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范例6篇

想象力

想象力范文1

1976年春,美国作家克内贝尔被诊断为直肠癌,并发现癌细胞已扩散到肝部。医生采用想象疗法配合标准疗法给以治疗。在医生的引导下,患者想象体内的癌细胞虽然面目狰狞可怕,但都是一些软弱的、不堪一击的败类。而体内的白血球,却是一支“白色的军队”,人强马壮,把癌细胞打得落花流水。克内贝尔还把接受放射性辐射疗法的光束,想象成无数支利箭组成的箭雨。在这些箭雨面前,癌细胞无处逃遁,只好毙命。克内贝尔每天进行三四次的想象疗法,每当他想象到他的直肠癌和肝癌时,似乎看到体内所有的癌细胞从他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溜掉了。后来在进行检查时,竟意外发现克内贝尔的癌症已完全治愈,直肠和肝脏都恢复正常。多少年过去了,克内贝尔仍然健康地活着。

这一病例和无数相似的病例反复表明,每一个人的肌体内部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免疫系统,只要把它的潜能充分动员发挥出来,才有可能改善病情或促进病愈。免疫系统是人们自身的医生,它是自身唯一能够实现自愈的力量,所有外界的医疗努力都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如果没有身体本身的自愈力量,单纯依赖药物,根本无法独自达到健康的目的。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直接依赖于人的大脑,依赖于人的精神状态。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念,积极的想象和必胜的信心,这些因素交织而成调动人体机能产生和发挥的能量场。

想象疗法并不是单纯的想象,而是通过想象,调整人们的情绪,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想象与意念属于一种心理特征,它能够产生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这些情绪对维护健康有着奇特的作用,对癌症患者获得新的生命有着特殊的意义。癌症患者通常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容易产生一种绝望的心情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情绪会使自身的免疫功能明显弱化,甚至丧失,对战胜疾病极为不利。想象的威力,在于通过意识对行为的调节功能,通过情绪状态对机体活动的控制影响,使身心协调,使心理与生理和谐,从而保持和建立起新的平衡,有效地调动机体的巨大潜能,以增进人们的健康和消除癌变。(编辑:安然)

想象力范文2

你的生活于你现在所经历的所有一切似乎都是有一定的平衡点的,但是你从未将他真的当做你的知心好朋友,或者是可以托付终生的那一类的人。

这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吧?

只是当你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那些动听的歌声其实都不止不过是源自于想象力。但是这一切都由你来讲也都没有什么局限性,只是在这一时半会儿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你的动力。

然而当我们突然发现这些因果关系突然就出现在我们生命当中,也没有什么行动可以完全改变。但是以前的时候,你所听到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源于你自己的生活,虽然那些联系并不是特别密切,但是那些相似之处总是要你轻易地联想到他。

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生活吧。

想象力范文3

象;空白;情境;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胆的想象使书本上的知识具有了生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他的知识是灵动的、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反之则是枯燥的、苍白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是放飞想象的主阵地,教材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依托,而教师是给学生插上翅膀的使者。

一、鼓励求异,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把人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使人的思维灵活、多变、异想天开。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人们都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奇特的,而进入小学的孩子,经过整齐划一的幼儿园教育,思维已有些固化了,如何解冻,让学生的求同思维异化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根据课题提出不同的问题;用生字组词时,要求学生不能组重复的词语;用词语造句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领域的事物。

二、激活文字,想象画面

对于课本中的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去领略作者表现的意境,那么就是毫无生气的符号,不存在学习的乐趣,更难以理解那些美妙之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或美或丑的图画,透过语言看到或喜或悲的生活,使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像流动的小溪一样活起来,使学生获得文字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如,笔者在教学《村居》时,不急于向学生展示图画,而是尽可能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画面。学生在想象中微笑着、陶醉着,教室里充溢着春的生机。

三、捕捉空白,创造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如,《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表达,使学生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教师能否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绽放出亮丽的光彩。

四、设置情境,放飞想象

教师只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天性才会被激发出来。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想象,乌鸦还会用什么办法喝水。学生很快举起手来,他们奇妙瑰丽、不落窠臼的想象,赢得了听课老师的掌声。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在想象的王国里任意驰骋。另外,教师在评价时,不能用对与错评价,对学生离奇的想象要充满欣赏、赞叹,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敢肆意想象,大胆表达。

五、结合习作,培养想象

想象力范文4

进入2岁门槛之后,宝贝桐桐的小脑瓜里似乎一下子充满了奇思妙想,经常在不经意间打出许多可爱的比方来。比如:

手里拿着一个“7”字形积木,兴奋地对我说:“妈妈,看,一个镰刀,一个锤!”

把同心圆的虎皮卷掰成两半,举着半圆形的那部分对我说:“妈妈,一个月亮。”然后又举着圆圆的芯子告诉我:“妈妈,这个是太阳。”

看到圆筒状的滑梯像象鼻子那样斜在地上,又会惊喜地对我说:“妈妈,一只大象!”

一下子跳进海洋球里,满足地叫着:“我要洗泡泡浴喽!”

…… (记录于桐桐2岁1个月)

除了喜欢用比喻的方式讲话之外,“过家家”也成了她的最爱,在任何无聊的时刻,自娱自乐的“过家家”游戏就成了她常用的消遣方式。哪怕是手头只有一只玩具鸭子,她也能演绎一出“妈妈爱娃娃”的家庭剧来。

解析:

发展心理学认为,2岁左右的宝宝,想象力已经逐渐萌芽,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两种相似的表象之间建立联系,并用带有比喻色彩的句子表达出来,或者将既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再造,或对周围的器物功能创造性地加以利用(比如,把凳子当火车,把遥控器当枕头),改编成“过家家”时上演的一幕幕情景剧……

如果你的宝宝也出现了上述行为或其他类似的行为,那么我由衷地对你说,“恭喜,宝宝已经具有了创造的心理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象力这种心理素质对于创造活动太重要了。它能帮助我们冲破常规的边界,创造出一个“可能性世界”,甚至是离奇的美好世界,并驱动我们为之努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然而,一个很不令人乐观的事实是,一些国际性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虽然知识的系统性和计算技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创造性却较弱。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这种现状是想象力缺乏造成的。

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保护和培养宝宝的想象力?个人认为这项工作从想象力萌芽之日就应该得到重视。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以下几点或有助益。

1.不要以为宝宝的想法太离奇就予以讥讽或打压,更不要发现宝宝因想象而说谎就予以责难,否则宝宝的想象力很容易受到打压。

2.注意丰富宝宝的表象,多带宝宝出去走走,多陪宝宝阅读,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宝宝的表象将得到丰富,这是想象的良好素材。

3.多和宝宝做“头脑风暴”的游戏,比如,“遥控器可以做什么呢?”引导宝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问题,引导宝宝说出“打狗”、“当小鸭子的枕头”等突破常规的答案。

想象力范文5

2、引导儿童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儿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儿童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

想象力范文6

很多处于反叛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欢把自己打扮得肮脏不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答案,心想为什么在人的成长篇章中,有几页如此不可思议?以丑恶为荣?

走向成熟与强大,是我们一生的主题。看看从少年到青年途中的那些孩子们,穿着丁零当啷的衣服,其实无一不在声嘶力竭地叫嚣着:看,我还能长大!我的腿还会继续变粗,所以我的裤管肥大;我的个子还会不停长高,所以我的裤管会挽起三道。

反叛是需要想象力的。

“穿大衣服”这个概念,最早是成人们灌输给孩子的。比如,我孩子小的时候,我给他买的衣服总是偏大,鞋子也是这样。裤子太长怎么办?就把裤腿向内挽上一道,用针线锁个边。孩子长大了,腿变长了,裤子变短了,这时我就很有先见之明地把挽起的裤腿放下,欣喜地说,你看怎么样,果然是长得快,当初留下的富余量,现在是刚刚好啊!

话虽这么说,小孩子并不领情,原因是如此放出来的裤子不美观,磨损的程度不同导致颜色不一样。那条原来的裤边,像一道伤痕,横亘在半截,极不谐调。

较大的衣服较长的裤子,寄托了家长对孩子继续长高长强壮的期望。当孩子不再长高时,家长觉得他可以穿正合适的衣服了。却不想先前的思维已经盘踞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它变成了一种象征和符号。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么丁零当啷的孩子。在他们的身高基本固定以后,还希望穿更长更肥的裤子,他们把一种期待植入了服装。

至于裤子和衣服上那些故意磨白的痕迹,那些有意撕扯的窟窿,那些褴褛的线条,都象征着不畏艰苦、经历了很多底层磨炼的经验,以及表面化的历史感。

这种服装样式的流行,有其正面的心理基础,也有客观原因。

比如大学生现在找工作难,用人单位和就业的学子们形成了一个悖论怪圈。

机构录人都强调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拒收新人。想想也能理解,哪个单位都希望招来的人手可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不愿意再手把手地教他上路。不过用人单位怎么不想一想,大家都不要新手,那么新毕业的大学生如何经过一番历练,变成熟练的老手呢?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磨白的破烂工装,就大行其道了。

想告诉喜爱这种打扮的青年人一句话,当你知晓了服装背后的心理诉求之后,你可以从容地决定应对方式。你本来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你的老练,殊不知当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在用这种方式扮深沉的时候,你的加入,显示的恰恰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