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范例

小数乘法教学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1

关键词:云班课;教学模式改革;数学教学法

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终端为新的移动网络交流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教育课堂中,教师不能运用课堂环境的创设。教师营造的讲课氛围面临枯燥乏味,学生容易缺乏学习自信心,不易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用于课堂互动的一款免费软件基于校园互联网环境,能使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在线互动的参与度。云班课作为常用的教学工具之一,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移动端强化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高丰富的课程信息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

一、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法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和训练数学教学技能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为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设置的专业课程,可以使学生达到在教学理论和观念上“入门”、教学技能实践方面“上路”、教育教学研究方面“领悟”的要求。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选题试讲。这种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课时数较少,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何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学习和实践中学得扎实有成效且轻松有趣,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缩短学生向合格小学数学教师的过渡时间,云班课辅助教学成为了一种新的方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二、云班课辅助教学的优势

云班课是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用于课堂互动的一款免费移动教学助手APP,它基于校园互联网环境,能使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在线互动的参与度。该教学助手APP具有以下优势:

(一)课前预习任务便捷下达。在课前老师可利用手机或PC端在云班课中教学资源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二)课堂点名及时有效。授课教师可以设置课堂点名,通过一键签到快速进行考勤,然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突破。

(三)答疑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教师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课后测试题和巩固练习,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给予学生经验值奖励,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和分组评价,从而实现多元评价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云班课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沟通,建立学习共同体。

三、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云班课具有丰富的功能,结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利用签到、课堂表现、答疑讨论和头脑风暴等功能辅助教学时,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样化的互动交流方式。云班课的应用改善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模式,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有助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教材专题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与结语”为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部分实施教学。

(一)课前。教师和学生首先将云班课APP下载安装至手机,教师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加入;其次教师可利用PC端或手机端上传准备好的资源例如教案、课件及教学视频;然后在云班课通知区任务,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资源后归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哪些,学生即可按照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任务,也能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知识、积累知识。

(二)课中。1.签到。课前几分钟,教师可通过限时签到、一键签到和手势签到等三种方式点名。方便快捷的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签到成功的学生可获取经验值,这种方式相比于传统名册点名既新鲜也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轻直播/讨论(详见图1)。教师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为题发起讨论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就一些优秀的教学导入案例给学生推送视频边播边讲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堂课时可采用拍节奏的游戏导入新课,这种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方式使小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感知“循环”等概念。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讲解,学生在对《倒数的认识》导入时则选择用汉字类比的方式引入教学。这样的话题讨论还可以设置多个问题,让学生接力轮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及时点评并点赞增加经验值。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3.头脑风暴。教师可一些话题供学生各抒己见,例如还有很多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案例就可在此继续归纳。再比如我们在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当中的十大核心词解释说明时,就能很好的利用该功能。学生之间能相互看见彼此的见解,教师可对见解独到的学生点赞、点评。4.课堂练习、测试。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提前设计练习题,在PC端上传至资源题库,配合教学进度随时开展课堂练习。每一小节内容学习结束后,可进行小测试,设定好测试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结束之后学生可查阅正确答案,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在讨论模块继续讨论,个别疑问的可选择私聊的形式进行答疑解惑。

(三)课后。教师在作业/小组任务模块作业(详见图2)。教师安排小组任务,指定课题然后按班级人数随机分组,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提交在作业任务中。评分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老师评分、指定助教评分和学生互评。对于教学设计的评分我认为选择老师评分、组间互评、组内互评更为合适,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指出不恰当的地方,用添加批注的形式展现,给人直观明了的感觉。教师通过查阅学生在云班课中的学习情况,既能及时督促学生学习,也能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新知和教学经验。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发展趋势,对我们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机遇,传统教学仅是备课、上课使用板书较多,而利用蓝墨云班课辅助教学时,教师不光要备课,还要分享大量的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鉴于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的特殊性,因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借助于该平台在资源部分发送优秀的教学视频案例让学生多看多学,掌握更多的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结合云班课,能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对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5).

[2]李建峰.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316).

[3]刘娟宁.“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微信设计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18(3).

[4]陆丽婷.蓝墨云班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8(17).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2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中职教育已退居到了边缘地位。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加快中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已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中职学前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充分考虑到其自身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为背景,探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导致数学学习能力普遍较弱,而现阶段中职学校所应用的数学教材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应注重对本专业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数学学习的高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及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意识,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实际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首先,教师应对学生入校前的数学成绩进行考查,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在教学内容设定时注重考虑这些因素[1]。积极引导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指导学生适当活动放松,避免上课玩手机等交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及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情感,增强数学好感度,吸引学生探讨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做好基础的数学知识储备。

二、实施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的学习主体是幼儿,因此,在学习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对与幼儿生活联系紧密的相关数学知识及能力予以掌握,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案例,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而引导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专业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应按照数学课程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注重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轻松的学习情境[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讨论及学习环境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并引导学生体验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趣味性,使学生在后期工作期间可采取该类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实现高效教学。

三、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转变角色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逻辑性,大多数专业模块内容均可采取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实现教学,此类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实现对数学教学的认知,实现对数学内容的感知,不断在实践中实现学生思维向教师思维的转变。如在试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涉及学期儿童感知数的概念形成等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这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相关分组,引导学生注重数学课程与学前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拟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结合课本专业知识,对课程研究目标予以确定。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点后,在网上搜集有关幼儿数学教学的视频,并及时走进社会,走入幼儿学习环境[3],以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实现实践研究,理论结合实际实现课程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报告撰写,完成此次实践过程。

四、注重专业技能教学,掌握数学专业性知识

数学课程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技能的教学及培养,使学生的数学专业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对“函数的概念”一课进行校本课程设定及设计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相关的各种技能作为教学背景进行设计,使学生在与实际相关的问题中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4]。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函数知识有关的课件,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于学生对这一情境比较熟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可在进行函数概念掌握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扩展,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结语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在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对该专业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转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立及实践教学,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完善。

作者:翟晓燕 单位:平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黄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郑志江.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发展战略;创新

过去的10余年间,我国高校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指导和探索中积极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给社会、家庭、学生带来了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原来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概念体现在两个层面,即传承和创新。传承是一种精益求精,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固然会有糟粕的部分,传承过程中应将其剔除和扬弃。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即融会人类思想之精粹,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之载体,既可以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也可以是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创造者,应当保留优良的传统,藉以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广大青少年,让优秀文化世代相传。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新时代,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对于“美”的传承与教育,是最容易让青少年接受的艺术文化元素,也是最容易体现青少年发展的方面。一所学校美育工作的实现,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艺术教育,它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科学求真、人文达善、艺术合美的综合教育模式作为我国教育政策下完整的教育体系,分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而艺术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突出了它的审美功能,更与科学、人文有机结合,使真、善、美的特质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得以融合。第一,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文化传承中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有机反映,也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经过筛选而沉淀下来的人类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在时间中凝固,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晰地看到艺术创作者的文化导向和情怀。在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氛围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在凝聚了社会发展的文化精髓之后得以长久流传,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二,艺术教育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开设的各艺术类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这些艺术中所蕴含的形式美,继而通过艺术形式的传播教育,培养艺术审美和修养。通过了解这些“美”的历史、“美”的进化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态度,使他们更具有文化视野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不断追求艺术的执着心理,通过追求完美,传承创新,使我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三、学校艺术教育与战略创新

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授文理工法、音体美技等系统课程,并与课余活动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教育体系。学校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功能,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让青少年从小就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使他们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在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从而享受审美的愉悦。近20年来,我国适龄学生入学率逐年上升,教育普及以及受教育面越来越广(表1),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逐渐关照到每个接受教育的学生。

(一)学校艺术教育现状

1.局限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和艺术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个别地方政府没有把学校艺术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认识不到位;二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艺术教育的主体体现在少数特长生、技能训练以及艺术竞赛、成果展示等,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教育过程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出于某些原因,存在着一味追求演出、成长专业化,学习、传授成人化,表现、领悟时尚化的现象;四是把艺术教育当成营造宣传效果、占领市场和表现绩效的一种手段和表象。

2.轻视性

由于某些需要或者争取某些成绩,在具体教育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对艺术教育的轻视现象,表现在:一是重视艺术团、兴趣小组活动,轻视课程建设,学生的真实参与面偏小,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二是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课程中的文化传承,教育内容文化内涵不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

3.滞后性

艺术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缺少艺术氛围,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激励约束机制,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普通高中、高校艺术类课程大部分没有作为必修课,虽然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三是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美育师资队伍整体数量偏少,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学生参与美育的积极性和美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被”学、教师“被”教、管理人员“被”管的被动局面。

(二)回归艺术教育轨道

艺术教育可增强人们审美力、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共享信息、工作与学习等多方面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知识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可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勇气,完善道德和开发智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艺术教育教学与交流过程也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乃至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1.身心塑造

音乐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其主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将音乐情感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不仅需要身心健康,还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真切情感,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艺术熏陶中培养情感、净化心灵、强化素质、塑造品德。

2.有机引导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进行自主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来自文、理、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陶冶情操,培养兴趣,锻炼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个人与集体协作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不仅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积极向上的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3.积极参与

高雅艺术,如交响乐、歌剧、民族声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大多只能在华丽的音乐厅、歌剧院才能欣赏得到,而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美丽的校园里,学生也能够得到这种高雅艺术的近距离熏陶。

(三)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策略

1.优化艺术课程结构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将影响艺术教育的成绩。不断进行艺术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一方面,重视艺术教学课程功能性改革,除应增加艺术美学和相关人文知识课程外,还要增加艺术教学课程的数量,结合其他文化课的设置加以考量,进行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将专业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让艺术教育纵向发展,也就是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2.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人性化教学是时代赋予现代人的新的教育方式,艺术教育的教与学应该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个性发展机会,在施教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审美情感,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等对话关系,以及和谐融洽的互动关系。

3.创建和谐文化艺术环境

艺术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教育体系,艺术环境建设同样非常重要,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文艺社团等社会艺术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艺术熏陶和精神鼓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四、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美”的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是艺术的内在规律所蕴含的文化意识、精神内涵的传承。优质的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而求新求异恰恰是艺术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通过艺术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中蕴含的多种形式的美,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不仅能够促进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将通过文化知识的内在链接结构带动受教育者意识、思想、科学和人文创新,使受教育者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

[2]何光锐.文化传承呼唤现代作坊[N].福建日报,2008-9-28.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4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标准,可以知此门课程覆盖面非常广泛,实践性非常强。一个建设项目包括若干个单位工程,单位工程可划分为若干分部工程,分部工程又划分为若干分项工程,并且与其他课程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程预算等课程结合紧密,那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则显得极为重要,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保障。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此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则是采用教师在课堂当中按照课本进行传授式的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安排一定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到工地当中进行实习实践。但是传统的方法会导致理论和实践出现不相符的情况,在课堂上口述的一些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要领,学生难以清楚明白的理解如何进行操作。因此会导致学生把握知识点困难,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比如说对于施工设备操作,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授式来进行教学,学生难以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难以培养符合专业的建筑施工人才。结合以上,总结出导致在教学当中难以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数量多,不能够让每位学生进行实习,可能会让实习只留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第二,讲授式的教师采用黑板的方式,对于记性性的知识点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会造成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教师缺乏实际的经验,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到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症下药,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让学生误入歧途,而那些没有经验的教师本身的能力不够,会体现出不自信并且难以让学生信服。第四,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测试当中,对于学生来说评定方式只有考试成绩这一项,但是随着评估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家越来越赞同,应该把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不应该只用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以免出现临近考试中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来应付考试,这就违背了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违背了初心。以上四点都是导致此门课程存在教学问题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改善这些问题以达到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专业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3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3.1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传授的方法就是老师课堂讲授知识。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展示和黑板演示分析来实现讲解,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且记住相应的概念,以达到深刻的理解。教师通过列举案例,通过全班的集思广益来真正了解概念,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应将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贯通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相结合,统一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这样教师就能够全面而系统的教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与时俱进能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建筑行业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主动关注,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3.2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为多媒体应用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基础保障。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兴的教学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认知材料。教师把枯燥的文字表述精心加工为图形图片等形式表述,精妙的组合排列,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极具有直观性,声光电等手段刺激让学生们直观感知,能够把理论知识通过视频进行结合,得到深刻的理解,能够将知识通过记忆进行内化。传统教学中难以操作和讲解的重难点,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使教学达到生动直观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教学侧重点上注重以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例如钢筋工程教学主线可依据施工现场流程开展:结构施工图识读-钢筋下料计算-钢筋绑扎-质量验收进行,对建筑施工工艺全过程详细剖析,追求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力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完整掌握。

3.3实习的教学方法

实习阶段应该把握巩固性和量力性原则,学生反复在操练中形成习惯,达到技能的内化,并且教授给学生自身可以掌握的知识不应过难或过易。实习就是通过现场实地教学,在建筑施工的工作现场,给学生们进行展示,通过学习和自主操作等训练,来增加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课堂搬到学校,实习到工地上,此时老师的身份已由多年经验的工人师傅来代替,学生们跟着师傅进行学习可以获得真实且直观的经验,从而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课堂学习遇到的问题与思考,能够在实践时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实习完之后,教师及时对学生操作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将理论知识自觉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就能够达到对各种技术和知识的融合,从而实现培养真正专业人才的目的。

4结语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5

 

毋庸置疑,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世界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在精神领域中,科学与知识的发展更促使人类不断迈向新的高峰。身处在这样的知识时代,打破思维定式、追求创新和变革成为当下最主要的文化基调。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高校应确立创新教育的总体思路,并积极有效地付诸实践。   一、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新始终是推动思想与文明不断向前进步的精神动力。在创异与求新的自我要求中,人类穿过了荒蛮的远古,始终向新的可能发出挑战。在21世纪这个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里,创新人才更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对创新的大力倡导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主旋律。为了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不断地调整认知思路,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各项政策,以保证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汲取更多新鲜元素,进一步全方位、高质量地快速发展。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力量,当代高校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因此,积极地思考高校教育在创新时代的发展之路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强调的是,符合时展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应在一种“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引下才能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性的核心思想在于,从新视野、新角度、新方法的思维模式入手,摒弃教育中被格式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而被固定化的思维定式。但是,创新教育的“新”并不完全是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现有教育体系基础之上的发展和超越。应该说,现有的学科门类和现行的教育规范等基础性的教育体系,是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合理有效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当然不能满足和局限于既定的教育模式,但是创新教育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因为没有传统的教育无异于无根的实验,很难保证长久和稳固的发展。   因此,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在发扬传统、继承传统基础上的自我更新和超越。换句话说,今天的创新教育的导向定位就是在传统的继承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在人类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艺术教育作为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在提高人生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创新教育中艺术创新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艺术创新教育就要从更高的水平上,培养未来专业艺术从业者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质,使艺术从业者能够紧随时代脚步、把握前沿脉搏的敏锐度和创新意识,并在我国现阶段由传统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贯彻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的宗旨,同时担负起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推动中国艺术教育观念、技法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在创新品格的培养中对传统继承的体现表现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人的艺术技能,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还应当承担起为祖国建设培养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具有艺术综合素养的新人这个重要使命。然而在不断更新审美标准和内涵的同时,艺术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教会学生如何在低级趣味与高尚情操之间作出正确选择,决不能丧失艺术形式对人类心灵的滋养、品德的熏陶以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坚持,也不能丢掉勤奋、仁义、奉献的美德。艺术教育中创新品格的培养目标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的艺术与文化生活向更加先进的方向前进。   二、启发与自主性的教育培养模式   开展和推动创新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重点,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需要实施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落实到大学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中。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一种以启发、引导为主,以锻炼和发挥自主性为根本目的的培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了实践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作时代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中“精选内容、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始终保持授课内容的前沿性与前瞻性。在艺术教育领域中,不但要掌握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成果及科研成果,并不断参与创新。把最新的表现技法、表现形式、最新的理论学说、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研发的工具、器材等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发展状况和最新资讯信息,使学生不再满足一种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态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学科“时新”的知识平台上,才能不断探索,有“新”可创。第二,要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阶段不单纯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夯实,更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不能再延续中小学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更应该体现出一种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因此,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应该重点引导大学生学会充满激情地感受生活、感受世界、感受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培养他们体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艺术能够真正成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把艺术教育从被动式的接受和学习知识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观察世界,进而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独立解决问题的培养过程,最终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中建立独立学习的兴趣,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目的的效果。   三、多样与开放性的教育路径选择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必须从宏观上选择一条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发展之路。创新绝不是空洞的想象,它是在扎实与广博的知识的碰撞中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一种创新精神的培养也绝不是短期的行为,也不可能具有一蹴而就的效果。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制定相应的政策路线,为创新教育能够顺利展开创造良好的氛围。事实表明,单一的学习环境不能提供多样性的选择,这就势必造成视野的狭窄,阻碍创新性的发挥。高校创新教育培养的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较高水平、涉猎广泛知识的人才。因此,高校除了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更应该从整体上建立一种积极、活跃、自由、兼容并蓄的创新软环境。换句话说,高校倡导的创新教育所营造的氛围应该采取多样性的知识选择、活跃的学术交流与开放的学术视野。#p#分页标题#e#   如果从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角度思考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这种开放性和多样性应该系统地体现在多个具体的方面。首先,艺术教育多元化的的专业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形式正在不断地翻新,艺术专业的种类也在不断地激增,社会发展要求促使高校艺术教育要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复合型的艺术专业人才。因此,艺术的专业门类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细化。其次,教师构建多元化的知识背景。随着艺术专业的细化和发展,原有的艺术门类衍生出来许多新兴的专业。因此,要求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夯实艺术基础性知识,不断更新、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最后,做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的设置。艺术教育中的许多专业都具有一种跨文化的特征,例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较深厚的绘画知识和功底以及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艺术专业可以尝试设置文艺理论、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专业之间也可以共同开设一些任意选修课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多样性的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及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6

针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以及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同时学生能够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高职学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模式;角色互换;课堂管理

高职学院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师范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普遍。中小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知识与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中考中。那么学校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该门课程还是非常的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作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

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班里的学生可以四人一组,也可以自由组合,教师分发具体任务。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研:查找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利用查找资料法,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查找到最近几年各个省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利用实地调研法,通过走访的方式、电话咨询的方式以及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这些学校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包括学校的师资教学情况,硬件与软件设施情况,学校的重视程度,使用的教材情况,以及教师的上课情况,开设的学时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调研,学生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为今后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调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

二、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

既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那么学生进行教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比如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练习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师同时要讲解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如: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课型;教学时间等。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应该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教师还要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如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等。在讲解教法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对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摩,并讨论分析,找出教学视频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在何种情境下,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法。让学生体会各种教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情境中的优缺点。以便对本课程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的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三、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当学生认真学习了教法以后,就可以自己来亲自体验教学过程。达到学以致用,体会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教学技能。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说课与讲课两种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根据学生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说课与讲课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会先布置任务要求: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说课。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研究探讨,把每个人对于说课的认识,如说课的概念,说课的意义,说课的特点,说课的功能,说课的类型,说课的原则,说课的要求,说课的内容、说课的环节以及如何说课,如何进行说课的评价等,认真进行交流探讨。之后,教师会综合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具体的讲解说课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撰写说课稿,并强调说课与上课的异同点。学生根据对说课的认识与理解,课下研究教材,准备资料,设计说课稿,完成说课任务。同时要求说课要达到脱稿,并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说课训练中,师生要共同评价说课者表现的优缺点,并要求修改完善,达到更好的说课效果。通过说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该节课如何合理设计,如何完成,已经非常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讲课的任务。首先要进行讲课的准备工作如备课,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师生之间角色进行互换,学生扮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老师和其他同学扮演中小学生。当学生讲课时,会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录像。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回答该学生所提问的问题,配合他的讲课。并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该同学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课堂的导入,如何进行提问,如何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如何进行课堂小结等等。当该同学讲完该节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评价,对该学生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教学方法,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习优点,并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共同借鉴。当大家评价完后,播放该学生的教学视频,让该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按照学号,同学们依次完成讲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认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感觉,能够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

四、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

上课是门科学,同时也是门艺术,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永远不知道你的课堂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情况。作为老师,不但要具有好的教学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同样也必须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管理好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那么教师如何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好的课堂一定是最有利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状态。这种良好的有利于班级成员发展的状态,表现为班级成员在课堂上的积极态度。如果班级成员都能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态度,课堂管理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老师也就具备了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进行课堂探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掌握应对课堂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行为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掌握课堂管理的能力,能够激发出课堂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了解课堂成员的个性以及整个班级课堂的独特的风格。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课堂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如果你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处理,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管理信息技术课堂的能力,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

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当地的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带领同学们到中小学实地参观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通过教师的亲自讲授和课堂上亲自的观察学习,来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上课情况,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具体上课的教学流程,课堂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教师是否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如何进行作业的布置,教学的评价与考核等。通过观察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和他们的交流。让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在心理上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以上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深入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能力。实现培养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目标。

作者:孙燕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提升;探讨社会

在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地使用并呈现出常态化,继而对相应的技术人才有着更高需求。高职院校紧跟未来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对授课模式进行切实有效创新,给学生带来不断的新颖感,使之饱含热情参与后续课堂活动,锻炼其综合能力。教师对当前授课方案做到极大程度优化,巧用网络优势,将单纯且枯燥的书本内容进行多样化转换,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价值,跟上授课节奏探究更多内容,走入课堂主体,对自身角色行为有所体会,形成极高职业道德,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授课效率切实有效提升,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1借助竞赛手段,提升授课成效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以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为大方向,而以往沿用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职生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落后性,整体授课效率停滞不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借助竞赛手段,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萌生主动性,对课程难点做到逐一突破,凸显出小组配合之优势,让其形成团队意识,使整体协作能力得到极大程度增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对新事物产生极强好奇,在接触中形成不同的求知欲望,也能够在实训中通过以往的经验找到当中BUG,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解释。为此,教师在辩论式的手段下设计多种不同比赛,让学生燃起参与热情,运用自身所喜爱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增强其对网络知识的整体认识,能够对书本内容进行彻底吃透,敢于向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性”进行挑战。竞赛手段是以高职生成长中的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切入点,使之见解得到自由阐述,对其常规化的思维做到极大程度打开,对知识有着深入化的理解,提升授课的整体效率。教师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标设计不同的竞赛,将书中重点融入其中,比以往灌输性的授课更新颖,学生在参与中对自身不足做到有方向补足,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跟上时代进步潮流。

2构建校企联合,锻炼综合能力

实践部分是对高职生所应具有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锻炼的关键,也是校企合作之动力,加强与当地各企业间的联系,使高职生在未来走入企业时实现零对接,而提升自身整体的竞争实力,为后续的工作创新埋下伏笔,凸显出“教学做”的统一。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程中融入企业的网络项目内容,让学生调动其经验去解决真实作业环境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继而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补足,也看到市场竞争所具有的激烈性,营造出“赶超”气氛。例如,教师对课程做到优化,设计出“学网”的气氛,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作业中,使之懂得“用网”,继而借助脑中知识结构来进行“组网”,通过多次尝试来完成最后的“建网”,在实训中锻炼其实操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教师与企业商议,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下看到数据库、应用系统如何去运用,继而在先进设备和网络环境中进行动手调试,让心理状态更为平稳,不会操之过急,才能做好网络配置,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环境做到有效结合,也让其个性特点得到极大程度释放,呈现出“学以致用”的趋势。教师在校企配合下将课程、项目和科研做到完美结合,能够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授课效率。

3巧用网络优势,设计精品课程

新时期下,教师在实训手段上巧用网络优势来对授课环境进行极大程度改善,继而结合以往经验和市场需求等设计出精品课程,给学生带来不断的新颖感,使之热情不减,授课成效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教师可以选用网上教学,通过微课或微信等,结合校园平台进行预习、复习和实训等环节的融入,也可将作业和课件下载等进行相应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更多的时间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带着问题在网络平台中做到及时讨论,使自身需求得到极大程度满足,在课堂上紧跟解读节奏去寻找所需答案,迫切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新知。教师以此为依据将课程做到模块化,开设试题库、教学资源、录像等,满足每位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构建出“网络虚拟的网络环境”,在实训中让学生对局域网建设和广域网测试等做到实操,能够在亲身体验下去感受网络的弊端与连通等优势,继而对网络的实用技能做到切实有效的掌握。教师通过实践将网络优势与课程结合,丰富授课内容,也带来新颖性,学生在全新的模式下燃起主动性,对新知识有着一种渴望,构建出新时期下的高效课堂。教师还邀请学生共同参与Flash动画的制作,理清思路去将知识融入其中,呈现出实用性,也能够让书本内容做到重组串联,实操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增强。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的管理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开展,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方向,立足当前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水平做到针对性地提高,使得实际操作与理论传递巧妙结合并做到无缝对接,将学生所应具有的应用水平提升一个全新的高度。教师可以在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下将学习的整体效率做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将学生推送至课堂的主体,使之个性特点得到不断释放,构建出极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满足时代与社会变化的需求,也使学生所应具有的专业素养提高,能够带着极高的热情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实践活动,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4运用特色方法,培养职业能力

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凭借长远的眼光对授课方案进行创新,运用特色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学生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的科学培养,旨在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的定位、各阶段的授课目标、专业特点等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也创新教学所使用的手段,特别是重视动画解析法的使用,融入辩证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新颖的体验,使之带着持续的热情参与各类课堂活动并在每一次的参与中获得不同的收获,从而实现其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由于高职生具有极强的独立意识,对于枯燥而又无趣的文字资料的理解能力略显不足,其对纸质内容的吸收与接受能力不高,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重难点往往给其带来晦涩难懂的体验,导致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随之下降。此时,教师巧用动画解析的方式将课堂气氛做到改善,营造出现代化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创造力做到极大程度的释放。教师在动画解析的方式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转换为动态视频的方式,例如,线路的交换、DNS的解析过程和路由器的建立等,可以在动画的方式下让学生看到当中的工作原理,从而掌握书本中的内容,而不再产生抵触情绪,也在相应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师在三维动画的应用下将很多抽象的概念,在最简洁的表达下对知识进行精准传递,也可以在直观方式下用动画展示流程,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效率做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营造出赶超气氛,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将其积极性不断激发,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5重视考核环节,激发创新意识

工作项目的制定需让高职生能够体味到职业精神,将爱岗敬业做到极大程度传承,形成热情的工作态度,秉承着主动与创新性为企业前行带来饱含时代气息之动力。教师带着长远眼光来对考核环节做到重视,一方面保证理论成绩的提升,让学生有着极为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将实践操作情况融入评价中,将校内考核与校外实践做到极大程度结合,凸显实践与理论的并重,在客观状态下对学生做到全方位培养,使之能够对专业技能及组网能力有所创新。教师巧用案例分析方式让学生对实际组网问题进行小组式探究,即使在技术与设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准确的组网与建网,对项目工程有着更为深刻和全面地认识。教师还鼓励学生对角色做到互换,将管理人员与用户进行分饰,站在不同角度去将所学内容做到灵活化运用,带着创新意识去解决不同的网络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以效率的提升为考核导向,对上机实操进行重视,让教学倾向于多媒体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让常规的教学得以创新,将学生所应具有的抽象思维、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做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在具体化的教学形式下帮助学生吃透所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根据高职生的进步情况来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使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授课方案的创新极具针对性和高效性,也在相应程度上将其创新意识不断强化,使之走上成才之路。

6结束语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8

一、“六步”备课探寻学科本质

针对教师备课提出“六步”备课法,靶向教师专业盲点,符合研究规律,由表象到内核、由单一到系统,实现把握学科本质、统领学科系统、融通学科素养的目标。

一是提炼单元大观念和主问题。单元大观念,就是学生在单元学习后要最终达成的目标,即教学后能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浅显理解就是,学生当下或未来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闪现出的观念、意识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策略。主问题是单元大观念之下的核心本质性问题。教师需要反思:学生学什么最有价值。此过程恰恰是探寻学科本质的过程。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基于各方面深入分析,提炼出的单元大观念———面积是可以用面积单位计量的面的大小;主问题———怎样用面积单位表示物体或图形表面的大小。

二是梳理单元课程结构。单元大观念与主问题,分析要突破主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难点。教师要围绕关键点梳理建构旧知与新知、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导出认知与思维路径,其间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中匹配的重要思想、方法与工具。教师需要反思:学生学习的内在机理与联系是什么。梳理的过程正是学科结构化与系统化、科学性与逻辑性的过程。

三是逆向建构单元目标群。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目标群逆向建构为例,教师要在大观念统领之下融通课程结构,分层级逆向推理。首先,由“本单元内容在生活中如何用”确定迁移应用型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小数应用情境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由“具体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确定理解性目标,即通过探究与分析,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及基本思路。最后,由“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需求,教师应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确定基本知识和能力目标,即学生通过梳理与整合,形成对小数的本质认识。逆向推理的过程是由外在行为到学科本质、由核心素养到知识能力层层链接的过程,也是教师清楚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过程。

四是基于目标制定评价标准。评价驱动教学是课堂提质的关键,核心策略是在建构目标群之后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应有的表现性准则。教师要根据建构单元目标群的逆向思路,针对每一个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实践路径是将目标要素细化。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例,制定迁移应用型目标的评价标准,即学生能够识别小数应用情境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明确目标要素,即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独立解决分数乘法的相关实际问题。第二,明确要素内涵,包含学生能找到问题情境中的相关数量并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加、减、除的意义列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等。第三,推测效果准则,即坚持独立、灵活、准确。第四,完整描述评价标准。

五是围绕目标创设学习活动。围绕目标创设学习活动,重点是进行课时整合性规划,将学科思想、方法中具有一致性或关联性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为例,教师可将本单元中例1、例2整合,将整数乘法的“倍”和分数乘法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感受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意义上的联系和区别。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例6、例7整合,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推理、选择,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六是对应目标设计单元作业。作业是撬动“双减”的支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活动及课堂上评价任务的预计达成度,设计课外作业。简而言之,就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为作业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情境和任务,并对应相关题目,统筹学生能力属性、学习水平、题目难易程度,体现分层设计与精准练习,指向个体需求。

二、“四环”课堂落实评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