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理论范例

运动医学理论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1

近年来,非线性动力学特别是分形几何和混沌科学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经济学、生物学、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生物医学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进而通过比较这些参数分析结果以得到可靠的医学信息。常用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维数、熵及李亚普诺夫指数。

1.维数

维数是用来描述物体的空间几何形状,如1维、2维等日常所说的整数维及如1.5维、3.5维等分数维的几何空间形状。为了分析信号的分形特征,测量的信号在不同时刻之值生成重构坐标矢量,从而构成相空间(即重构相空间)。分形维数分析了信号在不同尺度下相同程度的复杂特性,信号最基本的分形特征就是它的分数维数。关联维是分数维的一种,常被用来分析生物医学信号,按照GP法(GrassbergerandProcaccia,1983)计算出来的,它是一个相空间中轨迹的几何度量,描述轨迹中两点的关联性。关联维数值的大小表示相空间中轨迹的复杂或不规则程度,所以能够定量描述嗓音信号的复杂程度。例如,恒定信号(吸引子是一个不动点)的维数是0,周期信号(如正弦波)的维数是1,随信号的复杂程度而逐渐增加,这样就可以定量测量声带振动的信号,评估其复杂性。

2.熵

熵是描述信号系统的可预测性,是系统混乱无序程度的量度。在非线性动力学中,用熵来估算产生新信息的速率,如熵趋近于0,则系统在作规则运动(如周期运动),相反,如熵值趋近于无穷,则系统处于完全随机的过程。对于一个混沌系统,可以用熵来测量信号的复杂程度,借此可根据信息的丢失和产生的速率对系统进行分类,判断系统的复杂程度。周期运动的熵为0,随机运动的熵为无限大,混沌运动的熵是一个有限的值,可表示信号的不规则程度,这样也可以量化声带振动的信号,评估其复杂程度。

3.李亚普诺夫指数

李亚普诺夫指数描述了混沌系统对初值的敏感程度。该指数可以衡量系统相空间相邻轨道的平均指数型发散或收敛的速率,为对系统初值敏感性的一个动态度量。李亚普诺夫指数可以是负值、正值或0,对于n维相空间就有n个李亚普诺夫指数,构成李亚普诺夫指数谱,它们分别表示轨道在相空间不同方向的发散性(表示发散快慢的度量)。对于稳定不变的定态或周期过程这类规则运动,所有李亚普诺夫指数都是负值或0,混沌状态常有个正值李亚普诺夫指数,即如果信号的最大李亚普诺夫指数小于或等于0,便是周期或稳态,如果信号的李亚普诺夫指数大于0,则是混沌运动。如系统为确定性,正的李亚普诺夫指数为确定混沌运动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可以判断某种声带振动的信号是否为混沌运动。

混沌系统具有非整数的分数维数、正有限值的熵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正李亚普诺夫指数,并且熵的数值以及最大李亚普诺夫指数越大,系统的混沌性越强,系统的动力学程度越复杂。维数则确定了需要系统的自由度数,维数越高,系统需要的自由度数即状态变量越高。故可以通过计算这些参数值的大小来量化信号的复杂程度,从而量化疾病的轻重程度,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二、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嗓音医学中的研究现状

声带的振动和发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主要表现在空气动力能转换为声能的过程。声带的非线性本质使得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揭示病态嗓音的发声机制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用于声带振动的有限元模型以及声带振动的高速摄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量测量声带黏膜波;临床嗓音声学信号的分析能够提供非侵入的客观方法评价病态嗓音及其治疗效应,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为分析病态嗓音声学信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且更能反映产生病态嗓音声学信号的病理生理[5~9]。

1.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声带振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在病态嗓音的发声机制中,线性理论(扰动方法)很难解释为什么小的声带质量和劲度的改变以及声带的不对称能够使发声质量产生定性的改变(从规则到不规则),这是因为发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生物力学和空气动力能转换为声能的过程。声带的非线性特性表现在组织应力和应变的非线性关系、声带振动的非线性及声门气压和气流的非线性关系。首先,声带组织是有粘弹性的,其形变并不完全满足弹性体的线性胡克定律,在大的组织形变下,应力和应变明显的表现为非线性时变关系。拉长组织产生的劲度不稳定,而是随着时间而逐渐松驰,这样的粘弹性也表现在两侧声带的碰撞中。其次,声门内的气压和气流满足非线性纳维斯托克司(NavierStokes)方程,在声门下压的作用下,空气以高速冲出于声门处,产生不稳定的声门气流或湍流,声带黏膜形成波动,声带组织性质发生变化时,黏膜的波动情况将发生改变。

临床上,帕金森病、声带疤痕可能导致声带组织硬度异常高,声带麻痹可能导致声带劲度不对称;声带息肉、小结、囊肿等可能导致声带质量和劲度的异常。这些声带疾病所导致的生物机械参数的异常改变产生不规则的声带振动和非周期的嗓音。通过对两侧声带施加不对称的质量、硬度和劲度致声带非对称来模拟声带麻痹下的不规则振动[6~8]表明,当声带的生物机械参数(如硬度、质量、劲度等)超出正常范围时,声带的振动变得不规则。Jiang[9,10]研究声带的模型和离体喉时认为声带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有效地描述和定量测量声带不规则的振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研究声带振动的机制上有重要作用,Tao等[11]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考虑到气流、气压的非线性以及声带组织的非线性,模拟气流动力能与声带组织耦合从而引起声带组织产生振动的情况,并分析声带表面的压力分布情况,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可以设置复杂的边界条件和查看空间的受力信息,很好的应用于分析嗓音滥用、声带小结或其他病变时声带的振动方式。然而,声带组织的生物力学指标(用于设置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比如弹性、阻尼、有效质量等,直接与声带的生理特性有关。这些指标通常不能非侵入地在人类活体内测量,目前所得到的指标主要来自于离体人喉或狗喉的指标,而这些与人类活体可能存在一些差别。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主要还是控制声带不同的初始状态去研究声带振动的机制,是建立在声带起始振动时的声门状态,不但可以影响到声带组织是否能够同时相地开始振动,而且决定了声门区由气流动力学能量向声能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程度,声带振动的起始状态对声带的整个振动具有重要作用。

2.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声带黏膜波研究中的应用

声带黏膜的运动是指当声门下气流冲击声带,声带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相对于相对固定的声带肌发生周期性的位移,沿着声带内侧面由下至上依次交替地做向内(关闭)或向外(打开)运动的过程,这种类似液体波浪的运动,称为声带黏膜波动[1],是一个三维的运动,不是单纯的直线运动,本身就存在着非线性特性。

Jiang等[12]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提取VKG图像中声带左、右、上、下四个缘的参数,适合近似于周期的信号,但受声门下压和扫描部位的影响,不能定量分析非对称性的振动。Zhang等[13]应用高速摄影研究病变声带振动,通过分析声门区域信息显示病变声带振动具有非线性特性,声带黏膜的运动幅度、周期和相位差也可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分析。Mergell等[14]应用高速摄影获得黏膜波动的参数信号导入生物力学模型模拟声带麻痹患者声带不规则振动的动力学,认为麻痹的声带振动动力学为低维吸引子的振动,具有混沌的特性。Tao等[11,15]使用同步理论测量发声时声带所受的压力情况,发现同步连续体模型与实际的声带表面有相同的压力分布,在研究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时,其可用于研究声带黏膜波幅度的测量和分析。Zhang等[16]利用高速摄影揭示了声带不规则振动的时空混沌的动力学机理。

声带黏膜是由声带上皮层和固有层浅层组成的,当病变引起声带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时,声带黏膜波动将发生改变。临床上,绝大部分嗓音疾病是由声带解剖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对声带黏膜波幅度、时相和相位差的改变情况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在嗓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用于声带振动的有限元模型以及声带振动的高速摄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量测量声带黏膜波。

3.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分析嗓音声学信号中的应用

Titze(1995年)从非线性的角度,把嗓音声学信号定性地分成三类:第1类信号是周期或者似周期的,含有强烈的基本频率(f0);第2类信号含有强烈的周期调制或次谐波(f0的分倍数);第3类信号是非周期的混沌信号和噪声。目前,这三类嗓音声学信号在临床上的分析多是采用传统的扰动分析方法(如短期幅度和频率扰动方法),其具有对基频的依赖性及对非周期信号的不稳定性[17],第二类和第三类嗓音声学信号常常很不规则而难于提取稳定基频,不适合传统的扰动方法分析。嗓音疾病患者的嗓音声学信号多是第二类和第三类信号,特别是疾病较严重的时候,声学信号已属于不规则且无周期性的第三类信号,已不适合应用传统的扰动方法分析,扰动方法并不合适于分析声带疾病中的嘶哑声和气息声。

Zhang等[19]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表明帕金森、声带小结、声带麻痹患者[20]的嗓音声学信号的关联维数显著高于正常嗓音,这表明描述病态嗓音需要更多的自由度或系统变量。Hertrich等[21]应用分形维分析帕金森患者的嗓音声学信号,Giovan-ni等[22]应用最大Lyapunov指数区分了正常嗓音和声带麻痹患的病态嗓音,于萍等[23]也研究出Lya-punov指数可以很好的进行嗓音声学信号分析。Jiang[24]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分析正常人和声带息肉患者嗓音声学信号,得出嗓音声学信号具有低维的特征,可将其应用于临床病态嗓音的分析和评估嗓音疾病。这些研究表明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的各种指标对区别正常和病态嗓音是有价值的。另外,在分析声带息肉患者手术前后的嗓音声学信号时,发现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以很好的预估声带息肉切除术后的治疗效果[25];Chai等[26]研究发现男性吸烟者嗓音声学信号的D2比正常人更高,在评估病态嗓音方面比传统的扰动方法有更好的敏感性。

多个研究显示,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不需要取代但可补充和完善传统的扰动分析方法在嗓音声学信号分析中的应用[27,28]。Jiang等[29]研究发现声带小结与声带息肉两种嗓音疾病之间的关联维D2有明显差异。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与传统的扰动分析相比,可以区分不同嗓音疾病,需要更短的嗓音声学信号,更容易适用于强噪声环境,允许更低的采样率[29]。这些优点适合于临床工作中患者配合不好、节奏快、录音条件差等条件下的应用。目前,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各种指标的计算需要较好的电脑配制、需要新的软件,在临床上应用研究较少,但随着对不规则嗓音声学信号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反映更多的病态嗓音声学信号的特性、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将会更加实用。

三、展望

嗓音医学是一门研究发声的基本原理、探讨发声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的科学。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为嗓音医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定量研究和分析嗓音疾病的特征,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在声带发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分析嗓音声学信号中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在各种嗓音疾病研究中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特别是对嗓音疾病的鉴别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声带组织的生物力学参数需要进一步测量,以供声带组织与气流在非线性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中声带振动机制的研究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另外,非线性动力学软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以适合于快节奏的临床工作。目前对于声带黏膜波的测量多局限于定性测量,由于牵涉到三维空间和黏膜波的叠加,黏膜波的定量测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把高速摄影的数字信号处理运用到声带振动的有限元模型中,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和声带振动的有限元模型定量分析声带黏膜波幅度成为一种可能。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2

体育运动与医学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为现代人们的健康生活观念和运动健身观念的养成提供了医学知识和运动常识。二者虽然是看似截然不同两个概念,但是却又围绕着人体这一重要因素关系密切。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需求和高素质人才发展,本文就体育教育和医学教育相关性研究,希望能为医学教育开创新的局面,同时也为体育教育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道路。

1健康将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与健康相关医学知识常识的掌握和运动健身知识的把控越来越重视。也正是健康将来自于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发展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人们的身体运动量逐渐减少,人们对身体运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身体机能医学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体育教育核医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21世纪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对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的获取的需求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做出了相关性的调整。为了满足时展,需求体育教育改革将医学教育纳入其中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育其中的医学教育的好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医学教育也同样,改革也将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纳入到医学教学之中,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意识培养相关性

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培养。首先,高校体育的目标即为学生体育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最终形成运动健身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和运动观。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样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对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康复的研究,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医学教育将全面掌握医学知识,运用于救助他人、抚慰伤病,确保病人身心健康,并形成健康意识。因此,无论是医学教育还是体育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意识的培养。用意识引导行为的发展,形成终身学习和运动健身的习惯,确保为祖国培育更多社会需要的具有强健体魄的全面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健身思想,解读医学健康的真谛,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感受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将能够训练学生形成健康意识的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并不断引导学生以终身锻炼为目标,进行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跑步、旱冰、游泳等生活中常见的简单运动训练,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实现技巧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基础,更能保障简单持续性的运动锻炼可以长期进行,做到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又能保障运动健身意识的形成。

3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中理论与技能的渗透

医学与体育不仅相关,而且在技术和理论上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以确保二者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地发展。一方面,在体育教育中医学理论的重要任务是基于运动人体科学的保健学理论、卫生学理论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在研究运动人员的身体发育状况、运动健康情况以及运动训练强度等状况时给出医学范畴的专业意见,为体育教育实施、体育训练课程安排以及竞技比赛等方面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并且给予体育教育相应的医务监督和义务知识传授。由于医学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在体育训练中将这些医学知识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到体育课堂,促进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减少了运动可能带来的伤害,也能提升学生参与运动健身和竞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医学教育中体育运动理论的重要任务是基于人体科学运动原理的康复学和复检学知识。医学教育中体育运动知识确保医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同时,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状况和身体实际情况进行运动治疗。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对于体育教育而言医学教育是体育伤害的防御知识。对于医学教育而言体育锻炼不但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能辅助康复治疗。

4医学和体育的融合教育———康复体育教育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3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因培养音乐教师的属性使然,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它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它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思想内涵,更具人文内涵,更具教育内涵,更具理论研究的内涵。

【关键词】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教学在演奏属性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因为在培养目标上学生是做为未来教师而培养的,不是以舞台演奏为目的的教育,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偏向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钢琴教学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归纳如下。

一、艺术哲学的内容

一般来说,艺术哲学是指用哲学的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还有另一个定义是作为美学的别称而被人们所熟知。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艺术哲学主要是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教育的内容,钢琴演奏教学是以表达音乐审美为终极目的的教学,审美意识决定了演奏者和教学者的艺术水平。二是美学要回答的音乐哲学的根本问题,既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目的是什么,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哲学的内容,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二、教育学的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现象的发生与条件,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外历史上都留下了无数的教育理论遗产,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不仅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上达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出新、不断的现代化。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虽然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它主要还是一门理论课程,而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这种理论用于钢琴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明白教育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三、运动学的内容

钢琴学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肌体运动和技能练习,现代的钢琴教学和学习与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学习。钢琴教学在技术训练中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学研究的内容是一致的,也是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教学和训练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形成,研究运动技能迁移和反馈。运动心理学对于研究钢琴演奏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研究钢琴演奏知识的传授和演奏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对于钢琴演奏心理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运动医学作为专门研究运动及缺乏运动的集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综合科学,在防治各种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在评定程度,促进疲劳恢复等方面所运用的各种医学方法,对于钢琴技术训练中如何避免疲劳性损伤,从而发挥最大的训练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音乐学理论的内容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基本理论的学科。与钢琴教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分支学科有音乐史学的内容,在钢琴教学中对钢琴文献的学习和诠释,对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中外民族音乐学的内容,对钢琴教学中准确把握作品中各种民族音乐的韵味,乐曲中民族音乐的特点,演奏中民族音乐的风格等有极大的作用。音乐律学的内容,钢琴的音律是十二平均律,不同于其他音律,平均律是人为计算出的音律,不是自然产生的律,有其独特的音响特点,对律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钢琴的声音变化,更好的定位钢琴演奏中声音的优劣和取舍。

五、音乐技术理论的内容

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听觉训练、和声理论、复调知识、配器常识、音乐分析等等内容。由于音乐的内容是音乐形式的内容,音乐形式是音乐内容的形式,这一音乐美学的定义,使得钢琴教学中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音乐技术理论是研究音乐形式与内容的主要理论方法,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虚幻性,要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准确诠释作品的含义,就必须从研究音乐的形式入手,这就使钢琴教学中,师生要用一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音乐技术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上,花在对音乐形式的学习上。

六、钢琴教学法的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从研究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为出发点,以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为依据,对钢琴演奏方法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它借鉴教育方法论的成果,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使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使钢琴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钢琴教学方法,是钢琴教学最核心的内容。钢琴教学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初、中级的钢琴教学,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七、系统论的内容

钢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乐谱的阅读分析、演奏技术的掌握、舞台演奏的方方面面、技巧与情感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等等,领域广、层次多,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必须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建立结构与功能完善的、适应钢琴演奏和教育的钢琴教学体系。系统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的整体去探索对象的规律和特点。它使钢琴教学得以综合多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钢琴教学中最复杂、最困难、最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钢琴弹奏和演奏的范围,不能等同于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也不能等同于一般乐器的学习。要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属性,要意识到为未来培养教师的使命,要注意深入研究、广泛涉猎,要为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努力。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该是技术的传授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思想的点燃者,是未来音乐教师的引路人。

作者:王珀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4

一、运动训练学发展概况

1.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起源阶段约在19世纪末,代表作品为《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英、美),《田径》(德国),在这一时期,人们表现出了有目的的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兴趣。专项训练学建立阶段是在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训练学萌芽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等问题,并首次使用技术、战术等概念研究有关训练和比赛等问题。训练学学科建立及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1964年哈雷正式出版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并有力推动了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外俄罗斯著名学者列•巴•马特维耶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原理》、《竞技训练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福克兰、杰克逊的《运动训练原理》,雷纳•马丁发表的《心理机能训练指南》,加拿大学者博姆帕德《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一批学者的论著,对构造《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

从整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始终沿着两条途径向纵深领域发展。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运动的不同侧面上,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另一条是站在竞技运动的整体高度,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前者的研究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内容具体到了训练手段的设计等;后者研究的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包括运动训练一般规律在内的整个竞技运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拓展到了运动竞赛的系统等。目前国际上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扩展和充实正是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的。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在我国,从50年代起全面学习苏联训练理论,到60年代后提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80年代起,引进多国的训练理论,逐渐构建我国的训练理论体系。1981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学分会和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由过家兴教授牵头,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或浓缩。1983年我国学者田麦久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运动训练理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1.项群训练理论更加深入的发展。项群训练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标准,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进而对部分项群名称作了调整(见表1)。此外,田麦久还阐述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他指出,“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有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无穷个标准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如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一文中,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了乒乓球、羽毛、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多个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2.运动训练的微观层次上的研究。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学者认为,由于以往的运动训练学研究注重在宏观和共性面上的研究,因此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现在一些学者致力于运动训练学的微观层次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运动项目及其小项的训练特点、训练方法、选材特点等问题。

3.重视研究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社会学因素。竞技体育的组织和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竞技体育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对运动训练体制、运动员培养系统、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上、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以前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落后,因此,他们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4.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在逐渐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括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及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5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社会保健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保证人们积极地、全面地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因素在人们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以传授社会因素与健康关系知识的科学,目前已成为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同时也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然而,在中医院校,除了管理类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特别是中医类或中药类专业,均未设置社会医学课程。本文从必要性、授课特征两个方面,提出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相关策略与建议。

1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绝大多数人们认可,即人们认为健康问题或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重新获得、疾病问题的消除,也需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去思考。也就是说,疾病的消除,除了需要药物、技术的作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健康心理、和谐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重要。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与健康的关系,是社会医学传授的基本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既然均以维系与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因此均应设置“社会医学”这门课程。另外,就中医院校而言,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传授的主流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目标的一致性

中医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健康维护的健康使者;中医院校开设的主流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望、闻、问、切”能力,培养学生开具“中医药处方”,减轻患者病痛的能力。而社会医学,主要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健康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社会处方”。一般情况下,健康问题或病痛的消除,常常需要“医药处方”与“社会处方”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医学与中医药院校的主流课程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1.2理念的一致性

社会医学,在西医院校里常常是预防医学专业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对“预防为主”、“环境与健康”关系理念、疾病诊治理念的阐释上存在一致性。如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社会医学以传授“预防为主”理念为己任,而中医药主流课的鼻祖《黄帝内经》[2]中曾经指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现在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春秋左传》[3]中曾指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其实就是强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今天,中医界强调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质上就是“预防医学”的理念。

1.3传授知识的一致性

在对健康影响因素、健康促进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上,中医药主流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存在一致性。譬如,在社会医学中,特别强调适量运动、积极心态与健康的关系,而中医药文化也是特别注重这一点的。如中医有“舞蹈以养血脉”之说,《红炉点雪•静坐功夫》里说:“歌咏可以养性情,舞蹈可以养血脉,又不必静坐(练静功)。”另外,在社会医学里,将“健康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视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中医药主流文化特别重视饮食、养生等与健康的关系。

1.4对文化认可的一致性中医药主流课程,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应该说中医药传统文化、理念,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指南针,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对健康问题阐释、对疾病诊治的解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而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如社会医学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文化影响是导致健康问题出现或消除疾病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2中医院校社会医学课程授课特点

2.1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在中医院校,社会医学的教学应服从于主流课程,密切结合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传授,应开拓一种利用社会医学视角解释传统医学理论的新思路。如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常用“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在社会医学现代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致病的极其重要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可以将环境因素与“阴阳”、“五行”理论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的重视。

2.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侧重点在于用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富含社会哲理的文化科学,社会医学课程要在中医院校得到发展,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精髓,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做到教、学相长。

2.3强调方法学的介绍

社会医学,既要向学生介绍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阐述社会因素对医学、对健康的影响理论,同时还要侧重社会学、医学等宏观研究的方法学阐释。而在中医院校,学生的主要研究思路往往集中在微观、基础研究上,在宏观研究、调查研究等社会学研究上往往缺乏理论与经验。因此,社会医学课程在中医院校的开展,可以在宏观研究的方法学方面重点讲解,开拓学生的研究思路,提高学生“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能力。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6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一门科学[1]。按照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兽医病理生理学和兽医病理解剖学,前者的研究重点为动物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而后者主要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二者共同的任务是探究动物疾病过程的发生特点、发病本质及规律,并最终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兽医本科教学体系中,兽医病理学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科学。它集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等众多基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对于疾病的认识,同时为药理学及免疫学提供药物治疗及疫苗防治的指导依据。由此可见,兽医病理学是兽医专业本科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

1“对立统一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它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双方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可谓是“炎症”[2]。它是动物疾病中最普遍又是最复杂一种现象,在炎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应该是“致炎因子所引起的损伤过程”与“机体自身的抗损伤过程”。二者在炎症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损伤过程与抗损伤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没有炎症早期以损伤性为主的变质性变化,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以防御为主的渗出性及增生性变化,同时如果发生了剧烈的渗出和过度增生,又会加重机体的损伤性变化。

2“质量转化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双方的变化一般表现为量变与质变。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机体若长期处于致病因素或应激因素作用下,当胃脏黏膜表面屏障系统遭到破坏时,首先会出现浅表性胃炎,这种变化表现为一种渐变性过程,当这种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机体这时可能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穿孔。另外,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和质变,当胃炎或胃溃疡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时,可导致胃癌的出现。因此,对于疫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3“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据,在动物疾病过程中这种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动物机体自身所处的状态;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疫病过程中这种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致病因素的强弱。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过程中,宿主即可以表现为传染病形式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败血症形式的急性病理变化[2]。这种疾病过程表现形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宿主感染病原体时所处的状态。

4“部分与整体”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领部分,反之,部分也会对整体产生制约作用。在疾病过程中部分与整体关系最突出的体现应该是器官与整个机体的关系,但在兽医病理学中,尤其是兽医传染病病理学中这种关系另外一个层面的体现表现在群发病中不同群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当对群发病进行病理诊断时,不能只看不同群体的发病情况,不能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将部分与整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

5“因果转化”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因果转化或因果交替规律”在兽医病理学学习过程也同样重要,机体在原始病因的作用下可以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可以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机体发生下一个变化,使因果交替出现。这种规律在休克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机体烧伤或失血过多时,引起缺血、缺氧和酸中毒变化[3],这些变化又可以引起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从而导致血流淤滞、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发生血压下降和交感神经兴奋,最终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并引起休克;而这种休克变化反过来又加重机体的缺氧、缺血和酸中毒变化,最终使机体处于恶性循环,加重疾病过程。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因果交替规律,就可以对结果作出科学的预见,做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发展观”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世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把事物的发展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能够明确事物所处于或即将处于的发展阶段和地位。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是“发展观”在病理学中最集中的表现。一般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经过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在诊断疾病时,我们应该做到客观推测机体与病原之间的平衡变化、抗损伤与损伤之间的矛盾变化,以此为依据对疾病的经过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疾病经过中,转归期又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能否对于疾病的转归做出客观的判断,要求对于机体的内环境是否平衡、免疫功能是否稳定、各器官脏器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机体与外界是否协调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很好掌握。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7

关键词:黑箱理论;中医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比如物理学的实验、数学方法,生物学的分类、比较方法等。而我们祖国伟大的中医学理论正是在长时间的对人体疾病的治疗、观察及归纳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学注重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中医学中也称之为“天人相应”,体现了“整体观念”中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2]。“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中医学中应用黑箱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早期,黑箱是物理学中的概念,W.R.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写道:“黑箱问题是在电机工程中出现的。给电机师一个密封箱,上面有些输入接头,可以随意通上多少电压、电击或任何别的干扰;此外有些输出接头,可以借此作他所能作的观察”。随着系统科学的应用,黑箱现在是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指的是内部构造和机制尚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功能和行为的观测和试验来认识其性质的物质系统[3]。黑箱理论所运用的黑箱方法就是通过考察黑箱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动态过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推测、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元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建立了有机整体论的医学模式,即通过在人体外对人体进行观察、试验而不用打开人体来进一步探知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各种生命活动的机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1黑箱理论与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4]。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运用了整体系统观和解剖学的方法,但以整体系统观为主。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述:“有诸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黑箱方法。如患者风寒外袭于肺而感冒咳嗽时,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推知生理情况下肺外与皮毛相合,同时开窍于鼻。又如在已知心主血脉的基础上,发现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思维混乱、神志不清等病理状态,从而推理出“心主神志”之说,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的原理,用养心血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志”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分析表现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象”而推知内部的各个“藏”的功能,这种“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方法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依据,与黑箱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5]。

2黑箱理论与审证求因、病因理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通过对人体各种“证”的表现来探求引起各种疾病的因素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理论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而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外因。其实,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因此他们是相互符合的。在古代,人们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探究,古人只有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对于黑箱,我们只能了解它的输入和输出,而不能或不便直接剖析内部结构。如果把外界环境因素比作对人体的输入,把各种“证”变量比作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的关系的。“审证求因”就是为了寻找这种确定性关系,来探求病因。从控制方法来说,把立足点放在整体反应性上,比单纯地考虑实质性致病因素的方法更有利于调动机体对抗疾病的功能[3]。在“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长时间地观察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病因理论。

3黑箱调节与中医治疗

3.1随机调节———神农尝百草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里说的是家喻户晓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百草”虽只是传说,但却在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来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神农氏”为了寻找给人们治病的药物,尝遍了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通过自己身体的反应来推测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作用。他拣选植物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是随机的,他对这些草药的具体作用一无所知,在使用一种植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再使用另一种进行尝试。这种方式颇似黑箱调节的随机调节方式。

3.2单变量调节———对症治疗

中药中有许多药物的功效应用较为单一,或者说应用范围较窄,但它的某个功效较为突出,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就可以用那一单味药来针对患者的某一症状进行治疗。如中药柿蒂的功效为降气止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那我们就可以专门用柿蒂来治疗呃逆的患者。这种一药对一症的方式即是黑箱调节中的单变量调节方式。

3.3多变量调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决“黑箱”中失去平衡的阴阳矛盾的根本大法,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治疗的理论指导核心[6]。证,是“证候”的简称,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生理、病理变化及反应状态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证候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因此,一种“证”包含有多个症状,那么再对“证”使用单味药将达不到治疗效果。方剂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剂药方中包含多味可以相互配伍发挥效用的中药,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配伍作用来对“证”进行治疗。例如,著名方剂“龙胆泻肝汤”包含龙胆、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几味药,它对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外阴瘙痒潮湿等为主要症状的“肝胆湿热证”就有相当理想的疗效。这种一方对一证的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具有多元性的思维特点,完全符合黑箱调节中的多变量调节方式[7]。另外,辨证是综合的辨证,把患者当作研究的“黑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式,搜集“黑箱”输出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组合分析,再运用中医学理论来解读,进而进行治疗。比如头痛,不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时间、部位、轻重、持续时间等具体情况,还要了解面色、二便、舌象、脉象等其他相关情形,这样综合全面分析,使得辨证更加精确。

3.4负反馈调节———阴阳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领,阴阳辨证又是八纲辨证中的总纲。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证候的类别以及临床表现,一般都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或归类[8]。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了解患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再运用扶正和祛邪的方法使人体重新恢复调控能力,从而维持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是在不打开患者这一黑箱的状态下进行的,故都属控制调节人体黑箱的基本方法。这种调节阴阳的方法运用了控制论中的负反馈调节方法。

4黑箱理论与中药药性功效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得出均为一个使用黑箱理论的过程。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在药学典籍的典型论说当中,可以看到诸多运用黑箱理论的痕迹。如对于浮萍,《神农本草经》中说:“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又如《说文解字》云:“萍,裖也,无根,浮水而生者”。《本草经疏》曰:“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等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古人把整个植物当做一个黑箱来看待。浮萍的生长环境如生池泽、浮水而生等即是输入信号,而各种性味形态如味辛寒、其体轻浮等则是输出结果。古人综合这些输入输出资料来推求其内部联系,便可得知浮萍的基本药性。此外,可以推测古人把服用药物看成是药物这一黑箱和人体另一黑箱之间的耦合,两者组成了一个大系统。从人体这个黑箱的角度看,药物的药性即是输入信号,而服药之后人体的种种反应则是输出结果,分析这些输入输出资料便可推知药物在人体内发挥出的功效了。另外,黑箱理论在经络学说、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他中医学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小结

黑箱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立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保持人体和疾病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前提下,应用类似现代黑箱的研究方法,从外部联系和变化来考察其内在规律。但中医的黑箱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虽然把握了人体的整体性质,但对其内部构造、生理病理的理化机制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带有较多的主观臆断,无法客观化、精确化,所以它和现代意义上的黑箱理论还不能完全等同。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人体生理病理,运用辨证论治综合诊治疾病,而不是枝节上片面地思考问题,中医理论在微观、量化上存在着缺陷或不足[9]。不过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自组织系列理论在各门学科中广泛应用,中医将能更好地运用黑箱方法,而在中医客观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学“黑箱”的本质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天人关系面面观———从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到《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3~5+58

[2]赵鼎.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张宗明.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6

[4]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5

[5]吴弥漫.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83~185

[6]李?,汤国祥,李留记.中医学“黑箱模型”理论与唯物辨证哲学观[J].中医研究,1994,7(2):6~8

[7]李顺民.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J].中医药学报,1991,(2):1~2

[8]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

运动医学理论范文8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统一教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