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民族文化传承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摘要:高职生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具有重实际、重实用的特性,这一特性也使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不够重视,出现了民族文化中断、文化自觉性低、理想目标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实施途径,以形成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野理想信念教育设计理论与方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关键词:高职生;民族文化;理想信念

一、研究背景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教化作用。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究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个人职业理想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近年来,诸多学者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从不同研究领域、视角及研究方法回顾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及实施途径,但对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首先,对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关注不足,通过整理1994年至2017年CNKI的资料发现,建国以来,对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而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较少。其次,对民族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少,篇名为“民族文化传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期刊论文屈指可数。可见,目前较少学者将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高职生民族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性研究仍具有较大发掘空间。

二、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生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理想呈现出矛盾性和多变性等特点,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对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博爱精神、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有助于提高当代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教育案例。高职生通过深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既能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又能构建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利用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其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完善文化素养。通过汲取民族文化成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方向选择和价值取向奠定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最终转变为行为自觉与价值追求,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因此,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必要。

三、高职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随着多元化思潮的涌入,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高职生民族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都面临着新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剧烈冲击,高职生开始追求外来文化,理想信念追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高职生理想信念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但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高职生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理想信念目标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及社会责任感弱化等问题。

(二)高职生理想信念现状的产生原因

1.高职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视

高职生相较于统招本科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兴趣不大,更重视操作技能的获取,面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积极性不高,对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素质培养等课程重视度不够。因此,多数学生出现了个人理想,人生目标不明确等困惑。

2.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力度不足

首先,学校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视。随着社会职业化进程的逐步发展,各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培养定位趋于稳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教学课程以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功能较强的课程为主,而轻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之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大学专科一般2至3年,学生还需外出实习半年左右的时间,便大大限制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开展。其次,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传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教师绝对掌握话语权,往往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持续高强度的思想道德观念传播和灌输,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动。”[1]这种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使教育内容空洞化、抽象化,脱离实际情况,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后,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且与学生实际脱节。

四、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途径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课堂

课堂教学是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对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方位整合,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课堂,紧抓民族文化教学中的德育资源,通过文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结合。教学内容上,一方面,开发与理想信念有关的文化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给高职生列出每学期必读的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读本,如《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事情》等,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得体会分享,通过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高职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信念。此外,也可结合地方人文资源、历史文化编写高职生教育读物,如编写当地乡土史、民俗文化等校本教材,既有利于传承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又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结合具体专业开设传统民族文化类课程,增加本土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研究、道德推理等课程,如增设书法、戏曲、职业道德等选修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髓,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高职生在深刻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文明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培育民族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方法上,一是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民族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单一说教和灌输式教学,从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民族文化的经典格言和著名人物事迹等解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例如,在具体讲授某领域或某项技术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史及古人的操作方法,使其感受古人的魅力,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二)以社会实践教育为平台,通过民族文化实践活动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3]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中亲力亲为,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强化其民族精神,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准,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支农支教及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进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例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首先,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依托,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指导和组织学生调查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等情况并写成调查报告,或在参观的同时拍摄相关照片制作成视频短片,待考察结束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学生通过此类实地参观可以近距离地感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产生心灵共鸣,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确保自身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成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地方史专题研究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可带领学生访问革命前辈或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通过革命前辈的亲自讲述回到历史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走进历史,去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后,学校可组织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的革命生活,带领学生深入革命教育基地,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志愿活动,磨炼学生意志,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民族文化教育氛围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校园文化对培养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因此,高职院校要找准校园文化定位,融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因子,构建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校园人文景观,使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成为理性信念教育的阵地;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开辟理想信念教育专栏,宣传具有崇高理想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其次,将新时代下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训和校风中,有意识地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舆论风气以及审美观念,使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理想信念教育和熏陶。最后,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用崇高的理想信念信息占思想占领网络阵地,为理想信念教育创设全方位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唐伟优.“微博课堂”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文教资料,2013,(12):150.

[2]李毅弘.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天府新论,2009,(5):149.

[3]秦承涛,刘西华.传统文化视野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4.

作者:赵俊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