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标语范例6篇

运动会标语

运动会标语范文1

1、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快乐校园,活力无限。

3、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4、内涵式开拓学校文化,特色化打造新中品质。

5、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6、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7、挥洒着青春的活力,放飞着希望和梦想!

8、青春没有失败,只要亮出风采!

9、奥运精神、永驻我心。

10、美丽新中,精彩校运。

11、你的汗水洒在跑道,浇灌着成功的花朵开放。你的欢笑飞扬在赛场,为班争光数你最棒。跑吧,追吧在这广阔的赛场上,你似骏马似离铉的箭。跑吧,追吧你比虎猛比豹强。

12、团结拼搏、展现自我。

13、磨砺意志、奋发冲刺。

14、凌云赛场、斗志昂扬。

15、顽强拼搏、超越极限。

16、奋力拼搏,扬我班风,努力学习,勇争第一。

17、文韬武略、笑傲群芳。

18、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前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你们挥舞着充满力量的双臂看着实心球化成美丽的弧线我着实在心里佩服你们你们抛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

21、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22、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永不言弃。

23、发扬体育精神,提高师生素质!

24、鸣奏青春旋律,抒写运动乐意!

25、利剑出鞘、倒海翻江。

26、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27、发扬奥运精神,创造校运佳绩!

28、明日之星,自主发展。

29、看我六班,影子飒爽,奋勇拼搏,展现自我。

30、挥动激情、放飞梦想。()

31、命运全在拼击,奋斗就是希望。

32、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

33、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34、今天的骄傲将从这诞生,明日的太阳将从这里升起!

35、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36、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37、播下希望,充满激情,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38、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39、励精图治,争创一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0、落实全民健身纲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41、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42、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超越刘翔,从我做起。

43、每一份辛劳都有一份收获,每一次的痛苦都是快乐的开始,每一声呐喊都是力量的呼唤。我们有着大浪拍岸的豪迈,所以你不必在乎小荷初露的恬静,我们有着春日的阳光明媚,所以不用去羡慕冬日乱玉碎琼,我们是雨天的一把伞,是寒冷冬日里的一盆碳火,温暖的不只是你我,而是大家的心。运动场上的健儿,掌声属于你们,鲜花属于你们,成功也是属于你们!

44、齐心协力、力争上游。

45、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46、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运动会标语范文2

2、努力拼搏,永夺第一。

3、青春拥抱梦想,拼搏成就辉煌。

4、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5、青春无畏,逐梦扬威。

6、齐心协力,力争上游。

7、团结一心,奋勇向前,追求卓越,争创第一。

8、挥动翅膀,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超越自我。

9、顽强拼搏,勇攀高峰。

10、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11、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12、运动赛场展雄姿,校运健儿竞风流。

13、努力奋斗,勇敢争先。

运动会标语范文3

1.为什么在“理解―积累―运用”三个环节中要特别强调“运用表达”这一环节呢?主要原因是:

1.1 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是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可否认,“理解”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目标,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

1.2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飞跃。所以“运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1.3 理解而不会运用,其实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那才是真正的理解。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还能有效地促进积累。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如果加大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力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理解,促进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必须切实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

2.1 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做可不做。

2.2 从“理解分析”转为“运用表达”。能理解课文和会分析课文,其实是相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学习目标分类中将学习水平分为六级:①知识(识记):能事实性地回忆。②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③运用: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具体环境,运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④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部分,区分和领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⑤综合:能将各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⑥评价: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作价值的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的结果。

根据上述理论,“领会”是最初级的理解,“运用”是第三级,而“分析”则是第四级水平。也就是说,“理解”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领会”是最初步的理解,“分析”也是一种理解,然而“领会”和“分析”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学习水平。

其实,小学生学习阅读,须经过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的过程。从学习水平看,毫无疑问应该确定在“领会”这一级目标水平上。读懂以后再做什么?从学习水平发展看,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在“领会”以后的“运用”上,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3 从“学习语文知识”转为“掌握语文工具”。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掌握语言这门交际工具的过程不像掌握数理学科的知识那样是线状递进式,而是呈面状扩展式的,它是通过对新语言(主要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和句号)的不断理解、不断积累、不断运用,逐步扩展,渐进提高的。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工具性学科就必须按照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注重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而“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

运动会标语范文4

【关键词】高效 课堂 终生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19-02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包括听、说、读、译、写的训练和英语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实践中让学生去感知、分析、理解,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精细化的课前准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实施高效课堂,要对课堂教学的粗放性、低效性进行摒弃。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课前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备知识的传授,又要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突出教学重点,要高效设计课堂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优化课堂结构。目标展示,教学实施,检测反馈,小结达标,要紧凑有序,结构合理,要努力完善自学、精讲、探究、合作、检测、反馈等环节。任务要明确,调控要有序,收放要自如,时间安排要恰当。课堂的容量、密度、节奏、效益等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老师启发、讲解、总结归纳设计要实时,适度,学生讨论,探究,合作紧张有序,教师讲解,学生自学,师生互动都要体现高效率,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课前制作好教具和课件。

二、创设英语教学环境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学习、运用英语语言的环境是不可回缺的,要让英语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室内设置英语墙报,张贴英文标语,办英语画刊和英语手抄报,教唱英语校园歌曲,课堂用英语看图说话,做英语值日报告,用英语扮演角色,排练英语小节目,举办英语抢答赛,开办“英语角”,课堂上运用挂图,多媒体等创设英语语言情景,对室内和校园各种建筑、物品、花草、树木等用英语进行标识,体现和强化一种英语氛围和英语文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内课外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最大限度地营造英语会话环境,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依托创设英语教学环境,给英语课堂的高效成为可能创设一个有效途径。

三、求真务实的教学过程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英语高效课堂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学中要讲求实效。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倡导生生合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发挥。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听说习惯、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核心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核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活动途径,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老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可以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必须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热情和责任心为支撑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成长自己。倡导生生合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发挥,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完善奠定基础。

运动会标语范文5

【关键词】目标语法教学;分层实施;语用能力;启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11-04

【作者简介】李俊,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语法是高中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关乎学生综合Z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直接决定着学生使用该语言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写作要求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恰当准确地使用所学语法,组织句子和篇章;学生的语法知识也需在写作等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语法运用能力在语言形成和规则创新使用过程中不断得以培养和提高,逐渐发展成为我们思考和表达的工具。语法和写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早在20世纪50年代,Bloom(1956)就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在此基础上,Nunan(1999)提出,语法教学要从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21世纪,Larsen-Freeman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立在Form,Meaning和Use三个不同维度上的语法教学法(Larsen-Freeman,2000,转引自刘道义,2006)。成都市第七中学的朱文英老师据此将英语语法教学的目标描述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即知道或识记(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和交际(Communication)。

笔者以为,这种对英语语法教学目标的分层描述,一方面表达出对“语法”概念的语言学理解,即“语法,是对自然语言的形态及句法规范的认识和研究”;或者说,“语法是以参考书或教材形式呈现的对自然语言的形式规范的系统描述”。(Bussmann,2000)另一方面,还表达出对语法是“作为一切语言产出和理解过程的一套基本结构规范系统”,以及语法是“作为语言理论及在转换生成语法中代表语言能力的一个模型”的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前者将语法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呈现;后者则将语法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训练模型。笔者以为,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是注重静态的语法知识呈现,忽视动态的语用模型训练。

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级高二英语备课组《牛津高中英语》第五模块语法“非谓语动词”集体备课的教学为例,具体展示分层实施高中英语目标语法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供同行切磋。

一、分层实施高中英语目标语法教学的案例

1.知道或识记(Knowledge)层面的教学。

【教学设计1】通过对一组家庭生活图片的讨论活动,进行热身,引发学生兴趣后,呈现以下段落语篇:

In China, mentioning (Gerund) a teacher’s family would often provoke one picture in people’s mind: strict parenting (Gerund), a learned (Participle) father with great wisdom, and a caring (Participle) yet serious mother who always knows how to make (Infinitive) things right.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提倡高中英语语法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或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发现和识别规律,在隐性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目标语法,在交际性语言运用中归纳要点。

课堂上师生先共同探寻,再通过显性教学和学生一起简单总结“非谓语动词”的语法规则,如:

Ⅰ. Forms of non-finite Verbs.

Infinitive (to+v.)

I wish to get 4A in the coming exams.

Participle (v.-ed/v.-ing)

I stood in front of the cupboard petrified.

He bought her chocolates and roses, hoping that she’d go out with him.

Gerund (v.-ing)

Watching movie and eating chips is my favorite Sunday activity.

此部分的归纳总结是对静态语法知识的初步感知。这种感知,一方面来源于熟悉的语境材料,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分析提炼。这个过程,是将语言知识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以语言知识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领会(Comprehension)层面的教学。

【教学设计2】初步感知识别后,引导学生尝试在句子中填入合适的非谓语动词形式,并总结这些非谓语动词形式及作用。

Ⅱ. General functions.

1) (hike) in mountains sounds

(interest).

2)Your composition is good but your handwriting still requires (improve).

……

【设计意图】“领会”(Comprehension),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句子、语篇情境让学生理解和体验语法项目的意义与用法,在交际性语言运用中总结归纳其规律,形成外显知识。在上述多样化的句子语境中,学生讨论探讨,体验总结出了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补语和各种状语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出作插入语、独立主格等功能,初步完成了语法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语法规则并运用其进行表达的欲望。

3.应用(Application)用娴慕萄А

在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教师有梯度地提升学生在句子语境层面运用非谓语动词的学习难度。

Ⅲ. Rewrite sentences.

1)When she heard the news, she jumped with joy.

the news, she jumped with joy.

2) Australia is loca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Pacific. Australia i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Oceania.

Australia, the west coast of the Pacific, i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Oceania.

【设计意图】此阶段的应用是运用的初级阶段,属于初步的直接运用。无论是抽象的语法结构还是具体的词汇、句子或语篇,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独立的语义和相配套的用法。因此,语法教学形式与意义并重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通过用英语解释、转换填充、多项选择、翻译、完形填空、连词成句、句型操练等控制程度高的练习,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演绎”所学的语法知识。另外,还适当选用一些经典的考试原题训练,调动学生语法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战性和有效性。通过“应用”阶段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对目标语法“非谓语动词”举一反三的学习,但总的来说还停留在对语法规则的“靶向”研习中。这种针对性极强的“靶向”学习,能否顺利转换为一种真实有效的表达技巧呢?这就需要通过“交际”(Communication)环节进行尝试。

4.交际(Communication)层面的教学。

在完成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后,教师设计了综合语言运用的写作练习,提出了尝试使用“非谓语动词”的具体写作要求。

IV. Writing.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icture.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Find out possible solutions.

Replace some simple sentences with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s, such as non-finite verbs and clauses.

【设计意图】写作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输出交际活动。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融入目标语法,可以赋予语法教学更鲜活的生命。

交际运用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手段。语法教学中交际是指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去自动、准确地完成交际输出任务;它是对语法知识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运用,是语法教学的根本目标。(朱文英,2016)语法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单句训练和机械的练习,那充其量只是语法技能的即席反应,还需将语法技能放在不同的语篇语境中加以体会和运用。在完整的语篇输入或输出中,可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语境中领悟相关的语法规则。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师生的互动,在语篇语用的自然产出中,检测学生语法学习的有效性。

二、分层实施高中英语目标语法教学的启发与思考

“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促进理解,监控输出”(程晓堂、郑敏,2002)。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目标语法的知道或识记(Knowledge),是领会(Comprehension)的基础;目标语法的应用(Application)是知道和领会的目的;最后一环的交际(Communication),则是目标语法运用的高级阶段和自由阶段,是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语法的分层教学,日常语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利用课本单元话题和任务型教学的整体设计。

为实现高中英语目标语法的分层教学,教师往往会选用一些例句、习题或语篇,为语法的讲解和运用服务。但这些例句、习题或语篇,在语义上并无太大关联。各种不同的语义、内容会分散学生对目标语法的关注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发现、探究、归纳和使用目标语法的效率和准确性。而教材所编的单元阅读和Project部分,以单元为单位,每一单元均有一个集中而突出的中心话题。教材编写者基于语篇将语言知识,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与单元主体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中心话题串起了整个语法教学,形成了“问题―语境―知识”三结合的教学整体。学生通过话题学习、归纳、运用,有据可依,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不怕犯错。明智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依托话题,整合围绕目标语法的所有教学活动。一方面,借助单元话题进行语法教学,既让学生学到“活”的语言;另一方面,借助语法学习让学生参与话题体验,能培养学生的话题意识。(廖道文、谢燕青,2015)教师如能用好单元阅读和Project部分,使之成为语法语言现象的展示厅、语言规则的剖析室、为写作提供语法项目的集聚地,那么教学将会简单可行,高效实用。

任务型语法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旨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领悟具体的语法规则。语法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坚持目标性、真实性、支撑性、递进性、整体性等任务型活动原则,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代替教师的系统讲解,更能让学生切入话题,整体创设语境,层层相扣,互补照应,让学生在目标语法运用中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语法,有利于学生语法学习系统化和条理化,切实提高语法语用能力。

2.注重语法语用能力提升和思维能力提高的综合设计。

实施英语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如何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管是关于英语课程目标、理念和价值的讨论,还是关于英语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都强调课程应该且可以促M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将“思维品质”明确列为英语学科学生核心构成要素之一。(程晓堂,2015)

思维是对输入信息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的过程。(张大均,1992)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汤燕霞,2016)语法教学中知道或识记(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和交际(Communication)四个层面的教学,均需要以上思维能力的参与,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英语教学本质是英语的语用教学,语用能力提升和思维能力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精选语料和内容,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用学会的目标语法完成交际任务,精讲精练,重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知、比较、分析、归纳自由、地道地运用这些语法规则;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兴趣爱好出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发展需要,积极开发语法课程资源,力争同时发展学生的语用和思维能力,又好又快地推动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语法语用能力提升和思维能力提高的综合设计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意目标语法任务设置的丰富性,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目标语法语用难度安排由低级向高级,语用活动从控制向半控制向不控制自由发挥方向螺旋式、递进式地发展。

3.注重语法规则的导入和规则运用的语境设计。

日常语法课上教师经常“充满自信”、认真仔细地卖力讲解有关语法知识,在大量机械枯燥的语法练习和考试中,不少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实,语用离不开语境。语境是理解、解释、建构话语信息的必要参照,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正确理解语篇的前提。语法规则的导入和规则运用的语境设计,应激活学生的兴趣并与生活相连。语法规则的导入和规则运用的语境设计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兴趣性。例如在导入状语从句语法时,教师可直接播放视频,欣赏Chris Medina的原唱歌曲“What are Words”。Anywhere you are, I am near. Anywhere you go, I’ll be there. Anytime you whisper my name, you’ll see however single promise I keep...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喉,感人的含有目标语法的歌词一下子就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了阅读单元语法中深奥的语法术语,自然高效习得了状语从句,复习了定语从句。在微视频和翻转课堂模式下,视频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调节时间、地点和播放速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效率。

(2)生活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法学习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英语学习有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语法教学中将所学的目标语法项目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活化真实的语言材料,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有生活意义的语篇语境,调动学生使用语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实践证明,仅在单句层面上学语法,通过简单、机械的句型操练在语言形式上做文章,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语法敏感性。英语语法的有效教学应通过精心的选材,在真实的话语篇章语境中导入,再通过层层深化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让学生探索它在生活语言交流语境中的实际意义,感受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加以运用,逐步让学生内化、掌握这些规则,自然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则,完成有效的语用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BLOOM B.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The Cognitive Domain [M]. New York: Longman,1956.

[2]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oston: Heinle & Heinle,1999.

[3]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廖道文,谢燕青.“情境―话题―活动”语法教学模式课例与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04).

[7]汤燕霞.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08).

运动会标语范文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最重,所占课时最多,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环节,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责无旁贷。阅读教学的成效对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的重点应定位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一、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缘由

1.从学生学习阅读看——学习性阅读的重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内容就可以了。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性阅读就不同了,为运用而阅读,为迁移而学习,是现代学生的阅读观。这是因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语文能力,主要标志不只是看他对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理解,更要看他是否能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因此,学习性阅读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来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课堂教学而言,理解教材的语言意义,所有学科都有这项任务要求,唯独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求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数学、科学、思品等学科,教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教材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则不必过多分析。如果阅读教学只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没有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就没有“语文味”了,没有为“学”服务,是不完整的教学。为了学习运用,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设定上,要求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等。总之,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的。因而,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怎么写的”,而不是“写了什么”,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从“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特有的任务,是基本特征。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哪些地方(包括词、句、段、篇)写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揣摩、比较、品析、领悟、仿写,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从培养基本能力看——听说读写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是工具,即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交流沟通,必须具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方能有效展开,尽管它们在品质要求上各不相同,相对独立,但都要求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如:听和读是吸收,就要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音、词语、句法和语义学知识,感知言语信息,领会意义,体会感情;说和写是表达,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就要借助已有的组词、构句、编码能力与表达技巧,熟练、准确地传输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学生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有听说读写这四种活动,但只作为手段,唯有阅读教学过程将它作为目的,当然也是手段。而且,教材中的课文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凭借。学生围绕文本,或朗读、默读,或复述、背诵,或听话、对话,或质疑、应答,或书写、练笔,开展多样的言语活动,实际上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融为一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训练,而且这种运用的技能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培养运用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把眼睛盯在“能力”上,功夫花在“运用”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并适时点拨引导,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读写的同步性看——读中学写的中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们虽有区别,但更有同步性:读时,要把每句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句表达清楚;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读时,要理清文章的顺序,写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读时,要领会文章的中心,写时,要做到有中心;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与写的这种同步性,充分表明读和写不应分离,应互动互通,以读促写。这是因为,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典范,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而且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崔峦语)。因此,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分内之事,并且坚持读中学写的中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加大学生感悟写的比重,使教会学生阅读的过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

“现在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吴忠豪语) “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崔峦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抓了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没有抓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吸收与表达没有产生互动效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注意力放在“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上,引导学生咀嚼消化,变为知识技能。同时加强读写结合,进行经常性的课堂练笔,把“能理解”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汇”,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如此,还要重视积累,提高积累质量,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一些精彩语句和片段熟记在心,实现读写互动,以读促写。

上述三个方面的缘由,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妙,几乎全在‘运用’二字上”(刘仁增语)。

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

综观当今阅读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正如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所说:“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最近说得更为具体:“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了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了,教学《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小鸟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称为小鸟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含量’怎么会高呢?”总之,有不少的阅读教学停留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得意而忘言”,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教学倾向。这种教学重心向课文内容倾斜,“花大量时间教学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事情”(吴忠豪语)。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不到位,是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是有些教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课文中的词语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领会了,文本主旨知道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把理解窄化为理解课文内容,忽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理解,既要理解语言的意义,更要理解语言的运用。从理解与运用的关系看,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然而,理解是为了运用,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理解的程度也要通过运用来检验,运用是最好的理解。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优劣上,所以,就理解与运用两者相比而言,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不提“语言文字的理解”,单提“语言文字的运用”,并非不要“理解”。特级教师刘仁增说:“意在警示人们,语文教学不能再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为正道。”

阅读教学重点转移,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会削弱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呢?巢宗祺教授在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加强可操作性》为题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获得语言文字形式和感受人文内涵相结合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教学的着力点从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转移到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崔峦先生强调:“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把教学的重点坚决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

上一篇图书馆标语

下一篇看守所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