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目标范例6篇

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1

“十一五”规划《建议》勾勒出的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实际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村容整洁”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比较差,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要解决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决,如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有的需要逐步解决;有的可能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现在首先要筛选整治的重点内容,如村庄内部道路、村庄供水设施、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古村落与古建筑的保护等。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45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255元。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总体上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往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1,绝对收入差距为7238元。相当一部分农村存在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困难。比如,全国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三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现在,结合“三农”工作实际,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个方面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要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五亿吨左右。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服务与农村流通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和加强,各类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渠道包括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完善增收减负政策。要重点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末,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以上。

改善农村面貌,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力争到201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实现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农业劳动力转移4500万人的目标;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努力保证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已有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机构,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综合改革力度。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模式,已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并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重点

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部署。其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按照《决定》的要求,今后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期间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有关精神,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建设重点:

(一)发展现代农业

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结构,夯实基础,促进生产。借鉴国内外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恢复性增长,粮食供需矛盾已大大缓解,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但是,我国粮食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2005年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约为234亿斤。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人口增长,我国2010年国内粮食总需求将超过一万亿斤。从长远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增加粮农收入。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继续推动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术,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进村入户。

第三,提高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化水平。实行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要措施,也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今后,各级政府随着财力的增强,对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应给予适当补贴并加强技术指导;农业的设施化,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和防洪排涝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旱涝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现代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等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有机结合的设施农业,既可解决蔬菜、水果、禽蛋等农产品供应淡季不淡的问题,也能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帮助农民致富。

第四,提高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中,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是稳定产销联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关键。要通过建设和改造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商贸企业、物资公司等投资主体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措施,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此外,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存在市场和自然等方面的多种风险,通过延长其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减小风险,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并通过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建设投入方面,“十一五”期间重点集中于对国家有重大影响和一些群众要求迫切,效果好、见效快的工程,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动物防疫体系、旱作节水农业、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气象设施等。

(二)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大量事实说明,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等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需要,欲富口袋,先富脑袋。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扶持范围,在校舍、师资、经费等方面,为农村儿童提高受教育水平,尽力创造与城市平等的条件。二是要面向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务工、务农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更多地培养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三是通过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等,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给农民以智力支持。

由于我国农民数量众多,尽管国家用于“三农”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国家财力还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在增强其大脑和双手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增强其投入能力和投入效果,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必须高度重视。

(三)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积极改善水、路、气、电等乡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注重及时改善医疗、卫生、通信、文化等设施与服务水平。

对于“水、气、路、电”等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重点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今后五年,国家计划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将增加30万公里,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使4亿农民受益,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将达到31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大部分通沥青或水泥路;2006~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300万户,到2010年全国达到4000万户;在完善农村电网、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今后五年解决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农村的医疗问题同教育问题一样,都是目前在农村涉及面广、程度深、受关注多的重点问题。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保证农民以高素质的智力、体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尽快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严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此外,国家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和“五保户”供养工作,解决好偏远山区和受灾农民的温饱等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强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要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有序加强村庄和小城镇的环境治理和改造,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国家将重点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等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扩大草原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范围。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循环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垃圾集中和无害化处理、给排水设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国家各级政府将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将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沼气,并鼓励农民将农村户用沼气与改厨、改厕、改圈一并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房前屋后院内的环境。

同时,各地要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与有效途径,在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开展新社区建设,进行空心村整理,保持有特色的农村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新与好统一起来,把速度与质量统一起来,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3

关键词:目标定位;乡风文明;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138-04

作者:田茂军,吉首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湘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吉首,4160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一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这一宏伟的工程中把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为发挥地方优势,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发展目标来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各方面,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总体目标,也是未来农村的一幅美好蓝图。具体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有新提高,民风易俗要有新风尚,乡村面貌要有新变化,乡村管理要有新机制。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不能放松。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标。按照小康目标,农村生活宽裕是实现农村居民收入高低的标准。目前,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环境和生活质量比过去有较大改善,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较低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使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生活宽裕,首先要开辟农民的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富余的财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农村经济全面提升的一个基本要求。农民过去追求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人们追求的是“环境像花园,日子像乐园”。也就是说要尽快创造条件争取人人过得好。因此,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湘西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都是贫困地区,人均GDP位于湖南省倒数第一。另外,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硬件设施特别令人忧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必须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电网、饮水安全、学前及小学教育用房等。还要加大对村级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水,走上顺畅的路,用上省钱而又有保障的电。

(三)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要求。建设文明的乡村,满足农民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文明的乡风,首先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改变旧风俗,塑造新风貌。新农村建设要把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的主要要求。风俗是一个地方群众集体创造并传承的生活方式,它具有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功能性,风俗的形成是经过上千上百年的历史,风俗的内容又是传统与落后相混淆,科学与愚昧相交融。移风易俗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载体来反对不良习气在农村的蔓延。在具体内容上,要重视发挥教育、舆论功能,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去下功夫,教育农民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树立民主、法制、讲公德的现代文明道德。要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相信现代医学,反对封建迷信。

此外,要建设平安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型的社会,建设新农村必须保障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稳定感和安全感。目前,各种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不安定因素还客观存在,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乡村治安混乱,农民群众对社会安全有意见,我们要加强“平安乡村”建设,让大多数农民满意。

(四)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拥有新住房、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这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不是简单的村镇建设和村貌整洁。一方面,要全面整治乡村环境,把房子盖得漂亮一点,道路修得宽一点、直一点,树、草多种一点和规范一点,力争村村通电、通公路到组,通广播到户。另一方面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更多的是要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保护能源洁净,饮水安全,环境卫生,既要建设整齐清洁美观的村庄,又要保持秀美的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拥有清新的山水、洁净的空气,宜农、宜工、宜居,使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

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就是大多数村里的垃圾没有处理,造成白色污染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其危害性还没有认识到。

(五)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实行一事一议制度。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目前,农民对民主关注的层次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选村 干部,更多的是关心乡干部和人大代表的选举,关心乡、村两级的重大决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民主自治的水平,提高农民参与管理的层次,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真正给农民平等的权利,让农民当家作主,切实推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湘西农村基层有的在做“三公开,四公布”,重点是要将财务工作公开,有效果,要推广,要提倡,要让农民群众满意。

二、建设乡风文明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乡风文明,主要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成为更多农民的行为准则,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现实需求。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纯朴的乡风,和睦的乡情,友善的邻里,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常常可以协调解决许多法律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讲的人情大于法制。今天讲法制,但是也要讲人情,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这是有原则的人情,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谐、淳朴、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对于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把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是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农民思想脉搏,创新农民思想教育方法,因地制宜地搞好乡风文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广大农村阵地,教育引导农民在思想上树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基本面貌。

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没有一条既成的道路,各地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本地的建设途径。作为民俗方面的研究,应该关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为之提供智力服务和研究成果。这里提供讨论的是一些基本原则:

(一)乡风文明建设与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结合起来。

民族文化是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文化,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可以将它们转化为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因此可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搞民俗旅游,搞乡村农家乐,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样,促进农民增收。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因户、因人制宜,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可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组一色。湘西的花垣县老寨村,村干部以苗族刺绣为突破口,组织村民进行传统刺绣的开发,产品走向市场,有的还出口国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凤凰县的勾良村、老洞村、老家寨、苗人谷等十余个村,结合本地丰富的苗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旅游,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经济搞活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村容整洁了,牛屎不见了;乡风文明了,群众满意了。

(二)乡风文明建设与本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发展规划是近期与远期目标,是行动的具体指南。规划是发展的前提。目前在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也影响可持续性发展。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把专家请下来,把外地经验学回来,把村里能人请出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规划是总体发展,是明确目标,不能乱来。也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影响村里的发展。规划要分几个方面,经济的指标,住房的指标,文化、教育的指标,包括移风易俗的要求等等。目前农村里最缺少的是这一块。目前有不少大学生作为政府选拔的村官,进入农村,他们作为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发挥特长,在制定发展乡村的规划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活动开展结合起来。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活动才有活力。光有思路而不做也不行,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结合我们在湘西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乡风文明在建设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抓好“文明细胞”的建设。即评“三户”(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强“三会”(村委两会、科普专业协会或计划生育协会、红自理事会)、设“三室”(学习会议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建“三站”(广播站、计生站、合作医疗站)、成立“三队”(突发事件抢险队、义务助耕队、文娱宣传队)等创建活动。可以抓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亮点,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搞好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村镇互动,实现整体推进。

湘西一些地方的做法是从本地的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入手。除举办常规的一般节日活动外,多结合本土民俗实际,由政府出面组织和举办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和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比如苗族的百狮会、四月八、赶秋,土家族的摆手节、毛古斯、土家调年、六月六等等。搞得比较成功的有花垣县的赶秋节和太阳会,有德夯的苗族鼓舞大赛和鼓王评选,有龙山县靛房的土家族摆手节和永顺县王村的毛古斯节。

三、建设乡风文明应注意的几个重点和难点

(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引导是关键,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值得很好的借鉴,他们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宣传、教育和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励和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精神,不依赖政府,不等待观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新农村。二是要倾听农民的呼声,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中该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在农民想不通时多宣传,在农民不同意时不强制,在农民看不清时先示范,在农民积极性高涨时多扶持,让农民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民主政治的主人、乡风文明的主角、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二)改变观念,强化教育。

乡风文明,难在教育,难在观念的更新和转变。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上,要通过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宣传城乡协调发展给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惠及农民、惠及农村家庭利民工程,进而从思想上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目前政府在农村中推广沼气灶,改厕改灶,但是遇到不少困难,群众参与的热情度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群众 的观念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新事物。部分群众认为沼气池经过发酵的粪减少了肥力,所以不愿意做沼气池。

(三)突出重点,活动创新。

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实活动内涵,扩大活动影响,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群众吸引到乡风文明的创建中来。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吉首大学的优势,举办各级培训班,开办农村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等文化培训学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民技术员等培训,以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上网、闯市场,培育和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努力使巨大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五好文明家庭”、“美德在农家”、“星级文明户”、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和谐家庭等活动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模范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推动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精神文化环境;要倡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新风尚,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养成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促进生产生活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四)持之以恒,形成机制。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4

论文摘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农民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目标。开发农村 人力 资源 、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育 投资 和健康投资在内的、旨在提高 人口 素质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优先路径选择。 公共 财政应重点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解决 农业 问题为中心,首先投资于农业,如补贴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目标是让农民增收,目的是启动农村消费 市场 ,形成内需拉动型的 经济 发展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解决农村问题为中心,首先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 文化 建设等,改善人居 环境 ,把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目标是让农民安居,目的是打造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基础。笔者则认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以促进农民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首先投资到关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只有这样,农业、农村问题才能根本解决,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才有可能。

一、农民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目标

可见,农民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收入问题,而是以收入、就业、教育、健康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问题,实质是农民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阿马蒂亚·森认为,追求发展的目标应该是能力而不是收入的提高。虽然能力和收入会随着个人年龄、性别、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但能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失去获取收入的可能性,进而失去将收入转换为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 马克思主义 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建设的价值目标和现实行动。为了13亿中国人的福祉,新一届政府勾画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之路。在此背景下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拉动内需的权宜之计,也不是保持农村稳定的无奈之举,而是推动农民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旨在改善亿万农民生存和发展状况、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发展农业生产、进行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但如果农民得不到发展,即使修了路、建了房,新农村迟早还会变为旧农村;即使脱了贫,还会返贫。近现代长达百年的乡村建设经验与教训说明,如果没有对农民发展权利的尊重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仅靠直接的物质投入,并不能使贫穷消亡、落后根除,难以使农民走上自信、自立和自我组织的发展道路。只有农民自身发展了,他们才会有信心去应对 工业 化、城市化、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才有可持续性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由传统向现代的 历史 性转变,没有为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而对农民的人力资源投资,新农村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很可能遭遇严重挫折。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以人为本,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促进农民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创造农民发展条件、完善农民发展保障为中心。

二、投资于农民的教育与健康:新农村建设的优先路径选择

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能力提升,包括了多方面的含义:一是健康长寿的能力;二是获得文化、技术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三是摆脱贫困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⑤人的发展能力主要是由教育、健康、技能培训等决定。教育赋予人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健康的心灵和人格,是人得以发展的动力。健康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内容,是人得以发展的源泉。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标志着良好的生活质量,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应该以人为本,把促进农民的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首要任务。

投资于农民人力资源的社会利益远高于对非农民投资的社会收益,而对非农民人力资源投资的私人收益高于对农民投资的私人利益。中国农民多年来用自己的创造的农业剩余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为国家繁荣、稳定做出巨大牺牲。现在已经到了回报农民,以人力资源投资“反哺”农村和农民的时候了。国家应创造条件并鼓励非农民特别是城市高收入居民自我人力资源投资,将公共服务投资重点转向农民。

三、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5

昨天我们参观了胶州市马店镇、北关办事处、营海办事处及王家村、陆家村、郭家庄村,他们综合运用把涉农档案信息上网、刻成光盘或复印送到乡村等办法,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这种不等不靠、勇于创新、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精神,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刚才,青岛市档案局等7个单位介绍了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还有北京市档案局等26个单位书面提供了经验材料,相信同志们和我一样,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收获。实践证明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在广阔的农村基层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可以大有作为。

下面我讲两点:

一、当前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实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2008年湖北宜都会议上提出的。当时有些同志不太理解,认为农村有什么可共享的档案信息?更多的同志认为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两年来各地的创造性工作已使这项工作遍地开花并丰收在望。

(一)勇于创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档案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供大家套用,面对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各地档案部门不等不靠,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浙江省政府200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通知》,要求“到2008年年底,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点,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百万农户有信箱’的目标”。省档案局抓住机遇迅即提出实施全省“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并在萧山、嘉善等地试点。到2009年年底,全省已有7488个行政村安装使用了省档案局免费提供的行政村档案管理软件,达到全省农村总数的三分2_--左右。按照这个发展趋势,档案领域的“数字浙江”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完全实现。

广东省档案局通过省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上载自编的《“三农”工作常用文件选编》,同时在该网络上提供《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服务手册》和“农村基层档案管理软件”,供农村基层免费下载使用。东莞、中山、珠海、肇庆、江门等市依托政府网、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等信息平台上载涉农信息,运用网络手段开展“三农”信息查询服务。到2010年7月,全省21个地市开通了档案公众网站,提供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查询。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10360个行政村通过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网站,可查询镇村党务、政务、财务等公共档案信息。

河南省18个地市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中牟县档案局建立“中牟电子文档中心”,实现了档案在线查询、在线归档、在线咨询。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为档案室配齐电脑、扫描仪等硬件设施。2009年县档案局全面启动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门户网站设立了“三农档案查询利用中心”,提供有关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服务的档案信息,实现了开放档案和已公开信息目录的网上查询。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查到本村的有关档案。

重庆市档案局2009年印发《关于启动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在网上开辟“三农档案”专栏,上载本级政府涉及“三农”工作的公开信息和已开放档案目录,逐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目前全市各乡镇基本上都配备有计算机,并且基本上都连通了互联网;各行政村中的绝大多数都配备有计算机,其中部分连通互联网。

2008年大连市政府启动了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市档案局与市民政局加强沟通协调,将村级档案室建设列入《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档案室作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一场九室”建设的一项内容与项目建设同步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市440个村级档案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财政同时为440个村档案室提供了配套资金,统一配置了电脑、打印机、档案管理软件等,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二)争取领导重视和资金支持,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保障

湖北省档案局根据省领导关于信息共享工作的要求,抓住机遇,要求全省档案部门在三年内建成以省电子政务为平台,方便人民群众查阅电子档案和开展远程服务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省档案局与扶贫开发部门联合,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扩大贫困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试点单位。不少部门投入几I-)Y元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为顺利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宜都市委、市政府把档案信息共享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动员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就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共享提出具体要求。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亲自办点,示范推进,推动了共享工作向纵深开展。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及档案信息“村村通”试点工作列入了《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工程项目》。市农委、市民政局与市档案局联合召开了全市新农村档案工作现场会,把农村档案信息“村村通”工程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浙江省档案局就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行政村档案软件的推广人员培训和欠发达地区农村档案规范化建设进行专项补助。各地档案部门也积极争取把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如湖州市落实市财政资金50073"元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杭州市萧山区已累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诸暨市每年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补助农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档案信鼠共享的基础条件,增强了档案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安徽省档案局与省新农办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制定了验收标准,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纳入验收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年底,省档案局、省新农办将根据验收结果,联合表彰验收合格的创建单位。

(三)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济源市档案局通过对涉农档案资源的深入整合,促进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市直各涉农部门、各镇、街道及村(社区)的档案工作均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涉农档案资源得到了全面整合,全市16个镇、街道和市直各涉农部门均建立了公开利用场所,婚姻、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安全饮水、阳光工程、征用土地、农村低保、移民、林权档案实现了目

录数据化;全市有200个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化。

大连市及区县档案馆全面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形成独生子女、婚姻登记、干部安置等民生档案专题目录500多万条,档案全文扫描400多万页,为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基本保障。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南通市网上村村通平台,在网上设置了各村的页面,将公开的档案资料采集、上传、更新。农民上网就能看到各村的信息。

(四)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模式和途径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共享?”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许多基层的同志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形成7"--些比较成熟的做法,用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杭州萧山区档案局积极实施“民生数字档案下乡进村”项目,他们依托政务网建成了县、镇、村三级数字档案室,共建立各类档案电子目录数据170万条,扫描档案150万页,已有21个镇街33个行政村和社区开展了档案全文数字化并建立了档案网站,开辟了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青岛胶州市档案局组织人力物力把各级政府制定的惠农政策及市各职能部门制定的配套措施3000余份已公开现行文件制成政府信息资源库,刻录光盘3000多张,向全市811个行政村免--费发放。这些文件内容涉及教育、卫生、医疗保险、土地承包、林权改革、粮农补贴、金融信贷等40多个类别,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档案的查阅使用需求。

沈阳市依托农业科技信息网,一方面在区县成立农业信息中心,开通农业信息网站,形成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农户可以网上查询档案部门的国家有关涉农政策。另一方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行档案、信息、图书、资料一体化管理体制。目前,全市共建成10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这种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成为沈阳市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新尝试,也成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新突破。此外,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平台,把“三农”可公开信息、已公开现行文件、村务公开信息、已开放档案目录、家庭档案知识等通过网络共享,让广大农民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

四川攀枝花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从2009年以来,乡(镇)形成的文件已全部实现全文挂接,并开始建立和完善知青、婚姻、失地农民安置、土地征用、第二轮土地延包等专门档案数据库,村民在各乡(镇)的利用大厅就可以查到相关信息,对其中利用率高的婚姻、土地承包等档案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处理,逐步实现了查阅打印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档案查准率,为解决农民各种问题服务。

重庆北碚区档案局依托区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网,开辟服务“三农”档案信息专栏,以镇、村网点在线阅览平台建设为重点,截至2010年5月底,已建成开通107个村级网点,初步实现在线查阅“三农档案”的目标。同时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进行立卷归档,使乡(镇)档案工作也在网络环境下操作、管理并提供档案利用。米易县每年在乡(镇)、村两级按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要求归档完毕后,将全部数据集中到乡(镇),再由乡(镇)进行处理后,将各村数据与本乡(镇)数据一并刻录成光盘下发各村,供各村在单机上查阅使用,部分实现档案信息的初级共享。

(五)为维护农民权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信息共享的根本目的是方便广大农民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四川新津县档案局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协作配合,利用覆盖全县的光纤网络及设备设施,对全县公众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政务信息,特别是对民生民情档案的需要。目前,新津县所辖村(社区)已有3000多人通过电子政务网在村(社区)查阅到所需档案信息。2010年4月12日,新津县花桥镇村民赵兵、王冬梅在花桥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网查到了自己的婚姻档案,为其购房提供了有效的凭证。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档案馆自建馆以来,有15JTA次通过网络点击该馆的网上档案信息;塘厦镇所辖村近三年来通过利用公共档案信息,解决争议纠纷647起。重庆丰都县都督乡把本乡资源等情况到网上,该县一家公司从网上看到后,经实地考察,2009年进驻该乡,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解决了lOO多名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户直接创收100多万元。2008年10月,江西南城县徐家乡湖东村村民因山林界线不明,阻止鹰瑞高速公路施工,有关部门通过县档案馆的数据库,查到该村山林权证,很快解决了纠纷。天津北辰区沙庄子村一农户油菜忽生怪病,他通过村里的网登录“村村通”三农档案专栏,找到病因,并按网上的方法救治,使菜顺利上市。安徽霍山县档案局全面整合茶叶质量安全档案信息,建立了霍山县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档案信息查询系统。消费者在购买霍山黄芽茶叶时,只要登录霍山档案方志网,输入产品外包装上的26位追溯码,即可知道该产品从种植、采摘、收购、鲜叶检验、初加工、精加工、成品检验、内包装、外包装、销售等全过程的所有信息,实现了“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提高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六)加大培训力度,打遣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层队伍

宁波市镇海区档案局以编写软件指南、上机操作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全面推广村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使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还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加强电子文件、多媒体文件的收集力度并对纸质档案进行全文扫描,指导他们进行电子文件的系统整理、安全备份,为以后村级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打好了基础。

黑龙江克山县古北乡政府为提高基层档案员素质,召集各行政村的档案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每个行政村的档案员都上机演示,做到学会为止。

河南济源市档案局开发了《档案管理电子平台》管理软件,在全市推广使用。他们组织了20个试点单位的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并对各镇、街道、市直单位档案人员进行轮训。现在,市直各单位和各镇、街道均配备了计算机,部分单位配备了扫描仪,全市520个村(社区)实现了村村有电脑。

当前,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成效明显的典型单位,但从全国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仍然存在普及率不高、覆盖面不广’档案信息共享深度不够、档案部门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不足,未来工作任重道远。影响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发展主要有四方面因素:一是畏难思想普遍,很多地方不敢去想,不敢去干,二是资金投入制约,使档案信息共享难以形成规模;三是资源整合制约,影响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四是专业人才匮乏,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参差不齐、农民档案信息需求层次多元的新形势,做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需要继续做出更大努力。

二、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这作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也作为全国档案工作的一个亮点来抓,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和实质性进展。具体地说,就是争取在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要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这一目标如能实现,我国的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就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怎么去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呢?关键要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

概括地说,“怎么看”,首先要看清什么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简单地说,就是把涉及“三农”的档案信息,通过各种可行有效的形式,送到农民身边,实现农民利用档案信息不出村的目标。“共享”实际是更大范围、更多人的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是一对一的提供利用,“共享”则是一对多、一对众的提供利用。这是现代档案工作与传统档案工作一个本质性的重要区别。实现“共享”,都有些什么可行有效的形式呢?目前各地已经做的,至少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网络形式,也就是在已经通有各种网络的地区,档案部门把涉农档案信息上传到网上,农民和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利用。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形式,可说是最广泛的共享。第二种是电脑加光盘的形式,也就是在网络没有覆盖的地区,档案部门把涉农档案信息刻成光盘,送到有电脑的乡、村档案室或其他公共场所,农民可以在电脑上看光盘中的档案信息。第三种是纸质复印形式,也就是在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的地区,档案部门把涉农档案信息编印成册,送到农村档案室、文化室、农家书屋等,让农民利用。当然在网、盘、书这三种形式以外,有些地方还创造了其他的形式,如运用电子触摸屏或广告屏、运用电视滚动字幕、运用手机等档案目录等信息。但不管哪种形式,只要把档案信息主要是涉农档案信息送到农民身边了'农民能在本村方便地利用到档案信息,享受到档案信息的便利了,都可以叫实现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并不是说只有运用最先进的网络形式才算,别的形式就不算。只有这样认识,我们才能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地推进农村档案信息共享。

“怎么看”还要看清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重点。第一要看清需要共享的档案信息内容的重点,那就是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主要是三部分,一是各级特别是本县市政府及其涉农部门以及各个乡镇的有关“三农”的政策性文件;二是关系到农民各方面切身利益的凭证性材料,三是可以帮助农民致富和更好生活的各种知识性、技术性信息。目前需要共享的并不是所有“三农”档案,而主要是这三部分东西。它们主要存在于县级档案馆和县级各涉农部门以及各个乡镇。第二要看清开展这项工作的重点部门。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重点部门是县级档案局馆、县级各涉农部门的档案室、乡镇档案室,其中,县级档案局馆是重中之重的关键部门。为数众多、处于最基层的村级档案室,由于其档案就在本村,其他村的人很少利用,所以,即使他们的档案暂时不上网、不扫描,也不太影响农村档案信息的共享。作为农村档案信息的落脚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怎么让上级档案部门送到村的档案信息有效地提供给村民利用。等将来条件具备时,村的档案再扫描上网。

所谓“怎么干”,首先要弄清本县市乡镇和村目前有没有通各种网络,大约有多少地方有电脑,从而根据这种县情,确定干的方向或形式。已通有各种网络的可选择把相关档案数字化后传到网上;未通网络但已有电脑的可选择把相关档案数字化后刻成光盘再分送到有电脑的乡、村;连电脑也没有的,则可选择把重要档案编印成册,送到农村。其次要重点解决最基本的设备。共享工作的最基本设备是数字化扫描设备,即扫描仪加上电脑,一台(套)约需七八千元,一个县要想启动这项工作,至少也必须有一台(套)扫描设备。如果要刻录光盘或打印,还需再花一两千元,配刻录或打印设备。这些设备有条件的县可以自己解决,条件差的县可以省、地、县三级共同解决,即省级、地级、县级各拿一部分。一台扫描仪如果充分利用,一年至少可扫描二三十万页档案,即使一个县仅有一台,五年下来,扫描数量也较可观了。只要把档案扫描了,数字化了,就既可传到网上,又可刻成光盘,也可打印成册,从而实现共享。第三,要有具体的干法。有条件的县,可让各重点单位分别配备扫描设备,让他们各自扫描自己的,条件差而只有一台设备的,可由县档案局馆集中使用,分头到各重点单位去扫描。扫描中要先扫农民急需的且又是内容可以公开的,扫描后经审核即可传上网或刻光盘、编印成册送到农村。网络或电脑都不必是档案部门专用的,其他部门的也可以,只要在乡镇和村的公共场所就行,档案部门完全可以借助它们为农民提供档案信息共享。

具体地说,究竟“怎么看”、“怎么干”,我们需要做到五个“进一步”。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认识

1.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农村档案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成果,记录了新农村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今后新农村建设必须应用的基础性信息,对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实现村民民主决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但体现在建新房、修新路等农村硬件的改善上,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科技文化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等的互通共享上。因此,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基础性工程,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档案部门要重视,各级领导和涉农部门也更要重视。

2.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广大农民迫切愿望的一项民心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最大愿望是求富裕、求稳定、求发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正是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稳定、推动农业发展的民心工程。过去,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的农民查个档案非常不方便,再要寻求个生产经营信息什么的就更困难了。这主要是我国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档案信息离农民太远。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通过送档案下乡、特别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档案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地在农村档案工作中,要以档案信息共享为核心,以农民一般查档案不出村为目标,把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农村政策文件、政府公开信息、馆藏档案资料等,传到网上或者送到村上,把这个民心工程真正建到农民心中。

3.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农村档案工作新方向的一项带动性工程。农村档案工作的未来方向是什么?新农村建设

档案工作与过去传统的农村档案工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档案信息共享。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覆盖了档案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业务环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开拓了农村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反映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面貌,对档案工作的标准、规范以及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编目利用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将促进农村档案工作跨上新台阶,带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是今后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全面带动农村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它是反映农村档案工作新方向的一项带动性工程。

4.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将把我国档案工作全面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主要的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这方面。这几年,我们党和国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要如此,档案事业发展也要如此。农村是我国区域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没有农村档案信息的共享,就没有全国的档案信息共享。进入新世纪以来,跟随世界信息革命的脚步,我国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以促进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仅仅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了农村这一块依然不能根本改变我国同发达国家档案工作水平的差距。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能够弥补农村档案工作在国家整体档案事业发展中的“短板”缺陷,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将把我国的档案工作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各级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必须破除畏难思想。“最大的畏惧是畏惧本身”。凡事不怕难,而怕“怕难”。当前,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最大的困难不在别处,而在于我们一些同志的畏难思想。有的人认为本地区没钱、没设备,搞不了共享,有的人认为本地农民没需求,没必要搞共享。实际上,从现在一些已经搞起来的地方的实践看,开展这项工作并不太难,关键是想不想去做。只要真正想做,没有条件也能创造出条件去做。比如:有些档案部门自己没有网络,他们主动借船出海,利用别的系统在农村已建的网络去上传档案信息;有些本地区没有任何网络,他们把农村档案信息刻成光盘或者选编成册,送到各个乡村。美国现在实施一个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阅读的项目,名称叫“为了站得更高”。我们实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也可以说是为了让几亿农民站得更高,让他们像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享用档案信息。只要我们能站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这件事的意义,带着对农民的感情去做这件事,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积极动手去做这件事,直到完全做成这件事。我个人也是带着对农民的感情来推动这件事的,因为我出身子农民,当过农民。我曾说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国的广大农民利用档案不出村,便利地共享档案信息,共享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成果。我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地实现这一愿望。昨天我们在胶州市北关办事处,看到他们提出的一种干事的精神,叫“盯上、靠上、上,豁上、拼上”。各级档案部门都要用这“五上”的精神来干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这件事。

(二)要进一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1.争取领导和有关单位在政策、资金、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利国利民、顺应人心的工程,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各地政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把档案部门纳入当地的信息化工作小组,参与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同步发展。配套应用,为档案部门解决档案数字化所需的基本的设备购置资金。档案部门还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的电子网络、服务网点、公用设施等,开展档案信息共享。

2.争取各涉农单位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许多涉农单位把涉农档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内容和考核范围,有的部门还主动联合档案部门共同部署工作、共同协调行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民政、林业等主要涉农部门都曾主动联系档案部门,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各涉农部门的支持,同他们齐抓共管,互相联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要争取同他们共同部署这件事,各涉农部门分工负责,分头按照档案部门的统一标准,把本部门的涉农档案数字化,由档案部门加以整合,实现共享。

(三)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档案信息共享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定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各涉农单位的档案工作。县级党委政府及其各涉农部门的档案,直接涉及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是农村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部位。档案部门要加强对这些部门档案工作的制度建设和业务指导,重点联系农业、林业、民政、公安、社保、土地、水利、卫生、教育等主要涉农部门,帮助并督促他们把大量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归档,收集齐全,并尽快予以数字化后及时向档案馆移交并提供数字化信息。当涉农部门进行撤并改革时,档案部门要加强督察,防止档案因机构变动而流失,保证档案资源齐全完整。

乡镇档案室是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的主阵地,加强这一阵地是做好农村基层档案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加强乡镇档案室的建设,并不断扩大其档案来源,赋予其档案信息整合的管理权限,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成立乡镇档案馆。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档案馆同时也是东莞市档案馆的分馆,既整合了全镇的档案资源,同时也成为东莞市档案馆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还有一些地方对保管条件差的村实行“村档镇管”,也有利于农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安全。要创新乡镇档案管理机制,强化档案队伍,为档案资源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要继续推进行政村建档工作,不断提高村级建档水平,强化各项硬件和软件建设,把行政村的档案室打造成档案资源建设的基层堡垒。对于村级建档,各地要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来抓,因为这一层的档案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群众的,村级档案如果缺失或损毁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难以弥补。在这方面,大连的经验值得学习。明年,我们准备配合民政部制定村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村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不断修改各涉农部门和乡、村档案室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县、乡镇、行政村要做好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修订各自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特别注意把一些新门类和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各类民生档案纳入归档范围,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逐步建立起覆盖农村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资源体系。一要关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变化,把乡、村所属的各个所、站、办、企以及各种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各个新的工作领域产生的文件以及新型载体文

件纳入归档范围,明确保管期限。二要关注广大农民的各方面利益,把有关民生方面的如:土地、林权、房产、社保、户口,婚姻、医疗、教育、移民、计划生育、粮棉补贴、金融信贷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文件全部纳入归档范围,并延长保管期限。三要突出地方特色,把反映和代表地方特色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以及特色产品、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各级档案部门一定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加强审核,使每一个涉农部门、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都有规范适用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并在今后随着形势的新发展而随时加以修改,不断扩大归档范围,不断丰富档案资源。

3.加强对农村基层归档、建档的指导。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由于人员编制等条件的限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这就要求各级档案部门把基层建档、归档作为业务指导的重点来抓。县级档案局是重点,是主体,负有重要的责任,不但要指导好县级各涉农部门的档案工作,而且要指导好乡、村两级的档案工作,要把重心沉下去,跑乡村,下基层,实地督察指导帮助。县以上各级档案局也要重视农村档案工作这一块,在政策法规标准制定、人员培训、经费投入、设备支持等方面给以倾斜。要本着制度为先、规范为主、实效为重的原则,以档案的齐全完整规范有序为目标,力争在基层建立起制度全面、扎实有效的档案收集整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4.整合各涉农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受到行政管理部门条条和块块的分割,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不系统、不完整。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做好各部门涉农档案信息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要整合县级档案馆和乡镇的档案资源,还要整合县级民政、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社保、公安、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质检等各个涉农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构建尽可能覆盖农村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进行档案目录的整合,也可以进行各种档案副本的整合,还可以进行档案实体的整合,也可以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信息资源互换。

(四)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

有了资源不共享,资源再多也发挥不了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放在农村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在怎么共享上下力气,切实加强共享工作。

1.加快涉农档案专题目录的数字化和上网。从当前经验看,在县一级档案部门建设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最理想。目前全国大部分县级档案局馆都有自己的网站,这个基础很好。档案部门要以此为依托,首先抓紧把馆藏涉农档案的目录数字化并放到网上,同时,还要推动把县级各主要涉农部门和乡镇这一级的涉农档案目录也尽快上网,首先实现涉农档案目录的共享。

2.加快可公开涉农档案的开放审核和数字化及上网。档案共享仅享目录还不行,必须有档案内容的共享,否则不能称作真正的档案信息共享。内容丰富、贴近群众、实用高效是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生命力。为什么有些涉农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时热闹风光,过后就冷冷清清?就是因为它的内容服务没有跟上。档案部门应该吸取这个教训,抓紧开展涉农档案的审核,划分出开放利用和控制利用两部分,并及时把开放部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然后或者上传到网上,或者刻成光盘、编印成册,送到农村。要分出轻重缓急,先搞农民急需的、有用的、可以公开的,如有关涉农政策的,户口管理的,土地、山林、草场、水面承包经营的,房屋建设的,社会保险的,合作医疗的,婚姻的,生育的,教育培训的,就业的,健康的,等等。各级档案部门要把这当作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核心任务、关键任氖重点任务来抓,协同攻坚,加快推进。

3.加快推进各级政府公开信息在农村的网上查询。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各级政府机关近几年的公开信息也就是可公开的红头文件,多数已经上传到网上,各县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同相关部门联系,利用农村已有的各种网络,向农民宣传、指导,帮助他们在网上查询这些政府公开信息,缩短国家现行政策和农民的距离,扩大农民获取档案信息的广度。

4.加大对各种涉农信息的整合并上农村网。除了档案目录、档案、政府公开信息以外,一些其他的信息,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科技知识、健康知识、图书报刊资料、文化娱乐项目等,档案部门也可整合起来,一起传到网上或刻成光盘、编印成册,送到农民身边。总之,凡是农民需要的、喜欢的实用信息,档案部门都可以整合到一起,通过各种办法让农民共享。

5.充分利用现有各种网络和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广泛共享。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网络,好多同志迟迟不干的最大借口也是档案部门没钱建专用网。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善于借鸡下蛋,借梯上房,借船出海,化难为易。据我所知,目前在农村覆盖面比较大的有党委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部门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网、文化部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科技部门的科技网等,各级档案部门要打开思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他们已经建好并在使用的各种网络和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在网上的传送。近年来,有些地区利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这个思路就很好。现在全国已经有将近20个左右的省市建成了这个网,有关省市的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网络。现在有些网上,缺少实用信息,如果我们把农民需要的涉农档案信息上传到他们的网络上,正好可以丰富他们网上的信息量,增强其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他们一定会欢迎。这样,我们档案部门就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办成事,扩大共享成果,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除了利用现成网络外,档案部门还要善于利用其他现有资源,例如:把档案信息光盘或汇编本送到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行政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室等,供农民阅读;在各种公共电子显示屏上打字幕、在电视上打滚动字幕宣传档案信息,在手机上传送档案信息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公共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现代信息平台和现成的网络、站点,来输送上传档案信息,把档案信息送到农民身边。

6.加快乡、村两级档案机构的信息接收终端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省、市、县三级档案部门要合力加强乡、村两级档案机构的电子硬件建设,为其配备电脑等信息接收终端。先做到每个乡档案室有一台电脑,再逐步做到每个村档案室有一台电脑,这样,既便于他们为农民提供阅读电子档案信息服务,又可以对乡、村档案人员开展远距离业务培训,使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成果更加扩大。

7.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档案部门必须采取严密的措施确保信息安全。要围绕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上传档案信息,不宜公开的秘密信息、内部信息、个人隐私等绝不能上网或送去共享。要有专人对共享信息进行审查、检查,绝不允许出现档案失泄密安全事故。要应用先进的软件设置防火墙,

防止系统和网络遭到黑客的攻击。要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8.统一规范县域内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县这一级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主要平台,县域内档案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都要在同一平台上完成,因此必须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格式等。各地在规划之初就要对本地特别是本县域内的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要在使用的软件和技术上统一标准和格式,并尽量采用兼容性强的软件和技术,同时,还要做好与其他单位信息技术平台的衔接,保证相关数据的正常使用。

9.积极开展送档下乡、送光盘下乡等活动。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今后农村档案工作的普遍性工作,不管哪个地区都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网络传输的办法,条件差的地区则可用其他可行的办法。有些地方档案部门开展的送档案信息选编、档案信息光盘和软件到农村给农民,就是一些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的办法,很多地方都能做到。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这也是获取档案信息的有效途径。各地档案部门要积极采用这些好的办法,能用哪种办法就先用它干起来,等条件具备再采用更先进的方法。总之,要不等不靠,有条件的用现代化的办法干,条件暂不具备的用传统的办法干。允许先用传统的办法搞共享,但不允许什么也不干。先干起来,再逐步完善、逐步扩大。

(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1.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档案部门一方面要向各级领导宣传,让他们了解农村档案在发展经济、富民强农、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向群众宣传,特别要宣传农民利用档案信息产生效益的实例,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档案信息是他们增长知识、搞好生产、发家致富、维护权益的重要工具,培养他们利用档案的习惯。

2.落实组织保证。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在组织上的支持,成立以主管领导挂帅的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涉农部门和乡镇的负责同志都要参加。同时,要调集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提供队伍保证。

3.列入“十二五”规划。今年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年,各地也都在研究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各级档案部门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列入本地区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有关专项规划中,并列为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国家档案局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书面建议,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同时,我们已经把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列入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农民不出村就能利用档案的目标。

4.列人工作日程。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当作“十二五”期间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把手要亲自升帐挂帅,加强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实施。要按照这次会议提出的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五年总目标,提出本地区各年度的完成指标,并每年根据这些指标,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分年完成,做到每年都有较大的动作,每年都有新的进展。国家档案局将从明年开始,把各省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进展情况列入每年的督察内容,办法是:每年11月底,各省级档案局向我局书面报告当年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完成情况两方面内容,我局在每年的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通报这些情况。请各省级档案部门积极行动,组织本省各地、县级档案部门分批实施,加强督察,逐步推动。另外,我局还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百家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推动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5.加强人才培训。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新工作。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人才。各级档案部门要运用网上培训、实地培训、送教材培训等各种形式,培训一批人才,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提供人才支持。国家档案局已组织基层档案部门的同志编写了《农村档案人员工作手册》一书,并将发放给基层。明年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提供业务骨干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希望各地继续创造条件为档案信息化锻炼队伍培养人才。

6.扩大试点,全面推进。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发展水平不一,档案信息共享不可―刀切。一定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试行不同的共享方法。试点取得经验后,立即在同类地区推广扩大战果。各省、区、市要依托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果,努力打造实用、简洁和规范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软件,并把这些成果送到各个试点的市县和乡镇。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都要建立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联系点,经常到点上去看看,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路。以后我和国家档案局的其他同志要到你们的点上去学习并把你们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6

1.高度重视,科学实施

一是科学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产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活宽裕的体现,作为乡风文明的亮点,作为村容整洁的手段,作为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突出抓好。二是加强领导。从市委、市政府到县(市、区)党委、政府,都建立了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个班子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等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每年两次组织检查指导和现场办公。三年来,市、县两级领导深入县、乡、村开展调查和指导工作500多人(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00多个,为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示范带动。确定了“以点连线、以线成面;三线一环、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确定113个村做为第一批省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示范村,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到今年末,113个示范村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村验收标准。目前,在示范村带动下,全市986个行政村已全部达到“四清、四改、两化”标准,151个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标兵村,283个村被评为先进村。四是重点突破。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清洁文明提升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工程”、“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联乡包村整体推进工程”。三年来,围绕农村环境建设,全市共投入资金10.45亿元,新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4680个。新建水泥路635.48公里、边沟964.2公里、围墙54万延长米、绿化美化15万平方米、沼气池7467个。

2.强化措施,强力推进

2.1制定标准,强化评比 为落实工作目标和标准,科学评比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规定了达标村、先进村、标兵村和标杆村四类村标准,各县(市、区)以此为标准开展建设。市政府把农村环境建设纳入与县(市、区)政府签订的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资金对全市7个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指导单位、帮扶部门、标兵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2完善机制,强化帮扶 为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定了“政府主导、部门包保、社会帮扶、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通化市2010-2012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包保方案》,11名市委常委联系7个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33名市级领导包保省级示范村,124个市直各部门和驻通国省属企事业单位对113个省级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进行包保。同时选择113户优秀企业帮扶113个省级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的良好工作格局。还积极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和在外能人回家乡支援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市、县级领导共协调项目693个,争取资金3.46亿元;包保部门共帮扶项目2370个,到位资金1.19亿元。机关干部和能人援建项目582个,支持资金386.17万元;市、县两级累计筹集奖补资金1.4亿元,带动农民投资投劳折款39.76亿元,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