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范例6篇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范文1

书籍设计的特点

书籍表面看起来是对文字、图像、色彩、素材进行组合而成的,但从策划到书籍的上架销售,要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工作程序,是作者、编辑、设计者(出版社)、纸张公司、制版公司、印刷公司、书店等环环相扣的连贯运作。因而作为书籍设计者来说,了解市场及阅读人群的品位和喜好极其重要。

如今的书籍设计各有千秋,要想使书籍的设计充满美感,拥有秩序美、整体美、和谐美,得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良好理解以及理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书籍。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特殊材料的出现,书籍的设计材料已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除了常用的以纸张为主体的材质外,新型材料也应运而生,加之多种制作工艺的出现,书籍设计已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在各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读者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因而作为设计者对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

书籍设计的五感及设计理念的更新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谈道:“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的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原研哉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认为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部分。他在生活中发现设计,从生活中提炼设计,并把设计运用于生活。

对于书籍设计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视觉传达就可以,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都与视觉有关,而书籍设计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书籍具有五感之美,即书籍的视、听、触、嗅、味的五感。

书籍的设计是对信息的再设计,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过程,是把所有的文字、图形通过再设计的过程组合在一起,即是指各表现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因而我们要对书籍设计有重新的认识,对文字、图形、色彩、素材做重新的配置,体现书籍应有的五感之美。

书籍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和传统文化一样,中国书籍形态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书籍形态史。其实书籍形态的变化和纸张及印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近年来,纸张的生产、品种及印刷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书籍设计的形态却显得有些贫乏,有些单调,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及其同仁在作出理性反省的同时,也开始了书籍形态学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以其独到的设计理念,蕴藉深厚的人文含义,性格鲜明的视觉样式影响并推动着中国书籍界的发展。

影响书籍设计的要素

观念的变革是书籍设计的变革。书籍形态设计的突破取决于对传统狭隘装帧观念的改变,通常来说书籍的设计不外乎外观和内容的设计,书籍形态包含“造型”和“神态”的双重含义。

要把握好书籍的整体设计并非一件容易之事,首先要了解书籍的内容(包括历史背景、环境等相关资料),其次要了解书籍设计的现状及形式,即书籍设计要体现其时代性。而如今的外观设计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封面设计了,它的表现方式融入了很多艺术门类的特征,如包装、展示、建筑、雕塑,等等,而如何体现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特质是作为一个设计者应主动关注的方面。因而形态、材料、版式的重新定义也就成为设计者的应重新审视的问题。不管是所谓的概念书或者是传统书籍都应多去关注书籍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如何把书籍的设计观念运用于设计之中。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设计理念是作为设计者应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适应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更需要设计者做深入细致的探讨钻研与引导,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可以体现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上。

书籍设计案例的分析

2000年4月,原研哉先生曾策划了一个“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的展览,展览上共展出32位日本设计师对日常用品进行重新设计的提案。通过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得以重新审视已经存在的日常用品的设计问题,设计要以实用和社会主体化问题为前提,比如节能、环保等。从原研哉先生所提出的再设计理念到书籍设计的再设计,材料的运用,新兴的印刷工艺手段的运用,不同门类艺术设计的综合介入,都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设计空间。

日本的书籍设计既简洁又丰富,能够突出本土特色,拥有自己的设计风格,而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更是具有前瞻性,能够把东西方的设计思想相互贯通。被誉为日本书籍设计界巨人的杉浦康平,把西方的设计哲学和东方的设计精神及思维相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图形及文字的穿透力很强,即使没有过多的形态变化,依然以传递五感的主题设计贯穿于其设计之中。

我们可以把杉浦康平先生的书籍设计《真知》的外观看做一个立体的造型物,具有四维的空间展示。书籍设计中文字与图形的运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书脊设计处更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把宽厚的书脊部分设计成吸引人的图像橱窗,文字、图形、块面分割的排列组合,书籍的再设计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文的每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字体,在版面设计节奏的形成上格外用心。

目前国内的书籍设计也可谓百花齐放,书籍的开本、材质、版式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很好地把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形态、开本、材料的设计上都有不俗的体现。

书籍的设计除了要注重书籍的眼看、手翻、心读等以外,更多地要注重设计师与读者间的交流与沟通。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说的书籍的视、听、触、嗅、味的五感之美。而五感的体现诸如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信息再构筑活动,这个过程,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组合起来所产生的刺激活动,这种刺激活动在设计者的大脑中进行感觉的再现,即理性与感性的再设计活动过程。

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敬人书籍设计2号》(图2),书籍形态的设计上借鉴了包装设计的元素,不单单是封皮包裹书籍内页的设计,而是给书籍一个独特的空间语言,改变了单一的书籍的形态设计。运用硬壳纸板及模切方式将封面、封底糅合在一起,完成了书籍的整体设计。同时把两种不同的装订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本书的设计之中(图3),丰富了书籍的设计感。书籍的纸张则配合书籍的内容,全书用了多种材质的纸张,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将不同材质的纸张通过合理的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营造出书籍特有的氛围,吕敬人先生则通过这一重新设计与配置将无言的材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将读者和设计者通过整体的设计联系起来,通过书籍的设计把五感充分地展示出来。再次展现了书籍设计的魅力。

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不裁》一书,2007年度获得“世界最美的图书”称号。他的灵感则来源于中国书法中经常使用的毛边纸。把对纸张的设计这一理念完美地展现出来,内页的设计采用中国书法的知白守黑、篆刻的留白等,加强读者在阅读中与文字进行互动营造恰当的语境,传递真实的信息。封面采用普通的牛皮纸为原材料,设计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连成一体。将纸张的朴素与设计的简洁合二为一,书籍的设计通过封面设计及纸张的设计、版面的设计表现出来。

结语

由此可见,书籍的设计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书籍设计的背景了解、设计缘由、内容定位、外观造型进行理性的有秩序的分析,才能使书籍设计所传递的信息表里如一。原本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书籍设计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将文字、图像、材质、素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杉浦康平:《疾风迅雷》,三联书店,2006年版。

书籍设计范文2

书籍设计 版式 节奏

一、节奏的要素

在我们的印象中,节奏应该是专属于或舞蹈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由相近的或相同的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或流动的状态,是运动中都带有某种性的韵律动感。在大中,昼夜交替,四季循环,海浪拍岸,心脏搏动等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木匠锯木、船工划船、运动等等,就会发现他们是怎样有规律地一动一停,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变得轻松自如。可以说,节奏能使从事活动的人和旁观者同样感到愉快。在书籍设计之中,对于节奏不同的把握,我们可以把每一本书都设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读者阅读不在枯燥乏味,而是从节奏表现中积极引导读者,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愉悦,在视觉中,节奏的表现性特征同样与其快慢的感觉有关,只是这种速度快慢的感觉主要是由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间隔来决定的。

书籍的节奏设计并不是单一运用哪一种元素,而是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共同发挥作用。插图、色彩、文字版式、艺术图形以及材料等这些要素的参与,那它们将会成这个乐章的重要音符!从而使节奏富有变换,对于形式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二、书籍整体节奏的多元化表现形态

1.插图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历来对于一本好书的评价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作为装帧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得到相当的重视。《书林清话》中说道:“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应该说,插图和文字是“相依为命”的。合理使用插图,对插图如何配置,也是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过多使用插图或者过少的使用都会对整体的节奏产生影响,大量使用可以会使大调子失去变化,会增强作品的平稳感,节奏变化变弱;少量使用可以影响节奏的形成,让部分元素孤立又往往让节拍产生强对比。

2.色彩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色彩设计是一门学问,人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幅设计作品时,最先被吸引的就是作品的颜色。所以对一本设计成功的书籍来说,色彩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在书籍表现形态中色调的运用和把握是节奏设计的主旋律,它可以影响整个设计作品的方向和艺术风格。色调的对比、协调、平衡等语言都是节奏所形成的重要语言。

3.文字和版式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文字和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它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文字版式设计中节奏感是由疏密、大小、多少、长短、高低、粗细等的变化产生。版式的疏密对比的美必须有聚有散,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形成虚实的节奏感。在排版中如何使它们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变化,有层次,主动活泼,富于节奏美感,这就需要疏密交叉处理得当,在书籍设计中每个页面所出现的疏密关系都不同,那么这种层次分明,互相之间关系明确后,在书籍的翻阅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4.材料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材料是一种语言,设计师选用什么材料会让两本设计风格相同的书籍设计作品大相径庭。材料学对于设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同材料产生的肌理效果可以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这也是其他表现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要把握一本书的基调可能还是要从材料上做文章,这样对于整本书的设计语言表达就用更好的操控性,使节奏表达更趋于灵活。

5.辅助图形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辅助图形也在书籍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起到的是给主调作解释说明的一种补充作用,但其系列化、有组织的应用会形成一定旋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在声乐中“和声”。因此,辅助图形可以让节奏更富有韵味。它是书籍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6.翻阅设计

翻阅设计是由书籍的装订形式所决定引起的,装订形式的不同则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翻阅形态,翻阅形态又可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从而产生节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读者和书籍之间的这种翻阅状态所引起的交流所形成的。

7.书籍整体节奏的形成

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形成是不同元素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每一单元的强弱变化和其他元素相互协调,而形成对比、平衡、律动、舒缓、紧张等不同感受,从而使整体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变化,那么插画、色彩、辅助图形、材料、文字版式、翻阅形态等等这些构成主旋律的基本元素,所以设计师是不可以忽略这些基本设计形态的。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贝尔:《艺术》,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克莱夫·贝尔认为: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那么我们认为节奏设计会是这种有意味典型的艺术形态。我们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装帧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由大至小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符号的节奏、黑白的节奏、形状的节奏,色彩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伊索寓言》的封面设计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色块的张力、明快的曲线,这一切都成为该书封面“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这也是节奏表现的重要手段。 三、 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节奏的表现

吕敬人先生曾经说过:“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

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能够读来有趣,同时能够益,让你赏心悦目的书才是美的书。”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内容和形式与翻阅过程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节奏,才能真正和读者产生互动。吕敬人把这种境界看成是书籍形态设计的至高境界。那么这些都是节奏的表现方式。

《陶瓷》可以看作吕敬人这方面追求的一个代表作。盒函书脊将陶艺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形成本书各卷的识别记号。此记号也渗透于文内、扉页、文字页、隔页、版权页中。全书的设计疏密得当,繁简有致,表现出浓郁的和谐之美和整体性。在每次的设计构想中,吕敬人总是在原著信息的理解基础上,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元素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运用。即使是一个装饰性图形、一个页码或小符号也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了比单体符号更强大的张力,并以此构成视觉节奏的连续性,引导读者以流畅连续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卷帙浩繁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例子。全书14卷均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分编色标、分卷图像、专色标记和内页彩底显示出共性中的个性,整体中的变化,从而使各卷既保持了横向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纵向的连续性,造成了全书视线的有序流动。在借鉴传统和当代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并大胆地实验性创造各种新的视觉样式,采用各类材质,运用各种手法,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对节奏的实验,也是吕敬人设计的一个显著追求。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书籍形态设计中,吕敬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这种节奏性的实验,这使他的书籍形态设计一直保持着创新特征。

书籍设计范文3

关键词:书籍;五感;设计;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99-02

一、引 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2年4月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的调查成果。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年间,数字化阅读率呈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结果同时指出,七成以上的国民仍然偏好纸质读物阅读。更令人惊喜的是,有11.8%的数字阅读接触者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曾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

必须承认电子书对人类的阅读习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纸质书所拥有的那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无法被电子书所取代的。在很大程度上,阅读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一本装帧精美、制作考究的书籍,会给人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不同层面上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而这都是电子书所无法给与的。书籍设计者能否准确地把握上述“五感”,进而在书籍的设计、制作中融会贯通,将对读者在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取舍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正如著名书籍设计家汉斯・彼得・维尔堡指出:“一本书籍的贵重感不仅由它的精神价值,不仅由它讲究的设计,而且也由人们的感觉来表示。”

二、书籍五感的由来

书籍五感最早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提出,他说:“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启始。”即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再简单地为了设计而设计,书籍被设计者从各个角度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质感。在国内,图书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五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实践。正如他在《翻开――当代中国图书设计》中提到:一本书应当是体现和谐对比之美的,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五感之阅读的舞台。

书籍五感理论从最初提出到今天被图书设计界所公认,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关于这一理论的理论研究仍稍显不足,但是在图书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应用,为图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养分。

三、书籍五感的不同体验

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与图书进行交流沟通、产生互动的过程。即,书籍并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信息的载体,更是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方面与读者进行沟通的“有感情的静物”。以下,对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感所带来的不同体验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视感

就外形而言,书籍是印刷后的纸张或者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机六边体。它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以某种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刺激读者的视觉。而这种设计形式早已不是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和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本点的装帧所能涵盖的。

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言:书籍设计应该是包含着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书籍的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设计者从封面、书脊、内文版式等各个方面入手,层层深入,引导读者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习惯。在视觉流的构建中,图书设计者一方面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处理好“虚与实”、“实与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形神结合”,处理好书籍外形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听感

翻书的过程中是会有声音的。杉浦康平先生在《从“装帧”到“图书设计”》一文中提出,“翻动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字典纸的响声是哗啦哗啦的尖声,而中国古代的宣纸如同积雪发出一种微弱的沙沙声。可以发现各种书籍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用书甚至可以演奏出音乐。” 当今时代,各类企业对心理声学均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保时捷汽车的制造商投入了5%的研发成本到新品引擎声的声学设计中。而另一项调查证明,当听到开启弗伦斯堡―比尔森啤酒瓶所发出的“嘭”的一声时,40%的男性都会感到口渴难耐。

翻书的声音同样能够达到类似的效果,书籍设计者完全可以通过对纸张类别、克数、开本、油墨的控制使书本在翻动时发出符合阅读者心理的声音。吕敬人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真正的聆听是心灵能读出书中的声音――作者的心声。书籍设计者真正领悟书籍的内容,进而对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帮助读者达到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倾听作者的心声。

(三)嗅感

书籍是会有气味的,这种气味可能是纸张的气味,也可能是油墨等印刷材料的气味。“书香”的说法自古即有,目前普遍公认的说法是:古人为了防止书籍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芸香草放在书籍的间隙中。久而久之,当书的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但是,这种独特的香味是否给读者带来了某种特殊的阅读体验,进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化学的芳香分子能够唤起人类大脑的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嗅觉器官鼻子和大脑海马区的共同作用。随着印刷工艺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印刷油墨中会添加安全的芳香剂,制成芳香油墨,这样印刷出来的书籍会发出有不同的香味,可供选择的香味有水果、花草、食品等。目前,在儿童书籍的印刷中,上述芳香油墨得到了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但是,在除了上述书香气外,在书中还有另外一种需要读者去用心感受的香气。也就是说,完美的书籍设计和内容转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气味,向读者传递。这种气味使读者超越了上述可以描述的香气,达到了精神世界的更高一个层次,使读者得到了更大的精神满足。

(四)触感

触觉是人体除了视觉外,第二敏锐的感觉。读者的触觉被书的大小、轻重、材料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着。材料的使用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它是书籍物质形态的承载体,并以自身的质感表达出强烈的倾向性,诱导读者对图书产生深刻的印象。

当今时代,随着印刷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印刷材料的更新换代,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书籍设计中去,UV、覆膜、烫印、磨砂、镂空等等,可谓是日新月异。在书籍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材料与工艺技术的美感,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给读者以最美好的触觉体验。当然,激发读者触觉的最高境界决不仅仅是读者拿在手中的书籍的感觉,它更是一种印象与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联想,并产生共鸣。

(五)味觉

按照欧美完形心理学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个知觉体验的产生,可以直接导致其他的知觉体验。就如看见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嗅到菜肴所散发出的气味时,食客即使没有真正去品尝,也会在心理上对菜肴的味觉做出判断和感受。具体到书本的设计来说,读者在体验上述四感的过程,同样可以在味觉上产生相关的反映。

但是,这里的味觉更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一种品位感。它既是对书中内容的品味,也是对书籍设计理念的品味,品味书籍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等等不同的精神元素。正如杉浦康平先生所言“多元与凝聚,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都不要独舍一端,明白融合的要义,而产生出更具涵义的艺术张力”。一本好书,一定是在上述四感的基础上,升华到让心灵得到陶冶的“品味”的雅境。

四、书籍五感与纸质书的发展前景

显然,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感对书籍设计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图书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偏概全,对其中的“某几感”给与了过高的关注,而忽视了“书籍五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随着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的不断提升,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将是书籍设计者所关注的核心。

不可否认,当今时代,人类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电子阅读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但是,书籍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方面给人类带来的愉悦体验,并不是电子书所能够给与的。只要书籍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创新,坚持从书籍内容出发,就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心理的好书,发挥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但是,那些仅有好的材料和工艺,但缺乏整体设计构想的书籍,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其四者,才能为良。”

参考文献:

[1] 李婕.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2011(6).

[2] 黄彦.多元化阅读格局下的纸质书籍设计的策略[J].中国出版,2012(12).

[3] 刘高磊等.汉字字体的演变与印刷术的发展[J].美与时代(中),2010(8).

[4] 潘群.书籍装帧设计美感建构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J].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评选最佳论文,2011.

书籍设计范文4

帮助。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书籍的数字化发展,传统文字逐渐被数字化的0、1所代替,电子屏幕逐渐成为主要的显示书籍内容在载体,人们的阅读习惯被极大地改变,据统计我国人群的数字化阅读率极大的提高,传统阅读方式逐渐缩小。电子书作为一种后现代化的阅读模式以超文本代替纸本为主要载体,与传统阅读模式相比,阅读快捷、信息广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然而我国在电子书籍的设计方面却存在很大的缺陷,发展十分落后,本文主要研究电子书籍的设计形式,先简单分析电子书籍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书籍与设计形式概述

1.电子书籍特点

电子书籍相对于传统书籍而言具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电子书籍传输信息具有高效性,电子书籍到达读者手中后几乎没有任何的时间差和时域的差别,而且随着以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这种传播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化,覆盖到的人群越来越多。相对于传统书籍形式而言,电子书籍的传播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从传播成本上来说,电子书籍的传播明显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与传统书籍相比较,电子书籍在传输中可以增加图片和视频,因此传播更加具有趣味性。

电子书籍的传输信息具有时效性,满足了人们追求信息真是的需求,从传播真实性来看,文字相较于图片而言,明显具有更加强的直观性,相对于文字的传播而言,视频能够使信息在现。从商业价值来说可以想象得到随着电子书籍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在人群中的使用率,电子书籍具有非常强大的商业价值。目前电子书籍很多都是免费的,但是作为商品而言,其本身具有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市面上的大量免费电子书本身并没有经过编辑和校对,因此常出现错字等现象,打击读者的兴趣,相信只要使电子书籍满足读者的需要,必然会刺激电子书籍产业的发展。

2.电子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书籍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其发展时间还比较段,因此在电子书籍的设计中有很多元素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或者设计,在电子书籍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粗放、缺乏艺术性以及优点表现不出来的现象,电子书籍通过屏幕的放大导致这种缺陷更加具有明显性,电子书籍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首先电子书籍的设计出现设计零散的问题,电子书籍的组成元素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超链接以及互动等元素,包含大量的信息,这些元素若是没有很好得整合在一起必然会导致电子书的整体内涵下降,终将成为会被代替的单组作品形式。如一些文摘等的电子书封面的设计没有添加目录和链接,在视觉上导致这个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对读者来说缺乏引导作者。又如一些电子书籍的内容往往不相关,内容多属于一种单独的作品形式,作品之间缺乏连续性,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编辑人员不认真工作,导致板面出现问题。在电子书的设计中有时会包含有各种视频以及游戏等多媒体元素,在设计中这些元素的添加没有依照电子书的整体风格进行添加,因此读者的视觉很容易分散,显得过于突兀。

其次电子书籍在设计中出现很大的视觉无序性,在电子书的设计中很多都是没有版面规划,也不存在视觉引导,多种元素混合在一起,导致患者找不到目标而放弃阅读。如电子书籍的纸张变化需要通过文字和图片显示出来,若是变化的时间过长,而内容过少,必然会使读者的思维停滞,影响阅读质量。设计师若是不把文字以及图片等有效整合,对于长篇文章而言,很有可能失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如在设计中长篇文章的翻阅设计采取简单的菜单方式阅读,增加了操作程序,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大减小。

最后电子书的设计很多都是简单的复制,尤其是一些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籍,向PDF、txt以及Doc等格式的文件需要读者操作键盘捉着鼠标等实现翻页,虽然在设计中添加了一些元素,是文字能够改变形式,背景也能发生改变,但是整篇文章可以说没有采用一些多媒体等元素,缺乏人机互动的平台,仅仅是实体书籍的电子化形式,与实体书籍相比,没有太大的优越性。造成电子书籍设计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对电子书的认识不够,其次电子书的设计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人士,本身并不存在很强的创作能力,最后设计人员在设计电子书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书籍等的限制,无法突出电子书籍的影响。

电子书籍设计形式

电子书籍的世界同传统印刷书籍相同也需要经过栏目创意、素材加工以及版面设计等阶段,传统书籍的设计仅仅包括了文本、板面以及封面等的设计,电子书籍设计与传统书籍设计相比少去了纸张、装订等的过程,在封面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文字设计等方面还具备了新的特点和需求。

1.电子书籍封面的设计

对于电子书籍来说封面同样是吸引读者视觉的重要部分,在设计中已不需要选取材料和印刷工艺等,电子书籍的封面在网络上往往需要下载后才能完全看到,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封面图片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首先封面设计需要好的立意,所谓立意是指封面读者对书籍内容获得理解和感受,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先熟悉书籍的内容、风格以及性质等,提炼与书籍相关的主题,使利益深化。封面设计需要去表现书籍的主题,还需要突破自身的限制,去联想扩大意境,使读者能够从封面中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艺术的美丽来源于情感,封面设计同样要具有非常强烈的感彩,使景语与情语连接在一起,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封面设计的意境往往需要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完成,封面在设计中不能力考想象思维的规律,同时也不能脱离出书籍的内容凭空去创造意境。电子书籍封面意境的创造需要设计者能够创造出更加具有思想交流的画面。

封面构图的设计是设计者意境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深邃的立意才能通过构图表现出来,封面的构图设计想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意境情感,需要符合以下几点,首先选取合理的平面构图,使整个封面构图的分割能够带来主题清晰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其次从经营位置上来说,我国传统画讲究经营位置和布势等,意思知识一定要处理好对立统一和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画面能够呈现出每一的含义,并使画面的内容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在构图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调和统一,否则必然会影响封面的审美,在设计中和需要注意整体分散的作用,是内容色彩以及形式等完美的集中在构图中。第三封面构图的设计要主次分明,体现出整体设计观念的布局,对此要的内容能简则简,保留下来后作为主要形象的陪衬,突出封面设计的主题。

色彩同样是体现书籍表现意境的重要因素,在封面设计中需要主义色彩的变化。封面意境的主题不仅仅需要形象来进行体现,还需要采取色彩进行搭配,与形象共同构成优美的旋律,在色彩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封面色彩的设计虽然处在从属地位,但必须符合书籍本身的特性,使封面构图显得庄重而不呆板。其次色彩封面设计中需要具有装饰性,注意色彩的色相、名都等的对比,利用颜色之间的调和突出封面主题,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第三色彩设计要具有简约性,现代人们追求的是高效率、高速度的节奏,这些使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色彩的设计也需要跟随这个不发,凝练各种色彩的搭配使用,达到更好的色彩效果。最后封面色彩的设计还需要具有象征意义,为读者的思维带来启迪作用,在设计中使色彩形成没得旋律。

2.电子书籍版式和色彩的设计

对于传统书籍而言,电子书籍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阅读的画面为电脑以及手机等数码工具的视频界面,电子书籍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了传统书籍的文字、色彩等,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动态构成要素等。电子书籍的版式设计往往需要有很多的电子按钮来进行组合形成,主要包括链接按钮、公共关系按钮以及互动式按钮等。其中链接按钮的主要作用是链接出版单位以及链接网站等,公共关系按钮主要是帮助读者更加快捷的实现电子书籍的阅读,互动式按钮是指读者发表评论等的场所。这些所有功能的产生实现都需要借助显示器达到,为给读者留下充足的舒缓空间,在电子书籍的版式设计中应留有空白区域。

同时在电子书籍的设计中,版式设计应该更加得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电子书籍的页面设计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多媒体的设计,需要在页面合适的地方增加第四维空间,为读者带来书籍本身外的乐趣。

在很多人的眼里,为达到吸引人的目的,电子书籍的色彩设计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之传统书籍而言要丰富得多,这是因为新兴的视频媒介赋予了色彩很多新的生命。电子书籍有时需要通过视频等进行传输,通常采取的模式为RGB模式,在每个阶段中指定色彩,并进行和混合会搭配出约1670万种色彩,电子书籍在设计中的色彩选择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视频色彩模式的网页画面多是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一些原因。但是电子书籍不同于单纯网页的设计,首先其信息量要小于网页,因此可以考虑使用色彩进行弥补,另外RGB模式下色彩是通过自然发光来呈现,避免出现读者视觉疲劳的现象。

3.数字化图像和交互式的设计

图像和图像是突出数字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网络中存在很多能够表现的形式,如数字的三维、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以艺术字为例数字化的图像是很抽象的一种形式不仅仅具有传统图像所具有的功能,还具有一些时间特征,不停转换图像元素和位置。同时在电子书籍的设计中,使用群主要是网络上的人群,接受能力强,因此图像的设计为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可以尽量的新颖,或者是采取一定的动态画面等。电子书籍的交换设计通常分为视觉设计师以及程序设计师等,这几种设计师必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视觉设计师整合视觉效果,交互式设计师设计读者的阅读空间等。交互环节是交互设计的核心,在设计中可以为读者设定书友论坛等内容,增加趣味性。

最后在电子书籍的文字设计中文字的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于作品的风格特征,在设计中不仅仅要突出书名的个性色彩,还需要探寻文字的形态特征与组合的关系,设计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文体,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封面的文字设计针对不同风格的书籍需要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如针对儿童电子书而言,文字形式就尽可能的生活活泼,对于古典书籍而言,文字形式需要便显出古风古韵,给人以联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电子书籍的特点和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重点研究电子书籍此设计形式。随着网络化的不断进展,数字化发展模式是书籍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纸质书籍仍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电子书籍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籍的应用,目前电子书籍的设计过于简单粗燥,很多的设计都是充满娱乐性或者缺乏优雅贴切,忽视了书籍所包含的内容和文化本质,在电子书籍的设计中只有不断研究设计存在的弊端,分析技术环境对电子书籍的影响,通过制作案例才能使电子书籍的设计形式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项目编号:133089重庆市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

书籍设计范文5

一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书籍的视觉感受是书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读者对书最重要最直观的感受,读者对书籍的视觉美是从书籍整体上感知的。其视觉感受囊括了书籍的形态设计、书籍材质肌理的选择、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书籍版式的设计。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审美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让这几方面与书籍的内容相符,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在这几方面的设计中,装饰性词汇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环节。一本书设计的整体性,离不开装饰性词汇的准确运用。1装饰性的书籍形态书籍的形态是读者最先看到的,好的书籍设计要做到形式追随内容。纵观历史,书籍的形体由原始的甲骨文到竹简书直到人们开始追求不同的书籍模式,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形式一路发展而来。通过这些书籍的形态不难看出,古人在追求书籍形态的实用性时,也在追求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如蝴蝶装、卷轴装都是通过不同的书籍形式来展现其带给读者的不同装饰风格。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传统的书籍形态的借鉴,这样一般容易引起读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如图3-1所示是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曹雪芹风筝艺术》,设计师赵健想要该书在视觉上能够体现书籍内容的历史感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特在书籍的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线装书传达书籍的古朴和典雅。二是大胆打破书籍常态的形式,在视觉上给读者一种新奇感,如几何立体造型的书籍形态、动物造型的儿童读物等。现代书籍设计的高速发展,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书籍形态的装饰性,越来越多形态的书籍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也促使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发展。2装饰性的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肌理感是艺术体验表现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肌理已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肌理的身影亦闪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将肌理作为艺术语言在书籍设计中应用,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这与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所倡导的“五感”设计相契合。设计师通过肌理能很好地表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展示作品内在的审美潜能,赋予作品更多样的内涵及生命力。无穷的变化、丰富的律动是肌理具有的特质,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提供了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同书籍的不同肌理运用可以反映出不同书籍的风格,肌理的表现手法作为书籍设计的装饰性之一,可以增添书籍的趣味性、增加书籍的独特性、提高书籍的整体品味进而增加书籍的收藏价值。3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古语有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由此可见,封面是书籍的脸面,在书籍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封面设计要与书籍的内容紧密相扣,在对内容的风格、题材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用新颖的创意将其表现出来,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装饰性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封面的装饰性词汇包括装饰性的色彩、装饰性的图案、装饰性的纹理、装饰性的印刷方式等等。通过不同的装饰性词汇,使每一本书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装饰性词汇的运用更使书籍的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真正使“形式”服务于“内容”。如图3-3,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蜗牛慢吞吞》,设计师朱赢椿在封面的设计采用了简洁的设计手法,装饰性的蜗牛及其慢慢爬行的痕迹构成了书籍封面的装饰性图形配以凹印的书名,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安静内敛的,该书利用了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很好地诠释了书籍的主题内容慢慢生活。4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我们也会发现装饰性词汇的身影。有些设计师通过带有装饰色彩的排版方式,使书籍更赋予趣味性和创新性。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多用于绘本、设计类书籍、儿童读物等。现在有的版式设计上负形变成了大面积的空白出现,这些空白成为一种另类的装饰性词汇。留白的装饰手法可以说使读者在其中无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旨在为读者营造一个纯粹的审美境界。朱赢椿用极简的创作手法对《蚁呓》进行设计,通过富于装饰性的大量留白,让书籍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该书的版式用极少的文字配大量的空白,设计者将自己对佛教的感悟体现在大量留白的版式中,将书籍的视觉营造的简洁而有趣,很空阔,留给了读者大量的思考空间(图3-4)。同样是设计师朱赢椿的作品,《设计诗》的排版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设计师根据书中不同诗的内容,为每一首诗都设计了一种独特具有强烈情景感的排版方式,使不同的排版方式服务于不同的诗的内容,给人以跳跃感和空间感,具有韵味的装饰性兼实用性的版式设计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图3-5)

二结语

装饰性词汇出现于石器时代至今已经发展了8000多年。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装饰性词汇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分析了在书籍设计的不同方面中装饰性词汇的形式及作用,通过对书籍设计中装饰性词汇的进一步探讨,更加确定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饰词汇在书籍设计中应用形式将越来越丰富,装饰性词汇对于书籍设计的意义也将愈发重大。

作者:李依桐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书籍设计范文6

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电子书籍的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语言相融合的产物,其在原有的文字、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三维图像、交互设计、flas、音频、视频等动态立体图像表达形式,并通过音频播放功能,把文字信息以声音的形式有效、生动地传递给读者,使书籍真正营造出视、听、嗅、触、味五感于一体的阅读氛围。对于电子书籍教学与传统书籍相比较,对书籍设计如何体现“五感”有一个新的认识。“视”的体现:将传统书籍版式与动态技术结合,动静结合。“听”的体现:在电子书籍中融入听觉元素更好的传达信息的同时,提高了书籍听觉感染力。“触”的体现,从以往传统书籍对材料的触觉提升到以读者与书籍交互性设计和参与性,通过读者对屏幕的触摸或是鼠标的点击、拖动,运用动态图像使读者体会触觉的主动性。“嗅”与“味”的体现,电子书籍无法从食物的方面传达嗅觉,只有间接的从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来刺激读者。总之,在电子书籍的教学中要强调书籍内涵艺术化、设计风格简约化、设计信息多元化、设计服务合理化的原则,贯穿到整个电子书籍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去。

2对电子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尝试

2.1培养模式的改革电子书籍的教学中以综合学科知识运用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以开放式态度对待学生和教学。在电子书籍的内容采集阶段,提倡凸显个性化特征;在创意阶段,鼓励学生突破、创新;在电子书籍的制作阶段,以合理化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原则,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效的编辑和安排。教师应把握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以不同阶段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一味追求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效果,而是要本着传统书籍技巧与电子书籍技术结合的方式,确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电子书籍设计教学内容的设置优秀的电子书籍设计是以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电子书籍设计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版式设计:在电子书籍教学中信息传达是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的重点,虽然电子书籍不同于传统书籍的纸质媒介和形态,融合了音频视频以及图形图像为一体的心得表达形式,但是它的呈现,在读者阅读时,仍然以图形、文字、色彩为主要构成,所以将传统设计元素与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强调适量的设计元素,避免视觉混乱进行有序的设计,准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提倡交互式设计:相较于传统书籍,电子书籍运用交互式技术使读者通过界面中的按钮、图标、菜单等交互式设置,来实现阅读的主动性,所以引导学生通过交互式设计来增加读者阅读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主动性是电子书籍设计教学的重点,但在电子书籍中交互设计应当适度、合理,带动读者的参与,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鼓励运用新技术:由于电子书籍中的媒体多元化,所以对于新技术(软硬件)的掌握与操作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将新技术在电子书籍设计上进行运用,利用flas、视频音频、3D模拟虚拟空间等手法,使学生在电子书籍在个性风格和艺术表现上更为丰富,但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与挑战,需要学生指导掌握综合知识与技术。在课题设置训练上:以网络上招标的电子书籍设计项目来作为学生训练项目,如: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等,而不是局限于虚拟课题设计,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市场的需求来创意,设计出优秀的电子书籍。

3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