好地体现了本书作为教科书的一面。

(四)语言简朴,文体活泼

作为一本全英的外文学习书籍,语言的难易、文体的沉轻对大部分中国的读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而本书不同一般的理论书籍,正如文迪·安德森所言:“它用生动活泼的文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对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和争论点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并使之与书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和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恰到好处的结合一起为本书添色。”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轻松活泼的像小说一样的文体及大量的实例来说明理论问题,所以正像作者自己所说,该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教材,又可以作为学习翻译的本科生的教材。

(五)不足之处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对翻译学的各个理论虽都作了介绍,但不够深入详细。特别是关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等新近翻译理论涉及得很少。这无疑对翻译学习读者来说是一大缺陷。其次,本书中的实例多为西方国家素材,少有中国语言素材,导致中国读者在理解时稍有生疏感。

三、结语

不管怎样,从整体看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它所采用的方法来看,《语言学与翻译语言》都是一本学习翻译理论的好教材。该书无疑会传授给我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正如作者在结言里面所说,本书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论语全文及译文范文4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是实用性文本,以广告为例,其交际性很强,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度的调整,包括增译、减译、转译等灵活方法会实现预期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 商务英语 广告 运用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meer),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此前西方多数翻译理论家持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即翻译等值理论,这种理论把翻译看作类似密码转换的过程,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等值理论在实际翻译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同时在许多情形下也是没有必要的。弗米尔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随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实”的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导的功能确定的。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是受众。这一理论强调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给译者提供了多源信息的一部分,允许译者选取性地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决定。诺德为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成分必须根据译文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提供了标准。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传意,诺德的“功能加忠实” 不是对形式或内容而言的,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是否对等,就文本功能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领悟原语文本的基础上,以译入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不同语境因素,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与目的语发挥同样的传意效果,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较等值翻译理论和极端功能主义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在应用文体的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国际商务英语 国际商务英语是商务人士在国际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这种英语具有和标准英语不同的特点,它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语言。国际商务英语既不同于英式英语也不同于美式英语,它们是被灵活使用的英语,强调语言调适和相互可理解性,国际商务涉及到诸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因此国际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如经贸英语、财会英语、金融英语、法学英语、商标及广告英语等。商务英语背后的文化主要是欧美文化,商务英语的翻译受这一文化的制约。这就是说,人们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专门用途的英语,人们发现,英语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了变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此,本文作者以广告的翻译为例,探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1)。 三、广告的文体和广告的作用 文本大致可分为两类:实用类文体与文学类文体,毫无疑问,前者重视内容而后者重视形式,前者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后者以美学意义为考量。国际商务英语,无论是商贸信函,合同条款、索赔、仲裁、包装、运输,还是产品说明、商标、广告都属于典型的实用性文体,这类文体的翻译无论在译法上还是在译文形式上都要求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更性,没有办法做到原文与译文完全等值或对等,以商品的广告为例,广告活动不仅是商业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它在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广告话语的交际目的可以用“AIDA”来概括,即吸引注意(attention)、引起兴趣(interest)、激发欲望(desire) 、敦促行动(action)(黄国文 2001,299),广告的作用在于提供信息、争取顾客、扩大市场、促进销量,所以广告翻译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功能,首先广告语言必须大众化、通俗化、富有感召力,诱惑力,符合大众的审美与实用心里,行文力求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同时要充分考虑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回避禁忌,用译入语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侧重交 际翻译,注重效果上的对等。 四、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运用例析 目的和功能是实用文体翻译的依据和归点,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原文和译文是两种独立的具有自身价值的文本,在翻译的时候,译者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通过充分理解,正确判断以后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有选择、有策略地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广告语言用词灵活夸张。因此在广告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翻译中在兼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同时侧重交际翻译,即注重翻译信息产生的效果,关注原文读者反应与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以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为命题,虽然原文的一些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消失,但考虑到广告的文体特点及用途,权衡利弊,这种舍弃是值得的。通过大量研究实用文体的翻译实践和其达到的目的状况,笔者认为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的适当调整、灵活翻译,突破传统翻译观念,即采用增译、减译、转译、或综合等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1.天上彩虹,人间长虹 Let the rainbow in the sky; Send his twin brother to you —— To keep your spirit high. 这是“长虹”电视机的广告,如果按照字面直译的话应该是:“The rainbow in the sky; Changhong in man’s world”不仅死板僵硬,而且令人费解,很难让人把彩虹和长虹电视机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此译文在翻译的时候明显使用了增译的方式,采用了修辞格,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把“长虹电视机”比作“天上彩虹”并比作两兄弟,彩虹是被世界每一个人所期望看到的神美景观,通过To keep your spirit high.的增补,极大地刺激译文接受者强烈地审美欲望和好奇心,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刺激购买欲望。 2.此旅行箱体积虽小,颇具功效。 Compact and Impact. 这则旅行箱广告的翻译中,摈弃了直译或语义翻译的范式,如果直译,它的译文应该是“Although the volume of the suitcase is small ,it is of quite effect ”,如此冗长而平常的复合句译文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可如果用Compact and Impact这两个押韵词效果就截然不同了,Compact代表旅行箱;Impact表达冲击力和影响力,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颇有感染力和创造性。 3.北京团结湖烤鸭店是全聚德挂炉烤鸭,为保证宾客品尝精美风味,本店烤鸭全部现吃现烤。精选纯北京白鸭,以果木挂炉烤制,只需40分钟就能让您品尝到色泽枣红,香酥脆嫩,浓香四溢的正宗北京烤鸭。 Beijing Tuanjiehu Toast Duck Restaurant uses only the finest Beijing Ducks which are only roasted after you place your order. Preparation takes 40 minutes, after we will serve you with a delicious golden red Beijing Duck with crunchy skin. 显而易见,这是一则遵循功能翻译原理进行的翻译实践,译文注意到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北京全聚德烤鸭的世界闻名度采用了转译、缩译的灵活方式,将“全聚德”和“团结湖”进行了巧妙的并译,目的是为了突出“团结湖烤鸭”,其他专业术语如“果木挂炉”是信息接受者不了解也无须了解的信息,在这则广告说明语中就略去了。这样处理的译文言简意赅,完全达到了其交际功能,效果很好。 综上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德国功能翻译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对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和检验。 五、结语 笔者认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不但对实用文体的翻译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也给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翻译不能随便增减词句,可现实的问题是:商务英语中某些特殊的文体,如广告,只有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适度的调整性翻译才能准确而有效地将原语信息传达给译语接受 者,也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对一些商务英语的文本翻译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面太广,内容太复杂,比如,商务活动中的法律文书文本和商标广告用语就截然不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尚有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JeromePublishing 1997 Wilss Wolfram .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 London Rouledge 1993 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论语全文及译文范文5

关键词:翻译研究 基础

《翻译研究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一书,努力排除传统译论盲区,对翻译研究做出了全面的思考。它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继2004年后推出的第一本入围“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系列的新书。作者Cay Dollerup是丹麦籍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国际译学权威期刊《视角:翻译学研究》的主编。

一、内容简介

作者在本书开篇提出了翻译理论原则的主要参数和概念;第二章论述了语言、文化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接着在第三章分析了当代翻译的多种形式和特点,如翻译包括局部翻译、要点翻译(gist translation)、亮点翻译(spot translation)等形式。然后在第四章辩证地批评了传统译论中“全知全能的译者”和“完美翻译”这两个与等值观密切联系的概念。作者指出译者不可能完全掌握源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不能实现两者间的完美匹配;而多种译本的共存意味着不存在“完美翻译”。在第五章作者指出传统翻译史忽略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笔译,轻口译;二是它重语际翻译,轻语内翻译。第六章考查了威尔斯、奈达等人的翻译模式,认为它们都不具有普遍性。如它们都不能解释转译(Relay)等现象。作者指出“作者――受话人”翻译模式是值得怀疑的。在剖析上述现象后,作者概括了译本的本质。

翻译方法与工具是第七、八章讨论的内容。作者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因读者期待、委托人的意见等因素而定,实践中表现为多样化。第八章主要从四点指出翻译中词典的作用是有限的。第九章分析社会语境对译者的影响。译者处在社会系统中,是社会决定谁作为译者登场。译者还要受到翻译伦理的束缚,译者的地位受他所处的社会系统、原文性质和译者的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

第十、十一章对文本类型和分析理论进行了讨论。作者将原文分为用于翻译培训的原文和职业翻译的原文。作者认为按体裁划分的文本类型因没有考虑到发送方和接受方等文本外因素而过于笼统,德国功能派文本分析理论也有一定局限性。如:J. 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旨在淡化原文在翻译中的作用,使翻译研究的重心倾向接受方。H. J. Vermeer和K. Reiss的目的论重点关注目的语文本对翻译目的的表达程度,表现出严重的目的工具理性。Nord的忠诚原则又过多强调了发送者的地位。最后,作者简述了他的文本分析模式,并指出对内容、意图等因素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导致文本分析复杂化。

第十二、十三章探讨翻译评价标准和改进模式。作者认为目的语中能够被接受、能够反映原作或与原作近似的译本都是合格的翻译,并进一步提出了翻译评估的基本标准。作者针对具体的文本类型又提出了相应的评定方法,不过又指出翻译质量的评估因评价人、译者、语言、方式和文本类型而定。作者转述了K. Popper的问题解决模式,指出翻译实践和翻译意识都是一个不断提高但又不可能臻于完美的过程。

在第十四章中作者剖析了三个问题。一是从原文到译文的时间问题,二是原文的本土化,三是复译。二战前,译本一般延迟于原文出现,而当今翻译中原文与译文共时出现趋于主流。

如:科技产品说明书和国际书市上有卖点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同时出版(co-prints)。科技产品介绍信息针对某些具体的对象,这使它走向本土化。翻译文本的大量消费影响了人们使用语言,语言变化又催生了复译活动。

第十五章讨论当今原文文本的复杂表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一是文本发送者为复数,如:欧盟文件由多人合作完成。二是原文寿命变短,如:政府决议很快被新的同类文本替代。三是翻译数据库的成长和译本循环现象使原文成为互文的碎片。四是原文因环境不同而形态不同。如:英国作家J. Archer的小说First Among Equals(1984)英国版的有四个人物,而美国版的只有三个人物,情节由复杂变为简单。五是翻译后原文地位消失,欧盟文件草案先以核心语言文本出现,表决通过后,其它二十几种语言的译本和原文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特点与创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书讨论了翻译中的语言、文化、社会、译者、原文、翻译的形式、方法、工具、标准、评价方式和翻译与时间等问题。作者对上述问题的新思考主要有:

1.强调翻译的复杂性。作者认为真实翻译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语言和文化的动态性、庞杂性使语言文化间不能实现完全对等。目前翻译研究中的许多理论假设都建立在考查印欧语系语际转换的基础上,这种以西方语言为中心、以等值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有着不言自明的偏颇。二是翻译方法的复杂性,在直译与意译二元方法论格局中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翻译方法包括:直接转移、仿译(Calque translation)、文化改编、解释、添加、删除和补偿等。三是翻译过程的复杂性。翻译不完全是从发送者到译者再到接收者的直线过程,如:转译。四是原文的复杂性(见第十五章内容介绍),原文有外在的无法定量分析的超文本因素。五是作者还论述了翻译中的时间、方向性和社会因素给翻译带来的复杂性。通过考查现实翻译的复杂性,作者勾勒出一幅更逼真的现实翻译图景,它彰显了传统译论模式的弊端,又成为提出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2.对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发。以往关于译作原作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两类:一是原作/作者/源语文化中心论,它认为译作应当忠实于原作/作者/源语文化。此类译论本质上是以等值为核心的理论,二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原作和译作同为纯语言的“碎片”,这两块碎片间有一定的亲源关系,但却不具有相似性,永远不会重叠或重合。与本亚明相较,德里达完全消解了“原文”的概念。他断言:“语言中没有任何因素完全是原创的,更遑论整个句子或文本了。”(Davis, 2004:16),原文只是它以前各种文本“踪迹的交织物”。而本书认为原文和译文关系表现为一个动静结合、既分且合的变化过程。作者认为在进入翻译过程前原文是自为存在的文本,翻译过程中文本才以原文形式出现,译文通过“相似性”和原文部分叠合。翻译过程结束后,译文和原文各自存在于自己的文化语境里或共存于同一文化语境里,独自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相对于以前的认识而言,作者的观点打破了原文与译文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也突破了译界对两者间关系完全静止、绝对依存或绝对分离的二元认识论框架,实现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际过程的“亲密接触”。

3.对翻译研究的部分概念做出了新的厘定。作者阐明了关涉翻译活动的外语习得、翻译培训和职业翻译三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又区分了语言学习者和译者。作者指出,外语习得的翻译以源语语言和文化为归宿,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外语语言文化,翻译的结果可以用原文标尺加以衡量。翻译培训的目的是在准现实环境下培养译者。而职业翻译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具有社会性和多向性,译文也不可以用等值的概念来衡量。此外,作者对什么是“合格的翻译”做出了界定,认为“目的语言中能够被接受、能够反映原作或和原作近似的译本都是合格的翻译”,并将其视为翻译评价的总体原则。作者认为译本的本质是:“译本是以源语文化中的文本为基础创造出的目的语文本。”

4.对翻译的发生做出了探索性思考。作者先后陈述了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人们在浩如烟海的文本海洋中往住“只取一瓢译”;二是拥有双语能力的人多如牛毛,成为译者的却凤毛麟角。作者由此指出翻译发生的原因一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决定哪些文本会被翻译,谁会成为译者。二是版权问题。其中,转译会涉及到原文,转译译本的双重版权问题。三是待译文本自身特点(如是否有趣)和可译程度。此外,作者还指出了复译发生原因:一是语言变化导致复译。二是原作变动引发复译。三是读者对原文(主要是文学文本)的一种重新阐释。

三、意义与局限

勿庸置疑,《基础》一书作为立足新世纪对翻译研究做出新思考的专著,对当前的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另一方面,它有自身的局限性。

1.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意义。一是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普遍指导意义。当前的翻译研究已发展成泛文化批评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翻译研究的对象越来越泛化。与翻译研究主流相形之下,《基础》一书以微观的视角,描述的方法,解构兼建构的思维对翻译实践的具体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发掘淘炼,并做出了更切合实际的理论表述。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当前翻译主流研究方法的一种反思。作者的研究视角更全面,因为他要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超出语言的层面,使用丰富的范例,以连贯的理论网络形式表现翻译理论。”此外,作者在书里并没有讨论具体的语言对,可见他的理论具有超语言对的普遍理论指导意义。二是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发。从理论体系上看,我国传统译论一直将作为翻译理论一部分的翻译原则、标准、批评、评价和技巧当作翻译理论全部,围绕“忠实”言无不尽;从文本类型上看,我国翻译理论一直偏重文学翻译理论。作者在就中国译论发表看法时就曾建议我国学者在职业翻译涉及的各种领域内展开全面研究。(胡显耀,2005:96)我国传统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地位完全平等;作者与译者完全价值中立;语言完全透明;译文与原文完全可以等值。本书通过较为全面地考查翻译具体现象、批判“完美翻译”和阐发译者作为社会存在的方式揭示了“等值”的虚无性,这对我们摆脱传统译论思维,发展中国特色译论体系不无启发。

2.局限性。其一,作者的部分观点值得商榷。如作者认为“最好以口译而不是书面翻译为基础建立翻译理论假设”的观点是片面的,它明显流露出一种语音中心主义倾向。作者认为“接受者很少会对翻译中的信息加以控制,即便控制,也不会对翻译结果造成影响”的观点忽视了接受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因为“话语是为他人而构建的”(巴赫金, 1998:181),可以说译本在生成时就考虑到了接受者,因为译者必须考虑到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接受者接受。其二,本书在理论体系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术语使用的局限性。“发送人”、“信息”、“接受者”及由其构成的各种翻译模式图遍布全书,说明作者以传播学和信息论的交际模式建构翻译的理论体系。采用其他学科的框架模式来研究翻译的问题是它不但不能凸显翻译的“种差”,还会使翻译研究遭受到“作为一个已确立学科的合法分支被吞并入该学科”(Holmes, 2007:67)的危险。有学者认为“翻译学[之]在国际上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潘文国,2002:20)。因此,翻译应当拥有自己的术语,只有如此它才有属于自己的体系和发展空间。二是讨论角度的局限性。作者在第六章开头认为只有用语言形式表现的文字材料才是文本。由此看来,文本等同于文章,这显然人为地缩小了翻译的发生范围。Claus Altmayer 认为文本包括:口头信息、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录像、CD、网络、音乐、绘画、广告、海报、漫画和歌曲等。(转引自姚燕,2004:14)高宁指出:“把译学研究完全放置[在]语言文本的框架内进行, 就无形中把研究锁定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层面而忘记了它原本同时拥有的多种可能性。”(高宁,2004:1)

总而论之,《基础》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视角独特,见解精辟。书中新颖观点穿插于各章节,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娓娓道来,只有读者深入到书中,才能体会到作者探讨问题之深,论及范围之广,开拓领域之多,才能对当前翻译研究做出更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巴赫金、白春仁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高 宁:《翻译发生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上海科技翻译》,2004.1。

[3]胡显耀:《批判的眼光看西方译论――凯伊?道勒拉普访谈》,《外语学刊》,2005.4。

[4]黄海容:《本亚明翻译观述评》,《中国翻译》,2007.4。

[5]Dollerup,Cay. 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SFLEP, 2007.

论语全文及译文范文6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翻译规范;汉英翻译;景区公示语

一、翻译失误:景区公示语翻译现状概述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文字,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先后主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旅游景点随之大量采用了英汉双语公示语。由此,国内外学者对景区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公示语翻译错误归类与成因分析、公示语翻译技巧与策略、公示语翻译理论导向、公示语翻译标准与规范等方面。

公示语是旅游景区面向国内外游客的窗口,直接代表着该景区与所在城市的形象。相关研究发现,目前景区公示语在翻译规范方面存在大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语言失误方面,主要体现为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标点问题、语法错误、译名不统一等;在语用失误方面,包括死译硬译、交际信息失真、中式英语、文化误解、译文累赘、语义模糊、施为用意错位、语言礼貌蜕变、译文刻板、译文公示效果不佳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各大旅游景区和城市的国际形象。

灵山胜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无锡的标志性景区,是华东旅游形象的优秀代表之一,近年来承办了包括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内的数十次国际重大会务活动。作为校企合作项目的访问工程师,笔者于2010年初赴无锡灵山胜境担任为期半年的服务督导,主要负责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工作。在实地工作中,笔者发现景区在公示语的翻译规范方面存在大量的语言失误和语用失误,其问题可谓触目惊心。因此,笔者从翻译模因论角度出发,对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规范。

二、模因论: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方法论

芬兰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并详细论述了翻译模因库中的五种超级模因(supermemes),即源语―目标语模因(source-target)、对等模因(equivalence)、不可译模因(untranslatability)、意译―直译模因(free-vs-literal)、写作即翻译模因(all-writing-is-translating)。就模因的传播而言,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异国的模因从而得以传播。由此笔者认为,在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规范过程中,译者应努力复制模因,使译文成为模因的忠实传播载体,而不要轻易在本族语中寻找相似的模因进行简单的替代。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中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翻译规范论,这一理论是继Toury之后对翻译规范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他认为,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前者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方面的期待;后者是指职业译员的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规范,又可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同时,翻译的规范性取决于“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笔者充分吸纳翻译模因论和规范论的思想,结合工作实际,特针对无锡灵山胜境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证性研究,并尝试进行公示语翻译的规范。

三、翻译规范:灵山景区公示语译例实证

笔者在为期半年的实地工作中,对灵山胜境的景区公示语做了全面的盘点和纠察,发现了大量的翻译语言失误。笔者将错误细分归类,并结合翻译模因论进行分析和翻译规范。

1.语言失误规范

(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表现为字母混淆、字母漏写、字母顺序颠倒等方面,造成此种错误的原因一般是译者粗心大意所致。

例1:禁止攀爬No Clambing

分析:该标牌位于灵山大佛脚下抱佛脚处,因地理位置较高,游客如胡乱攀爬,极度危险。正确的拼写应为“climbing”,一个字母之差,造成外国游客完全无法理解,也就根本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

例2:阿育王柱 King Ashoka’s Pillar

分析:阿育王柱是灵山胜境主要景点之一,但这一景点名称却被人为拼错,正确的翻译应为“King Asoka’s Pillar”。这一错误的存在,会对景区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大小写错误

大小写错误同样属于低级翻译失误之一。大小写错误看似无伤大雅,但从翻译规范论角度来看,会给游客留下景区公示语不严谨、不规范的印象,甚至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例3:灵山胜境入口 The entry of lingshan buddhist scenic spot

分析:该标牌位于景区入口广场外的停车场,是游客游览灵山胜境之初所见的最大最醒目的指引标识。作为景点名称,灵山胜境的英文名称应遵循首字母大写的语法规范,并且“入口”一词在翻译模因库中的对等模因是“entrance”,因此该公示语的规范译法应为“Entrance to Lingshan Buddhist Scenic Spot”。

(3)译名不统一

景区内同一景点的名称不统一,一方面会给外国游客的游览造成较大的困扰,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景区的国际形象。笔者在工作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各个景点的名称进行了统计和整理,并在翻译模因论理念指导下,结合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其逐一进行修订与规范。

例4:九龙灌浴Nine Dragons Bathing the Baby Buddha

分析:大型动态景观“九龙灌浴”是灵山胜境标志性景点之一,该景点在景区公示语系统中存在“Nine Dragon Fountains Bathe Siddhartha Gautama”、“Nine Dragons Bathing the Baby Buddha”和“Bathing By Nine Dragons”等三种译名。笔者认为,“Bathing By Nine Dragons”这一译名过于抽象含糊,而“Nine Dragon Fountains Bathe Siddhartha Gautama”存在语法错误、过于直白且涉及佛教梵文用语,因此将该景点名称规范为“Nine Dragons Bathing the Baby Buddha”。

例5:佛足坛Altar of Buddha’s Feet

分析:佛足坛是佛祖脚踏实地、精进不止的精神象征,景区内有“Buddha’s Footprint”、“Altar of Buddha’s Feet”、“Rostrum of Buddha’s Feet”和“Alter of Sakyamuni’s Footprints”等四种译法。笔者进行整理后认为,该景点在宗教意义上属于祭坛的范畴,为避免过多使用佛教梵文,故将该景点名称规范为“Altar of Buddha’s Feet”。

例6:无尽意斋The Wujinyi Compound

分析:无尽意斋是纪念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展馆,根据赵朴初先生北京故居的书房格局仿建,景区内存在“The Wujinyi Mansion”、“The Wujinyi Compound”、“The Wujinyi Study”等三种译法。笔者认为,该展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私人公馆(mansion),也不应简单等同于私人书房(study),理应借用“compound”一词以表达灵山对赵朴初先生无尽难言的纪念之意,故将该景点名称统一为“The Wujinyi Compound”。

2.语用失误规范

(1)死译硬译

死译硬译的问题在灵山景区公示语系统中普遍存在。这种逐字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在表面上达到了与原文的机械对等,但完全背离翻译规范论中“明晰”、“真实”的原则,忽略了原文的意图、文化背景与读者的感受,甚至产生严重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例7:请勿跨越No Spaning

分析:该标牌固定于抱佛脚的隔离栏杆处,栏杆外即为落差数十米的平台,十分危险。除却该公示语语法拼写错误不论(Spanning),“span”一词意为“桥梁跨度等的跨过或跨越”,与“跨越栏杆”的意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属于严重的语用失误,外国游客完全无法理解,也根本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正确的译文应采用“No Striding”。

例8:请勿喧哗No Blatancy

分析:这一公示语是逐字翻译的典范。在文体功能上,该公示语将委婉型的限制性公示语处理成语气强硬的强制性公示语,造成语言礼貌的蜕变,极易招致读者的反感。比照翻译规范论中“理解”的价值观取向,笔者认为该公示语应直接借鉴国际通用表达方式“Keep Quiet”。

(2)译文累赘

译文累赘是中式英语的常见形式之一,成因主要在于译者的中英文功底不扎实,以及母语的负面迁徙。

例9:禁止刻划No Chisel & Draw

分析:随手刻划是国人旅游途中常见陋习之一。该公示语在翻译上过于忠实于中文,而造成译文明显累赘,同时使用了“chisel”和“draw”两个近义词来表示刻划之意,但仍未符合翻译规范。“刻划”一词在翻译模因库中的对等模因是“carve”,因此该公示语应译为“No Carving”。

(3)交际信息失真

由于译者翻译功底薄弱,景区公示语多数翻译存在语义模糊和译文刻板等现象,直接导致交际信息严重失真,甚至导致文化误解,造成译文公示效果不佳。

例10:请保管好随身行李Please keeping your luggages

分析:该公示语旨在提醒游客保管好随身物品,避免遗失。译文中刻板地使用“keep”一词,既无法正确表达保管的含义,也难以起到任何公示作用,且出现两处语法错误,误将“keep”用作“keeping”,将不可数名词“luggage”用作“luggages”。该公示语国际通用表达方式应译为“Bew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例11:雨天下车当心路滑Beware of slippery rainy day off

分析:该公示语在景区的观光游览车内出现,人性化的提醒经过翻译已经产生十分严重的交际信息失真,完全不知所云。根据翻译规范,该公示语应直接意译为“Caution! Slippery”或者“Watch Your Steps”。

四、归因分析:景区公示语翻译改进策略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译者必须以读者为本,掌握源语与目的语的语用知识,才能使译文达到与源语同样的指示功能。景区公示语的使用对象明确,交际目标一致,应用范畴清晰。因此,在对景区公示语进行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应合理借鉴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理论,尽可能使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应用,以达到翻译规范的目标。鉴于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失误会给景区以及所在城市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且翻译失误的成因主要在于译员的翻译功底薄弱和公示语管理机制缺陷,笔者特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第一,推广使用汉英公示语语料库。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译员的翻译水平有限,因此如何提升译员的翻译水准以及规范译员的翻译行为,是避免出现翻译失误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从整体来看,要全面提升一个景区、一个城市乃至全国相关译员的公示语翻译水平,必然投入庞大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且可行性较小。可见,汉英公示语语料库的建立和使用,相比之下更为经济便捷。我院外语系已于2009年完成汉英公示语语料库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现已投入运行使用。相信随着汉英公示语语料库的逐步推广和使用,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水准定能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升华。

第二,深化加强校企合作研发。笔者在实地工作中发现,尽管公示语翻译失误的直接肇因是景区译员翻译水平有限,但正因如此,景区译员本身已无力进行纠错规范,有赖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介入。此外,景区公示语在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但限于条件有限,相关部门已对公示语翻译失误熟视无睹。因此高校作为知识产出部门,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起景区公示语翻译规范的社会责任。所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规范景区公示语翻译失误的有效途径。当然,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在政府有关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下进行,可达到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2]龙江华.国内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07(9).

[3]Chesterman,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is,1997.

[4]李红梅.基于模因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

上一篇高考期间

下一篇乞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