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例6篇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什么是描写?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分为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以上描写,最忌罗列一些华丽的词句来代替描写,既不能以概述代替描写,也不能错把记叙当成描写。就描写的内容来说,大致三个方面: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一、人物描写要有立体感

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文学,主要是描写人及其生活的,是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的,因此,人物描写在文学创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的三个方面:一是各种各样的的人;二是人的各个方面;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个方面,或说三个层次,又可以各自展开无可计数的侧面;这些无数侧面,纵横交错,变化无穷;由此构成了人间生活的大千世界。

人物描写,事实上比景物描写难度更大。人是在活动中的,它有各种各样的行动,从一举手,一投足,到劳动生产轻歌曼舞,冲铎陷阵等等,各不相同,所以在行动中的人,是艺术情节的中心,人有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种属性,人物的精神世界,宽阔无边,复杂多变。雨果说:“精神的眼睛,除了在人的心里,再没有旁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的异彩,更多的黑暗;再没有比那更可怕、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化无穷的东西。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活动。”(《悲惨世界》第272页)。这是非常了解人的心理状态的精辟论断。在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都有着极为复杂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联系。

人的复杂性,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描写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描写的高难度,它是艺术描写的中心课题。

二、语言描写要有生活感

语言描写,是刻画和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物语言可以最细腻地传递和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好的语言描写,可以使读者由语言想象出人物来,在语言描写中,尤其对话描写为重要,对话是展开人物性格的最灵活,最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那么对对话描写都有那些要求呢?

对话要求高度的个性化。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表现出谈话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也可以展现事件的进程,情节的发展、渲染生活的色调,增加作品的情趣。如孙犁的《荷花淀》中就有一段精彩的个性化对话描写: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委婉、含蓄)

2、我有名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直爽)

3、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稳重、谨慎)

4、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直爽)

5、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忸怩、害羞)

对话尽量要个性化、生活化。语言描写要体现出鲜活的生活本色,而不能是僵死的语言。鲁迅当时塑造出阿Q以来,遭到很多人的诽谤和责骂,因为阿Q的话大家似乎都说过,不免要对号入座,很典型的就是阿Q偷东西被别人抓住时,阿Q曾经理直气壮的说:“是你的么,你叫一叫它,看它答应不答应,”鲁迅就把阿Q的语言给生活化了。要想做到对话描写生活化,须向人民群众学习。

对话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同样一件事,裁缝、铁匠、木匠的看法一梓说法就不一样,因此,在对话描写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于人一腔。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王熙凤的对话,就把王熙凤的身份及在贾府中的地位给活生生的刻画了出来。“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对话描写要艺术的处理含蓄与坦露关系。这里说的是含蓄与坦露的关系,什么情况下含蓄,婉而不露;什么情况下对话要坦露直率明了。有时候含蓄中有坦露,坦露中有含蓄,变化万千,因人因事而异因时因地而异,要求作者细心体察,《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对宝玉说:“你好・・・・・・!”被称为含蓄的典范,你好什么,曹雪芹什么也没说,由作者去想象,发挥创造。

三、心理描写有立体感

从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文2

写人要表现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征,要具有典型性。

为使所写的人物形象生动,必须学会采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通过具体事件写人等。

写人在运用叙述和描写为主的同时,还要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以点化中心,增强文采。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主要是指描写人物的面貌、身材、姿态、表情以及服饰。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神形兼备。

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由作者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第三者的语言或眼光间接描写;可以寥寥几笔,粗线条勾画轮廓,也可以重彩浓墨,细腻地描绘;可以是静态描写,在人物出场之际,作具体介绍,也可以是动态描写,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逐渐把人物的外形显现出来。

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特征,切忌千人一面。

二、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人物的动作、行为等,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

动作描写要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动作,选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和准确简练的动词,如,鲁迅写孔乙己第一次来咸亨酒店时,“排出九文大钱”,这“排”的动作写出孔乙己得意、炫耀的神情;写他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用“摸”的动作,表现出孔乙己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

动作描写切忌不加选择,粗枝大叶,信手乱写。

三、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指人物独白、对话的描写。它也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言为心声”,写独白、对话的目的不仅是展开情节,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简洁而有个性,避免用作者自己的语言代替人物的语言;力求不写与人物思想性格无关或不符合人物身份的话,不写千人一腔的现成话。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多乎哉不多也”(鲁迅《孔乙己》),表现了他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送儿子上火车过程中的四句经典的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这四句话,简短平淡却情深意长,比万语千言更真挚、更感人。

四、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描写,如想象、感觉、希望、幻想等。心理描写是直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心理描写要精当,一般在人物非常兴奋、激动、悲愤或者内心矛盾激烈的时候运用,不宜用得太多、太滥。

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时使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展示心理活动,有时作为旁观者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有时则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有时又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五、细节描写

细节是指在记叙文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这里说的细节是指一些看似简单、平常,实际却有深刻含义的细小琐事。这些细节,虽然只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是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就有不寻常的意义。学生作文若能写出传神的细节,不仅能增强作文的真实感,使作文有血有肉,更重要的是能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在你的笔下活起来,收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

六、通过具体事情写人

写人,最主要是写出人物的特点――即写出人物的个性。

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前面所述及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但首要的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事情来写,因为人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是在具体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写具体的事情时,切忌单一地叙述事情的过程,必须写出人物在做具体事情时的语言、动作、心理,才能使“事情”具有表现力。所选的材料,无论是重大的事还是平凡的小事,都要典型,都要有新意。只有用这样的材料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人物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个性。

入选的材料,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两件以上的事。如,阿累的《一面》,仅记叙了“我”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不期而遇,可是意义极为深刻。文中运用了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如同父亲、师傅一样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文3

摘要鲁迅小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鲁迅善于概括人物的特点,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善于运用肖像刻画、行为刻画、语言刻画、心理刻画等多种艺术方法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形神兼备,“神情毕肖”。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善于运用肖像刻画、行为刻画、语言刻画、心理刻画等多种艺术方法描写人物,用“形似”进而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神似”,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塑造典型形象。

一肖像描写――生动传神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写。鲁迅写人物不是单纯为写外形,而是借助于绘“形”而传“神”。用简洁的笔触,简约几笔,把人物写活,力求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本质底蕴。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个中。描写人物眼睛最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鲁迅通过描写人物的眼形、眼光、眼神,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出人物的精神和悲惨命运,突出表现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刻画上。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前后变化,反映了她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表现出祥林嫂这个人物善良的灵魂,不仅承受了生活灾难的接连沉重打击,而且遭受了封建礼教族权、夫权、神权和封建迷信枷锁的残酷折磨和摧残。鲁迅正是运用“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形态,摄取人物的灵魂,表现人物的神似,意蕴丰厚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命运。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肖像,抓特征的手法多种多样。他有时直接描写人物,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现他虽然在科举中失败了,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彻底地穷困潦倒了,而他还要在严酷的社会中争取做“人”的权利。他不能也不愿在众人面前损伤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懒散而又不肯放下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架子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风波》中“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当听到复辟回潮,“皇帝坐了龙廷了”,他便穿起蓝色竹布长衫,由“道士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的样子;而在“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通过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前后变化,揭示出这个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而满腹复辟经的封建人物形象。

为了鲜明生动突出人物的特点,鲁迅常运用人物形象互相对比映衬的手法,也就是“捉挈这人全般”最主要、最精彩、最突出的特点,把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遭遇的形象展示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历史命运。例如《故乡》中,“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于是,“我”由眼前的闰土联想到记忆上的闰土,两种形象截然不同:闰土在生活中的磨难遭遇,“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同少年时期那个富于智慧和勇敢,富于青春活力的闰土形象,判若两人。作者的笔力,正抓住了人物在不同时期 “脸色”、“眼睛”、“手”的变化特点,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命运,彰显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动作描写――具体传神

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善于用极经济朴素精炼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写出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人物的动作行为,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这类例子很多,如《药》中有这样一段白描:“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掏”、“接”、“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这一连串动作白描,真实生动地写两位老人动作细微谨慎,表现出良苦用心和生活的窘境。这些特写的镜头,凸现两位老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期盼。《药》中有这样一段表现康大叔:“……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用白描化的手法,一个刽子手、恶棍、武夫的形象栩栩如生。

揭示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应当描写人物“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怎么做”。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活动的,而人物自身的行为也往往表现出其本质的特征。如《故乡》中的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写活了一个神态麻木似乎不满,而又无力反抗现实无可奈何纯朴的农民形象。他饱受了多少困苦和辛酸。闰土向“我”要了“几件东西”,其中是“一幅香炉和烛台”,明显是要祈祷神灵的保佑了。这一笔更点化了人物祈福神佑思想的不觉悟。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示人物形象与精神特征的统一,使人物神态和精神的麻木毕现。

鲁迅小说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前后变化对比描写,也往往使人物活灵活现。孔乙己先前到酒店,他的神情是“不屑于别人的嘲弄,能够排出九文大钱”。这一个“排”字表现出孔乙己傲慢自足的神情,说明钱数较足,也向“短衣帮”摆一下阔,显示出他的迂腐;而后用“手”来到酒店,只能是显出“恳求的眼色”,“摸出四文大钱”了。一个“摸”字写出了他动作的迟缓,也从侧面写出他的钱数不多,且放得严实,说明孔乙己更加穷困了,表现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失意到可怜可悲的地步。“排”与“摸”的动作对比,同一行为的两种不同描写,活画出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际和精神面貌。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不同的人物行为,性格决定行为。人物行为的对比,使不同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凸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丰富性。

行为动作是心灵的直接表现,而细微的行动则尤其能生动、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本质。鲁迅小说善于透过人物细微的行为特征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常常使人物神情毕现。鲁迅小说中的动作细节描写最刻骨铭心的是《阿Q正传》最后一章“大团圆”中的一个细节,一心要参加“革命党”的阿Q,莫名其妙地被“革命党”当作盗窃犯逮捕了,草草审讯了一通,就被判处死刑,临刑前让目不识丁的阿Q小心地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并不规范的圆圈以代画押签名。这段描写阿Q麻木可悲的细节,是多么震撼灵魂入木三分啊!

三语言描写――凝练传神

语言描写,即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特征。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根据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人物的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准确而精炼;二是高度个性化,用人物三言两语结合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变化。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都十分凝炼传神,“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有时只凭几句简单的人物语言,便可使我们联想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行态,捕捉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面貌。如《故乡》中“细脚伶仃”的杨二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到的语言,表现出杨二嫂快言利嘴、泼辣不羁的性格。一个势利而贪图便宜的小市民的妇女心理,通过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出来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有时就借助人物的语言叙事,来表现小说的主题。

四细致的心理描写――形象传神

心理描写,即通过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刻画人物个性的最直接的手法。鲁迅小说有许多成功的心理描写艺术,主要有三种方式:

人物的言行总是受内心支配的,而言谈举止又显示着内心丰富的世界。鲁迅小说常常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加上精细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从而展示人物的灵魂。例如《药》里的华老栓深夜去买人血馒头,夜黑天冷,而“老栓倒觉爽快”,“跨步格外高远”,从走路的轻快传达出他内心的希望、兴奋和欢快。

鲁迅小说直接描写隐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通过人物的自我表白或自我剖析,自我流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曲折波动和变化,显示人物精神状态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在作者运用日记体、手记等形式。例如《狂人日记》,作者熟练地发挥其丰厚的医学知识,模仿“狂人”病态的心理,运用“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体,活画出了“狂人”敏感多疑,恐惧不安的特征。

鲁迅小说用写梦境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幻觉和想象、梦境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摄取人物的灵魂,暴露人物的本质方面,也是非常巧妙的。如阿Q土谷祠畅想“革命”便是典型一例。这在如《弟兄》、《狂人日记》、《伤逝》等都有运用。

鲁迅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用作者直接对人物心理的述评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典型特点。如《阿Q正传》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作者有一段议论:“有人说……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作者的议论意在突出阿Q灵魂的麻木及其“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鲁迅小说运用心理刻画而挖掘出不同人物的灵魂特征,使得形象的塑造不仅达到表面的真实,而且达到内在的真实。精细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灵魂世界,既有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可从人物灵魂深处的活动,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影响和真实的现实生活。

总之,小说文学艺术的特征要求必须塑造典型性人物形象。只有人物形象生动,才能使人物具有典型性和生命活力。鲁迅塑造人物常常“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形象鲜明,而且神情毕肖,生动传神,达到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统一。鲁迅小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其善于准确地发掘人物的典型意义并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多种描法表现人物的本质特点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顾农:《“以一目尽传精神”――漫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3期。

[2] 刘溶、王介平:《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3] 吴雄甫:《“画眼睛”的艺术――鲁迅小说学习札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4] 王琦:《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5] 宋建军:《鲁迅小说细节鉴赏例谈》,《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 顾晓梅:《仿佛是木刻似的――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 覃育兵:《博采与创新――论〈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8] 刘济远:《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 周立新:《勾骨画魂 以小喻大――例谈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10] 黎党新:《谈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1] 徐根松:《略论鲁迅小说中的语言变异艺术》,《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2] 汪泽树:《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论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3] 陆文 :《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江汉论坛》,1987年第5期。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34-01

人物描写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想要成功地进行人物描写,需要注重观察与发现。想要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需要多种方法,心理描写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在实际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笔带过的心理描写。如“语文课开始了,这节课讲评试卷。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得不好。试卷拿到手,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这段话简单地说了自己的心情是“紧张得要命”和“很是伤心”,心理描写过于粗略抽象,没能细致地描写出真切的内心感受。读者读完之后也没法产生共鸣,到底是如何紧张?伤心程度又是如何?我们并不知晓。如果要使读者产生共鸣,就必须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具体地刻画。那么如何进行具体的心理描写呢?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一、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写自己的内心变化。主要又可分成三种:内心独白、幻觉描写和感觉描写。

1、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小学生写作,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也就是内心独白。一般情况下,内心独白要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例如要描写上个例子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玩手机,不看电脑,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考试前还不认真复习,还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玩手机。老师啊,求你大发慈悲让我及格啊,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求您了!”通过内心独白,把一个紧张等待着发试卷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我的心情。再例如《穷人》中安娜的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通过内心独白,把安娜当时的状态写得非常具体,也可以从中看出安娜的善良,体现人物品质,丰富人物形象。这一方法也是进行心理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2、幻觉描写。幻觉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它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似乎看到”“仿佛听到”“好像在说”都是这种方法中常用的词语。人在超过正常情绪的范围内,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同以上文等待着发试卷而过度紧张的“我”,由于过度紧张:“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声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快要不能动弹了。”通过幻觉描写,“我”的紧张更加具体了,也使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3、感觉描写。通过直接描写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直观地让读者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体验会更加深刻。继续上述的例子,如果我们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时发卷的同学向我走来了,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飞快,眼睛紧盯着同学手中的卷子。他走到我的跟前停了下来,我的心“呼”的一下吊到了嗓子眼,呼吸也仿佛停止了,血液“哗”全涌到脑门上。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读者也跟着“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成功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上去感受“我”的心情。

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能够直截了当地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如果能够借助语言、神态、动作反应内心的的变化和通过环境描写去间接反映人物心情变化,也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语言、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通过抓住人的形态的变化来刻划心理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例如: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2、环境描写。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古诗文中就常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也常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通过环境的渲染,衬托出“我”当时的心理变化。如通过客观环境来反映紧张心情:教室里乱哄哄的,不时传来“唉”、“唉”的叹气声,有人在问:“多少分?多少分?”“XXX,90分!”一个羡慕的声音在喊着。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那刺眼的红色字写着――58,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通过周围环境以及同桌的分数来反映自己的当时的心情,也可以很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上述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学会揣摩人物在不同心态下神态、动作、语言等各方面的不同,抓住这些不同之处进行详尽细腻的刻画,就能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得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参考文献: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文5

(小博士)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写好写人的作文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同学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眼睛的神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我的妈妈》。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他妈妈的外貌的——“我的妈妈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后来,我又让他写《我的妹妹》,结果他写道:“我的妹妹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我心想,他这么写也有“理由”,他的妹妹长得像妈妈,这没什么不对。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他写《我的奶奶》。结果,他写道:“我的奶奶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同学们,你们说他这样写对吗?如果按照他写的样子,把人物画下来,那这三个人就是一个样子。这个例子说明,这个同学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呢?其实,我们抓住这个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来写就可以了。比如,班里来了一个瘦瘦的男孩子,有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他长着细细的胳膊,细细的腿,细细的脖子,连眼睛也是细细的。还有些害羞,像个女孩子。”看了这样的描写,一个瘦弱的、有些腼腆的男孩子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再比如,有一次我让我班上的学生来写一写我。因为我的头发长长的,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有一头浓密的、乌黑的长发,像瀑布一样,真漂亮。”这样的描写,抓住了我的外貌特点——乌黑的长发,形象地表达出我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顺序。外貌描写的顺序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描写的时候,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

总之,写人物的外貌时,要细致观察人物的长相、衣着、姿态、表情等,这是整体的观察。然后再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独特之处,进行重点观察。

二、人物的动作描写

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要写好人物,就要写他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是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出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连串的动作写好。同时还要使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人物的语言描写

精彩的语言会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写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经历和性格,要有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腔。

语言描写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引语和提示语。引语指引用的人物原话,反映到书面,就是引号之内的内容;提示语则在引号之外,交待说话者及其情态。按提示语和引语位置的不同,语言描写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说”后用冒号。如:

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2.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说”后用句号。如: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3.提示语在中间,前后都有引语,“说”后用逗号。如: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4.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如: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应该注意的是,使用最后一种形式时,读者应能根据上下文完全清楚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或者语境很清楚没有必要点明说话者。

以上是语言描写的四种基本形式。在写作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四、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俗语说“人心隔肚皮”,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别人怎么想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其实,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写出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露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反映出来。例如,人害羞的时候往往会脸红,犯错的时候往往会耷拉着脑袋不吭声,兴奋的时候往往眉飞色舞,痛苦的时候往往会满脸愁苦……这些心理活动可以借助外貌、神态的描写反映出来。

那么,我们怎样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1.直接地描写心理活动,展示人物形象。在写作时,可以用“我想”“他心想”“心里嘀咕着”“心里盘算着”等句式表达出来。例如,下面这段文章,就是人物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这时,我想起我们班的好班长田洋。田洋平时乐于助人,别人有困难,他总是非常热心地伸出援手。在班上,他为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在路上,他替行动不便的同学背书包;每天放学,他还护送同学过斑马线……那我怎么能不帮助小弟弟呢?想到这里,我停住了脚步,仿佛眼前站着田洋同学,他正满腔热情地帮助这个小弟弟寻找丢失的小狗。

2.间接地描写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的心理描写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因为一个人的想、做、说,总是互相关联的。请看下面这段心理活动描写:

明明最怕放鞭炮。除夕那天,屋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明明一听,跑到床上,钻进了被子里。过了一会儿,鞭炮声停了,被子里传出咯咯的笑声,明明慢慢地露出头来。看着他那通红的小脸蛋儿,我们都笑了。

第二天,我正在做功课,不知谁在院子里放了一个“二踢脚”,吓了我一跳,明明也吓得捂住了耳朵。可是,他看到了我的神情,马上露出顽皮的笑容,大声说:“原来哥哥也害怕鞭炮!”我回头瞪了他一眼,他立刻不出声了,还朝我吐了吐舌头。

作者抓住了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状态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放鞭炮时,明明钻进被子里,一阵咯咯的笑声过后,才慢慢地露出头来,这样,就把小朋友既害怕又觉得有趣好玩儿的心态形象地表现出来。见‘我’被鞭炮声吓了一跳,他“捂住耳朵”,大声笑话‘我’,还朝‘我’吐舌头。这些描写,把明明顽皮的性格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让人物在笔下栩栩如生,写出人物的个性来。

下面有几道写人的练习,请同学们动手练一练吧!

[挑战自我]

1.下面这段话,写了不同人物的笑:

晚上,弟弟拿着一张讽刺画跑进屋里。大家看了,都笑起来了。奶奶笑,爸爸笑,妈妈笑,姐姐笑,我也笑了。

你能将他们笑的神态写得更具体、生动吗?

2.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话,思考一下:徐新踢足球的连贯动作是按哪三个环节叙述的?找一找描写徐新踢足球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确切生动。

放学后,操场上沸腾起来了。我跑去一看,啊!一场小足球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哩!只见徐新同学脚下生风,带球左闪右躲,直奔对方球门。突然,一个队员冲过去阻拦他。只见徐新用右脚把球一点,猛地一停,又用脚把球往左轻轻一拨,晃过了对方。然后,徐新飞起一脚,小足球飞进了对方的球门。

3.以《XX和XX的对话》为题,写一个对话片段。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体现人物的感情、性格,刻画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并注意运用对话的形式,如:医生关心病人、老师教育学生、父母子女、同学之间的一场辩论、售货员对待顾客的态度等。

4.读下面这段话,用波浪线画出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动作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范文6

一、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来完成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面容、体态、衣着等;人的动作是受人的思想情感支配的,能具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语言是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直接而具体的表现;心理活动则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分析好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就能较好地把握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二、准确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职业、年龄、外貌、动作、语言、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考虑,并抓住文中所叙述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一定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把握文章所写的事情

把握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分析文章中人物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文章中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了解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文章的关键一步。

四、准确抓关键字词语句

写人文章里写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小学课本中,写人的文章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直接以人物名作题目,一看就一目了然,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槐乡的孩子》、《小摄影师》;有的却并非如此,得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可不管它们以什么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要扼住其要害,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一般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阅读时可以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二、读懂人物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小摄影师》中高尔基说:“是个小男孩吗?如果是个小男孩儿,请一定让他进来 。”读到这,启发学生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分析人物的动作

阅读时,我们会发现,好多文章都是围绕人物的动作来写的。因此,人物的动作同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在阅读文章时要细细地品味,并感悟其特别的地方。如:《灰雀》一文中写道路:列宁每次……谷粒”表明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如果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专门看这三只灰雀。“仰望”是指抬头望[作动作],而列宁长时间仰望三只灰雀会使脖子发酸的,可以看出他喜爱灰雀;列宁经常给灰雀带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否则,他就不会经常给灰雀好吃的。

四、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活动。对人的心理上活动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人物品质就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注意侧面烘托的描写的作用。如:《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道:“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总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怎样阅读写事文章

写事文章,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表达某些观点或看法,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阅读写事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记事的“六要素”

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这“六要素”。阅读时,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有哪些人物,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弄清了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全文。

二、理清叙事的顺序。

一般来说,叙事的顺序包括三种:①顺叙,是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来叙述。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的事情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插叙的内容结束后,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我们弄清了事情的发展顺序,阅读后,才能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