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范例6篇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1

一、信念的传承

信念的传承绝非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就理论知识而言,从“五四”至今汲汲然数十年,我们时代的许多人在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识丰富程度与“纯粹”程度远甚于、陈独秀等前辈,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几人能望其项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这句蕴藏了中国当代最伟大导师之一毕生情感的话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知识化的影响,我们将感情看作变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不是一种对终极关怀的感情吗,不是一种精神皈依吗?并且,这里的情感可以归结为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导致的心理积淀的显现。所以,我们在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陷于科学主义的框架。否则我们会陷于科学与信念的循环论证之中:一方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信念,因为它是科学的;而另一方面,它的科学性却因为我们信念它而无须论证。而事实上,笔者认为,科学化的知识与信念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掌握理想共产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共产主义信念决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将理想信念与“生命”作一个比较。求生作为人活着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类作为一个族群延续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目的,还是人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是当这个基本义务面临来自精神上的本原性的追求,就必须要放弃这个目的乃至基本义务。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共产主义”比“活着”更为必须。显然,这不是某种科学论证的结果。可见,科学也许可以将一种理论凌驾于另一种理论之上,但是它无法让一种理论凌驾于生命之上。实际上,我们看到,当年共产主义为中国所接受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科学性,更因为它能使中国独立、富强。同样的,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科学论证的结果,百年来我们的行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祖国的落后而抛弃她,也不会因为她不符合世界潮流而怀疑她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永远首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这正是出于对祖国的感情而非理性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邓小平等先辈的差距不在理论的丰富,就在于爱国的感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认识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纯学术、纯思想性的研究无疑被边缘化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现实了。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五四”时代的浪漫主义、爱国热诚、学术精神的向往却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说,在中国,只要谈到理想的大学时代必定是哪个学术争鸣、爱我中华的年代。显然,前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是理论上可以认识的,却也无法得出、导致信念,但后一点却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份认可,一种精神存在,从而是现时期信念产生的依据。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中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且,这种教育必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情感上的而非科学分析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关于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错误与解脱下文将详细说明),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脚点。

二、信念的内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突现人的价值、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上,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本主义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运用和发展。当然,这种内化有各种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便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我们即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讨论理想信念内化过程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的成就(包括共和国的建立)源于我们所信念的思想(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但今天的社会现实是,我们信念的价值及其传播却需要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包括许多软强制。笔者认为,这不是我们信念本身的问题,而是信念的传播方式,即理想信念的内化途径产生了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功能认识的偏差。以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为源流,社会约束力往往交由道德力量而非法制力量来完成。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教育中,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纳入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批评教育”在许多场合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而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对立性,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带有这样的潜台词:你不知道,所以我来告诉你;你错了,所以我来教育你。在这里,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一下,在高校中对制度约束的认可是很模糊的。一方面,如上所述,模糊了思想工作与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却对制度约束的教育意义有所忽略(当然,不是全部忽略),很多时候过于顾及制度惩罚留下的“痕迹”对学生成长(尤其是就业)的负面影响,而漠视法制精神的培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当时)态度的自由裁量,以及教育者自身认识的偏差都会导致一定的问题,从而掩盖了制度的本来意义,使许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导致现实的“有法不依”。并且,我们发现,在这种形式下,教育话语本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实际使被教育者认错或接受正确思想的工具是教育话语背后蕴涵的的某些事实。(譬如一个大学生被批评的当时和之后考虑的往往是给老师留下不好印象,影响评优、评先进,甚至影响毕业等。)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发挥制度约束的辅助作用,而且还阻碍了制度的实施及其公正性。

显然,这种对立、冲突与理想信念的内化要求是不一致的,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也是不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讲的不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态度问题(是粗暴还是和风细雨),它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这意味着两点: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只有行为上的主动被动之分,而不存在认识上的对错、人格上的高低之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被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或提高对某种思想的认识,而是在以某种思想为建议或意见为背景,加强对自我(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是说,目的是人而非物(思想)。笔者认为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意义所在。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2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即二者都明确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人们认识和行动中的综合作用。当然,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感恩”更强调“心有所感”的情感因素,而“信念”则更注重“认识”的基础地位和理性因素,在认知的基础上,情感的认可倾向才会更增强信念的坚定性。建立在“感恩”和“信念”基础上的行为也有所不同。“感恩”虽然心随情动,心动后的回报行动也可能速度很快、强度很大,但能否坚持长久却是不确定的,因一时的感动并不必然包含明确的意志持守力。而“信念”在情感认可之外更包含意志的坚持,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所以,建立在“信念”基础的行为要比纯粹的“感恩”行为,更长久更坚定。这也就是感恩教育能够作为切入点,且要上升到理想信念教育高度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信念”与“理想”相比,理想又更具理性特征,“信念”则倾向于情感因素和养成方面,与“感恩”更为相近。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既要特别注重情感激发,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以信念教育为目的,又要继续加强理性培养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性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感恩教育和信念教育中的情感作用,是因为情感在人们的行为和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众多的思想和理论面前,一个人究竟接受哪种观点,是与他的自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密切相关的,只要这个理论说出了他的心声,有利于其自身状况的改善,即使他当时对这个理论没有系统了解,一般也会很自然地接受这一理论。比如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些工农出身的人,正是从现实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实践,才愿意接受共产党的理论并跟着走的。其次,在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阶级感情和觉悟的基础上,如果再使他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那么他们在自己的理想信念上就会前进一大步,进入更高的信仰境界。可见,情感基础不仅是接受理论的前提,也是加深认识、坚定信念的基石,否则,只注重理论认知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使理想信念的确立缺乏“主体的特定需求”这一坚实可靠的基础,很难使人在面临各种诱惑和困境时还能保持坚守的力量,更谈不上把理论认知转化成实际的行动了。恩格斯在论述理论认识、动机和行动间的转化关系时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情感在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的积极的甚至决定作用,已经得到心理学相关理论的认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都对情感和情感教育问题做过系统研究。我国最早研究情感教育的学者也认为,情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也是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还是作为生命的享用机制。一旦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了情感,触动了心灵,效果自然会好。因此,要使大学生产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等积极意识,就必须首先了解和把握他们的特点和需要,激发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情感动力系统,并使这种动力激发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相结合,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自觉自愿地去践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这就是我们试图从感恩教育的情感教育入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二、情感是联结感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纽带

长期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多注重学生的智育开发,而忽视做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也过多关注知性层面的理论灌输,注重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忽视基本做人素质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同情心、关爱他人的情感等内心世界的塑造和意志、行为的日常培养,尤其是忽视了道德和理想信念对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实际作用的强调,从而使他们对道德和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内在需求的积极动因。“感恩”就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起码要心有所动、心存感激,且不说回不回报的问题。这是无须证明的人之常情。但是,现在不少大学生由于其独生子女的特殊经历,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为人处事皆以自我为中心”几乎成了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再加上生活相对富足优裕,所以对他人和社会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付出,都觉得理所当然,更不要说感恩了。尤其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对物质利益越来越关注,人也越来越理性,甚至一些人的行为选择多是出于理性的利益原则,与感情无关。甚至认为对于人们给予的好处和恩惠,回报以金钱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有什么感激之心,而是“各取所需”。正是大学生这种过于理性甚至冷漠的认识,促使我们要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而以小见大,从点滴做起,培养牢固的道德情感,正是对人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形成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也是人类长期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日常养成及其教育,基本的道德情感培养起来了,那么个人在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国家、世界时,就不仅伴随着活动境遇的自然扩展,也伴随着基本情感的扩展和提升,会把身边的人、陌生人,乃至社会、世界中的人,都当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对此,列宁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只要你还“是一个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人”,你就不可能具备共产主义道德,而共产主义教育就是要反对这种我做我的事、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正因为如此,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应该从充满着深刻情感的行为开始。”他曾断言,没有细腻的情感、缺乏同情心的人,是不可能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的。因为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有可能从漠不关心、自私自利甚至发展到冷酷无情。而感恩的意识和情感其实比同情心更为基本,因为同情心总还表现为一种主动的情感投入,而感恩则是在别人对自己付出后的情感回应。对别人的施予和付出尚且不知感恩,何谈对他人的主动付出和同情!可见,对亲人、他人和社会的感恩情怀,可以增强个人的生命力,扩大和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仅仅是为满足个人的生命理解,其人生价值却很难最大化。因为仅仅是为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价值很容易达到极限。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沉浸于享乐,名声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不思进取,甚至违法乱纪。而感恩回报他人、不只为自己活着的朴实信念,却可以把人引向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因为,不只为自己活着,就会有更多的牵挂、责任和担当,也必然在处理索取与奉献、享乐与创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各种人生矛盾时不只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想着别人曾经给予的一切,从而自然会看淡和正确处理很多利益冲突,不会陷在患得患失的利益漩涡中不能自拔,会始终把奉献、付出作为人生的目的,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永恒意义。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激发他们的情感系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从内心深处唤起对别人的兴趣,领悟关爱互助的真谛,而不只是囿于冷冰冰的利益关系的人际认知。因为说到底,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个人既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帮助和生存发展的资料,更要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付出,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如果每个人对自己所得到的都心怀感恩,深刻感受到被恩情浸透时,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回报的愿望和行为,在付出奉献中竭尽全力。相反,每个人都觉得别人欠自己的,那他就自然不会也不愿去奉献。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体现的是奉献等人生价值取向。感恩的人正是在这种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由这种外在感动激发的动力,逐渐转向主动的创造和付出,由对某些个人和行为的回报和付出,转向对于集体、社会和人类的整体付出,并使自己在付出中感受着快乐,而这也就达到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要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当然内在地包含个人的理想信念,是由无数个个人的理想信念及其奋斗汇集而成的。但我们以往单纯强调由上往下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确实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成长规律,反而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认为共同理想信念是社会的、政府的追求,与个人无关。而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共生共荣的教育,注重从生活入手由低到高的引导教育,则正好可以弥补理想信念教育的这一不足,实现由上到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腿走路,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点滴行为中,逐渐铺就通向共同理想信念的道路,达到共同理想信念的要求。因为很明显,对共同理想信念认识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强烈的情感认可和长期的行动过程中,即所谓实践出真知。可见,正是情感把感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联结在一起,也正是这种情感会激发人生命本身的实现自我和大我的强烈的内在需求,逐渐树立起高远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并为此奋斗不已。

三、笃行是从感恩教育上升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阶梯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3

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他批评急于希望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就是不听大人的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有人把我们的教育称之为“听话的教育”,联系我们的现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这种“听话的教育”,肯定不利于富有个性的人和富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的培养。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在教育的诠释中:“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可是想想,我们的孩子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究竟还剩下什么呢?没有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特长,眼高手低吗?他们能回忆起童年的幸福吗?能珍惜同学之间的手足之情吗?能具有广阔的胸襟,百折不挠的精神吗?……所有的这些,我们老师和家长朋友们重视了吗?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4

关键词: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了实现党内和谐,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党的思想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作为党的思想建设重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一、新时期党员理想信念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党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党员丧失了理想信念,失去了精神支柱,对奋斗目标开始怀疑;部分党员理论素养较低,理想信念容易动摇,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迅速膨胀,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不断创新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二、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方式和创新途径

(一)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理论仍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严谨、最科学、最全面、最具活力,而且不断向前发展的完备的思想体系,有力地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这是被无数实践证实过的。所以,新时期,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求党员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科学发展观认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2.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会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加强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用马克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大理想。

3.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和世界变得更为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造成一些党员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失去了精神支柱,有些甚至对奋斗目标开始怀疑,失去了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因此,新时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增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增强党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创新途径

1.拓展方式方法,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性。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拓展方式方法,如可以精心设计教育环节:设计一个活动,讲述或剖析具体的案例,或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等方式,实现一次震撼或启迪,达到知情合一,情景交融的精神洗礼。党员学习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交流式、辩论式、讨论式、体验式、研究式、考察式等等,党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相互交流和探讨,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性,提高教育效果。

2.完善教育内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增强理想教育的针对性。党员理想信念的主要表现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保持清廉、务实的作风等等。所以,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方面的教育,丰富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成果。

3.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追求理论形态完美和尽善的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党员的具体思想状况和社会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党员提供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放到,进而有效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些社会矛盾,党员会产生一些疑问或困惑,这时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检验理论,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4.优化教育制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性。为了达到预期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优化教育制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思想觉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同时,还要制定定期对党员思想进行分析的制度,随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结合党员的思想动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教育,提高理想教育的效果。

三、作为一名党群工作者新时期对党员教育的思考

理想信念是最高的价值追求,统摄和支配着其他价值观念,主宰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灵魂,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群工作者,要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带头坚定理想信念,时时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想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同时,党群工作者还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确行驶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各项权力,清正廉洁,依法办事,树立新时期党员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陈龙彪,黎齐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7,02:8-11.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体系 途径

[作者简介]阮美飞(1977- ),女,浙江鄞州人,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宁波 315211)崔杨(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项目“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体系新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121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2-03

当今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智能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使他们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最终真正成长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同志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可见,每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导向、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大学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也是确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国外思想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挑战,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理想信念的选择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感到无所适从。因而,在大学阶段要采用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学生欢迎的教育方法,选取紧跟时展、贴近学生生活、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内容,构建起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体系,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完善,也是时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能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密切联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热情和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自尊意识突出,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

然而,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 但也产生了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有害的思想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一些不信任感。二是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了功利化,主要表现为理想定位偏低,过于强调实际功用, 过于偏向个人享乐,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忽视了社会理想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三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呈现脆弱化。在面临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时,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处处争强好胜,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萎靡不振,缺乏自我调适能力。心理素质上的脆弱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瓶颈。

二、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被渗透的渠道

当前在我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通过一些新的方式和手段逐步进行渗透,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而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上比较空洞、抽象和教条,教育方法比较传统,致使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不强。因而,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进而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利用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渗透,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渗透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高校学术交流的便利,以学术讲座和沙龙等形式进行渗透。西方国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向中国派出一些教授,把宗教理论、美国大众心理学等内容糅合在一起,传播西方文化和文明,以实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渗透。

第二,以合作培养、留学为幌子,以留学生或交换生为媒介进行渗透。西方国家把接收中国留学生和交换生作为一项战略投资,采用各种形式对中国留学生和交换生进行思想影响,使他们更多地了解西方民主自由和物质文明,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甚至还利用中国留学生和交换生组织策反活动。

第三,利用西方节日或文化吸引学生。利用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文化,采用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来吸引大学生,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文化,产生对西方文明的向往,甚至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第四,利用汉语和文字,通过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媒体进行渗透。现代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发动政治打击、推行其话语权和价值观、神化其政治制度、阴谋策划政治颠覆的基本手段。其中,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战场,成为开展舆论战的重要利器。2011年初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就是西方采用新型手段的典型体现。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入大学生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思想舆论动态,加强主流舆论传播,积极传递正能量,果断而有效地处理反动言论和信息,这些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的意义。

第五,利用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以资助为幌子进行渗透。西方非法势力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名,美化其在我国的外在形象,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渗透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价值观,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安全。

第六,以解除心理疾病的方式传授不良信仰。当前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这些大学生应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良信仰在大学生中传播,腐蚀他们的理想信念,将他们引入歧途,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积极开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优化的工作格局

宣传部门作为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筹谋划、指导协调的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各级党委(党总支)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教育部门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贯彻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学工、共青团、社团等组织应发挥好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自上而下共同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优化的工作格局。

(二)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充分认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掌握主动权,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是教育部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要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时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

2.掌握管理权,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当前,社会思想意识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还有敌对势力的蓄意抹黑和恶意攻击。一是要注重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经常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及时有效加以应对,防范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问题。二是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事件和复杂难题敢抓敢管。

3.掌握话语权,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学校新闻宣传、文化舆论导向等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掌握话语权,做到正确舆论导向,体现党的主张与大学生的时代心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与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培养有正确理想信念的社会人才。

(三)搭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整体性教育内容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内容体系设计上看,应遵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融入时代精神。高校应及时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将这些先进理论传递给新时期的大学生,这是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社会经验、身心特征和面临的压力不尽相同,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分阶段进行,因而高校应积极构建和落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性内容。

在大学入学之初,开展引导教育,主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各种新生教育,让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内容,理解道德文化和组织纪律,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身份转变,以适应大学生活,促进自身道德认知的发展。

在大一阶段,开展适应教育,主要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法律基础知识和大学生道德修养等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的深远意义,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人文修养,加强道德建设。

在大二、大三阶段,开展专业技术教育,主要通过加强心理安全教育、突发事件应对和自信心建立等,让大学生理解主流价值观的内涵,深刻体会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增强专业技能,丰富社会阅历,实现自我完善。

在毕业阶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教育、成才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大学生积极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前途,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道德的内容,促进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毕业后阶段,学校继续提供校友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地。通过校友的培训、研讨、聚会、参观等形式,对毕业生的个人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进行重塑与再塑。

(四)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把握时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需要把握时机,适时掀起理论学习高潮,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另一方面,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和亲近感,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大学生的思想。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上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应用网络教育、案例教学以及个性化教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推波助澜。要搭建好实践平台,红色革命旅游资源、烈士陵园、校史馆等都是可以设计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地,引导大学生从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中、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和先进事迹中强化个人的理想信念。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政治方向鉴别。大学生理想信念整体性内容设计上要注意理论正误的分析,使大学生能理性、科学地批判各类错误思潮,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比较、判断、选择中尽快走向成熟,形成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中国共产党追求理想、坚定信念、不断奋斗的发展历史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愈挫愈勇、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树好先进典型,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作报告,用学长们的先进事迹影响和激励在校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远大理想信念同自身的努力相联系,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组建网上团校、网上党校、红色教育网站等,开展理想信念知识的远程教学,并与传统教育方式互补,增加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时代感。高校要加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自身素质的信心,用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服务国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根本一致的内在价值。高校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统一起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统一起来。以“中国梦”为契机,切实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参考文献]

[1](美)德怀特・艾伦,任中棠,卢瑞玲,等.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求是学刊,2005(3).

[2]成方哲,郭成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赖玉萍,刘毅,田晓放,等.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3).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化 教育氛围 主旋律

21世纪国家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如何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所高校所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摇篮的高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当代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教育成型期,思维活跃,自尊意识突出,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很容易为外界感染和侵蚀,受到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个别大学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了极端道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只因打牌不合锤杀了自己的四名同学;上海某名牌高校学生运用高科技手段窃取国家资金数千万元。出现上述问题与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密不可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为研究依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摆脱空洞的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加追求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2)要求面对现实;(3)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4)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5)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不能否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逐渐走向科学化、实效化。但由于对新时期急剧变革的现实及其特点缺少深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最紧要的就是研究和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方法。

三、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

新时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是人生的坐标。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每个人都期盼着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当代大学生们也不例外,但这仅凭一个努力成才的美好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科学、乐观、正确的世界观,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积极推动祖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世界观才是科学的。当代大学生要将个人事业的成功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这样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

四、如何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1.根据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原则方法的更新势在必行

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原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需要相互间的尊重;教育者要切忌居高临下的指挥和训导姿态,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要坚持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因为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的过程。思想教育也应该从浅层面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深层思想方面的问题。

要坚持真诚坚定的原则。教育者只有对自己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学生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否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

要坚持灵活性原则。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问题,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要坚持惩戒管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而在惩戒的同时把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要重视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机构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才能的挖掘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想信念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即教育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取得积极的效果。

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至于以偏概全、以点盖面。

3.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营造社会氛围上下功夫

当前社会信息时代早已到来,网络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上捕捉自己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网络上年轻群体的思想脉搏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趋向。大学生对网络的如此依赖,也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园地。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之外,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利用,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教育界各位同仁的共同探讨,也需要这个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希望通过不断地探讨和努力,能够切实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之中,发挥它应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

[2]珀金.论教师的作用.

[3]瞿葆奎,著.王英杰,译.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