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范例6篇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范文1

利用生产基地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科技服务,从而使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其次是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而实施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资生产厂家应该要将自身的经营方式加以改变,改变原来间接供货的经营方式,应该实行直接供货和间接供货相结合、推广服务于经营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对农资产品进行多方面的宣传,直接将生产资料提供给农民。最后是专业合作组织或者是各种协会推广服务模式。我国各个城市拥有种类不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销售服务业、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应该结合其自身生产和经营的具体需求,规定产量和质量的尺度,实施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以及规范性的生产写入章程,利用签订生产合同以及交纳合同定金等措施。对单方的合法好处进行维护。

2实施标准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首先是应该推行五个统一的种植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对于一些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需要将完善的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出来,将每一个生产农产品的环节都归纳到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之中。基于这一前提,从测速室、基地标志牌、生产技术规范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对当前现有的种植业生产基地做出进一步的规范,并使其更加完善化,实施五个统一的种植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五个统一主要包括:统一收购销售、统一质量检查、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配送农资、统一供应种苗等,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避免在市场中流入一些违规的农业投入品。其次应该推行五个统一的畜禽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禽畜标准化中所包含的五个统一主要指的是统一屠宰、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饲料、统一供苗等。在出口禽类的包装袋、宰杀禽畜前的兽医检查、禽畜宰杀鉴定、加工车间、换装间、饲养场以及禽畜所食药品等各个环节,都要将生产标准化系统以及追踪产品质量系统有效的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禽畜的全程质量,才能够促使禽畜产品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性。再次应该推行“五四三二”大豆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这种五四三二的标准主要是指:利用五个统一对农场进行管理,即统一用药方法、统一用药时间、统一采购农药、统一配备相关技术人员、统一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对于一些种大豆面积达到30亩的大户应该实施四控制,即控制防治时间、控制农药采购、控制种植品种、控制豆田选址等;对于一些连片豆田且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亩以上的,应该实行三到地头,即配药到地头、技术培训到地头、配置水缸到地头等;对于一些比较分散的种豆户,农技员应该坚持两上门的原则,即送技术和送药上门。最后是科技园区孵化型服务推广模式。我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有效结合的产物,它应该是试验农业新品种和示范农业新技术的基地,是繁育优良种苗和种子的基地,是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是农业机构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基地。科技园区应该具备科技教育、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以及引进技术等综合功能。在我国各个城市中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能够促使农业科技体系变得更加具有规范性,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建立经验模式和典型样板,从而有效地培育出一批科技竞争力强的先导型企业。

3结语

农业科技范文2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链一般包括农业科技研发阶段、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三大链条环节。这当中,技术链和产业链①可谓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技术链、产业链及技术链产业链搭接视角,结合调查结果来分析扬州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一)技术链角度

1.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创新物质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扬州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水平处于江苏省中游水平(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以74.07处于江苏13市第7位),但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却处于偏低位置,与其他市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扬州市“十一五”期间用于农业科技项目总投入为1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拨款累计2.6亿元,这一数字和扬州市2010年的财政支出333.36亿元相比,微乎其微,仅占其4%。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有突破性的成果较少,技术支撑、储备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尚待提高。科研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投入[6],而扬州产业化开发、技术改造占大头,科学研究仅占小头。“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农办、扬州市农发基金、扬州市科技局每年用于农业产业化开发与农业技术改造的资金约2亿元,而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资金仅5 000万元左右。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扬州农业科技研发的深度与广度。2.农业科研人力资源不足,创新的核心力量薄弱。技术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科研院所则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潜力[7]。据了解,扬州目前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主要是“一校两所”,即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突出[8],扬州也不另外。2011年扬州共组织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74项,获批20项,其中13项是“一校两所”作为项目第一项目承担单位。可以看出“一校两所”在扬州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个角度,也应该看到扬州农业科研力量较少,除此之外的科研力量微乎其微。

(二)产业链角度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目前,扬州的农技推广体系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与问题:一是推广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三权”下放后,一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则变成了当地领导亲朋好友的“安置站”,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则难以补充进来,使农技推广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此外,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用人、激励和竞争机制。二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手段落后。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扬州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另外,由于经费不足,农技推广的手段比较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此外,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偏低,在调研发现很多乡镇的农技人员的月收入不足1 500元,低收入造成其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从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技术人员不仅人数趋少,而且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同时由于基层推广机构待遇低,工作艰苦,很多有专业学历的青年人不愿进来。从年龄看,50岁及以上的占到33.80%,36~49岁占到52.57%,35岁以下的仅占13.64%,农机推广人员中年轻人较少,年龄偏大。从学历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6.52%,大专、中专及中专以下分别占到了38.86%、36.14%及18.48%,由此可见,扬州农技人员的学历层次呈现倒U型且本科及以上的较少。从专业技术职务看,主要集中于中级、初级及初级职称以下三类,这当中以初级职称居多,占到58.58%,中级职称及初级职称以下的分别为30.21%和10.63%,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仅0.59%。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趋向老化、人才缺乏造成了农技推广的低效率。另外,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尚未完善,尤其是农民成人教育工作有待加强。2.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科技需求与科技产业化效果。作为科技创新链上的主体,农民扮演者重要较色,因为农业科技创新归根结底为农民服务的,是为农业更好的发展。在本次调查中,共走访农民107位,填写问卷107份,接受调查的农民中男性69位,占64.49%,女性38位,占35.51%。从年龄看,30岁以下的1人,占0.93%,30~39岁6人,占5.61%,40~49岁19人,占17.76%,50~59岁45人,占42.06%,60~69岁30人,占28.04%,70岁以上6人,占5.61%,可以看出,受访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50~69岁,占到70.10%,显然,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年龄结构老化。另外,近年来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实际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难以找到非农工作或年老的劳动力,造成整个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于非农业产业。调查的107人中,未受过教育的达39人,占到36.45%,小学的达35人,占到32.71%,初中27人,占25.23%,高中的4人,占3.74%,大专2人,占1.87%,而本科及以上的没有。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科学应用水平低,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办法种田,对新的优良种苗、栽培技术、农药肥料的性能不了解也弄不懂,即使将新型的技术送到户,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文化素质低直接导致其对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不高,调查中发现,参加过新品种技术推荐现场会的仅有7.48%(8人),参加过农技培训班的仅有10.28%(11人),参加过农技下乡活动仅有24.30%(26人),而大部分(57.94%)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农业科技活动。据了解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农村更为突出。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其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与了解,而且影响采用及效果,进而影响购买需求,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进而影响科技产业化进程。3.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扬州市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流通体制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多。全市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能力,拓宽销售渠道,经营业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上半年,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2亿元,利税5.20亿元,出口额1.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54%、25.72%和15.09%。2010年上半年,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上项目58个,投资额4.9亿元,同比增加30%。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水平都实现较大增长,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迈上新的台阶,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在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产业化方面的力量较为薄弱。调查的14家农业龙头企业均为科技型企业,但其在科技产业化水平方面仍然不够,14家企业中带动农户超万户的仅有2家,占14.29%,带动农户超5 000户仅4家,占28.57%,甚至有3家在带动农户方面没有作出贡献。在销售收入方面,2011年各企业主营农产品收入超10亿仅1家,过亿也只有3家。科技产业化的低效率导致了2011年扬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84,位列全省第13位,实现度为33.6%,低于全省平均(54%)20.4个百分点。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仍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技术链、产业链搭接视角

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合理衔接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如图1所示,曲线B表示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链上的综合资源供给状况[9],它是技术链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曲线C则表示产业界在技术创新链上的综合资源供给状况,它是相应产业链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整个技术创新链上存在一个从技术链到产业链的间断。系统分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问题,必须从技术链、产业链衔接好后的技术创新链(曲线A)出发。从图1中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供需之间结构性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逻辑可以看出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途径无外乎以下三条:第一,通过组织创新,组建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载体,实现技术链供给曲线与产业链供给曲线的搭接;第二,将技术链的供给曲线向产业链供给曲线延伸,即b点向c点靠拢;第三,将产业链的供给曲线向技术链供给曲线延伸,即c点向b点靠拢。下面即从三方面理论,结合扬州实际问题进行分析。1.农业科技示范园促动农业技术研发、引领技术产业化方面动力不足。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科技展示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10],是技术链、产业链搭接的第一种有效形式。从图2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示范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承接性的作用,可以说农业科技示范园弥补了图1中从技术链到产业链之间的间断。图2 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科技创新链上的承接作用扬州市现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38个,总面积约10万多亩,其中部级2个,省级24个,市级21个(其中9个与国家部、委或省厅、局共建)。据初步统计,全市各类园区共引进新品种436个,推广新品种365个,推广面积22.6亩,引进新技术324项,推广303项,推广面积26.3万亩。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示范园促动农业技术研发、引领技术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园区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科学定义和功能认识不足,盲目追求建设规模,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展示的技术项目相似、产业产品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大多是瓜果蔬菜,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自身效益低下,自我发展的能力弱,有的甚至刚建起来就闲置了,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科研”式示范,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产生疑惑。2.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够。要想使得技术链的供给曲线向产业链供给曲线延伸,使得图1中b点向c点靠拢,就必须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国家和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扬州农业科技普遍偏重科研本身,对后期的科技转化及产业化领域的研究偏少,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较慢[11],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经济效益比较小,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缺乏。另外,转让方对所持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应用性和商品性估价过高,要求过高的转让价格,使受让方难以接受,对成果缺乏信心,也对成果产业化构成很大的障碍。“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916项,项目实施成果获得各级政府奖励87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系)17个,制定标准103个,专利授权137件等。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丰收奖1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林科院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省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奖3项,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8项。但据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2010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仅4个项目。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仅有1项。可见,科技产业化效率是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3.产业化的科研支撑力量薄弱。“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然是旨在第三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和作为,实现c点向b点靠拢。农业龙头企业担任着产业化主要职责。调查的中14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不少没有研发机构,质控体系不规范,缺乏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更会管理、能将科技与经济对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么产品跟风,要么产品单一,多少年一个面孔,更谈不上技术成果示范和推广,这样就造成了产业化的技术含量较低。另外,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部门结合松散: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理论上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搭档,但实际上由于类属利益集团不同,各种合作方式及机制正在探索过渡阶段,使得彼此结合松散,表现大多在就某一项成果合作、就一段时间合作、简单合作(如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产业化的技术支持不到,支撑力量薄弱。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本次对扬州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农业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创新的核心力量薄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够;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等主体产业化的科研支撑力量欠缺。农业科技创新链中技术链、产业链衔接不到位,存在断裂、创新主体分散的现象。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从技术链、产业链搭接后的整体予以关注。

(二)建议

农业科技范文3

大北农:企业的产业报国梦想

大北农集团在1999年设立大北农科技奖,对于大北农来说。成立不过5年的时间,大北农集团董事长、总裁邵根伙博士就决定举资1000万元设立大北农科技奖,每届用100万元在全球范围内无偿奖励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同时对重大创新、产业化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进行科研资助,加快成果的快速转化。

“技术创新的源泉是来源上游的很多大学、科研院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很多的科学家,他们长期研究的成果需要这个平台来推介和展示,特别是需要很多的企业能够帮助转化成生产力,我们企业初衷就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收集、推荐、激励更多的成果产生转化,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活动除了我们大北农集团企业一家设立之外,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从获奖项目或公示材料中获得信息,促进行业发展”,大北农集团董事、宋维平博士指出。“我们大北农科技奖奖励的性质是非常重视应用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更多的是关注能够产生现实经济利益或产业化价值,往往这些成果在申报奖励的过程中时间等方面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的理论到应用研究没有那么深入,但是产业化上很好。所以我们大北农科技奖在这方面发挥出专业的特性。”

农业科研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过程,大北农集团作为一家农业企业,非常理解奋斗在科研一线上的科学家常年埋头搞科研中的艰辛,也一直努力的为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服务农业、奉献农业、为农业创收增值贡献着一份力量,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

扎根农业科技专注专业办奖

“大北农科技奖主要是针对我国农业领域内的科研专家设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科技奖项,不仅是奖励我国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更是对其推广价值、产业化前景的认可和肯定,这是一项志存高远、着眼未来、激励发展和应用的科技奖项,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大北农科技奖在项目受理、初评、终审各个环节都通过相关媒体对外公示,保证了评审公平、公正、公开性。大北农科技奖设立14年以来,在评审中不关注申请人的职务职称、学术地位等,主要是看其研究成果本身的创新性、价值和前景,这也是大北农科技奖评审的最重要指标”中国工程院、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咸柱院士在讲话中语重心长的对大北农科技奖做出高度评价。

大北农科技奖长期扎根农业科技,每届的评审都聘请行业院士和权威专家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奖,确保项目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评价。

积极探索社会力量设奖的新模式

大北农科技奖于2006年经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核准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社会力量设奖是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技部备案注册的社会力量设奖219项。2012年,共计161项奖励开展了活动,共计受理各类候选材料32361项,授奖12917项,授奖率40%,在农业领域设立奖励的有20多家,而大北农科技奖是唯一一家由企业设立的。

“大北农集团是2006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核准的社会科技奖励单位之一。自设立以来,坚持公平办奖、依法办奖,花大量的奖励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坚持不懈的在农业科技届树立一面旗子,逐渐形成一个在农业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品牌奖项,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已经成为农业界知名度较高的社会性奖励,对推动我国农业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展、加速奖励体制创新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激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积极献身农业科技事业,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在讲话中对大北农科技奖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与鼓舞。

大北农科技奖作为社会力量设奖中的典型代表,一直积极探索一条社会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不仅仅促进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其实也是找到了一条比较好的路径来发展企业自身。未来在社会力量办奖的道路上还需要积极探索与完善,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做成行业内的品牌,做成像诺贝尔奖一样长立百年,世界瞩目的著名奖项,这就是大北农科技奖未来所要走的路线。

重磅奖励农业科技单项奖励达百万

农业科技范文4

2013年6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逾百家媒体代表齐聚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参加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承办的“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会”。

在新闻会上,大北农集团宋维平副总裁阐述了大北农集团自1999年设立大北农科技奖的初衷和做为一个民营企业从公司利润中拿出不菲的金额来无偿用作公益奖励的目的与意义。他指出:“农业科研是一项艰苦且神圣的工作,数年如一日的科学研究,只为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技术和成果,我们非常理解奋斗在科研战线上的科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枯燥的科研工作,他们的付出是值得认可的,值得全体社会大众的认可,更要让全面社会大众去了解,我们大北农科技奖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我们一直努力为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奉献农业、为农业创收增值付出着一份力量”。

“大北农科技奖自设立至今14年中,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成果推广、奖励体制创新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陈志敏副主任做为大北农科技奖的主管领导如是说,“社会力量设奖未来将承载奖励体系主体地位,必须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设奖健康快速发展,这对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北农科技奖奖励总额从200万元调整为600万元,特等奖1名100万元,一等奖2名各50万元,二等奖10名各20万元,三等奖20名各10万元。从大北农集团营业收入中支付奖励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其目标是为了充分调动农业科技界的专家、学者积极性,共同参与,发现优秀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大北农科技奖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奖,正是如此,在业界得到良好的口碑与评价,大北农科技奖每届的评审聘请行业内的权威院士、专家严格评审,确保项目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此次新闻会是掀开大北农科技奖历史新篇章的重要举措,是延续14年来用实际行动和大力度来公布新一届评奖活动中所做出的重大行为,它将承载着一个社会力量用巨资来无偿奖励农业科技中的研究人员,激发研究热情、鼓励农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农业科技范文5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

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部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

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科技范文6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我省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工作聂亚华

关于做好新世纪辽宁农机档案工作的思考卢骅,刘桂君

维修小经验3则员力勋

"变拖"应由农机部门管理晓程

农用运输车误区种种邢翠华

机动车灯光暗淡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农业科技与装备 李明诚

旋耕机作业前的技术维护尤晓东

拖拉机汽车电气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韦公远

S195柴油机几例特殊小故障王法中,吴昊

这台机车为何启动困难薛志成

农用运输车修理经验12则姚志刚

农用运输车的应急修理薛志成

冬春启动柴油机"6忌"成日至

小四轮拖拉机在维修使用中禁用9例王法中,吴昊

以费改税为契机促进农机监理工作于凤海,杨振千

树新风创优质争最佳--记北宁市农机监理所陈宝昌

高科技的应用给农机监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田耕

司法公证是强化农机管理工作的新举措杨振千,王力田,乔军勋,吴昊

由路权问题引发的几起交通事故顾正涛,张鼎明

检审中采用"印花"效果好牛大伟

影响监理工作的主要原因薛允连

机车事故案例8例苏成玲

肇事不报案私了起祸端王竹林,刘波海

新型花生播种收获机械集萃周良墉

IZL-180型联合整地机刘安东

IMC系列灭茬旋耕两用机刘安东

搞好马铃薯大垄双行机械化生产技术是增产增收的一种好途径李春海

山区推广小型配套农具大有可为袁晶

农民被招聘年薪三万六陈宝昌

"三轮"走俏宽甸宋俐侠,王义东

"九五"期间营口市农机监理工作成效显著赵华

家用电器的几种保护石禹金

电冰箱使用ABC周良墉

空调器在停用期的保养陈潭

跌落式熔断器故障的分析与对策石禹金

怎样使用挤奶机潘树良

挤奶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潘树良

三家子人发"猪财"卢明华,姜春林

农机助我走上致富路--记拉古乡农机户关威董正风,张洪杰

谈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郭洪友,姜宗昌

股份制是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发展之路李春海

浅析农机服务站队下滑之原因刘方利

如何对农用运输车进行技术保养李凤,孙清

联合收割机使用中的几个误区马良驰,董文平

中耕机作业中常见故障原因与排除方法陈希勇,金仁浩

故障排除9例耿子恒,王丽敏

谈如何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刘守山

小型柴油机拉缸的原因张利民

1GN-180型联合整地机使用保养与注意事项农业科技与装备 纪忠良

中耕机使用注意事项高希军

轮胎异常磨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刘守山

S195柴油机故障2例王法中,张松华

拖拉机夏季作业应注意的事项成日至

喷雾器主要故障的排除陈春道

活塞"偏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朱宏伟,陈世英,贾炳华

档案的定升级活动在农机监理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刘云芝

谈驾驶员行车中的紧急避险贾光,张启民

谈谈农用三轮车的不安全因素洪名禹

超载爬坡机车"倒立"

围绕工作重点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杜安全,丁长杰,刘国学,张峰瑞

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强化农机监理工作牛大伟

中型打茬机应用及其推广前景李景禄

并非耸人听闻(Ⅱ)--一个事故勘察员的手记

结合事故案例谈"清黑扫非"的必要性满锡秀,许文常

水田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大有可为胡忠飞,王玉家,刘庆君

温室大棚新装备新机具集萃周良墉

法库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措施李纯山HtTp://

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技术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基本途径郭洪友

内增实力外树形象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初九臻,周鹏飞

小型拖拉机水田作业优势许洪海

关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摘要)徐志强

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杨

谈入世对沈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对策梁松,颜峰

上岗证--准入就业的"通行证"聂亚华

加强都市农业精品园区机械化建设关静

维修经验5例孙本珠

锦州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首位

农机维修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王云,周伟

小四轮拖拉机驾驶操作注意事项范国良

冬季如何正确使用拖拉机王忠孝

浅析小型柴油机捣缸的原因姜国祥

喷灌泵的使用常识国委文,韩爱民

曲轴轴颈非正常磨损的原因和预防白雪艳

CAT(卡特彼勒)天然气发动机对燃料的需求孙清,葛雯

农用机车冬季的使用与维护农业科技与装备 白文娟

喷油器漏气的原因与防止方法赵明志

离心泵机组的使用与维护李慧明

液压系统故障的简易诊断与排除张剑波

《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条文释义(Ⅱ)(待续)

卖车过户不及时他人肇事我赔偿

驾车跑运输需用资格证

农机驾驶员应正确理解"撞了白撞"颜峰,梁松

谈农机监理的执法与服务尹彦杰,张清江

机车使用维修中不安全操作种种范国良

拖拉机冬季使用要把好“5关”白文娟

检查农用车故障的原则和方法李军衡,李冬梅

农机使用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杨文修

农机修理小窍门薛志成

农用汽车硅整流发电机的使用注意事项及故障判断刘守山

曲轴的矫直与磨削王丽红,陈涤

机动车遇险情时紧急处理的原则王选柱

农机肇事后的误区张殿福

农用三轮车由农机部门管理势在必然农业科技与装备 李兵

影响驾驶员心理平衡的8个因素王选柱

农村“土司机”问题多孙寅

农机事故为何越报越少李兵

谈加强路检田查工作的意义肖俊峰

农用车发生事故有3多徐延驰

谈“黑车”产生的原因、危害与治理陈德贵,尚友勃

农机监理路检田查“六忌”赵文良,赵晓东

论违章与事故的关系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