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范例6篇

中国神童范文1

《碧奴》中文版终于出版了。

时间仿佛只有一瞬。我还记得2005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拿起电话,拨通了苏童。我还记得我们两人刚开始谈话时短暂的拘谨。当苏童告诉我他当年还读过我的小说时,我心里不禁泛起一阵温暖,拘谨立刻消失了。我向他介绍了“重述神话”项目的缘起,以及他作为中国第一位入选作家已经被编委会和各国的出版社接受的消息。然后我们约定,几天之后我去南京与他面商写作计划。

接下来不久,4月20日,在中国新文化重地的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了苏童签约“重述神话”国际出版项目和“重述神话・中国卷”启动仪式的会。苏童入选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媒体报道开始升温。几天之内,Google搜索达到上万条。

而苏童,很快消失在写作的迷宫里。

“重述神话”全球项目的背后

时间应该向前回溯几个月。

2004年11月,我的电子信箱里出现了一封带有3个附件的长信,发信人是我多年来合作的一位版权商。她希望我认真读一读这个出版项目,不要忙于作决定。我慢慢读下去。这样一些字眼开始抓住我的注意力:神话,奥德修斯的妻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参孙,凯伦・阿姆斯特朗,萨拉玛戈,大江健三郎,托妮・莫里逊――然后,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美国大西洋一格罗夫出版社,德国柏林出版社,法国弗兰马利翁出版社,加拿大兰登书屋,日本角川书店,台湾大块出版社一一这是什么项目?会有如此蒙华的阵容?我何点不相信,于是立即给这位人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原委。很快我就收到了肯定的回复。于是我立刻按出版业行规发出了版权Offer函,没有讨价还价便接受了该项目的出版条件。

时间不得不再向前回溯。

2000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的出版人杰米・拜恩正在为他编辑的一套关于《圣经》故事的丛书发愁。此套丛书出版后并未像杰米期望的那样受到市场的青睐。他在思索问题的症结。一天,他和一个书业的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建议他不如再把时间向前推移,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因为那是所有古老故事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杰米仿佛被一个响雷击中,一瞬间豁然开朗。神活,为什么不是呢?故事当然应该从神话讲起。

那之后的5年时间里,他跑遍了欧洲和北美,走访了许多作家,锲而不舍地与他们长谈,试图说服他们加入“重述神话”的行列。他告诉他们,只要你愿意用自己的笔写一个神话,写什么和怎样写都行,我会去说服世界各国的出版社一起来出版你的作品。谁会拒绝呢?

作家名单开始不断地加长,同时加盟的出版社数量也开始持续增加,从最开始时杰米的孤军奋战到5个国家,10个国家,15个国家――这验证了,即使是住一个浮躁的时代里,美妙的创意仍然具有超越商业算计的感染力,更何况神话故事呢?正如英国作家普尔曼所说:“我们今天的思考再出色,也难以超过古老神话所具有的银子般的智慧。”而且对于作家来说,几乎没有谁没受过神话故事的影响。鲁迅不是还写过《故事新编》吗?

中国作家加盟的背后

中国作家能不能进入这个全球写作项目呢?我试着向杰米陈述我的观点。中国也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的美丽和凄婉绝不逊于希腊神话。中国也有杰出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不逊于许多西方的著名作家,只是他们还没有像西方作家那样依靠强大的语言优势而声名远扬。不过,我对杰米说,一个没有中国作家参与的国际写作项目,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的确会让人感到一种缺憾,就像谈论西方文学时如果不谈俄罗斯作家一样会让人感到奇怪。杰米最后告诉我说,那你推荐几个人吧,不过他们的作品必须已经翻译成英语了才行。其实,我的标准更加苛刻:首先要在中国著名,因为中国读者是第一读者,他必须要心里装着母语读者;第二,在西方也要著名,否则大多数出版社不会同意;第三,必须有能力驾驭历史向度的写作,否则就无法重述古老的故事。

很快,我心里涌起了几个名字:余华、苏童、阿来、格非一一他们大体上都符合上面的三个条件。我用英语为他们每个人写了简介和推荐理由。大约过了一星期,杰米回信了。他说,我读了《我的帝王生涯》,喜欢得不得了。你觉得苏童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2005年3月的伦敦书展期间,第一次,大多数参与“重述神话”项目的出版人在杰米・拜恩的家里聚在了一起。那是一个早春的下午,伦敦的天气很冷,但杰米家里却充满暖意。来自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人挤在一起,讨论了年底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举办“重述神话”首发式的种种细节,以及,更重要的,后续作家的人选。

一份长长的名单被提交给大家,其中包括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科、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利、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中国作家苏童等。我代表中国出版方对苏童作了一个简短的介绍,我提到他刚刚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这本薄薄的小书被放在英美各大书店里最显眼的位置上),以及曾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妻妾成群》。表决时大家都举起了手,欣然接受这个生活住遥远的东方的中国作家成为神话制造者中的一员,并对苏童的写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苏童一炮走红的背后

2006年伊始,苏童就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碧奴》稿件,时间提前了两个月。于是,我幸运地成为第一个阅读《碧奴》的人:

“他把那旗语一字一字地念了出来:抓到了最伤心的女子!最大最好的眼泪已经在送往詹府的途中!”

中国神童范文2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神童教育”大行其道,不少父母不惜重金加入到制造神童的行列,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早期智力开发,意在把原本普通的孩子培养成神童。作为家庭教育专家,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赵忠心(以下简称赵):最近几年,不断有人推出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教室”、“摇篮”等,有的吹嘘“揭开了神童之谜”,也有的大言不惭地承诺“从我这里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这些人好像是制造神童的魔术师,他们所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是神童制造工厂,可以成批地生产神童。

其实,这些说法完全是为了欺骗父母,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不难看出,他们编造这些教育神话完全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希望父母切莫上当。

记:既然“神童教育”种骗术,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神童”这个概念呢?

赵:“神童”在我国古代也叫“奇童”,就是指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2003年,我编著了《中国神童》(一套七册),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出现的特别神奇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神童。儿童中确实有极少数超常儿童,人们通常用“神童”、“奇童”来形容这些孩子。神童大约分成两类,一类是整个的心理水平比较高,一类是在某个方面能力突出。比如有的在很小的时候就文采飞扬,能创作不朽的作品,如今孩子们经常背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就是唐朝的骆宾王7岁时写出来的;有的很小的时候善于书法绘画,长于水墨丹青;也有的很有智谋,比方说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司马光砸缸等;还有的武艺高强,比如唐朝的罗成六七岁时就敢打虎……在我看来,这才叫真正的神童。

父母如果看一看以上这些神童的故事就会发现,今天被炒作的或被强制性智力开发出来的“神童”,最多只能称为“在某方面比较聪明的畸形儿”而已。

我认为,真正能称为神童的孩子,除了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其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在某一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这个显著特征以外,似乎还有我们没有揭示出来的原因,比如大脑构造或机制上有没有区别于常人的特殊性等,这些都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可以说,“神童”的“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神奇”,指的是孩子出奇聪明;二是“神秘”,这些孩子出奇的聪明的原因使人有点儿摸不透。同样,“奇童”的“奇”字也有双重含义,一是“稀奇”,即罕见的聪明;二是“奇怪”,不知道原因。

记:眼下,社会上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因为人是环境(包括教育)的产物,所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环境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神童’之所以具有超人的智力水平,当然也是教育的结果。”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赵: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科学,很有道理,其实仅仅是一种推理,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如果这种推理成立的话,那么,父母或教师只要能培养出一个神童,他就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神童。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古今中外的神童绝大多数都有兄弟姐妹,而成为神童的只有“这一个”。在同一个家庭里,没有发现所有子女全都成为神童的记录,更没有听说有什么“神童家族”、“神童世家”的事实。

这说明神童的形成有良好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方面的原因,后者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不久前国外就有报道说,科学家经过解剖发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是与众不同的。最近,我国医学界对“国际象棋皇后”谢军的大脑进行检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迹象。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和正视这一点,不然就无法解释“出生并且生活在同一家庭、接受同样教育的亲兄弟姐妹智力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这种普遍的事实。

在此,我大胆地提出一个推断:神童是不能复制的。

记:既然神童是不能复制的,那么,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应该怎样去做呢?

赵:我是希望普天下所有做父母的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既要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要相信“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无限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完全否定遗传素质的作用而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希望那些在“神童教育论”的鼓动下还在盲目地做着神童梦的痴心父母,要克服浮躁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破除对“神童教育”的迷信,回到现实中来。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培养教育;不要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下“赶着鸭子上架”,拔苗助长;要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切切实实地做好基础性的培养工作。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上,让孩子掌握好各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练好基本功。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不能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美名,但会有更强劲的自我发展的后劲,将来成功和成才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专家介绍: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庭教育专家。1980年开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是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在国内外150多家刊物上和科普文章1400多篇,撰写和主编30多部著作,共1000多万字。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

中国神童范文3

【关键词】铅污染 神经系统 儿童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98-02

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来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儿童铅中毒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铅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毒物和环境污染物,也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毒物,进入体内能够对人体许多器官和生理的功能造成损害,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已推行使用无铅汽油以及生产环境的改变,急性铅中毒事件已很少见,但是长期处于低浓度铅暴露环境下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铅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危害[1]。由于儿童的血脑屏障未发育成熟等原因,儿童的神经系统比成人对铅的毒性更为敏感。较低水平的铅接触即可对婴幼儿和儿童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显著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等[2,3]。据统计我国约半数以上的城市儿童中处于无症状的亚临床铅中毒状态。铅对儿童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儿童保健领域和环境医学领域的热点。

在当今社会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铅污染来源很多,大致有含铅汽油在使用过程中排出的废气、为了提高收益,很多生产厂家把儿童学习用品和玩具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 ,致使其中的铅含量超标。香烟烟雾中的铅元素等使大气铅污染很严重;同时儿童用的陶瓷及塑料餐具中含铅,儿童平时常吃的松花蛋、爆米花中也会含铅等。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铅对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防范措施以及好的治疗方法,减小铅暴露对儿童的危害。

1 铅中毒的定义、诊断标准

儿童铅中毒的定义与传统的铅中毒定义不同,我们将儿童体内铅负荷已经处于或超出有损于儿童健康的危险水平定义为儿童铅中毒,它并不是表示临床意义的中毒。20 世纪60 年代以前,美国国家疾病中心(Cener fo rD isease Con t r l CDC) 规定儿童铅中毒的标准为血铅≤500~ 600Lg/L。但是利用这个标准,铅中毒脑病死亡率很高。少数幸存者, 也存在严重脑瘫、智能障碍、行为异常等与神经功能有关的后遗症。到 20世纪 70年代,专家们将中毒血铅标准下调为400 μg/L。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专家们对铅神经毒性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1991年取得大量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资料的基础上, 重新将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确定为≥100Lg/ L[2]。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即使血铅 ≤100 μg/L也能危害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导致I Q下降。目前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将血铅中毒的标准下调为≤60 μg/L。因此可以看出,尽管血铅中毒的标准在逐渐下降,但是铅不造成任何毒性效应的阈值是不存在的,血液中“ 无铅” 才是最安全的。

2 孕期低水平铅暴露对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母体孕期铅暴露对胎儿脑发育的影响是众多儿童接触铅的途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在孕期或者哺乳期铅暴露对儿童所产生的认知和神经行为的影响,就算以后停止铅暴露,也可能会持续影响到成年阶段[4]。而且处于临产期的胎儿或刚出生的婴儿接受铅暴露后,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可能比其它时期更为严重[6,7]。这主要是因为在怀孕期间母体的代谢比较活跃, ,血铅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自由的进入代谢旺盛的胎儿体内, 使婴儿血铅增高,进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代谢和发育,导致婴儿先天性铅中毒。

为了深入研究母体宫内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选择了北京地区血铅水平在10~ 257Lg? L的101个新生儿。以婴儿的脐血铅含量作为其宫内铅暴露的指标, 以对新生儿神经评分作为效应指标, 然后用公认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查法 ( N eon taiBehaviralN eu rogicalA ssessm enNBNA ) 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进行检查, 包括新生儿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行为能力、原始反射和一般反应等。实验结果显示: 脐血铅< 100Lg/ L 的低铅组与脐血铅≥100Lg/L 的高铅组,在新生儿行为能力的非生物性听定向反应、生物性视定向反应评分两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宫内铅暴露会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 尤其对视听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3 环境低浓度铅暴露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环境铅暴露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包括几个方面[2]。首先是对儿童大脑损害,铅可以沉积在大脑最首要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额前区、海马回等 ,从而引起海马苔状纤维变细、 变短、椎体细胞层变薄,齿状颗粒细胞树状结构紊乱。然后是对儿童小脑损害,铅暴露影响婴儿小脑结构的生长发育,影响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神经钙调节蛋白、 调节神经元纤维的外向性生长和突触形成 ,而使其具有姿势协调障碍。其次是对儿童的血脑屏障损害,因为脑血管中的铅可能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最初的损伤以及此后的内皮细胞的继发性损伤 ,从而导致血脑屏障破坏。最后是诱发儿童脑细胞凋亡,实验发现儿童体内的铅浓度与脑细胞凋亡率具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铅可诱发神经元的凋亡 。

在我国上海进行的低水平铅接触对婴儿发育影响的研究中发现[8], 脐血铅≥100Lg/ L 的婴儿3月龄时, Bayley 发育量表上的精神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与血铅水平< 100Lg/ L 相比分别相差 4.6 和8. 8 分,这说明血铅含量对儿童精神和心理运动指数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M arecek 等对居住于市中心的3193 名黑人儿童调查发现受铅污染影响的儿童的视觉-运动功能和感觉整合功能失调、左右定向障碍和语言抽象能力下降,而没有受铅污染暴露影响的儿童的各方面的发育都是正常的,这充分说明低浓度铅暴露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4 铅暴露影响神经系统生理机能的机制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发现铅能对神经系统的行为能力及智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神经系统, 它正处于关键的发育阶段,很低水平的铅暴露都会对其差生很大的影响[8]。近年来 ,国内外对铅中毒导致儿童神经行为异常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细胞分子学的研究,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种认识[9]:

4.1 铅对神经的直接毒性作用 ,这包括导致兴奋毒性、细胞凋亡、 影响神经递质储备和释放过程、 干扰第二信使系统、线粒体以及对星形细胞、中枢毛细血管末端细胞、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4.2 铅神经毒性机制与海马区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铅的神经毒性至少影响三种基因表达,其中以对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 (ALAD)基因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血红蛋白基因 ,这种基因主要是影响铁的代谢 ,间接对铅毒性作用产生影响。铁缺乏和铅中毒均是引起神经认知功能缺陷的常见危险因素。第三种是维生素 D受体基因 ,这与钙的调节有关。有研究者发现,铅进入脑组织后,直接作用于钙-ATP酶泵,改变了正常状态下钙的调节作用, 抑制细胞依赖性钙通道,引起细胞兴奋性增高和细胞内钙储备的消耗。

5 预防儿童铅污染的措施

我们应着眼于环境干预、 健康教育和临床治疗相结合原则来防治铅中毒。当今世界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的铅,因此控制工业污染、停止含铅汽油的使用是防治儿童铅中毒的根本途径。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其铅中毒的基本手段,要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这对减少重金属铅的摄入 ,防止铅污染对自身健康的危害大有裨益[2]。开展对育龄妇女骨铅水平的监测,探明骨铅水平与铅毒性的关系,总结孕期骨铅动作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及对孕期血铅变化的影响,为预防出生前铅暴露和哺乳期铅暴露提供科学依据和具体措施[6]。

治疗上对轻度铅中毒主要采取脱离铅污染源、营养干预、卫生指导。对重度铅中毒可结合药物排铅治疗,常用的西药驱铅药物有二巯丁二酸 (DMS A)、依地酸钙钠等,西药的优点是驱铅虽然效果好,但是不良反应多[2,10]。近年来利用中医药来防治儿童铅中毒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进一步降低血铅水平 ,减少儿童神经发育病变。

总之 ,铅中毒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其神经系统对铅暴露的影响最为敏感,我们应该加强极低水平铅对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的重视。还应该注意血铅水平及铅毒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铅暴露的危害程度对不同的儿童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基因和环境因素也能改变铅暴露对神经系统的有害作用。总之,充分考虑铅对儿童的危害方式,切实降低儿童生活环境的铅浓度 ,保护儿童健康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桂凤, 铅暴露对儿童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医药,2009.

[2] 甄宏,刘德华. 低浓度铅对学龄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 .

[3] Chiodo LM, Covingt on C, Sokol RJ . Blood lead levels and specific attention effects in young children . Neurot oxicol Teratol, 2007

[4] 谭美珍,林岚,彭静宜等. 胎儿铅暴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07 [5].

[5]Lidsky TI , Schneider JS . Lead neuroloxicity in children: basic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Brain, 2003.

[6]秦锐,刘昔荣,周鸣等.孕期铅暴露不同示标的意义及与婴儿神经行为发育,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7] 张敬旭等.脐血铅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7 .

[8] 谢丽玲,祁丽。铅中毒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

中国神童范文4

关键词:童话 神话 原始文化

神话是文学土壤上照射的第一道曙光,是原始人民在斑斓梦幻中遗留下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进行不自觉非理性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神话满足儿童对未知宇宙的好奇想象;契合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开启了儿童对神秘世界的永恒创造。童话与神话的同构方式让我们回到自身和宇宙秩序统一的时间点,重新找寻看世界的方式。我们应该持有纯粹诗意的神话信念,相信科学与理性不是万能的,保持童话般的信仰才是生命的真谛。

一.童话故事的神话来源

神话给儿童文学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经过历代后人加工而成的新童话在脱下其现代性思维的外衣后,本质上仍然是诗性的神话。童话故事的神话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自然神话。

创世神话是原始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追寻,无论是西方的宙斯、太阳神、战神,还是中国的伏羲、女娲和炎帝黄帝,都是人类求知欲下的想象性艺术创造。可以回答对宇宙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儿童的疑问,解答关于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永恒疑惑。据此而衍生出的童话故事跟创世神话旨在解释同样的人类起源和宇宙生成论,在表现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美好世界的追寻。歌颂原初人民勇敢勤劳美好品格的同时,使儿童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良性认识。

英雄神话是人们生命获得拯救的期望,英雄的征程往往象征了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还是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后羿、大禹,他们都体现着上古人民的智慧与才能,代表着古今中外人们对光明与幸福的追寻。所有的英雄人物的历程都充满同一性:英雄的受难――迎接挑战――帮助者与引导者的出现――取得胜利――英雄回归。此神话含义同样表现在儿童文学中,无论是《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还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都在这样一种英雄式的冒险中带领儿童一起成长,塑造他们善良勇敢的美好个性。

自然神话是指把自然界人格化、神灵化,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到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小到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在生命意义上成为独立的个体。自然神话学派认为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突出地表现出哲理性、沉思性和想象力等特点,常常借助“象征性的拟人化狂想故事”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1]当代文学中,所有童话式的写法都来源于自然神话,如“人类与动物对话”、“动物报答恩人”、“植物随情绪的转换改变颜色”……都反映出儿童生理与心理的独特生命体验,赋予自然纯粹的美好想象,充满对世界万物的善意。

二.童话人物的神话性格

神话可以说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童话却是人类精神的起点与归宿。两者塑造人物的相同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外部说,童话人物多取材于神话,具有神话的品格;反观内部,都充满幻想的趣味,诗意的气质。泰勒认为神话承载着人们的道德教育或讽刺。这也正是童话人物最重要的表现意义:儿童在丑小鸭身上学会坚持与拼搏,成长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独特所在;美人鱼的追求美好与奉献精神培养儿童善良童真的天性;哪吒正义勇敢、不屈不挠,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代代儿童的成长过程。

童话用造物主的新奇神力吸引儿童,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调动好奇、发挥想象、保持天性、守护纯真,与会说话的动物做朋友,跟有生命的植物游戏,这是孩子们应该收获的神话榜样。并且,在未来的成长中,这些童年记忆中的童话人物将充当一个守护神的角色,让其拥有独属于自己的神奇能量。

三.童话思维的神话功能

人类的文化历史始于神话,神话中所演绎的英雄事迹、图腾崇拜等原始事件,或日月星辰、河山草木、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观,都源于一种复杂而原始的力量。据此转换出的童话也便随之具有了神话价值:文化功能,德育功能,社会功能。

民族文化是神话的永恒主题,从神话中汲取养分的童话也就必然有着传播文化功能的责任。其可以培养儿童的民族文化品性;树立正确坚定的民族精神;陶冶丰富的生命情感,使之具备完善的综合文化特征。

我国神话中传达的善恶精神与万物有灵向儿童树立了一面审美教育的旗帜,童话汲取《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培养儿童坚毅顽强的品质;取材于《嫦娥本月》、《哪吒闹海》等神话,使浪漫主义精神潜移默化;传承《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弘扬英雄主义的勇敢、正义。在儿童树立三观、建立正确道德思想的关键生命阶段,这些取材于远古神话文明的童话,确实对儿童的德育品格有着突出的贡献。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盲目追寻、迷失自我,正是因为缺乏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信仰。汲取神话思维的童话正是扮演了一种心灵魔法师的角色,不止是幼儿,成人也需要这份童真的信念。在神话提供的范例与模式下,如何找回自我、回归原初是人们摆脱迷茫、释放压力的第一要务。也正是这种遗传下来的心灵依托,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神童范文5

儿童文化缺失解决办法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裘指挥认为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刘晓东则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分别从儿童本身以及精神层面来阐释儿童文化的内涵,都有一定的道理。

儿童文化缺失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利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随着对儿童关注的深入,儿童文化缺失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儿童文化缺失的原因、表现、以及解决办法都被研究者列入研究范围。

一、儿童文化与儿童文化缺失的概念

(一)儿童文化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便被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衍生了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儿童教育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等。近年来兴起的儿童文化研究试图打破各个学科间的界限,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整合研究,综合分析儿童各个方面的特点。儿童作为与成人有着本质区别的特定群体,自身有着独特的特点,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儿童文化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领域,一些学者如较早关注儿童文化研究的裘指挥、走在这个领域前沿的刘晓东和边霞等,都对儿童文化从不同角度定义。裘指挥将儿童作为主体,倾向儿童本位思想,认为儿童文化是由儿童群体创造的,具有主观性。刘晓东则是从心理学、哲学层面来剖析儿童文化,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表现。他认为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是破坏者,更是建设者。边霞则是从儿童生活及其存在的特殊方式方面来定义儿童文化,并且偏重儿童精神和行为层面的活动。张东娇认为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化的引导下进行。此外,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

南怀瑾曾多次提出:“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而这种文化的塑造就该从儿童开始,从儿童文化经典教育开始。

(二)儿童文化缺失

儿童文化缺失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利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价值观、行动方式和规则。儿童文化缺失的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只是近些年随着儿童文化研究的提出而被冠之以一个专业性的名称,但真正开始对儿童文化缺失进行研究却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儿童文化缺失从本质上讲是指儿童在群体生活中主体权利和独立自由人格的丧失。成人以成人的思想方式牢牢控制着儿童世界,导致儿童丧失了自主性,成为成人的附属品。

二、儿童文化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儿童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在整体中把握部分,利用部分的发展带动整体,以整体的发展促进部分更好地发展。

(一)大众传媒传播过程中儿童文化缺失

1.电视节目与电影作品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大众媒介与互联网对化的传播覆盖整个社会,化更是肆无忌惮的侵蚀儿童文化。儿童在化的包围中无处可逃,儿童文化几乎被化吃干抹净。儿童成了化的代言人而不自知,儿童文化在极度危险中挣扎。一方面,各种含有血腥暴力、情感纠葛因素的电视节目以及影视作品呈现给儿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儿童文化渐渐被侵蚀。在各种儿童选秀节目中,儿童被作为一种消费品推出在大众面前。商家利用儿童与成人间的鲜明对比,将儿童夸张的装扮成成人的摸样,童稚与成熟的鲜明对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为商家带来高收益。这种将儿童或者童年作为一种消费品来处理的行为极大的侵蚀了儿童文化,让儿童成了成人的复制品。童年形象作为一种可观赏性景观的行为应该被遏止。另外,选秀节目中也不乏色情因素。将儿童打扮得和成人一样性感、妩媚,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让童真的孩子去模仿成人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儿童的身体各个方面都没有发展到能够承载这样的文化的阶段,而商家却恰恰利用这一点来卖座。另一方面,国内优秀儿童电影制品的匮乏也是造成儿童文化缺失的一大因素。化式的儿童电影无法称之为儿童电影。这一切都造成了当今儿童精神文化的极度缺失,阻碍儿童发展。

2.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儿童读物中儿童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儿童文学创作中缺少想象力、创造力等因素。首先,当今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与文字出版机构相互勾结,以利益第一为创作原则,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忽视儿童文学应有的童真、美好精神、高尚的情操。这种缺少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儿童读物打着丰富儿童文化的旗帜反过来侵蚀儿童文化。其次,当牟利成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目的时,儿童作家就不再有精力和时间以儿童视角去体验生活,看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只是成人化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不是儿童文化真正需要的,反而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破坏和侵蚀。最后,儿童文学作品为迎合商业需要,多为低俗的探险、玄幻等类型。这样的作品虽然能够为商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对儿童文化却是很大的打击。

(二)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1.教师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教学形式和教学的本质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教学以高分为目的,以升学为根本宗旨,颈部以上的教学导致儿童受到的心理健康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几乎为零。课上教师的提问注重标准答案,完全忽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儿童精神世界的空白。现代教学忽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塑造,忽视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缺少人文关怀,儿童的精神生活始终处于匮乏状态,儿童成为成人追求自身目标与利益的牺牲品。从小接受何种方式的教育对儿童文化的建构很重要,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直接影响儿童文化的建构。

2.学校课程设置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现代学校课程设置多以室内课程为主,室外活动课较少,即使是体育课也是老师严格规定学习哪些内容,儿童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西方的卢梭,中国的陈鹤琴,早就明确地告诉人们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多设置一些课外活动课,多为儿童接触自然创造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儿童劳逸结合,也可以让儿童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此来丰富儿童文化和儿童精神活动。儿童的天性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充分的发展,不要让钢筋水泥的怪物森林吞噬了孩子的童年。将童年还给孩子,将孩子还给自然。

三、儿童文化重构

(一)政策指导

儿童文化政策是儿童文化发展的方向性指导原则,对儿童文化和社会未来的发展都是一种保障。制定适合儿童文化发展并能给予一定保障的儿童文化政策是很必要的,关乎儿童文化重构的成败。首先,正确的儿童文化政策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文化资源,净化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还儿童一个纯净的世界,确保儿童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接近和拥有,方便儿童发展。在保证儿童对优秀文化资源接近和拥有的同时还要确保避免儿童接触低俗恶劣的文化资源,尽量避免文化资源对儿童的消极影响。规范儿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方向,避免商业污染儿童文化资源。其次,国家和政府也应制定一定的法规政策保证儿童文化有法可依,对侵害儿童文化的现象依法而治。对恶俗低劣的文化资源严厉打击取缔,断其源头,遏止其对儿童文化的侵害。最后,对儿童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渠道也应该多元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优质资源为儿童文化服务。

(二)规范传媒及出版物

1.在文学创作方面应该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而不是成人一味地以自己的视角为儿童创设特定的情节、故事环境。加入成人化成分后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不再适合儿童了。在创作时应多体验儿童生活,从中找出儿童需要的东西,抛弃利益目的,为儿童而创作。

2.为儿童制作适合儿童文化的动画片、儿童节目、影视作品等。杜绝低俗恶劣的内容充斥儿童生活,从传播途径上杜绝化以及低俗文化对儿童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为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一片沃土,让儿童文化真正为儿童发展服务,而不是成人打着为儿童发展的旗号而对儿童文化大肆破坏。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儿童理解与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2):17―18.

[2]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化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9-35.

[3]牟映雪,余超,唐贞兰.教育视域下儿童文化缺场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2,(6):31-33.

[4]郑素华.面向事实・立场互涉・理论自觉――论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的基本策略[J].中国儿童文化,2010,(7):1-9.

中国神童范文6

首先,沉溺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当前,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顾不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家庭都把孩子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致使“留守儿童”大量存在,隔代教育导致大人对儿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校期间,学生有教师的看管和教育,回到家里就是少年儿童的天下,电脑、电视非他莫属。特别是双休日和假期,网吧里的少年儿童人满为患,在网络中,他们学到的是一些虚拟的东西,打打杀杀的镜头和魔幻游戏,导致少年儿童精神空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的当今中国的少年儿童,由于没有经过战争年代以及票证年代的洗礼,生活上衣食无忧,因而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消磨时间,他们整天笼罩在打打杀杀,动漫连篇的网络里、电视里,无法体验到生活的艰辛。

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由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使世界文化在中国市场占了一席之地。如奥特曼和铠甲勇士等不但充盈着中国动漫市场,也浸入到了中国的玩具市场,致使中国的少年儿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各种网络游戏占据了少年儿童的课余时间,也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更是离他们相去甚远。

最后,重智育,轻德育。当前,国家正提倡和重视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考试的存在,到国外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留学人数的年龄也逐渐年轻化,导致少年儿童成绩的好坏变成家长和教师的必要选择。这样,必然导致少年儿童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占用了少年儿童的休息和活动时间,也导致少年儿童活动少、实践少、劳动少。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可有可无,班会变成一种摆设。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还大量存在着,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当今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因此,做好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对孩子的艰苦奋斗的教育不能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崇高的美德,成为后人继往开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动力。当代的少年儿童已远离艰苦的年代,要把他们重新带回到那个年代去生活和实践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拿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如我们小时候的忆苦思甜教育,幼儿园、小学熟读《三字经》、唱《国歌》、唱革命歌曲、看战斗片等经历,用于对现代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也不会过时。此外,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把员工工作期间的工作靠椅锯掉,每天只给孩子一元零花钱,美国金融危机后对中国的孔子学说的学习热等事迹,也值得我们借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次没有雪山草地,但同样面临历史和时代挑战的新长征。我们必须引导少年儿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代代相传。

其次,对少年儿童不能放任自流。父母不管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忙,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不管有多大困难,希望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多一点关爱,这样才能使他们远离网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只有这样,父母才有时间和机会跟孩子多交流,对孩子多引导、多督促,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再次,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学校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国家已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做到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领导、班主任和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德育教育的重任,要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好少年儿童,做到天天抓德育工作,月月把关德育工作。学校要有德育奖惩机制,把教育资金向德育工作有所倾斜,使学校形成一种狠抓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最后,全社会要重视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建设。当前,为了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各企业、影视剧作中心要不断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文明成果,制作各种少年儿童喜爱的,含有动漫、幽默等儿童喜闻乐见因素的影视剧和文化用品,国家、政府和各部门要多建立集动慢、幽默、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并适合少年儿童的网络系统和活动场所。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携起手来共同筑起少年儿童远离成人网吧的“长城”。

上一篇独立思考

下一篇遥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