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范例6篇

少数民族预科

少数民族预科范文1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生 民族认同 文化适应 影响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87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Identity 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of Ethnic Preparatory College Students

LI Zhen, MA Li, LIU Man, XU Ruizhuo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enrollment plan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minority preparatory students. Minority majority are from in many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inhabited areas, college life a group of approv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long lived in their own culture dominated cultures in the world. However, after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life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is they have to go through a phase and not only so, cultural adaptation is a dilemma, in a certain degre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culture adapt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Key words ethnic preparatory college students;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adaptation; influence

0 引言

随着预科教育的发展,我国已经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他们都来自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差异化的民族风俗,使其在进入以主流文化为主的大学生活的时候难免会承受来自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方面的困境,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校园内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1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1.1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方面来讲,民族认同仅仅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对自己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与之不同,广义的民族认同的概念则更加广泛,主要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这其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认同,即对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和多样性的认同。

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含了个体对一个民族群体的认同,以及归属感,还有个体对群体的评价。在民族群体中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个体早已形成了对民族的信念以及态度,承认接受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民族认同中态度是最重要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对群体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等方面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差异,也是个体对群体的归属认识和情感依附。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己民族的生活中,当他们进入到大学之后必然会面临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整合和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但是难免会有一些冲突,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有着重要的联系与影响。

1.2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本属于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后来人们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认为它主要是人们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获取,当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人或者环境中相互碰撞的时候就会发生反应,个体的心理以及文化等都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

通过研究,文化适应主要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就是整合化,即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整合和统一协调起来;第二种就是边缘化,这种类型是指个体对主流文化以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持有一种不拒绝也不认同的态度;第三种就是同化,即接受了主流文化却完全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最后一种就是分离,只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而忽略了主流文化。

1.3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

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本民族有着清晰的认同和定位,有利于其认清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接受社会的支持,以及文化链接。文化适应的过程不是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与其同时存在、共同发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2 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的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高的,而且民族认同与性别的联系不大,不同的性别在民族认同方面差异不明显,但是在族群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中维吾尔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水平就高于藏族以及回族这两个民族的预科生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即使维族与回族两个民族都是信仰的伊斯兰教,但是具体到民族文化上就有了很明显的差异,藏族与这两个民族之间的也不同,就更加凸显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有,来自于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的水平会更高,由于他们生活在民族聚居区,所以更有可能多地接触本民族群体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习惯,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本民族的文化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文化很突出的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感会更强,由此可知,聚居区民族的个体的民族认同水平要高于其它地区的水平。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进入到大学中之后,在处理主流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关系的时候,通常用的就是整合、同化、分离三种策略,三者之中整合的概率是最大的,少数民族预科生都不希望丢掉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希望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促进两种文化之间融合,整合是三种策略中最健康的方法,分离和同化这两种策略都容易导致少数民族预科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交际问题,不利于其在大学生活中学习和发展。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要加强文化的适应教育。

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是对民族态度的重要部分,民族身份的确认是民族认同中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3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3.1 社会关系契约化

少数民族预科生都有一个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身份,它是固定的,与血缘、民族等都有直接的联系,它不仅可以给少数民族预科生这种个体一种身份的保护,同时还能给少数民族预科生创造一种规范和束缚。与之不同的是,契约是后天由人们约定俗成的,是后天的角色定位,法律就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契约,它与血缘、等级和民族是没有关系的,没有民族性也没有排他性。民族认同是与狭义的身份有直接的联系,是先天带来的,不可抹去的,然而契约却是后天的,具有一定的约定性,身份虽然能够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但是却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个体的交流与发展。契约有利于实现自由、平等,没有民族之分,没有血缘亲近关系,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不会由于血缘和民族而发生偏颇,这样有利于解决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认同,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这样更利于推广我国的主流文化,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问题。

3.2 理性对待主流、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要特殊的对待,不能一味地拿一种要求和模式来要求他们。对于他们来说,民族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自我、他者以及共同体之间是文化适应和认同的三个重要的方面,要想做到文化认同,不仅需要民族认同还要促进个体对自身文化、其他文化、共同文化的认同,只有实现了这三种认同,才能实现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文化的真正认同,才能促进其更好地文化适应,整合民族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在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不同的民族身份,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适应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学生和谐相处、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和平共处的局面,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只有理性的对待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其他文化才能切实地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为少数民族预科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

3.3 以开放的心态面向现代化和全球化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他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还要面对的是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问题,以及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全球化的问题。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不能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要以开放的胸怀来适应不同的先进的文化,汲取优秀的文化,这样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其注入新的血液。

3.4 生活化的文化适应措施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离不开教育,文化适应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就是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在促进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要把其融入到教育中,融入到社会中,重视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其融入到文化适应中来,从而使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变得更加亲近,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适应的能力,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识,使其更具有归属感。

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融入到生活中,使其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少数民族预科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直接地体验到文化的多元化。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与政治经济等问题都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在发展中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其在政治、经济上不断向主流方向靠拢,从而减轻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阻力。

4 结语

预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专业的高级人才,然而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预科生步入大学生活之后总会遇到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这两个问题,只有妥善地处理才会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科研立项。 题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洁.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J].才智,2013.20:213-214.

[2] 李旭珊,王琦,卢富荣,孙西艳.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75-79.

[3] 夏天成,克力比努尔.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5:65-66.

少数民族预科范文2

【关键词】民族预科;师资建设;初探;措施

师资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预科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

民族预科教育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学生从当年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中降分后进入高校,经过一到两年预科教育后,学生要基本上达到本地少数民族本科招收学生的相同水平。这是国家教育部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的基本要求。预科它既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教育,也不同于大学阶段的教育。民族预科的教育教学阶段需要做到“补预结合”,既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要对今后的大学学习做一预备和铺垫。因此,民族预科教师队伍的选拔必须要以适合学生的培养需要为前提。结合实际的工作,笔者认为作为一民族预科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1)政治思想过硬。(2)有一定的民族理论知识通晓民族预科的教学规律。(3)有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的责任心。(4)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良好的授课效果,特别是对民族预科生的培养要有明显的效果。

二、民族预科师资中面临的一些困难

黄河科技学院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无论是师资数量、队伍结构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较前均有质的提高,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必须看到,目前的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师资,仍存在如下的问题:专业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问题,师资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师资管理的长效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需要把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民族预科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确保师资队伍的壮大和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更好的应对预科生的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因而,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我们必须学习新的理论、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三、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师资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稳定师资结构。要使得师资结构稳定,必须有一批稳定的专职教师(专业从事民族预科教育事业)队伍,这是我们师资力量的核心,要保证这个核心的稳定性,必须将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与预科教育事业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制订出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师资建设规划。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预科的教育事业当中,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师资建设的前提。

(二)根据学生需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根据学生层次和课程的需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积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预科教学的要求,确保数量和质量双达标。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专职教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保证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趋向于科学合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少数民族预科分为民考汉、民考民(分一、二年级)、新疆实验班三个教学层次。三个教学层次的学生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最合适的教师安排在最合适的授课岗位上,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进行师资的培养,教师从事某一层次、某一科目的教学后,至少在一个授课周期内原则上不做调整,确保教师能够深入研究教学,探究预科生的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授课的对象与教材,使得授课效果达到最佳。

(三)优化师资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科目带头人梯队建设来促进科目建设。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学计划,我们目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大学写作、汉语精读、汉语写作、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备注:除物理外,其它教材都为教育部民族司主编的教材)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科目不尽相同,且因为学生层次的差异,同一本教材在实际的授课中深浅度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熟悉教材、熟知学生的程度、有一个明确的授课计划和相关的措施,确保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

(四)巩固和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在从事民族预科的教学工作之前,既要考核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又要考核其政治素质,通过培训使其对于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与风俗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岗位上锻炼和提高。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必须深刻理解民族预科的教育教学规律,对所教授对象有一整体的把握,这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摸索,需要加强教研工作去总结,需要加强科研工作去提升。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第二语言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五)加强日常教务管理和督导工作。加强日常教务管理,对任课教师的授课做好服务,通过督导工作对教师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效果进行全方位的督促和反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师资的建设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学院来说,一个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周期至少需要规划1到2年,这是对一届学生而言,对于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多个这样的周期进行锤炼。我们黄河科技学院对师资的建设相当重视,制订了切实有效的师资建设规划和相关的建设推进计划,给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专门的教师业务档案,如实反应教师的业务情况,做到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预科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7.146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新疆经济的日益腾飞,随着两地沟通交流的愈发频繁,新疆高校教授汉语课程已屡见不鲜。但是,目前很多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水平还处于较为浅薄的阶段,学生口语能力较差,老师专业水平欠缺,整体教育缺乏实践,致使很多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认和写,口语较差。那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口语教学水平?

1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发展至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经在新疆很多高校得到了普及,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汉语教学规模越来越大,教学层次逐步提高。但是,汉语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枯燥,教学目标与实际不符,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水平,给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落差较大

当前很多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传统的教学理念和额方法,并不适应当代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很多教材的编纂,仅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实践性较强,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没有过多的分析和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仅仅照本宣科地熟记和书记,忽视了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在生活中,不能使用所学的口语知识进行交流,表达能力差,口语交际水平不足。

2.2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度不够

当前,新疆的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知识把握不牢,掌握不到位。枯燥的语法知识,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经常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很多老师专业度不够,授课只是照本宣科,缺乏突破和灵活的授课技巧,老师为大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学生参与度极差,老师与学生直接缺乏沟通与互动,效果不佳。

2.3忽视了层次性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比较复杂的,学生基础不同,层次自然也不同,学生接受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化。但是很多教材和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仍然“一碗米喂鸡”,使得高层次学生不屑,低水平学生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3.1改变汉语教学理念,提高汉语的语言应用能力

当前新疆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语言的认读和书写,忽视了语言的本质是应用,导致教育水平较低,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口语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提高汉语口语日常运用为目标,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素养为标准,真正落实口语教学。对此,老师要强化引导作用,经常举办一些汉语朗诵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敢于开口讲汉语,并及时对学生常犯的汉语口语错误进行纠正,真正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水平。与此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结合、对比,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达到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的水平。

3.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汉语口语教学水平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大多局限于课堂,因此,老师的课堂授课就至关重要。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进行,这是错误的学习方法。汉语是一门语言,要从汉语的语言特点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汉语的语法是比较复杂的一部分,对于零基础和零起点的学生,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某个单词或句子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对于有一定汉语积累的学生,要将汉语单词或词组放入句子中,让学生通过深刻理解某句话的意思掌握某个单词或词组,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不同单词的用法和句子的结构组合等汉语能力。

3.3合理规划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口语教学水平

虽然很多教材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层次进行编纂的,但是,教材所列的目标和目的,有时候并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教材内容偏于理论化,与汉语口语应用背道而驰。对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让学生突破教材的束缚,积极汲取适合自己的汉语知识,达到良好的知识储备,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感受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汉语作为一门口语水平要求极高的学科,更注重日常的交际和说。当前新疆很多高校对于汉语课程的教授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方法有误,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现状,需要从教学效果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改善当前汉语口语的教学现状,提高口语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艺铭.影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的因素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2]童成莲.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7).

少数民族预科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25-02

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一个介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特殊群体,管理周期短,特别是当前处于“90后”大学生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群体特征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变化,给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自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班级能否形成一个和谐奋进的集体,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班主任工作的“六心”略述己见。

一、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班主任就像塞林格(美国)所描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具备责任心。因为一个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引路人。要把班主任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就做得好;把它当做负担,便做不好。既然当了班主任,就要用心,只有用爱心呵护,真心投入,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与支持。

二、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人也有“亲其师而信其道”之说。班主任的爱心就像桥梁,有利于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学生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严格要求的班主任,他们还需要有爱心的班主任。当班主任全身心地爱护、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但是,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表达并合理运用自己的爱意,要学会表扬学生,真正做到关怀而不庸俗、严格而不冷酷、信任而不放纵,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下,让学生体会、理解并接受你对他们的爱心与关怀。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重感情,强烈地要求别人重视自己,每个学生心理上都有一架天平,时时对教师的爱心进行衡量,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呼应。

三、热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动力

热心即勇于默默奉献。班主任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学生,班主任工作细碎烦琐,包括学习引导、宿舍管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等诸多事务,当班主任其实就是一种服务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滞后性,使我们的工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努力与付出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只有拳拳热心,把学生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做,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对于班主任来说,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家庭环境、社会阅历、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勇于面对,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去解决。同时,还要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交心是班主任工作的纽带

交心即多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世界。人与人相处需要沟通,不仅是浮于言表的沟通,更在于心与心的交流。“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90后预科生的价值观念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充满朝气,善于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或手段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却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心理承压能力普遍偏低,常常缺失人生目标。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和学生见面,通过访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学生最关心的诸如专业分流问题、未来本科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处理玩与学习之间的问题等等,及时给予分类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园的各种活动,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感受大学文化精神,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耐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耐心即循循善诱。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们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精心雕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来自比较边远的民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大多不是很好,他们离开家乡,从高中进入大学预科学习,在新的环境、新的人群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同时,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期的他们,还面临着择友、恋爱、事业等一系列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学习、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感情上无以寄托的孤独感、缺乏学习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以及行为上不知所措,情绪上焦躁不安。这时,作为一名班主任,做工作就需要有耐心。要通过翻阅学籍卡,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到课率,定期召开班会等活动,走近学生,善于观察,及时把握学生总体情况和思想动态,了解哪些学生学习抓得不紧;哪些学生思想压力大;哪些学生家庭困难多等,以便在做思想工作时有的放矢,切实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决他们内心最困惑的最烦恼的问题。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去看待,去关心、去理解他们,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都耐心的解答,焕发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定位,能够尽快适应环境,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管理时间的能力,自觉地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加强时间规划,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赢得学生的接纳和信任。

六、平和之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态

平和是一种气度,是一种修养。“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班主任工作就应该葆有一颗平和之心。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心境总会有曲线的波折。如果在学生取得成绩时就大加赞赏,在学生有点退步时就大加训斥,是不能够给学生以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指导。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调和的是自己的心境,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尽可能的用豁达淡定的胸怀去看待生活中的成与败,用平和睿智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喜与悲。这样,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就能宽容淡定。当面对学生的“挑衅”行为,要保持一颗静观之心,保持心境的常态,不断调整自我得失之间的心理天平,让心境柔和,去包容学生。心境的柔和,能够让我们的音容外显为最动人的微笑,心境的宽容,能够让我们装得下学生的喜怒哀乐,能够用最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学生。学生在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达观处世。

总之,少数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是一份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广泛、复杂而又细致,需要班主任投入很多的精力,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并且要在工作过程中讲求一定的艺术性,才能使大学生在宝贵而短暂的预科阶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元星.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4,(04).

[2]娄国.浅谈高等教育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1).

少数民族预科范文5

摘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教育形式。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获得了质的飞跃,它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现代化视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67-02

在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指的是在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为少数民族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该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开设预科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学生可以在一年或者两年后顺利转变为大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视也不断提高,为了推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提出有效策略来为其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

1.过渡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顺利进入到高等院校中接受正规教育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是在全国高考结束之后,通过适当的降低分数线来录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预科生。因此,与高中教育和大学的本科教育不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教育,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材以及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该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层次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主要可分为:大学的专科预科、本科预科、硕士预科。这种层次性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所具备的层次性一致。现如今,少数民族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从2005年开始尝试举办硕士层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获得一定经验后会继续开办博士层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3.特殊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第一,来自不同民族的预科学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与,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本民族的聚居区或者散居区,有着很强的民族尊严,所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工作者应给予这些预科学生应有的尊重。第二,少数民族的高中毕业生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主要的招生对象,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与汉族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开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时应当深入了解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第三,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大多来自于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所以在开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时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这一特殊情况。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性的辅导班或讲座,以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四,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大多来自边远的山区,家里的经济水平较低,所以预科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第五,部分少数民族对于饮食上会有一些特殊需求,学校应重视这一情况,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

二、目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并未颁发管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统一办法,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预科学校大多是根据本科教育管理方法来自行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准入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部分学校在招生与升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充当少数民族的学生,夺取了原本少数民族的学生所拥有的升学机会;另外,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生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使得不少边远地区的学生缺乏公平的教育机会。第二,部分高校]有为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制定明确的、长期的培养目标。国家开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接受到本科教育,它是为了给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人才,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然而,作为西部建设的重要力量,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很少能够将自己所面临的机遇与自己所担负的使命联系起来,而且他们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往往只注重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民族性”有待发掘。“民族性”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在开展预科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历史传统所具备的特征,并且要遵循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目前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准入机制方面,而在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升学考试与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却没有多大体现。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将本民族文化引向新的方向,这一点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也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学生是在该民族的文化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当他们面对社会上的主流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文化的牵引,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如何处理好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出预科教育中的“民族性”,应当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重点。

三、现代化视野下推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更好发展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因此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都是自行制定招生、考核以及管理的标准,彼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做法使得预科教育的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因此,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制度,对各个地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包括招生、教学、结业、升本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使其走上科学化与制度化的道路,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2.充分挖掘“民族性”,加强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种文化之间如何共处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应当对科学知识与文化协调发展提高重视,并将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承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融合,使两者和谐共存这一目标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文化差异并不一定会造成文化冲突,尤其是在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土地上,国家意识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人心里,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与国家早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从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升学考试与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来挖掘和体现“民族性”的同时,应当指导学生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间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过渡性、特殊性以及层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但由于政府投入有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民族性”挖掘不够充分等原因,使得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遇到了阻碍。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及深入挖掘“民族性”,并对民族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来为少数民主预科教育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宝乐日.建国以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2).

[2]蒋永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预”、“补”之争成因分析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少数民族预科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

[作者简介]陆盛华(1979- ),男,湖南永州人,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卜爱华(1962- ),男,湖南慈利人,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湖南 吉首 41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博弈研究”(项目批准号:11XTY001)和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课程教学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09]32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87-02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各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各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对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化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

1.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知识和综合素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直观地了解和体会祖辈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体育娱乐技术,认识祖先们智慧结晶的诸如运动项目、体育器材等体育物质文化,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或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所体现的各民族自己的赛制、规则等制度文化和民族自信、民族审美等精神文化。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历史、民族自然、社会环境、民族生活习俗、民族信仰等相关文化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族归属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强责任感。此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轻松和愉快,在练习中感觉意犹未尽,在民族情感上觉得自豪。从而促进学生在智力与体能、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因此,民族预科教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提高综合素质,以便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少数敌对势力开始将触角伸向高校,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是其重点渗透的对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正是通过简单易行、富有民族心理体验和情感需要的体育娱乐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使少数民族学生实现自我的民族团结心理,树立良好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意识。可见,少数民族预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民族预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可靠、思想坚定、体格健壮的合格人才,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和特色的形成。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民族预科教育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培养和输送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基础良好的学生,而且要培养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过硬的个体。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不仅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等优良品质和健壮的身体素质上具有良好效果,而且其本身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教育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各民族学生通过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学习和活动中相互沟通和交流,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友谊,这种友谊在他们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时便会自觉地转化为民族团结、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动力。

4.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单一的以竞技体育为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体系已不再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需要,竞技化与民族化、健身化、娱乐化的良好结合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发展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及全面的价值功能,已成为“新课改”中主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正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健身价值高、群体基础好、娱乐性强、简单易学、人文教育功能显著的内容补充和丰富现有的民族预科体育教学,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5.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由于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这方面显得更加明显。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让少数民族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掌握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这种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必将影响着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思考。受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和高等教育的他们也必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性传承人。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1.符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属于民族高校或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单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应首先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始。一方面,民族地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从小就耳濡目染,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着特殊的民族情感,他们喜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内外活动,还是走向社会工作,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者。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学生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会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他们便自然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力军。

2.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可以开发与利用。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家及地方的挖掘整理,共收集到包括竞技竞赛项目、传统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游戏在内的900多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01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项目方法简单易学,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可以较大程度缓解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体育教学经费的短缺、体育场馆、器材不足的状况。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以消遣和游戏的方式存在,注重满足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突出表现人们身体活动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它特有的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也为少数民族预科体育课程教学及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可以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丰富少数民族预科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可见,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提供众多可选择的素材。

3.符合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从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特色性与特殊性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授常见易学,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既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与锻炼,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身体素质,又能使其很好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还体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4.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师一般都接受过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并且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熟悉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甚至从小亲身经历过,他们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其技术及特点有深厚的理解和体会,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很熟悉。在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不是一般的体育教师,而是具有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懂得民族情感,了解民族文化,知道如何整理、开发、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性强的教师队伍。

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民族特色的原则。民族预科教育除民族学院类学校外,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少数民族预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应根据生源地选择,因地制宜,以主要生源地域或具有普及性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同时,可以拓展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入开展,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

2.循序渐进突出本民族重点的原则。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难度相对较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素质都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本民族常见的项目,以便学生易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技术教学原则。同时,注意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采取有效的安全监督和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3.寓教于乐凸显娱乐健身的原则。选择娱乐性和健身性较强的项目,在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自由与快乐。同时,适当降低某些动作技术要求,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练习,从而更好地达到提高技术、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

4.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创新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时比例,搭配好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项目在课堂教学与练习的时间。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在技术上的异同关系,举一反三,创编简单的健身运动技术组合和花样,让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并评判新组合的实用性、美观性。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知识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和特色的体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而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的良好政策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是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它符合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办学要求。这一举动应在掌握、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创新发展的原则,突出民族特色、简单易行、娱乐健身这一主线。

[参考文献]

[1]韦鹏飞.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6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民族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