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范例6篇

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见,合情推理的重要性。那么,何为合情推理呢?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它是数学发现的方法之一,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像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类比迁移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下面仅以“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一、引发猜想,为合情推理营造氛围

新课引入时,给学生创造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并且注意问题的提出要有难度和开放性。然后,借助问题引发猜想,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为合情推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案例: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安排了“复习铺垫,引发猜想”这一环节:

复习:把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说说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2.5、1.0026、0.78、40.125

谈话:就像同学们刚才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可以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小数乘10,100,1000……

猜想:大家设想一下,一个小数的小数点位置还可以怎样移动?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呢?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至此,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为合情推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验证猜想,为合情推理提供可能性

数学猜想是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重要策略,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波利亚认为:“说得直截了当一点,合情推理就是猜想。”因此,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第二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1.提出猜想

(1)出示例5:21.5除以10,100,1000的商各是多少?请你用计算器选择一道题,算算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21.5÷10=2.15

21.5÷100=0.215

21.5÷1000=0.0215

(2)仔细观察每题的得数,与21.5比,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的比较,恰到好处。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而且初步意识到21.5除以10、100、1000得到的商与小数点的移动有关系。

由于学生掌握概念需要有一个分析、思考、加工、整理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上述比较能够看出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两个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

21.5除以10得( ),就是把21.5的( )向( )边移动了( )位。

谁能仿照这样的说法说说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你发现这三组中小数点的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把刚才说的三句话概括成一句吗?同桌两人先互相说一说。

根据学生交流,适时出示:21.5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要是21.5除以10000,小数点会怎么移除以100000呢?依次类推,能写完吗?那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在板书上补充省略号)

此时,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假说、猜想后,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猜测阶段,没有真正地内化。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出猜想:“21.5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除以10,100,1000……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猜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找几个小数,分别用计算器把它除以10,100,1000,记录下来后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归纳: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刚才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既然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那我们可以把21.5换成“一个小数”(板书)。这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在探索规律时,学生经历了在具体的数例中观察―拓展性猜测―举例验证的科学求证过程,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合情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比较、检验猜想,并引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结论。在逐步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

三、应用规律,合情推理结论的再验证

培养小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要贯穿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还要把验证得到的规律进行应用。因此,必须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才能使合情推理出的结论进一步得到验证,做到学以致用。

在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后,设计了两组基本练习题:一组是32.8、0.8、24三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时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情况,填入表格。另一组是规律的反运用,即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除以多少?让学生反过来说规律,进一步完善了规律。在基本训练过程中,还特别重视学生“说”的训练,把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外化出来,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运用规律,也为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2

1.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材呈现了山羊快餐店搬家后商品价格的变化,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与学习。前面已有了一些小数知识的基础,在这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 /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 /100……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尝试学习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如果在探索中有困难,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与帮助。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故事情境引入

师:小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每份快餐卖4.00元钱,没有顾客,于是小山羊想:“我得搬搬家。”到了新家后,每份快餐卖0.40元钱,有客人来了,但是客人不多,小山羊心想要是我再搬一次家,客人会不会再增加呢?小山羊下定决心,于是又搬了家,它把每份快餐卖成了0.04元,这下客人可真多,山羊的快餐店生意这下可红火啦!生意兴隆了,小山羊可高兴啦!夸自己真是个天才。

(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4.00元、0.40元、0.04元。)

思考:同学们故事中小山羊搬了几次家?在搬家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生1:小山羊搬了两次家。

生2:我发现小数点发生了变化,向左移动了。

生3:我发现价钱越来越便宜了。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二)自主探索

1.师:从上面的情况看,你们认为小数的大小会跟谁有关系呢?

生1:我认为会跟小数点有关系。

生2:我认为会跟小数点的位置有关系。

2.师: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愿不愿意探索一下?

[点评]: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一种较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为学生后面新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状态和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观察

师:观察这一组小数(4.00 元、0.40元和0.04元)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有数字“4”。

生2:小数点的位置不同,“4”的位置也不同,小数的大小也不同。

生3:一个数比一个数小。

生4: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0倍的关系。

生4:4.00 元中的“4”在个位上表示4个1元, 0.40元中的“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0.1元,也就是4角,4角是4元的1 / 10,也就是说0.40元是4.00元的1/10;同样0,04元 是1分,1分是1元的1/100,也是0.04元是4.00元的1/100。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呢?猜一猜?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1:小数点发生了变化。

生2:是小数点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3:从4.00 元到0.40元再到0.04元,小数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引起的。

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接下来咱们验证一下。

板书:4.00 元0.40元 0.04元

生:相邻两数之间是10倍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从4.000.40元,从4.00元0.04元小数点位置分别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又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从4.00元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4.00元变小了。

生2:从4.00元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4.00元缩小到原来的1 /10。

生3:从4.0 0元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1 /100。

5.根据学生回答完成下列板书

(三)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由此你们又会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数点如果向右移动后,小数也会发生变化吧。

2.验证猜想

师: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是否会引起小数变化?又会按什么规律来变化,下面请4人一组讨论一下,试一试。

3.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来验证)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小数就扩大10倍,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100倍,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时,小数就会扩大1000倍,例如:0.04元0.40元……

小组2: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时,正好和小数点向左移动变化规律相反。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棒。下面用你们发现的规律做几道题,好吗?

(四)应用练习

1.练一练第2小题。

2.练一练第3小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体会: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很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刚才通过研究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你们又会联想到什么?”“通过实例来验证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试一试。”这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5.提供给学生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以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贯穿一堂课的始终,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展现了数学的鲜活的生命力。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法。

教 法:引导、发现法

学 法:小组和做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1、预习检查

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他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1.00)。过了一会,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1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家吧” 小数点又往左再搬了一次家(0.01).山羊的快餐点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是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变化呢?以故事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变化的理解。

2、同时利用上面的故事引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观察下列数中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0.01 0.1 1

小数点向右移动

向右移一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两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倍

向右移三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倍

…… ……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三、点拨升华

小数点不管是向左移,还是向右移,位数不够时用0补。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组内交流,有难度的在全班交流。

五、当堂训练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扩大( )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 )移动( ) 位。

2、把下列数由大到小排列

2.312.3 2.4 2.331.9学生独立做,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4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①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还需要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

②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份之几……的数,叫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小数是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口诀:小数意义好理解,它与分数很亲密。分母是10、100、1000……小数位数一、二、三……小数单位来计数,0.1、0.01、0.001……要记牢。

提醒: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字就称为几位小数。

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小数和分数的转化方法:

(1)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小数点后面一定有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小数点后面一定有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3)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小数点后面一定有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解读:

小数由

组成。

⑴、数位顺序表中每

相邻

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⑵、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没有最高位;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没有最大的小数,也没有最小的小数。

整数小数

⑶、没有最大的一位小数,最小的一位小数是0.1。

举例:

(1)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记住: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2)6.378是由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8个(千分之一/0.001)组成的。

(3)9.426中的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0.1)。

(4)2.5表示(2个一和5个十分之一)或者(25个十分之一)。

(5)能根据提示写出小数:一个数十分位上是1,百分位上是5,还有6个千分之一,这个数是(0.156)。

易错题解析:

⑴、小数都比1(整数)小。(

)

⑵、0.35里面有5个0.01.

(

)

⑶、最大的一位小数是0.9.

(

)

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切记: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要读几个零,小数末尾的0也要读出。

例如:20.040

读作:

,四百零七点零七

写作:

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漏写。

应用:给定几个数字,根据要求写数。

如:用6、0、2、4按要求写数。

最大的一位小数:(

最小的两位小数:(

最大的三位小数:(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末尾的“0”不能去掉。

应用:

⑴、增加小数位数的方法:增加小数位数,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只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

⑵、改写整数为小数的方法:整数改为小数,首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根据需要,添上相应个数的0。

②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切记:

⑴、小数的大小和数位多少无关,不是位数多的小数就大。如:3.7896和37.8。

⑵、两个整数或小数之间,如果没有小数位数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

举例:两数之间填数:6.4

在较小的那个数(6.4)后,再添一位,如:6.41,6.42,6.43……6.49;

再添两位,如:6.411,6.412,6.413……;

有无数个。

方法:小数大小比较

排成竖列,小数点对齐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理解:0.1与0.10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

③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

扩大到……倍

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缩小到……几份之一

应用: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用这个数分别乘(10)、(100)、(1000)……小数点就要相应的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就要相应的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口诀:小数点,本领大,走一走,数变化。右走扩大用乘法,左走缩小用除法。移动缺位也不怕,快用“0”来补足它。

明白:小数点右移,数变大;小数点左移,数变小。

小数点向右移动时,整数部分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要数清移动的位数。

推广:一个数扩大到几倍,原数×几。

一个数缩小到他的几分之一,原数÷几。

3、生活中的小数

①生活中常用的单位:

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时间: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②常用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进率):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质量单位(进率):

吨—1000—千克—1000—克

③名数的改写:

(1)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10向左移一位;100向左移两位;1000向左移三位……

(2)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除以两个单位的进率,作为小数部分。

(3)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用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乘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10向右移一位;100向右移两位;1000向右移三位……

(4)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含有低级单位的复名数:小数的整数部分作为高级单位的数,小数的小数部分乘进率,移动小数点。

切记:不同单位比较大小,先统一单位比较大小,再还原为原单位写答案。

单位换算方法:

一想:(

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看:(

大化小还是小化大

三算:(

大化小乘以进率,小数点右移;小化大除以进率,小数点左移

÷(进率)10

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

÷(进率)100

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进率)1000

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的单名数

的单名数

×(进率)10

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

×(进率)100

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

×(进率)1000

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①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方法: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小于五则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小数的第三位,如果第三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也就是保留到哪一位,只要看它后面这一位数字(无论有多少位数,都不用考虑),按四舍五入就可以了。

切记: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具体方法:

(1)想:保留什么,舍去什么;

(2)看:舍去部分最高位是多少,是“舍”还是“入”;

(3)写:注意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用“≈”。

例如:8.392≈

(精确到百分位)

一个两位小数,近似数是5.6,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最大:在近似数后面添4即可,得5.64。

最小:在近似数末尾减1添5,得5.55。

说明:“四(0、1、2、3、4)舍”法求近似数时:原数>近似数;

“五(5、6、7、8、9)入”法求近似数时:原数<近似数;

②大数的改写方法:

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数4位)或亿位(数8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在小数的后面写上”万”字或“亿”字即可。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如果前面位数不够,用0占位。

切记:改写时一定带上单位万或亿,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

改写是不改变数的大小的,用“=”。

如果需要求近似数,根据要求保留小数。用“≈”。

例如:用“亿”做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6

4850

0000

=

练习篇

1、

32.49读作(

),最高位上的“3”表示(

)个(

),4在(

)位上,表示(

),9在(

)位上,表示(

)。

2、读出下面的小数。

0.5006

1.45

0.082

304.04

12000.34

9031.0031

3、写出下面的小数。

一百零九点九三

四万零三十点零零四

零点七零零二

五十三点零八四三

4、0.20里有(

)个0.01,4.5里有(

)个0.1

5、有一个数的十位,千分位上都是5,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读作(

)。

6、把下面各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86

8.086

8.68

8.686

8.8

7、要把4.507扩大100倍,可以把(

)向(

)移动(

)位,结果是(

)。

8、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

4.03克

0.4千克

4.30克

4.23克

0.43克

9、5.03千米=(

)米

3米5厘米=(

)米

0.43平方米=(

)平方厘米

2.30元=(

)元(

)角    707克=(

)千克

4.5吨=(

)千克

5.3吨=(

)吨(

)千克

6米3厘米=(

)米

9.6米=(

)分米

=(

)米

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5公顷=(

)公顷(

)平方米

10、

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3.52

0.91

1.99

40.532

(保留一位小数)5.47

4.028

1.94

30.409

(精确到百分位)42.195

0.493

0.334

7.298

(省略千分位后面的尾数)42.7054

0.9309

5.9890

8.84603

1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59800

403200

1069100

35624900

1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87230000

294000000

30052000000

120540200013、一个数:30.7,要使它近似于31,里可以填(

)。

14、用3、4、5、6和小数点“.”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

15、一个小数被小明读成:三百五十万零八十四,原来小数要读两个零,这个小数是多少?

16、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比原来的数增加了198,原来这个数是(

)。

17、近似于25.06的三位小数有(

)。

18、王叔叔有一张存款单到期,按照银行电脑的计算,一共应得30823.976元。王叔叔实际应得多少元?请说说你的想法。

19、比一百万少十万的数是(

),比一百万多一万的数是(

)。

807500

读作:(

45032050读作:(

四万零五百五十五

写作:(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5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4.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比如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进行提问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了乘法口诀,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知识进行负迁移,造成学习障碍。

5.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的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6.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的探究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情境探究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教学情境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研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一定的教学探究情境为载体,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便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例如在低年段“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书本、软尺、铅笔、小刀、手指等)对课桌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但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和不统一性,测量结果与实践长度、宽度大不相同,进而得到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单位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自然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刻,使学生充分认识用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探究测量方法,反复实践后学生可自己总结出用具有刻度的软尺进行测量,并按照‘左对0,右看刻度’的测量要领,从中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最后,在融会贯通此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后,开展教室内的测量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学生可对地砖、窗户、黑板、教室、讲台、同学之间的身高进行测量,根据所测量物体大小的不同,合理选择合适的大小刻度软尺。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并加入了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实践所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了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还需继续努力,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努力拓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空间。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1.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6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 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3)比较例6、7与例8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 练习:课本P49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三)展开练习 深化认识

1. (1)不计算,把下面各式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

(2)下面各式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2.根据10.44÷0.725=14.4,填空:

(1)104.4÷7.25=( );(2)1044÷( )=14.4;

(3)( )÷0.0725=14.4;(4)10.44÷7.25=( );

(5)1.044÷0.725=( );(6)1.044÷7.25=( )。

3. (3)选出与各组中商相等的算式。

A.4.83÷0.7 B.0.225÷0.15

483÷7 0.483÷7 48.3÷7

225÷15 2.25÷15 22.5÷15

4.口算:

1.2÷0.3= 0.24÷0.08= 0.15÷0.01= 2.8÷4=

2.6÷0.2= 4.6÷4.6= 3.8÷0.19= 2.5÷0.05=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法则,强化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