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范例6篇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范文1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方面夸大,使其大大超过现实。如《回延安》中“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一句就是扩大夸张,形象地说明延安变化之大,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2.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等方面减缩。如:“那里的贫农要筹集几个钱,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使。”“一分钱掰成两半来使”是对节省加以形象化的缩小说法;《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将五岭山看成“细浪”,把乌蒙山视为“泥丸”,言其极小,突出了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超前夸张。在两事物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情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喝了酒,脸才可能红,酒没沾唇,脸就红了,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情说成先出现的,使“脸红”得到强调,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夸张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常用的,如说所深恶痛绝的人是“挨千刀的”,说所爱的人是“小心肝”,说人骄傲是“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说人度量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等,这样说话显得生动,风趣,如果能在平时掌握好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善于运用,则肯定能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一些诗文中有时还会用一连串的夸张集中表现一个意思,来充分展示夸张的艺术力量。如汉乐府诗歌中的《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一位女子向她心爱的男子对天发誓所说的话,意思是:除非高山变成平地,江水流干,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和地合并在一起,那时候,我才会断绝对你的感情。这女子一口气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表现了其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强烈感情。

夸张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往往所说的是生活中绝对不会有的事,但是借此所抒发的感情却是深刻、强烈而真切的。这样一来,本来“绝对不会有的事”也使人觉得是合理的事实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虽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它由于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反而比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如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不是真的吃敌人的肉来充饥,喝敌人的血来解渴,而是用夸张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发誓消灭入侵者的豪情壮志。

夸张既然是艺术的真实,就不能拘泥于通过表面的文字去理解诗句的意思,否则就会闹笑话。如杜甫《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意思是说苍白而湿润的树干有四十围那么粗,青黑色的树叶伸入天空有二千尺那么高。博学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却说道:“四十围乃径七尺,天乃太细长乎?”沈括用数字去落实诗人的话,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的,其实,杜甫是用夸张极力形容柏树的高大罢了。

夸张也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李白《北风行》中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句子。有人认为这太夸大了,雪花再大,也不可能像席子那么大。鲁迅认为:“‘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她一点胃口都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D.劳动三十天,胜过四十天。

2.下列句子中,用夸张没有掌握好分寸而造成夸大不足的一项是( )

A.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D.长日唯消一局棋。(一天只下了一盘棋)。

3.造句,请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沮丧的心情。

一阵凉风吹来, 。

4.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校学生会准备在近期举办一次“小风筝竞飞”活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运用夸张修辞)。

5.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加大拿的。(反问)

B.他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反复)

C.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夸张)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比喻)

6.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判断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修辞,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修辞手法范文2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语文基础手册》)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 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 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㈣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修辞手法范文3

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描法的其中一种。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修辞手法范文4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并列相对的事物,使相互对照,相得益彰。

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相互映照,衬托,如果用在写作手法上,就是说前后相照应。

正衬即映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反衬即映衬事物对照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修辞手法范文5

关键词:

一、语言艺术与修辞

如果说语言是一座迷宫,修辞则是通向这座迷宫中至美之地所必经的一道门。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无论是在母语中还是在外语中,那些我们朗朗上口的诗句,耳熟能详的精美篇章,无一不是修辞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

修辞手法范文6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修辞手法;象征;双关语;比喻

英语中的修辞手法(Figures of speech),是英语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包括象征(Symbol)、双关语(Pun)、比喻(Image)、拟人(Personification)、反语(Irony)、对仗(Antithesis)、夸张法(Hyperbole)等。这些修辞手法,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可以精致地描写生活百态,传神地描述人物内心感受,犀利地表达作者观点……可以将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意蕴,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展现出来。本文,笔者将重点讨论象征、双关语和比喻这三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希望对我们赏析英语文学作品,感悟英语文化魅力,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都有所帮助。

一.象征修辞法

象征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英语文学中,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运用到象征修辞法。

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Waste Land)是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大量的典故、语言、神话,用以象征现代社会中的“荒原人”形象,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腐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第一部分“死者的葬仪”中就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

What are the roots that clutch, what branches grow

Out of this stony rubbish? Son of man……

A heap of broken images, where the sun beats

And the dead tree gives no shelter, the cricket no relief

And the dry stone no sound of water. Only ……

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诗人用用“破碎、拍击、没有阴凉、不使人轻松、恐惧”这一系列消极的词汇,来描写“树杈、乱石、枯树、蟋蟀、干石头……”这些具体的、狼狈不堪的事物。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在这个“残忍的四月”里,荒芜的平原上,没有阴影和凉水,只有枯树和乱石;没有生活的活力,只有死亡的气息;没有追求与信仰,只有庸俗和空虚……诗人通过勾画这样一幅落寞、萧条的画面,向读者展现了战争之后人们对生活与未来的颓废心态,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腐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双关修辞法

双关语,就是用一个词汇来表达两种涵义,一层是表面意思,另一层则是隐含意思。双关语的按照分类来看,又分为谐音相关和词义相关。双关修辞法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可以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制造出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

莎士比亚在他的文学作品就多处使用到双关语修辞,例如《针锋相对》(Measure For Measure)中的:“……but if he be a married man, he’s his wife’s head, and 1can never cut off a woman’s head.”(……可是他要是个有老婆的,那么人家说丈夫是妻子的头,叫我杀女人的头,我可下不了这个手。)这段话中的“head”一词就是一语双关,表面意思是“脑袋、头”,深层意思是“首领、头领、领导”。在这里,将丈夫当做妻子的“头”,也就是妻子的领导,既形象生动地传递了作者的意思,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和诙谐感,读起来耐人寻味。又如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的一句话:“To England will steal, and there I will steal.”(我偷偷溜回英格兰,到那儿偷去)“steal”的字面意思是“偷”,但在这句话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溜回”,也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并且使得文章更具有讽刺色彩和幽默效果。

三.比喻修辞法

比喻,简单地说就是比较把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比喻修辞法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应用十分广泛,也十分常见。比喻修辞法主要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这里主要谈下前面两种。

(1)明喻。明喻是直接比较两种特点相同的事物或现象,常用的比喻词“as, like, as if, as though”进行连接。例如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在《暮光之城》中描写到:“You could never see the sky here; it was like a cage.”(这儿就像个笼子似的,根本看不到天空)这句话中it是本体, cage是喻体,like是比喻词。结合小说的前后文,可知作者把“这里”(暮光之城)比喻成“笼子”,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看不到天空。

(2)隐喻。隐喻,则是指不通过比喻词连接,而直接把甲当作乙来描写,二者的相似之处并不明显,隐含在暗处。例如:“……for the sweetest music to lovers is the sound of each other’s tongue at night.”(……对于情人来说,最甜蜜的音乐就是他们在夜间互吐衷肠的声音。)这里直接将“the sound of each other’s tongue”比喻成“the sweetest music”,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点,即动听且甜蜜。隐喻使得这些句子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灵活正确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给英语文学作品中增光添彩,给读者留下带去更多美好的文学享受,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总之,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对于我们理解英语语言的规律,了解英语文化,读懂英语文学作品,学提高英语阅读鉴赏、交际水平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