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诗词范例6篇

描写冬天的诗词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1

描写童趣最著名的诗句当数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表现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景,让读者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过家家等游戏情景,也由此诞生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即“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使人体会那种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人范成大在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的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在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2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3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寥寥数笔,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中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形象,就会浮现在你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乐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许多人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儿,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在浮萍中留下一道船经过的痕迹。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4

论文关键词:舒伯特;《冬之旅》;创作特征

在欧洲,19世纪初的社会现实非常复杂。当时,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已经成为过去,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将保卫新政权的革命战争转变为对外侵略的战争,结果惨遭失败;奥地利人民先受法国革命的精神鼓舞,而后又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换来的却不是民主自由,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历史的倒退,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一系列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推行,导致个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的对立及个人理智与感情、思想与行动、道德与贪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排斥。然而,在此恶劣的境遇中,一些有识之士更加深了思考和探索,在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所谓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音乐与诗歌是姊妹艺术,这时的歌曲创作内容,大多选取以失望、痛苦、幻想、憧憬的个人心理状态折射出黑暗社会现实的诗歌。艺术家本人往往是与他的艺术作品融在一起的,舒伯特的思想感情与社会思潮是密切联系的。在创作上,与同时代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经常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进行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无奈。在其艺术歌曲中,音乐形象大多是沉湎于苦闷、期望之中的流浪者和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失恋者,体现出一种充满理想而又自我克制的浪漫主义情调。可以说,这不仅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感受,也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及占统治地位的、新型的、朴素而略带感伤的抒情风格诗歌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作曲家复杂心理的写照。

1797年,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地位卑微的教师家庭,他淳厚善良,待人诚挚热情,但性格略带忧郁。对女友深深爱恋,但藏而不露,终生未娶。他貌不惊人,外表平易,但动作灵活,说话简要,在朋友中间推心置腹,风趣健谈,且有适度的幽默感,但有时激怒也会举措失常。这位看来活泼生动、风流雅致的艺术家,对任何形式的虚伪极其憎恶,对无知的愚鲁与庸俗的作风感到难耐。他对美誉并不看重,对怠慢也不予理会,对同辈的成就热情赞许,从无妒羡之心。他孜孜不倦地操劳以求达到个人的创作理想,那很强的个性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使他成为那批性格相异、艺术敏感的朋友中的一位中心人物,他们说在他身上“有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混合着的气质”。舒伯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在他许多早期创作的作品中,或衷心赞美自然和春天,如《高山顶上》、《听,听,云雀》;或热情歌颂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小夜曲》;或虔诚祈祷上帝和天国,如《受苦人》、《圣母颂》,用这些美好的形象来构筑他的理想,以期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幸福和安慰。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友谊小组“舒伯特党”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伯特带来极大的痛苦,使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1827年,作者在阅读威廉·缪勒的诗集《冬之旅》时,找到了符合自己心境的寄托,这是他选择《冬之旅》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冬之旅》是舒伯特的呕心巨着,整部作品尽显感伤、忧郁、凄凉气氛,是一套令人为之痛楚而颤栗的歌曲。总体看,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类似坦率倾诉内心的抒情独自,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实际上从某方面来说就是抒写他的自我心境,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一、作品歌词选择贴切,歌曲整体构思巧妙,结构布局合理

《冬之旅》取自德国着名的抒情诗人威廉·缪勒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深刻,意蕴深邃,有强烈的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在遭受一系列坎坷中,可以说从未有任何一部作品以如此巨大的力量吸引舒伯特。此时舒伯特正处于撕心裂肺的病痛中,《冬之旅》中叙述的旅行者的苦难历程和悲惨人生结局,完全符合作曲家此时的心境。当舒伯特首次读到这部作品的前12首诗作时,他就已深受感动,并且开始谱曲,叙述这个濒临绝望、失望心碎、狂暴麻木的磨坊工人在冰天雪地里饮尽寒夜北风的滋味。

作品中24首歌曲,既相互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其排序完全按照作曲家的意图设定,既不破坏原诗作的内涵,同时也非常符合套曲艺术创作的需要。24首歌曲顺序依次为:1、晚安,2、风信旗,3、冻泪,4、凝结,5、菩提树,6、泪流,7、在河面上,8、回顾,9、鬼火,l0、休息,11、,12、孤独,13、油车,14、白发,15、乌鸦,16、最后的希望,17、在村庄里,18、风暴的早晨,19、幻影,20、路标,2l、旅店,22、勇气,23、虚幻的太阳,24、老艺人。其中《菩提树》、《》等歌曲是歌唱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唱曲演唱的曲目。

在《冬之旅》24首歌曲中,有l6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只有8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这使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从而在整体上巧妙、妥帖地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恍惚不安。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者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情绪。比如第l6首《最后的希望》的主调是bE大调,但作品从一开始的钢琴前奏,就选择了降VI级的和声大调,配以动荡、多变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面对“无数鲜明的黄叶在枝头摇荡,哭我那幻灭的希望”的形象。第5首《菩提树》,此曲为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段用明朗的大调旋律,娓娓道来,演绎着歌词中所蕴含的宁静、安祥的气氛。B段的歌词是作曲家从幻想回到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作曲家舍弃传统的调性转调手法,直接转到同名小调上去。这种大小调的交替使用,本身体现了音响层次上的不稳定感,同时小调自身独具的暗淡色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抑郁感。悲伤的旋律,抑郁的调性,将一种无助、无望、无奈的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取材深刻,结构紧密,融合了作曲家天才的灵感和成熟的技巧。”

二、音乐形象塑造准确,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艺术效果戏剧性强烈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特征,音乐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描写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同样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心理描写常常带上幻想的色彩,“深思、多情而善感”是舒伯特特有的心理气质。舒伯特利用调性、音色、和声上的色彩变化,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使歌曲创作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音乐如潺潺出谷的小溪,浪漫而哀伤,温厚且淳朴,色彩绚丽、感情浓厚。这一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注重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曲的旋律由诗的意境决定,而旋律又发展诗情”。第1首《晚安》,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本色调,描绘出刚启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歌曲旋律开始是d小调,色彩较黯淡,A段间奏后出现三度调性对比:A段再现时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由d小调转到D大调,音乐的色彩立刻就明亮了,形象地描绘了流浪者复杂的心理。第2首《风信旗 》,以异常急促的节奏,较长的乐句来表现极力倾吐出长久积压在心中的苦痛,在每个长句子问出现的延长休止符.又仿佛表现出主人公那因激动而透不出气息来的大喘息。第5首《菩提树》,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同主音大小调的明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舒伯特的原作是一首变化分节歌,四节歌词分别唱着不完全相同的曲调:第一节歌用明快亲切的曲调叙述主人公对菩提树的深厚感情和菩提树给予他的安慰,音乐出现在大调上;第二节歌的前半部分叙述凄苦的流浪生活,由大调变为暗淡的小调,后半部分又叙述菩提树给予主人公的安慰,音乐恢复为大调;第三节歌的钢琴伴奏描写冷风瑟瑟,主人公在凛冽的寒风中前行;第四节的音乐和第一节相同,描写远离故乡的主人公听到菩提树对他亲切的呼唤。第11首《》,作曲家用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不同的画面:第一段是活泼而欢快的曲调,前奏中钢琴模仿鸟鸣,到梦中则转入平稳的伴奏。第二段,和弦突然显现,并在c—d—g—a上连接转换,配合冷酷的朗诵词,急促、断续和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表现了流浪者巨大的幸福和最美的理想被冷酷无情地毁灭。第l5首《乌鸦》则采用了一种近似哭泣的凄惨音调。第21首《旅店》则用了软弱无力、暗淡无光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向墓园走来又离去的欲生不罢、欲死不能的无奈。第22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化(g—G—g—G……),歌曲旋律停止在G大调上,而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和阴郁情绪。

三、创造性地发展钢琴伴奏的功能,使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统一和谐,相互衬托

舒伯特富于创造性的钢琴伴奏织体的写法,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起到了一种外景的描绘作用,而且在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从而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细化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被赋予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声乐旋律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功能。”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诗歌为音乐提供了形象,音乐又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正是舒伯特丰富的艺术创造,终于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提高到与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同样的艺术高度。诚如权威的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HenryLang,1901—1991)所言:“舒伯特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新的关系,因此从纯粹音乐的意义上看,除舒曼和布拉姆斯偶有例外,他是比任何其它歌曲作曲家更为富于创造性的。如果他采纳浪漫主义的意见,承认诗人的绝对权威,只是给歌词配上音乐而已,他就不会创造出现代的歌曲。实际上,他不是这样做的,他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机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均衡关系。他以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无穷无尽的手法维持、保证了这种均衡。”

1.织体形态特点分析

整体分析《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和声织体(即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但有些歌曲也采用复调织体的写法(这里分析的织体不仅指钢伴部分的声部关系,也包括钢伴与人声声部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两种。在第4首《凝结》中,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复调的声部进行。

在第8首《回顾》中,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与人声部分巧妙构成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复调进行。

2.音型的特殊功能作用

《冬之旅》钢琴声部的音型极富特色,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塑造和作品人物心理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2首《风信旗》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格的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微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善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

第18首《风暴的早晨》,一开始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风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

第24首《老艺人》,左手空洞的主属五度持续音,右手在歌声的间歇中不断奏出单调的八音琴旋律,伴奏声部单一、重复的曲调要求保持速度的稳定性,既模仿了民间乐器那单调的和声,又给音乐增添了空虚、寂寞的气氛,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栗着行乞的贫苦老人的形象。

3.调性布局特点

通过调性的转换来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它们分别为:1、《晚安》(d—D—d)5、《菩提树》(E—e—E)7、《河面上》(e—E—e)8、《回顾》(g—G—g)11、《》(A—a)20、《路标》(g—G—g)21、《旅店》(F—f—F)22、《勇气》(g—G—g),有效地配合了音乐形象、情绪的转换变化。以下为其中两例:

第5首《菩提树》,开始是在E大调上进行,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随后音乐转向同主音小调e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暗示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生活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调,描写流浪汉虽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热切盼望能得到宁静的归宿。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5

一、交流平台。

琳琳:我发现,童话充满着____________,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

情发生,如《宝葫芦的秘密》,有了宝葫芦,人们想要什么

就有什么。

文文:我能感受到,通话中的主人公大都拥有____________,还能

感受到人物_________________,如《海的女儿》里的小人

鱼,为了保护心爱的王子,自己的身体竟然化作了泡沫!这

既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又让人为她的善良感动。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个字怎么写?我忘记了。

任岁月潺潺流淌,不能忘怀的,始终是老师深情的目光。

辨析:“忘记”和“忘怀”是一组(

)词。“忘记”强调的

是(

);而“忘怀”强调的是(

)。

A.与某个值得尊重的人有关的事情比较难忘

B.经历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记忆中

2.选词填空。

赞美

称赞

(1)老师和同学们都(

)李强的毛笔字写得好。

(2)在赛诗会上,同学们高声朗诵(

)祖国的诗篇。

3.读一读,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完成练习。

①雪用他的白色大衣覆盖着青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

他们还请来北风同住。北风身上裹着皮衣,整天在花园里呼

啸着。

②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

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③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不一会儿,地

上、树上、屋顶上就积满了厚厚软软的白雪。

(1)第①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冬

天_____________并存的现象。

(2)第②段话写了动物______的方式,从______(正面 侧面)

突出了冬天天气冷、食物少的特点。

(3)第③段话描写了冬天________,________(直接

间接)

表现了冬天寒冷的特点。

(4)这三段话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上面的描写方法,写一写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日积月累。

1.少年不知勤学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读十日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迈步总不迟。

4.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

一、奇妙的想象 非凡的能力 示例:能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1.近义 B A

2.(1)称赞 (2)赞美

3.(1)拟人 北风

(2)过冬 侧面

(3)寒冷 直接

(4)冬天冷的特点

4.示例: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你瞧,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谷子笑弯了腰,大豆被风吹得乐出了声。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6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上一篇蒹葭赏析

下一篇三月桃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