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诗范例6篇

描写夏天的诗

描写夏天的诗范文1

宋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2、夏夜追凉

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3、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描写夏天的诗范文2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描写夏天的诗范文3

东晋画家顾恺之写的一首五言诗,题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诗曰:“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以画家的眼光,写出了四季的自然景物。

唐代雍裕之《四气》;“春禽犹竞啭,夏木忽交阴。稍觉秋山远,俄惊冬霰深。”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一书中,有一首流传颇广而又脍炙人口的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一年四季人们的生活情趣,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宋代无门和尚曾经做过一首《颂》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言中有物,立意新颖,耐人寻味。

《广笑府》中有一首怕读书的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抬书箱过残年。”此诗生动地刻画了一副好逸厌学懒惰的形象,至今仍广为流传。

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四季诗》极妙:“笼堤绿柳弄春晴晓日明(春)。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夏),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红炉黑炭积残冬遇风雪(冬)”。每个季节10个字,再从10个字中回环出一首七绝,以“春”诗为例:“笼堤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堤笼。”

鲁迅先生在1932年10月作的《自嘲》诗中,末句一联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把“春夏秋冬”嵌在一句之中。巧妙地借自然界的四季,暗比当时的政治气候。

清朝,大名鼎鼎的医师叶天士写了以春、夏、秋、冬为题的四首诗。诗中巧妙地嵌入22味中药名。把四季描述得十分逼真,富有情趣。诗云:

春风和煦满常山,

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

当归何必问泽兰。(春)

端阳半夏五月天,

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

笑与槟榔同采莲。(夏)

秋菊开花遍地黄,

一回雨露一茴香。

牧童去取葡萄酒,

醉到天南星大光。(秋)

冬来无处可防风,

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时,

门外户悬白头翁。(冬)

春夏秋冬不仅入诗,诗意盎然,而且,联语引人入胜。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曾在庐山修筑草庐。落成之后,他曾写了这样一副门联;“南檐纳日,冬如春暖;北户迎风,夏似秋凉。”寥寥16个字,就生动地描述了其草庐坐北朝南,四季宜人的优美风景。

明代大史学家谈迁,为撰写《国榷》,艰苦备尝。他曾写过一副抒怀明志的纪实对联:“依人过冬夏;秉笔写春秋。”上联写出其寄人篱下的窘境,下联抒发了自己秉笔写史书的雄心斗志。联中“春秋”与“冬夏”对仗工稳。

明朝唐伯虎替某酒店书写一副广告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妙绝。

比较起来,有一家名为“花城”饮食店的门联,就显得更胜一筹,联云:“花迎春夏秋冬福;城纳东西南北财。”

清朝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有位老塾师告状东家不肯遵约兑付酬金。郑手指大红灯笼,拿“四方”,出句:“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这位老塾师想起自身遭遇,用“四季”,对句:“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对穷困潦倒的老塾师,深表同情,当堂秉公拍案了结这宗官司。

一次一名叫刘凤浩的秀才进京赶考.考取第三名,得了探花,只因其貌不扬。乾隆便想亲试一下他的才学,就随口念出一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听罢沉思一会,便脱口对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联中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对东南西北四方星辰,可谓珠联璧合。

古时尚有一副关于“春夏秋冬”的对联也可谓绝妙:“冬夜灯前,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此对联上联镶嵌入“春夏秋冬”四季名:下联镶嵌入“东南西北”四方位。既贴切自然,又天衣无缝,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描写夏天的诗范文4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里家家户户加倍繁忙。昨天夜里吹过了一场南风,田陇上便满是小麦的金黄。妇女们担着盛了饭的竹篮,孩童们提着装了浆汤的瓦罐。前行后撵着送饷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挥镰操劳在南冈。两只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背上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耗尽了力气还是不觉得热,只是吝惜这夏天的白日长。更有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子,抱着幼小的孩子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拾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旧的竹筐。听了他们三言两语的家常,我禁不住引起无限的悲伤:“家里仅有的收成都缴了税,拾点儿漏掉的麦穗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和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和蚕桑。从九品吃禄米一年足足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就暗自惭愧,整日里怎么也不能够忘怀。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对自己“曾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愧疚,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诗里总有心灵的揭示,总有情感的蕴含。在《观刈麦》里,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真切生动,历历在目。

诗中主要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妇女挑着盛了饭的竹篮,孩子提着装了浆汤的瓦罐往田里赶去,给正在辛勤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青壮年农民在南冈田野挥汗如雨弓背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精疲力竭,还不觉得炎热难熬,只是吝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儿活。写到这里,农民劳碌艰辛的情景已经凸现出来。接下来描写了另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旧的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地里漏掉的麦穗。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了。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既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劳碌艰辛,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而这些都是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的。

描写夏天的诗范文5

接天莲叶描写的是夏季。全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内容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六月,指的农历六月,即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接天莲叶无穷碧描写了荷叶密密层层无边无际,荷花的生长旺季为夏季。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夏天的诗范文6

其实,《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后世现实主义战争题材诗歌创作的源头,以其真实性、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闪耀着古代华夏民族智慧的光辉,照耀着后世同类题材诗歌创作的道路,永远值得我们发掘.继承和借鉴.

《诗经》中的战争诗,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500年间。自牧野之战以后,周兴商灭,但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周代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对外战争和对内战争两类。对外战争指对周边部族的抵御和进击之战。西周建立之初,西、北面有N狁和戎狄,东、南有徐戎、淮夷和荆楚。这些周边部族大多处于游牧阶段,文明程度不高,经常对西周进行抢劫和骚扰,西周需要自卫。西周逐步强盛,渐渐成为华夏各民族的核心。他们自视为主体民族,或多或少有些“教训”周边部族的意识,于是对外战争不可避免。据史书记载,当时“四夷并侵,N狁最强”。因此,《诗经》中描写对外战争的诗,多以对N狁的战争为内容。如《小雅・出车》、《秦风・无衣》、《小雅・六月》等描写的都是进击N狁时的情况。而《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小雅・采芑》等则描写对淮夷和荆楚的战争。

西周的对内战争,主要是指镇压诸侯叛乱的战争。例如周公当政之时,武庚、管叔、蔡叔及徐国、奄国相继叛乱,于是周公率兵东征,历时3年,方才将叛乱平息下去。《豳风・东山》、《豳风。破斧》等篇什就是这些史实的韵文记录。

《诗经》中的这些记录,在其他文献中大都能找到相应的记载。比如《大雅・大明》所记录的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而在《尚书》的《周书・牧誓第四》中有这样的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例如《闵公元年》和《闵公二年》记录了戎狄与邢、虢、卫、郑等诸侯国的战争情况,同时还介绍了《诗经》中的战争诗《郑风・清人》的创作背景,为这首诗描写的真实性提供了可靠证据,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汉代学者毛亨、毛苌,把《诗经》与《左传》配合起来研究,并给《诗经》作了注和序。《毛诗序》:“《六月》,宣王北伐也。”而《小雅・六月》的原文亦有“薄伐N狁,至于太原”之句。其真实可靠由此可见一斑。因而后世史学家著书立说多以《尚书》、《诗经》、《左传》等为根据。班固的《汉书・匈奴传》写道:“《书》戒‘蛮夷华夏’,《诗》称‘戎狄是膺’,《春秋》‘有道守在四夷’久矣,蛮夷之为患也。”其中“戎狄四膺”之句出自《诗经・鲁颂・s宫》;司马迁著《史记》也引用《诗经》不必说;当代历史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冯君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一书写道:“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率师伐N狁至于太原。”也显然参考了《诗经》,甚至引用了《小雅・六月》的原文。假如《诗经》的记录不实,历史学家们岂敢以之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