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例6篇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分析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经济建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两个规划的依据都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都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但研究的对象、范围、实施年限、方法、步骤各有侧重,规划深度也悬殊较大。长期以来,两个规划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衔接不到位,难以协调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条也规定了: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

我国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间较迟(到 80 年代才在我国起步),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但其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不完备,因此规划制定水平低,规划体系存在缺陷,致使其可操作性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在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避免城市无规则蔓延上起重要作用,但其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的指导思想,由上而下编制,规划中的主要用地指标也是由上而下分解,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发展的用地需求,脱离实际,存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现状不一致等矛盾。

1.1 规划指标分解不合理。有些地方的规划上下级规划脱节,在逐级分解规划指标的过程中,有的供求缺口偏大,有的突破了上级规划指标;规划指标分解落实的主要依据―――基础数据(各地区历年用地情况统计、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不真实、不准确;客观上社会发展、政策和战略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指标分解的准确性。

1.2 用地定位不明确。根据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最终要通过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地块,但在一些地方乡级规划与这个要求有很大差距。有的规划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非农业建设用地没有落实用地范围,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具体范围多不落实,尤其是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未作充分调查研究,定位落实较差。

1.3 规划文本和图件不够规范。一是规划基数和基础图件采用不当。有的规划未按要求采用统一时间的详查变更数,人为调减耕地基数,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并相应更改了现状图。二是土地分类和用途分区与新法规定不一致。新法对土地分类和用途分区作了规定,但有的规划仍使用过去的分类和分区。三是内容不够完整。一些规划内容过分简略,特别是重要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等不全面或缺少分解指标,有的缺少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图。

1.4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一些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根据 2001 年度土地变更详查数据,2001 年底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 834743 亩,至 2010 年是 76597 亩的用地指标,年均只有8511亩。更突出的问题是,规划期内17.44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中,只有5万亩是可以占用耕地的,余者皆为非耕地,这在平原地区中是不现实的。有些城市为满足建设的需要,突破建设用地计划不乏存在,使大量耕地被占用。

2城乡规划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和实施办法

城乡规划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因此规划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城市总体规划是由地方政府主持规划,政府方面热衷于建设大城市,有任意扩大城市规模的倾向,规划部门为迎合政府意图,加上自身利益观念的驱使(按规划面积计酬),也喜好做大规划。由于以上原因,加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新一轮的圈地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1997 年~2002 年的六年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 1646 万亩,年均274 万亩,与 1991 年~1996 年的年均 440 万亩相比,下降了37%。2003 年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初对十个省市的统计,在458.1 万亩园区实际用地中,未经依法批准的用地就有 314.6 万亩,占68.7%。

3 协调处理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由于两个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从本质看,它们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除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了城市体系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这应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为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应树立耕地保护意识,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共同遵循发展区域社会和经济,合理利用和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区域的竞争优势,协调区域间、城镇间的矛盾。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依法适时调整规划,提高修编质量。调整规划要依法按程序进行,严格界定调整范围。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调整或修编规划:一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和使用条件发生变化并影响规划执行的;二是新提出的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符合独立选址条件的;三是在耕地等主要农用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情况下,需要调整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四是行政区调整后,影响规划执行的;五是主要用地规划定量或定位经核定确实有错误或遗漏的。

4 上级规划调整,需要相应调整或修编下级规划

应正确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的关系,制定年度计划不能脱离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近期用地需求来制定年度计划。城市建设过程严格执行年度用地计划,政府不能背离年度计划随意批地。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文2

【关键词】负荷预测;负荷密度法;空间负荷;电网规划

负荷预测是在掌握大量地区发展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负荷预测方法对地区各水平年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负荷预测是城市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电网规划的基础。在电网规划中,合理的负荷预测结果非常重要,负荷预测滞后于电力需求,将限制地区的经济发展;负荷预测过于超前,将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因此,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负荷预测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负荷预测的方法

由于负荷预测在电力规划设计中的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专家对负荷预测的技术也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有许多预测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也介绍了电力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增长率法、人均用电指标法、横向比较法、负荷密度法、单耗法等负荷预测方法[1]。下文对在电网规划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1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用电量的年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的比值。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反映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电力弹性系数法需要的基础数据量较少,数据也较容易获得,是电力规划中较为常用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预测结果精度较低。

1.2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函数[2]。该方法能较好拟合历史数据,但随着时间推移预测会随着时间增加而精度降低。

1.3人均用电指标法

通过对与本地区发展相似的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对照本地区在规划期内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情况,预测出人均用电水平。

1.4单耗法

单耗法是根据产品用电单耗和产品数量来推测电量。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短期规划,对基础数据要求比较高。

1.5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负荷值。负荷密度法以前一般应用于工业园区电力专题规划中,但近年多个城市也在尝试使用负荷密度法来做区域负荷预测。负荷密度法能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规划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计划等,对城市的各地块的负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预测。不仅能汇总得出城市的负荷总量,还能得到负荷的空间分布情况[3]。

由于城市的发展,土地的价值水涨船高,变电站的选址和线路走廊的选定日益困难。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超前布局和电力用地预控非常有必要。负荷密度法能较为明确地得出负荷的空间分布,也能结合各地块发展情况得出水平年的负荷,为电力选址选线提供有力支撑。

2.基于负荷密度的空间负荷预测原理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的用地性质,对地块各水平年的负荷进行预测,通过各类负荷的特性曲线,对不同用地性质地块的负荷进行叠加,得出全局的负荷总量。

从数学角度来讲,空间负荷预测存在以下3中映射关系:

式中,m为地块编号,λ为地块负荷发展程度,P为该地块的负荷密度,S(x,y)为第i地块面积和Q(x,y)为k片区的负荷。

3.负荷密度法的优点

基本上每个市级城市都有城市总体规划,负荷密度法的基础数据可以直接引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规划成果。新建片区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新建园区或片区的专项规划。相比其他的负荷预测方法,负荷密度法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1)新规划建设区域,没有历史数据支撑,不能使用其他时间序列方法预测,负荷密度法可以根据区域专项规划对地块的规划,参考其他相似园区的负荷密度,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负荷。

(2)负荷密度法能够紧密结合城市的土地规划。负荷密度法依据城市的用地规划来预测负荷,负荷预测结果与土地规划密切相关,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对城市和负荷需求的影响。

(3)负荷密度法得出的空间负荷分布有利于把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负荷密度是从每个小地块着手,进行地块的负荷预测,能详尽地反应各地块对负荷的需求,体现出负荷的空间分布,对于电网规划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提供有力支撑。

4.对清城区中长期负荷预测

清城区现辖源潭、龙塘、石角、飞来峡四个镇,凤城、东城、洲心、横荷四个街道,全区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4亿元,2007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16.58%。最大负荷739MW,全社会用电53亿千瓦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迫切需要对城市进行饱和负荷预测,提前规划电网的饱和网架。

4.1地块面积统计

清城区变电站主要是根据行政片区进行供电范围的划分,本次饱和负荷预测也以行政片区域为片区,片区内的规划地块为最小的负荷预测单位。在城市规划中,均对每个地块的用地性质、负荷密度和容积率等作出规划。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来之清城区的城市规划。根据清城区城市土地规划成果,统计各种类型用地的面积见表1。

4.2 负荷密度选择

根据地区现状负荷密度,对典型地区进行负荷密度调查,初步得出符合本地区的负荷密度取值范围。横向类比佛山市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发现清城区的发展路径与佛山相似。综合现状负荷密度和横向比较先发展地区的负荷密度,清城区负荷密度的取值见表2。

4.3片区负荷预测

从地区用地规划中获得地块的面积,根据地块的用地特性选取相应的负荷密度,代入公式(2),得出各地块的负荷。分析地块的发展程度和政府的产业规划,赋予负荷发展程度系数λ在0.1~1之间的值。算出片区各类地块的负荷结果见表3。

4.4 利用地区负荷特性曲线叠加

在电网中存在着多负荷,负荷曲线不一致,也就是说存在同时率的问题。各类地块的负荷不能直接相加。本规划通过调查以上9类用地的日负荷曲线[4],把负荷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通过叠加各类负荷曲线得出地区负荷最高点,最后通过负荷最高点反推出对应的各类负荷叠加系数。叠加汇总的地区负荷预测结果见表4。

5.结论

在清城区的饱和负荷预测中使用了负荷密度法进行远景负荷预测,其结果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负荷密度法在城市饱和负荷预测中,能充分体现负荷的空间特性,为饱和网架规划等提供依据,使得变电站布点和出线走廊的规划更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1]程浩忠.电力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刘先虎.负荷密度法在城市远景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供用,2007(12):13-15: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针,以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推进耕地保护由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保护转变,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落实。

2、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各业用地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3、坚持集约用地、环境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建设用地指标的合理分配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4、体现特色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市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特征,提出全市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方向、重点、政策和措施。

5、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国土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综合平衡各行业用地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行业用地布局和规模。

6、协调衔接原则。做好三个方面的协调衔接工作,一是与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的协调衔接工作;二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三是与省、县(区)、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

7、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专家建议,使规划修编工作成为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8、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年为规划基期年,以2010为近期规划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采取市、县(区)、乡(镇)三级规划同时开展、分步进行的方式,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10196平方公里,县级规划范围为13个县市区,乡级规划全市177个。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四)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五)*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20*年*市土地变更调查图件及数据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一)总结和评价上一轮规划。认真总结和评价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全面评价规划实施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调查分析土地资源背景及现状态势。土地资源背景调查包括土地自然条件分析、土地资源适宜性分析和土地开发的历史演替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土地利用空间构成、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分析,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的优势与制约因素评价。

(三)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在土地利用条件和供求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要求,立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土地利用问题,根据省级规划要求和我市实际,提出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战略,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和重点。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准确把握未来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同时反映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原则和要求。

(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围绕土地利用战略的落实,按照统筹用地安排的要求,通过综合平衡和充分协调,提出各类、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农用地保护、建设用地、土地生态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规模、范围和重点项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幅度,尤其是建设用地中城、镇、村用地(含产业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与结构的调整,应客观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体现转变土地利用模式的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五)制定规划控制指标。根据省厅下达我市的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合理的提出规划期间各个县区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面积等控制指标,同时提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各项指标应符合上级规划调控要求,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并客观反映当地资源与环境条件约束。

(六)制定空间管制方案。按照空间差别化管理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分区管制政策建议,提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方案应符合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要求,并有利于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的落实,同时反映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七)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针对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宏观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包括划定环境敏感区或生态脆弱带,以及对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定等。

(八)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制定促进实现各项土地利用控制目标的配套措施,并提出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的机制和政策建议,包括调控机制、管理制度、科技手段等,保障规划的实施。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建议,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变的改革方向,并有利于规划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工作方式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修编各项工作。

(一)政府协调组织。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具体工作。主要是及时提出和协调解决规划修编中的重大问题,在全省范围内邀请有关科研机构,参与各类调查、专题研究、规划大纲及规划成果的编制;按照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结合的原则,积极建立相应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加强与专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向外界规划修编进展的有关情况。

(二)专家领衔。成立在一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规划专家组,承担规划涉及方面的咨询、论证、评估和评价工作。主要邀请省厅规划处、耕保处、地籍处、西北大学、*区域地质研究院及省内在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

(三)部门合作。市直有关部门从各自发展实际出发,密切分工配合,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四)公众参与。征求各部门对修编规划的意见,并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专题内容,如基本农田的调整划定、村镇规划与发展、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聚集区的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规划等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五)科学决策。在规划编制研究的不同阶段及时召开专家咨询会,不断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完善。对初步成形的规划方案,经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并按程序上报审批。

六、规划成果

(一)市规划成果

1.*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4.*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5.*市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图。

6.*市中心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7.*市中心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8.规划附件: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和综合报告及其他专题研究报告、相关文件等。

(二)县(市、区)规划成果

1.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中心城镇建设规模控制图。

4.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5.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6.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图。

7.规划附件:包括专题研究、相关文件等。

(三)乡(镇)规划成果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4.村、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图。

七、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省厅正式下达我市规划修编控制性指标后,全面启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一)准备阶段

成立规划修编领导小组,落实经费和人员,组建规划修编办公室,确定技术协作单位,成立技术指导小组;组织全市13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及市局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动员部署和座谈,初步下达各县市区的规划修编控制性指标(影子数据)。督促各个县区成立各自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

(二)大纲编制阶段

依据省级下达的指标,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的规划修编大纲,确定中心市区用地规模及布局,争取在春节前通过省厅的评审。

(三)规划成果编制阶段

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等状况基础资料调查,收集并分析相关规划资料,研究规划修编思路,明确规划任务和重点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和结构布局,同时作好与各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各类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初步拟订规划供选方案,形成初步成果。市级规划在2009年6月30日前提交编制成果,县、乡级规划在2009年12月31日前提交编制成果。

(四)规划成果论证和完善阶段

1、市级规划:市级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对市级规划成果进行论证,并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成果。

2、县(市、区)和乡(镇)规划: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市、区)和乡(镇)规划审查和论证,并完善规划成果。

(五)规划成果上报阶段

1、市级规划:2009年10月底前上报省政府审批。

2、县级和乡(镇)规划:2010年4月1日—5月31日市级组织评审验收,6月30日前上报省、市政府审批。

(六)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市级规划和县级规划成果编写完成后,报省政府审批。

乡(镇)规划成果编写完成后,报市政府审批。

上述规划经批准后,最后公布实施。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市政府成立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县市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国土部门负责人担任。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市长

副组长:*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办公室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办公室副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成员:*市发改委副主任

*市财政局调研员

*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市农业局副局长

*市交通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乡企局副局长

*市煤炭局副局长

*市统计局副局长

*市水利局副局长

*市广电局副局长

(二)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严格执行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规定,防止和纠正用地指标与空间安排不衔接,各级规划变相扩大上级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整治复垦耕地不落实等问题。

(三)经费保障。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经费应有各级政府列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切实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协调到位,确保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文4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十三五 事业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事业发展规划是指导高等院校一定阶段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发展、校园建设、国际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等诸多方面工作的政策性依据和行为指南。2015年是“十二五”时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多数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科学地做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意义非凡。

1“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以来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国家和北京市层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具体执行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等。

2“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等院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将分为编制阶段、执行和监控阶段、总结阶段。

2.1编制阶段

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不是单一规划,是规划的集合。它应包括一个总规划,还应包括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以及学科规划等。事业发展规划应是各子规划的概括和凝练,各子规划也是总规划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事业发展总规划可以包括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任务和保障体系,其中编写重点是“重点建设任务”,应根据学校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含各项重点工作,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办学资源能力建设、国际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

要切实提高目标、任务、措施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划基本定稿后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

2.2执行和监控阶段

“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期应是2016-2020年,共5年。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规划的执行应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跟踪规划的执行进度,依照规划文本并适时给予建议和干预。在规划执行两到三年期间,应组织专家进行规划的中期检查,对规划文本中的定性和定量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考评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

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制定开始到具体执行再到执行监控一定存在修订和调整,这才是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可以是规划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更具效率和效果,避免执行偏颇、少走弯路,最终保证规划的顺利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2.3总结阶段

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到中后期应着手组织进行阶段性总结,既应包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也应该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具体分析。科学严谨的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3问题与思考

事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在一定阶段的战略性指导,在实践中,发展规划不能保证学校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但是通过做规划、执行规划,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们会思路更加清晰,学校的事业发展则会更容易取得理想中的成就。所以规划并不是可以解决学校发展所有具体问题的速效西药,而是擅于宏观调理、梳理脉络、提升本质的中药。总之,从学校管理层面,制订和实施事业发展规划是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核心策略,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校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规划文本并加以贯彻落实,使学校获得预期发展,正是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文5

关键词:用工总量;配置规划;科学预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49-02

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按照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实现人力资源标准化、精益化管理,是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家超员单位,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中,要严格控制新录用人员数量,实现人员负增长,使企业早日达到劳动定员标准水平;同时,要重点做好人员结构需求预测,尤其是技术、技能人员结构需求预测,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满足电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坚持做好各种人才储备,满足电网发展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渠道,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确保人员负增长,提升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主要做法

作为超员地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往往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状况。这样就决定了在人力资源规划中需要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年度人力资源预控计划,在国网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大方针下,完成总量递减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电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一线人员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动操作方式正逐步向自动化控制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缺员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缓解这种矛盾,是总量超员地市供电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难题。基于以上原因,超员地市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规划。

1.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没有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这就偏离了规划的本意。应坚持人员配置规划与公司人员现状和公司长远规划相结合的策略,确保公司用人需求的连续性,达到稳定数量、提高素质的效果。

2.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传统的预测方法往往侧重定性预测,其预测结果往往不准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保证了预测的准确性。

3.坚持满足电网发展与减员增效相结合

对于一家超员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既要保证人员负增长,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又要考虑电网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确保公司的稳步发展。

4.坚持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紧密围绕“三集五大”业务,优先考虑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和紧缺专业,同时还要兼顾到部分岗位因人员老化所形成的“缺员问题”。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配置水平。

5.猿质虑霸げ庥胧潞笈渲孟嘟岷

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前期,应做好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员工素质测评等基础性工作;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后期,应积极做好员工招聘、转岗培训等工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中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坚持满足电网发展与减员增效相结合、坚持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坚持事前预测与事后配置相结合,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为契机,改善公司员工的年龄结构,改善学历结构,改善专业技术结构,调节用工总量,逐步解决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问题;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做到人岗匹配、各尽其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用工成本,使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二、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组织实施

作为一家超员地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既要以时间轴为纵向节点,将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分为前期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估改进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须完成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的搜集学习以及企业员工配置方案的制定工作。设计实施阶段须结合当前企业业务现状、现有人员情况、自然减员情况、电网发展规划以及劳动定员测算和内部供给分析,完成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以及专业素质结构需求预测等相关工作。评估改进阶段一般指经过上述步骤后对各专业可能用工情况,按照指标分析法、效益对比法、满意度测评法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达标情况进行人员预测的优化改进并最终完成需求预测报告编制与上报工作。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又要以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以及企业相关专业部门为横轴,人力资源部门须积极联系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以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各项决议为纲认真组织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各专业部门加强协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共同研讨制定出各专业未来的实际用工需求,再通过分析评估方法最终确定企业最优用工需求计划。

三、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分析方法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指标分析法、效益对比法、满意度测评法加大对指标达标情况进行预先测评,在满足优化达标的情况下,完成人力资源配置和调配;如果不能满足达标要求,则将测评结果重新反馈给各个部室以及基层单位,重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直至人力资源配置结果的最优化。

1.指标分析法:对专业管理前后用工总量、冗员数量、结构性缺员情况、劳动生产率、人才当量密度等指标进行对比,根据指标变化进行评估。

2.效益对比法:将人力资源预测前后的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汇总比照,分析人员预测与劳动效率、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评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度。

3.满意度测评法:对基层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了解各业务人员结构是否合理、近年来录用人员的素质及岗位胜任情况、目前人员配置是否满足工作需要等情况,评估需求预测的实效性。

通过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可以准确定位公司各专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掌握各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紧缺程度,结合公司人力资源总体战略,比较准确地报送年度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表,实现素质高能力强的新鲜血液及时注入在最迫切的位置,实现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可以准确定位超员专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将一部分人员通过强化培训考核,继续充当本专业骨干力量,另一部分人员则可以通过转岗培训,由专业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向专业能力要求低的专业转化,逐步缓解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的矛盾。

个人年度总结与规划范文6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实现建设和谐*,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精神,加强对“*”期间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科学合理地安排住房用地布局,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适用范围

规划范围为2010年*市的规划城区,规划期限为20*年至2010年。

第三条规划要求

在规划期限内,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市近期建设规划(20*-2010)》、《阿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以及本市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为依据进行编制。

第五条规划成果内容

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纸三部分。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

第六条住房现状情况

“十五”期间*市区住宅开发总规模2596万平方米,竣工2057万平方米。至20*年末,市区非农人口307.5万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87平方米,住房平均售价格为2472元/平方米,住宅总建筑面积为7647万平方米(未包含阿城区1006万平方米)。

第七条规划期内住房需求

至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达到28.0平方米,规划期内我市住房建设总需求为2200万平方米。

第三章住房建设规划

第八条住房建设的指导思想

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并存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第九条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

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至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第十条住房建设总量目标

规划期内,建设住房2700万平方米,竣工住房总规模2200万平方米,共计25万套。规划竣工普通商品住房1820万平方米,占住房竣工总面积的82.6%;规划竣工单位自建职工住房200万平方米,占住房竣工总面积的9.1%;规划竣工其他商品住房160万平方米,占住房竣工总面积的7.3%;配套建设廉租住房20万平方米,占住房竣工总面积的1.0%。

第十一条住房建设年度规划

20*年,规划竣工住房4.8万套,建设面积45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建设面积1万平方米。

2007年,规划建设住房5.0万套,建设面积45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

2008年,规划住房建设5.0万套,建设面积44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含廉租住房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

2009年,规划住房建设5.1万套,建设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含廉租住房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

2010年,规划住房建设5.1万套,建设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含廉租住房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

第十二条住房建设结构规划

规划期内,规划城区“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内的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必须达到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70%以上”(以下简称“70%要求”),廉租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依据《*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市经济实用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办法(试行)》、《*市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居住问题工作方案》,本市双困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主要以租金补贴的形式进行,经济适用住房采取住房货币补贴的形式进行,建设廉租房保障外来务工等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第十三条住房建设布局规划

规划期内,住房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棚户区改造并举,新区开发以松北、群力为主,旧城改造以城区内部的危房棚户区、城中村和工业企业搬迁用地的改造建设为主。

“*”期间内,规划实现住房建设总规模2700万平方米,竣工2200万平方米。新区开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1100万平方米,竣工850万平方米。危房棚户区,改造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700万平方米,竣工580万平方米。旧区功能调整区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将工业、仓储等非居住用地,调整改造为居住用地的地区。规划旧城调整区新建建筑面积为900万平方米,竣工770万平方米。

第十四条区域建设规划

按照住房建设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市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将我市划分为24个片区,规划期内住房建设在不同区域内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将群力、前进、松浦、平房区南侧、利民南部和利民北部总计6个片区,作为新增住房建设的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期内,对这些新区的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给予优先安排。规划各新区内年度开发建设住房项目量区域平衡,区域内部必须满足“70%要求”。

2、*市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应注重老城区风貌格局的保护,同时为缓解道里、道外、南岗、香坊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合理疏导人口布局,保障工业企业搬迁的顺利进行,在道外西部、香坊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南岗中心区总计4个片区中,在保证整个规划区满足“70%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度提高大户型建筑面积的比例。

3、在其余14个片区中,原则规定各个住房建设申报项目,必须逐一满足《通知》要求。

4、廉租住房的建设区域,应重点发展人口密度低、交通便利的地区。

第四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

第十五条住房用地供应原则

规划期内,强调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和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重心向新区转移。

第十六条住房用地供应总量规划

规划期内新增用地以松北、群力新区为主,旧城改造以城区内部的危房棚户区、城中村和工业企业搬迁用地的改造建设为主。规划住房建设用地总规模2974.4公顷(包含阿城625.4公顷),其中新区增加住房用地1898.9公顷(包含阿城346.9公顷),占总量的63.8%;危房棚户区改造用地699.6公顷(包含阿城278.0公顷),占总量的23.5%;盘活存量用地375.9公顷(包含阿城0.5公顷),占总量的12.7%。

第*条住房用地供应年度规划

20*年,供应住房用地总规模为597.3公顷,其中新区增加住房用地244.6公顷、危房棚户区用地245.5公顷,盘活存量土地规模107.2公顷。供应建设廉租房用地1.0公顷。

2007年,供应住房用地总规模为1020.1公顷,其中新区增加住房用地510.4公顷、危房棚户区用地366.2公顷、盘活存量土地规模143.5公顷。供应建设廉租房用地2.0公顷。

2008年,供应住房用地总规模为588.6公顷,其中新区增加住房用地447.5公顷、危房棚户区用地73.7公顷、盘活存量土地规模67.4公顷。供应建设廉租房用地4.0公顷。

2009年,供应住房用地总规模为423.2公顷,其中新区增加住房用地379.6公顷、危房棚户区用地14.2公顷、盘活存量土地规模29.4公顷。供应建设廉租房用地4.5公顷。

2010年,供应住房用地总规模为345.2公顷,其中新区增加住房用地316.8公顷、盘活存量土地规模28.4公顷。供应建设廉租房用地4.5公顷。

第十八条住房用地供应结构规划

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以上,应用于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土地需求,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低容积率、大套型住宅的土地供应。

第十九条住房用地供应布局规划

规划期内,新增商品住宅用地主要分布于将前进新区、松浦新区、群力新区、平房区南部新区、利民南部新区、利民北部新区以及工业企业搬迁用地。新增的廉租房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与产业园区就近的旧城改造区和城市边缘区。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强化住房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

加强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管理,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确定的住房建设目标是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对不符合住房建设规划的住房项目,规划部门不予核准规划选址,市发改委对项目不予核准。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在详细规划审批中必须明确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居住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和住宅建筑毛密度(每公顷居住用地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十一条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

在保证住房用地供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基础上,适当提高住房建设开发强度,在符合规划控制原则和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住房建设的容积率水平,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低容积率、大套型住房的土地供应。

第二十二条加强廉租房建设与管理

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市房产住宅部门统一组织建设,并制定新建廉租房的建设规模、套数、户型、面积标准、装修标准,以及出售、出租、使用管理的相关办法。明确全市年度土地出让净收益的5%应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并确定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同时促进廉租房由“以售为主”向“以租为主”转化,提高廉租住房对产业园区的居住配套功能。

第二十三条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实施部门监督管理。

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分级负责制。全面落实住房规划实施的相关责任单位,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强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住房管理责任,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共参与机制。

第二十四条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宣传,合理预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标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健全房地产信息系统和信息制度,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房地产市场预警与金融风险防范联合监测机制,定期公布住房开发建设年度计划。

第二十五条建立动态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信息库、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资源库。研发住房建设动态监控系统和住房市场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