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论文范例6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范文1

独立审计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以下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审计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设想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相互联系、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也不例外,它需要建立一个足以支撑(指导)审计实务、由各审计概念构建而成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正如安德森(R.J.Anderson)所说的“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

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理论是以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理论的功能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审计理论具备解释、评价、改进和预测四种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它由若干的组成要素组成,也有一个内在的结构即审计理论结构。在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起点的选择以及整合各要素,即排列组合形式最后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的、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职能、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技术及审计报告。理论界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模式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国内外现有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及模式的评价

逻辑起点是建立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不仅是理论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需要合理确立它的逻辑起点。

1.哲学基础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61年美国罗伯特・莫茨和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or)被称作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他们在书中这样写道:只有从哲学基础出发才能推出审计假设,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又推出审计概念。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如图1所示。

图1 哲学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莫茨和夏拉夫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审计理论研究,有力的批驳了“审计无理论”的论调,但将“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显得太普遍了,无法突出审计理论自身的特点,不具备审计理论基石的作用。

2.审计目标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The External Auditing )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六个要素构成,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过程。安德森的最大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审计理论结构。但笔者认为,审计目标起点论的不妥之处在于审计目标是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环境的要求,但很大程度地受制于审计关系的存在,且倾向于实用主义,以此建立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并且逻辑上也不够严密。

3.审计本质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 Lee)与戴维・费林特(David 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汤姆・李于1984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均是以审计本质和目标作为出发点。

在我国,以蔡春教授为代表研究学者们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假设目标信息规范控制。闫金锷教授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目标假设准则。

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构建的理论框架结构与实际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往往落后于审计实务。

此外,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审计逻辑起点论的看法还有很多,如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的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等。

三、构建我国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新设想

通过对以上各起点论的评价,笔者认为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构建过程中,不能单纯的由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审计工作所处的审计环境(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中的其它因素,但它不是决定因素。

本文在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两个因素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对所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分析如下:

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结构图中,表时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且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双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审计环境主要指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相关知识。

2.审计本质是审计最本源的东西,它伴随审计的产生而产生,但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单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

3.审计目的是社会需要审计做什么。它是外化于审计主体的产物,始终围绕审计本质而发展变化,但要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审计所担负的责任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将审计本质与审计目的结合起来作为逻辑起点,符合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观点,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又体现着变化,完全符合审计工作本身和不同时代对审计理论提出的要求。符合逻辑学与认识论。审计目的和审计本质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制定审计目标和审计准则、解释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

4.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其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不能超越二者随意构造。

5.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和审计概念要素的桥梁。审计假设在于对审计运行的前提条件做出限定,这种限定决定于审计目的,因而审计目的制约着审计假设。

6.审计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方面。如果没有一致认可的概念,就无法推动审计学科的发展交流,审计也就不成其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职能和审计准则可以推衍出审计实务理论。

7.审计准则与审计技术。如果说目标是“应干什么”,技术则是“怎么干”,那么“干得怎么样”就需要审计准则来检验。

8.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CPA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审计目标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绩效审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下绩效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8日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绩效被广泛运用到国有企业管理之中,以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状况。国有企业审计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通过财务收支及行政监督权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变迁的企业审计环境。结合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以期提高企业的反应与应变能力、自我更新和创新能力、承担责任和抗击风险能力以及多元利益的整合能力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新目标。

一、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与企业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本文认为创新企业管理理论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的创新应借鉴国内外私营企业管理经验。将各阶层企业在实践中获得的最有效的技术融入国有企业管理中,以使市场的原则及其本身具有的效率深入到国有企业。

2、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的管理理论认为,要从市场的标准来配置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就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并且用市场标准评估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

3、以目的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创新企业管理模式非常重视企业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并实行严明的实效目标控制。通过指标数量衡量组织绩效,把最终输出结果作为考核标准,将国有企业变成以“绩效为本”的组织。

(二)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1、经济性审计。这是指对国有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进行评价,考虑在哪些环节出现了浪费资源或不经济的现象。重点检查国企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做到了量入为出、发挥资金可支配效率、少花钱多办事等。

2、效率性审计。这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其审查内容主要是判断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最终要评价企业管理部门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

3、效果性审计。这是指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的审查,即审计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效益,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绩效审计的借鉴

(一)在企业审计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去补充企业效益。市场化改革强调运用市场来克服原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企业管理。首先,把所有可能由企业完成的活动和决策交给企业完成;其次,在企业内部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国有企业某些服务供给垄断局面的同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二)重新界定企业绩效审计的范围。企业绩效审计要以揭示查处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主管部门和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

三、基于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绩效审计模式构建

(一)确定合理有效的审计目标。首先,确定审计的整体目标;其次,将审计项目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对子目标再逐个进行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针对具体分解的目标问题,收集信息和证据得出有效结论。通过对目标问题的有效审计,完成具体子目标的任务,最终整合为完整的总目标。通过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确定,最终合理定位企业效益标准。

(二)职能侧重于审计成果的运用和监督。传统的企业审计从企业资金使用政策的执行、财务处理的合规合法等方面事无巨细地履行着审计监督的职能,致使审计运行缓慢、管理成本提高、审计成果不明显。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意味着政府企业审计监督的社会化,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取代了大量传统政府审计承担的职能,政府企业审计可以从庞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重点放到绩效审计提出的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以及企业执行效果的监督上来。

(三)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绩效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建立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重点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内容全面、突出重点、客观公正、操作简便”的基本思路制定。以资本运营效益为核心,以资产运营效益为基础,以管理控制效益为保障,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合法、科学、客观。制定评价标准的主要来源:一是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选择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二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和上级批复的文件定额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三是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行业其他标准、指标和数据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四是依据经济规律、经济理论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五是依据社会和百姓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允或专家咨询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六是依据可比性原则纵横比较以及历史现实比较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3、要用客观性、历史性、辩证性原则看待和评价绩效问题。效益的高低除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外,宏观环境、国家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外力的影响,都会对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用客观性、历史性、辩证性原则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和评价效益问题。

(四)明确审计人员个人的责任。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完成企业绩效审计服务目标任务为基础,受到所要完成的目标的控制和指挥,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依据。

要提升政府企业审计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达成企业绩效审计职能转变,它有赖于政府审计管理方法和理念的实质性变革。有效的绩效审计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有领导机制、总体框架、沟通渠道、结果评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变革,审计成果质量,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法制建设、审计技术建设和审计机关作风建设等都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基于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下的企业绩效审计研究,对政府企业绩效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变革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与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英.企业发展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审计目标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环境审计;比较研究;中国与美国

一、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匮乏、空气的严重污染,物种灭绝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而环境审计作为环保监督的重要手段,早在二世纪中后期,美国就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与实践付诸了行动,最早关于环境审计的一些笼统的准则是由国际上的相关组织部门规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九十年代成为了全球的共识,经过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环境审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完美的进展,尤为突出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我国通过借鉴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基本思路,并推动着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工作进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美国和加拿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进行环境审计活动,随后扩展到欧洲、亚太地区国家,环境审计在全球普遍开展。进入90年代末,西方主要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法律规范得到了普遍的完善,环境审计准则逐步强化。目前学者大家对环境审计的概念、理论争议很多,但多数还是支持成本理论、资源环保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环境审计是从内部方面监督企业环境管理的活动,总体概括为环境审计是一种控制监督活动,是有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性的控制活动(高方露等,2000)。关于环境审计的目标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李学柔(1997)就曾指出一元目标论只是列举了一系列环境审计应达到的最低目标。目前二元目标论有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二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高目标和具体目标,这是福州市审计署环境课题组(1997)和许多专家(陈东,1999;袁素琴,2000;靳永军,2000)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执行目标(赵春涛,1999;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梁森杨卉,2000)。张以宽(1997)认为关于环境审计目标的三元目标论应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环境审计活动执行准则与财务审计、政府绩效和内部审计是异曲同工的,所以可以看出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企业更应该重视环境审计(靳永军2000)。

汤姆森林早期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做出了7种定义,它们分别对环境审计内容和执行程序等进行审计。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整体中的一部分,环境审计领导层通过确定环境管理系统与政策和监管要求的匹配程度,确保环境审计的执行效果(汤姆森,1972)。环境审计是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评价,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在这种自我评价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法律法规和环境目标的要求。环境审计指广义上的环境保护与评价( 莱特博迪)环境审计包括广泛意义上的环境评价与复核。出上述表述外,外国的学者Natu也研究过环境审计的定义。Boivin则认为,环境审计的目的在于减少企业环境风险的补偿性问题,评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是否遵循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司业绩与环保政策的相关性。

三、中美环境审计比较研究

3.1环境审计概念的比较

在我们审计领域中,环境审计是一个崭新的新课题。有关它的概念,有关专家、学者讨论较多,例如,环境审计是一种鉴证活动,审计部门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环保问题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的鉴证活动,确保鉴证的真实性、合法性。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就是力求证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美国对环境审计的定义为: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定机构,对与环境有关的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

3.2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过程的计较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1983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的观念没有渗透,概念也没有被明确的提出来,但是当时的审计署接触的项目涉及关于环境审计,主要是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2年,审计司开始审计资源与农业方面的环保,1998年这些方面的工作突显出来。该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试点,稳步推动”的方法,以兼顾环境保护和对污染的整治,标志着环境审计进入新阶段。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该阶段我国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积极进行环境审计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吸收着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及理论基础,伴随着这种实践的积累我国的环境审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

美国开展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其环境审计的实施机构体系计较完善。美国审计总署首先进行的环境审计是针对水污染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加拿大也开始了环境审计起始工作,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环境审计工作。美国审计署制定出一系列环境审计的措施,并严格执行。迄今美国环保意识与环保理念无处不在,随着政治、文化领域对环保问题的宣传促进,美国的全民环保活动发展的越来越好,为政府环境审计提供了强大的支出。

3.3环境审计状况的比较

在33年前国际上就进行了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而我国真正开展环境审计研究活动才历时10年的时间,二者在时间上的积累就相差甚多。虽然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研究起步晚,但是其相关的理论、实施已逐步深入。环境审计的地位在国家审计中也是得到了相当的认可,专家、学者等也紧随步伐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审计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相对于外国的环境审计,国内的环境审计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各地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相比国外环境审计的进展差距较大。我国政府审计部门执行着国家审计工作,被赋予了职能与权力,在审计署建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部门。《宪法》和《审计法》对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执行部门的职能工作做了相关规定,这也成为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法律基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人员比较单一,多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的。环境审计模式与政府模型一致以行政为主,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对象涉及环保资金的筹集来源、使用和管理情况。中国审计署的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环保专项资金的来源、用途和监督过程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收益性进行审计。使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

环境污染审计最早涉及的是水污染,美国在50年前就本土水污染项目初次进行环境审计。美国环境审计数量上的分析和对决策模型的研究在政府审计之中占有的地位很高,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层次性与多样性特点突出,主要包括会计专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等,他们的存在确保了分析与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层次性是环境审计理论的重要特点,研究历史悠久,宝贵的经验是在长期的探索与环境审计材料的收集中积累的。环境审计署向国会定期提交的报告中,披露了包含水资源审计,环保资金审计,管理活动审计,研究绩效审计等一系列的内容,披露的报告内容为美国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4环境审计政策的比较

因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效果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不想匹配,颁布的法规之间没有一致的协调性,政策的执行体系和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我国环境质量总体上来说并不乐观。

而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关于环境审计的相关技术与措施不断进步,在推行的道路上更畅通,并且其制度体系较为健全、完善。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较西方起步的晚、发展的慢,处于现在这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环境政策覆盖的领域还不全面,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匹配,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前进的障碍。公众、社会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相比参与环境审计的程度低,大众还没有这种意识。

美国实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是《国家标准》,是由联邦审计总署起草制定的黄皮书。为了开展环境审计,美国联邦政府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标准》,再加上一系列针对环境审计特别制定的标准,这些都为美国的环境审计提供了审计依据。美国进行环境审计依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系统既有联邦成文法,又涉及习惯法,这些法律文献都成为环境审计重要且必要的法律基石。

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审计行为活动存在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基础是审计依据。我们并不是要照搬外国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我们只是借鉴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加快我国环境审计执行工作的步伐,环境审计依据的开展得以实施。因为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落后,国家并没有制定出相适应的标准,企业并不强化环保成本的控制、环境收益的确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对外披露很少,外部人员是难以从对外的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可利用的审计证据,所以我国要重视强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效果的监督。审计实质将某一项活动执行结果与事先确定准则进行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表保留或确定意见,加快中国环境审计的准则是势在必行的。积极推进和促进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就是政府审计,这种畸形的发展会阻碍环境审计的前进,更何况未来的中国,环境保护治理项目会越来越多样化,过分依赖政府的审计并不是长远之计。加强与外国环境审计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就环境问题开展国际联合审计。借鉴外国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艾环境审计中各自独立且统一的作用,实现三方审计的有机结合,协调好环境审计的各方力量。(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2000.环境审计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袁广达.2013.中国上市公司环境审计理论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3] 陈思维.1998.环境审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4] 李学柔,秦荣生.2002.国际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 刘长翠.2005.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邱玉红,邱改红,戴红霞.2011.中美环境审计的计较研究.财政监督

审计目标论文范文5

刘家义审计长在年月日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目标, 就是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这既是时代赋予广大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也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审计工作要实现的四大目标, 其中之一就是要使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理论、审计文化、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研究与建设迈上新台阶, 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刘家义审计长进一步强调, 要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精神, 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刘家义审计长的论断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为了进一步深化审计理论研究, 更好地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中国审计学会在其制定的《中国审计学会至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中提出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这个中心, 在认真总结我国审计实践创新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审计基本理论。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发展, 深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巫需研究并逐步构建起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深化和拓展,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对于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 试图构建圈层结构式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以期为深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二、关于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及其模式的多样性

(一)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

自从年莫兹和夏拉夫在《审计哲学》一书中提出审计是有其内在理论结构的观点之后, 学术界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任何系统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内在结构, 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也应有其内在结构即审计理论结构。本文认为审计理论框架与审计理论结构可以等价使用。审计理论框架结构是指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命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 亦即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形式。相对于审计理论系统而言的审计理论要素是指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研究审计理论框架就是要确定审计理论应该由哪些要素部分组成以及各要素之间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要构建审计理论框架, 首先需要确定或确认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即要素, 然后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秩序或作用方式即内在逻辑联系, 再按照这种联系将它们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审计理论框架的多样性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审计理论框架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构建了形式各样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框架究竟有哪些要素构成学术界对此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 至今也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框架。然而, 正是由于审计理论框架模式的多样性才促使了审计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下面, 我们对国内外审计理论框架的主要模式进行简要的评述。

1、莫氏模式

莫兹和夏拉夫于年在《审计哲学》一书中, 将哲学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审计研究, 彻底批判了审计无理论 的观点, 并首次提出了研究审计理论框架的构想。在此前提之下, 莫兹和夏拉夫以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了审计理论框架, 他们提出的审计理论模式由五个要素构成, 即哲学基础一假设、概念一规则一实际运用 。莫氏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基石, 对审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尚式模式

在继莫氏模式提出之后, 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尚德尔教授在其年出版的《审计理论 评价、调查与判断》一书中认为, 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本身都应由假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等五个要素组成。因此, 他提出的审计理论框架模式为假设一定理一结构一原则一标准 这一形式。

3、安氏模式

加拿大著名审计学家安德森教授在年出版的《外部审计学》中, 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六个要素构成, 即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一审计概念一审计假设一审计技术方法一审计过程。

4、李氏模式

英国著名审计学家汤姆李教授在年出版的《公司审计学》中, 以审计本质为出发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三个要素构成, 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概念。

5、弗氏模式

英国著名审计学家弗林特教授在年出版的《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中, 同样以审计本质为出发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四个要素构成, 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标准 。

6、国内代表性观点

阎金愕教授和林炳发博士在年发表的《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一文中, 以审计本质为出发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五个要素构成, 即审计本质、审计目标一审计假设一审计原则一审计准则 。李若山教授在年发表的《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一文中, 以审计目标为起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四个要素构成, 即审计目标一审计假设一审计技术准则与审计职业准则一审计质量特征。

蔡春教授在年出版的《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一书中, 提出审计本质要素处于审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起着驾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 , 并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六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即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信息、审计控制 。此外, 审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与审计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由此可见, 审计理论框架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即可构建不同的审计理论框架模式。本文认为, 审计理论框架模式多样性的特点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会长期存在, 并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审计理论框架模式的多样性是充实、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巨大潜能, 是促进审计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关于构建审计理论框架之理论原点问题的思考

审计理论框架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 并且各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构建或者研究审计理论框架一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审计理论框架应该由哪些要素部分组成或者说审计理论框架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理论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是依据什么内在逻辑关系联结起来或组织起来的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理论起点或逻辑起点是什么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理论原点是什么目前, 学术界关于前三个问题的讨论比较多, 不再赘述。我们认为, 探讨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必须认真思考审计理论原点的问题。原点 不同于起点。《辞海》认为原点是指目标区域内的一个明显点 , 意指出发的地方。审计理论原点就是指审计行为活动原本作用的对象, 也就是审计理论研究原本应该着眼的问题或者范畴, 比如降低信息风险、协调利益关系、加强产权保护、参与民主政治、维护经济安全、服务国家治理以及保障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等等。审计理论起点是具体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它对其他审计理论框架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乃至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理论起点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从不同的逻辑推演出发, 可以选择不同的理论起点, 比如审计目标起点、审计假设起点、审计本质起点等等。基于相同的审计理论原点构建审计理论框架, 亦可选择不同的审计理论起点, 进而形成的审计理论框架模式有所不同。

四、关于构建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的圈层结构式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

(一)国家审计理论框架构建之理论原点选择

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责任观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审计学说, 是用于解释说明审计产生、发展之根本动因的重要审计理论学说。受托责任观认为, 审计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保障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机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深化和拓展, 是指特定的主体按照特定的原则或要求运用公共权力去经管公共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现代国家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丰富与拓展的, 国家审计的功能亦要随之不断演进和拓展。比如, 当服务国家治理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时, 国家审计就理应发挥国家治理功能。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这种关系可以是以契约形式形成的, 可以是以法律、法令的形式形成的, 也可以是由特定的制度安排确定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国家审计学说。我们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该作为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理论原点。

(二)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的构成要素

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的构成要素是指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由十大板块理论为基本构成要素, 即国家审计本质理论、国家审计假设理论、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国家审计信息理论、国家审计方法理论、国家审计行为理论、国家审计功能理论、国家审计组织理论以及国家审计环境理论。

1、 国家审计本质理论。

国家审计本质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究竟是什么的理论, 主要研究国家审计本质的内涵与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认清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因此, 国家审计本质理论的研究在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 前审计长李金华认为, 国家审计就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而刘家义审计长认为,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 ,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审计控制论的观点, 国家审计是国家的一种特殊经济控制机制,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2、国家审计假设理论。

国家审计假设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假定和前提条件的理论。国家审计假设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假设的内涵与作用国家审计假设的性质国家审计假设的特征国家审计假设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审计假设的检验。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假设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理论应该包括责任关系假设 、正当怀疑假设 、可确认假设 、独立性假设 和有效性假设 等五个基本审计假设。责任关系假设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现代国家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正当怀疑假设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状况有可值得怀疑之处, 所以需要有国家审计来保障和促进其全面有效履行。可确认假设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以通过收集和评价与之相关的证据并验证与之相关的信息而得到确认。独立性假设认为, 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能够保持其地位、精神、操作以及伦理上的独立性, 并有能力排除干扰与约束, 进行独立审计。有效性假设认为, 国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 即使有时存在一定的冲突, 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独立性假设和有效性假设的提出, 在于确保国家审计行为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进而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3、国家审计目标理论。

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是什么, 以及怎样达到该种理想境地或状态的理论。国家审计目标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目标的涵义国家审计目标的功能与作用国家审计目标的构成体系及相互关系国家审计目标的划分依据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条件与机制。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即是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在实务层面, 国家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目标, 比如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行为约束与引导机制的理论, 探讨如何规范国家审计行为, 以使其更好地实现国家审计目标的理论。国家审计规范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规范的涵义及作用国家审计规范的内在逻辑结构与作用方式国家审计规范的效力范围国家审计规范的内部协调问题国家审计规范的变革与影响。

审计控制论认为,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 要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就必须遵循特定的规范。国家审计规范体系包括技术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国家审计的技术性规范主要是指国家审计职业技术标准, 即国家审计标准或国家审计准则而国家审计的社会性规范则主要是指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即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所以, 国家审计规范主要包括国家审计职业技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个部分。

4、国家审计信息理论。

国家审计信息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信息的生产、处理、报告以及信息的质量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国家审计信息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信息的涵义及作用国家审计信息的分类国家审计信息的获取方式国家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国家审计信息的报告模式与公告制度。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信息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信息是指在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生成的信息。国家审计信息最主要、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可信圈, , 即描述与反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信息应该而且必须是完全可以信任或信赖的。可信性 这一特征又是由真实性、相关性、有效胜、公正性和透明性等质量特征来支持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

5、国家审计方法理论。

国家审计方法理论就是研究为了实现国家审计目标所凭借或运用审计方法的理论。国家审计方法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方法的涵义及作用国家审计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国家审计方法的开发与运用。其中, 国家审计导向模式与国家审计技术方法是国家审计方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审计控制论认为, 为了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国家审计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方法。或者说, 研究和探讨国家审计方式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国家审计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导向模式, 如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治理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以及权力导向审计等国家审计技术方法, 如计算机审计、跟踪审计等。

6、国家审计行为理论。

国家审计行为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行为活动的特征、动机、约束、效率与后果的理论。国家审计行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行为的涵义及特征国家审计行为的表现形式国家审计行为的动机国家审计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家审计行为的效率国家审计行为的激励与约束国家审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行为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行为就是在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过程中, 国家审计的主体和客体所呈现出来的特定的审计行为活动。国家审计行为活动包括国家审计调查过程和国家审计报告过程。国家审计调查过程主要是通过客观地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以判断各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中的各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为发表审计报告或意见提供依据。国家审计报告过程主要是依据从审计调查过程获得的审计证据与做出的审计判断, 综合地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报告。

7、国家审计功能理论。

国家审计功能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所应具有的功能或所应发挥的功能的理论。国家审计功能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功能的涵义国家审计功能的基本属性国家审计功能的互相关系国家审计功能的拓展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决定或影响因素。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功能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 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即为经济控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是国家审计功能拓展的内在动力。当服务国家治理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时, 国家审计也就理应当发挥国家治理功能。

8、国家审计组织理论。

国家审计组织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的组织模式或组织结构等方面问题的理论。国家审计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组织的组织模式或类型国家审计组织的形成机制国家审计组织的治理结构国家审计组织的规范与管理国家审计组织的效能与效率国家审计组织的变革与优化。

五、关于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环境因素

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同样由国家审计本质理论、国家审计假设理论、国家审计目标理论等十个方面的理论要素构成。我们认为, 中国特色 主要表现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历史等环境因素对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中其他要素形成的独特影响上。具体而言, 中国特有的环境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环境。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代表国家和人民监督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经济环境。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产权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的数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因此国家审计更加注重对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员的审计。公有产权的主导性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法律环境。我国的法律制度属于大陆法系, 法律体系上有具体、系统且形式固定的法律文本, 执法行为更加强调要有法可依 。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更加注重要依据法律的有关要求开展审计, 做到依法审计 。

文化环境。文化是一种软约束 , 能够为人们的活动提供行为规范。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对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及行为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 、中庸之道 的理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仁者爱人 强调要尊重他人,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这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中庸之道 则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对于审计人员树立公平不偏、公正不阿 的审计观、减少组织内外的矛盾冲突、提高沟通协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环境。我国有着悠久的审计历史, 一般认为西周时期的宰夫之职即为国家审计的萌芽。据《周礼天官》记载, 宰夫掌治法以考百官府, 郡都县鄙户之治, 乘其财用之出人。凡失财用、物辟名者, 以官刑诏家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 赏之 。国家审计的历史表明,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以权制权 机制, 长期以来主要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对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中其他要素的中国特色

审计目标论文范文6

绩效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的方向。随着我国市场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国家审计必须适应经济和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和也必须扩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国家审计要从原来的财务审计为主导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转变。从原来的公证鉴定向、管理咨询服务方向发展,为政府和经济管理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从原来的单位审计向公共社会审计发展,显然,公共社会审计是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制度的日趋完善密切相关的,当公共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人们对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明确政府投资规划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就产生了以评价经济性、效率和效益为主的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就必须发挥赋予的职能作用,为政府管理经济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提高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和效益。并且也能给社会公众一个政府管理资源和资金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信息。

当前,我国的绩效审计与国外绩效审计还存在着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1) 探索不够;(2) 法规建设滞后,没有明确的绩效审计条例;(3) 没有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4) 没有制定指导绩效审计的;(5) 缺少必要的人员培训。

如何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如前所述,我国绩效审计与国外绩效审计存在较大的环境差异,特别是审计标准体系没有建立,仅靠经验判断,难以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对我们初步尝试绩效审计的审计机关来说,选择一些业绩在规划文件中充分表述,并比较客观的项目,是解决的好办法。我们在选择初审绩效审计项目时,首先发动全局业务人员每人提报 2 个绩效审计项目,共提报了42个绩效审计项目题目。经过对各项目的初步调查评估,认真筛选,确定把“农业高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进行探索尝试。

我们把“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的主要原因有:

1 、业高科技示范园是市委、市政府的投资决策,虽然这个项目投资不是很大,但较大。

2 、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项目的社会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情况不是很清楚,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弄清这些问题。

3 、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的前景如何,应继续倾斜扶持,还是任其自由发展,是否按原规划实施项目 ,在实施过程中管理是否到位, 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问题,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对这些情况,投资者及社会公众不是很清楚,社会上有多种说法,为搞清这些问题,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我们选择了这个项目。

4 、选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风险不大。 因为市委、市政府投资建设示范园的初衷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是太理想,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5 、选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是由于该项目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按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审计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容易掌握和操作。

6 、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项目有比较齐全的立项文件,便于研究确定评价标准, 因为文件中写明了要达到的结果,在项目开始之前,预期结果已经列出,这样的结果较好测定。

绩效审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般来说,每个绩效审计项目大致要经过四个步骤:

(一)初步调查

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各种不同性质的投资、规划和管理活动。所以,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着投资、规划、管理项目的实施单位进行一系列的具体审计工作。在初步调查中,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是从收集项目实施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总况资料开始。根据这些初步调查的资料,首先确定该项目应该达到的目标或目标的适当水平,并鉴定投资、规划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然后,编制一份在选定的领域里 ( 审计范围 ) 的管理监督系统的审查提纲。

( 二 ) 监督管理系统的审查

审计人员通过对管理监督系统的审查,来测试与审计项目相关的项目实施单位管理监督系统的健全和有效性,并取得相关的证据。以确定完成项目目标的标准是否是公认的并是否被接受和执行,项目完成后的结果如何, 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全部作为我们的审计目标。然后,审计人员要编制一份详细审计方案。

上述两个步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通常作为一个步骤来实施。

我们在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项目时,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立项文件进行了初步调查,再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系统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和初步审计目标。

当前,我们搞绩效审计,在审计标准确定方面,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投资规划项目的立项文件中各项规划投资目标的鉴定;二是没有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标准难以确定。我们在对“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得比较彻底,认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探索经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获得标准和结论。在对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文件中的各项投资目标鉴定上,客观得分析了立项文件目标的各项指标、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采取询访、咨询和做大量社会调查的方法,得出比较客观和社会公认的项目目标评价标准。在确定社会效益评价标准时,对市蔬菜办公室等 6 部门、蔬菜批发市场、镇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 14 个蔬菜种植专业户、 2 个蔬菜出口加工及多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 40 多人次深入细致的询访、调查工作,得出了比较客观的审计标准和初步结论,确定了“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情况, 以评价社会效益为主”的初步审计目标。

( 三 ) 详细检查

审计人员按照审计目标收集足够的相关、重要、充分的证据,以审查项目执行者是否按照项目规划的目标来实施项目的, 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如果没有完成,要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并要认真项目实施结果好的经验和做法。然后,审计人员总结和分析全部证据,并得出审计目标的相应结论。

我们在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项目时,根据审计目标,编制了详细审查提纲。

我们了可能项目实施结果的原因,确定将下列人员和单位作为我们的询访、调查、咨询范围: (1) 政府官员, 了解决策意图; (2) .项目执行单位有关管理人员, 了解是否按立项规划目标和有关管理要求实施项目; (3) 有关技术人员, 了解项目是否起到示范作用,保持了技术领先的地位; (4) 承包者, 了解是否按照项目管理者的要求,进行新技术实验和种植; (5) 农户,了解对示范园的“示范”作用的认识,对高效农业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前景评估,种植大棚蔬菜与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 (6) 蔬菜加工, 了解所需蔬菜品种、进货价格、数量及渠道,本地蔬菜的供应量及占所需数量的比重,消化本地蔬菜的能力等; (7) 蔬菜市场及市场管理人员,考察市场供应量及需要量,进货渠道, 了解市场对反季蔬菜和新品种的需求情况,市场管理对蔬菜上市的要求等。

上述所举七方面的原因,是我们详细审查工作的基础,按此思路,我们对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效益和效益情况制定了详细审计提纲,并建立各分项审计目标。如:在项目实施及管理方面,确定对项目立项情况、是否按规划目标及有关管理要求实施、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是否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 自身经济效益是否达到规划目标、项目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等几个,进行详细审查;在社会效益方面,确定对高效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及情况、农户的认识及与传统农业的效益比较、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情况、探索试验新技术情况、市场本地蔬菜供应情况、蔬菜加工企业对本地蔬菜的需求情况等问题,进行详细审查;在项目自身经济效益方面,确定对项目总体投资收益、项目设施建设成本、示范园种植收益、设施及设备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等问题,进行详细审查。

( 四 )编写和提出审计报告

在详细审查的基础上,审计组要根据足够的证据提出审计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编写一份绩效审计报告。向投资管理者或委托者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交绩效审计报告, 以便对审计结果和建议的认可和采纳。

关于绩效审计的,我们是根据所要完成的审计项目及特点而采用几种方法。

绩效审计所关注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所以它不仅仅局限于检查资料和有关文件。如前所述,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审计人员要接触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人员,考察现场,还要对有关事实进行询访、调查及咨询。

绩效审计是建设性的、帮助性的。是我们审计机关为政府公共支出决策和管理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审计行为,是强化我们审计机关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

绩效审计强调分析的客观性。它不搞先入为主的结论,也不批评任何人和单位。

进行绩效审计时,应该尽量地检查那些取得成功的地方及未能达到预期绩效的地方。要做好经验和缺陷分析的工作。

我们在确定“农业高示范园”绩效审计项目后,与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沟通时,该主管部门就是认为我们审计机关是专门挑毛病的,尽管我们把此项审计的目的讲得很明白,但他们就是不理解,最后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审计。审计项目结束后,我们将审计报告送交他们征求意见时,他们对审计结论、建议,对我们所做的大量社会调查结果,都表示出满意的态度,并一再强调这个项目审晚了,对报告中所做结论和建议,表示接受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如何编写绩效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因此,它的报告格式也不能与审计基本准则及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完全一致。我们认为,绩效审计报告不论其格式怎样编排,但至少包含下列几项要素:

l 、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 包括项目总况 ) ;

2 、审计结论;

3 、审计建议;

4 、论证审计结论的事实证据。

我们在编写“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报告时,在充分的询访、调查、咨询基础上,获得充分的证据,审计人员又充分发挥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得出较为恰当的、公众认可的审计结论。如:经过审计和调查,示范园项目自创建以来累计亏损 88 .2 万元,我们不是只以盈利与否做评价标准,而是客观的分析了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 一是建园初期设备投入大、科研实验成本高 ( 新品种辣椒、西红柿种子每棵价格是普通种子的几十倍 ) ;二是对高效优质种苗及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推广宣传不够, 以及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需要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等。要求项目近期盈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在对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情况进行分析时,审计结果表明: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先后共接待了各级领导和本市农民参观 26000 多人次;受示范园带动,全市两年来新增蔬菜大棚种植户3000 多户;扩大蔬菜大棚种植面积7700 亩;大棚种植户盈利面 100 %;全市新增蔬菜大棚每年总收入达 7660 万元,纯收入5980万元,比露地蔬菜种植增收 4740 万元。菜农将示范园亲切称之为“政府的示范园,农民的试验田”。而在对蔬菜批发市场调查中也发现,外地蔬菜基本不见了,大棚蔬菜的崛起,真正成了当地的“菜篮子”。

经过以上综合分析和判断,我们认定该项目属朝阳产业,我们在审计报告中作出了: 示范园的社会效益明显,发挥了应有的示范效应; 示范园的建设资金使用合规的审计结论。在肯定成绩和指出问题的同时,向市政府和被审计单位提出了“应继续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提高现有土地有效利用面积;优化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宣传和推广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等建议。并且,将有关审计结论与论证审计结论的事实证据结合在一起,使人看起来有理有据,观点清晰,态度鲜明。

绩效审计报告也可增加审计范围的内容,它能进一步证明审计结论的可信程度和可利用程度。

审计建议要从正面提出,如“如果你的行动遵守规定的标准( 目标 ),那么,你将获得良好的后果”。因为建议内容是针对存在的缺点,提出改进管理办法和采取正确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