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例6篇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1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能写想象作文。为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儿童想象的规律,依据小学生想象的特点,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2

语文教学 作文水平 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是语文教学应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保守落后,对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缺少清晰深刻的认识,不能够对学生作文进行现实可行的有效指导。久而久之,语文教学仍未突破基础知识教学框架,学生们写作文越来越难,甚至越来越发愁。

期末考试后,我翻阅了各班大量学生作文,好多学生作文内容狭窄单一,人物刻画粗糙干瘪,作文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从内容方面,我们看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严重不足,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可写,或者有生活阅历,有一点直接和间接的知识性体验,却不具备选择运用的眼光。在形式方面,没有具备起码的构思技巧,也缺乏从命题出发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用词不注意和文章风格的协调,脱离了朴素感人的基本要求。

学生作文能力不高,没多少东西可写,只好东拼西凑,完成作文的字数任务。既然作文水平普遍不高,那么写字认真的,写满试卷的,句子通顺些的,往往成为分数高些的依据。既然水平普遍不高,往往难以依高标准批改作文。这实际上降低了作文要求,也从另一角度误导了作文教学,制约了作文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

一、保持语文教师队伍阶段性稳定

保持语文教师队伍阶段性稳定,如果每学年更换语文教师,教师为了追求短期教学成绩,就不怎么敢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抓促作文教学。应赞成语文教师跟班教学,鼓励语文教师制定长达几年的作文训练方案,在每学年每学期都明确训练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并拟定出达到目标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当然,也不必过度干预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应给予教师作文教学方式的自由,充分发挥语文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创造性,不必对上级的要求盲目听从,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不应受制于不同的作文指导观念,多层上级对作文评价的标准模糊不一,教师就不敢创新作文教学,就必然制约教师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二、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

目前的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给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反映真人真事,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请老师们想一想吧,学生白天上学,晚上写作业,知识面相当狭窄,人生阅历单薄不丰富,有多少真人真事可表达呢,要求学生写亲身经历的要求虽好,却不适合学生的群体特征,任何人生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生活阅历都是相对局限的。

因此,一味要求学生反映真实经历,制约了学生的写作意识,束缚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主动性思维,忽视了学生学识较少的现实状况。一味要求学生反映真实经历,是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做记录,但我们的学生不是工厂记帐员,写作也不只是写经历过的真人真事。

三、指导学生作文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作文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拓展广阔的写作空间,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善写者必先善于想,文思所至如泉涌。想象,是让思维飞翔天际的翅膀,只有充分开掘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写出好作文。

合理的想象应该做到丰富、细腻和逼真,合理的想象不能脱离现实基础,并非超出合理范畴的胡思乱想。从这个角度讲,合理的想象正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并进一步反映生活,是对学生生活阅历的再加工和深度挖掘。

1.在组织材料方面,没必要限制学生从真人真事选材,应该鼓励学生,围绕着题目,可以尽情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到的任何事,都可以作为作文的备选材料,随时依据主题需要,加以取舍运用。让可选的材料丰富起来,尽可能多占有材料,是指导作文的重要步骤。

2.想象不应只勾勒大体轮廓,对人物的音容笑貌,对情节的曲折动人,都应该从细节入手,精雕细琢,酝酿出生动感人之处。也只有让想象细腻生动,才能给死板枯燥的写人叙事,赋以生活化的色彩。

3.逼真,是合理想象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用细腻的手法达到逼真的效果。细腻是进行细节刻画的写作手法,而逼真呢,是要求文章所刻画的人和事,必须贴切反映生活,令人信服,从而产生感人的力量,引发读者的共鸣。

另外,指导学生写文章,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出“新颖”的内涵。对一个命题别人会怎么写?如果自己也这样写,就是鹦鹉学舌了,至少是人云亦云,没有能够胜过他人之处。因此,不光是取材,人物的形象、环境的刻画以及情节的构思等,要求尽可能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四、提高学生想象力需要一个过程

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是缓慢的,也是很不容易作到的。但写作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指导别人写作,更是不容易,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该下苦功夫,多想办法,把有难度的作文指导课,变得浅显易懂,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领会。

谈到这里,有的教师会说,“哎呀!我们的学生还小,达不到样的要求啊。”小学教师这样说,中学教师这样说,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十几年的作文学习中,就永远接受不到想象力方面的训练,他们的写作思维,就永远局限在“真人真事”的小圈子。如果这样,即使他们大学毕业了,在想象创造力方面,也只是停留在小学时代的水平。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3

一、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

观察,是学生通过视觉直接观看事物,并获得知识、加深理解的主要途径。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推动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鲁迅曾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如此,写作时才会构思灵敏,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细节特点,然后整合多种叙述方式,运用语言片段呈现出来。

以描述性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为例,具体指导如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一个具体的描述对象,认真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表象。其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细致观察,并运用相关的修饰语强化表象,使事物特点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如人物描写,要留心观察所选人物,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如形态、容貌、神情、风度、服饰等,然后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再现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以下是某位学生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作文:我的妈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尽管脸上已出现几条浅浅的皱纹,但她仍然很漂亮。中等的个子,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披散在肩头,大大的眼睛很有几分神采。妈妈特爱笑,一笑起来就露出一口洁白可爱的牙齿,显得特别精神。通过这样的作文片段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作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想象联想,丰富形象意象

想象,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写作离不开想象联想,学生富有想象力,敢于想象联想,才能打破思维常规,创造出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作文。反之,则作文形式千人一面,内容苍白无力、空洞乏味。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片段作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创造出丰富的形象意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给出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修饰完善或组合情节,进行片段描写。如笔者给出“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样一个句子,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句子,展开联想或想象,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片段。经过思考、想象,于是形成这样一个片段: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演播大厅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想象联想,既充实了表达内容,丰富了形象意象,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结合课文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拓展省略情节,或续写故事结局。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空白,这些空白意犹未尽、余味无穷,给学生极大的拓展想象空间。因此,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空白处,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放飞想象,大胆联想,对省略的情节进行拓展,或对作品的结局进行续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的结局,弥补这一空白。这样,既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注重仿写,做到学以致用

仿写是写作训练不可或缺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从课文、所见到的美文中精选仿写范文,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主题等方面思考,进行多样化的片段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综合化。认真审视现实中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技能训练的系统性,过于强调“字”“词”“句”“段”等知识的条块状,过于生硬地把能力体系分解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使之各自为阵,相互分离;同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等等。这样那样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所带来的教育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就有必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化策略的探索,以便能有力地改变这种境况。

一、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语文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以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过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联系、比较、想象和质疑,将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语文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

(一)指导学生联系

联系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读了前面不顾后面,读了后面又忘记了前面,孤立地阅读词句,孤立地理解词句,不会分析词句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会分析文章的伏笔和照应,更不会综合地分析文章、理解文本,从而导致了自主阅读能力的低下。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体会文章隐含信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阅读,来理解文章。

(二)指导学生比较

提高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现阶段有相当多的初中生还没有学会比较的阅读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缺少比较意识,未认识到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视野放得开拓一点,尽可能地把以前所学的文章作个筛选,在选材、构思、形象刻画、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主题思想等方面作些比较,将材料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加工整理后,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问来。如《春》与《济南的冬天》语言运用的一番分析比较,分析作者在运用语言上的独特匠心。

(三)指导学生想象

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寞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学创作需要有想象的参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也同样需要想象的参与。读者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优美意境,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涵,丰满人物的形象,深化文章的意境。阅读想象力是人们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苏轼的想象,但如果只是在读了文章后教师生硬地点明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受不深,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相反,如果在上课前布置这样一道作业,“你最想去而又没有去过的是什么地方?请你运用想象,用笔来描述《水调歌头》”。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经历,再回来对照苏轼的这篇文章,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苏轼的超凡脱俗的想象。

(四)指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实现授知与激情的综合,达成语文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那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又指明了教师要最大可能的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实现授知与激情的综合,达成语文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

(一)选择恰当的启情支点,以学连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是情感目标达成的基本支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启情支点,以学连情,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而达成情感目标。选择启情支点,应考虑素材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学生心理接受水平。同一素材,启情支点不同,在情感教育上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

(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以思启情

学起于思,对于认知目标的达成,一般来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认识或知或不知;而情感目标则不同,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发生态度变化。因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思启情。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动激情

要实现授知与激情的综合,达成语文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就必须依赖于多样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口辩论、动手操作、参观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目标。这是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辩论课:动口激情。学生情感的激发很大一部分在动口辩论中形成或提高。

2.实践课:参观激情。现场参观进行实践活动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5

第一、意象的含义。关于“意象”的含义,古人已有很多的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 同时,他在诗的主观与客观一节的论述中指出,“‘情趣’与‘意象’之中不但有差异而且有天然难跨越的鸿沟。”由朱氏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把诗中的“意象”与“情趣”看待为两种事物,把“意象”简化为“象”,即诗中表现出的“物象之景”和“形象之景”。这样去释“象”是正确的,而去理解诗歌的“意象”则过于狭隘化了。

何为“意象”呢?“意”,即诗人主观的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指借助于客观物象,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如:比兴、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传达诗人主观的情感。这里的客观物象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诗歌中的物像被情感化了,作者的情感又以物化的形式出现。创作中的物我形成一种“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关系。

第二、意象与教学。意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元素,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以意象作为媒介,遵循由象造景、由景表意、由意生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各方面能力。

(1)由象造景。由象造景,指引导学生把语言的形象性诉之于思想思维,在想象中见到语言描写的景象。教学中可以通过抓住诗歌中的物象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再现或指导学生结合所见的自然景象、电视图片等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其大脑中创造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景象。

(2)由景表意。由景表意,指学生通过自己在大脑中创造的景象来领悟作者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主要采取“以意逆志”的方式,即用学生的思想去迎接作者的思想,用学生的思想去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抓“诗眼”、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法来完成。①抓诗眼。诗眼,指在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诗歌形象上起重要作用的最为精练传神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在大脑中创造的景象,抓住诗句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②联系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事而作。”每篇文章都与其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息息相关。诗歌的写作背景一般包括与作品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及有关事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大脑中创造的景象,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注释、手头的课外资料了解一下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学生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③联系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般体现在作者的生平事略、政治态度、思想发展、文学活动、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中。学生依据自己查找的文学资料,利用积累作者的名言警句来诠释,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

(3)由意生境。由意生境中的“境”指的是诗歌中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熔铸客观事物后形成的一种美的艺术境界。”诗歌中的意境是意与象的最高境界的融合。“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有异同之处。它们都要求“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包含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象两个方面。意象在诗歌中侧重体现意与象的关系以及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作用。意境在诗歌中体现出统一性,是在意象的作用下产生的艺术化境界。意境不像意象在作者的创作中就已完成,而是在作品产生后,再经过读者的二重创造完成的。由于“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在诗歌中所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6

关键词:作文;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6-01

一、想象的重要性

写作需要生活,写作更需要想象。生活赋予文章丰满的血肉,而想象则给文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文意得到了升华。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使抽象化为具体,使静止的音符继续奏响,使片段的两头得以延伸,使浓缩获得到扩展……写作时,如果具备了想象的能力,在对材料进行加工时,就可以打破生活中的种种规则限制,或是超越时空,奇思妙想,使文章魅力无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小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性,甚至出现了创新性成分。而学生的想象活动又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意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趣。因此作文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

二、如何培养想象力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