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例6篇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散文 写景状物 疑难鉴析

一、《荷塘月色》疑难鉴析

1.通感的手法

通感:又名“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达到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目的。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彼此相通的描写,往往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得更丰富、更生动。本文第四自然节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五自然节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通感一般可分为比喻通感和形容通感,课文中的两个例子属于比喻通感。

2.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及作者思绪的变化

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流露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但是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可以体会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应抓住文中的关键的语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文眼,不但揭示了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理清作者的行踪:出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把握住作者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从而确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3.从情景相生的角度把握本文的情景关系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这是抒情散文表情达意的需要。抒情散文的要旨是抒情,但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形象,因为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景物不但是客观物象,而且是心理映象。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幽雅安静的月夜荷塘景色图。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荷塘景物成了情感的借代物。作者借景抒情,用景物的变化暗示情绪的变化,使景物与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

4.领会本文优美的描写语言和抒情语言

领会描写性词语要结合特定情境,既要看这个词语能表现什么,还要看作者想用它表现什么;既要看这个词语特有的色彩情味,还要看它和其他词语配合所增添的新的意味,从而综合把握其艺术效果。赏析描写性词语应注重其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的作用。本文作者运用十分精美的描写语言创造了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作者精心选择动词、形容词并加以艺术组合为荷塘风物传神写照。作者运用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技巧,绘形绘影、绘声绘色,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对月下荷塘优美景色的视听感受。作者尤其善于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表现景物的形态和神韵,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虚实结合的描写,勾勒繁复而美丽的动感图画。

5.理解文中景色的多重映衬作用

文中有关荷塘及其周围的景色写得颇为动人,勾勒出一幅夜色中的荷塘图画。第四段先写荷塘里高出水面、亭亭如裙的荷叶以及零星点缀着的白花,为下文写月色做了铺垫。第五段再次以叶子和白花做为月色的衬托,同时又用青雾、淡淡的云以及弯弯的杨柳来烘托月色。第六段也是如此,以荷塘四面的高高低低的树来映衬荷塘,烘托月色。作者着意于荷塘及其四周的景色描绘,其意图是与月色交相辉映,突现出月色的诱人之美。

二、《故都的秋》疑难鉴析

1.文章中的“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可以散布于文章的各个部分。“文眼”于文题之中:一类是文题点明主题,如《依依惜别的深情》、《白杨礼赞》。另一类是文题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荷塘月色》、《囚绿记》、《故都的秋》等。“文眼”于文章的首尾:如《故都的秋》的开头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囚绿记》则是“文眼”于结尾抒情点题。“文眼”于文章的正文之中:如《故都的秋》中的一处点拨:“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句点明人们对秋的深情。

2.文章正文中的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又叫平行结构,体现于文章的正文之中。这种结构把几方面内容平行记叙,显得段落分明,条理清楚。《故都的秋》中就是用这种结构来组织材料,文中先后记叙秋院、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这些记叙内容各自独立,又联缀成篇,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故都的秋景特点。

3.文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文章主要表现故都的秋,可是文中在写北平的秋的过程中,又屡次写南方的秋。这并非是跑题,而是以南方的秋为对照物,以此突现北平的秋的特征。如北平随处可闻的秋蝉的啼唱与南方稀少的秋蝉的嘶叫对比,又将南方的秋色不浓与北平的浓重秋色对比,从这些对比中越发突现北平的秋的独特之处。

4.如何识辨作者的感情基调

本文的开头句中点明了北平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清――“碧绿的天色”、“淡绿微黄”的枣子;静――“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等;悲凉――“觉得有点落寞”、“残声”。作者写北平的秋色中固然含有“悲凉”的情愫,然而这仅是一个方面。作者先写秋蝉的“残声”,转而又写它的“啼唱”,后者绝非是“悲凉”,而是以“啼唱”衬托心境的静。至于写“清”和“静”,这体现出作者对清爽的秋的赞颂。从作者对秋院、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的记叙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流溢出的颂秋的情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抒情的笔调直抒对秋的赞美之情。

5.以对秋色的整体观感来颂秋

作者凭借北平的秋色抒情,其秋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景物形象,而是由几种景色组合而成。这就决定了应从对秋色的整体观感来抒情,而且应描写出能反映其整体秋色的各种景物,这样才能达到以景抒情的目的。作者选择的五种景色都各具特色,颇有代表性地表现出故都秋色之特点。如:秋院――“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驯鸽的飞声”;秋槐――“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秋雨――“一阵凉风……下起雨。一层云过……天又晴了”;秋果――枣子树各处都有,“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把这五种秋景勾画出来,组合成一幅故都的秋的风景图,由此引发作者颂秋的情感。

三、《囚绿记》疑难鉴析

1.借物抒情的方法

借物抒情,又称为状物抒情,即借助写物达到抒情的目的。物可以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也可以是非生命物体。借物抒情的写法是,先从状物入手,将其写得形象生动,然后借物抒发与物相关的思想情感。借物抒情,其物应是与所抒之情密切相关,蕴含着某种深刻寓意,这样才能由物顺畅地导入抒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所状之物,都应当是作为抒情的依托物和抒情的手段及途径。选择抒情的这类依托物时,要发掘其象征和比喻含义,并由此联想,进而升华到抒情。

2.理解文题,把握作者抒情的方式及思想感情

本文属于借物抒情的抒情散文。文章标题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介绍其居所的室内环境,由此引出作者喜爱绿色。通过这些铺垫,水到渠成地导入“囚绿”这个主要内容。文中自始至终以“绿”贯穿,行文的线索是恋绿――囚绿――念绿,重点是“囚绿”。作者喜爱常青藤的葱茏的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之所以留恋常青藤,是因为它具有执着、不屈的品质。文中以常青藤为抒情的依托物,抒发了作者对顽强不屈品格的赞美之情。

3.领会本文的拟人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如“绿叶与我对语”、“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等。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常青藤,赋予其执着、不屈的性格以及不卑不亢的高贵气质。

4.从文中领会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2

写景作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环境的描写。如江河湖海、山林原野、建筑物、名胜古迹、塔寺楼台、机关学校等等。另一类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风、云、雨、雾、雷、雪、霜等等。那么,怎样进行写景作文的写作指导呢?

一、 用心观察,顺序清楚

景物描写一定要有顺序。因此,写前观察时也不能东看一眼,西瞧一下,而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一般常用的观察法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先静后动或先动后静;也可以按景物呈现的时间顺序描写。同学们在写作中,经常把景写得很笼统、不具体,这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有时因为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所以写出的景物零零乱乱,条理不清。现在我们举两个例子。如《过街桥》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我家门口有一座过街桥。这桥可宽了,能走好多人。桥下走自行车、汽车。站在桥上能看得很远,连胡同口的红绿灯都看得见。警察叔叔站在这里,经常逮住不走天桥横穿马路的人,这些人违反交通规则,就应该罚款。此文小作者观察就没有顺序。他先写桥宽,能走好多人,这是桥上的情况,然后又写桥下走自行车,接着又写桥上往远处看,最后又是桥下的警察叔叔。条理很乱,这是因为写前没有很好地想一想,写桥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我的什么感情?如果写前都能考虑充分,写作中就不会跑题,不会写桥又跑到警察叔叔那里去了。再如《嫩江大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今天爸爸带我去嫩江大桥游玩。远远望去,大桥好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上到大桥,大桥路面很宽阔,能并排行驶四辆汽车。两旁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大桥两边的护栏是银白色的,上边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样子都很精致。桥下面还有高大的桥墩。它们就像力大无比的壮汉,高高托起一条巨龙。这段描写就很有条理。远看桥像巨龙,把桥的整体写出来了;上到大桥,从中间走汽车再写桥两边的“人行道”“护栏”,如果先写“护栏”后写“人行道”条理就混乱了。写完桥上再写桥下面的“桥墩”。我们可以把作者的观察顺序写成,由整体到部分。先写桥上:汽车道——人行道——护栏;然后再写桥下。作者除了描写有条理,还很具体。如桥宽阔用“并排四辆汽车”来形容,使用数字具体准确;高出路面的人行道,说明作者观察细致;银白色的护栏写出了颜色;用力大无比的壮汉形容桥墩,写出了桥墩的样子、作用,这种比喻、拟人的写作方法,使得“桥”有了生命力。

二、用心发现,特点分明

天下景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同一地点的景物,随着季节的变化,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在观察中,一定要对观察的景物进行分析、比较,抓住景物的特点,对独有的、突出的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例如小胡同、大马路;偏僻的村庄、繁华的城市;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落叶,这些都是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同学在写景时,总是一个模子,写天就是“万里晴空”“烈日高照”,写路都是“宽阔平坦”,写树就是“绿树成荫”,这些公式般的描绘既不真实也没有写出特点,当然不会感人。我们在游玩中要抓住你最喜欢的景,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有特色的景物重点写、详细地写,对其他没有特色的景干脆不写。不要百景一样,面面俱到。比如桂林的山与新疆的火焰山,虽然都是山,但它们的形、色截然不同。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如《香山公园的红叶》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香山的红叶的:走进香山公园的大门,首行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像红云似的红叶林。走近一看,这些红叶的外形都不一样,有的长圆如卵,有的扁圆似心,有的状如掌,有的像五角星。微黄的,浅红的,深红的,绿中透红的,五光十色,在金色的阳光映照下,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再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更加绚丽多姿了。这篇短文作者抓住香山公园的特点——红叶进行重点描写。观察由远及近,对红叶的形状、颜色进行了细致描写。

三、用心感悟,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没有感悟,既不会说话,也不会抒情。然而我们去写某一景物时,都会带着自己的感情。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就是一条小河,可是你在小河边的村庄里住了几年,对它有了感情,因为这条小河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摸鱼、游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此时,这条小河在你眼里就有了生命,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因此,写景的时候,要注意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这一点对三年级要求可能高了一点,同学们掌握比较困难,但在参赛中,要想超过别人,就得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在写《我爱秋天的处》一文中,抓住秋天落叶的特征,详写了“落叶”,他这样写道:这里秋意浓浓,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黄叶纷纷飘落下来,犹如下了场树叶雨。看,一片柿树叶在空中飘荡,多么像一条小船呀!而且是一条红色的小船。望着这叶“小舟”在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想:它会落到哪里呢?我希望它能伴着秋风,飞到祖国的边疆给那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叔叔带去慰问;我希望小舟伴着秋风飞向台湾,给台湾人民捎去大陆家人的思念。

小作者借描写落叶,抒发了对的爱,抒发了对台湾的思念,希望早日统一。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23-01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好词句及动画场景、表格)。

教学过程:

展示激趣、导入课文。

1、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图片、实物、诗歌等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

2、提出要求:听话时认真,说话时句子说通顺,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指一二名同学上台介绍后揭题、板题。

品读课文、扎实练能。

朗读展示: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3、老师与小伙伴一起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4、推荐平时读得最好的同学读。

5、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读。

6、请愿意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默读感受: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雨的。

研读好词佳句、文中寻美。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读,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那句话?为什么?怎样读好你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练读。

3、细细的品读理解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联系黄色的银杏、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理解“五彩缤纷”)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秋天的凉爽。”(播放动画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与语言美)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出示如下表格,生边读边填:

植物名称 颜色 水果名称 气味

2、根据以上表格,归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秋天雨的?

拓宽发展、积累运用。

1、把自己看得到秋景用一至两段话写下来,课后交流展示。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反复诵读、享受美景。

1、配乐朗读背诵。

2、小结语: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来了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尽情赞美秋雨吧!

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颜色 五彩缤纷气味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4

习作内容: 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习作指导: 1.写景文章难度较大,把秋天的图画转换成写秋景的作文,也非易事。所以,最好先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色”,按观察顺序把自己喜爱的一处景致画下来。这样,用文字描述起来就胸有成竹了。2.为了使自己的习作条理清晰,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可以从远处写到近处,或从近处写到远处;也可以由空中写到地面,或由低处写到高空。3.抓住图中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写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动态及静态。模仿第三单元课文中的拟人、比喻写法,把各种景物写“活”。4.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好词佳句,写出自己对图中美景的喜爱之情。

习作展示:

秋风,轻轻地,轻轻地,吹走了夏天的炎热,迎来了秋天的凉爽。秋雨,悄悄地打开了金色的大门。

田野里,小青菜穿着绿军装,神气地站在土壤里;菜花洁白如玉的鹅蛋脸藏在暗绿色的叶子里;最有趣的要数大豆了,伸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望;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此起彼伏。

果园里,果实累累。苹果像小娃娃一样,笑眯眯地向外望;梨子像一盏盏小灯泡;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梢。

公园里,枫树阿姨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红外套。秋风吹来,枫叶像许多漂漂亮亮的蝴蝶,从树上纷纷地飘落下来;柳树和梧桐树阿姨也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黄外套;松树爷爷却还穿着绿罩衫;姐姐正迎着秋风开放;地上的小草东一块,西一块,不像春天那么茂密,也不像夏天一样碧绿;旁边的池塘里,荷花妹妹早已消失了;来到公园游玩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毛线衣。

啊!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爱你绚丽的色彩,爱你诱人的景色。

点金石: 首先表扬小作者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把写景课文中学到的“总分总”结构运用得很出色。其次,习作条理清晰,按观察顺序重点介绍了“田园里”“果园里”“公园里”三个地方的景物。不难发现,刘嘉唯同学描写景物特征时,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行文活泼生动,童趣浓厚。不过,以下两点需要改进:1.不少词句给读者以“熟文”的感觉;2.如果不是运用排比方法,词语尽量不要重复。瞧,“绿罩衫”出现了三次呢。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5

写景类散文是指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一类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描绘,具有意境清幽、意蕴丰富等特点,且最具诗情画意。

在这类散文中,景物不仅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载体,而且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形状等特点;通过想象,虚实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表现手法来看,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 写实景

以对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其意义都是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的,在文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文中描写的花鸟鱼虫、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都是原形原貌的再现。

2. 写意景

作者从主观感受的层面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对景物进行纯客观的描写。作者用特定的心境和特别的感受去描写景物,因情设景,使景物呈现出一种主观化了的变异。

3. 写情景

作者带着感情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来感染读者,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方法。这类写景散文,景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通过描写使景物变得“有情有意”,从而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融相和。

二、 结构把握方法

1. 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不妨“循其形,入其里”,整合一组画面,体会其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如,《春》一文中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季图景,并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融入其中。还有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通过“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果树图”等画面,从“色、形、声”三个方面描写,写出了故都北平秋天里自然风物的特点——“清、静、悲”。抒发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在萧索、落寞的色调中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2. 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鉴赏时我们不仅要靠理性的思维来赏析景物描写,还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足够的感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写尽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3. 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丰富的写景内容要靠一根“红线”串联,这根“红线”就是线索。找准线索,就可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及内容结构。如《故都的秋》就是将风物描写贯穿在难忘故都的深情之中。

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或以地点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或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三、 结构把握步骤

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三,注意把握描写景物的形容词,整合画面,领悟作者在画面中蕴含的感情。第四,勾画一些明显或隐含表现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的词,以及表语意转换的连词。第五,在每一个顺序中找出写景的区域,勾画出写景的形容词,明白写景特征。结合一些表达感受的句子,理出作者的感情脉络。根据感情脉络的走向,划分文章的结构。

例文展示:

回望戈壁

赵 炜

看惯了中原大地麦苗的柔美、梧桐树叶的繁茂、月季花开的耀目——猛一看到碎石满地的戈壁滩,我的视线不由得变得高远起来,西部特有的辽阔、苍茫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

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由于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溉,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村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强烈的紫外线把大地照射得焦灼难耐,使沙砾像镀上了一层金色,随风翻涌,如叠浪,似瀚海。然而,这里也不时有绿色的植被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戈壁滩上的骆驼刺。随处可见的还有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在凝望戈壁的眼睛逐渐疲劳的时刻,突然还会呈现出一片如茵绿野。谁都知道那就是绿洲田园,沟沟坎坎,红柳点缀,生机盎然。

回望戈壁,我不知怎的竟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对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好像还有更多。这片土地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昔日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商人带着自己的驼队艰难跋涉。那一串串的驼铃声,牵着多少寻梦人的心曲。明代长城最西的起点嘉峪关,古时有无数将士和使者从这里经过,踏上漫漫征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关门旁有许多过客题写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诸多诗歌都表达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洒脱和豪迈,吟咏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同时,这里还有祁连山的回声,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路军的悲壮之行,有美丽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的英魂……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

画家张大千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这里都是画画的好素材。”从中原地区千里迢迢来到戈壁,的确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机遇。这里的苍茫天地、血色残阳、雄关漫道等都能使艺术家找到新的题材。作为一名旅行者,我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到这片土地中,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像火焰一样的激情。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块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安置灵魂的场所。而我在戈壁滩上,则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结构点拨:

阅读全文后,我们可整体感知全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戈壁生灵和大漠人不屈的坚守精神的赞美,对一种坚强不屈的灵魂和放达旷远的人生状态的深情讴歌。

全文共四段,根据结构把握的步骤,先找出景物形象:骆驼刺、沙枣花、芨芨草等。它们的特征是青青的骆驼刺、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生机盎然。再分析形象品质: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这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描写的景物整合画面,同时弄清语意转换。

第二段的“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点出下文描写戈壁沙漠。这一段有两个画面:一个是该段首先描写的戈壁滩环境的恶劣图,一个是戈壁上的绿色小植被的盎然生机图。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顽强生命和坚守精神的赞叹。

第三段开头一句的“不仅……还……”引发作者对戈壁滩上的辉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写了四幅图:第一幅是商旅图,第二幅是将士戍边图,第三幅是羁旅图,第四幅是西路军的悲壮图。四幅图都赞美了他们的不朽,当然不朽的是他们生命的悲壮,是他们“都想有一块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安置灵魂的场所”的人生选择。

第四段“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等句子,告诉我们作者将描写的视觉拉回到眼前,升华自己的感受。“我明白了”把对景物的感受描写直接上升到对生命的理性解读。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6

”秋“是题目,秋就是秋天的意思。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高一学习方法

下一篇婚前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