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1

一、想象造型的表现手法

萨特认为:“艺术作品是非现实非存在的。”①艺术家眼中所谓的创造性想象,是通过物质类似物使心中的形象客观化的过程。想象能把表面上看似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让人从中得到启发,这就是最简单的创造方式。通过想象造型所创作出的形象,需要借助夸张、变形、重组、同构、置换等等手法把话说清楚,说生动。

1、变化之美――夸张与变形的造型手法

想象造型手法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并通过画面来实现。尤其是人的想象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来讲述。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可以使形象特征更为强烈。变形和夸张可以说是想象造型很重要的手段,是与写实形象相对的形式,更具有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变形初始于原始时期的洞穴壁画、彩陶等器物上的装饰,先民们是不具有具象写实的能力,而是根据头脑中的印象和想象来记录生活的,所以说原始艺术的本质是意象的、去雕饰的。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艺术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是照像机的发明使得绘画的写实性再现不再是那么重要了,艺术也不再拘泥于再现真实,而因此变得丰富起来。变形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已不再纯粹为装饰艺术所需要,它渗透到了各个艺术领域之中,如现代绘画、雕塑、陶瓷、建筑装饰等。我们欣赏到大量的自由的变形作品,我们看到了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如马蒂斯、毕加索等等,现代艺术使变形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变形是和夸张是想象造型中的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法,是创意表现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素描创意表现中让学生拍摄一些现实生活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具象形态,然后根据这些具象形态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进行想象造型训练。

2、奇异的效果――重组与同构的造型手法

在自然界中往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单体物质的结合,将会构成一种新的物质,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思?恩斯特说:“把毫不相关的物体相互联结起来,即会产生诗意的燃烧。”②当然,物与物的结合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容基础即同构。同构的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改变形态的那些因素进行人为改造、处理,如改变审视角度、改变质量、表现语言,或者选择完全不同材质的同构对象等。根据同构进行置换是最常用的创意手法,这种方式是利用一个物象的某一局部与另一物象的相似性,将其局部进行偷梁换柱的替换,从而组合成新的形象。置换虽然是在局部进行的,甚至被替换的面积很小,却往往能引人注目成为视觉的中心,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如果两个结合元素的含合性比较好,对于局部已被换置的大形体特征和形象结构将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想象造型训练中,要求学生运用同构的创意手法,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共同之处,以及新的组合方式,把一种物或几种物的功能转嫁到某个物上,或者改变物象表面的材质特征或局部的材质特征,都将会产生新的形象、新的感觉和新的视觉语言。

二、想象造型在形象语言中的价值

想象造型手法应用于艺术作品中,尤其是近百年来,想象带给作品以勃勃生机,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想象造型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将对表现形式、手法、材料加以选择、调整以及重新组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或者场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意。创意往往要求我们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罗丹大师曾经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③由此可见,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它要求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观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是分析、研究、想象和艺术创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观察和体验,也就不会产生创意。画面是创意的天地、幻想的天地,也是设计的天地,设计初期的草图阶段就是把设计意志和设计幻想逐步转化为具体形象化的一个过程。素描中的想象造型教学的本质在于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从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在创作手法上不重反映,而重表现、重创造。动漫设计成为了幻想家们施展身手的舞台,那些仙女、精灵、妖怪、外星人等等从外观形象到行为动作再到功能魔法无不充满着幻想意志。幻想意志同样在建造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门类中施展着神奇的魅力。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创造想象的结晶,例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造型,各类服装款式的造型、各种建筑物的造型等等都属于想象造型的产物。

社会在发展,科技文化在进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当中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人们对创造物的需求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促使对事物的想象更加离奇多样,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也使得人们的想象更加光怪陆离。这些想象都是非真实而存在的,但是也具有潜在的真实性,或许我们今天的想象在若干年后将会成为现实。常娥奔月代表了古人对月球及宇宙太空的想象和向往,在人类登上月球的今天,这些想象已不再是神话。想象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而且又带给我们发展的动力,它给予人类对不可知的未来世界以希冀与向往,从而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造型作为设计专业基础造型的重要训练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描创意表现教学中要不断地开扩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从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的想象造型训练,达到创造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注解:

①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7(214)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声乐教学 创遣性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21-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上的活动,它能促使人们在原来的领域中取得突破,开创新的成果。在声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可谓是非常重要,它和声乐教学会产生一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对学生在听力、想象力等能力的培养,以及老师在在教学中激励方法的运用,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它是能够利用新颖独特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它的成果上来看,极具价值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涵盖范围比较宽泛,一切能够在成果上展现出创造性价值的思维形式都可以归类到创造性思维之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需于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但是无论哪种,又都与人们的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声乐教学中,想象力是学生们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声乐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演唱技巧方面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第二能够让学生比较清晰的体会到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强调“意念引导”这一词汇,告诉学生要用意念去引导气息,气息与意念相互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气息不足、不流畅、憋气等现象。这时就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了达到使气息保持充足平稳的状态,让学生想象气息在头腔、口腔与横膈膜间源源不断涌动,然后又从脑后和背后回到横膈膜,形成一个循环,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声乐教学中的“循环换气”,一旦形成了这种状态,在演唱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气息不足等现象。

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发展。随着学生的唱功不断深入,各机体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加强,因此,在演唱表现音乐作品时,无论感官还是情绪等方面都会保持有相当高的敏感度和兴奋度,为了能时刻的保持这种效果,脑海中就会构建出相应的调节功能,提高思维的敏锐度,使反应更加灵敏,想象力更加丰富。

3 怎样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从学生的听觉方面进行培养

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听觉”这一基础之上的。声乐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形式,对作品的鉴赏、聆听、分辨中,听觉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自己进行歌曲的演唱时,听觉也起着重要的掌控作用,它能清楚地将学生自己的演唱水平、演唱技巧反映到自己的脑海中,进而掌控自己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咬字、发声和共鸣等技巧上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如调式、色彩、音高还有力度等。这不仅对演唱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系着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健康性。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听觉去控制演唱时的咬字、气息以及力度等问题,实际上就是再创造艺术美的过程。因此,只有学生的听觉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提高,才能激发他们产生美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2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对声音产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关系着学生在音乐想象美中的思维发展。想象,是学生对头脑中存在的表象进行“深入加工”从而得到新生形象的重要过程。作为歌曲的演唱者,就是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形象通过声音有效的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因为演唱者面对的只是乐谱和记录音乐的符号,根本不具有具体的形象,不论是歌词还是曲谱,都不能将歌曲的寓意形象的表现出来。而演唱者的想象力恰好就是这一点的有效补充,通过想象,将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意境、思想内涵呈现在脑海中,然后将它们融入的歌曲中演唱出来,将音乐形象表达的更加生动、鲜活,达到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共鸣。

3.3通过激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将从设计性质、进程、手段、方式和部署着5方面来讨论。

①设计性质。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②设计进程。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③设计手段。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箅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④设计方式。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⑤设计部署。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市场预测)到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

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轫、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①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心理动力因素是指创作者自我意识的投入和参与。创造的动机,情感、求知欲及追求超越的意志品质,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基础要素。艺术创造没有激情与真实的情感难以创造出好作品。创造动力的形成,还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恒心、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即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启动创造动机,是确保创作过程中创造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建筑教育就要研究如何将理性知识状态转换成直觉化的知识体系;应在基本训练过程里,加强如开发视觉智力图象与形象思维等综合性训练,以及加强对于设计问题进行直观求解等设计策略的训练。

③想象力训练

想象是凭借潜隐的理性和直觉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联想,提出假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新组合形成富于创新的科学成果,是设计创造的重要核心。想象力的拓展,取决于激发想象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取决于设计者对想象在设计创造中的积极认同。想象与猜断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应排除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成分。想象力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创造出新艺术形象,其特征类似于捕获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过程。培养设计创作中的想象能力,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力,观察、捕捉事物本质和细部洞察力的培养和训练;各种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有助于想象力及构思创作能力培养的各类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掌握。

三、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构思

①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如设计竞赛,国际间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会。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②引进和创新。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③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④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化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09,2.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4

无数的实例证明。想象是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品质。此次全国高考作文,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讲,思维空间无限广阔,符合青少年善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辛格曾说过:“可以预料,经常处于幻想状态的人至少在观念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探索倾向,也可以在编造逸话奇闻的故事方面具有创造力。”

中央电视台1999年7月14日在“新闻30分”中报道说, 英国已决定在大学专设幻想学士学位,重点培养和造就在想象力方面的专门人才。

今年的高考试题与之不是不谋而合吗?

什么是想象呢?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像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想象是以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形象思维。根据心理学给想象所下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如果没有想象,世界将会怎样?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其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再造想象,它可以把文字、图画、音乐等材料通过形象思维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聘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既可以再造想象,更可以创造想象,而国家考试中心更注重考生的创造想象,对那些颇具奇思妙想价值的文章可鼓励加1—5分。

因此,考生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独创性,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突破。因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今年高考作文的成功之作多在于其独创性的突破。

想象应具有概括性。表现为能够恰切地把握词义并能运用词语再现客观事物或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唯此,才能摆脱具体事物的羁绊,使想象飞腾起来,在想象的过程中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概括性的想象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掌握客观世界,并通过分析组合新的形象。

想象的逻辑性。想象是跳跃的,又是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我们不能把想象看成是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想到哪儿是哪儿;想象可能沿着各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彼,因类相连。要按照一定的路子迅速想开去,适时地收回来,撒得开,收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想象缺乏连贯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形象支离破碎。想象的逻辑性,从本质上看是指能把握形象的联系、转换、分解、组合的规律,并能创造出新的精神实体本质。

想象的合理性。一是指想象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二是要展示想象的层次性。即想象的内容光怪陆离,或异或幻,但寻其脉络,仍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装饰画 想象力 主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人类的思维和想象高度结合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在艺术院校中对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一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教师无奈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像是一匹被套索牢牢禁锢的野马,渴望着自由驰骋,却被无形的枷锁禁锢得束手束脚。

一、美术院校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匮乏的原因分析

探究其原因之前,不妨回顾儿童时期的绘画表达阶段。儿童时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这同儿童的思维方式有关。儿童美术思维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图示方式。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动手操作阶段(2-5岁),符号创造阶段(6-9岁),前青春期阶段(10-13岁)。①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前两个时期的儿童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自发性和直观性,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很大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到前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和社交上的变化使这一阶段的儿童与符号创造阶段的幼儿产生分离,变得谨慎,更加具有社交意识并对外界评价更加敏感,渴望更有技巧,更有竞争力。在这个关键阶段如果没有做到合理的引导教育,将导致儿童陷入技巧的追逐而制约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反思我国的美术教育,正是过多的技巧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受到了太多条条框框的制约,而影响到学生早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长期采用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美术教育模式,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其宗旨是尊重客观事实,强调艺术的科学性。这种以科学性为标准的艺术教学模式,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特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原形的忠实复制不是判断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因为它妨碍了自由创造性表达的进步。而现今的高考依然沿用这一评判模式,这也导致我国美术教学的初期很多方面也沿用这种教学与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多元化思维培养的直接后果即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匮乏。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想象力、创造力

首先是思想的解放。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系统的教学之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艺术家的艺术诉求。摄影诞生之前,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追求自然逼真,画面造型严谨,绘画表现出的是理性与客观,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绘画意识的自由与主观性,束缚了艺术家的想象力。摄影术出现之后,画面的造型不完全以自然逼真为最终标准,画作多表现画家的主观情绪,主要以“表现”“抽象”为主流。无论是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犷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主观感受的野兽派,还是具有超现实主义成分的形而上绘画,再或是利用象征图画、隐喻造型,构造了许多充满幻想、形态多变、魔幻般奇异世界的超现实主义派,运用象征意义的符号来传达情感的抽象主义绘画……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作者的主观心灵。学生欣赏观摩不同流派的大师的作品,在大师的精神引领下,达到思想的解放,有了宽广的思域,才能在之后的创作中自由地舒展。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培养发散思维、直接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虽然在整个教学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但是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教学中蕴含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开设像装饰画这类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作用的课程,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装饰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装饰画教学的特点

装饰画取材于自然物象,以描绘对象为媒介,根据创意和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再现,追求表现艺术的形式美,采取夸张、变化、象征、寓意等抽象的艺术语言。在装饰画中,经常出现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非现实的景象,这是装饰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的功能性要求的体现。正是装饰画的艺术特征决定了装饰画教学在诸多环节中都要贯穿着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而且由于装饰画的创作是对自然形象进行装饰处理,虽然来源于自然但又与自然拉开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比较容易从先前的对形象的客观处理方式中顺畅过渡到专业创作中。

合理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人类因此得以把积累下来的形象和思维综合起来,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奇妙的成果。”但是把具有想象力理解成具有创造过去从未有过的形象或从未有人想到的新鲜情境的能力,是片面的。准确说来,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②丰富的想象,不是产生于总想提供一点新鲜玩意的欲望,而是来自一种使旧的内容重新复活的需要。

写生变化是装饰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正是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训练。想象是在某种程度上离开现实生活,但客观现实生活又是想象的源泉。装饰形象的处理正是对自然形态进行装饰处理,与自然物象拉开一定距离,而成为异于自然的一种新的形态。或是将不相干的形象综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来源于生活、又异于先前的新的形式。

装饰画的艺术特征决定了装饰画色彩是主观的色彩,具有理想、浪漫的特点。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但艺术作品中的色彩不是对自然色彩的重复和照搬。通过对自然色彩的提炼归纳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等对比关系表达不同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自由地组织和搭配色彩。宽泛的色彩搭配方式,为学生想象力的扩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装饰画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可以采用国画、油画、版画、漆画等不同种类的绘画方法创作;可以选择宣纸、画布、木材、纤维、金属等不同材质;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镶嵌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综合创作。学生通过对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再受到操作的偶发性效果的启发,使传统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训研究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装饰画造型训练的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刺激的反应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力。在点、线、面的联想训练中,学生要将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形象归纳为点、线、面,将大量的代表点、线、面的形象罗列出来,再进行装饰化处理,并根据要表现的主题将点、线、面形象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进行构成,进而创造一幅装饰画。在装饰纹饰处理训练中,学生要对同一形态做不同的纹饰处理,通过纹饰的变化来改变图形的整体效果。比如,同是一条鱼的造型,可以根据对鱼鳞的纹饰处理进行大量的变化,可以是渐变的方格、水纹、螺旋纹、树叶、折线,也可以是条形码,等等。

克服心理定势对于突破常规、开拓思维也很重要。“定势”是认知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状态,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是一种定势。一旦跳出这种定势的干扰,思维也会另辟蹊径。在不同方位和方向上进行各种假设,是任何创作、设计构思中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方面。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帕金斯曾举过一个例子:一般切苹果都是通过“南北极”纵切的,但他的儿子却沿着“赤道”横切,结果发现苹果中间有一颗五角星图案。③这是孩子不知切苹果的“规矩”而无意中发现的。由此可见,突破常规的原则,改变一贯的做法,自然也会得到新的发现和非同寻常的结果。

笔者曾在装饰基础课的教学中尝试通过系列作业的完成过程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认知,从而使他们创造出新的形象。

首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是蔬菜、水果、打火机、钉书机、自行车等学生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可大可小。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也可将其拆分、局部放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仅选择一种物体,对自己的观察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视点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欣喜地发现:花生粗糙的外壳上布满了富有韵律的纹饰,花生白胖的果肉里包裹的胚芽竟然像花一样娇美,青椒中生长着造型奇特的“树木”,美味的猕猴桃的剖面里蕴含着美丽的风景……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线描写生,记录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原形的特征。通过这种观察角度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的智慧。

对写生得到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要求加强形象的特征,对画面进行重新的组织,并通过黑、白、灰关系来表现,从而得到一个异于生活原型的新的形象。并提出进一步要求,将同一幅画面用不同的黑、白、灰处理方式,创作两幅以上的作品,使学生进一步摆脱心理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束缚。

在这个训练中,通过打破固定思维,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从而得到对事物非常规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加以抽象和概括,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训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对事物的观察、分解以及重新组织的方法,更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找出新的关系、寻找新答案。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专业训练。要使学生明确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并有意识地进行与之相关的自我练习。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将培养创造性思维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制定培养计划,并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装饰画这门课程既是装饰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其他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从写生之初就强调个人的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进行夸张变形、归纳概括,使学生脱离客观的束缚,强调主观感受。装饰画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其在之后的专业学习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注释:

①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60.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95.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敢于创新和超越,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1 营造创新环境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由“教学生学”到“学生自己学”教学观念的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 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如何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①培养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的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环节,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其次,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发展,从而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取决于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并告诉学生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②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先导,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是十分必要的。猜测是否准确不必要求过高,关键是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决不可泼冷水。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无碍的。学生抢答,教师无论以对与错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 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又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博喻训练。博喻训练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共同描述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也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景观,来展开想象,开阔视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广阔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想象的新颖独特性;二是具象训练。具象训练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想象训练。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三是扩展训练。扩展训练就是引导原文思想前提下,把原文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充实与具体,生动形象;四是转换训练。转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比如把原文的人称进行转换,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把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4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