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总结范例6篇

股市投资总结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1

理论界对我国股市收益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收益率波动的相关因素和结构基础。荷兰银行与伦敦商学院2005年对17个国家100多年数据的研究表明,股市收益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1]徐国祥通过实证检验发现1994―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对滞后一年的股市发展有决定性作用。[2]吴晓求研究了股权分置造成的非流通股东融资偏好逆序的现象。[3](102-129)卢宗辉考察了中国股市大幅波动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将政策调控方向按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都遵循宽松调控政策下股指上升,紧缩调控政策下股指下降的规律,并且后者对股指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前者。[4]邹功达认为,我国股市收益率与流通股本结构有关,大小盘股的合力造成了我国与众不同的收益―股本U型关系。[5]

本文认为,中国股市发展有的股权分置结构决定了研究股市收益率问题的复杂性。提出用全收益率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股市产生的整体收益率,并认为在股权分置及其逐步解决的过程中,研究股市全收益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讨论股市其它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股市全收益率研究的基本思想

(一) 研究全收益率的基本假设

1.全收益率用来衡量股市相关者的收益情况,相关者包括三类:一是投资股东,包括境内外社会公众股股东;二是原始股东,包括国家股、境内法人股和外资法人股的股东;三是负责股票发行、承销配股等业务的证券公司和收取交易税费的国家机构。

2.针对市场内资金存在持仓与空仓的两种状态,投资股东收益率表达式的分母中没有包含年初时未进入和年末时已退出市场的短线资金,这样通常会提高投资股东的收益率。

3.针对包括现金、送股、配股等多种红利分配方式,统一表达为下式:

其中x1为每十股所送的现金红利,x2为每十股的送股数,x3为每十股的配股数,P0为分红日的市场价, P3为股票配售价。DD0为调整前的分红, DD为统一后的分红。

4.在股权分置阶段,投资股东全部视作短期投资者,资本公积金等未分配利润归原始股东所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未分配利润将按持股比例分摊计算到所有股东收益中。

5.年平均市净率大于本年度流通市值与上年流通市值加本年筹资总额之和的比值。

6.在牛市中本年末流通市值大于上年末流通市值与本年筹资总额之和,在熊市中本年末流通市值小于上年末流通市值与本年筹资总额之和。

(二)全收益率表达式

中国证券市场全收益率 = 流通股股东收益率 *已流通股本比例+ 非流通股股东收益率 *未流通股本比例+其他相关者收益率

上式中,投资股东收益率 =(流通市值变化 - 交易手续费、印花税-市场筹资总额 + 公司分红*已流通股本比例)/(上年年末流通市值+本年市场筹资总额)*100%。市场筹资总额包括原始股东收入和一级市场申购获利两部分。

原始股东收益率 = (市场筹资总额-券商承销费用- 对应净资产值+ 公司分红*未流通股本比例)/本年末净资产总值*100% 。非流通股只有在流通后才有资产净值的增值收益,因此原始股东的投入成本统一用本年末的净资产值表示。

其他相关者收益率=(交易手续费、印花税 + 券商承销费用)/ 本年末市价总值

下文推导中,记全收益率=TR,投资股东收益率=IR,原始股东收益率=ER;流通市值=MV,非流通市值=SV,市价总值=TV,交易费用=F,筹资总额=CM,公司利润=D,其中已分配利润=DD,未分配利润=UD,券商承销费率=I;流通股本比例=A,市净率=C,平均股价=P。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全收益率可表示为:

股改使投资股东具备了长期持股的基础和愿望,全收益率将修正为:

二、全收益率模型的理论演绎

根据流通股比例的不同,将中国股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股市创立到股权分置改革前;第二阶段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到流通股比例达到50%;第三阶段从流通股比例50%到实现全流通。囿于篇幅,本文只研究不同阶段筹资总额、公司利润和分红政策变化对全收益率的贡献。

第一阶段,提取⑴式中与筹资总额相关的部分建立部分全收益率的表达式:

为了估算筹资比例对全收益率的影响,取多空力量均衡点MVt=MVt-1+CMt,注意到第一阶段流通股本比例较小,市净率大于2:

再考查公司利润和分红政策对全收益率的影响。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原始股东没有提高分红比例的动机。公司不分红与分红金额为ΔDDt时相比:

以上讨论反映了中国股市在股改以前的基本特征。首先,中国股市建立的目的是为国企改革服务,原始股东收益率对全收益率的贡献稳定,表现为筹集资金越多,股市的全收益率越大;其次,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为分散且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指导,股市存在过度投机现象,表现为投资股东收益率波动剧烈,与公司实际经营业绩的关系却不大;最后,上市公司的体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本结构不合理,股市监督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上市公司缺乏提高分红比例的动机,因而损害了投资股东的利益,造成股市整体收益的损失。

第二阶段,公司利润对全收益率的影响由⑵式决定,改变分红比例不再影响长期持股的投资股东的收益。取临界点At=50%计算市净率,其中Pt 为市场价, P0为每股净资产:

将At=50% 代入⑶式计算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的影响:

上式表明,随着流通股比例持续增加,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的贡献将经历从正到负的转变。拐点处流通股本比例小于50%,具体数值取决于平均股价和每股净资产。

本阶段中,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会对流通股比例产生冲击。把主要股改方案分为支付现金和支付股权两大类。针对支付现金类股改方案,设原始股东为全部非流通股份上市累计支付的现金总额是Q,占市值总和的比例为q,则(3)式的部分全收益率改写为:

比较股改前后的部分全收益率表达式(5)-(3)得:

与股改前相比,原始股东向投资股东支付现金以获取流通权的方案对全收益率的影响是负的,并且支付现金数额越大,流通股比例越高,这种负面影响也越大。同样可以证明,针对支付股权类股改方案,原始股东向投资股东支付股权以获取流通权的方案对全收益率的影响也是负的,并且发生股权转移的比重越大,这种负面影响也越大。

本阶段的中国股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原始股东仍然占据控股地位,但是筹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方式不再一味偏好股权融资,表现为股改方案对全收益率的负面影响,送股或送现金方案会提高原始股东的筹资成本;持股比例较大的投资股东在公司中将享有较多的话语权,从而出现大型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的现象;投资股东收益对全收益率的贡献度变大,表现为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的贡献出现反转,并且这种反转在牛市比在熊市更晚发生。

第三阶段,流通股比例大于50%且继续上升,市净率在1倍到2倍之间且趋向于1,原始股东由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的贡献为负。根据⑷式,第三阶段发行新股的必要条件是股市为牛市。实际上,原始股东在本阶段会非常慎重地发行新股,因为除了考虑牛市增发的增值效应外,能否保持自身相对控股权也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实现全流通以后,全收益率改写为:

交易税费项消失是因为股东支付的税费比率等于国家获得的税费比率,全收益率将只取决于股价波动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股东收益率结构趋于一致。当然,从我国具体国情看,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不可动摇,这意味着中国股市将长期处在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实证检验

下面验证全收益率模型的假设条件和主要推论。实证检验的数据根据中国证监会、上海证交所和1999―2004年中国金融期货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一)假设条件的检验

上表显示在1997―2005年的每一年度市净率均大于本年度流通市值对上年流通市值和本年薪酬资金之和的比值。

从上表看出,在年末股指高于去年的年度即牛市,包括1997、1999、2000和2003年度,有MVt>MVt-1+CMt,而在2001、2002、2004和2005年度有MVt<MVt-1+CMt。唯一的例外出现在1998年,主要因为,一是对牛市的界定不同。年末股指变化率仅为-3.97%,大量新筹集资金来自走势向上的前半年。二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热钱可能因预期人民币贬值而出逃到国外资本市场寻求套利机会,这会引起流通市值的统计误差。

(二)主要推论的检验

1.股权结构调整:调整越早负面冲击越小。首先计算1999年1月到2006年10月中国股市每月全收益率。

1999―2006年中国股市月度收益率考察股值变化率、投资股东收益率、原始股东收益率和全收益率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股指变化率和原始股东收益率也有微弱的正相关性,说明牛市更有利于发新股,证实了牛市中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贡献的反转效应稍晚发生的结论。

现阶段对全收益率冲击最大的结构性因素来自限售期满后原始股东沽售股票对股指和市场心理的影响,从2002―2005年股市整体走弱情况看,国有股减持预期对市场走势的影响为负,在股指走低损害投资股东收益的同时,原始股东上市条件也变得更加苛刻,原始股东平均月收益率由1999―2001年的1.69%下降到2002―2005年的0.84%。可见股权结构调整对投资股东和原始股东都有负面影响,但是由于现阶段流通股比重较小,股指波动率对全收益率的贡献度只有30%左右,因此结构调整对全收益率的负面冲击相对也较小。

2.投资股东: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投资者操作行为由炒作投机向长期投资转变。从1998年3月到2006年5月,在股改后上市的基金管理公司有11家,占八年中上市的全部57家基金管理公司的19.30%,注册资本15.2亿元,占全部67.6亿元注册资本的22.48%,其中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有8家,占23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34.78%。上述数据表明经营理念成熟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正在加速进入中国股市。

衡量股市泡沫和交易活跃程度指标分别是市盈率和换手率。比较两波起点和高点较为接近的牛市行情中A股市场的市盈率和换手率,分别计算1999年4月到2001年6月和2005年5月到2006年10月期间的情况。

1999―2001年的牛市的平均市盈率高达50倍,而2005―2006年间只有18倍,整体估值与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大体一致;市盈率的波幅1999―2001年为84.04%,而2005―2006年只有46.26%,意味着市场表现越来越取决于盈利增长状况而不是估值倍数的膨胀。平均换手率虽然接近,但是1999―2001年每月换手率的标准差较大,显示市场情绪波动剧烈,而2005―2006年间换手率分布区间较为平均,这是更多看好中国股市长期发展潜力的机构投资者理性博弈的结果。

3.原始股东:融资偏好发生变化。比较两波牛市中A股市场筹资总额对市价总值的比例。1999―2001年月平均筹资比例是0.287%,而2005―2006年月平均比例只有0.147%,虽然股改期间叫停新股发售一年时间,但是在06年下半年以来累积一年的众多大盘蓝筹股先后上市背景下,平均融资比例仍然大幅下降。股改前政府为抑制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多次修订配股门槛,但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比例仍然超过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与传统的“优序融资”不符;股改以来,截止2006年10月底仍有276家上市公司未完成股改,占股改公司总数的21.40%。这种不同于过去公司竞相争取上市资格的反常现象说明,随着股权融资成本的提高,部分经营绩效差的企业难以负担权益性融资的代价,同时更趋理性的投资者也不愿投资于基本面没有保障的企业。

四、主要结论

股权分置改革引起原始股东和投资股东收益分布的变化,进而改变中国股市的基本特征。本文讨论了筹资总额、公司利润和分红政策在不同阶段对全收益率的影响,从全收益率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若干趋势:

1.从全收益率与股指波动率的关系看,股市流通股比重越小,股市结构性调整引起全收益率波幅的变化范围就越窄,对整体收益的负面冲击越小。

2.从资本市场的结构组成看,投资股东的资金会更多地集中到机构投资者的手中,市场中会出现更多具备专业投资理财经验,以获取公司长期发展带来的资本利得和资本增值为主要目的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散户比例显著降低,价值投资将取代炒作投机,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大大加强。

3.从公司股东的收益函数看,原始股东过去只关注融资总额而不是利润增长,股权分置改革中控股股东收益率与全收益率逐步趋于一致,资产市值最大化日益成为多数股东的共同目标,以股权激励为主的长期激励机制使经营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实际业绩的发展,控股股东的行为渐趋理性,融资偏好将发生显著改变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交易、监管、融资、并购、退市等机制都将发生根本性调整,客观上有助于实现全收益率最大化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Yearbook of Global Investment Income 2005 [R].ABN AMRO Bank and London Business School, 23 February 2005.

[2]徐国祥.中国宏观经济与股价之间关系的关联性研究――实证考察宏观经济对股市影响的数量程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

[3]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卢宗辉.中国股市调控政策研究――历史、走向与市场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评估 股市 投资价值 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 红利 印花税 佣金 流通市值

一、引言

1、测定股市投资价值的意义

每个上市公司都是投资者的一个投资项目,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和就是股市,所以说,股市实际上就是投资者用市场化投资的方法形成的一个大的、综合的投资项目。既然如此,那么,投资者就必须评估它的投资价值,以便决定是否予以投资、投资多少以及投资时间的长短。

一个具有较好投资价值的股市能吸引大量的资金入市,会使这些资金采取中长线的投资策略,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和发展。相反,一个投资价值很低,或是一个没有投资价值的股市,就不能吸引资金入市,股市的风险加大。所以,监测股市的投资价值,不论是对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还是对于股市的管理者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考察股市的投资价值,来决定是否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股市、投入多少、是长线投资,还是短线炒作。对管理者来说,通过监测股市的投资价值,来决定管理股市的政策、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以确保股市的繁荣。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也非常重要,股市的投资价值与每一个上市公司密切相关,上市公司必须搞好自身的管理和经营,使公司具有低投入、高收益和高回报,上市公司的责任是为投资者管理和经营好企业,为投资者赚取更大的利润,对投资者有很好的回报。

2、目前常用的测评股市投资价值的指标及评价

对股市投资价值的评估,国内外的方法或指标很多,诸如“平均市盈率”、“平均每股税后利润”、“股市回报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股市年利率”等等。现在,对这几种主要的测市指标给以分析和评价。

平均市盈率: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的平均值,用以表达整个股市的盈利能力,评价股市的整体投资价值。这个指标很重要,股市平均市盈率越高,投资价值越低,平均市盈率越低,投资价值就越高。但我国股市对亏损股是不计算市盈率的,如果股市的亏损股很多,那么平均市盈率再低也不能说明这个股市有多大投资价值。

平均每股税后利润:一般来说,平均税后利润越高,股市的投资价值就越大。但是,不管这个股市的平均税后利润有多高,如果它不派发红利,那这个股市的投资价值就很小,或没有投资价值。

股市回报率:是股市的总红利(税后)和总市值的比值,它反映了上市公司对股市的投资回报,对股市投资价值的评估很有意义。但是,它也有缺憾,一个股市,回报率再高,红利分得再多,但如果交易费用过高,股市会变得没有投资价值。该测试工具没能反映这一因素对股市的影响,所以说它不够全面。平均市盈率和平均税后利润也存在这个问题。股市平均年利率的含义等同于平均税后利润,所以不再赘述了。

上述几种测市指标,总的来说都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是,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几种测市指标都忽视了交易印花税、佣金和红利所得税等重要因素对股市投资价值的影响。

二、探讨新的评估股市投资价值的方法

1、什么是资本金净利润率

国际上常用的“资本金净利润率”,是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的数据标准,它的含义是:对一个投资项目,用一定的资金,投资一定的时间后所得到的利润,减去成本费、各种税和其它费用后的净利润与资本金的比值。这是国际上评估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投资价值的重要方法之一。

用公式表述:

其中:资本金:指投资于一个项目的资金。对上市公司指总市值。净利润:减去各种费用(包括税)后的利润。总利润:指这笔资金投入后获得的毛利。税费开支:应包括成本费、各种税款和其它费用。

可以看出,这个公式是测定一个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使用一定的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盈利的能力,正数值为盈利,负值为亏损,一目了然,很有说服力。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评估,这个方法也很适用,结合其它技术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2、为什么将“资本金净利润率”的测定方法引入股市

首先说明两点,一、这里所说的“引入股市”,是指对股市的整体评价,而不是对某个上市公司;二、引入股市的二级市场,不包括一级市场。对于整个股市(指二级市场的股市)的投资价值的评估,用“资本金净利润率”来测定,还没有人试用过。

既然“资本金净利润率”可以对一个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的测定,那么它应该可以用于对整个股市的测定,因为整个股市可以看作是一个总的上市公司,它和单个的上市公司一样,有总的资本金,有回报股市的总的利润,它具备了计算“资本金净利润率”的各种要素,所以,用“资本金净利润率”测定股市总的投资价值,在理论上是符合原则的。

3、“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公式的定格

我国股市目前有一千多个上市公司,对于股市里的投资者来说,每一个上市公司都是他们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股市,它也是一个大的、综合的投资项目,应该有“资本金净利润率”的表述,或者说可以用“资本金净利润率”进行评估,用以考证股市的整体投资价值。本文拟定了股市的“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公式的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公式解读: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因为股市里的上市公司的分红,绝大多数是一年分一次红,所以,“净利润率”只能一年计算一次(即便有两次以上的,也可以相加后作为年度分红),所以称为“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净利润率:即减去税、费后的利润率,又可称为“税后资本金利润率”。红利总和:红利总和,是主要的投资回报。全年税、费总和:包括红利所得税、交易印花税、佣金及其它交易费用的总和。流通市值:因为股市的股价是个波动的数字,每天的市值都会变动,可以把全年每个交易日的总市值相加后再求其平均值,是较为准确的计算方法。不过这个统计工作量太大。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一年中股市的开盘、最高、最低和收盘四个价位的总市值之和的平均值即可。也可直接用上交所或深交所公布的数据进行计算。

4、“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的测市价值解析

从公式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当红利大于税、费总和时,股市的年净利润率就是正数,就是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当红利小于税费总和时,股市的年净利润率就成了负数,也就是说,在股市里的人一年下来,总体上说是亏损的。第二、红利是该公式的核心,也是股市的生命,红利越多,股市的生命力越旺盛,越具投资价值;相反,红利越少,股市的投资价值就越低。第三、过于频繁的短炒是股市的克星,短炒要缴纳大量的印花税和佣金,它会耗尽本来就不多的红利,使股市的净利润成为负值,使股市无利可图,降低股市的投资价值。因此,成熟的股市不提倡、也不鼓励过度的短炒行为。但是,也不能就此完全否定股市的炒作行为,炒作行为实际上体现了股市的动态价值。第四、政府和管理层必须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佣金政策,采取适当措施减免税、费,鼓励投资,以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如美国总统在2003年1月提出免征股市的股票红利所得税,并于2003年实施,对美国股市起到了保护作用。当股市的年净利润率为负数时,也就是说,税费完全吃掉了投资者的红利的时候,就应当立即采取三个措施:一是减税或减佣金,二是制定抑制短炒的政策,三是采用鼓励长线投资措施。这样,就可以减少公式中的税费开支,减少红利的流失。第五、股市管理者应当在政策上强调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重要性;对上市公司应采一些派发红利的强制措施。如我国限定三年不派发红利者不得再融资的规定,就是一个好的策略。第六、公式中的流通市值也是红利的制约因素,流通市值越大,流通股股东平均得利就越少。所以,如果不提高红利的数值,只通过扩容增加流通市值,就会降低股市的投资价值。

5、我国上证a股市场三年“净利润率”的统计分析

兹将2002、2003、2004三年的“年净利润率”列表如下:

说明:(一)、该表只统计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的资本金年净利润率。(二)、流通总市值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网上公布的数据资料。(三)、红利总数是自己手工统计的。(四)、佣金和交易印花税因为买方和卖方都要缴纳,因此每成交一笔就要双重收取。(五)佣金:因为在证券公司交易大厅交易和网上交易的收费标准不同,而且两者比例很难统计,且中国证监会对收取佣金只设了千分之三的上限,具体是放开的,各营业所都不统一。我通过电话询问几个营业所的情况,也只提供了估计数字,佣金收取在千分之二点五左右,此处按0.0025计算。

通过计算得出了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三年的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可以看到全是负值,说明这几年股市的投资价值不高,股市总体上说是无利可图的,甚至要倒贴钱。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短炒过度,李建军等著书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严重”,造成交易费用增加,成本上升;二是红利派发过少,或上市公司能力不强;三是交易印花税和佣金可能偏高。

但是,不能因为三年的净利润率都是负数就说股市完全没有机会,从上证a股指数2001年的2341点跌到2004年的1330点,跌幅达一千多点,市值缩小大半,股价的大幅下跌的过程,也就是投资价值和投机价值增加的过程,如果继续跌下去,随时存在超跌大幅反弹的可能。另外,结合股市回报率,三年是逐年增加的,说明股市原本是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但由于税、费过高或短炒过度,降低了股市的投资价值。

6、综合评价股市的投资价值

对股市的评价应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我觉得,应从国内外政治环境、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内外股市的相关性、股市的年净利润率、股市的回报率、股市的近期市盈率、股市的技术分析、股市的政策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是国内外政治环境:所谓政治环境主要是战争与和平、外交关关系、周边局势等,在一个和平的、稳定的、友好的国际环境中,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而股市自然也会繁荣,增加其投资价值。二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内外的经济运行态势,是股市盛衰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当国家经济处于繁荣增长期时,股市一般会处于牛市之中。三是国内外股市的相关性:在现代社会,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密不可分,国外股市的动态经常会以各种形式影响到国内股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股市或与国内经济有密切关连的国家的股市,极易和国内股市形成不同程度的连动效应。四是股市的回报率:股市回报率是只考虑红利的多少和与总市值的比值,不考虑股市里的税和其它费用。在“年净利润率”为负数时,如果股市回报率并不低,那么管理层就应该采取措施,税高减税,费高减费,短线过频就启用一些平抑短炒风的措施。五是股市的市盈率:市盈率高,投资价值就低,市盈率低,投资资价值就高,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指标。六是股市的技术分析:股市的技术分析很重要,投资于股市不懂技术分析是很危险的,我个人认为(供参考),掌握几个常用的就够了,如kdj、macd、rsi和wr,当这些指标都达到高位时,就应该卖出股票,反之,就应该买进股票。七是政策分析:股市的投资价值应考虑政局相关政策、经济相关政策和股市本身的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八是选好股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对股票的评级用盈余和股利两项因素作为主要依据。我的理解是:高利润,并有高分红的公司,是有很高投资价值的股票。单纯绩优不能称价值型股票,必须同时能够定期分红的股票,才能称价值型股票。九是预测分析:根据国内外对股市和个股有影响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

本文对以往使用的测市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它们对股市的投资价值的评估有一定作用,但它们忽视了股市内的许多要素,如印花税、佣金、红利所得税等,而这些要素对股市的投资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股市中决定投资价值的红利、印花税、佣金、流通市值等要素完全符合“资本金净利润率”的原则,拟定名为“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

“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的公式对股市投资价值一目了然:当税费数值大于红利数值时,其“年净利润率”为负数,表示股市总体上投资价值很小,负值越大,投资价值越小或没有投资价值,只剩下了投机价值;当红利数值大于税费数值时,说明股市有投资价值,数值越大,投资价值越大。

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估股市投资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投资者来说,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有指导意义;对管理者也有启示作用,通过对投资价值的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减税或减费)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对各种测市指标的分析和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红利,是评估股市投资价值的一个核心要素。

红利体现了股市资本金的价值,投资者实得红利的多少,才是最根本、最现实的投资价值。围绕红利这个主线,来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提升股市整体的投资价值,是繁荣股市的根本大法。

通过对投资价值的分析,对上市公司而言,必须改变“为融资而上市”的旧观念。要保护股市的投资价值,就必须提升每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提高盈利能力,并能为投资者派发更多的红利。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投资意识不断提升,投资知识不断完善,且居民资产投资日趋多元化,掌握居民资产分配的关系,理性分析其投资策略,寻求影响资产在房产与金融资产之间分配的关键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居民投资的指导,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家庭金融的视角,探究房产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主要从房产投资和房产数量两个角度分别从城镇和农村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住房因素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并发现这一影响在城乡之间的差异。

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于2011年7月至8月间在全国范围内哉沟牡谝淮渭彝ソ鹑谌牖У餮邢钅俊Q本规模多达8438个家庭,收集主要包括住房资产和金融财富、负债和信贷约束、收入、消费、社会保障与保险、代际转移支付、人口特征和就业以及支付习惯等有关家庭金融微观层次的相关信息。

2、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两个因变量指标来度量家庭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参与情况:(1)是否持有股票账户,用虚拟变量形式,现在持有股票账户则为1,否则为0。(2)股票持有比例(股票资产/总金融资产),代表家庭参与股市的深度。

本文主要关注的自变量为房产,度量房产的两个指标分别为:(1)房产投资比例即房产的市场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2)房产数量。

本文的研究假设:一房产投资比例(房产价值/总资产)越大,股市参与度越低;反之,则越高。二房产数量越多,股市参与度月低反之,则高。

其他的控制变量有:(1)收入、财富,并分别对收入和家庭净资产取对数处理。(2)家庭规模,以家庭实际人口数为指标来度量家庭规模。(3)年龄,引入年龄、年龄的平方。

3、分析方法

根据前人学者的研究方法,对家庭股市参与行为的实证分两个阶段,首先决策是否持有股票账户,选用probit模型其次考虑如何在股票与其他资产之间分配,即股票投资比例的选择,选用tobit模型。

4、分析结果与解释

4.1房产投资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

城镇probit模型结果显示:以房产价值与总资产的比重为度量指标的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行为有负影响,这与本文前面所提出的假设一致。房产投资比例越高,家庭参与股市概率越低,说明房产投资对家庭参与股市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是这种影响不显著。

收入、财富、年龄、家庭规模等对家庭是否参与股市有显著影响。家庭财富对参与股市有正向影响,财富的对数对参与股市有正向向显著性影响,说明随着家庭财富的增长,家庭参与股市的概率增加。股市参与具有显著的年龄效应,变量年龄的系数为正,年龄的平方系数为负,说明我国股市参与在家庭年龄段上呈“倒U”,随着年龄的增加股市参与率先增加后减小。家庭规模对股市参与率有显著地负影响,家庭人口越多参与股市的概率越小。

城镇tobit模型结果显示:以房产价值/总资产为度量指标的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的深度有正影响但并不显著。

收入、财富、年龄对家庭参与股市深度有显著影响。财富对股市参与深度有正向影响,说明股票投资比例随着家庭财富增加而提高。股市参与深度呈现“倒U”型的年龄效应,随着家庭户主年龄的增加,股票投资的比例先增加后又降低。家庭规模对股票持有比例有负影响,家庭人口越多持有股票越少但不显著。

农村probit模型结果显示:以房产价值与总资产的比重为度量指标的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行为有负影响,这与本文前面所提出的假设一致。房产投资比例越高,家庭参与股市概率越低,说明房产投资对家庭参与股市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是这种影响不显著。

收入的对数、财富等对家庭是否参与股市的决策有显著影响。年龄和家庭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和财富对参与股市有负向影响,收入和财富的对数对参与股市有正向向显著性影响。财富积累用于日常生活、子女上学,养老等,不愿意冒风险投资。当财富积累增加,基本生活满足后将闲置资金用于投资。年龄和家庭规模分别有不显著的负影响和倒“U”型影响。

农村tobit模型结果显示:以房产价值/总资产为度量指标的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的深度有负影响,但并不显著。

收入、财富的对数对家庭参与股市深度有显著影响。财富对股市参与深度有正向影响,说明股票投资比例随着家庭财富增加而提高。股市参与深度呈现“倒U”型的年龄效应,随着家庭户主年龄的增加,股票投资的比例先增加后又降低。家庭规模对股票持有比例有负影响,家庭人口越多持有股票越少但不显著。

综上,无论在城镇、农村还是全国范围内,房产投资能够解释家庭是否参与股市,房产投资比例(住房资产/总资产)越大,对股市参与的挤出效应越强烈,但影响并不显著。而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深度即股票价值占总金融资产比重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全国范围和城镇,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深度有正影响,而农村则是负影响。但是正负影响都不显著。

4.2房产数量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

城镇probit模型是结果显示:房产数量对家庭股市参与度有负影响,房产数量越多家庭参与股市概率越低,但是这种影响不显著。

城镇tobit模型结果显示:房产数量对家庭股市参与的深度有负影响但并不显著。财富、年龄、家庭规模的影响与上述一致。

农村probit模型结果显示:房产数量对家庭股市参与度有正影响,房产数量越多家庭参与股市概率越高,与假设不一致,但是这种影响不显著。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4

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项决定对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规范证券市场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股市陷入僵局,各种利好政策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原因是市场的分隔产生了过度投机,而市场的分隔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所致。人为锁定的占股本总量近70%的国有股、法人股、转配股等不予流通,而数量较少的社会公众流通股被人为炒作,其价格已严重背离了价值,股票价格并不反映公司价值,仅是符号的炒作。当前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投机风险较大,此时出台利好政策以维持目前态势或促其上扬是非常艰难的,因此造成了目前的僵持局面。同时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市场约束、评价、监督功能失效,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低下,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成为制约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已提出采取配售国有股的方案,申能、云天化两公司提出采用回购方案来减持国有股的试点,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的序幕已经拉开。采用以上两方案只能解决部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多数公司不能满足配售及回购条件),更多的国有股、法人股仍等待解决,需要积极探索寻求其它的途径,本文就各种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回购回购是指上市公司购回国家股东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然后注销,可达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

最近云天化和申能股份相继公告了其股票回购方案,这些拟进行股票回购方案的公司,其特点是1、股本结构不符合《公司法》有关“公司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社会公众股比例须在15%以上的要求”,如申能股份公司其国有股占80.25%,公众股占9.53%;其次,公司目前有足够多的现金余额且暂无项目可投,公司每年均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其三回购价格一般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回购数量较大,如申能以2.51元/股回购10亿国家股。

一般来说,只要公司有足够多的现金余额,均可进行股票回购,这亦是股利分配的形式之一。

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回购后注销,因总股本的减少,可大大提高每股收益,公司内在价值上升,使市盈率降低,拓展股价上升空间。对二级市场不构成扩容压力,也不争夺市场资金。对国家来说,当初以1元/股认购股份,现以高于净资产值的价格出售,既达到减持退出的目的,获取到宝贵的资金,又使国有资产得到增值。

对上市公司来说,由于消耗了大量现金,会对公司的发展后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公司经营现金流量稳定,股票回购后不对正常的经营产生影响,就可以进行回购。帐上过多的现金对经营者是一个压力,对投资者是一分担心,担心公司的资金使用不当。多余现金通过股票回购形式回赠股东,这亦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一旦公司有好的项目需要投资时可及时融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配售10月27日出台的配售国有股的试点方案,在市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试点方案确定今年内将选择两家企业进行试点,并把配售金额限制在5亿元以内。配售其实就是国有股东向特定投资人转让,按国际惯例,老股东有优先受让股份的权利,因此国有股转让的对象应是原有的个人股东及部分机构投资人。

采用配售方法减持国有股对国有股东来说可谓好处多多。首先,通过配售,国家可以及时套现资金。其次由于配售价格高于净资产值,国有资产得到增值。

由于转让价格在每股净资产之上,10倍市盈率以下,对老股东来说以低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成本获得新的股份,而公司总股本及每股收益未变。老股东能够以每股更低的价格享受公司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按国际惯例来看,相当于公司的库藏股减少,流通股本增加,对二级市场构成扩容压力,对二级市场构成资金争夺,流通股价格会因此而下降。老股东相当于是在低位补仓,摊薄成本。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数已在高位满仓套牢,很难再有资金低位补仓。对二级市场来讲,配售后,由于市盈率的下降,而每股收益未变,拓展了价格上升空间,既减少了个股的投资风险,又有利于个股的炒作。

股权转债权我们知道,总资产=负债+权益,在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可将部分权益转为负债,这种方法可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途径之一。

在上市之前,企业是国有的,即是国有资产=国有负债+国有权益。国有权益是国家对企业的早期资本投入及其后的拔款投资所形成的,国有负债是国家对企业采取拔改贷后所形成的。作为同一主体,国有权益与国有负债之间界限模糊,人为划定。若是以企业为独立投资主体,国家退出,那么国有独资企业所有的资产均可认为是对国家的负债。若以国家占30%为界限,另外70%均为负债。因此,国有权益与国有负债之间存在转换的可行性,有些企业可以进行债转股,有些企业可以股转债。目前正在进行的为解救国有企业而进行的债转股,主要是针对一些尚未上市、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及已上市企业的控股公司(企业在上市之初将债务剥离甩给了集团公司)。

有些上市公司可进行股转债,这些公司应该是偿债能力较强,经营现金流稳定,资产负债比率较低。转债比例由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目的是使公司资本结构在股转债后更趋优化合理。这些债务既可以分期偿还,亦可以以可转债券形式上市交易,按照国有股本债务可转换债券流通股本的形式转换。

企业上市之前进行了资产及债务的重组,经营性资产基本上进行了评估增值,根据资产=国有负债+国有权益,国有权益已增值。若调整国有负债与国有权益的比例,将增值后的部分权益转为负债,亦相当于负债扩大了,国有资产仍得到保值增值。

对企业来说,虽然负债增加了,但只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量稳定,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债务的增加不致于严重影响正常的经营,就可以采用股转债的形式。利用举债来回购股本在国外亦有此做法,因为举债的筹资成本比股票的筹资成本低,通过股转债,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股转债后,总股本及净资产减少,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将会提高,市盈率下降。对二级市场而言,股票投资价值上升,既不构成扩容压力,也不争夺市场资金,对股票投资者是有利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素质较好的少数公司。

缩股由于企业在上市之初,资产普遍进行了评估增值。股份化时有些公司按66.7%的比例进行了缩股,有些并未缩股。向社会公众发行的新股价格一般都在14倍市盈率以上,而国有股以1元/股的成本享受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对于普通股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国家股按照当初的发行价进行并股,使国家股的每股价格与发行价一样。缩股之后,国家股的数量减少了,但每股含金量提高了。缩股之后的国家股、法人股均可上市流通,为避免对市场造成冲击,可以向战略投资者及一般法人投资者上网发售,亦可发行成立一个类似于香港盈富基金形式的国家战略投资基金,将国有股并股后,按当初的发行价转由战略投资基金持有,基金根据市场情况提前公布减持数量,以调节市场的投机气氛。这样做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有股及法人流通的问题,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冲击,今后市场按其自身规律运行,不再因市场分隔而产生过度投机,市场效率将大大提高。版权所有

目前,我国已有1007家上市公司,发行总股数2846亿股,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约1927亿股,占67.8%,可流通股本919亿股,占32.2%,平均每股净资产约为2元,按平均发行价5元计算,平均缩股比例为2.5:1。缩股之后,国家股及法人股为770亿股,按平均5元价格出售,需要承接资金3850亿元。从香港盈富基金的发行情况看,国家发起成立一个4000亿元规模的战略投资基金是完全可行的。战略投资基金可向个人、企业、机构、保险公司及海外发行。发行价格根据市场认购情况来定,建议定在1.5元/每基金单位左右,发行之后可选择在深沪及香港同时上市。

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及法人股必须以缩股后的价格向战略投资基金出售,不得自行向二级市场出售。战略投资基金持有的国家股及法人股在第一年不得出售,从第二年起必须提前6个月公布拟出售股票的种类及数量。缩股之后,国家可能会丧失部分公司的控股权,对有些公司也只能是相对控股,这正好可以使国家加速国有经济战线的收缩,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由从量的控制上转向质的控制。国家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对某些行业、某些公司,国家若想退出,可以将股份全部出售给战略投资基金。若不想退出,则可以长期持有,保持相对控股。

采用这种方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总股本将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大提高,增强了公司未来的融资能力,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

对投资者来说,总股本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提高,意味着市盈率大幅下降,拓展了价格上升空间,对国有股东来说,股本虽然减少,但每股价格提高了,权益虽然减少,但资产的流动性快,资本价值增加了,有失有得。国家可以战略投资者的姿态长期持有股份,就如三九医药的战略投资者亦是与普通投资者同样的发行价格长期持有(一年以上)一样,亦可以向战略投资基金出售,国有资产并未流失。

拍卖近期上海强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拍卖了2.76万股转配股,上海强生的控股股东--强生集团以3.5元/股将2.76万股转配股悉数拿走,申达股份公司的法人股即将进行拍卖。

由此看来,拍卖亦可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途径之一。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5

时间:2003-1-21作者:秩名

为了贯彻《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研究在我国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建立以机构投资者法人持股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既有利于参予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又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国内资本市场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足够的证券发行者和机构投资者,有严格的信息批露标准,以便于投资者对证券进行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价;有标准的交易票据和交易手段,以便于交易的进行和市场流动性提高;能实现较低的税收和交易成本;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做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泄露内幕信息、制造虚假信息者和操纵股市者进行严惩等。而我国现今的股市,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些规模,也立了法,已有法可依,但尚是一个不规范的、投机大于投资、非理性的股市。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一、对实行股份制和开办股票市场,急于求成,缺乏认真研究,选择模式不当。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看,一种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越来越多,但都没有摆脱追求高流动性和短期效益的弊病,投机性很强。另一种以德、日为代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法人投资,法人投资有一种战略眼光,能着眼于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像美、英的法人投资者那样追求短期效益。当时,我国发展股市如选择德、日模式,情况就会比现在好得多。二、我国股市仓促上马,立法滞后。1998年底,才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立法滞后,也是造成目前股市不理想、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三、舆论和导向失误。在《证券法》公布前,理论界和舆论界只宣传股市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从股市筹资,而不重点宣传股市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而将股市引入仅仅是“筹资和圈钱场所,使好多股份制企业老总不把投资者作为“上帝”,而看成是“阿斗”,不给投资者以应有的回报。《经济日报》记者陈剑夫同一位准备上市的企业老总聊天,问他为啥要争着上市,回答是:“这钱不一样,等于是白白拣来的,花起来没有还贷压力”(见1998年8月2日《经济日报》“募资使用叫人难放心”一文)。

四、信息披露失真。有些上市公司在财务上搞虚假包装,以欺投资者上当,使股民投资权益遭受损失,逼着投资者只好进行短期投机。最为典型的是红光公司,编造虚假利润达1.57亿元,骗取了上市资格,使广大投资者上当,遭受了巨大损失。

五、严格规范监管缺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内幕人员和大户联手操纵股市有宽松的环境。我国《证券法》第71条、184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多年来,我国股市上大户做庄、联手操纵哄抬股票价格,从中获得取暴利,广大小股民遭殃的事例屡见不鲜,至今对违规联手操纵的违法案例处理的很少。

六、我国股市投资者主要是4400万投资者散户。据上海证交所的资料,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众股民散户占94%,机构投资者只占5%,自营者占1%。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股市中,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退休养老金、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占股市的50%以上。在每天的股市交易额中,2/3的交易额是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国目前以散户为主的股市存在着很大弊病:一是投机性强,换手率高,频繁的股票交易,导致股市狂涨狂跌;二是缺乏参予股市经验的散户,往往成为股市的牺牲品,大户的“美中餐”。据《中国证券报》调查,1994年-1998年股市中赔钱的户占50%-60%,多是散户。三是股市中散户多,缺乏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通过上述分析来看,要做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股市稳定发展,除了必须端正、办好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投资者—股民是“上帝”的观念,坚决摒弃股民是“阿斗”、“圈钱的对象”的错误观念;证券监管机构除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进行监管外,还要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把我国目前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早日改造成为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市场。

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减少和降低小投资者、小股民的风险。通过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债券、信托投资等方式把城乡居民和小股民手中的钱吸引进来,由机构投资的专家进行投资组合,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可给投资者以较多回报。二是机构投资者采取“直接介入”,或“挑选优胜者”进行“间接介入”,以发挥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远比小股民的作用大。三是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越大,股市发展越稳定,但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机构大户在证券市场中的运作严格进行监管,谁违规操纵股市必须严惩,要引导和鼓励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追求长期效益。三是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增强股市发展的稳定性。德、日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多大的交易量,但这两个国家已发展到了能与美国抗衡的地步。过去,我国股市追求交易量和股民人数,这是片面的。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我的思路是:必须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于长线商业银行、短线投资银行(其别是投资基金)不协调跛足状态下运转。据我测算,1997年底,我国投资银行业总资产(系证券业)仅为2055.5亿元,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66228亿元的3%;投资基金总资产为100亿元(系1998年底数),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0.1%。1997年底,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为47000亿美元,基金业总资产也达到4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银行多达一万家,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总资产就已达到410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投资基金业还处于弱小的地位,是难以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着重发展资本市场要求的,也难以适应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资产运营、资产证券化需要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有发达的投资银行业,资本运营即资本的市场化运营,包括企业兼并、收购、分拆、破产、重组、股份制与股票上市等操作方式,都是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企业改制、企业股权证券化和债权证券化就是依靠投资银行业中投资银行家、金融工程师运用专业技术和金融工具帮企业筹划设计完成的,企业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和基金业的发展离开投资银行家是寸步难行的。我国国有工商企业巨额的(约在3万亿元)闲置存量资产,如果没有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加以重新组合和证券化,要想较快搞活也是不大可能的。由此可见,为了早日改变目前投资银行业处于弱小地位的状况,为了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必须把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作者认为,只要开拓思路,采取压长补短的多途径发展的策略,就能扭转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处于短线的局面。现对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发展提出以下七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必须十分重视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挖掘潜力。因为,原来国有四家专业银行按行政区划广设机构,现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要撤并机构、减员增效,在此形势下,采取压长线补短线的策略,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供选择的三种发展途径:一种是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抽调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员筹组新的总分行制的四家大型的国有投资银行机构,为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种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化银行方向前进,看来,在加入WTO日益临近的情况下,这一步改革走得越早越主动。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看,全能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从银行贷款到证券融资的全面金融服务,还通过参股、控股控制企业,参与企业决策,形成了紧密型的银企关系。但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仍然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只有那些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的融资,并得到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长期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必定会主持、监督其实施破产,以实现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德国银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但不相互过度依赖,银企关系通过市场规则进行约束,而政府不进行干预。德?娜芑兄贫戎档梦夜薪杓5谌质窃谠莶恍薷摹渡桃狄蟹ā诽跫拢迷市砉猩桃狄谐闪⒏绞舻耐蹲使荆扇蹲室邪旆ǎ械8慊?996年以来新的逾期不良贷款的任务,因为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承担起上述任务。

第二个途径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还应允许那些办得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筹办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投资银行的全面金融服务。第三个途径是加快制定《信托法》,要鼓励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使信托投资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个途径是要允许省市地方政府发展一批小型投资银行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小型的投资银行机构要为众多的不以上市为目的的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进行全面的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是投资银行开拓业务的广阔天地,是一个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一点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五个途径是要通过试点,稳妥地逐步允许养老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养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25.1%,所占比重极大。但美国是成熟的股市,我国则是极不成熟的投机股市,允许养老基金进入必须采取十分稳妥和审慎的态度,切忌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第六个途径是要稳妥地审慎地逐步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保险公司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6.2%。在去年底,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可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了证券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将陆续推出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其他方式。

第七个途径是要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已设立16只,总规模达380亿元(只占股市总市值的1.4%),经营业绩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美国1999年3季度末,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17.1%,在各类投资基金中,股票基金占优势地位,占53%,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高于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其次为债券与收益基金,占23%;再次为应税货币市场基金占20%,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占4%。看来,我国基金的品种也要多样化,才能有利于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群体。有的提出设立专门用于支持国企改革的改造基金,通过发行债券或受益券,把老百姓的钱集中起来交给投资机构,给以一些政策上优惠,鼓励它们去改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有的提出国家鼓励发展那个薄弱行业,就批准设立那个行业的投资基金,以增强政策引导的有效性。这些都是有益的建议,可展开可行性论证。此外,也要十分重视发挥商业银行对促进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积极作用。国外银行均不同程度地持有企业的资产,1996年日本银行持有企业的资产的比重为15%,德国银行为10%,法国银行为7%,美国银行为6%。我国因实行分业管理,不允许商业银行向企业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虽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为了确保信贷资产?陌踩布刈⒑突贫笠倒局卫斫峁沟母母铮谡夥矫孀咴谌幸登懊娴氖翘兄泄校兄泄形H蕴奥殖У慕谠钭什苊艿餮泻吐壑ぃ岢隽恕疤案椿罴苹保ǖ髡笠盗斓及嘧樱忧抗芾恚纳聘赫峁梗缶婺#敌衅笠蹈闹疲凶什拦溃健疤沼瘛惫善鄙鲜校梢型咎岢隽酥苊艿某锘?见1998年4月9日《金融时报》“从太砂到太原刚玉的启示”报道)。

从上述几个发展途径看,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有需要,也是有可能的,其实投资银行也属于机构投资者,因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利用自有资金和借款对企业进行投资。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关系,有的采用“直接介入”投资战略的方式;有的主张机构投资者不应当走“持股公司”的道路,应将其投资战略原则确定为“推选优胜

者”,适时进行投资转换的战略原则,这样不仅能避免资金流动性问题,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殊经营优势—即在广泛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识别和发现优胜者的才能,并根据新信息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提高整体投资回报率。机构投资者采取那种介入方式为好,还要靠实践来检验。但作者认为,要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客观条件是:政企必须彻底分开,取消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官本位制和上级组织的任命制,把任命权交给企业的董事会,在客观上要形成一个经理、董事长市场。

为了贯彻《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研究在我国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建立以机构投资者法人持股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既有利于参予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又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国内资本市场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足够的证券发行者和机构投资者,有严格的信息批露标准,以便于投资者对证券进行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价;有标准的交易票据和交易手段,以便于交易的进行和市场流动性提高;能实现较低的税收和交易成本;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做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泄露内幕信息、制造虚假信息者和操纵股市者进行严惩等。而我国现今的股市,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些规模,也立了法,已有法可依,但尚是一个不规范的、投机大于投资、非理性的股市。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一、对实行股份制和开办股票市场,急于求成,缺乏认真研究,选择模式不当。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看,一种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越来越多,但都没有摆脱追求高流动性和短期效益的弊病,投机性很强。另一种以德、日为代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法人投资,法人投资有一种战略眼光,能着眼于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像美、英的法人投资者那样追求短期效益。当时,我国发展股市如选择德、日模式,情况就会比现在好得多。二、我国股市仓促上马,立法滞后。1998年底,才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立法滞后,也是造成目前股市不理想、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三、舆论和导向失误。在《证券法》公布前,理论界和舆论界只宣传股市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从股市筹资,而不重点宣传股市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而将股市引入仅仅是“筹资和圈钱场所,使好多股份制企业老总不把投资者作为“上帝”,而看成是“阿斗”,不给投资者以应有的回报。《经济日报》记者陈剑夫同一位准备上市的企业老总聊天,问他为啥要争着上市,回答是:“这钱不一样,等于是白白拣来的,花起来没有还贷压力”(见1998年8月2日《经济日报》“募资使用叫人难放心”一文)。

四、信息披露失真。有些上市公司在财务上搞虚假包装,以欺投资者上当,使股民投资权益遭受损失,逼着投资者只好进行短期投机。最为典型的是红光公司,编造虚假利润达1.57亿元,骗取了上市资格,使广大投资者上当,遭受了巨大损失。

五、严格规范监管缺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内幕人员和大户联手操纵股市有宽松的环境。我国《证券法》第71条、184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多年来,我国股市上大户做庄、联手操纵哄抬股票价格,从中获得取暴利,广大小股民遭殃的事例屡见不鲜,至今对违规联手操纵的违法案例处理的很少。

六、我国股市投资者主要是4400万投资者散户。据上海证交所的资料,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众股民散户占94%,机构投资者只占5%,自营者占1%。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股市中,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退休养老金、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占股市的50%以上。在每天的股市交易额中,2/3的交易额是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国目前以散户为主的股市存在着很大弊病:一是投机性强,换手率高,频繁的股票交易,导致股市狂涨狂跌;二是缺乏参予股市经验的散户,往往成为股市的牺牲品,大户的“美中餐”。据《中国证券报》调查,1994年-1998年股市中赔钱的户占50%-60%,多是散户。三是股市中散户多,缺乏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通过上述分析来看,要做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股市稳定发展,除了必须端正、办好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投资者—股民是“上帝”的观念,坚决摒弃股民是“阿斗”、“圈钱的对象”的错误观念;证券监管机构除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进行监管外,还要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把我国目前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早日改造成为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市场。

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减少和降低小投资者、小股民的风险。通过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债券、信托投资等方式把城乡居民和小股民手中的钱吸引进来,由机构投资的专家进行投资组合,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可给投资者以较多回报。二是机构投资者采取“直接介入”,或“挑选优胜者”进行“间接介入”,以发挥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远比小股民的作用大。三是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越大,股市发展越稳定,但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机构大户在证券市场中的运作严格进行监管,谁违规操纵股市必须严惩,要引导和鼓励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追求长期效益。三是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增强股市发展的稳定性。德、日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多大的交易量,但这两个国家已发展到了能与美国抗衡的地步。过去,我国股市追求交易量和股民人数,这是片面的。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我的思路是:必须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于长线商业银行、短线投资银行(其别是投资基金)不协调跛足状态下运转。据我测算,1997年底,我国投资银行业总资产(系证券业)仅为2055.5亿元,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66228亿元的3%;投资基金总资产为100亿元(系1998年底数),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0.1%。1997年底,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为47000亿美元,基金业总资产也达到4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银行多达一万家,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总资产就已达到410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投资基金业还处于弱小的地位,是难以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着重发展资本市场要求的,也难以适应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资产运营、资产证券化需要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有发达的投资银行业,资本运营即资本的市场化运营,包括企业兼并、收购、分拆、破产、重组、股份制与股票上市等操作方式,都是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企业改制、企业股权证券化和债权证券化就是依靠投资银行业中投资银行家、金融工程师运用专业技术和金融工具帮企业筹划设计完成的,企业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和基金业的发展离开投资银行家是寸步难行的。我国国有工商企业巨额的(约在3万亿元)闲置存量资产,如果没有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加以重新组合和证券化,要想较快搞活也是不大可能的。由此可见,为了早日改变目前投资银行业处于弱小地位的状况,为了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必须把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作者认为,只要开拓思路,采取压长补短的多途径发展的策略,就能扭转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处于短线的局面。现对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发展提出以下七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必须十分重视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挖掘潜力。因为,原来国有四家专业银行按行政区划广设机构,现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要撤并机构、减员增效,在此形势下,采取压长线补短线的策略,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供选择的三种发展途径:一种是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抽调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员筹组新的总分行制的四家大型的国有投资银行机构,为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种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化银行方向前进,看来,在加入WTO日益临近的情况下,这一步改革走得越早越主动。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看,全能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从银行贷款到证券融资的全面金融服务,还通过参股、控股控制企业,参与企业决策,形成了紧密型的银企关系。但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仍然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只有那些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的融资,并得到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长期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必定会主持、监督其实施破产,以实现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德国银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但不相互过度依赖,银企关系通过市场规则进行约束,而政府不进行干预。德?娜芑兄贫戎档梦夜薪杓5谌质窃谠莶恍薷摹渡桃狄蟹ā诽跫拢迷市砉猩桃狄谐闪⒏绞舻耐蹲使荆扇蹲室邪旆ǎ械8慊?996年以来新的逾期不良贷款的任务,因为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承担起上述任务。

第二个途径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还应允许那些办得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筹办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投资银行的全面金融服务。第三个途径是加快制定《信托法》,要鼓励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使信托投资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个途径是要允许省市地方政府发展一批小型投资银行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小型的投资银行机构要为众多的不以上市为目的的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进行全面的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是投资银行开拓业务的广阔天地,是一个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一点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版权所有

第五个途径是要通过试点,稳妥地逐步允许养老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养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25.1%,所占比重极大。但美国是成熟的股市,我国则是极不成熟的投机股市,允许养老基金进入必须采取十分稳妥和审慎的态度,切忌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第六个途径是要稳妥地审慎地逐步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保险公司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6.2%。在去年底,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可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了证券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将陆续推出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其他方式。

第七个途径是要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已设立16只,总规模达380亿元(只占股市总市值的1.4%),经营业绩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美国1999年3季度末,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17.1%,在各类投资基金中,股票基金占优势地位,占53%,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高于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其次为债券与收益基金,占23%;再次为应税货币市场基金占20%,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占4%。看来,我国基金的品种也要多样化,才能有利于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群体。有的提出设立专门用于支持国企改革的改造基金,通过发行债券或受益券,把老百姓的钱集中起来交给投资机构,给以一些政策上优惠,鼓励它们去改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有的提出国家鼓励发展那个薄弱行业,就批准设立那个行业的投资基金,以增强政策引导的有效性。这些都是有益的建议,可展开可行性论证。此外,也要十分重视发挥商业银行对促进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积极作用。国外银行均不同程度地持有企业的资产,1996年日本银行持有企业的资产的比重为15%,德国银行为10%,法国银行为7%,美国银行为6%。我国因实行分业管理,不允许商业银行向企业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虽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为了确保信贷资产?陌踩布刈⒑突贫笠倒局卫斫峁沟母母铮谡夥矫孀咴谌幸登懊娴氖翘兄泄校兄泄形H蕴奥殖У慕谠钭什苊艿餮泻吐壑ぃ岢隽恕疤案椿罴苹保ǖ髡笠盗斓及嘧樱忧抗芾恚纳聘赫峁梗缶婺#敌衅笠蹈闹疲凶什拦溃健疤沼瘛惫善鄙鲜校梢型咎岢隽酥苊艿某锘?见1998年4月9日《金融时报》“从太砂到太原刚玉的启示”报道)。

从上述几个发展途径看,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有需要,也是有可能的,其实投资银行也属于机构投资者,因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利用自有资金和借款对企业进行投资。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关系,有的采用“直接介入”投资战略的方式;有的主张机构投资者不应当走“持股公司”的道路,应将其投资战略原则确定为“推选优胜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6

一、引言

近年来,股票市场异象(Market Anomalies)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所谓市场异象,是指无法用经典金融学理论来解释的市场现象。市场异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股票市场的认识和理解。

股票市场异象最为突出的当属“IPO溢价异象”,是指IPO首日收盘价普遍显著高于IPO发行价的现象,表现为较高的首日回报率。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理性理论和非理性理论两个角度去尝试解释IPO溢价之谜。从理性角度出发,国外研究学者提出了赢者诅咒(Rock,1986[1])、中介机构声誉假说(Carter等,1998[2])、股权分散假说(Booth和Chua,1996[3])和信号假说(Allen和Faulhaber,1989[4])等。从非理性角度出发,超高的IPO溢价被认为是投资者情绪导致的(Ritter,1991[5])。Bake和Wurgler(2006)[6]指出,投资者情绪高涨时,投资者会加大投机需求,导致IPO溢价较大。Stambaugh等(2012)[7]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高涨导致的非理性需求还有助于解释美国股票市场的11种市场异象。

与发达股票市场不同,中国股票市场的IPO溢价现象尤为显著,1990―2011年间,IPO溢价率高达205.58%,是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10倍以上。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使得理性理论并不适用,非理性理论下的投资者情绪理论逐渐成为解释中国IPO溢价现象的主要依据(韩立岩和伍燕然,2007[8];邵新建和巫和懋,2009[9])。近期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对IPO溢价具有重要影响力(林振兴,2011[10]等)。

然而,不同类型的股票在IPO溢价上是存在差异的。这个现象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一种新的市场异象,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

中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属于新兴的资本市场,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属性,个人投资者占据市场主体,受到投资者非理性影响较大,易于出现特有的市场异象(蒋先玲等,2012[11])。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发现了IPO溢价现象与股票发行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低发行价股票的IPO溢价显著高于高发行价股票的IPO溢价,本文称为“发行价溢价异象”;另一方面,发现了投资者情绪是导致发行价溢价异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第三部分是数据和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结果;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根据经典金融学理论,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是理性的,股票价格能够快速、无偏地反映市场信息,任何利用公开信息的投资策略都无法获得超额利益,股票收益率仅仅与系统风险有关。股票价格作为描述股票价格高低程度的指标,等于公司市值与总股本之比,与股票收益率无关。

然而,经典金融学有关“理性经济人”和“市场有效”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并不一定成立。投资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市场也并不是有效的。在投资实务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投资法则,即购买那些低价格水平的股票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蒋玉梅和王明照(2010)[12]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部分A股股票进行研究发现,不同价格水平的股票存在横截面收益率差异。可见,股票收益率与股票价格密切相关。除了二级市场外,Fernando(2004)[13]开创性地对美国IPO市场进行研究,发现IPO价格与IPO溢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发行价溢价异象”,即IPO溢价与发行价负相关,IPO发行价越低,IPO溢价现象越显著。

若假设1成立,发行价溢价异象无法被经典金融学理论解释,因而该异象可能与投资者非理性投机行为有关。投资者非理性投机行为会造成股票价格错误定价(Mispricing)。Baker和Wurgler(2006)[6]认为投资者情绪代表投资者非理性投机倾向,并通过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来衡量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投资者情绪越高,投资者错误地高估股票价值的程度越大,投机倾向越强,对股票的非理性需求增加,导致股票收益率变大。

相对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由于不同股票的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同,因而受到的投资者情绪影响也不同。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价格与投资者结构密切相关。降低股票价格能够增强个人投资者对该股票的交易能力。股票价格越低,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因而,在二级市场中,股票价格越低,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往往越高(Dyl和Elliott,2006[14])。在一级市场中,Booth和Chua(1996)[3]指出,IPO发行价与投资者结构也存在紧密联系。发行人可以通过降低发行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小股东,从而达到增加股票流动性和保证大股东控制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中国股票市场IPO发行价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与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负相关。

如假设2成立,则低发行价股票的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那么受到投资者情绪影响较大。随着投资者情绪变大,投资者会高估IPO股票价值,加大对IPO股票投机需求,尤其是对低发行价股票的需求,导致低发行价股票的IPO溢价显著上升,上升幅度大于高发行价股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投资者情绪越大,“发行价溢价异象”越显著。随着投资者情绪变大,对低发行价股票需求加大,导致该异象产生。

三、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上市的沪深两市所有A股股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交易数据不全的数据,共计1128家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发行价溢价异象。为了研究IPO溢价与IPO发行价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样本的发行价大小对股票进行升序排列后,将股票等额分配到4个样本中,从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三个角度分析,分析低发行价股票的IPO溢价是否高于高发行价股票的IPO溢价。

Rock(1986)[1]指出,投资者进行新股投资时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购买新股会面临损失,即“赢者诅咒”。为了补偿投资者,所以新股发行价会偏低,因而IPO溢价会较大。除了固定信息成本外,Tinic(1988)[15]指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比例越小,相对信息成本越高,因而也能够获得IPO溢价补偿。同时,Ellis等(2000)[16]指出,IPO溢价也会受到IPO热市和冷市影响。本文分别选择发行规模、公开发行比例和IPO首日换手率作为固定信息成本、相对信息成本和冷热市场的变量,对样本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分析IPO溢价与发行价的关系。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Ipori代表IPO溢价,即首日回报率;PIi代表股票发行价的对数;Si代表股票公开发行比例;Issuei代表股票发行规模的对数;Turnoveri代表年平均日换手率,即年平均日交易股数与总股本之比。

2. IPO发行价与投资者结构。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由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保险公司、社保基金、QFII和其他机构共6大类组成。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于这些法人实体的持股比例之和,而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等于流通股比例与机构持有的流通股比例之差。

由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都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受限因变量,因而本文将选用Tobin(1958)提出的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来研究投资者结构的决定因素。以往研究成果显示,投资者持股比例还与公司规模、流动性和赢利能力有关。本文将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选用的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Insi代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di代表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PIi代表股票发行价的对数;Sizei代表股票市值的对数;Turnoveri代表年平均日换手率,即年平均日交易股数与总股本之比;Incomei代表公司总收入的对数。

3. 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本文采用Baker和Wurgler(2006)[6]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构造复合型投资者情绪指标,弥补了单个指标可能无法全面衡量投资者情绪的缺陷。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本文选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新股首日收益率、市场交易量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组成指标,构造股票市场投资情绪指数。构造过程中,本文采用累计解释力大于85%的准则来选择主成分的个数。

其中,Dcef代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Ipo代表新股平均首日收益率;Trade代表市场交易量;Cci代表消费者信心指数;Yi代表第i个主成分;λi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特征值。

4. 发行价溢价异象与投资者情绪。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分析验证投资者情绪对不同发行价股票IPO溢价差异的解释力。第一,根据投资者情绪高或低分析比较4个样本中股票的IPO溢价差异。当投资者情绪大于样本中位数时,投资者情绪高涨,反之则认为投资者情绪低落。第二,与Fernando等(2004)[13]方法类似,本文选择发行规模和IPO首日换手率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4个样本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Ipor代表IPO溢价;Pi代表新股发行价;Issue代表发行规模;Turnover代表IPO首日换手率;Index代表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发行价溢价异象

2003―2011年,IPO发行价的四分位数分别是9.5元、17.915元和27.1元,本文据此将总样本等额分成了4个子样本,从样本1至样本4,IPO发行价逐渐增大。

如表1所示,在样本1,股票的发行价小于9.5元,平均IPO溢价高达105.05%。随着发行价提高,IPO溢价逐渐下降,在样本4中,股票的发行价大于27.1元,平均IPO溢价仅为29.77%。低发行价与高发行价股票的发行价溢价高达75.28%。同上,从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样本1至样本4,IPO溢价最大值逐渐下降,发行价溢价分别为274.23%和17.92%。

如表2所示,控制了固定信息成本、相对信息成本和冷热市影响后,IPO溢价与发行价存在负相关关系,表现为系数显著为负。

综上,发行价越低,IPO溢价越高,低发行价股票具有比高发行价股票更高的溢价,即发行价溢价异象存在。据此,可证假设1成立。

(二)IPO发行价与投资者结构

如表3所示,本文分别采用Tobit模型来研究发行价高低与投资者结构的关系。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模型2中发行价(Pi)和规模(Size)的系数为正,换手率(Turnover)和总收入(Income)的系数为负,因而机构投资者总是偏好投资发行价高,规模大,流动性低和盈利能力低的股票。

与机构投资者正好相反,模型3中发行价(Pi)和规模(Size)的系数为负,换手率(Turnover)和总收入(Income)的系数为正,因而个人投资者总是偏好投资于发行价低,规模小,流动性好和赢利能力强的股票。

因此,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影响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IPO发行价正相关,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与IPO发行价负相关。因此,假设2成立。

(三)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严格遵守主成分的累计解释力大于85%的准则,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数。如表4所示,选取前两个主成分构造和前三个主成分时,累计解释力分别达到70.45%和94.82%。因而,本文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数。

根据表4的实证结果,本文选取前三个主成分,采用模型(5)来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数,具体模型如下:

综上,根据以上模型可知,消费者信心指数越高,市场交易量越大,新股首日回报率越高,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越高,投资者情绪指数越大。

(四)发行价溢价异象与投资者情绪

根据本文构建的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是否大于样本中位数,本文将上述4个样本分为8个子样本,分析不同样本下的平均IPO溢价,见表5。

无论是在情绪高涨还是在情绪低落时,从样本1至样本4,随着价格水平增大,IPO溢价逐渐减小,表现为发行价溢价始终为正。可见,在投资者情绪的不同状态下,IPO发行价与IPO溢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恒成立。

然而,投资者情绪对不同发行价股票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当投资者情绪由低落转为高涨时,样本1平均IPO溢价上升79.30%,而样本4平均IPO溢价仅上升27.95%。因此,当投资者低落时,发行价溢价仅为57.25%,而当投资者高涨时,发行价溢价高达108.60%。

为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在考虑了股票规模和流动性的影响下,分别对四个样本进行的IPO溢价进行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由样本1至样本4,股票发行价逐渐增大,投资者情绪与IPO溢价的相关性下降,表现为系数逐渐变小,由0.674逐渐下降至0.178。可见,投资者情绪对低发行价股票的影响力大于对高发行价股票的影响力。

综上,IPO发行价越低,投资者情绪对IPO溢价的作用越明显。这种差异性影响导致了不同发行价股票溢价差异,即发行价溢价异象产生。由此,可证假设3成立。

五、结论

根据经典金融学理论,股票价格高低与股票收益率不具有必然联系,股票价格仅仅是代表每股市值的指标而已。然而,理想化的市场与现实的股票市场不尽相同,特别是对于正处于推进改革和不断完善的中国股票市场而言,个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股票价格与股票收益率具有一定的联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