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调查报告范例

书籍调查报告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学术性图书编辑;学术出版;市场调查;调查渠道;调查对象

市场调查是调查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市场动态、供需现状等各种信息与资源的方式。学术性图书编辑由于其工作地点、出版性质等原因,长期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交往联系,而对图书市场、读者需求及反馈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因而市场调查的意识和能力较弱。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学术性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读者文化层次和需求的提升,学术性图书逐渐走出象牙塔,走进图书市场和大众视野,图书的网络销售市场更为学术性图书的发行流通开辟了广阔的平台。在这种新形势下,势必要求学术性图书编辑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更加关注市场动态。学术性图书编辑必须有意识、定期、积极主动地介入“市场调查”,不仅要经常逛专业书店、查看专业数据,还需要借助其他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学术界和读书界新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找到细分市场需求的人群、现实及潜在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正确地进行选题策划。

一、学术性图书编辑进行市场调查的重要价值

1.市场调查是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的前提

选题策划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后改制时代下,编辑成了图书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之前,一定需要通过市场调查获取大量的选题信息。“(市场)调查”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准则的先行条件。常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所以泛泛的、走马观花似的调查不能解决问题,亲自的、实地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准确判断的助推力。有些学术性图书编辑认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媒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只要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传统的调查研究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作用更为凸出。学术性图书的作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再加上需要个人化的创作,以及出版社很少做关于学术性图书的细致的社会调查,导致学术性图书的生产、销售与读者的需求严重脱节,高质量的、符合读者需求的学术著作越来越少。

2.市场调查有助于编辑掌握市场真实反馈信息

图书市场是编辑了解学术性图书的主题、发行、读者反馈等情况的主要渠道。编辑的传统工作方式要么坐以待稿,要么写写信、发发邮件,或者在竞争的压力下,上网搜集数据或资源等。这种工作状态不利于掌握全面而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无疑会坐以待毙,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实地出去走走,尽可能多地发挥眼、耳、嘴、腿和手的作用,全面收集读者和市场反馈信息,如“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购书的理由、获得图书的方式、选购学术性图书的标准等方面的信息”,才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学术出版的思路和策略。

3.市场调查有助于编辑加快专业成长步伐

传统意义上,衡量一个编辑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这位编辑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和文字功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单位也面临深刻的变革,即一般性的从经验、臆测出发进行决策,转向以市场调查为基础进行决策。格罗斯在其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对当下的编辑进行了形象的叙述:“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的编辑不同,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而编辑工作又包括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许多工作几乎无法让人联想过去在办公室埋头校对的编辑刻板印象。”市场调查有利于编辑的个人成长,不仅能丰富编辑对学术性图书出版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年轻人干事业的热情和能量。另外,可以丰富学术图书编辑们的见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培养其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可以促进个人的学习,提高和丰富编辑的实践知识。

二、学术性图书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渠道

市场调查对于图书编辑有着巨大价值,然而,调查并不是简单地到市场上走一遭,随便看一看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编辑在进行调研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主要的调研目标、明确调研的渠道、对象和方法等。市场调查的渠道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编辑能否全方位了解到有效信息,学术性图书编辑市场调查的渠道主要有四种。

1.本单位的市场营销部

从本单位的发行部门了解学术性图书市场的信息是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一个基本渠道,体现了出版社内部编辑与发行人员互动的基本理念。本单位的发行部门是图书发行的直接经手人,他们熟悉社内学术性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其市场走向,对同行业学术出版的情况相对比较熟悉。编辑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一方面能够掌握本单位学术性图书的市场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其他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状况,了解其市场占有率、目标市场、营销定位、定价策略、推广策略、内在品质、包装策略、社会形象以及受政府或组织的支持度等。不过,本单位的发行人员只是局部的人群,信息肯定不全面,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人群,扩大调查的范围。

2.传统的图书销售市场

传统的图书销售市场主要是新华书店和一般的实体书店,在数字化经济时代,也包括一些网络书店。对这些书店的调查是学术性图书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重要渠道,能够为编辑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到书店进行调查,要带着问题去,比如带去自己的选题设想和编辑意图,征求书店的意见,了解哪些学术性图书比较热卖、稀缺,了解哪些学者的专著比较受欢迎,自己策划出版的学术著作市场反响如何等。这些局部范围的了解,能够更为真实、具体。

3.学术性图书的分销渠道

学术性图书为学术研究服务,其目标群体较为固定,也较为有限,但学术性图书的生命周期比较长,真正高品质的学术性图书不仅对学术的建设具有支撑作用,还能提升出版社的声誉和品牌,形成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性图书的读者主要由高等院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大型企业的研究所研究人员等组成。他们获取学术著作的主要渠道:自己购买,或从图书馆、资料室等借阅。因而非常有必要向大型的馆配商以及高校图书代办站进行了解,通过他们可以进一步感知学术书的整体脉络,有助于学术选题的策划和出版。

4.专业的调查或咨询公司

搜索或购买这些专业公司的数据可以弥补店面调研和分销渠道调研的局限性,因为通过一些监控的图书数据,可以大致了解学术性图书零售市场的规模、走势和出版格局;也可以把握细分市场的发展特点等。具体来说:可以筛选作者,并通过作者的同类作品分析,了解其以往学术性图书的市场销量和定价等。另外,为了丰富学术性图书编辑手中的信息和资源,还需要多关注各种媒体对学术性图书的宣传和点评,比如各种专业性报纸、书评杂志、各大报纸开设的书评专栏,以及电视、网络(特别是专业的自媒体、公众号)对图书的宣传和点评等。同时,多关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讨论以及国家、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规划课题等。

三、学术性图书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对象

1.对学者的调查

策划高质量的图书并选择好优秀的作者是学术性图书的生命线。这里为什么是学者,而不是作者?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是学术性图书编辑主要是跟大学里的专家学者打交道;二是作者的概念太广泛,不能准确地说明我们工作的性质或主要对象;三是我们不完全把所有的与我们有交往的学者都变成作者,也许由于种种因素,某位(些)学者与我们交情甚厚,但难以成为我们的作者,这些人仍然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他们可以为我们导航,为选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如何对这些学者进行调查?在与他们沟通之前至少应该了解以下信息:一是他们的姓名、工作单位、学历及主要写作经历、文字水平等。二是作者的专业特长、写作计划等。三是作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是否有条件写稿等。这里涉及专访,专访具有这样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把编辑的策划意图很明确地告诉作者,可以深化、细化选题的内容等;另一方面,补充完善编辑在选题时的不足,启发新的思路,通过优势互补,缩短出书时间和提高出书效率。德国有一句名言:出版社的艺术就在于将合适作者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

2.对读者的调查

学术性图书编辑也要强调“眼睛盯着市场,心里装着读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至少应该清楚这些信息:一是出版社的学术性图书的读者对象是哪些,他们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如何,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等。二是这些读者对学术出版有什么样的意见与要求等。三是随着形势、环境等变化,读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对价格的心理预期,从书名的确定到内容的设计,从图书开本的大小到用纸的选择,等等,都需要学术性图书编辑通过市场去调查、获悉。可以在高校举行学术图书展销会,增进与学校一线老师的联系,并广泛收集他们的意见,同时也可以把优秀学者培养为学术图书的作者队伍。

3.对卖者的调查

学术性图书的主要卖者(家)为:传统的图书经销商,比如市场影响力大、经营学术图书实力强的新华书店以及学术书店,特别是在大学内或毗邻大学的专业书店;高校图书代办站;图书馆供应商。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很多信息。比如对价格的调查。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学术性图书编辑可以真实了解到自己编辑、出版的学术图书质量到底如何、销售情况是否理想,并了解到其他出版单位在发行哪些学术性图书,以及这些图书的发行情况等。

4.对销售数据的调查

学术性图书编辑要重视对销售数据的调查,从销售数据中分析市场上对学术性图书类型、题材的受欢迎程度。目前常用来参考的销售数据来源有:一是图书销售数据分析公司提供的数据;二是全国各大实体书店定期的销量排行榜;三是网络销售平台的销售数据。分析销售数据,对图书策划有重大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平.调查研究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0.

[2][美]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工人出版社,2000.

[3]郭立群.编辑必须重视市场调查[J].经济师,2002(7).

[4]伊静波.专业出版社学术图书营销策略初探[J].出版广角,2011(8).

[5]向连英.图书策划编辑如何做市场调研[J].科技与出版,2012(6).

[6]郑欣怡.图书编辑应重视市场调研[J].中国市场,2014(12).

[7]朱玉珍.学术性图书营销的分销渠道策略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1).

[8]魏宏.学术性图书营销的分销渠道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

[9]范颜.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5(1).

[10]王春华.教育学术图书出版:挑战与机遇[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13.

[11]周向荣.浅谈学术畅销书的出版与运营[J].编辑学刊,2017(5).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2

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是单纯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会自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税法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只是传话筒和知识的复制者,照搬教材,让学生去记忆,而是要结合课程特点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税法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行业多,税收种类多,这自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要改变以往讲教材的传统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以教材为中心向外延伸,实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大教学观。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才能避免枯燥而单纯地讲解,而是让学生与企业的具体运营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让学生快乐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学教材,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运营来深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1.阅读书籍。

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所涉及内容广泛,这正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现在各个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都会定期引进大量优秀书籍。我们要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上网查阅资料。

现代社会是信息多元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上网查找与收集更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信息。

3.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一些管理完善的企业,亲自参与商品或产品的税金以及一个月企业缴纳税金的计算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过程,提高企业经营观念,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税法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比较与归纳,提高税法课程教学效率

税法课程计算范围广泛,整体性与系统性相对较弱,知识点零散,这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并不是说各个知识点毫无关联,我们要运用比较与归纳等方法将那些繁琐的计算公式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发现公式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可以让学生将零散的公式等串联起来。因此,教师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教学顺序进行合理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复习旧知,在复习旧知时学习新知,这样更加利于提高学生的核算能力与税法课程教学效率。如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抵扣计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产消费品计算抵扣的办法相似,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与归纳中达到对此两部分内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股脑地全部抛出,而是善于启发与诱导,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对比与比较,让学生积极动脑,将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比较,进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真正掌握。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决定了教学时不能只是就理论本身进行讲解,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实际案例之中,这样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真实性,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制造业企业在供产销后,需要缴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的企业还可能会有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票据等资料,让学生计算各种税的金额与缴纳总额。这样将理论学习与税额计算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整个流程与核算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税金的核算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要借助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展现更多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真实感,让学生感受到税法学科的实用性,深入地了解各行业的企业税收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学生具备深厚的计算机功底,这样才能在走上社会后更好地展开工作。

四、让学生走进企业,注重实践活动

税法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习税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充分运用所学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坚持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内讲清讲透理论,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带领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企业展开广泛的调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企业税收实际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给了学生真刀真枪展开实战的机会,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来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课堂理论讲述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两条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我在向学生讲清“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理论知识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走进企业,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税收的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然后再让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指出其问题,并进行补充。这样通过组间的充分交流,可以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是一次发展的重要机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五、结语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电纸书;深度阅读;心流;社交化阅读;电纸书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进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信息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让信息传播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行为是人类最重要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和认知过程。手机这类便携式数字产品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阅读行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纸质书籍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例如,过多的书籍不便于携带、信息内容无法快速检索,同时阅读注释和笔记无法集中管理,同时这些笔记难以社交化分享讨论,相比之下电纸书这类数字产品拥有较为突出的优势。

1电纸书发展现状

电纸书早在2004年,电子巨头SONY就推出了EBR-100EP首款电纸书,随后国际电商巨头Amazon(亚马逊)于2007年推出了电纸书品牌Kindle,2008年国内汉王科技也推出了黄金屋系列电纸书品牌,近几年各大商业巨头加大了对电子墨水屏幕的产品研发和推广,2016年国内包括京东和腾讯等巨头,也相继推出了相关电纸书产品,加紧步伐抢占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国内还有众多新兴的电纸书品牌,如掌阅、文石、博阅、静境等。基于电子墨水屏幕技术,是一种介于纸媒和LCD类数字屏幕之间特性的图形显示技术,见图1。其优点为:这种技术近乎完美的实现了传统油墨文字印刷品的显示效果,给了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其显示原理没有像LCD一样的刷新率,屏幕没有闪烁,同时不会主动发光,采用全反射式显示原理,从而使得长时间阅读不会引起眼睛干涩不适,满足了人们对眼健康的要求;基于E-ink的阅读器数码产品,可以做到高容量存储,这意味着可以存储大量的书籍和非常方便进行内容检索,仿佛随身携带一座图书馆;屏幕可实现像纸张一样的弯曲柔性,可以实现多种造型。其缺点为:现阶段技术还无法较好的实现彩色印刷的效果,暂时还无法较好显示彩色类图文;其显示原理无法实现流畅的视频内容播放,因此不适合观看视频内容。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接近70%的中国国民有“数字阅读”习惯,即他们使用计算机、便携式电脑、电子阅读器或手机进行阅读。从2009年开始只有24.6%的人有数字化阅读行为,而到了2016年,这个比例上升至68.2%。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90%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0%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对于同样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有51.2%的人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2016年手机阅读率达到66.1%[1],已经连续8年增长。由此可见人们的阅读习惯正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变。另外我国中央政府“推动全民阅读”写入了一般作为经济发展纲领文件的第13个“五年规划”里。认为全民阅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电纸书以?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阅读时代。

2现有的电子阅读产品分析

对比现有的电子阅读设备,手机以及平板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却具有劣势,首先这些设备可实现的功能众多,考验着阅读者的自控力,这些设备连接在网络上,自控力差的阅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去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打开其他APP进行操作,同时还要面对众多APP的信息推送干扰和信息诱惑,阅读者很难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全神贯注地埋头阅读。就阅读体验而言,这些电子阅读设备的强大功能反倒削弱了阅读体验过程,分化了阅读时间,影响了阅读质量。

2.1产品外观过于电子化

大部分的电子阅读器外观趋同化,像一个大号的手机,设计上缺乏书籍质感,也不考虑阅读者阅读使用习惯,产品质感缺乏情感化设计。

2.2操作界面缺乏定制和优化

缺乏优化的操作方式和功能制定让阅读的体验大大折扣,由于技术和成本问题,大部分厂商采用的是开源的Android系统,再OEM一个阅读APP捆绑到自己的硬件产品上,基本上没有针对阅读者阅读习惯定制操作优化和系统底层优化。看似功能众多,但这些多余的功能和设置却过度分散阅读者的注意力[2]。

2.3缺乏社交化阅读互联

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交化阅读社区服务数据分析平台,阅读者难以和其他阅读者进行探讨交流和想法分享,成为信息孤岛[3]。这种状况下成为孤独的阅读者,阅读者往往难以产生知识盈余效应[4]和认知升级,因此如何让阅读者在使用电纸书阅读过程中进入深度阅读状态,无缝式阅读体验过程是关键。从打开电子设备、到选择购买一本书籍、翻阅书籍、注释自己的想法、再到与其他本书阅读者无缝式互联进行想法和问题研讨。这一无缝式信息体验是促成电纸书产品设计时首要考虑的目标,因此一种能够让用户轻松自然地使用、有效并且能让人与信息产生共情力的产品,有助于读者的专注力提升和快速进入沉浸式深度阅读体验。

3基于深度阅读体验的电纸书设计思路

在分析市面上电子阅读器的特点基础上,根据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5],总结如下。

3.1产品外观应回归书籍质感

首先从纸媒书籍说起,一本书籍不是一个简单的纸张平面拼接,单纯地展示信息,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信息构筑系统,一本书籍包含了其独有的书籍设计工艺制作,纸张质感的选择、油墨的印刷工艺等,来达成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统一[6]。纸张散发着书籍的感染力和传播能力,带给阅读者不同的触觉感知,阅读者触碰书籍是与书籍的互动体验,它的质量与质感是与读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每一次的翻阅,都能带给阅读者不同的声音感受,更与文字图形所要表现的内容关联,阅读者在每一次翻阅过程中都会产生互动的愉悦感,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文章内容,达到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境界。这种考究材质是数码类产品电纸书是无法承载的[7]。这种情感因素正是由阅读过程产生的,它需要人们对书籍的感官配合,这种感官不仅仅来自于视觉,而且来自于人在认知事物时的各个感官。电纸书这种数字阅读设备如果想承载书籍的质感必须在产品的设计上入手,通过触感和视觉强化产品的质感,基于产品特点笔者提出了阅读器和保护壳分离的结构。由于阅读器质感无法实现纸张的触摸的质感,而且考虑到阅读者对产品平时防护的要求,同时避免长时间阅读手握的疲倦感,分体式设计是一个可靠的方案。优点如下:阅读器本体质量可以做到更轻,避免长时间阅读的手握的疲倦感;保护壳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实现多种颜色和纹理,实现书籍装饰的质感,更像一本纸媒书;即用即分离,与本体可采用卡扣、磁吸、锁扣等链接方案,并可根据用户喜好随意更换不同的外壳。

3.2深度制定操作界面实现无缝式阅读体验

自然用户界面NUI(NaturalUserInterface)是一种新兴的人机交互方式,自然界面的目的是利用一种更自然的沟通方式,使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自然界面操作过程中的“自然人机交互”是利用人的日常技能进行的,强调无需特别训练或不需要训练[8]。例如,语言、动作等都是人类日常沟通技能,因此在NUI的核心设计思想下,产生了大量设计案例。例如iPad可以实现使用过程中不用学习过多的操作技巧,只是用手指和方向平衡即可熟练操作[9]。由此,对阅读这一行为和过程进行了阅读行为轨迹分析,发现阅读者从打开设备到选择书籍再到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分别为“打开、选择、翻页、后翻页、前翻页、截图、书签标注、书写段落笔记、关键词注释及释义、标注想法、整理整本书的读书笔记卡,分享阅读笔记讨论,完善注释及阅读笔记等行为,对于大部分阅读者来说主要操作就两个,即左右划—翻页,选择—截图或添加书签和笔记。偶尔会用到跳转书页和翻阅检索目录的操作,这几种操作几乎满足了日常阅读中的最基本需求。根据用户行为轨迹设计的交互界面见图3—5。自然用户界面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分析该产品众多的用户行为轨迹,将这些用户的所有行为根据时间关系串联起来就是用户完整行为轨迹,分析就可以得到该产品的用户群体的行为习惯。了解产品的用户行为习惯,改进产品界面设计及用户交互,进而改进产品贴近用户习惯[10],用直觉化的操作和视觉反馈,阅读者在阅读时的视觉反馈和操作体验无缝式呈现,更有助于阅读者集中注意力。

3.3社交化阅读实现知识盈余效应

阅读者要想高效的阅读书籍并有所收获,这里就要提到阅读成本,一名阅读者在选购图书时,往往把成本支出的放在书籍的价格上,其实不然,时间才是阅读者付出的最大的阅读成本,可以将阅读成本理解为以下形式:阅读时间成本=选择花费的时间+误读浪费的时间+阅读花费的时间。由于出版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非对称信息市场,一本书籍真实水准的高低只有出版者和作者才清楚,阅读者在读之前是无法充分了解的,所以只能根据出版社名气、作者名气、推荐人书评等粗略判断,加之众多的出版社和图书类目及种类,阅读者面临的问题就来了:“哪些书值得看?”。即使现有的阅读APP产品,如Kindle、多看、QQ阅读、网易云阅读都没有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的是以推荐书单的形式供阅读者选择,而大部分阅读者选择图书的方式,例如朋友或老师的推荐、当月的热门畅销书、年度权威机构的书单以及社交网络上书评推荐形式。例如国内相当知名的豆瓣网建立了庞大的书评数据库,可以让潜在读者更充分地了解某本书书籍阅读评价,再做决定,但如果只模糊地知道想读哪一领域的书,不知道具体名称,就不能上豆瓣网解决了,只能找相关的推荐书单来解决。然而这项工作依然耗费阅读者大量选择书籍所花费的时间。如果发现推荐的书单现阶段并不适合自己,那么就会成为阅读成本中误读所浪费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社交化阅读最需要帮阅读者解决的问题就是:哪些书值得读?哪些书适合我当前的认知阶段?如何和其他该书阅读者分享探讨自己的想法?如何快速运用大数据实现知识的智能化,获取和知识点之间缺乏语义关联?由此笔者设计一个基于社交化阅读的聚合平台构思,见图6,主要有以下5点:社交化阅读核心的思路在于,其服务是以每本书籍为中心开展的,阅读者只是参与者;当众多的阅读者购买同一本书籍开始阅读时,基于这本书的社交化圈子就悄然形成了;所有阅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发表注释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注释和观点想法被后台的云数据服务分析平台整理成学习卡和笔记,在该书社交圈子里分享;阅读者作为参与者可以在该书的社交圈子,发起某个讨论某个知识点和话题,众多的参与者共同探讨构筑淬炼出该书的精华内容,形成知识盈余效应[4];阅读者可通过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例如书籍A通过大数据分析关键词探索,能很容易地扩展到相关领域书籍或文献的内容,这样可以形成足够丰富并且有效的知识节点检索网络。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人克服传统纸质阅读时代的“浅阅读”的缺点,运用数字检索技术和大数据满足人们的全面知识获取、语义关联、智能知识获取从而达到深度阅读体验的需求。通过社交化阅读,阅读者可以极大地减少选择书籍和误读书籍所浪费的时间,并很容易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社交圈子[11]和关联知识,形成知识盈余效应[4],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书籍,可以记录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水平,自动地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如关联知识推荐等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智能化阅读。阅读者更容易实现认知升级。

4结语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文化职能,可以满足各类读者的综合性阅读需要,一方面提供各个学科的载体的图文资料,另一方面还发挥管理、收藏和流通等相关技术服务功能。从社会职能角度而言,公共图书馆有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等作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方面,能够将图书馆原有的物理载体信息资料等整合为信息资源,图书馆智能化水平的明显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实际需要。为了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必须要对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有足够重视度,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现状和发展趋势

1.1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现状

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当前我国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66本,年均阅读超过10本纸质图书国民占10.2%,年均阅读超过10本电子书国民占5.4%。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等有明显上升,2017年有59.7%成年国民利用网络在线阅读,71.0%国民利用手机阅读,与2016年相比明显增多。虽然传统物理载体的信息资源阅读率表现出一定的下降,但是数字化阅读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浅阅读,很难替代传统物理载体为人们提供的深阅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物理载体仍是国民阅读和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信息化改进方面准备工作,符合当前用户实际需要,相比于传统模式公共图书馆,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大规模信息化提升,但是受到经费、人员水平等因素限制和影响,多数公共图书馆仅达到信息化的最基本要求,还未能针对建筑室内空间展开相应的信息化提升。

1.2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经济形式下,物理载体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正在向着数字化方面发展,这方面转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在公共图书馆节约和藏书空间等方面需要,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将会从以书本为主向着知识以及交流等方面转移,呈现出更为活泼和个性化特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时代需要,在开展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化,比如推出“玩具图书馆”,用户可在信用玩具柜进行租赁服务,在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使服务有效性明显提升。第二,休闲化,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一些Hi-Fi、报告厅等空间,定期举办展览、知识讲座等文娱活动提高图书馆吸引力。还可以设置一些休闲阅览空间,通过轻松灵活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第三,包容性,公共图书馆逐渐增加咖啡馆、画廊等一些商业性和艺术性空间,能够为用户长时间在图书馆空间阅读提供更多的选择。第四,技术性,比如大数据化的互动电子装置、手机APP图书定位等,能够进一步丰富室内空间导视设计表现形式;第五,生态化,当前电子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用眼压力,通过生态化空间的设计和建设,能够在帮助用户减压的同时使空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和改善。

2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需求

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对其服务效果有非常大影响,当前公共图书馆向着学习、交流、知识共享等方面发展,逐渐成为综合性文化空间,信息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便利、宽松和自由特点更为明显。

2.1功能需求

以往图书馆在功能方面以图书借阅、阅览和储藏等为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部分纸质书刊份额逐渐被电子资源所取代,公共图书馆在借书和藏书方面的功能需求存在一定的下降。目前读者在知识信息获取需求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只有重视功能的拓展,从传统的阅读向着创造、拓展、创新等方面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公共图书馆方面需要。

2.2空间需求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包含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大部分,在实体空间方面,有图书馆的空间选址、资源配置等,在虚拟空间方面,有交流、共享等平台。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实体空间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图书馆的阅读、展示、收藏和办公等空间,同时还需要具备视听空间、体验空间等新型图书馆服务空间。

2.3家具需求

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发生改变,阅读姿势也更加多样化,以往的阅览桌椅等使人们阅读姿势受到极大限制。图书馆在家具选择方面,需要满足不同年龄读者要求,同时符合不同阅读载体读者需要。尤其在电子阅览位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家具的选择可考虑组合式家具等,与书架相结合,模糊书架与座椅界限,达到阅读与人的高度融合。

3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3.1功能设计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不仅需要有阅览书架、桌椅等传统图书馆设施,同时还需要对电子产品陈列方式、端口位置以及外部设备布置等有充分全面分析及考虑,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信息资源获取功能方面需要。

3.2空间设计

首先,在常规空间设计方面,“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中传统阅览、借阅等仍占据无法取代的地位,阅览室和书库在图书馆中需要占据最大空间比例。信息化背景下,在原有单一空间基础上增添新的家具样式以及围合方式等。很多图书馆将具备电子阅览功能的设备和桌椅等穿插在传统借阅空间。其次,在新型空间方面,为了方便读者与读者以及读者与作者等之间的交流,原有图书馆基础上还增加报告厅、Hi-Fi室等,这些空间在声学和光学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必须要独立设计。研讨室可直接融入阅览空间,设置相应的吸音隔断。通过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阅读需要。为了顺应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需要,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用户在知识共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建设力度。最后,在空间组合方面,当前读者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大改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布局需要向着开敞和多样化方面发展,更加方便用户的交流和沟通。

3.3家具设计

首先,对常规家具进行优化。结合实际需要,适当减少开价书架以及阅览桌椅数量,为其他类型家具留有一定空间,通过不同类型家具更好地满足读者实际需要。公共图书馆在提供传统纸质报刊借阅基础上还可以向着视听体验以及电子阅览等方向发展。不同阅读行为需要有相对应的家具,比如多媒体阅览室座椅,选择布艺家具。其次,新型家具的应用。可以将传统书架替换为智能书架,具备图书查询和定位等功能,方便用户寻找书籍。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为用户主动提供可能喜欢的书籍。智能书架还具备错架统计等功能,可明显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最后,丰富家具组合方式。不同功能家具能够打破传统单一空间分割情况,采取穿插组合形式,使空间多样性得到提高和增强。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如果图书馆未能做好相应改变,那么将失去其吸引力。可增添多媒体阅览室、休闲阅览室等,配备模块化组合式家具,结合不同活动主题,做好空间方面调整,使人们在空间方面新鲜感得到增强。

3.4特色设计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空间设计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电子图书馆和馆藏书籍等功能,能够使用户体验度得到明显提升。不断有新的媒体团队与室内设计团队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建立具备科技感和图书馆属性的艺术装置,室内空间得到极大丰富。另外,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还可以利用“云图书”等,利用虚拟技术数字化处理场景,利用移动终端和网络进行浏览,营造一个3D空间效果。

4结语

当前社会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需要对用户阅读习惯、馆藏资源需要、图书馆智能化发展等问题有充分全面分析考虑,向着包容性、个性化、生态化和技术化等方面发展。一方面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使图书馆自身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需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保证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与信息化相适应,为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莫丹萍.多元化需求下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空间功能设计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124-128.

[2]周寅.公共图书馆设计类软件工具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7(4):16-20.

[3]冯佳.当代图书馆重要实践问题的理论探索——公共图书馆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2017(12):20-24,50.

[4]闫小斌.农村图书馆建设: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的双重建构[J].图书馆论坛,2017(11):84-91.

[5]余凯璇,吴云.新媒体艺术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0):50-53.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5

从文化的传承角度说,鲁迅先生有名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基因被丢失、民族文化灵魂被异化、世界文化多元被消解的危险日趋严重。文化的渊源和成因往往就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撇开家乡舍近求远地去追求他地文化,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从自己家乡寻找文化之根,然后慢慢向外扩散,这才是积学储宝的不二法门。从学校层面来看,中职学校一般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学校不能脱离本地的文化特色,应立足本地乡土文化,与当地紧密结合,努力打造有个性的学校品牌。只有这样,办学才能办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特色有后劲的中职教育。乡土课程的开设实施,将会给学校带来很强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从学生方面说,中职生素质往往较低,对传统的课程和教材不太喜欢,而乡土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和力,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勘查、访问,可触摸、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容易激发兴趣。中职毕业生多是在当地就业创业,只有熟知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才会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工作和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中职应加强乡土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发挥乡土课程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真正培养出爱家更爱国的新型技能人才。

2具体实行步骤和措施

2.1学校首先应有一个科学的乡土课程开发规划和教学指导方案。

诸城是一个文化浓厚的北方县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舜帝故里,恐龙之乡,苏轼超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乡土课程材料。我校深挖诸城的乡土材料,把乡土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把乡土文化作为育人一个目标,出台了乡土课程开发规划和指导方案。

2.2编写简明的《乡土教材》。

我校由校长主持编写的乡土教材《龙乡风情》,按历史、经济、政治、自然、名人、文学等类别编写。编写实践过程中,除了有本市文化专家作理论的指导外,由本校得力老师30多名参与资源开发,参与的学生与家长更是不胜枚举。大家有的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有的向年老的人请教,有的把自家老书甚至族谱都找出来。参考了《中国民俗》《诸城县志》《可爱的诸城》等的许多书目。这样,历经五载,三易其稿,对诸城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搜集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续集成册。成为全校师生甚至社会上的许多人认识诸城文化的重要书籍。

2.3乡土课程的贯彻实施要注意三大结合。

一是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结合。作为一门课安排专门老师系统讲授乡土教材,不定期聘请当地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乡土课程的学习不能能只停留在书面和课堂上的探讨学习,要让学生参与实践,走出课堂,走到广阔的山川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师生市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去考察学习,访问长者,探寻古旧村宅,记录名人轶事;学校和诸城的许多景点、企业等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我市的北汽福田、新郎西装厂名企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扩大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的途径和范围,促进乡土课程学习向纵深发展。二是将乡土课程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将乡土课程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以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探索了以恐龙文化、大舜文化和苏轼文化等为主题的多项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不但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对自己的将来的就业创业等有了新的启发。三是乡土课程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个人实践相结合。不能为了单纯的乡土教学而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密切结合。旅游专业,就要把乡土课程中旅游元素专业结合起来,其它内容略学;建筑专业,就要抓住乡土课程中的人文古迹古代现代的建筑大做文章。机械专业,就要突出乡土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经济的发展的篇章。总之要充分挖掘乡土课程的专业元素与现实的就业创业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3我校实施乡土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思考效果:

3.1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就业创业信心和能力。

我们诸城有丰富的舜帝文化、恐龙文化、苏轼文化以及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品牌企业,在学习参观的过程中,一届又一届的毕生心灵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提升,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通过参观调查诸城的名牌企业,学生们感到要学习企业家们迎难而上不达目不罢休的精神,有的暗立斗志,毕业后也要报效家乡。

3.2提升了办学声誉,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学生以良好的素质赢得了较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声誉。我校幼师专业学生年年抢购一空,其它专业就业率90%以上。我们的探索表明,加强对学生的乡土教育,是提升中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4思考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6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行不通的,是空洞无物的,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德育必须要付诸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种教育的载体。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是最好的途径。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的途径有五种:一是积极参加社会演出。学校合唱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二是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校就成立了“枫苑文学社”“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合唱队”“校管弦乐队”“棋艺室”“校书画协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生活化的途径。三是在教学区设立开放书架。学校可利用教学楼的大厅和走道,设立开放书架,摆放学生乐于阅读的名著、杂志、报纸,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籍的便利,而且约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四是在教室内外墙壁,制作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由各班自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展示班级形象,又可播报班级重大新闻事件,抑或介绍文化知识、文化动态,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利。五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校在高一级开展《论语》诵读活动,高二级开展《中庸》诵读活动,高三级进行红色经典诵读。每周星期三,语文教师利用晨会进行经典解读。

二、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手段

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犹如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在校学生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未来就会处理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互助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时,由于学生在小组中工作性质在不断变化,学生的职责也要呈现动态的变化,不能静态固化。学习小组应以6至8人为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轮流做发言人与秘书。小组组长要轮流担当。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班级、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卫生清洁、体育活动等方面,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呈现,这样便于学生交流,增进友谊,学会交流交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心理辅导是德育生活化的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千方百计的开辟心理疏导咨询的途径。学校在心理辅导的途径上,有三种方法是可采用的:一是开设好心理辅导课。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思想,每周安排一学时的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素养,心理辅导课要结合案例进行学习,内容要充实,实例要新鲜,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请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课程,负责平时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心理室的布局要合理、温馨,有安全感。三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让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一位学困生。学困生的发展状况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教师负责其心理工作。

四、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补充

社会实践是高中学生接触社会最直接的形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实际情况看,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本校、本区域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的红色学校,有完善的校史馆和县级禁毒基地,同时我县也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些都是我校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二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有目的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三是邀请在校大学生来校进行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从本校毕业的大学生中,选取优秀的大学生回校做报告,搭建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平台。四是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学校每年开学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成立了校国旗护卫队,在周一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班级管理是德育生活化的阵地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7

一、认真读书,增长知识

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成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给每位成员购买了关于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书籍。意在通过读书来提升成员们的理论素养。因为“时间积累经验,读书增长知识”。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爱心-伴孩子成长》、《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书籍,通过教学和读书,我逐渐的体会到了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来自于课堂与读书,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觉得走进书本就是在完善生命;走进课堂是在燃烧激情。

二、网上研讨,共同提升

加入名师工作室,使我扩大了学习、锻炼和研讨的机会,同时也认识了一批学习交流的伙伴。在网上时常地研讨和沟通,使我受益匪浅。大家通过网上研讨的形式针对教学的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研究、讨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中的教法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由集体智慧打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成了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方式让我流连忘返。每一个人教学的灵感,每个设计理念,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融入了我得内心。

三、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有幸能成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深知这既是光荣,更是责任。同时我与名师的距离还很遥远,为了让自己更好更快的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工作室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得学习机会。在工作室揭牌仪式上,我们工作室组织了研讨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聆听了白城市第一中学沈宏老师的研讨课;参加了油田高中组织的教学“红杏奖”活动的听课以及在前郭二中参加由市教育学院组织的“自主、探究、合作的高效课堂”观摩课的听课;近期也参加了东北三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坛的研讨课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这些示范课和研讨课,让我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有种身至其中的感觉。这些课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拥有精致的教学设计,有着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他们在课堂上有着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语言,这是他们知识的积淀与认真钻研的结果,这样他们都能很好的把握课堂,游刃有余。二是教学过程精致,注重课堂生成。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做了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设置的很精练,每一个问题的都设置的恰到好处,完全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他们都很注重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乐园,学习的天地,随着设置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与升级,从而使课堂氛围高潮不断,进而由有效课堂变成了高效课堂!

四、倾听专家讲座,开阔视野

面对着新课程改革,总是有努力尝试努力实验的愿望,但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却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对新的教育模式也不陌生,也曾经实验的做过,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很惨淡的。究其原因是自身的能力不过关,对学生的估价也没有做到恰如其分,最后以失败告终。值得庆幸的是我能成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工作室的活动中接触到了很多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讲座,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记得在工作室启动会上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副校长和市实验高中丽媛副校长分别作了题为《教学风格是名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与《用梦想与激情打造美丽的教育》的专题报告。杨校长的讲座为名师工作室的各位成员树立了以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鞭辟入里地阐述了教学风格是名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断地导引领教师对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及审美情趣的完美追求。使与会的全体专家、学者和工作室成员对教学风格的四个发展阶段(模仿性教学→独立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有风格教学)有了深层的,全方位的认识,从而在灵魂与思想的撞击中不断地审视自我: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4)我为什么到哪里去?5)我如何到哪里去?

校长以调查报告的真实数据为依据,以国内和国外的情形为依托,引经据典,让我们意识到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应当肩负责任,释放激情,追逐梦想;进而让我们虚心践行,潜心教育,宁静致远,点燃激情,放飞梦想,自享其乐,而乐在想、乐在变、乐在新。为了事业的靓丽青春,号召我们走向研究,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心境。

2012年12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和省教育科学院主办的“十二五”全国校本科研骨干培训暨2012基础教育质量论坛,全国课题主持人、总课题组组长、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为大会作了题为《校本科研质量与教育质量同步提升》的课题报告;原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国家督学郑增仪作了题为《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专题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毕诚教授作了题为《知识管理与校本科研》的专家报告;张旺院长的报告《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更使我深刻认识到两点:一是充分调动教师的钻研热情,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手段,树立教学手段的设计是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服务的教学思想。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结合理论,优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段日子的学习,掌握了很多新课程的理论,我尝试着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去,特别是设置问题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在设置的时候我遵从了以下四个原则,1、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就近发展区。2、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3、要设计追问。设问是要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4、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经过这一段的努力,我自觉得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进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理论还是很匮乏,对教育学理论的掌握还是处于表面阶段。平日里没有养成做笔记的号习惯,思想上不够重视,以后还应该澄清思想,多多学习。

2.教学与科研方面缺少成果。还没有真正去探究课堂模式的定位,教学设计不精细。工作中懒散,拖拉。争取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教课改,多撰写学术论文并争取能发表,进行子课题的研究要落到实处。

书籍调查报告范文8

1.1地方高校图书馆尚未建立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

当前国内整个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具体到地方高校图书馆更是少之又少,反而一些私有或者是公共的图书馆对于文化建设很重视。高校图书馆的部门一般是根据业务所设立的,譬如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部门主要分为流通、采编以及办公室等,而在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付诸于实践之中。即使是文化建设也是更多的重视物质文化而轻精神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归地方高校的宣传部门或者是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部门管理,图书馆本身由于监管不当,缺乏人力、财力等导致相关的文化管理或者是实施部门落空。

1.2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现如今许多地方高校投掷巨额资金将精力放置于图书馆外部环境建设和美化,例如:搞建筑、购设备、集图书、植花草、竖雕塑等等不一而足。地方高校图书文化见若是要搞建设的有成效有意义,就必须要同时加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然而真正能体现一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的精神文化却被大多领导视为不切实际。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还远远没达到清晰准确的程度,许多高校图书馆也不愿意把过多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建设中去。这般忽略精神文化就没法正确用精神文化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不能用正确的精神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2.1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对现代读者的限制

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并没有紧跟时展满足读者对只是的渴求。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局限于“提供-接受”这种服务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馆要逐渐达到读者不同的需求时就要不断的改变传统服务理念,应扩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条件,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使得图书馆文化服务无法迅速跟上时代的节奏,譬如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偏远的高校图书馆甚至在设施上还没有门禁系统,有的地方高校还保留着2000年以前的借还书法务系统。有些地方高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来与读者更好的交流达到文化传递的功能。

2.2经费不足

地方高校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经费限制。地方高校由于高校政策和自身发展缓慢的原因导致在硬件方面与普通高校差距很大。很多地方高校除了馆舍面积多数仍不达标外,经费也明显不足。以笔者所在的学习为例,榆林学院作为陕西省榆林市唯一的一所地方二本院校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很大的改变但是依然存在馆舍面积过小,甚至连现代最基本的门禁系统都没有达到普通高校的标准。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的问题还有文献更新频率慢、书刊的流通慢等等问题。

2.3现代网络文化对地方图书馆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内容更是文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很多产业都有了一定的代替性的作用包括图书馆文化。从内容上讲网络主要以海量信息为主而图书馆也是惊人的相似以海量知识为主,不同的是他们的表现与传递方式不同。网络的便捷化使得传统的图书馆流失了很多读者,譬如几年前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来报纸和纸质书的发行量下跌了很多。反映到地方高校的直接冲击就是读者的流失,书籍的利用率下降,这些问题无疑成为当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根源。

3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3.1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服务是为了帮助一线研究人员提供更方便的服务而来的。在国外发达国家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基本都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并且能达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与赞成。图书馆员可以说是知识的咨询师,要能顺利地提供资料、熟知馆藏学识渊博还有会善于运用检索工具。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而且要熟悉计算机知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科馆员的路上还不成熟,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学科馆员的培训、进修等方面的学习来更好地提高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

3.2提供舒适、温馨的人文环境

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人文环境的建设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让师生在图书馆安心、安静地得到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当然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借鉴普通高校已有的人文环境模式譬如在图书馆开设一些咖啡馆或者是小型电影院等等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当然除此之外图书馆也可以定期请一些专家来学者或者是自己的学生来做一些学术交流。这样既可以丰富图书馆文化建设也可以加强学风校风的建设,进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文化,既能诱导读者的学习欲望,使之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又能陶冶读者的心灵,让他们享受到情感上的愉悦。高校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建设包括外部景观设置和内部氛围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心宁静,让人专注,启发慧思,让人进入各自的读书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高雅的文化气息,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举止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氛围的方式发生、运行。

3.3加大宣传和推广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