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例6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明确解题思路,学会根据信息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昨天我在你们学校参观了一下,发现你们的学校真美啊!我们学校呢,也很漂亮,想去看看吗?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先到我们学校新建的教学楼看看吧。(课件出示教学楼)请观察这栋教学楼有几层?(2层)每层有几间教室?(3间教室)再到教室看看,(课件出示教室)咦!有多少张课桌呢?(36张课桌)也就是每间教室有36张课桌。那么,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这3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随机打在屏幕上)

二、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先解答用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再小组合作,解答这栋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张课桌的问题。组织汇报交流,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还要求同学们会用综合算式解答。

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要想求一共有多少张课桌,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并小结: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也就是说,要求共有多少张课桌,我们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间教室,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少张课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板书课题:连乘应用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图书室问题。教学楼里的数学问题我们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到我们学校的图书室去看一下吧!(课件出示图书室)走进图书室,你发现了什么?(4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有30本书,)那么一共有多少本书呢?请你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练习,组织集体订正,强调解题思路和算理。

2、花园问题。学校里还有什么变化呢?为了美化校园,校长准备在教学楼前建一个长方形的花坛种花。大家知道,花的世界品种繁多,种什么花好呢?为此,校长专门咨询了园艺场的叔叔阿姨们,并从他们那里带回了下面的材料:(课件出示)

杜鹃花

每棵10元

非常美丽

不容易栽培

存活时间长

月季花

每棵2元

较为美丽

容易栽培

存活时间短

假如你是校长,会选择哪种花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先互相交流想法,再组织学生汇报。

同学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选择的花种也不同。(课件出示:如果在花坛里种上10行花,每行种6棵,那么你选的花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3、吃零食问题。同学们,我最近做了一项调查,(课件出示:某校三年级的同学特别爱吃零食,平均每人每天要花掉2元钱,三年级有50人,大家算算,一个星期他们要花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吃零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刚才我们知道建一个花园种花,只需要120元,最多600元,那么,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教学楼问题、图书室问题、花园问题、吃零食的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今后要善于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并积极地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板  书  设  计

连乘应用题

这栋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张课桌?

<一>1、一共有多少间教室?       <二>       1、每层有多少张课桌?

3×2=6(间)                        36×3=108(张)

2、一共有多少张课桌?               2、一共有多少张课桌?

36×6=216(张)                     108×2=216(张)

综合算式:36×(3×2)           综合算式:  36×3×2

=36×6                                                    =108×2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

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分数乘小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松鼠的尾巴有多长吗?

师:松鼠尾巴的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从这句话中你发现松鼠的尾巴长度和身体长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尾巴长度=身体长度×

师:松鼠欢欢尾巴有多长,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2.1×

师:正确,用你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展示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把2.1化成分数,按照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2:我是把化成小数,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的。

学生分享过程中,教师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看来计算小数乘分数的时候,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可以转化成小数乘小数计算,也就是把两个因数转化为同一类数计算。

设计意图: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对分数的意义再巩固,也找出了尾巴长度与身体长度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

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师:乐乐也想知道自己的尾巴长度,你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2.4×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算法。

生1:计算2.4×,可以把化成小数0.75计算。

生2:计算2.4×,可以把2.4化成分数计算。

师:我们观察算式,2.4和分母4是可以约分的,所以我们还可以先直接约分,约分后是0.6,0.6×3=1.8。

师:谁来说一说0.6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0.6呢?

师:1.8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师:我们发现当小数和分母有倍数关系时,这样约分计算更简便。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很多计算分数乘小数的方法,看来在计算分数乘小数时,同学们要根据具体的数据来选择合适的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变化,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计算时要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算一算。

2.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3.

成年帝企鹅的身高是多少米?

4.

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数据特点,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是怎样计算小数乘分数的呢?

生1: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分数计算。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3

图1 图2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7“小数乘小数”一课(见图1)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呈现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平面图,让学生求出房间的面积(列式3.8×3.2),引出小数乘小数这一新知识,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估算,初步掌握3.8×3.2的上、下界或近似结果,从而为确认笔算方法的合理性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再次想到通过转化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让学生自主发现把两个小数看成整数时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或者教师直接启发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在此基础上呈现“乘数和积”变化的示意图(见图2)帮助学生认识: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把它们分别乘10,得到的积自然就是原来的积乘10再乘10,即乘100,因此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反过来除以100,从而理解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随后试一试:求阳台的面积(3.2×1.15),学生顺理成章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理解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两种类型)的计算过程,总结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感悟“转化”思想。

二、 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小数乘小数”既是数学知识又是基本技能,应该说本节课的编排注重了方法的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小数乘整数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来理解和认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重视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出现了两个问题。

1.“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到底是什么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把它们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再看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那么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和所有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一样呢?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依照教材的意思就是“积的变化规律”,即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就是把两个一位小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把它们分别乘10),得到的积自然就是原来的积乘10再乘10,即乘100,因此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反过来除以100,得到一个两位小数。其他小数乘小数也是依据“积的变化规律”,但实质上并不是这样的。华罗庚说:“数(s hù)起源于数(s hǔ),量(l iàng)起源于量(l iáng)。”每个数都是计数单位度量的结果,是计数单位的积累。对于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要紧扣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如0.8×3表示求3个0.8的和是多少?因为0.8的计数单位是0.1,它里面有8个0.1,计算0.8×3就是求24(8×3)个0.1的和是多少?即2.4。同样小数乘小数也是这个道理,如0.8×0.3表示十分之八的十分之三是多少,0.8的计数单位是0.1它里面有8个0.1,0.3的计数单位也是0.1它里面有3个0.1,先算0.1×0.1,由于它表示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是多少,0.1×0.1得到一个新的统一的计数单位0.01,0.8×0.3得到24(8×3)个0.01是多少?即0.24。

2.“积的变化规律”其实是一种演绎推理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探索发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只能算是一种科学归纳法,只能作为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演绎推理或验证方法,显然不能作为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算理。另外积的变化规律的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中曾经学过的内容,但只是对于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与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就乘几)进行探索认识并掌握,而对于两个量都在变的规律并没有严格正规的探索学习(当然也不适合),只是在这一单元“整理复习”中作为实践活动式而出现,只适合于少数优等生。而此时到了“小数乘小数”便让全体学生自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推导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哪里来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呢?

三、 改进方法

综上所述,“小数乘小数”这一知识的教学应该借助学生已有的对小数和乘法意义的理解,来引导学生建构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理解,以便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的本质,凸显转化思想,促进算法迁移。

首先,创设求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问题情境,在求小明房间的面积列出算式3.8×3.2后,先引导学生估算出3.8×3.2的上、下界或近似结果,为确认笔算方法的合理性提供支持。然后给足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其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大多数学生都会将3.8×3.2转化成38×32计算得出1216,接下来到了“怎样点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这一关键问题也是难点之处。待学生探究完后进入汇报交流环节。对于认为积是两位小数的,可能有的认为可以把3.8米化成38分米,3.2米化成32分米,两数相乘得1216平方分米,再化回去等于12.16平方米。这时教师可以设问:如果没有单位名称怎么办,这样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小数乘小数吗?学生立刻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这时就会出现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推导,对于这种思考方法首先要肯定它的正确性,但还是要进一步质疑:为什么两个乘数分别扩大10倍,积就要扩大100倍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样逼迫学生继续思考,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想到用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乘法的意义来解释:3.8×3.2其实是38个0.1乘32个0.1相乘,3.8表示38个0.1,3.2表示32个0.1,0.1×0.1表示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一(0.01),那么38个0.1乘32个0.1就是1216(38×32)个0.01即12.16。教师随即配以直观示意图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如图3)

当然若没有学生发现此方法也可以直接启发引导:大家看一看这两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能否从乘法的意义上去想想该会是什么道理呢?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4

一、独特的教学情境,讲出风采

小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像小孩子的梦幻世界一般,充满了各种探索知识的乐趣与学习知识的充实感。小孩子渴望自己像一个船长一样,掌握自己的航向,让老师为自己掌舵,驶向遥远的位置未知的知识的大海洋世界。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中,应该突出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精彩的引导性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新的学习思维,教学的创新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在讲解“小数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堂安排学生展开了一次课堂交易:即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中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卖者,另外一名小组中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买者,两个人就自己的文具和其他物品进行交易:

师:“她想买你的三只铅笔,该付多少钱呢?你俩各自算一算。”

生1:“一支铅笔的单价是0.4元,我买三支的话就是,但是我不知道这怎么算。”

师:“你可以这样来进行思考:0.4元就是4角,4角乘以3是多少呢?”

生2:“三支的价格就是12角,这怎么变成小数呢?”

师:“12角就是1.2元,即,这就是小数乘法。其他同学请将你们的交易信息用小数来进行表示。”

通过为学生创设充满学趣的课堂环境以及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对小数乘法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师的创新性的课堂提问设计,让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很多,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干练的解析风格,析出思路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弱点在于无法形成连贯的思考过程,总是处在断断续续的思考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应当多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连贯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创新品质的培养是基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锻炼学生流畅的思维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抓住课堂,多多带领学生进行例题和习题的解析,用清晰的思路来唤醒学生的抽象创新思维能力。

在讲解“小数乘法”中,在计算两个小数的乘积时,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教师此时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分析,锻炼其思维。

师:“小数乘法其实与整数差不多,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个位大于零的小数的乘法像。通常的计算方法是抛弃小数点,先进行整数乘法的计算,然后数一数小数位数一共有几种,就在所求的结果中从个位开始数上几位,在最后一位的前面点上小数点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生:“那个位等于零的情况下的小数乘法呢?”

师:“例如,求解的基本步骤同上面一致,但小数点的位置确定却是靠补零和小数点实现的。比如这道题,小数位共两位,得到的6前面只要补一个零和小数点就可以解出答案为了。”

生:“我这回终于弄懂这种计算题了,原来是分情况讨论的。”

学生在教师的分析中也获得了教师的分析思路,还能总结出分情况讨论的学习方法,的确难能可贵。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本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教师的思路全部到了学生的思路中,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和提升。

三、精彩的课堂评价,评出未来

在小学的课堂的进行中,教师的评价在评估课堂效果、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巩固学生思维能力等的过程中,贯穿了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是一种点拨学生思维与智慧的绝佳方式。课堂评价采用的是一种鼓励和激发机制,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历练,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或是开拓自己的思维新领域,小学生敢于与教师进行交流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有利于其智慧的开发。

在讲解“小数乘法”中,教学评价贯穿了课堂的始终,在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能力上的不足。

师:“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谁知道其中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生1:“小数乘法中的小数点是很奇妙的,最终决定了答案的正确与否,但是整数的乘法定律可以运用到小数乘法中吗?”

师:“你说得很正确,但是还要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使乘法定律是完全可以适用于小数乘法的。”

生2:“不知道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乘法0.65×202中如何使用。”

师:“把202拆成200+2,用0.65分别去乘200和2,再把两部分相加。”

生板演:

0.65×202=0.65×(200+2)=0.65×200+0.65×2=130+1.3=131.3

通过简单的评价与交流,学生思维更加清晰,解决了心中困惑的同时,思维总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导学生用旧知识中来创新性地解决新的问题,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启迪。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从讲、析、评这三大课堂要素中进行思维的渗透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比较快的成长起来,同时,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算术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对学生来讲,每一次知识的学习都是新事物的学习,教师通过讲、析、评方式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在培养创新能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爱敏.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3)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5

课题: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1

班级:

教时:1

日期:

一、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1》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教材中的横式计算意图是让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转化”的思想,通过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育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

2、通过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算法思维。

3、通过估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对学习的良好自信。

教学重点

掌握将其中一个因数分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的过程并选择合理算法。

三、板书设计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

(转化)

学生资源呈现

拆成两数和

拆成两数差

拆成两数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

1、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

29×4

52×6

38×9

2、小丁丁、小巧、小亚和小胖每盒蛋糕12元,每人买一盒,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生口答

学生列式再进行解答

唤起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记忆

一、课题导入

1、每盒蛋糕12元,小丁丁小组共14人,每人买一盒,一共用多少元呢?

板书:14×12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答列式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变化,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迁移能力

二、方法探究

1、14×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2、14×12等于多少呢?请大家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教师呈现小伙伴的4种算法。

14×12=14×3×4=52×4=168

14×12=14×10+14×2=140+28=168

14×12=5×12+9×12=60+108=168

14×12=20×12-6×12=240—72=168

……

师:想一想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分别是怎样分拆?

为什么能想到要分拆呢?

师小结: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使现在不会的转化成了已经会的本领,这运用了转化思想。(板书:转化)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简便。

3、我们也用小丁丁的方法计算。

43×37

=

43×30+43×7

=

估算

独立尝试计算

分组交流

生:都运用分拆的方法

生:拆成了两数之和、差、积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方法择优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通过估算让学生明确结果的大致范围,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达到择优目的。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书p15页)

17×29

47×73

53×67

师:请你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谁做的正确?

25×16

25×16

=25×4×4

=25×20-25×4

=100×4

=500-100

=400

=400

25×16

25×16

=25×10+25×6

=25×10×6

=250+15

=250×6

=265

=1500

3.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横式计算:

31×18

25×44

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学生回答

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的方法。同时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如何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巧妙地分拆蕴含其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感。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不懂?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6

一、从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作上记号,然后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以来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题:1.自学课本第105页内容,边看边思考。2.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用三角板比比看。3.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在结合计算314×35(一学生板演、其余座练)这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2,使学习呈现新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1.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2.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3.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再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从说理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说理。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四、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1、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4、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式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从评讲中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学了例题后,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学生练习完后还要组织评讲,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基本原理对每种问题先作出肯定或否定,然后再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有根据的说明理由,这与引导学生经历思维过程一样,都是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

六、从小结中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一般说来,在课堂上,对所教学的知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则。例如,教学“口算乘法”时,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题的得数(题目如下),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算式

例1:100×4=400

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例 2:7×200=1400

12×300=3600

上一篇修辞手法

下一篇出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