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例6篇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1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

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2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 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 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 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 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 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 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 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 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 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 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 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 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 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 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 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 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 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 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 ,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 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 ,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 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 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 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3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成为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

一、猜测

任何发现的前提是猜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制造出一个轻松、民主、开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猜测欲望并且勇于大胆猜测。如果学生对猜测满腔热忱、兴趣浓厚和满怀信心,他就有猜测欲望;不管学生猜测质量的高低,教师始终对学生满怀期待、扶持和鼓励,让学生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包袱,有自由想象的机会,有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勇于大胆猜测。接着要给学生制造一个猜测的学习环境,学会猜测。猜测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瞎猜,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原有知识结构,通过想象、估计和预测,大胆地提出假设预案,然后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如果猜测正确,就能得到新的知识;否则,必须换个角度重新猜测,直至成功。数学猜测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的思维。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采取猜测的策略。先让每个学生各准备好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上课时引导学生:①剪一剪。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各得出两个相应的三角形。②猜一猜。先猜一猜剪得的两个相应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其特征有:两个相应的三角形完全一样;两个相应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每个三角形的底与高和原来所在图形的底与高分别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所在图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引导学生说出猜测的三角形面积的思考过程和结果。③验一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如可用旋转、平移、割补法进行验证。

二、联想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中,学生合乎情理的联想能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来规律,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加强新旧知识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从而发现数学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联想活动应突出三个方面:

(1)过程联想。关注学习过程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形成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总体目标中提出的两个过程,概括地说是“建立模型”和“寻求结论”的两个过程。例如教学第四册数学《运白菜》一课后,引导学生注意,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学习过程总结出小括号的去留规律?唤醒学生关注探索过程的意识。探索的第一步是实例引入,得出两种解法,建立是否使用小括号的模型;第二步是根据几个事例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发现特征,总结规律。这样凸现过程联想,有利于加深对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2)方法联想。学习方法联想已被广大教师广泛吸取和应用。柯林、罗斯和麦尔孔·尼可在《学习园地——21世纪加速学习革命》中指出:“‘学习如何学习’应该优先于‘学习什么’”,“你所学得的知识可能会过时,可是学习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可见,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方法是无价之宝。例如教学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启发学生联想: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激励学生尝试应用已学过的运算法则推导方法(从生活实例引入,联系意义推算,抽取算式特征,归纳运算法则)去推导新的运算法则,解决新的问题。

(3)数量关系联想。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数量关系理解的程度。掌握数量关系就是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转换和描述数量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在自己身边捕捉和收集数据,再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探索不同的描述形式。如:一年级(1)班,男生有28人。参加的女生有12人。根据这两个数量,学生经过联想描述成:(1)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16人;(2)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多4人;(3)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16人;(4)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3/7(5)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1/2少2人;(6)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1/4多5人等等。

三、想象

想象是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性的想象是数学发现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是创新思维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新知识从形成到深化应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的内容越丰富越具体,理解的新知识就越清晰越深刻,解题的思路就越活跃。想象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加快形成新知识。学习形象性的知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一般需要借助想象活动,促进新知识的形成。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分三步进行:①动手操作。借助方格图,采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再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把学生的操作图用投影仪展示出来。)②展开想象。出示一个底8分米高5分米的平行四边形小纸皮,想象一下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③找出规律。用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从操作和想象的图中发现:底和高用厘米作单位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和高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2)启发形象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进行的思维。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从形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抽象的形象层层递进的过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在反馈时出示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想象:①它的左面的面积是多少?②后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③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的?又如学校多媒体教室长16米,宽12米。想象一下这个教室大约可以坐多少人?通过想象,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隐蔽的数量关系凸现出来。

(3)验证所得结论。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借助表象的支持,充分发掘教材中形象思维的因素,才能思路清晰,对解题的结果确信无疑。从形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抽象,最后化抽象为具体,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如解答思考题“一块长方形的木板,把它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如果把直观图拿掉,换成如上的叙述形式,就成为一道开放题。学生凭借着想象,就可以得到三组答案,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

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猜测、联想、想象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空间,要在这些方面多下点功夫。

参考文献: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4

一般而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则是构建新情境与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是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共有范畴,每个学科都有关于想象力范畴的独特诠释。哲学家杜威认为,有两种与心理意象有关的想象力:移情投射和创造性地发掘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想象力是根据事物之能是(whatcouldbe)而具体感知所面临的事物之所是(whatisbeforeus)的能力。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关系的灵敏观察能力,也就是以外来者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我们偏狭受限的经验和文化偏见来看待。[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想象力,即道德想象力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视野。借鉴社会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的想象力的含义,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把握道德想象力的基本内涵:一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即同情、共情与移情的能力;二是认知与洞察能力;三是走出伦理困境的行为选择能力;四是反思与评价能力。

2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的具体内涵

2.1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道德主体对某一具体情境的道德内容的敏锐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1]7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敏感性,主要指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敏锐识别、领悟与伦理道德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解释能力。面对医疗故事、现在进行中的案例或未来事件,它们是否存在医学道德问题、这些医德问题涉及到哪些个体或群体以及如何影响自我与他人利益、是非对错如何去评价?这些问题意识就是医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基本成分。临床中的医疗方案的选择,是技术决策与伦理决策的统一。如果没有道德敏感性,则会掉进唯技术陷阱,最终成为麻木不仁的“道德病人”。“麻木不仁是一种道德的失败。”道德敏感性是避免道德失败、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也是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最起码的初始构成元素。道德敏感性的重要性,在于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后,开启了道德想象力的大门:对“这个道德问题”进行识别、道德观察和诠释,进而进行道德判断与评价。道德问题的识别是指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对其道德层面的价值认知,并把道德想象嵌入行动之中。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则是道德想象力的应用。道德敏感性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能发展的能力,它最有可能通过经历和体验道德问题情境所习得。[4]因此,随着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的发展,道德敏感性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都会增加。

2.2视角转换能力

想象力在道德判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伦理决策,选择正确行为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行为主体是否能够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杜威认为,采取他人的立场刺激我们克服偶尔麻木不仁的状态,这样就能洞悉他人的渴望、兴趣与忧虑如同洞悉我们自己的。[2]99医者道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个人对医疗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临床特定情境中的每个人的处境着想,通过感情投射想象地把自己放在患者及利益相关者处境中,以患者的视角去体验处境,感知身体、心理和社会需要;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和医学文化来看待患者。这就是医者的视角转换。仅仅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分析问题,具有本能性和本位性,往往会忽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视角转换这种道德想象力使道德主体尝试为利益相关者着想,洞察各种行为选择潜在影响和直接影响,从而优化伦理决策。在视角转换中,“通过想象进入他人的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完成视角转换,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种种可能性及其后果,并根据可能性看待现实性,以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处境。

2.3情境认知与超越能力

“道德想象力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发现并评价种种可能性的能力,这些可能性不单单由那一环境所决定,或者不单单受制于其操作性心理模式,或者不单单由一套规则或受规则控制的关系构成”。医者对临床医疗实践有理性的认知,能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超越情境,从现状中脱离出来,想象出可能发生的道德冲突与伦理困境,创造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并在两难困境中继续探索新的行为选择可能性,为走出道德困境提供路径选择。医者扩展认知、情境再现与构建处境、发掘出种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决策等过程,正是情境超越能力作用的体现,也是道德想象力的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扩展了感知,使其超越了直接面对的环境。通过道德想象,可能行为的领域被扩充,解决冲突的策略逐一被实施,情景被重构,他人的故事被编入进我们自己的叙事中,一系列的道德意象具象化铺展开来———在这种情境认知与超越中,道德想象力引导医者走出规则丛林的狭隘之地,在更深广的语境中感知、探究、超越。

2.4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

约翰·柯克斯认为,道德想象力有两种功能,即探究功能和矫正功能。就探究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为前瞻性反思提供了广度……就道德想象力的矫正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使我们重估过去在评价种种可能性时所犯的错误之追溯性估价更具深度。由不确定处境所触发的、全身心投入到探究中所进行前瞻性反思与追溯性评价,贯通了道德故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扩展的时空中实现道德想象力的功能。在医学伦理学的日常叙述中,医学生的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对医学伦理案例进行重估,评价种种可能选择时所犯的错误和不足,所获得经验和教训,辨认错误的主客观根源;通过想象重新选择的思想能力。在道德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医者通过与当事人及利益相关者进行思想对话,探讨每个人最希望的结果及其原因,想象着自己也是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正在面对该事件,多种可能做法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每种结果都要接受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会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与体验。这种试探性的预演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其“影响我们身外的具体事物”之前,对结果进行反思。目的在于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并创造性地解决医学伦理问题,使种种欲求之间行之有效地平衡与满足。在道德反思与评价中,还要预见各种改变了的条件,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变化了的条件再次变化,直到最终我们的选择消减了各种冲突要素,达到最优化的均衡。

3基于叙事法的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课堂培育

3.1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与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涵盖医学道德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基本实践以及新的技术人文境遇下的道德困境及其解决。医学伦理学的学业目标既有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磨砺与锻造;既有医学道德意识、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扩展和提升,又有医学道德视角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发扬;更有道德敏感性、道德慎思与道德实践能力的确立和发展。这一切都和道德想象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医学生要学习好医学伦理学,需把握几个核心关键词:关系、伦理要求、道德行为选择与评价;并用核心关键词穿针引线,构建医学伦理学知识系统。其中,道德想象力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反过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也是培育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根基和沃土。以医患关系为例,道德想象力是解读医患关系的关键能力。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学教材分别从概念、性质、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关系模式、伦理规范等方面全面解析医患关系,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理论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医患关系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广义到医方、患方两个群体或医疗群体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是人们对医疗实践中实存的医患关系敏锐观察后而得出的结论,道德想象力蕴含其中。而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处理好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更需要道德想象力的渗透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医者能否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洞悉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体验患者的疾病苦难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关键。这种换位思考恰是道德想象力的核心的内涵。

3.2叙事法与道德想象力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5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对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如果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如果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

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6

一、数学认知的过程

从数学现象、数学心象到数学抽象的认知过程,就是源自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并体现反映论的观点,可视为数学教学上的一种认知过程。

1.数学现象

数学现象是数学的本源。自然界、人世间或人为的设计构造中,各种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中的随机现象,都能视为数学现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而数学就是探究或论述数学现象的科学,数学教学则是阐述并运用数学现象规律的科学。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发掘与观察数学现象;对于学生而言,需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与普遍方法的来源是基于数学现象的,要重视数学现象的汇集、整理和分析。

2.数学心象

数学心象指人们心目中表征数学现象时所映射出的直觉形象,这些直觉形象往往缺乏理性分析,呈现出变幻不定,甚至淡化模糊的状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与数学学习历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接触到各种数学现象,这些数学现象会通过个人耳闻目睹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各类直观的心智图形,简称数学心象。可见,数学现象是数学心象的客观背景。数学现象作用于人脑生成映像的过程,就是人脑基于数学现实进行想象与默思的过程,其间存在着高度的对应关系。

3.数学抽象

人类的大脑经历长期的进化和遗传,已具有抽象概括的本能。在高层次的本能中还包含建模能力、想象力和猜想的能力。同时,人们又通过社会实践和数学学习训练不断唤醒与提高这种抽象能力。一般而论,达到认知的抽象阶段,其运行路径是依托数学心象的积淀、碰撞与整合,促使人脑归纳提炼数学共性特质,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并创制出表征数学概念的符号和数学名词,再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可见,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始于自身接触大量且具体的数学现象,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直观性的数学心象,再通过数学心象的积累、变化与重组等过程,最终形成概括性的数学抽象概念。

二、数学认知理解的层次

理解就是数学知识的内化过程,是新知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起的相关联系。理解的程度则依赖于新知与认知结构联系的多与少、强与弱。而数学知识具有二重性,它是对象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从而对其理解就表现出既有概念性理解,又有程序性理解的双特征。因此,诸多因素促使学生数学认知理解水平存在层次性。

1.操作性理解

操作性理解指学生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概念与数学事实,且熟悉数学技能的操作流程。其主要表现有: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双基”;能运用习得的知识解决语义含义和关系复杂性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以及带有操作性步骤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解决陌生的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灵活性和独创性明显不足。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数学认知处于操作性理解水平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对于解答带有识记性与操作步骤的问题,他们的认知成绩往往较好。

2.关系性理解

关系性理解指学生能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认知数学的本质、规律以及相关联的事物。其主要表现有:学生能明晰、理顺概念间的上位、下位和同位的关系;能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概括新知和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研究表明,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多数学生都处于关系性理解水平之下,其数学认知体系也尚未构建完善。当面对综合性问题测试时,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

3.迁移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