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案范例6篇

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教案范文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高于生活,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元角分的认识》数学教案及练习题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元角分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

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购物

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东西~~~~~。

师:对,买东西就要用到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

(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

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师: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2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桌上,你们觉得怎样?

(课件出示一堆零乱的钱,面值参照书P54)

生:很乱。

师:那你们能把它们有规律地分一分吗?

(请一个小朋友说,教师移动鼠标将钱分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55页,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发现书上印的人民币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左下角有一个红颜色的斜线。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样币。

师:这小朋友知识面真广,这是样币,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5角(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刚才小朋友只换了2角,5角,现在4个小朋友随意换一换。(用他们准备的钱)

(教师巡视)师: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4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20角=()元3元=()角1元2角=()角)

(三)游戏,逛超市

师: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元角分的认识》练习题1

第1题:

1角=()分

600分=()元

1元=()角

2元=()角

4角=()分

1元=()分

10角=()元

10元=()角

80分=()角

40角=()元

2元=()角

5角=()分

80分=()角

200分=()元

7角=()分

10分=()角

60角=()元

70角=()元

9角=()分

20分=()角

第2题:

100分=()元

100角=()元

1元1角=()角

1角1分=()分

2元3角=()角

2角2分=()分

4元5角=()角

3角5分=()分

27分=()角()分

59角=()元()角

12角=()元()角

79角=()元()角

65角=()元()角

64分=()角()分

23分=()角()分

52分=()角()分

73分=()角()分

6角3分=()分

3角8分=()分

6角2分=()分

3角5分=()分

2角2分=()分

1角1分=()分

5角4分=()

1元5角=()角

2元3角=()角

1元1角=()角

2元3角=()角

3元6角=()角

4元5角=()角

3元4角=()角

7元5角=()角

3元5角=()角

第3题:

0.50元=()角

2.00元=()元

0.05元=()分

0.25元=()角()分

1.50元=()元()角

100.55元=()元()角()分

10.20元=()元()角

《元角分的认识》练习题2

一、我能算得准确!

5角+4角=()角

15角-8角=()角

7角+9角=()角

8角-5角=()角

3分+9分=()分=()角()分

6分+4分=()分=()角

7分+3分=()分=()角

3角6分+5分=()分=()角()分

2元2角+5角=()元()角=()角

1元6角+7角=()元()角=()角

15元6角-8角=()元()角=()角

3元5角-5角=()元

7元9角-9角=()元

二、生活应用。

1、一支钢笔8元,一个笔记本6元。

(1)李老师买一直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答:一共花了()钱。

(2)若李老师有12元5角,还差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答:还差()钱。

2、一支铅笔9角,一支钢笔5元9角。

(1)小明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答:一共花了()钱。

认识角教案范文2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三角形”专题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图形的拼组。本案例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的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两部分内容。

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

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知识既能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二)实际应用

本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解决建筑、桥梁、道路及图案设计、物品维修、选择路线等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在四年级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等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联系实际并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二)数学思考

在由三角形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发展模型思想;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问题解决

发现不是任意三条长度的边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并提出这一问题的假设;通过动手拼摆、记录归纳什么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总结三边关系的规律。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运用三边关系解决拼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用品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

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请同学们上传到服务器上!

(学生将自己拍摄或上网搜集的图片上传至服务器。)

师:这些就是大家搜集的结果,好漂亮啊!(教师调取学生上传的图片展示。)

师:这是谁拍的?(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展示。)

(学生汇报图片是如何搜集并存储的,有的是利用pad上网进入网站搜集并下载的,有的是利用pad拍照功能拍摄生活中三角形。)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利用pad上网进入网站搜集并下载图片,利用pad拍照功能拍摄生活中发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当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上传之后,使用电子书包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带有三角形的图片,在这样的展示中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生活中三角形的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看到自己作品的时候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认识三角形

师:看来三角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老师选取了几张图片,已经推送到同学们的pad上,请同学们先找到这张图片,再把图片上的j角形画出来。(教师利用推送功能,将图片推送到学生的pad上。)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批注功能,画出图片中的三角形,完成对三角形概念的初步感知。)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出的三角形?

(学生将自己的pad画面推送到大屏幕上展示给同学看。)

师:他找到的三角形和你找的一样吗?

(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画的过程。)

师:仔细看看这些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三角形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三角形不仅有三条边三个角,还有三个顶点。

生:老师,我从铅笔这张图中发现了,拼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都是首尾相连的。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更善于总结!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围成指的就是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师: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还有哪些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点开课件中的视频按钮去看一看吧。

(学生利用课件中的资源自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概念、高与底的相关概念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很好,我们对三角形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评析:利用文件分发功能,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推送到学生的机器上,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批注功能,自由地画出他们所认为的三角形,实时地监测到每个学生画的情况,之后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画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点在黑板上绘制。这种方式使学生由被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教者也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探索三角形特性

师:三角形除了它独特的美感外,还有它与其他图形不同的特性,请同学们动手体验一下吧。

【学生动手操作课件,体验三角形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不同,体验三角形稳定性。】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咱们教学楼对面的支撑热水器的架子就是三角形的,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确实是利用了i角形的稳定性。

生:老师,我也发现刚才我们看的那些图片中的梯子也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还有斜拉桥。老师还有我手里的这个pad的支架也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看来小小的三角形用处还挺大呢!

【评析:给学生提供了仿真的多边形,学生动手操作pad课件,体验三角形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不同,体验三角形稳定性,对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与展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一个倾听者和辅助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

师: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在照片上画出了三角形,还体验了三角形的特性,接下来老师想让你动动手,你愿意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根小棒,从中任意选出三根,有哪些选法?

师:很棒,你们猜猜选三根小棒我们要干嘛呢?

生:用我们选的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

师: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这10种情况的拼摆,并把拼摆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汇报对10种情况进行分类,将拼摆结果推送至大屏幕展示。)

师:你们和他们组拼摆的结果一样吗?

师:谁能说说这几个为什么摆不成?

(学生边说边操作展示。)

师:看来,任意的三根小棒真不一定就能拼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够拼成三角形呢?

生:前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长度,这样的三条线段就可以拼成三角形。

生:两条短边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长度,这样的三条线段就可以拼成三角形。

师:那对于任意一个已经拼成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条短边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长度。

生:可以说,任意两边长度之和都比第三条边大。

师:咱们就利用这三边关系再来检验一下这十组小棒吧!

(学生验证、汇报。)

【评析:在总结了10种线段组合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平板上展开了协作探索,马上拼摆不出三角形的矛盾冲突效果实现了!很多同学都在纠结:为什么不是任意三条线段就能摆成三角形呢?教者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线段观察、操作去发现规律,以此建立他们的几何直观,另一方面教者在课件中设计了拼摆记录表格,让那些思维断层的孩子可以借助数据进行分析。从数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表达:任意的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这样的三条线段就可以拼成三角形。】

五、深化拓展

(一)巩固三边关系

师:老师想准备制作一个三角形教具,已经准备好了两条木条,请你帮我想一想,第三条木条可以是多长?动手试一试,老师要求大家选整厘米数。

(学生操作课件进行拼摆、汇报。)

生:13―1厘米都可以。

生:不对,我觉得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比14厘米小,但要比4厘米大。

师:为什么要比4厘米大呢?

生:因为如果5厘米、9厘米当做两条短边,那第三条边应该是13、12、11、10、9厘米都可以,但如果把9厘米当做长边,那第三条形最小应该是5厘米!

生:那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是5~13厘米!

师:很好,通过这些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生小结三角形三边关系。)

【评析:通过开放性的题目,利用课件灵活地调节与设计功能,一方面深化两边之和的规律理解,另一方面延伸至两边之差的规律,学生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应用转化与拓展。】

(二)巩固应用

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一起去看看吧,看图说说,大家的选择和三边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表达,教师引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评析:让学生利用规律模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将知识延伸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评析:

本节课胡老师从知识体系与学习规律入手,将三角形的认识、特性、三边关系设置为一个专题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利用合理的呈现顺序和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了三角形的概念,深刻地理解了三边关系的规律,适切、高效、智慧是我在听完这节课之后最大的感受。

1 教学安排适切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线段、角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这个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因为生活环境、技术课程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胡老师准确地把握了知识体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素养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三角形的认识、稳定性、三边关系三个知识点集成为一个专题内容,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说,对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的深刻理解是本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常规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需要2~3课时完成,在本节课就比较有效地完成了。

2 教学交互有效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项师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而这种互动是否有效便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这节课上的交互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搜集、数据传送、素材分发、过程推送、结果展示、操作交流、答疑指导,这些很难在常规环境下有效实施的教学活动在这节课里有了比较好的买现,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让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交互更加方便、直接、全面。

3 探究活动自主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而电子学件与移动学习终端相结合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自我控制中,这种自我调控的状态就是自我发展的状态。在本节课我们看到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这里面既有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也有集体智慧的生成,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4 学习方式转变

认识角教案范文3

学科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初步学会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准备

PPT、尺子、练习纸、圆纸片、小棒

教学步骤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昨天同学们观看了微课视频,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什么?(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回顾微课,探究新知。

1、猜一猜,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出“角”。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图形被纸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生一一说出。

师:你是凭什么猜出这些图形的?

生:根据露出来的角。

2、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的请画“√”,不是的画“×”。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学会画角,加深认识。

1、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2、画角应该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画。

生2: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3、生独立尝试画角。

师巡视,投影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个同学从学具盒里拿一个角,你拿到的角是长方形上的角吗?

指名学生到讲台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引导学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观看小故事:红角和蓝角之争。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五、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角的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自己做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顶点和边。

你能将角变大吗?能将角再变小吗?

2、请同学们拿出圆纸片折一个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歌谣总结: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七、欣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共同特征:

认识角教案范文4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概念,教材中注重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入手,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旨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等知识。在进行这节课的讲解之前,教师做了精心的预设,但没有利用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有些被动,整堂课略显生硬,因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来了解这堂课的整个过程,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你们喜欢变魔术吗?”

学生:“喜欢。”

教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学生:“吸管。”

教师:“看老师把这些吸管变成了什么?”

学生:“正方形。”

接着,教师用吸管摆成了三角形形状,并提问道:“看老师抽掉了一根吸管,现在变成什么了?”教师接着引导:“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角。”在新课引入环节,笔者认为教师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图形学生都已经认识,它们也都包含角,这意味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知识从陌生到熟悉就有了自然而然的过渡。

随后进入新知识探究环节,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实物,诸如剪刀、钟表、红领巾等,让学生在这些实物中找出角,旨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然后拿出三角板,让学生通过观察三角板上的角认识角的顶点,在接下来认识角的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触摸角的边并说出感受,有的学生说有点痒,有的学生有点涩(因为三角板是木制的,学生沿边摸的时候不是太光滑,有点涩也正常)。其实我们都明白,教师想要的答案是“直直的”,因此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换一种问法:“从这个顶点出发的两条线就是角的两条边,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这样学生在触摸的时候就有了方向,用眼睛看或是用手摸都可以得到答案:角的边是直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说不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应多从自身找原因,在很多时候是由于教师提的问题太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不能给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

在认识了角的组成之后,接下来要进入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师的预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角,然后教师给出两道即时练习题:第一题是用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第二题是给出四个图形,寻找图形中的角并解密,四个图形中角的个数就是密码箱的密码,找到密码就可以得到礼物,同时为下一环节学习“角的大小和张口有关”做铺垫。再接着引入情境,设计蚂蚁和大象争吵的情境,争论谁的角大,即帮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其实,教师在让学生做第一题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在一个两条边不一样长的角上作文章,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角。若学生给出否定的答案,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很多学生会说因为它的两条边不一样长。教师继续追问:角的两边必须一样长吗?是不是角的边长了,这个角就大了呢?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试试怎样改变角的大小,再拿边长不一样的角作对比,看看角的大小究竟和什么有关,让学生带着疑问动手,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突破和理解知识的难点。

认识角教案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改 整体认知法 四大主线 微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1 前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1]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围绕五层网络体系结构,按照层次结构展开,思路清晰。但该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琐碎,传统教学方法极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大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配套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是案例驱动[1]、任务驱动[2]、中间辐射法[3]、虚与实相结合[4]、思维导图法[5]等。本文提出“整体认知法”,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四大主线,设计出微型教学案例,辅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课程内容。

2 整体认知法

“整体认知法”的提出源于系统论的认识观,认识事物时,先从整体上把握,即整体观;再分析局部,把局部置于整体中,联系、全面的观点。应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是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化零为整”;再从不同角度出发学习各章节内容,“化整为零”,加深理解。在学习各版块内容时,将其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从整体出发回归于整体,避免过于注重细枝末节而偏离主要内容。

整体认知法突出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系统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到整门课程,小到章节知识点。整体认知是基础,版块学习是重点,实验教学是补充,三者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 四大主线[5]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多、琐碎,虽然课程知识体系能清晰地展示概要内容,但是对于初学者,在章节内容学习中,容易将各章节内容混淆,且单一角度看问题,理解得不深入。本文在原课程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实践到理论、组成到原理、宏观到微观、具体到抽象等多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划分,结合具体实例展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3.1 主线一:计算机网络构成

从实际联网方法入手,引入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及分类,重点讲解网络的宏观组成。通过主线一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基本的形象认知。

3.2 主线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

这一主线是对计算机网络抽象逻辑功能和具体网络服务的学习。从网络逻辑功能入手,认识网络的抽象组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得出网络主要功能是通信和资源共享。结合网络服务,从抽象理论功能到具体的网络服务,实现抽象与具体的对应,形象易理解。

3.3 主线三: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

结合具体的Web服务,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描述信息传递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具体的Web服务获取过程和抽象的协议层数据处理。

3.4 主线四:路由交换

信息由发送方传递到接收方,往往要跨越多个异构网络,需要一种机制来解决跨网络信息传输问题,包括异构网络信息处理和路径选择问题,这是主线四的重点。

总之,通过从四个角度对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对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定义、组成、功能、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层数据处理、异构网络互联和路由交换技术有一个形象的认知。

4 微型教学案例设计[1,2]

本文给出的微型教学案例,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以四条主线为参照,从四个角度深入讲解网络相关知识。本微型教学案例作为入门级的教学案例,属于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利用“知其然”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其所以然”的积极性,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整体观对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帮助也很大。

4.1 引例1

任务1:说出家中如何联网?需准备的设备有哪些?

参考答案:电话线联网(Modem,网线),局域网接入互联网(网线)。

知识引入:计算机网络概念、组成和功能等。

教学目的:熟悉网络概念、网络的软硬件组成、联网方法和常见网络设备等。

4.2 引例2

任务2:通过互联网购买车票

操作步骤:①打开浏览器;②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③单击跳转按钮,登录12306网站;④购买车票。

知识引入:网络提供的服务,网络的主要功能等。

教学目的:通过引例,掌握网络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功能。

4.3 引例3

知识引入:网络体系结构,异构网络(协议层)数据处理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通过对引例的分析,掌握宏观网络设备间数据的传递与处理,微观协议层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及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功能。

4.4 引例4

任务4:互联网是覆盖全球范围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往往要跨越多个异构网络,如何保证信息准确送达?如何保证不同设备信息的互通?

知识引入:路由器、网络协议、网络体系结构、路由交换技术。

教学目的: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异构网络互联和路由选择技术。

5 方案完善

5.1 实验环节

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重点是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教学效果的保证需增加实验环节,内容跟传统教学方法相同。实验使用ciscopackettracer软件和wireshark软件。前者用于虚拟网络,后者用于实际网络。

5.2 微型教学案例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微型教学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第一,微型教学案例主要用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应明确其作用是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要内容;第二,反复强调微型教学案例蕴含的整体观,将整体观贯穿于课程知识体系和章节详细内容的学习中;第三,微型教学案例整体观和各主线的重复引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不同章节内容强调的重点不同,在教学时应注意整体观和四条主线的引用要详略得当。

6 结语

本文提出的整体认知法和设计的微型教学案例,已应用于河池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和非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使用微型教学案例的班级学生对课程重点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前者。不足的是,整体认知法主要运用于课程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在整门课程中的推广使用需进一步提高。

(河池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546300)

参考文献 :

[1]杨晓燕.“案例”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9):89-93.

[2]亢宗,等.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1-82.

[3]刘杰民,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中间辐射法[J].计算机教育,2007(10):47-49.

认识角教案范文6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但在实践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而只是盲目地想当然,凭臆想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得不顺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只有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到教学的起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材的逻辑线

数学每一个新教学内容都有自己相应的逻辑学习起点。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每一块知识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本内容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哪些知识积淀,又为后续什么内容作铺垫。教材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

案例一:“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思考片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找到联系推出公式。

(在学生说的同时,课件演示图形的转化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入手研究呢?

生:(立刻举手)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你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生1: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2:转化成长方形。

生3:转化成三角形。

师: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请你开始动手操作吧!

【思考】案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唤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学习过程的回顾,激发学生产生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后再求面积的想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把握学生的生长点

要了解学生不尽相同的认知水平,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课前调查主要采用书面调查法和谈话调查法。可以在上课伊始,用1~2分钟时间,师生之间做一个简短交流,“关于这些内容,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习起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把尝试练习直接放在第一环节,正确寻找到学生学习的这一现实起点,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生活中认识很多图形,一年级时也学习过图形,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直接出示各种立体和平面的图形,让学生说出名称)

师: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师:你能对这些平面图形继续进行分类吗?思考: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分了几类?学生合作操作学具活动后展示交流:按边分(四条边、多条边、曲线边);按角分(四个角、多个角、无角)。

师:观察,这两种分法中有几个图形是一致地分到了一起,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生:它们都有四条直边,四个角。

师:数学上把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叫做四边形。(板书: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四边形。

【思考】任何新知的获得都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并与之取得联系,然后由学生自己把新知内化。本课例借助分类活动认识四边形这个环节,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刻认识四边形的特点。

三、把握动态的课堂

教师事先了解了教学起点,但在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应在把握每一教学板块目标下,设计多个预设方案,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这样才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案例三:教W“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学生探究学习后往往只重视了其中一组数相加像9+3>5,而没有想到任意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再次请学生探究学习,把重点放在已知两条边的长度,那么第三边最短应该是几厘米、最长可以是几厘米这个操作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得出第三边的范围在已知两边之和与两边之差之间才能组成三角形。

上一篇呼啦圈教案

下一篇讲评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