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教学范例

运动技能教学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1

运动技能是一个人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肢体完成的复杂动作,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可以较为合理地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任务,那便表示学生的动作技能水平较高,自然体育能力也较高。鉴于此,运动技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灵活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笔者阐述了对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实践的措施,期望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认识;教学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运用技能的评价。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拥有较强运动技能的欲望,保持学生探究运动技能的动力,发展学生的体能。”而体育科目便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运动、使学生逐渐具有运用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与健康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学会运动技能和巧用运动技能,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体能还是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是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一、对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认识分析

运动技能可以延伸为两点:第一,通过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不断探索运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和灵活运用方式;第二,在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之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领悟体育运动技能所蕴含的思想和体育文化。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是学生提高体育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同时也是学习体育其他项目的重要载体,学生主要透过技能的实践来获取情感体验。因此,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如果体育课程被淡化,自然这些都不复存在。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之下,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使学生透彻理解,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引导学生进行身体运动进而逐渐达到健康的目的。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原理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技能,灵活的运用身体,这样学生便会热爱体育学习,便可以促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越来越强。

二、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实践对策

1、要寻找最恰当的教学内容

如果想要达到运动技能教学的高效化,教师便要全面了解每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特点、兴趣、承受能力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选择出最为恰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切记不可以出现以成人化的视角来看待学生,更不可挑选学生承受不了的技能。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要引导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基础技能,不可以过于严格的要求学生技能动作的细节。比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此节课的技能标准便是要学生分清楚摆动的腿和起跳的腿,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双腿过线的技能动作,在大脑中建立跳远的动作视图,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跳远技能。

2、善用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改之后,要求任何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之时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体育科目也不例外,组织任何的体育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努力探索适合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项目,且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体育学习中自然会出现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且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自然学生在学习体育之时的兴趣、动机、发展、需求等各方面都不相同,这也是在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时,每个学生对同一项目的技能理解不同的状况。教师要善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在不断的进步,要重视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程度,还要重视同一运动项目,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间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与方式,由学生们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样才可以真实的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达到较高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效果。还是以《立定跳远》为例子,在运动技能练习中,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设置不同的距离,使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当成功之后学生便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由原来的恐惧心理变为自信的心理,这样学生便会勇敢的挑战更远的距离。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基础进行技能练习,使学生在快乐、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体育课堂的主体性,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不断在进步。

3、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在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总是过于局限学生的发展,总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流程,即“教师演示技能要点—学生跟随练习—教师纠错”,这样的流程会严重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体育的快乐,自然这样的技能教学不可能有效果。因此,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体育技能的动机,所以,教师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体系,如:合作式学习、启发式学习、自助式学习、情境式教学等,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技能学习的效率。比如可以设计出有趣的情境,教师将跳跃攀爬与寓言故事情境结合起来,并巧妙在学生课本上《龟兔赛跑》朗读的情境想象下,模仿兔子的跳跃时的轻快和乌龟爬行时的缓慢动作,做出双腿快速有力蹬地和手脚并用的爬行练习,这样极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致,自然学习效果较为突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对于学生终生的体育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中,需要先真实的认识到体育技能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设计最恰当的教学内容,要善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可以健康发展,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逐渐内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可以逐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杜安益 单位: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金山小学

参考文献

[1]周燕.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如何进行运动技能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29期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技能

一、减少难度,树立学生自信心

多数学生只要听到体育课要掌握较难的运动技能,并不是轻松的学习,他们内心往往都会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对体育课的兴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科学教学,每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都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严格遵循“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导原则,教师可以结合每种水平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适当时机降低难度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来讲,需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在足球运动中,必须要着重讲解踢球以及射门等多个动作要领。这样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运动技能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运动技能学习,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学生现有经验和资源,使学生可以迅速地理解运动技能。比如:对“正面投掷垒球”动作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甩纸炮游戏,将“鞭打”动作引出来。接着,通过投远和投准等多元化比赛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面投掷垒球”技术动作的认识和理解。事实上,体育运动和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不断优化整合课本内容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迅速了解运动技能。

三、科学的教学方式

我国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实际生活的直观生动素材,融入新的课程知识,由于小学阶段学生难以掌握抽象的体育知识,要对照相应具体的事物,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抽象的知识往往是难以理解,但是若将抽象的知识赋予一定的背景,这样可以便于学生掌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身具有活泼好动以及喜欢模仿等多个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将实际情境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初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重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对其有抵触的情绪,将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体育技能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加大训练力度

运动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形成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把握运动技能只是依赖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是远远不足的,运动技能训练通常都有较高的训练密度。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必须要结合课堂,合理运用体育教学资源,确保体育课学习时间充足,而且适当地拓展体育课,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课实践,利用校外组织的体育活动,合理运用各项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训练中,场地和器材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应当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以及地方文化等多方面优势,使学生了解多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璟.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把握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38):387-388.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习惯

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形式,受到现实情况的影响,体育学科经常被忽视,甚至边缘化。这种情况要从根源上改变,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认知,要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训练运动技能的同时,体会到突破困难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在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前,很多学生对蹲踞式起跑没有概念,以前没有受到专门的学习,都是以最基础的方式站立式起跑。教师先告诉学生蹲踞式起跑的优势,让学生明确蹲踞式起跑能获得更快的初速度,短跑的时候能够占据极大的优势,赢面更大。教师先选择两名体育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进行示范性比赛,一名学生用站立式起跑,一名学生用蹲踞式起跑,让学生明确该起跑技能的优越性。两名学生即便平日的短跑测试水平相近,但是采用蹲踞式起跑的学生起步更快,取得了超越平日的成绩。其他学生见此情况都跃跃欲试,想尝试蹲踞式起跑。教师拿出教学挂图,为学生讲解举例的动作要领和分解动作,并且组成多个双人小组,两人互相进行起跑训练。教师通过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引起了一系列的教学突破,让学生进行对比示范,产生新的认知,更加看重运动技巧的学习,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以后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奠基。

二、精选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兴趣

在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递进,不能直接开始较为困难的运动技能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情况,层层推进。小学时期的体育教学主要依赖教材的内容展开,但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要时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变更,要选择有迁移性特点的基础运动技能作为内容,还要结合现实的条件,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跳远运动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跳远经验少,用沙坑进行跳远会比较危险,很多学生看见沙坑的高度差就望而却步,觉得一定会摔倒。于是教师准备了体操垫,组织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教师展示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按照预摆、起跳腾空、落地缓冲的步骤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也进行尝试,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教师观察情况,发现大学生的腿部力量比较弱,在起跳的腾空状态下腿部不灵敏,因此跳的距离不远。基于此情况,教师组织学生玩游戏“捕鱼达人”,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出六名学生用肢体做成“渔网”,去捉其他作为“鱼”的学生,小组间进行竞赛。通过游戏,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提升,肢体也活动开来,学生的整体状态都变得更好,之后再进行立定跳远训练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适时切入游戏,训练了学生的集中度和灵敏度,提升学生的兴趣,更轻松地进行技能教学,提升了技能教学的整体实效。

三、实行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为学生体能、运动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差异。教师要实行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体育并不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达到一样的技能水平,但是也要让每位学生学会基础的技能,以此为踏板选择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体育特长点。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准备好“因材施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拟定不同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和计划,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教师开展了韵律绳操的教学,韵律绳操是利用绳子的长短变化和绳形的改变来进行舞蹈,特点是节奏明快、动作优美。韵律绳操的学习有较大的性别差异,女生身体比较柔软,因此比男生更擅长学习韵律绳操。以性别作为一个分层依据,教师分别对男生和女生的舞蹈动作进行了改动,迎合男女生各自的身体特性。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观察和分析,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学生将在舞蹈队伍中混合站立,第一层次的学生站在更前面的位置,第二层次的学生在第一排后面交错站立,而第三层次的在能够对前方一览无遗的最后位置站立。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动作编排,这样的队形便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流,还能模糊层次,以舞蹈编排为由,实质是进行层次划分,这也能防止挫伤学生的信心。教师先用口令节拍来指导学生动作,熟练后再进行连贯练习。每位学生都能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呈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进行了分层教学,从性别大类分到水平小类,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编排了不同的韵律绳操动作,并且采用团体编队,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同等的教学体验,掌握基础的韵律绳操动作。

四、创新教学指导,引导学生发展

体育本身是较为灵活的学科,其教学形式也必须遵循其灵活的特点。教师要拓展更多的教学形式,综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运动技能教学切忌空泛、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展。为了训练学生的上下肢和腰部的力量,教师组织支撑爬行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热身活动,在音乐轻快的伴奏下绕场进行慢跑热身,随后引入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在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行方法,学生都积极参与,有学生模仿小猫爬行并伸懒腰,有学生模仿蚱蜢跳爬,学生都笑成一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引入异侧肢交替爬行,让学生根据任务卡进行动作的模仿,在体操垫上进行爬行。有几名学生在爬行的过程中互相碰撞,教师指出,其中有名学生的爬行弧度太大了,还有学生的重心错误导致爬不了直线,教师进行个别的动作指导,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进行爬行,起到锻炼肢体和腰部的作用,不然会招致身体疼痛。教师通过热身和模仿活动来进行课堂导入,利用任务卡、音乐伴奏作为教学辅助,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较高的自由度,并且在愉悦情绪的驱使下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五、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潜能

教学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极其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很多教师倾向于从学生的理论知识、最终成绩来进行教学评价。教师要注重体育的过程性评价,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不仅更具人文关怀,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体会学生的成长。教师在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进步幅度等。还要促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让过程性评价更加全面,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进行了篮球课教学,在之前就对学生的篮球基础进行了训练,比如持球、运球等,学生比较熟悉球性。而接下来要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师先讲解了动作,让学生放下篮球直接徒手学习动作,学会动作后,教师讲解投篮的瞄准、发力角度等要领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训练。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观察学生的自由训练过程。教师先观察学生是否按照教师讲过的标准动作来投篮,再观察每位学生的态度和训练结果,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一目了然。训练结束后,教师检测学生的训练结果,让学生排队进行投篮,每个人有三次机会。教师则进行即时评价,先指出投篮个数,再对其态度和训练过程进行评价,采取先扬后抑的语言模式。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擅长之处,无论投篮是否成功,态度、练习强度、动作标准等,都将成为评价的一部分,学生接受评价后都十分满足。教师讲解后,组织投篮的自由训练,注重观察学生的训练过程,综合众人意见,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中肯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评价,便于其明确自身的潜能,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教学在未来将会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将《新课程标准》研究透彻,切实领会其内涵,严格遵循其要求,以端正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强化内容筛选,科学推进运动技能教学,从而使学生健康发展,练就强健的体魄,迎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滕汉权.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J].求知导刊,2021(27).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4

[关键词]训练教学法;封闭式训练;随机训练;自主训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尔夫运动的成功入奥,我国女子职业选手冯珊珊喜获铜牌,年轻小将李昊桐征战世界大赛的捷报频传,越来越多的国人将目光投向高尔夫项目,许许多多的青少年投身到高尔夫运动的学习热潮中。据报道,国内已有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74所大中专院校开设高尔夫运动训练专业,数以万计的青少年选手在学校或培训机构接受高尔夫运动技能训练。近年来,每年都有上百名获得高尔夫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称号的青少年参加全国体育单招考试,60人左右考上心仪的本科体育院校。作为一项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运动项目,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学习西方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教学方法,可以使青少年选手在学习高尔夫技能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用型人才而服务的,需要在三年学制的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或者超过市场需求要求的标准,为学生的升学、就业等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从事中职高尔夫运动技能教学十多年,在培养一批又一批行业精英的同时,总结经验,博采众长,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对高尔夫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帮助。

一、学好高尔夫运动的基本知识

高尔夫初学者首先要了解高尔夫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关键技术,明确高尔夫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登山、跑步、游泳之类以身体位移的距离和速度为依据类似直线的运动,另一种是网球、棒球、高尔夫球之类以身体为中轴进行旋转的类似圆弧的运动。从事像高尔夫球这样的圆弧运动,技术动作间的连接、身体的动态平衡以及有节奏感的转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好的转体,发力顺序失调,用错肌群,起不到好的击球效果,达不到好的击球距离,即使再怎么埋头苦练,训练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与此同时,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上下杆的过程中讲究节奏感和时间差的协调运动,注重上半身肢体和下半身腰腿上下配合、协调运作的复杂运动。总之,动作规范、节奏合理、发力有序、充分转体、有效连接、动态平衡是决胜高尔夫球运动的关键所在。

二、学好高尔夫运动的基本技术

(一)入门选杆

一套球包中常常有不超过14支球杆,国内外的教练面对初学者开始教习时,常常选用不同的入门练习杆。国内教练常常建议用7号铁杆作为入门练习杆,7号铁杆的特点在于长短适中,打法单一,便于掌握,举一反三。但是国外的高尔夫教练常常是以挖起杆(P杆)为入门杆,P杆的特点在于杆身较短,控球较容易,打法多样。下场击球时P杆和推杆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球杆,因此只要先从P杆入门后,练起其他球杆会更得心应手。

(二)正确握杆

握杆是打出好球的第一步。选择重叠式、互锁式和棒球式握法中最适合自身的握杆方法,建议力量较弱的青少年选手采用互锁式握杆方法,便于稳定握杆,充分认识初学者强势或弱势握杆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准备姿势

球手握好球杆准备击球时身体各部位所处的正确位置即为准备姿势,包括依据不同的球杆选择合理的脚位、球位和站姿。青少年学生可在教练指导下,结合自身实践,选择最合适的击球准备姿势。依据击球目标线,瞄球后进行挥杆击球动作。

(四)挥杆击球

高尔夫球挥杆击球技术是一种围绕人体纵轴旋转的运动,用两臂、两手挥动球杆,肩部、腰和下肢做充分回旋。技术动作分为上杆、下杆、击球、送杆和收杆等一系列连贯动作,各项技术动作的连接,节奏和动态平衡是完美挥杆的关键,需在教练指导和反复练习实践下,掌握规范的挥杆击球动作。

三、学好高尔夫运动的基本方法

(一)演示和示范训练教学法

高尔夫技能教学有别于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更多依托讲析、传授式的教学法,它需要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对于刚刚从初中升入中职的初学者来说,演示示范教学是初期学球的主要方法,当然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演示和示范教学法有一定的区别,但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技能操作。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进行示范性操作,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而示范法一般包括现场示范、参与模仿、自我示范、视频示范以及想象模仿等多种类型。通过教师挥杆演示、动作要领示范、学生动手模仿、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逐渐掌握高尔夫挥杆的基本技术。始终强调,模仿是学好高尔夫技能的关键。再结合自身身体条件适当修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体系。

(二)封闭式训练教学法

决定学生训练成效的往往不是学生的天赋,而是其对待训练的态度以及是否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来到练习场一球又一球漫无目的的拼时间式的训练是不可取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封闭式训练。封闭式训练的定义是对着同一个击球目标用同一个球杆以同样的方式击球,重复很多遍。这种训练方式的好处是掌握技术动作、形成运动模式的有效手段。当然,前提是你的准备姿势是正确的,挥杆动作是规范的。

(三)随机训练教学法

长期的封闭训练,会带来练习的单调和枯燥,使学生失去训练的兴趣,可配合随机训练来进行,它没有那么多的重复,学生要不断地更换球杆和标靶,球位和站位也要随机变化。这种训练方式可有意模拟下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挥所长,弥补短板。

(四)模拟训练教学法

模拟训练就像飞行员用模拟设备学习飞行一样,让训练尽可能地接近实战,提高能力,建立信心。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练习场和练习果岭,创设下场情境,完成模拟训练。也可通过现代化的高尔夫模拟系统,在室内就可获取下场所关心的各项参考数据,结合视频回放,找寻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五)对抗训练教学法

青少年学生大都争强好胜,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设置目标靶位,两两分组,采用定向比远或定距比准、推杆进洞以及障碍救球的方式,设置比赛项目,增加学球的趣味性,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六)自主训练教学法

心理、身体、技术和战术是决定一个人高尔夫技术的四大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高尔夫运动是一项自己挑战自己的运动,球员的心理状态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舒尔兹提出的“自主训练法”指出每个人都能学会控制自己,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保持心理健康、消除心理压力。高尔夫专业技能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修,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教授学生调整心理、控制情绪的方法。诸如以下三种方法:(1)自我暗示法:学生通过在训练或比赛中多次重复的语词或口诀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控制,支配自己的情绪。(2)自我放松法:结合高尔夫球运动的特点,合理适时采用呼吸调整法、握手放松法、微笑放松法和逐渐放松法等自我放松的方法。(3)忠告法:通过手势、忠告的话语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紧张、恐惧心理,改变不良的情绪状态。

(七)实战训练教学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尔夫最好的训练方式是下场实战,这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同样的高尔夫球场,也不存在同样的球洞。与此同时,高尔夫运动还是一项要求动作规范、力量准确、感觉微妙的运动,只有下场实战才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寻求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带三下场指导,也可开着球车进行巡回指导,根据学生在下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困难球位的解救,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起到在练习教学过程中起不到的倍增效果。

(八)视频训练教学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可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智能化手段,结合“高视高尔夫”等软件辅助,录像分析学生动作,利用可视化手段和数据分析,解决技术动作不规范的难题。同时也可通过观看赛事直播或者录像、教学视频等学习顶尖高尔夫球星的技术动作。

(九)战术训练教学法

如前所述,行之有效的战术训练是下场实践、赢得比赛的关键,是指高尔夫球手在比赛中为表现出高超的竞技水平、挑战自我并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计谋和行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以我为主”和“稳、准、狠”的战术指导思想,发挥特长、排除干扰、稳定发挥,准确到位。教会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合理制订战术计划、合理采用发球球位、合适球座高度、巧妙运用优势球杆、麻痹对方、施加压力、集中精力,发挥特长取胜。日常战术训练过程中,可采取降低难度训练,培养自信;增加难度训练,勇于挑战;战术模拟训练,针对实施。

(十)体能训练教学法

高尔夫运动具有场地大、走动多、持续时间长(4~5小时)、击球次数多、体能要求高的特点,是一项由许多短时间的剧烈挥杆运动和步行相结合的间歇性运动,强健的身体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方面(俗称“体能”),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手段,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机能、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监督学生合理地、全面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能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正所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迈向成功的彼岸。当然,学习高尔夫就好比是一场马拉松,而非一次立定跳远,它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不懈地坚持!

参考文献:

[1][加]亨利·布鲁顿.如何培养未来的球星:青少年高尔夫球员成长指南[M].马万里,李晓光,关尔加,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5

众所周知,所有的事物均存在着迁移现象以及迁移规律,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当中也是适用的,当然体育教学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科,体育教学中也要涉及到运动技能的迁移。一般来说,有关于运动技能的迁移是很容易被老师和学生所忽略的,在大多数的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训练过程中,运动技能的迁移是与教学以及训练的有效性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该文以健美操为例,介绍了运动技能迁移的基本定义以及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特点,同时分析了运动技能迁移对于提高健美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人们正确运用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运动技能;迁移;健美操;体育教学

1运动技能迁移的基本定义

在一般的健美操教学中,可能发生一些新运动和老运动的互相影响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学生尽管之前已经掌握了部分的运动技能,但是在学习新的动作时受到了以往的老的运动动作的影响。当然在学习这些新的健美操动作也自然地巩固并提高原有动作,在健美操的练习中可能出现多种动作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我们将这种问题称之为运动技能迁移。一般来说,运动技能的迁移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也就是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影响,按照这一点可以将其分为正面迁移以及负面迁移。正面迁移实际上就是学生之前掌握的健美操的动作有利于后续新的健美操动作学习,也就是发挥出之前动作的有利作用,同时新学会的动作也进一步巩固了原有的动作。而负面迁移实际上是一种限制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之前的一些健美操动作阻碍了新的动作的学习,对新动作的掌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同时一些新的健美操的动作也影响了之前已经学会了的动作,从而使得前后的动作互相之间形成了干扰。所以说,体育教师在开展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的发挥出运动动作的正迁移作用,尽量的限制负迁移的出现,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新的运动健美操动作。

2健美操动作迁移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健美操的动作迁移存在多个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涉及到人们的身体生理机能,尤其是与神经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神经系统的结构能够直接的影响健美操的动作的迁移效应。对于人的生理机能来说,其中的大脑皮质以及神经纤维的结构大大的推动了健美操动作的迁移。一般健美操的某一些动作刺激可以促使人们大脑皮质产生兴奋或抑制现象,同时这种刺激除了在初始位置产生,还会扩散到四周的其他位置,进而促使其他的位置也产生一定的兴奋或抑制。所以,之前的健美操动作对于新的健美操动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健美操动作的结构也对运动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很多的健美操动作都存在一些比较相近或者类似的动作结构,存在着一些相近的共同因素,同时健美操的练习者也有相似的动作位置要求,仅仅是在一些动作的细节有区别。健美操的学生虽然是学会了之前的健美操动作,在健美操动作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但是在开展新的动作练习时,由于两种动作存在相似的刺激,同时引起了非常相似的动作反应,对学习一些新的动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健美操教学的意义以及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也随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大多数的人们处于一种快节奏且高效率的较高压力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存在身心疲惫的问题,甚至有的人处于近乎崩溃的亚健康状态。因而如何保证自我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生活目标,在这种现实条件的影响下,不同类型的健身体育运动快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健美操就是现代人们的选择之一。健美操的存在能够积极的发挥其健身功能。对于健美操来说,其体系构成比较众多,其中涉及到的动作又存在典型的多样性,运动的形式具有快慢结合以及动静结合的特点,所以适合于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身体条件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健美操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健美操,这样人们借助健美操的练习可以实现身心健康的效果。

3.1健美操教学气氛差

教学气氛是指学生在教学中表现的一种占优势的情绪,包含心境、情绪以及人际关系、对环境的反应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注意力等在教学气氛中会有非常大的波动,有的地区的体育师资水平低,本来这枯燥无味的健美操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再加上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不喜欢健美操课程,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出现厌学心理。此外,很多健美操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具体特点,没有从多元化角度来进行设计健美操动作,有的健美操老师们可能存在一些机械化的健美操教学动作情况,这一问题将直接导致教学效率较低。鉴于这些现象,健美操老师应寻求一种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引起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通过一些实践教学经验证明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动作解读对于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健美操的热情,对健美操的渴望增强。

3.2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健美操对学生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健康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学生对于健美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身体素质是健美操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以往的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健美操老师往往采取严肃授课的态度,使得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老师的授课动作,在跟老师的互动性上较少,这样很容易对健美操学习厌烦。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老师不能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因此,只有加强健美操兴趣教学,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对提升健美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关于促进运动迁移在健美操教学中效应的措施

积极的利用动作迁移的规律在学习健美操的一些新的动作的时候,要注意到擅长利用当前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系统,同时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实际上就是说在学习新的健美操的动作时,作为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之前的动作的内容。然后在学会分析即将要学习的新的动作内容,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最后确认自己是否需要掌握这一新的动作技巧。所以,学生在挑选健美操的学习动作的时候,其大脑皮层就可以认真的仔细分析和对于自己以往的已经掌握的运动内容以及目前要学的健美操动作。如果经过一定的分析,确认了新的健美操动作基本类似于之前以往学过的动作,也就是两者的动作模式基本相同,那么大脑皮层就能够自动提取学过的动作,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新的健美操动作的方法。在体育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可以帮助学生以及老师加快教学进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结语

在前社会形势下,利用运动迁移去开展健美操的教学是必然的趋势,是时展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先进的运动迁移去开展健美操的教学,健美操是具有较多互动关系的体育活动,通过锻炼可以有效地发展人们的体育健美操动作,增加对体育健美操的兴趣。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各种规律并加以提炼,再运用运动迁移去开展健美操的教学,就能很容易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增加学生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车文博.体育运动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唐月香.谈运动动作迁移教学法[J].龙岩师专学报,2002,20(3):61-64.

[5]曹跃兴.对运动动作迁移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4,25(1):19-21.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6

关键词:定向运动技能;学校安全教育;路径

近年来,自然灾害及火灾灾害在我国逐渐增加。李克强曾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密切关注,按照应急响应机制视情派出工作组,指导帮助地方做好防震救灾工作”[1]。国家对自然灾害及火灾自救非常重视,在各个中小学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课程。如四川康定地震中,四川康定中学4000人仅仅在2min安全撤离完毕。他们能做到如此的迅速,主要是因为学校实行了“每周一跑,跑出安全”的安全教育内容,每周进行模拟演练。可见各个学校每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应急疏散的实施方案。定向运动技能的目标与学校安全教育中的防灾减灾应急目标非常的契合,如果能把定向运动技能的内容与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程的兴趣和对安全教育知识的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安全教育,“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和消防安全。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600万至700万起火灾,约有6万至7万人在火灾中丧生[3]。在学校这个人才云集的地方,火灾事故和踩踏事件屡次发生,并且每次都让人触目惊心。这无疑给学校的安全教育敲响了鸣钟,因此,进行学校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1.1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伤害,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这些意外事故的减少就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由表1中的自然灾害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近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很是活跃,每次发生地震后,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就是学校,因此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应加强学校师生对震前、震中、震后防范意识,在地震发生时如何避开危险区域,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当进入困境的时候如何进行自救都是安全教育里的必要内容。学校应每月都进行防火防震的演习,如四川康定,一直进行这方面的演习,因此在地震来临时,所有学校只有21名学生受轻伤,可见安全演习的重要性。灾难来临时,心理活动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学校应该在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入心理教育,使学生在突发情况到来之时能做到不惊慌,有序疏散,从而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另外,也应加强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之一。

1.2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由表2中地图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己所在的学校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但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学生不一定真的很熟悉自己的学校。因此加强学校师生对学校地图认知是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灾难来临时,可以通过熟悉的路线进行逃生。当火灾发生时,如何选择逃生路线至关重要,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生命安全。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中应使学校师生熟知学校的安全通道,进而正确选出逃生路线。在火灾发生时要学会自救,在许多的火灾中就是因为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护,耽误了最好的自救时间,导致不幸的发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学会自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目前学校最缺少的就是防火防震的演练,演练的次数少导致灾难发生时学校师生不知所措,从而使损伤加大。

2定向运动技能的内容和目标

定向运动就是利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顺序造访地图上所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的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4]。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区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有关数据显示,在国家定向运动队中有80%队员是大学生,足以说明此项运动很受学生欢迎。从表3可以看出,在定向运动中,学生们首先应该会读地图,这是定向运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地图上我们能获取很多信息,如点标的位置、地图整体的形状、这次运动所在的地点等。然后读懂了地图,我们就应该在地图上选择路线,并告诉学生选择短时间短路程还能打到所有点标的路线。再者,指北针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指北针,这是读地图的前提。在定向运动进行中,对距离的判断也很重要,从一个点标到另一个点标,若具有良好的距离判断能力,会更从容的进行运动。最后是重新定位,对学生重新定位的培训是让他们到达一个点标的时候,如何对下一个点标的方位进行判断,这将影响着他们定向运动的成绩。定向运动这几项技能恰恰也是我们安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校园里开展定向运动,也是在训练学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所需具备的素质。

3定向运动技能与安全教育的契合

3.1定向地图与学校安全疏散地图的契合

定向地图是对地标、地貌、植被、等高线等细节进行细致精确地描述,并且用不同的图标与颜色进行区分。一张完整的定向地图都有磁北线、图例、检查点说明表、路线、表头、地物符号、比例尺等。学校安全疏散示意图是一张描述教学楼里教室、办公室、消火栓、灭火器、太平门、安全通道、楼梯等具体位置的一张地图,并且也用不同的图标颜色进行区分。一张完整的学校安全疏散地图,必须要标明方向、图例、安全通道、疏散路线等。从两地图的构造来看,它们都是详细的描述一个区域的地貌、地物的图纸,在描述的过程中有着共同需要描述的地方,如方向、图例、颜色、路线等。从这些特点来看,定向地图与学校安全疏散地图很契合。

3.2定向运动路线设置与学校防火防震疏散路线设置的契合

定向运动路线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比赛兴趣。在定向运动路线的设置上必须要考虑到稀密灌木丛、高低断崖、湖水、参与对象、参赛者的体能、备份路线等。学校防火防震路线的设置需考虑到浓烟、楼层、火源、学生的性别年龄、备份路线等。在定向运动和学校防火防震路线中,稀疏灌木丛和烟的浓密程度很契合,都能反映出参赛者和逃生自救者能不能通过的可能性。稀疏的灌木丛是可以通过的,稀疏的烟雾也是可以通过的;低的断崖是可以下去的,一二楼层也是可以考虑的;大的湖水是不能直接穿越的,大的火源也是不能穿越过去的;需要考虑逃生者的体能因素。在定向运动中可能有人会迷路,迷路可能发生的地段必须要有备份路线,在火灾或地震中安全通道的阻断是经常发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定向运动路线的设置和学校防火防震疏散路线非常契合。

3.3定向运动与学校防火防震在方向和距离方面的契合

指北针可以用来标定地图,在定向比赛中可以说是目标的指挥者。在野外它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在野外我们时常需要确定自己的站立点,确定站立点后,就需用指北针定方向,有了目标和明确的方向找点只是时间的问题。在学校发生火灾或地震中,确定自己逃生目标点的方位也是不用质疑的,虽说不像定向运动中用指北针确定方向,但是方位的确定会给我们在逃生中争取更多的时间。在地震和火灾中用“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非常恰当。定向运动中在野外迷路,在地图上确定自己的站立点、目标点然后通过方位角可以找到目标点,确定方位角就是确定方向的手段。在火灾中往往伴随的是熊熊大火和浓烟,以及电源的关闭,在熟悉的教学楼内也能发生辨别不了方向的可能。另外,在定向运动技能中距离的判断非常重要,在地图上可以通过等高线、等高距、比例尺等判断站立点和目标点的距离,也可以用目测、步测等方法判断两目标点的距离。在火灾、地震中也需要这种技能。通过判断自己的位置与安全地段的距离来确定自己选择的逃生办法及路径,主要的判断方式有目测、步测。加强学生在各种坏境下的演练是对他们生命的负责。

3.4定向运动路线的选择与防火疏散慎入选择通道的契合

在定向运动技能中,路线的选择从简单、距离短、安全、适合自己的路线这几个方面考虑。但首要考虑的问题仍是安全问题。在定向运动比赛中,经常会遇到迷路、毒蛇等威胁安全的问题,自己能不能完成比赛就看自己选择的路线和自己的能力。其次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线路,根据自己的体能、经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比赛中在站立点和目标点之间怎么走用时短、又没有危险至关重要。在选择的路径中没有小河、大的河流、断崖等问题,遇到了这些问题应如何处理,都是选择路线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学校火灾和地震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熊熊大火的教学楼里你选择逃生的路线会不会遇到火源、浓烟,自己所在的楼层和定向运动路线选择遇到的问题属于同类问题。火源过大过不去,河流过大也过不去,烟过大也过不去,小的断崖可以下去,一楼二楼也可以从窗户爬下。定向运动技能路线的选择与防火疏散慎入选择通道就是在形式上的差别,它们的内容很契合。

3.5定向运动的重新定位与防火防震疏散重新寻找出口的契合

在复杂的地形中利用指北针对自己的站立点进行定位。在实际的地形中找出自己在地图上的地方从而对目标点重新设计规划,这点在定向比赛中非常重要。时刻都明确自己的站立点,这对自己目标点的接近奠定了基础。还有一种不乐观的情况就是迷路了,对自己的站立点重新定位,这更是对心理的考察和肯定,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站立点的定位和能否安全走出该环境。在火灾和地震中我们最怕的问题就是跑了大半的路程结果前面的路被封死了,当发生这种情况后最重要的就是淡定,重新选择寻找出口。这与定向运动中的重新定位很相似,必须做到冷静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重新选择路线,在重新寻找逃生出口的时候一定记着不要走重复的逃生出口,和在定向运动中迷路的时候用布条做记号一样,怕的就是走重复的路线。在火灾和地震中的冷静重新寻找路线不会花很多的时间,但是走重复的路线肯定是在浪费时间。定向运动重新定位的内容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和防火防震疏散内容中的重新寻找出口是很契合的。

4定向运动技能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的策略

4.1理论知识传授

尽管目前定向运动在各个高校和中学开展的比较良好,但是能把定向运动与学校安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并不是很多。通过学生对定向运动的了解,可以把定向运动技能里的内容改成消防安全里的内容,在不改变组织形式的情况下进行定向运动和安全教育的授课、比赛。

4.2技能练习

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定向运动技能引进安全教育工作应重视和支持。缺少了领导的重视,定向运动技能与安全教育结合发展在地位上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直接决定教学的课时安排、场地器材设施的提供等各方面问题。在我国以定向运动课程和安全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甚至没有。目前中学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一般都是以讲座班会的形式进行,每年在学校开展模拟演练的次数也很少。所以,技能练习是很重要的,应多加强技能练习,才能使师生们在灾难面前处事不惊。

4.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牢记,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有更大的逃生机会,因此加强实践势在必行。从模拟演练中可以获悉定向运动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当灾难来临时对于灾难的处理能力更需要在平时实践中得来,因此,定向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方法。

5小结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7

随着中国体育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性、教育性和技能传习。学生自身能动性和主动性的挖掘,对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动作的掌握能及时给予有效的信息反馈,是一种有力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颇具教学意义。因此,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信息反馈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它是以实际为演绩,而非以其预期演绩为依据的控制,是输出信息的一部分,根据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把部分输出的信息又返回到输入信息中,并且反馈给伺服机构,伺服机构对其进行调整,把不精确、不适宜的反应调整为精确的、适宜的反应。反馈所起的作用是校正应答,适应答更加精确,并强化和巩固正确的应答。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教学授课的成功从控制论的角度是对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和控制。其已有研究大都对执行机构的信息反馈进行研究,针对学生自身反馈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学生是最终接受知识掌握运动动作技能的主体,因此对学生自身反馈的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体育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

2.反馈教学

反馈教学应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的原理,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融洽及合作的氛围,由教师引导控制学生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教学为目的,突出教学中的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始终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及时调控和完善教与学,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科学性、指导性极高的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反馈闭合式回路。它的优点在于,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也要把体育教师所授的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回馈给体育教师,通过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输出反馈,体育教师才能准确的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教师所教内容。因此,理想的教学是要求体育教师时刻注意摄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调控和完善,保证以最适合的方式和速度,以最高的效率和可靠的科学性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信息反馈达到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等;教师能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相互及时传递使信息量得以控制,取得最佳效果。

3.不同的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信息反馈的概念及分类

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不断科学发展,反馈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深深的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术,学生接受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技术;在这样的双边性和教育性活动中,信息反馈是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信息反馈是指将控制系统输出一部分的信息用于被控制系统,产生出来的结果和作用经过分析和应答再传给控制系统,对信息再输出、再产生出发生影响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被控制系统以任何的方式向控制系统提供被控制后的各种变化现状的信息,它是通过对过去的情况和结果做出对未来的调整和完善的一种方式,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信息反馈所起的作用在于,处理信息及时、准确;控制计划合理、管理灵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对方案进行比较和择优;有助于进行预测工作和顺利开展。任何信息的接受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即有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是指产生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自身状况并有系统自身接受的信息;外部信息是指产生于系统之外的系统,反映系统对产生于之外系统的影响并为系统所接受的信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讲解一项学习的运动技能时,首先是讲解其该运动技能的的动作要领和精髓,然后学生对这些运动技能进行理解后,再通过大脑皮层向运动器官发出自我控制的指令,最后学生才能完成各种运动技能动作的身体练习在体育教学中,任何信息反馈都是通过内部的信息反馈和外部的环境反馈所得的,因此,信息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3.2内部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内部反馈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内部感知获得向运动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反馈。可分为触觉信息反馈、本体信息反馈和自我反馈。触觉信息反馈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对外界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均全面进行学习的本能反馈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学生就是通过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对外界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来熟悉球性增加球感,达到以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各种不同方向的技术动作。本体反馈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的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去接受被传达出来的信息的一种反馈方式。例如,健美操、体操、太极拳等,学生就是关节和肌肉的本体感觉去接受被传达出来的信息来调节自己身体姿势和呼吸频率,以调整和完善动作的规范性。自我反馈信息是指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接受到一定的信息量后,为了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采用的心理上自我调节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跳马、吊环、单杠等,学生通过自我感觉使大脑皮层上与动作信号形成暂时性联系通过位觉、触觉、本体感觉以及学生主观感觉来调整和控制自己运动技能中的动作。

3.3不同类型的外部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外部反馈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运动技能练习中或练习后,由外部提供的反馈信息。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来自于体育教师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听、视、本体感觉和控制,即讲解示范信息反馈、同步信息反馈、快速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反馈、经验信息反馈和语音和非语音信息反馈。而同步信息反馈、快速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反馈属于体育教学中时间上划分的反馈。

3.3.1同步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同步信息反馈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运动技能动作过程中对学生运动技能动作进行指导与纠正的反馈方式。同步信息反馈常用于运动技能动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运动。例如,有时间持续带一定距离的轮滑、游泳、射击等,这些由于都具有一定时间的持续性,学生在运动技能动作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对所接受的外界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改进和完善时间性的保证。体育教师可通过不同的反馈信息对正在进行运动技能练习的学生加以提示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正在进行着的运动技能动作加以调整和完善,及时将接受到的反馈情况表现出来,即时使体育教师准确的了解到向学生发出的反馈效果,为如何发出下一步反馈做好教学准备。同步信息反馈的优点在于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的提示和指导能够对正在练习运动技能动作的学生进行及时调整、改进,使练习、反馈、调整、改进;再反馈、再调整、再改进同步进行使其完善,以达到学生练习运动技能动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3.2快速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快速信息反馈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技能动作练习完成后,立即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加以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快速信息反馈常用于练习运动技能动作持续时间较短或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中,例如,投掷实心球、羽毛球、体操等。因根据有关快速信息反馈大量的研究数据表面,学生在练习运动技能动作结束后,绝大部分运动技能动作的记忆在大脑中保留的时间约25—30秒,随后对运动技能动作记忆的完整性和清晰度逐渐消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学生个体运动技能动作的提示和指导的最佳时间是在学生练习完运动技能动作后25秒以内进行,使学生对自己练习的运动技能动作具有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记忆时,能够及时接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反馈信息。所以,快速信息反馈的优点在于,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较大程度上充分利用学生在练习运动技能动作中的本体感觉、呼吸频率、记忆效率等,从而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动作的感觉记忆与体育教师正确的信息反馈发挥极致得到完美的结合。

3.3.3滞后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滞后信息反馈是指比赛练习后给予以及体育教师的课后总结。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正在练习运动技能动作的学生提示和指导过多,会割裂体育教学的完整性,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和积极性降低,使学生对体育教师在练习中指导的运动技能动作记忆的清晰度逐渐消失,连接性中断,导致思维模糊严重破坏了教学的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可合理的运用滞后信息反馈的方式,在学生练习完运动技能动作后,对学生练习运动技能动作的情况加以指导和完善。若在学生相对集中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先对整体教学情况进行讲评;再对运动动作技能练习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进行讲解;最后对运动动作技能具有典型性问题的学生进行剖析研究,提出学生应改进的方式和努力的目标。使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练习中的不足,体育教师更进一步的掌握学生接受的程度和教学的效果,以便学生在以后练习中加以改进,体育教师在以后教学中加以调整和完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反馈的时间性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要充分研究其规律和灵活的运用,达到在最佳的时间以最佳的反馈方式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指导,以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魅力和教学品质。反馈,从体育教学中的整体性到运动技能动作形成中的局部性,离不开内部信息和外部环境的信息反馈,因此,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同时还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若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辩证关系原理便得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外部反馈最终还是通过内部反馈才能发挥作用,既要关注外部反馈,也要注重内部反馈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双重地位。

4.结语

运动技能教学范文8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程;三生教育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组成的统一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下简称为“体育课程”)是对大学生作用于“身与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健康生活观念施以重要影响。“三生教育”是作为人在有限生命历程的一种全面教育[1],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健康活动,促进生存技能获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2]。体育课程的起点是借助外显为体育行为的生命体验认知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目的,也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对大学生的生理身体认知、心理身体认知与社会身体认知的生命历程体验,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进而既能调节与控制生命,还能珍惜与掌握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存意义、生活品质[3]。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教育力度,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技能、生活方式需亟待提升。将“三生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能力的思考,以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明确提出将“三生教育”渗透体育课程,架构“三生教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是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发展和丰富其内涵的发展需要。

1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依据

1.1生命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以到达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最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促进生命健康健全的发展[4]。体育课程是以人体自身作为实施对象,通过向学生传授人体生命成长和规律等相关生理知识,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授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体的肌肉、骨骼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人体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等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协调等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还对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发育、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生命健康反映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目标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机体健康的追求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

1.2生存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任务要求

生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存要义、提高生存能力,学会判断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提高应对突发性的生存危机的能力和摆脱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能力,能切实解决生存挫折及安身立命的问题[5]。生存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防灾减灾能力、自救能力等应急处置能力,而这些基于各项身体素质表现出来各种运动能力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顺畅、协调的发挥出来。向学生传授练就运动技能,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突发环境下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正确应变确保安全是体育课程承载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技能性”凸显的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显性[6]。所以,运动技能获得是生存技能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任务要求。

1.3健康生活方式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

生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把握生活智慧,体验实践生活过程,感受生活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7]。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生理负荷、分组单练为主要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更多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是团队的协助与竞争,营造了生生、师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坚强意志以及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优良品质[8]。另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当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会摈除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如痴迷网络游戏、宅男宅女、熬夜等,也能避免因不良生活观所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生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现。

2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

2.1课程目标

生命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影响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强调运动参与意识的渗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能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9]。生存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强调理论与课程实践并重,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并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生活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10],强调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生活教育的显著价值,并能使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熟练的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11]。

2.2课程内容

2.2.1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围绕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使之深度融于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生命健康引导为主线,增设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凸显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人体生理和解剖要害知识、安全知识与智慧知识、突发事件意外处理知识、野外生存知识和救护知识、正当防卫等生命教育知识[12]。还包括生命的成长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的实践性、体验性、技能性、负荷性等。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是指围绕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这一主旨,借助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从而使大学生乐观接受主动认识生命、运动兴趣认识珍惜生命、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速度能力转变生命态度、有氧能力促进生命责任、反应速度与灵敏获得生命权力、发展力量实现生命价值八项指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领悟生命教育知识,对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认知有较高的体悟。

2.2.2生存教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中的生存教育内容是指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练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与生存教育的融合中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13]。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依托,以体育教学课堂为载体,增设体育生存技能内容。围绕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自护自救技能、事故受伤处理技能、强身健体技能、运动技术技能等生存教育知识,并在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运用生存技能强健生命本身。围绕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一目标。生存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运动体验提高生存技能、运动模仿强化生存意志、动作组合转变生存观念、班级体育获得生存感悟、体育竞赛克服生存困境、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技能熟练实现生存意义八项指标,通过各运动项目的教学和练习,学生获得具体运动体验,教师引导反思、分享与讨论,从而架构起相应的运动技能,并能主动迁移和运用的实际生存中。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运动技能进而提升生存技能,对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教育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感知。

2.2.3生活教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中的生活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以后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健康、生活道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其独特的体育价值。体育课程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结合生活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认识生活提升生活意志、热爱生活敢于生活超越、努力生活改变生活观念、自我实现抵达幸福生活、自我决策遵守生活道德、应对危机成就生活健康、突发事件处理知晓生活常识、合作与竞争获得生活感悟八项指标,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多种角色转换,切身体验在生活困境中帮助同学与被同学帮助的真实感受,培育自我健康的心理、群体间相互认可的运动技能,进而强健身体、升华健全人格、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等健康生活方式,脱离低级趣味、毫无营养价值的生活方式,为走上社会实现必需掌握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实现在体育锻炼中升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内容,对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有极高的认识。

2.3课程实施

2.3.1课程理论授课

课程理论授课的内容由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生存教育理论内容和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按教学班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的策略[14]。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人的生命及生命与体育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是为实践奠定基础的理论课程。这一模块的实施要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遴选工作,须结合体育的特点来选择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与体育之间的关系。生存教育理论内容是指教师整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出现的体育事件或案例,设置与感悟生命的珍贵、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等相关的问题,通过口头语言交谈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15];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是引导学生将体育这一看似一种体力的文化现象提升到融入社会生命进而升华为精神生命的高度来解读,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转变成精神的一个器官,进而显示出它的自由[16]。因此,体育课程理论主要讲授生命相关理论知识,生存相关理论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

2.3.2课程实施路径

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方式以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并重实施[17],以自然或丰富的多元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或具体体育知识进行学习与反思,得出抽象的归纳性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大学生后续的体育行为[18]。把体育教学渗透谈话式、体验式和人文式的教学方法的组织流程[19-20],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体育课程实施路径[21]。一是准备活动。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导入具有针对性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热身游戏及与生存教育有关的准备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热身的效果,为在运动项目中增强三生教育做好铺垫。二是项目体验。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运用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运动练习内容或改变运动练习形式渗透生命和生存教育,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懂得对生活教育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练习过程中强调练习的及时感受,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三是引导反思。项目练习结束后,教师通过谈话式教育联系三生教育知识问答学生在运动练习中的不足或是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课程内容、主动反思练习中的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并与同学作分享和进行讨论,真切感受认识健康生活对提升生活意志等重要生活内容。四是总结概括。在学生的反思分享之后,教师通过人文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知识针对学生在运动项目体验中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转变和生存教育提高的程度,教师结合课内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和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和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等指标进行与体育运动有相关的讲解说明,并进行抽象概括出建立“健康第一”思想的生活教育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运动技能的练习动力。五是再次体验。通过项目的体验和总结,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内涵,从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认知出发,以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技能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路径,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健康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为归宿,激发大学生持久的科学的参与体育运动练习。

2.4课程教学策略

2.4.1“知”与“情”的渗透

“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知”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的积极应用,并对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反思和再次体验,使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乐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深层次的知晓和掌握某项运动动作易犯的错误和相应的动作纠正原理及练习方法,以到达学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和生存技能的掌握;体育课程教学“情”的渗透是学生根据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和运动技能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而产生一种内心的态度体验。使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得到相互认同与尊重,进而获得身与心的愉悦,有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22]。鼓励学生在体育练习中施展运动技能培育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实现。多次体验式的实施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将个体的态度和内心体验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进而酿造出和谐的积极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2.4.2“意”与“行”的渗透

“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意”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实现体育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自觉调节体育行为、克服运动困难、培育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23]。通过项目体验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觉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解能力等。利用丰富的多元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适当的恶劣气候,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育环境中完成体育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更好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到达铸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认识缺失的不足教学目标。引导反思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的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体验与评价自己的意志努力程度,反复体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体育课程教学“行”的渗透是学生实施运动参与、身体锻炼、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综合的体育行为,是从准备活动开始至项目体验的实施的全过程,是上升为积极引导反思,总结概括体育意识,落实到再次体验的体育行为,更是通过自身的体育行为影响或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全过程。

2.5课程学习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结合“三生教育”的考核,既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唯技能的单一考核,也是从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24]。在具体操作上,生命健康方面采用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形式考核,主要包括生命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感悟以及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等。生存技能获得方面采用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形式考核,包括对专项技能的完成动作量和质的掌握程度等。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方面采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形式考核,主要通过评判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参与各类体育比赛、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能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相互合作,良好融入小组和团队及能否主动担当等。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评价标准包括理论考核借助笔试或跑步平台手机集中考试权重占比10%,运动参与以课堂参与率等权重占比10%,运动技能以课程专项考试权重占比20%;以下考核渗透于所有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以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权重占比10%,身体健康以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权重占比20%,运动习惯以校园跑步(APP计入)权重占比20%,社会适应以体质健康测试权重占比10%。

3结语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生命健康、获得生存技能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域,更是学习正确运动技能和养成运动习惯、增强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关键环节。“三生教育”视域下渗透到体育课程的架构与实践正是着眼于当下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意识淡漠、生存技能缺乏和生活能力低下而提出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教学评价,可增强大学生强健身体的锻炼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可以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为此,从体育课程的构架出发,着眼于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渗透,重点以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为落脚点,对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策略、实施和评价进行了课程再构架。

参考文献:

[1]罗崇敏.让教育的意义深刻起来—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0(8):11-14.

[2]罗明东.“三生教育”本质论—关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本质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6-9.

[3]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35(6):78-82.

[4][12]张善斌,朱佳滨.生命教育渗透学校体育的内涵与途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25-129.

[5]高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255-2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R].2002.

[7]黄美蓉,胡仁东.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探源—基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5,36(2):57-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