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康管理学范例

运动健康管理学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学生运动员;运动健康管理;数据平台

一、研究目的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中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资源。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了充分的应用。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单纯个体力量的较量,已经融入了信息技术的综合实力竞争之中。在学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他们的健康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如何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构建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一套设计合理、功能丰富的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平台可以帮助教练根据学生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帮助队医对学生运动员的健康做出准确快速的相应治疗,可以帮助营养师针对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合理的营养餐食搭配。这些都可以保证学生运动员保持最佳状态,为其赛场上获得好成绩提供保证。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以及系统设计等方法,设计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平台的所需功能,总结平台所需包括的主要数据字段,为将来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平台的实现提供设计与规划参考,推动学生运动员的运动健康管理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先后访谈了上海市竞技体育管理中心的相关教练员、运动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的相关教师,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员健康管理所必需的主要内容。我国目前已经制定的运动员卫生保健相关政策以及在运动员健康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方面的建设现状等。

(二)文献综述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中有关运动员健康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网络对近十年来的相关网络资料进行详尽的检索,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三)系统设计法。根据收集的资料,将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平台的需求转化为信息系统的实现路径,规划功能模块,提出系统设计思路。

三、文献综述

(一)生理健康管理方面。钱晓燕构建了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机能分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划分为球员基本信息管理、训练计划与测试计划、数据导入与录入、系统运维、技能评估与监控等功能。钱晓燕认为,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监测主要包括相关指标的使用,包括心率、血红蛋白、尿蛋白、皮质醇等数据[1]。赵滨杰等认为运动员常用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乳酸、血尿素、肌酸激酶等[2]。王炜明、黄越认为篮球训练中的生理生化指标主要有: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肌酸激酶以及睾酮/皮质醇[3]。库雪婷在《网球运动员生理机能指标的评定及应用》中认为,网球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的主要评价点是运动员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的技能评价中,肌肉纤维类型,固有感觉,视力,听力,位置感觉,心肺功能,代谢能力,atp-cp能量供给能力等。在内部循环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评定中,等长、等张力、等动条件下使用肌肉的强度,运动选手被刺激时的心跳数,血压,心电图和肺活量的指标等[4]。

(二)营养管理方面。邓华荣在篮球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与运动营养研究中认为,训练结束后,篮球运动员主要通过平衡饮食结构,为了确保适度的营养补给,水、电解质、基本成分、抗氧化剂等适度摄取量,使得篮球训练顺利进行,不仅能改善战术水平,还能有效避免运动伤害[5]。康建在营养干预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和体成分的影响研究中利用饮食营养调查的方法,对介入前后各餐中各种食品的量进行三天的记录,调查餐间食品添加情况。统计数据由Excel设定,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解析[6]。张祥意认为如果他们想在体育赛事中表现良好,足球运动员就需要适当的进行无机盐和维生素辅助食品的摄入。根据足球的能量供给特性,每天饮食结构的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总卡路里摄入的五到六成,蛋白质占总卡路里的一到两成,脂肪占总卡路里的比重要低于三成,同时,更多的是要多吃蔬菜水果,可以更好地促进身体的恢复,保持健康,实现良好的竞争结果[7]。

(三)心理管理方面。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国际会议。会议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身体、心情、知性的完美协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人际关系以及幸福、完全的放松、工作和工作效率。运动员的心理干预应定位于排除心理疾病,加强积极的心理资源培养和发展。杨舒认为,我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和理解不够全面:消极的指标远多于积极的指标。采用心理病理模型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价,采用SCL-90或Phi作为测量工具。这项措施是基于运动员的消极心理指标,这比心理障碍的积极程度更严重。这显然是对心理健康的误解。精神健康并非无症状。陈徐蕾在自己的研究中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发展,从最初应用个体化训练方法到实施整体干预模式指导下的整体干预模式,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整体干预模式。该模型包括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两部分。心理训练过程的实施以顾问的理念为指导,借助于各种心理训练模式、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心理训练技巧。从已有研究可以得出,目前对运动员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如何开展营养干预,而缺乏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健康管理水平的效果研究。

四、结果与分析

运动健康管理数据平台是对学生运动员的健康及身体机能状态的动态监测与评估的管理系统,为改善运动员健康水平及促进身体恢复提供科技支持。学生运动员运动健康管理数据平台包括健康基本信息、伤病信息、营养信息、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训练状况以及管理员功能6大版块。

(一)健康基本信息。健康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血型、过敏史、血红蛋白、血乳酸、心率、骨骼肌含量、肌肉含量以及脂肪含量。如图2所示。

(二)伤病信息。伤病管理功能主要管理运动员的受伤和生病的情况。伤病信息分为病因、治疗经历、康复计划以及恢复状况。其中治疗经历包含时间、机构、主治医师、用药情况、手术情况、康复时间以及治疗结果等字段。如图3所示。

(三)营养信息。营养信息分为饮食状况以及营养品服用状况,饮食状况包含三餐配比、摄入热量、消耗情况以及特殊情况。营养品服用主要记录服用原因、时间以及效果。

(四)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模块主要记录运动员参与的各类心理测评,分别记录测评的基本信息、阶段测评与特定测评的数据与结果。如图5所示。

(五)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模块分为日常心理训练、比赛期心理训练以及结果反馈,日常心理训练分为普通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比赛期心理训练根据比赛时间划分为赛前、赛时和赛后心理调节。如图6所示。

(六)管理员功能。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平台涉及到多个不同角色的使用,不同的角色在同一个系统下使用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有管理员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对账号进行分级以及权限设置。

五、结论与建议

学生运动员的健康管理对其竞技水平和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的实际需求的视角,构建学生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平台的功能设计。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托,实施健康管理数据平台的开发,为学生运动员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参考文献】

[1]钱晓燕.论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机能监控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测试,2014,19:83~84

[2]赵滨杰,朱明,邵中平.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冰雪运动,2013,6:1~4

[3]王炜明,黄越.运动训练监控系统构建及运作研究———篮球训练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83~85

[4]库雪婷.网球运动员生理机能指标的评定及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6:164~167

[5]邓华荣.篮球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与运动营养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9:211~212

[6]康建.营养干预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和体成分的影响[J].青少年体育,2017,6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2

 

1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计划   1.1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展望未来,为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亟需大批高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经济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产生越来越强烈需求,同时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寄予终生的希望和毕生的追求,为健康投资、为娱乐消费必然成为“十二五”时期人们生活中的主线。所以,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娱乐消费的相关产业也必将得到发展和提高。新世纪,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城市,一流城市需要一流的体育;新世纪,东财大的办学目标是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的体育。因此,学校体育要发展、要创新、要创一流的紧迫感已是日甚一日。   1.2新时期的发展理念与目标定位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的理念是:学校体育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健康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终身体育为本,使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能适用于现在、应用于未来而终生受益。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的目标定位费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特点形成的。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实现学校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加快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的建设,积极开展体育科研,特别是体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使体育学科成为教、学、研,产一体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以创建一流大学为契机,发展和提高学校竞技体育的队伍与水平;改善和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达到一流大学一流体育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化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体育工作的质量和师生员工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同时,为实现学校体育“十二五”发展计划的奋斗目标,学校体育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与学校所属相关学科联合,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联合开设体育管理学专业。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排行第三。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2800个亿的投入,体育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后奥运时代体育市场人才奇缺,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尽早开设体育市场管理学专业硕士点和学士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素养。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特点,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引进高学历和高级体育人才,改善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引进博士生研究生和若干名紧缺的高级人才(包括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使硕士、博士生学历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从而改善和提高东财大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对硕士生的要求:五年内应攻读体育或其他专业的博士生或在职博士生课程;对本科生的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五年内应达到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对40岁以下的教师五年内必须进修完成体育或其他专业研究生课程;对40岁以上的教师应积极参加短期培训或专业进修来更新和提高业务。   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为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对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进取精神退化,经考核多次不合格者,进行岗位流动。对于一些事业心强、工作积极,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提职增资、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以资鼓励。利用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3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在遵循国家相关体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结合高校实际,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   3.1课程设置方面   从高校实际出发,开设体育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康复课及选修课。   3.2教学内容安排方面   体育教学在学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是时间最长的学科。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有不同与中学教学的独立视角。教学内容方面,除了传授与深化必要的健身技术与方法外,还应传授与健身有关的医学保健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处方等,把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提升到一种自我体育、自我保健、修心养生的能力。   3.3教学组织与授课模式方面   体育素质具有明显的生物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会员制为特征的俱乐部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体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   3.4体育俱乐部授课时间设置方面   根据高校当下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特点,除体育达标考试定点、定时上课外,其他俱乐部根据场地设备条件,可在白天、晚上、双休日进行。充分提高场地的利用率,缓解体育场地供需紧缺的矛盾。   3.5加快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建设   体育课的教学项目有几十种,许多动作具有复杂、抽象、瞬时的特点。利用媒体技术特殊的演示效能,强化学生的运动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解放了教师,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网络优势,优化校园体育的教学与管理。具体实施计划:建立校园体育网站;购置一套身体机能状态测试仪;购置开发CAI体育教学软件所必须的设备;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科研所的硬件实施。   3.6加快高校体育教材建设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抓紧做好高校各项体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4提高高校体育科研水平   科研是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提高东财大体育科研的水平,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p#分页标题#e#   4.1成立相关的体育科学研究机构   近年来不少学校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应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师生的体质与健康、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体育市场的开发、体育商品的营销、体育资本的筹集和运作等。瞄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结合学校优势、采用多学科合作、渗透、联合申报省部级、部级课题。   4.2加大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学校在科研经费的规划中,将有一定的数目作为体育科研的专项经费。用来购置体育科研仪器设备、资助体育课题的立项研究和科研论文的发表,奖励在市以上获奖的体育论文和成果。   4.3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合作与交流。每年邀请国内外体育专家进行1~2次体育科研讲座,每年选派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去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本部门进行一次较高水平的体育论文报告会。   5提高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特殊功能(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继续为高校争光添彩,高校新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计划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   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首先,以足球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全面提高。为了使学校男子足球尽快走出“低谷”,进而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学校将把足球作为突破口,力争在“李宁杯”大学生联赛中重新跻入三强。使女篮重新进入CUBA联赛中,并且尽快组建高水平田径队。形成以足球带动女篮和田径的发展态势。其次,重点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男子足球队,在全国的优势还在,但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北理工、东华、深大、人大等学校利用名校优势,正在招收和扩大球队的实力。而女子篮球和田径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近年均没有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比赛。因此加强上述三支队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其次,一般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一般运动队只有两支(男子篮球和网球队),从项目来看数量偏少。还达不到以点带面,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气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效果。为此,新时期从学校实际出发,适时地、有的放矢地发展几个一般运动队。且争取达到辽宁高校大学生甲组比赛的前六名。   为提升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应具体抓好以下三项工作:加大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力度,要主动出击挖掘人才。并修订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条例,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引进创造条件;提高教练员的能力与水平,必要时聘请或引进高级教练员来校执教;制定运动队的目标管理条例,引入激励与奖励机制,促进运动队的重新发展。   6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学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和建设   为了使高校群众性体育竞赛能更好地体现综合性、团体性、凝聚性、趣味性、可比性、新颖性、观赏性和经济性,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率,每年举办校体育文化节(师生),下一年举办校综合性运动会(师生)。   同时校内各单项体育竞赛由体育教学部统一计划,由校学生会各单项体育俱乐部或协会承办。从而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锻炼,使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新时期发展规划中对体育场馆设施是有严格要求的。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本科生的规模为10000人,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到时东财大室外体育场地的面积应达到56000平方米(现有24575平方米),室内面积应达到3200平方米(现有960平方米)。室内外场地面积分别缺额为56.1%和70%。为实现学校新时期争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体育场馆作为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为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生员工群体活动的发展要求。2008年之前,学校应建造网球馆1座、体操房3~5个、室内标准(50米×25米)游泳馆1座、400米田径场(包括足球场)1个、室外塑胶网球场5~8片、室外塑胶篮球场和排球场5~8片。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3

体育管理学也属于新兴学科。虽然俄亥俄大学1966年就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但真正意义重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在体育管理学专业下授予学位,1986年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的成立,以及1987年期刊《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ofSportManagement》)的创刊,才标志着体育管理学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科的诞生。自那以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一直保持了稳定状态。北美体育管理协会的网站近期列出了在美国授予体育管理或体育行政学位的200多所高等院校,当然,有些是包含在其他学科专业之下的。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还列出了其它国家和地区40多所体育管理学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以及欧洲,体育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体育营销、体育财务、体育法等专业期刊)的数量也持续增长。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是从体育行政过度来的,如1935年就有金兆钧的《体育行政》,以及50年代东北师大、中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体育行政》讲义,是我国体育管理学(体育行政学)早期的学术成果。但严格说来直到1984年,在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才有了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原北京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开始了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随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地为培养体育管理人才。之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势头也大大超过了体育经济学。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看,无论国内外,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诞生都是以运用母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起步,从诞生之日起二者便有着明显的界限。

2、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比较

2.1研究目标

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区别,根源在于二者研究目标不同,不同的研究目标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首先,关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骆秉权提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关于“总结经验、提高、促进”等功能,并不是体育经济学的目标,而是政策制定者、市场经营者的任务。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也没有指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体育经济学确实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手段,目的应该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从政府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自由竞争市场对配置体育经济资源至关重要;又如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体育产业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来分析体育管理学。秦椿林、张瑞林认为“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显然过于宽泛,任何学科不都是研究该领域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吗?重要的是,体育管理是什么?是为了实现体育部门,更准确地讲是体育组织的目标,体育管理的规律就是体育组织的各种资源发挥最优的合力作用,而采取或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因此,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提供以上这些原理和方法,以指导实践。显然,着眼点主要在“组织如何高效的完成目标”。从前述体育管理学产生的起源也不难看出,其产生源于“职业体育组织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盈利目的”。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对人性问题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比如,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求球队老板和球员在协调关系和合作中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雇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其实质就是从哲学上假设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愿意为改变经济生活而做出最大努力,在管理活动中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适度的经济激励,就能发挥雇员的最大潜力。可见,体育经济学主要探讨“体育资源”(一种社会资源的宏观视角)的有效配置,是通过理论来解释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问题;而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体育“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如何提高体育公共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体育经济学重在“解释”,相比之下,体育管理学重在“指导”。

2.2研究视角

虽然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也导致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体育经济学关注的往往是效用、福利、以及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虽然这些概念或表达方式也是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词汇和观察视角,但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体育经济学的内容,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满足主体经济需要所获得的社会劳动成果。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体育消费者,职业运动员,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体育俱乐部,还可以是国家或社会,“经济需要”主要涉及物质资料(工资、收入)、劳动力(球员的出场比赛)、信息(转会市场上的供需条件)、闲暇(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时间)、环境(体育场馆)等;“获得”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资源配置、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无论是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还是政府主导,任何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经济利益”,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体育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兼论对我国职业体育联盟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联盟这种制度而不是一种其他的制度,以及职业体育联盟是如何决定绩效水平并最终影响其发展、扩张的等问题。再比如:职业运动员想要获得高收入,俱乐部想要维持球队薪资结构,二者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球员的工资问题。同样,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工资帽为何产生。相比较,体育管理学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体育管理学研究的目光经常着眼于一个具体的“组织”,无论是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是体育协会的,抑或职业体育俱乐部,这些议题无一不是在关注组织,无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费管理、市场营销、场馆设施管理,以及具体的项目管理,这些议题都聚焦更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如表1中的《职业体育组织的演进与创新》一文,便是将职业体育组织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考察,研究职业体育组织创新对职业体育组织成长的影响。

2.3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与视角的不同,导致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张保华在《现代体育经济学》中提到现代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最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丛湖平在《体育经济学》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所有方法都会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被运用。”提到了比较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博弈论的应用。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实用体育管理学》指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一个分层分类的方法体系。第一层的哲学方法,是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二层是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系统方法是管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前两层之下便是某类科学研究方法和体育管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刘兵在《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中提到:“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统计研究法等。”以上列举的这些表述基本各自说明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从中我们无法了解到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或原因,也无法区别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各自方法的独特性。本研究认为:大体而言,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都强调哲学的普遍指导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与规范的结合,但是体育经济学更侧重定量和实证(直观上)。体育经济学多模型、体育管理学多工具。《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分析》一文,运用了信息共享性产生的规模经济、梅卡夫法则、外部性理论、马太效应与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增等十分典型的经济学理论模型,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一文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了战略管理分析中的SWOT工具,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PEST分析等。体育经济学更偏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更准确地说是数学方法,因为母学科主流经济学是前提假设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绎体系。数学方法之所以可以运用于经济学,就在于经济学所认识的对象除了质的规定性外,还有量的规定性。经济学的数学化是经济学精密化和实用化的标志。一般而言,经济学家都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做一管窥,该奖从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和丁伯根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的获奖者,大多有着精湛的数学功底,并在经济学新理论数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萨缪尔森、库兹涅茨、希克斯、阿罗、里昂夫、康托洛维奇、库普曼斯、克莱因、托宾、德布鲁、斯通、哈韦尔莫、纳什、泽尔、腾哈萨尼、赫克曼、麦克法登、斯彭斯、恩格尔、格兰杰、奥曼等等,大都应用数学形式研究其关注的经济问题,并获得重大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得到经济学的最高荣誉奖。由于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不同,具有明显的量的规定性,因此,经济学研究必须借助数学。从理论上的模型或假设到验证,需要采用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体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很少有价值判断,主要就是来阐释体育中的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这一点恰恰是体育经济学目前最大的短板。而体育管理学则不同,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重可谓平分秋色,体育管理研究中常使用的那些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统计研究的方法多用于对经验的总结,为的是找到一般性,管理一直被强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就决定了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会有一部分是需要定性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的。

3、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融合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4

1.啦啦队运动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大学校园,教学与科研的工作非常繁忙,学生学习生活又很紧张,这使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劳和焦虑,从健康的定义上分析,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智力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这已经构成了师生们身体和心理的极大伤害,严重影响到日常的工作以及生活状态。而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啦啦队运动,它有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它热烈奔放、激情四射、健康身心,给人以自信、愉快的感受,这正迎合了师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要。通过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运动项目,不仅能陶冶情操,还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曾经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减轻大学生考试期间的紧张情绪。

2.啦啦队运动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啦啦队运动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项目,要求队员们有很好的默契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因为一个队员难度的失误会造成这个难度整体的失分,所以队里的每一位啦啦队运动员都要不断加强体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好一套完整的成套动作,而体能训练就包括柔韧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灵敏训练和耐力训练等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啦啦队运动员通过体育赛事结合啦啦队项目特征——感染性强,不知不觉中其他同学也深受感染、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体会锻炼中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促进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3.啦啦队运动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啦啦队的宣言中就有提到:“鼓舞士气、相互支持、团结协作是我们胜利的源泉,坚定信念、永不言败是我们永远的信念”。啦啦队成员需用激情四射、青春活力的舞蹈动作、难度动作、过渡连接、口号等表演,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啦啦队员需要在表演时情绪饱满、兴高采烈、满怀热情地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将激情与快乐传递给他人发挥到淋漓尽致,这种精神能形成大学生的一种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向上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啦啦队运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存在许多学生心理扭曲和有心理疾病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好、抗挫能力弱。这一方面将我国当今独生子女骄纵傲慢的问题反映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还不够不够,所以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是我国当今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心理承受能力的好与坏可以在拉拉队的竞赛中体现出来,而在队员们艰辛的付出后,他们对比赛的结果却不一定满意,队员们需要经受沉重打击、克服心理障碍、控制不好的情绪。这些都是一种考验,当然大多数都将比赛很好的完成,把比赛中的过程当做考验自己,把比赛当成一个舞台、一种自我展示,是比赛就会产生输赢,他们对于成绩看的没有那么的看重,这种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是啦啦队的一种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哪怕他们输了也能够很好的面对。

5.啦啦队运动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育人的责任被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其他课堂教学一起承担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啦啦队运动是学校当作教育的一种手段,它有助于学校体育精神的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做事情有恒心、有毅力,更高、更强、更远的健康向上;积极努力的精神面貌等等,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构建,更多的学生把课余时间投入到啦啦队项目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它可以弥补其它领域的不足,也为学生的品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也让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现、培养和展示,并增强了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结语

我国高校的现阶段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项现代体育运动——啦啦队运动,正顺应了社会的变化应运而生,它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很迅速,啦啦队运动2000年开始传入我国,至今我国高校已经举办了近20多次的大型赛事,啦啦队运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舞蹈、技术动作,还有体育文化的绚丽多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大学生的喜爱,以其整体形象展示出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人文理念;高等教育;体育管理;立德树人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的挑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形成、技能储备等等的变化,都给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实施提出了新的命题。而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的高校体育,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决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与时俱进,高校体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人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党的也再次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这是显见的人文理念下的发展要求,也应该成为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体育在育人体系中方法和途径,提升体育的价值和地位,我们需要树立和实现人文理念下的高校体育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并依此来实现高校体育的“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当前,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高校体育管理的涉及面比较狭隘,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方法比较缺乏,高校体育管理的专业人才比较稀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管理的发展,也影响了高校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我们试图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管理方法,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结合人文理念,提出适用于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措施和方法,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

1国内外体育管理历史溯源与发展概况

1.1体育管理的雏形及其演变

根据相关记载可以探寻,从体育产生的开始,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体育管理活动。例如,早期的希腊,就存在角斗士与野兽之间的搏斗吸引了群众的眼球,紧接着就是有趣的田径比赛,这样的体育活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乐趣。最初的体育活动都具有自发管理的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近代的体育活动需要实现体育、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多方面要求,人们就对体育活动开始了自觉地管理,这应该就是体育管理的雏形。国外对体育管理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此开始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最早的体育管理领域起始于北美,在发展开始,我们称体育管理领域为体育教育的行政组织。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维护体育设施、购买体育设备、组织体育活动等。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校内体育及财政费用的管理等就显示出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各个大学都开始设置相关的体育管理机构,来解决体育发展、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试图促进体育发展的效益最大化。自20世纪后,大量以经营体育产品和体育活动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管理促进了各个国家体育服务的产生,进而出现了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专门组织,这种经营不同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需要有效的体育管理,因此就出现了体育管理学,这也是体育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体育管理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体育活动商业化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商机,更为体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2国外对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概况

由于国外体育教学的发展已经处于较为成熟阶段,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需要。最早为学生开设专业性体育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的是美国俄亥俄大学,俄亥俄大学是当时美国唯一一家颁发体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大学,因此俄亥俄大学也被誉为全球体育管理学科的发源地;其次,除了专业性体育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出现了一批体育管理理论的研究者,而俄亥俄大学的Dr.EarleF.Zeigler博士以及他的学生正是研究体育管理理论的先锋者和开拓者。同时,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赛事的一些组织部门对其工作人员有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求,体育管理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逐渐被人们接受,体育管理学科因此产生。2000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美国已有200多家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体育管理课程,一度成为当时美国大学发展最为迅猛的研究领域。

1.3我国体育管理发展的因由及机遇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体育产业的现代化、社会化发展,一些体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及经营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我们就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管理人才依据体育理论知识和客观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知,培养体育管理干部和体育管理人才成为了体育管理发展的首要任务。1982年体育管理学科成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并由武汉体育学院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教材,与此同时举办的两期全国体育管理学习演讲会,成功地发展和培训了百余名优秀的体育管理专业的教师,这就标志着我国体育管理的发展开始。1984年后,随着各大体育院校的相继建立,以及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颁发,表明了我国体育管理教学迈进了稳定发展的良性轨迹。随着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端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体育MBA、体育经营管理硕士等相继出现。我国多个体育院校依据自身的实力,采用国际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体育管理硕士的培养。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其他各大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的体育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设置也随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也逐步确立了体育人文专业下体育管理的培养目标和体系。培养方案对体育管理者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也是实施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及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才规格的形成。但随着体育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为了区别人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武汉体院、上海体院都依据其相关特点制定了适合于硕士研究生的体育管理培养方案,设定合适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推进了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完成。

2人文理念下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路径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强化体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条件下,体育管理就成为了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素质能力强的管理人才有助于高校体育管理的质量提高,因此,加强对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人才市场上仍缺乏这种高级体育管理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国外的体育比赛、俱乐部及体育文化公司运营相比,我国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经营管理上,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基础和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仍属于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性教育,主要任务是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2.1人文理念与高校体育管理的契合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不断顺应时代的需要。所以从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都可以明确地看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好地去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具体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的存在,人的精神的培养,从学生这一群体出发,看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不同,以学生为本,“强调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多元化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弘扬”,[1]这是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存在,体现了人文理念。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提倡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整体观来看,“德、智、体”是学生的一体三面,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偏颇的。同时,关于学生的“体”又正是体育的语言和指代。“体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2]体育关乎人的整体发展,从体育教育的人文关怀来看,体育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体,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习惯,同时,还在运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社会规范的养成,积极情感的锻炼,不断地去塑造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成功感,还能锤炼学生的挫败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精神意志、社会信仰,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体育的人文情怀和理念。高等教育阶段,面对的是人格机制逐渐养成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去实施和沟通教育的理念和意图,另一方面,因为存在着他们独自的体系,也给教育理念和意图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阻碍。更何况,高校体育还要关注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养成,还要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阶段,让他们学会1~2项锻炼的技能和手段,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稳定的情感和持续的态度。这些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理念的落实,其实也给高校体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推进指明了方面。即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和实施。

2.2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路径

实施高校体育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育人途径的落实和育人价值的体现,丰富学校育人的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体育的视角来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将身体和心理都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学生培养成身体素质过硬的准社会人”,[3]这也就是高校体育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当前无论是从社会的外部环境还是从体育的内部环境,都存在着对体育的偏见、轻视甚至抵制的现象,例如,对体育课堂的放纵,对学生体测的敷衍,对体育教学的漠视,从根本上说,都是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我们要立足人文理念,从服务学生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实施高校体育管理。

2.2.1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化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明确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有助于有效地管理高校体育。目前,高校体育管理应当树立新型体育教学观念,加强对体育管理的深入认识,重视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作用。依据高校体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育管理特点、体育设施及学生人数等。建立健全体育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强有关体育教学管理的科学研究水平,有利于高校体育管理发展科学化。注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不断促进体育发展。建立完善的理论基础,保证及时解决高校体育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体育发展方向,更新管理教学理念,勇于实践,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促使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化发展。高校体育应当以管理为教学重点,做好时间、物质上的保障。在管理中,还要树立一种公共性理念。人类社会目前处在一个“共在”与“共生”的时代,体育管理需要关注人类“公共世界”的图景,更多地提倡体育所能提供的“参与、合作、交往、互利、共享”,[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体现体育这一身体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从社会的“公共哲学”树立高校体育管理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也是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2.2.2改革体育课程,为学生健身服务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健身的重要课程。因此,高校体育应当充分结合人体科学、体质测定、体育基础知识与方法,一点一点传授给学生,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体育教学需要依据教学目标,针对性地组织相关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培养学生较强的体育能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体育教学、品德教学及心理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体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全心全意投入到高校体育管理改革中。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分享运动”的人文价值观,让身体运动回归到公平公正的原点。[5]这是在管理过程中,细化到对每一学生的关注,突出体育关怀的普惠价值,让学生参与运动,分享运动,养成人人参与、持久运动、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做到改革体育课程,为学生服务。

2.2.3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作风建设

道德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教育事业是进行道德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建设师资力量。师德建设是建设师资力量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思想作风上。教师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专业领域。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道德建设的主体,教师应当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传授学问给学生,更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我们应该摒弃“工具主义”的不良影响,不能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和继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传递,体育管理中,应该推动师生共同在场,共同参与锻炼活动和运动技能练习,而不是一再出现的“放羊式”的旁观,或者是“军事化”的训诫。提醒教师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从运动技能、身体形态、语言风格,都应该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真实的学术素养去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契合大学生这一“准社会人”群体的需求。

2.2.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应用正确的价值规律发展高校体育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消费性娱乐行业的繁荣,促进了体育方式的变化,预示着体育有偿服务的出现。有效地增加了经费的来源,有助于高校自身体育的发展。采用统计学的处理方式,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检验,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娱乐运动与体育锻炼不能混为一谈,娱乐运动具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依照自身规律进行发展。它可以是学生会与俱乐部共同联合组织举办体育活动,凡是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其中。高校领导和教师为其做出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个性发展。

3总结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子宫脱垂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老年女性绝经后的常见病之一。主要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降低导致子宫垂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现象〔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老年患者常常身体素质较差,面对手术治疗,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负面情况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而且,子宫脱垂患者因为年龄较大,且合并了许多内科基础疾病及血液高凝、术后血糖升高等高危危险因素易影响术后的康复。思维导图〔3〕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把主题关键词等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相应的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制定计划,将繁杂的内容整理清晰,有研究〔3〕表明,教学或者教育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有效的理解并记忆的知识。本研究将思维导图模式引入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术后康复中健康教育中,以便于老年患者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研究旨在观察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及指导性心理干预的模式下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术后康复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妇科治疗的106例老年女性子宫脱垂需要手术治疗患者,子宫脱垂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按照诊断标准中选取Ⅰ度、Ⅱ度及Ⅲ度子宫脱垂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造血系统异常等疾病;②盆腹腔恶性肿瘤患者;③不能按医嘱服药,不能坚持接受治疗,导致疗效无法判断者;④不配合治疗,无法参加复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内容,包括:评估患者的病情,进行入院后宣教,按医嘱进行常规检查和药物治疗,做好术前准备。向病人和家属继续介绍术后的饮食指导、病情监测和适当运动及术后宣教等措施及随访等复查项目。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思维导图对术后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措施。思维导图可以根据术后健康教育的知识逻辑框架,从主到次、从上到下对子宫脱垂患者进行相关模块知识指导。主要包括知识概述模块,医嘱用药模块,饮食模块,并发症模块,运动模块,心理指导干预等。每周授课3次,每次15~20min,2w授课完毕,将规划完毕的思维导图的海报发放给子宫脱垂的患者。且出院后于3个月后进行复查,使用相应的量表进行评估。

1.3观察评价指标。对健康教育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两组子宫脱垂患者的疾病了解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心理健康状态,治疗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1.3.1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知识水平达标率。健康教育是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术后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术后康复,可直接影响术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通过比较出院之前患者及家属分别填写我科室设计的《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手后注意事项问卷》,问卷中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并发症、饮食知识、运动知识、药物知识、心理干预等方面考察患者和家属对于疾病的知识水平。1.3.2治疗依从性及患者的满意度。由于老年人的思想较为保守,加之该疾病部位的私密性和特殊性,一些老人可能因为羞愧等因素而不愿意配合治疗。由于很多主观及客观的因素导致治疗的中断,所以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上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设计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1.3.3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进行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SF-36包括躯体功能、角色、肢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等8个领域;自行评分,观察生活自理能力。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对疾病的知识水平及达标率比较。观察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见表2。

2.2两组治疗依从性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依从性评分、满意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比较。手术结束后两组SF-36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复查,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见表4。

3讨论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7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评出21世纪全球最流行的职业,一共20个,健身教练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于是从事体育健康产业人士开始关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高校作为体育健康产业人才的输送基地,开始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多地考虑当前社会就业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专业能力在社会中创造实践价值。体育活动项目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观念随之形成,对体育运动逐渐产生兴趣,甚至使参加健身运动成为一种时尚运动,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体育产业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体育人才也有大量的需求。高校体育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领域的人才匮乏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参与体育运动的民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使民众科学健身,参与到体育产业活动中,从事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事业,诸如体育产品的经营开发、体育赛事的策划等,使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要考虑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还可以为体育健康行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本论文的研究中,首先调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社会对健身人才的能力需求,然后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对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进行各个维度的全方位改革,以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即通过供给侧改革,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人才的精准供给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实际需要,通过网络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论文搜索平台获取大量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就业技能现状与就业能力提升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篇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用人单位,以健身俱乐部和幼儿体能训练公司为例,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现状,以及对就业能力需要提升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为本文写作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能力需求、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表,对10所高校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21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以及目前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学院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让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所提高,确保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有较高的契合度,才能让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本研究中对10所河南省高校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课程设置情况

教育部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包括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导论、休闲运动概论、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社区体育、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和经纪、技术经济学、休闲健身理论、体育政策法规、城市社区体育、现代商务体育、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河南各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与比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基本课程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均有开设,这些课程普适性较强,但是缺乏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体育组织、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紧急救护等课程。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学院中,6所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不仅涵盖了体育运动理论,还有技能理论方面的学科,包括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在运动训练学方面,不仅包括基本理论,还涵盖基本技术,指导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学习能力,而且在课程中还设置有全民健身指导选课模块,这些都属于主修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还有一些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修。高校体育学院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比如,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课程,在教学中局限于理论层面,学时比较短,通常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没有贯穿体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运动训练学教学,学生只能简单地理解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对有关的整体内容不能综合掌握,不能在实际中合理运用,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对河南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31.4%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课时分配不合理;25.7%的学生认为知识学习不够系统;22.1%的学生认为一些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仅仅是一些基本技能,不能达到指导群众的目的等。有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是按照教育部给出的方案设计的,也有部分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建立有自身校园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体系。还有一部分院校的课程按专业目录中的课程方案照搬设计,而未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所以会出现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教学缺乏指导、教学成果的简单评定和考核等问题,明显地将教学模式、计划缺乏基础、综合和专业研究实践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二)教学实践实施情况

从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教学情况来看,包括基础理论法、学校体育学等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理论教学,都将实践环节纳入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采用固定的模式,而是走上了教学改革的道路,力求创新,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讲课,让学生准备实践活动等,注重训练学生的教练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技术水平。体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是比较到位的,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任务之后,还会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训练方案,健身俱乐部所设置的健身训练课以及私人教练的教学内容。教师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对健身俱乐部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健身俱乐部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将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于健身俱乐部教练,未免存在局限性。中国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除了健身俱乐部之外,包括幼儿体能训练公司、户外拓展公司、养老机构等都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满足了经济需求。

(三)课外实践实施情况

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课外活动,学校也会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社会中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比如,当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健身俱乐部提供服务,让学生了解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情况以及对于人才技能的要求。但是从当前的课外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指导到位,学生多是在实践中自我成长,没有机会接受专业技能指导。所以,体育学院对这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将课外实践方案制定出来,督促跟踪落实方案要求,确保真正落实落细各项举措,做到科学有效培训人才。对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需要根据健身俱乐部的人才质量需求定期组织培训,只有适时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进而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环境,高效进入工作状态。

(四)高校培养、输出的体育人才质量情况

中国的体育健康产业迎合了当前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迅速,对于高校而言,这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起来,而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非常少,目前从事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层级也比较低,这种人才结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时候,虽然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积极主动地适应体育健康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面对体育健身行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人才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很少有达到要求的,因此人才就业就令人担忧。高校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了供给侧改革,更多地从人才培养本身出发,没有从社会的角度开展。高校在体育人才教育中没有考虑到供给质量,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没有将学生就业作为导向。高校没有将完善的培养机制建立起来,没有做到培养与管理相结合,使所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当前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局势。

(五)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现状情况

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学历与年龄偏低,工作年限较短,实际上,2005年以前,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梁宝君等人对河南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调查显示:目前整体师资的基本情况是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性”教师缺乏,且绝大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从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公共体育部转行过来,缺乏系统社会体育理论教育的工作实践,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上与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学科知识虽然丰富,但专业知识相对社会体育专业而言仍然不足,基本上不具备专业性。另外,部分教师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又缺少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培训,没有完成学科特长向社会体育专业特长的转变。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决定了一个专业开设的方向、特色及发展水平,调查显示,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72名教师中:专业一线教师,学历和职称类别中专科和助教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0.28%、33.33%),研究生和教授比例较低(分别为13.89%、12.5%)。而师资中“社体专业毕业”占22.22%的比例。可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整体师资层次较低,整体师资的数量也不足,特别是“专业性”教师缺乏,“因师”设课,或是“变通”设课时有发生。有些学校存在教师不足,使用其他相关院系教师代课的情况,但是这些老师的知识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学生对术科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满意度都不到60%。因此现在河南高校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四、就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精准供给的有效策略

(一)全方位提高健身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管理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访谈的方法可以明确,参与健身的人员在挑选健身教练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健身健美知识、营养学知识以及运动保健学方面的难点知识等,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损伤,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特别是当前私人教练盛行,要求教练具备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根据参与健身的人的需要制订运动计划,做到因人而异。健身专业人才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达到学以致用。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注重创新能力,毕竟将来健身俱乐部健身的人不都对体育运动有所了解,在健身指导中要满足健身人员的运动需求,考虑到其对体育运动的适应性,保证其健康。这就需要健身俱乐部定期对健身教练开展培训,使其综合水平有所提高。健身教练之间要相互切磋交流,交流经验,健身俱乐部还可以组织健身教练参与比赛,提高竞争意识,特别是通过参加技能比赛可以提高健身教练的竞争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使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课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学校可以将校内的健身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有的高校有自己的健身俱乐部,还建立了体育单项协会,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实习并接受实训。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注重引导学生向全民健身方向发展,就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这里了解健身器材,对健身俱乐部的培训课程有所了解。事实上,学校这样安排学生接受实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模拟就业”的机会,能够提高其职业意识,在就业观念上持有“独立”的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专业领域中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能够自主思考制定解决方案,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健身行业的健身教练团队水平也会全面提高,促使健身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当前国家倡导全民健身,人们对于健身运动越来越关注,当我们走进城市的广场、公园中,清晨或者傍晚时刻或者节假日的时候,都会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健身,有广场舞、太极拳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健身教练予以指导,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健身,幼儿体能训练公司还会组织健身表演和比赛活动,这些也需要专业的健身教练,所以,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以做到精准供给。

(三)注重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健康战略全面推进,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多元化。中国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全民健身运动在全社会开展起来,而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要强化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同时健身机构也要参与其中,社会团体不仅重视人群的体育运动,还需要提高体育运动质量,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练予以指导。基于此,高校就要在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还要对医疗有所了解,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指导服务。

(四)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转变课程设置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转变课程设置,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从当前的体育健康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其将成为高校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需要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根据就业需求调整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新型教学方法,修改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就业需求得到满足。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需求,在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方向更为准确,高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向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比如,健身俱乐部、幼儿体能训练公司和老年机构虽然都对专业的健身教练有需求,但是,对于人才质量有不同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学生就业方向的角度出发做出调整,当人才进入职业领域后,就很难适应职业环境。高校应该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做到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很快地融入运动健身行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技能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开办较晚,师资储备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尤其是教师学历层次与社会实践技能不足,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教学水平。此外,多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服务性指导与学习,或者去参加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培训工作,为以后的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符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有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等部门;目前主要的岗位有体育教师、健身教练、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经纪人和体育产品销售等。同时,对社会体育专业有其他爱好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河南省政府对自愿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方便的创业途径。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体育人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五、结论

运动健康管理学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增加,使得对专业化健康管理服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才能使这一现象得到缓解。基于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学新工具“互联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可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时,将“互联网+”应用到其中,建立起能与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健康知识管理体系,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进行保障。

一、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推行措施

(一)确定培养方向。健康服务业在人口基数不断上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以及购买力日趋强大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使健康管理服务能个性化发展,可以通过新兴互联网健康服务产业,分析具有医疗移动使用服务的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可穿戴仪器的推进,使之成为一大特点优势。在“互联网+”和人口日趋老龄化的背景下,可以培养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目标[1]。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资源,依据培养专业的方向,进行吸收融合,建立针对老年群体进行服务的“医学+信息技术+管理学”模式,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对老年群体进行有效合理的健康监测、评估、干预、教育等。

(二)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机制。作为基础环节的专科知识课程设置,通过利用专业相关知识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科人才。在资源方面,虽然专业医学院的教学质量比较优越,但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仍然需要通过新起的健康管理专业,去进行实时评价,据此来进行论述证明[2]。通过建立“院区之间可进行资源相互共享+联合专业进行协助”的系统开发课程机制,使建立新开发的专业相关知识课程体系时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为了开发新型课程资源,可以广泛地在相关机构医院、养老院、健康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对心理护理、学校的基本资料、康复等传统专业学科上进行深入发掘,使得健康管理专业通过健康管理与服务,能够进行资源相互沟通分享,同其他院系专业相互协助合作。为了使健康管理相关知识体系与服务,能够在社区服务、运动健康、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的管理中得以建立,需首先完成特征较为突出、范围合理、比例分配均匀、信息化的“必修+选修、专业课+常识课、专业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系统课程体系的创建[3]。建立健康管理心理学、运动保健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专业课程。为了开发新兴的健康管理专业,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系统和开发机制,使培养人才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三)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以三年为一周期,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案是以“学习课程-练习项目-社会实习”为流程。在这三年中,在校进行学习科目课程包括练习操作,时间约为两年半,剩下的半年,需要到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社会实习,与此同时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也要在此期间完成[4]。在对相关知识课程学习一年后,便可以开始根据教师给予应用类科技研讨项目,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和临床试验。例如,在实施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去收集老年健康信息,创建慢性老年病知识库,建立管理实验室和演示社区的应用等。为了有效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熟练进行实践操作,可利用项目实际演练的方式,使学生积极进行参与和实践[5]。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扩展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对市场需求有相关的了解,并能对自己所选择和学习的专业,坚持自己的专业思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有合理方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思想,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学习课程-练习项目-社会实习”过程中[6]。

二、“互联网+”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对人才创建知识体系的影响。为了确定扩展学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作为我国新型开发学科,健康管理专业正在被建立,目标是建立一个着重于积累健康管理技能、研究领域和健康管理知识范围广泛、结合中西医特点于一身的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7]。现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并且更新速度非常迅猛,使得人们需要加快建设和塑造知识体系的步伐。由此可知,为了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专业知识体系,需对“互联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加强,为了使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得到适应,可以通过健康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讲授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相关医学知识[8]。

(二)对提升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的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一直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缺乏,教师在教学时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是由较少的教学实践环节所引起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非常少。现如今,我国在健康产业细分领域呈现互联网化趋势,日趋增多的产业、行业,要求对于教学实践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多,同时使实践环节中的问题得以解决,促使学生对专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熟练地掌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产业、市场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培养其成为健康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9]。

(三)对加强人才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作为课程教学和专科教育的基础点和中心点,专业思想能够让学生理性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学专业与以后从事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是一种从信念、感情到行为平稳的综合心理品质。由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受到以多种渠道进行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的影响,在大量的信息诱惑下,教师若不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会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迷失自己原本的目标方向。为了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健康服务与管理的新方向,提高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的情绪能够更加平稳,顺利走上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之路。

三、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一)基础保障建立有力的师资队伍。由于新兴起的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实用性较强,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研究管理能力需要加大提升的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水平较高的教授,进行学术交流,联合具有健康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建立起“互联网+”交流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得到保障[10],使学院能够拥有一批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基本条件招纳高质量生源严格管理。为了扩大生源,使生源的质量得到保障,学校应该做好招生的宣传工作,创建大数据健康发展中心,使健康管理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得到提高。为了培养人才,在学院的协调管理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专业思想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将主要从事个体或人群健康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应具备服务与管理两种基本技能。因此,在校期间应学习医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健康服务与管理基本训练,具备健康服务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要重视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个性、人格以及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等方面的培养。

(三)培养基石建立培训实践基地。通过“医、管、信”与省会发展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数量和课时,为健康管理专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