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创业论文范例

个人创业论文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实验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所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院校,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上也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学业中个性发展的需求,根据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分层分类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这在教学管理中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纵观其他高校也有类似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目标导向为牵引,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建议。

二、问题的提出及探索

(一)实验班的教学管理问题

我们举办了一个面向全校、跨专业的实验班,学生来自9个二级学院18个专业共46人,教师也来自多个学院。实验班以“产教融合”、“案例教学”、“强化实践”为三大特色,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紧密结合中山本地产业特色和我校学科优势,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分为创新创业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创业体验等四个模块,并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除了学习并取得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外,其余可用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替换。课程可以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元化教育课程”互认学分;实验班的实践活动与本专业的实践学分可以互认;实验班的讲座每4次可记1个全校公选课学分,最高可记4学分;优良的实验班的创业总结材料,经创新创业学院批准,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参与答辩。教学方法上倡导“多元并重”,将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知名企业参观见习、上市公司高管授课、实战模拟结合,强调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校企互动。通过组织参加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生产管理实训、企业家讲座等学生参与度高和实践性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在实验班教学管理过程中,班级交叉于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实行专业导师制下的兴趣小组式的松散管理[1]。实验班开设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结合具体情况,以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为主,努力体现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2]。在组织教学时,因为实验班的学生既要完成原专业的课程学习,也要完成实验班的课程任务,老师也类似,这种情况对排课来说任务很是艰巨。为此,我们先是从校级教务系统中导出实验班涉及的师生课表,以Excel的格式处理,然后,利用VLOOKUP函数对这些数据中共同信息进行筛查,最后找出师生和场地都闲置的时段,并排设实验班的课程。VLOOKUP函数是Excel中的一个纵向查找函数,它可以用来核对数据,多个表格之间快速导入数据等,也可按列查找,最终返回该列所需查询列序所对应的值。如图1所示,是利用VLOOKUP函数在多个班级原始课表中查找实验课外时间的函数应用。经过优化后的排课管理,保障了实验班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以保证,且比预期效果有所提升。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毕业设计管理和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3]。我们对毕业设计进行了分层分类指导的改革方法。设计了三大类10种形式供学生组合选修,可以团队或个人完成。通过分阶段地引导和分流学生组合选做,做到真题真做,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如图2所示是学生选题情况分布图。1.建立学校、学院、系和校外专家四级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反馈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学校制定宏观的管理制度和改革指导意见;各教学单位成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专家)小组,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及各形式评价标准,并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开展一系列的自查、自评工作。学校及院系的分层次教学管理,明确定位,各负其责[4]。2.学校组建专家小组,采取普查与抽取相结合的方式,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检查,得出评价结果。试聘请校外专家评价,以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论文,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水平,也可以检验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3.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中确立“院领导、系(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全程管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前、初、中、末”期四个阶段开展检查,严格检查选题和开题情况、工作进度、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及答辩资格审查。4.各教学单位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三)基于分层优化策略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探索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一院一赛”为平台,遵循“结合专业,强化创新,提升实践,赛课结合”的原则,开展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活动,办好品牌竞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每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项目很多,抓哪些?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看比赛的参与者是谁?毫无疑问,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既然学生是主体,比赛的内容必然要围绕提升学生能力为前提进行设计,毕竟“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5]”。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选定“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三大赛事为重点项目。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科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不断扩大学科竞赛成果,扩宽学科竞赛覆盖面,全面提升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提出“学科竞赛学生层面社团化,学生自主学习,老生带新生;老师层面团队化,分工合作,有的放矢”的管理和运作理念,成立了电信科协。设立会长、若干个竞赛中心以及秘书部,每个竞赛中心设立理事长1名,常务理事多名,配一个指导教师团队(含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会员培训、竞赛指导、会员联络、选拔、发展规划、筹办比赛等具体事务,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协会采用会员登记制。会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竞赛中心进行登记,原则上鼓励学生一个人只归属一个竞赛中心,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酌情参加多个竞赛中心,会员期可以申请调换竞赛中心。申请调换竞赛中心,需要在秘书部履行登记转换手续。会员发展设立普通会员、高级会员、核心会员晋级途径;晋级条件为每个阶段完成要求课程和实践项目,并获得晋级证书。核心会员可以直接参与省赛、国赛,核心队员申请多个竞赛中心需经指导老师同意。科协每年通过科学并规范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推行“一院一赛”活动。通过班级→专业→系→学院→学校层层筛选和选拔,以使优秀的学生和作品脱颖而出,形成以高中年级学生为主力,低年级学生为后备,以老带新的竞赛队伍。每年组织校内选拔赛,使参赛同学锻炼、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推动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并且通过竞赛选拔优秀的学生组成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大赛。参加学科竞赛是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舞台[6],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努力,我院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成绩斐然,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以学生为中心是永恒的主旋律。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不管在理论授课、实践教学还是第二课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做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质量才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晶琦,杨健君,陈李胜,等.通信与电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5):155-156.

[2]邓广涛,崔志恒,赵俊伟,等.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49-352.

[3]周艳明,吴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4):113-116.

[4]吴琴,吴昕芸.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3(4):2-3.

[5]蒋西明,等.加强学科竞赛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29):22-25.

[6]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5):149-151.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提出在指导教师选拔、论文选题、写作方式、论文撰写时间、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方案如下:

一、认真执行学院指导教师选拔的改革方案

(一)实行双导师制

本专业拟在与金融企业密切相关的选题中配备校内外双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针对金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研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令学生无论是在收集数据、调查资料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会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支持,并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从而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这样,让校外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开题和写作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指导答辩,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应用水平,也可以令校内指导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大大提高了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配备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因论文的基本要求、框架、格式、书写规范等必须保证统一,这必须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把关。

(二)校内指导教师跨专业公开选拔

在互联网与全球化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已出现趋于交叉的学术融合,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跨专业的选题倾向。为了更好地提升校内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本专业拟执行经管院在各专业进行公开选拔毕业论文校内指导教师的要求。此举还将有效地拓展金融专业教师的学术视野,并将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二、认真执行学院要求的写作方式改革

(一)现在的一人一文,可改革为多人一文

此种改革,仅适用于在校外集中实习企业实习一年的大四学生。条件:在同一单位实习,同一校外指导教师。人数不应超过三人。每人分工明确,共同答辩。论文要求要有相对充分的工作量,保证多人一文的每个同学的工作量与一人一文的同学的工作量相当。考核:明确分工,答辩中如对本人负责部分讲述不清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即一定要将集体成绩与个人成绩分开,以避免个别同学不认真完成自己分工的毕业论文部分,滥竽充数。

(二)现在的一人一文,也可改革为一人多文

如果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前,连续获得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三个课程小论文质量为优,并将小论文冠以沈阳工学院之名进行公开发表,也可将其视为顺利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三、论文选题突出“干中学”

金融学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目前以导师命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今后拟作如下改革:第一,校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及课题帮助学生命题,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第二,校外指导教师根据企业需要和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命题,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学生在大创竞赛写作论文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如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与创意大赛等赛事,学生在比赛中已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创新性研究,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挖掘,通过成果的“升华”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第四,学生根据前期成果自拟题目,有些同学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已经发表过金融学专业的小论文,如我校朱文奇同学在大四前已在正规期刊上7篇,完成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第五,学生根据创业实践自拟题目,通过“干中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年,金融学专业都有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校的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分析其融资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然,这类毕业论文不能写成心得体会,要写出一定的理论深度。

四、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可提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目前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提出实习的学生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改革后可作如下安排:第一,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尝试与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有关大创竞赛、科研方向、创业实践的沟通。也可提前在大二上学期试行专业导师制,大二下学期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利用暑期进行实践。第二,大三上学期基本明确方向和课题,可提前进入论文选题、大纲和论文写作,大三下学期即可完成论文初稿。如通过学生大创竞赛的选拔,成功晋级决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及以上成绩,毕业论文免予答辩。第三,进入大四就可有针对性选择实习单位,对论文进行实证,如配合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更紧密。第四,答辩实践改革,可考虑在第八学期,或第六、七学期,也可以在学生大创竞赛决赛现场的答辩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

五、答辩方式突出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高等工程教育;德国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学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基础上,2019年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一次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已逐步形成了若干具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2017年有接近九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毕业后创业的比例达到3.0%[3]。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机构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技能”。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在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实践创新培养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笔者结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期间的收获和体会,围绕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强国之一,这与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本科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分为两类大学,即综合性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这两类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各自有着不同的定位。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应用技术大学,如科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科技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大学文凭工程师(Diplom/TU)学位,学制一般是5年(也可根据个人情况延长到6~8年),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凭工程师(Diplom/FH)学位,学制通常为4年。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至今依然保留洪堡理念传统[4],就是把创业教育视作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该大学是德国著名理工类综合性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类大学,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涵盖了创新创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并尤为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德累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Diplom/TU学位课程为例,该学位课程学制为5年,共10学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参加工业和商业界在工程、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另外,其除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类科目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关于环境保护、技术影响评估、能源及原材料节约和管理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科目。课程设置以模块化为特点,其主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6门专业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共有12门必修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师工商管理、公司管理等课程,总开课数量达72门之多。主修课程由基础研究模块、准备模块、深度学习模块、技术选修模块、面向工作模块等若干研究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按照培养计划自由选择相关选修课程。相比综合性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具有显著的应用和职业导向特点,以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每门课程的理论∶练习∶实验的课时比例分配高达1∶1∶1[5-6]。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4%[7]。国内的本科院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85或211的院校,这类院校一般属于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另一类是指除第一类外的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相比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我国两类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划分上并不明显,尤其是985或211院校,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与普通本科类高校并无明显区别。实际上,对于985或211高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获取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第二类高校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的普通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8]。只有首先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二、基于“要求”和“推动”原则的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了“元培计划”,提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在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中推广。据统计,截至2011年,几乎所有的985高校,半数以上的211工程高校,和约20%的普通高校,都引入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9-10]。“大类招生”是指在高考录取时先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分流培养”是指经过1~2年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根据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继续学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职业发展定位等自由选择专业,突出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然而在分流培养方法方面,德国大学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却独具特色,体现了德国创新创业教育“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大学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要求原则”。所谓要求原则,就是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考核必须达到合格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而不能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是将学习不努力,或者不擅长学习该学科的学生加以淘汰,并初步挑选出在能力、兴趣和个人特质等方面与该专业匹配的学生,从而在专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培养。“要求原则”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独自应对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把握难度等级,随着学习的深入,将学习或者考试的难度逐渐提高,从而将学生的成绩拉开档次,并且限制学生参加补考的次数,最终将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学生淘汰。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在这一阶段的平均淘汰率近50%,个别专业的淘汰率则接近85%。但被淘汰的学生不会无学可上,这是由于学生修读的学分在不同专业之间或不同的学校之间可以通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已经修得的学分申请进入另外更为匹配的专业,或进入应用科技大学、专科大学、职业学校学习。经过大批的淘汰,留下来的学生将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推动原则”。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学习上的自由,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将知识进行转移应用的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视为合格。教师会布置与所学专业课相关的课题或项目,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开展相应的计算和验算等过程,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与同学相互讨论、进行现场调研和实践等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往往对课程的及格率有一定要求,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考试,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真正过关。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过程方面给予过多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管得多,放手少”,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将所学知识进行转移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大一和大二的学科基础课程考核,但在面临大二期末选择专业时,学生往往存在从众心理,选择热门专业,而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该专业认识不足。这除了造成学科专业生源不均衡外,对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值得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借鉴。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在分流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要求”与“推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定选题范围、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形式,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6],这是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规划有序、试点推进、重质不贪量的原则,英语专业成立了毕业论文改革试点小组,由英语专业负责人任组长,5位英语专业团队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核心成员,率先开展英语专业实践型论文改革和试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与常规的毕业论文相比,实践型毕业论文以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工作实践或者翻译实践中为宗旨,分析并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对知识的创新把握能力和对经验的总结变通能力,以期指导日后的工作。实践型毕业论文以应用为核心,强调亲身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操作,强调论文课题来自工作实际或生产实际,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1实践型论文的试点动员

在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启动的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指导工作的初始阶段,毕业论文的改革小组对英语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和2018届学生进行了实践论文的说明和动员,并在《2018届文理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须知和撰写规范》中明确: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公司和岗位进行选题并进行深度调研,撰写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对应用翻译材料进行选题评述。在教师层面的动员,主要希望论文指导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选择与社会实践、岗位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升实习实践经历和经验的水平。在学生层面的动员,主要介绍预设的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等两种实践论文模式及其相应的基本要求,同时指出实践型毕业论文可以形式多样,包括但是不限于介绍的两种基本模式,“只要是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真实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与专业相关即可”[7]。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构想,也欢迎和专业负责人探讨。

2.2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

两种类型的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又各有特点。选择实践报告类毕业论文的学生共有26名,由于有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都不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信心十足,经过指导教师的悉心指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任务。由于实习的单位、岗位和职务不同,学生论文的取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总体上遵循“理论应用/分析+实践反思/完善”的模式。比如一位在外资企业担任人事助理的学生,她的实践报告的题目是“ReportonDTinEventPlanning”,主要内容是用设计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并分析她负责的“双DAN晚会”(圣诞、元旦晚会)项目。报告记录了这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她是如何根据DT理论来规划或者完善的,最终得出了“DT理论可以让活动策划者在尊重活动对象的基础上,更有逻辑地做出一份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创新以及具有可行性的策划案”的结论。当然,在整个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对公司相关部门人员的走访、问卷、访谈等也让她对自己将要留任的人事岗位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她思索如何应用设计思维的理论做好人事助理的工作。选择翻译实践报告并完成的学生共有6名。对选择翻译实践的学生,一般要求其英语成绩较好,有一定的英汉互译的经验,或者有在翻译机构实习的经历。翻译实践报告基本上是“译文+评述/反思”的模式,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翻译原文的挑选,既要确保论文涉及到的翻译文本没有现成的译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翻译原文;二是用相应的指导理论评析翻译文本,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ATranslationReportoftheExcerptsfromaBlackHeart:FromthePerspectiveofKatharinaReiss’sTextTypology”是其中一位学生的论文题目,这份翻译实践报告的正文是翻译评述,包括翻译前的准备、典型的翻译案例和对收获、局限性及建议等的总结,附件是英文原文节选部分和相对应的中文译文。撰写实践型论文的32名学生参加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在答辩中的表现总体上优于撰写传统理论型论文的学生。首先答辩的时候从容自信;其次在陈述部分能够清楚地说明论文的选题、框架、拟解决的问题等,思路清晰,表述到位;在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回答需要例证、结合个人情况说明、对情况的反思等类型的问题时,这些学生的回答都相当充分,有相对独到的个人见解。

3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2018届毕业生实践型毕业论文试点改革的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普遍认为所写的论文有意义,对论文答辩非常有信心。部分学生提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个人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而且通过写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思,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工作,客观、宏观地综合分析,有利于总结提高,写作过程中收获很大。撰写教学实践报告的学生还强调,准备毕业论文使自己对教学特别投入,通过备课、授课、结果反馈等一系列环节,自身的教学自信心增强,能更容易地配合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和带教老师进行磋商并完善教学,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学生的反响也越来越好。既然学生反馈好,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否可以全面推广呢?答案是肯定的。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先期实习实践的机会。为了确保实践型论文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试点阶段一般要求撰写实践报告的学生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校企合作单位3个月以上的在岗实习或者工作的经验,以实习合同或者单位实习证明为准,学生可以选取实习或者工作中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经验经历进行陈述、总结或反思。对选择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要求能够找到原创的英语或者汉语文本进行独立翻译,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对个人的翻译进行评述、说明或者对翻译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目前应用型本科领域内的英语专业基本上都和相应的单位或者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单位,能够保障有实习意愿的学生的实习需求。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目前共有迪士尼、策马翻译、新东方等9家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习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目前在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既是学生的实践创新机会,也可以成为实践报告中项目报告的题材。翻译实践报告更倾向于学生平时的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积累,只有平时多练多译,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并在找到原文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另外,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翻译项目既是一种锻炼,也是形成翻译实践报告的另外一种模式。

4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要求更高。从试点开展的情况来看,在论文初期讨论选题方向和确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很多选择实践报告类的学生都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用一条中心线把个人经历串起来并进行总结或者反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的素材相对丰富,如何甄选、删减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撑点或者组织报告的契合点。翻译实践论文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翻译实践,还要指导评述的合理性,能从学生的视角分析对翻译的反思。无论是哪一种实践型毕业论文,都要求指导教师进行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要求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或者建议。论文指导教师要胜任指导任务,就有必要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5结语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行合理的世界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着力点。”[8]毕业论文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让毕业论文成为连接学业和就业的纽带也是探索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英语专业经过第一轮的试点,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证实了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抱怨由于没有足够的实习实践经历无法选择实践型毕业论文。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何实现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多元化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能否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怎么设定采用翻译作品形式的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应用型毕业论文潜力无限,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旨在提升论文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70-172.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3.

[3]胡伟.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4(2):116-117.

[4]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5]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109-117.

[6]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7.

[7]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0-162.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日语人才;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要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高校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日语专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日语人才。

二、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2018年,国务院提出《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中着重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各地政府及各大专院校均响应国家号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建立创业保障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创业等政策的实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和管理上的支持。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给予创新创业大学生经济上的支持。例如,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会有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另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还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许多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动力。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中国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缺乏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依然是以研究型或是应用型为主,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少系统的创新创意教育,相关课程安排更是少之又少;二是日语专业教师自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缺乏,也影响到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深入展开。

四、创新创业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日语专业应该大胆突破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创新创业型日语人才纳入培养方案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素质的培养,组织培训,丰富日语教师的创新和创业知识。鼓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建立校企联合,结合企业实践,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其次,因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是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因此,建立一支能够指导日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师资队伍也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创业经历,不能很好地对课程进行解读,更谈不上对实践能力的指导,因此,可以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国外创新创业培训和国际交流当中,把国际前沿成果引入我国高校。2.加强日语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引入先进、实用的创新创业教材。我国创新创业教材尚未成熟,所以可以引用一些日本先进、实用的教材。在日语专业课课程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商务日语谈判》、《日语演讲与辩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基础日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多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和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类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组织和指导作用。如课堂发表、模拟商务谈判、辩论、讨论等课堂活动。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日语专业课程可以参照日本大学及大学院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以「ゼミ」形式为主。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较难的任务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发表。学生在这一环节发挥核心作用,教师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发挥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查阅文件、收集资料、总结成果的能力,为日后的论文写作和创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日语专业结合起来。此外校内各专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要打破外语专业无法像理工科那样搞创新创业的传统观念,制定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高学生日语水平的同时,通过这些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侧重于期中、期末考试。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评价方式。侧重过程评价,将过程评价贯穿于全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有机结合。新的评价系统中,平时成绩比例可以占到期末总评成绩的60%,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包括课堂上发言、发表、模拟商务谈判、辩论、讨论等的表现)、作业完成度、阶段测试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全面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修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增加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和相对应的学时、学分。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就日语专业而言,日语应用能力的掌握是一个反复实践、强化训练以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因此,课堂时间对日语教学尤其重要。具体的实践环节由于课程性质和教学侧重点不同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3.高校发挥创业教育作用,丰富创新创业实践。以校内的创新创业为讲座内容,普及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让大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专业人才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短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日语专业可以创立本专业的实训实践基地,举办校园文化节、动漫文化展、日本美食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由教师带头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采用校企联合共同组建实训基地,让低年级的学生到日本工厂、企业去参观,给高年级学生到日本公司实习的机会,增加学生与日本企业、贸易公司、外包公司等的沟通,让学生初步了解公司运作流程及业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兼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日语能力,加强与日本企业等的交流联系,亲身感受日本的企业精神和人文特点,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五、结语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摸索过程中,始终要以创新创业为视角,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强化师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实践,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7,(02).

[2]王占仁,刘志,刘海滨,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08).

[3]严毛新,姚垚,任嘉威,李全泽.创业教育研究的“他国话语”倾向偏失及匡正———基于近十年国内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

[4]刘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新工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英人才的竞争。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标准是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外,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实践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并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三个任务需要重点把握[2]。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强化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于2007年首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称“大创项目”),旨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创项目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是我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大创项目申报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以下简称“化工学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大创项目的“1134”管理制度,在选题、开题、过程管理和奖惩措施方面均实施规范管理,提高了师生的项目参与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创项目开展现状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批大创项目的实践单位,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每年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项目的开展。化工学部按照学校要求,积极推进大创项目的实施。表1为化工学部2007—2018年大创项目立项情况。 2007—2018年,化工学部累计申报了2006项大创项目,参与学生4933名,资助经费数共计512.2万元。自2007年以来,大创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220项,约为2007年的1.5倍。2015年以来,每年大创项目立项约200项,参与学生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大创项目。大创项目的覆盖面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创项目形成了科研意识,树立了科研精神,提高了科研能力。申报数量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学校和学部对大创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力度,以及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热情。然而,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未改的情况下,量的增加势必引起质的下降[3]。另外,大创项目申报数、投入经费数逐年递增,加大了大创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创项目的完成效果取决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因此,在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素养较好地完成大创项目,督促指导教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成为管理上的首要问题。

二、大创项目管理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化工学部在服从学校管理的基础上,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学部大创项目管理的方法,在重视前期选题、开题答辩、过程管理并充分发挥专业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完善了激励措施,以保证大创项目开展质量。

(一)建立大创项目“1134”管理制度,实施分级、分层管理

基于学校大创项目的管理办法,化工学部探索建立了“1134”大创项目管理制度:执行学校的1项校级管理办法,结合学部情况制定学部级的1项管理细则,形成了“学校—学部—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和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制定了4种实施细则。“1134”管理模式中,大创项目的管理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选题、申报、开题、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开题和结题答辩由学部统筹、各专业组织。 “学校—学部—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项目分层次管理,尤其重视学部和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和学部各司其职,并充分发挥专业的作用。在“1134”管理模式下,学部偏重于宏观管理,内涵还要由专业把握。

(二)大创项目选题渠道多样化,尤其重视开题答辩

1.大创项目选题。针对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对学科的理解有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现有的知识素养较难支撑其较好地完成项目等现状,大创项目的选题既要难度适中、易于开展,又不能是对专业实验课的简单重复。如果仅仅开展体验式或重复性研究,将有可能降低大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不利于他们对科学研究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更有可能限制拔尖人才的成长[1]。每年12月份,学校下发通知开始项目申报,学部开展课题征集,组织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申报。根据申报内容及参与学生的不同,大创项目初步分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科研训练4种类型。选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4],对开展科学研究至关重要。选题要有现实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同时兼顾本科生的能力和兴趣。由于本科生刚刚接触科学研究,缺乏选题经验,目标不明确,大多数选题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应严格把关,学部需加强审核。学部充分挖掘优势学科的资源,发动教师提出紧跟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题。如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三氯生在日用化学品商品中的添加和实效提出了质疑,三氯生的流失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2016年负责管理一项题为“具有自抗菌功能的医用聚丙烯树脂的制备”的部级大创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将三氯生化合物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到聚丙烯大分子上,使聚丙烯树脂具备持久的抗菌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制备工艺生产的抗菌材料中抗菌剂易流失的不足,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三氯生流失带来的水土污染问题。该课题利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课题组长期积累的科研优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项目选题恰当,参与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也能胜任具体的研究工作。在创新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科研项目的“论证—实施—总结”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锻炼了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对严谨的科研过程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该课题在结题时已申请专利。2.大创项目开题。每年3月份,学部会对上一年度申报的大创项目按不同类型开展开题工作。开题评审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注重项目的创新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评审组对学生的开题进行及时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以保障项目的运行质量。创新训练项目开题后会确定项目级别,即部级、省级或校级。开题答辩是对前期调研的检验,开题结果是大创项目评级的重要参考,省级以上项目将获得更多可以支配的科研经费。开题答辩由学部统筹,各专业教学系主任组织,一般要求五名以上本专业老师当评委。学校要确保评委对大创项目课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准确评估学生前期调研的质量,保证开题结果公正、公平,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方案给出专业、合理的建议。在开题评审环节,学部一般通过评委打分制评选出省级以上项目。对于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学部将取消其立项资格。

(三)加强过程管理,实时监控项目进展

大创项目过程管理包括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三个部分。项目开题后,过程管理分为“指导教师—专业—学部—学校”四级。1.大创项目小组的内部管理。学校根据管理要求,指定并发放统一格式的大创项目记录册,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须签订项目承诺书,并履行相应职责。大创项目组成员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按计划完成各项研究工作,每周根据实验时间和项目进度填写项目记录册,指导教师定期给出指导意见。2.项目变更需申请备案。如果大创项目运行中出现项目成员变更、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或退出项目、结题验收延期等情况,项目成员须及时填写项目变更申请表,由指导教师签字后交学部备案,并在大创项目平台上完成变更申请。因个人原因无故中止或退出项目的学生,在校期间将不得再次参加大创项目的申报。3.经费管理。大创项目经费分两次下拨,通过开题后下拨5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下拨另外50%,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不再下拨经费。学部严格限制经费使用,确保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或挪用项目经费。学部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组应严格遵守学校经费使用制度,做到专款专用。4.学部严格组织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学校、学部及各专业共同参与大创项目的过程管理,其中学校负责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及部级大创项目的管理;学部和专业负责省级、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管理。每年10月份,学校、学部对大创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将大创项目记录册收齐,并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及过程记录填写情况等,对前期内容完成优秀的项目进行培育。每年5月份,项目组成员需按照要求提交结题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软件、仪器装置、学术论文、专利、获奖证书等),上传到大创项目管理平台,并按时参加由专业组织的结题答辩。学院根据结题材料及答辩情况评选出5%的优秀项目,发放优秀证书。

(四)奖惩措施并举,激发大创项目运行活力

由于时间和专业知识的局限,参与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较快进入研究状态。但部分指导老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或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此时学生若懵懂地跟着导师课题走,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大创项目重在过程,但只注重过程而缺少成果要求和激励措施会让学生和老师感受不到压力,同时也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为此,学部参考学校的管理办法,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了奖惩措施。学校实行“4个一”制度,即要求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大创项目课题供学生选择,并将该制度纳入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学校将大创项目纳入年终考核指标,指导教师按照指导的项目数计算教学工作量。学校将大创项目作为个性化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参与学生在项目结题后可申请个性发展课程2学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个人实际需求提出优先选学、免听与项目有关的部分课程。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凭录用通知可以申请版面费。学生为第一申请人或指导教师为第一申请人、学生为第二申请人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凭专利受理书可以申请专利申请费。对于在大创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部会给予表彰,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优先考虑(首先要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五)大创项目实施效果

大创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好评。项目立项后,研究工作能很好地落实,使得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大创项目平台,本科生获得了科研锻炼的机会。2015年以来,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研究成果丰硕,获奖共计172项,其中参与论文撰写95项、申请专利31项、各类竞赛获奖46项,另外以其他形式结题(包括做出实物、软件、设计图纸、撰写报告)638项。精细化工专业的两名学生参与撰写的论文于2018年在Bio-materials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达8.0以上。一些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和撰写论文,提高了对科研的兴趣,选择继续深造。化工学部平均每年约有20%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参与、专利申报或各类竞赛,其他参与学生则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实物、软件、设计图纸、总结报告。学生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课题的调研、实验设计及操作、论文撰写,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文献检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参与过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大多以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形式到国内外高校深造,这证明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认可。

三、结语

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5],也是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大创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在校本科生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采用的“1134”管理模式层次分明、管理细致、责任明确,参与学生对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各时间节点清晰明了,这一探索与实践有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赵季军.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探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33(1):70-72.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蔡宏亚,苟占平,徐美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中的思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2-15.

[4]卢朝霞,杨海堂,郭方文.浅谈科研选题的确立[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s1):18-21.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测绘工程

引言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较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应用”的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本专业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为测绘工程拓展了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测绘工程应用创造了新场景[1]。

一、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强调课程讲授需有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教案、讲稿、课件、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作业练习、考试考查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要按复习引入、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程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属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尝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取实习实验、专题讲座、模拟实践、自学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坚持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及系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督促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讲授讲解、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自学、老师课后辅导、模拟实践、分组比赛、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着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大学更加注重课外学习的特点,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各科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布置参考书目,布置要访问的网站,要求学生看书、多访问网站,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补充和延伸。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布置有探究性的作业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运用实验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数字地形测量学中选择现实隧道控制测量案例、在海洋测绘学中引入沿海滩涂水下地形测量案例等作为课程学习的分析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测绘学的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测绘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上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本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比例达到100%。同时,鼓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海洋测量实验》等课程使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SPOC网络教学平台[2—3],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推广QQ、微信、博客、云班课、雨课堂、微弹幕等社交媒介平台教学互动,随时提问、随时答疑,增加师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8项校级教改课题,公开发表9篇教改论文,开展了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测绘工程专业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竞赛技能训练课表并积极实施,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测绘工程专业两个创业计划团队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同时,本专业教师除参与本科生教学外,还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四年来专任教师及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获得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竞赛各层次奖项多项。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教师指导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校级评比中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团队论文一等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测绘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实验训练“设计体系化、资源共享化、资料真实化、环境场景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建立以“双赢”“共振”为特征的校外实验基地,将市场、行业的积极要素与学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双赢”与“共振”。构建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渗透与互补为特点的“四个平台、五类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基础训练平台、课程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始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化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常态化。本专业重点抓好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指导、管理和实结等环节。其中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前要精心准备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及实习动员;实习指导工作包括怎样开展实习活动和成绩评定等;学生实习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实习纪律和实习任务等;实结包括学生小结、小组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和评优工作。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实施“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两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在实习成绩评定中贯彻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方针,既强调实习过程,也注重实习成效,将实习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纳入到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将实习实践过程视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一)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1.教学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一是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确保学期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在二级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检查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二级学院之间互查互评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结束时召开教学督导反馈会,将督导员和信息员的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反馈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进行整改。三是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学期结束,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学期结束工作会议、教学督导反馈会。期末考试期间,安排中层干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对教师监考情况、学生考风考纪以及考试环境等进行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考试成绩在提交教务系统之前,各二级学院对考试课程试卷的批阅质量安排人员开展专项检查。2.听课制度。为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在每学期负责对青年教师、拟评职称教师进行听课。为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分析,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10节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加以改进。《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对听课领导干部主体、听课范围、听课次数、听课方式、听课管理以及听课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3.激励与奖惩机制。学校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行奖励资助。如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奖项。同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凡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一律进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4.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网上评教、本学院同行教师互测、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三者构成,其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测评占10%、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占20%。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5.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做好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的培育工作,学校在每年秋季学期都会针对下一年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做专门的通知,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春季学期结束之前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委托督导组成员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实施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二)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有常态化监控机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规定》,并据此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为高效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本院建立“多环节运行机制”,其运行方式:一是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上评教、课程考核、专业满意度调查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定期进行评教、评管、评学并及时反馈。突出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及结果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报告。二是分析决策。根据质量标准对本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备经费等关键环节进行审定,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质量改进。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资源保障。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教务处、评估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析决策环节提出的改进方案相互协作,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五是跟踪监督。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效果跟踪监督,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改进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活动,具有系统的评价规程。一是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会通过推门听课方法,对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进行评价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二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师在职称晋升的前一年必须接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优秀等级。三是青年教师会讲竞赛制度、微课竞赛制度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比赛,确保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校实行常态化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网上评教、评学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评教、评学结果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和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努力,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成效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精干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地理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测绘工程实验室,不断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办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并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作为学科支撑,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海岸带测量测绘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文林,杨英,唐建军.试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184—185.

[2]夏秀芳,孔保华,崔立雪.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2020(4):14—17.

个人创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本科教育;包装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探索与实践

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着重于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本科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过程性”的特点[1]。自2005年至今,国家教育部出台多项指导性意见,旨在于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2]。包装工程专业立足包装行业,面向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完整包装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自2018年负责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起,一直致力于完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下面就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1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

1)明确选题的工程设计背景,培养包装专业创新人才。根据工程认证需要,选题要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专业老师学习文件,把握选题方向,拟定任务明确、有针对性、符合专业要求的选题。明确每个方向的设计内容及流程、成果要求,细化评价标准,保证质量[3-4]。

2)实施校内外专家协同筛查机制,确保选题符合要求。在审核指导教师上报的课题时发现题目存在范围过大或内容与专业无关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和研究背景来自包装工程、材料、化学、力学、农学、机械、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教师申报的课题也主要与教师的学科背景有关。由此,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前,首先应对指导教师进行遴选,确定指导教师人数及每位老师所带的名额。为进一步确保选题符合工程认证和专业培养要求,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初步筛查,返回题目范围过大、不符合要求的选题。汇总后提交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校外专家进一步对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筛查。学院组织进行定性分析,将不合格的反馈给指导教师,进一步整改,以保证立题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实际性。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及选题过程见图1。

3)优化毕业设计的双向互选,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完成主动选择的任务时,其积极性和任务完成质量要比被动选择时高。由此,专业根据立题论证后公布的题目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模式,充分尊重师生意愿,确保双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选择公布题目,也可以采用符合条件的自拟题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4)强化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论文撰写质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5]。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文献调研和总结分析能力[6],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总结分析时,经常有随意引用文献,“二手文献”引用不规范、文献质量低下甚至通篇抄袭的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管理监督不严和缺少规范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分不开的。在开题检查时,应对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和引用参考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开题报告的质量,也反映出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和监督管理质量。抄袭是当前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必须重视的问题[7],在答辩前,检测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复率(小于25%为合格),不满足要求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

5)严把论文语言、格式规范,提高论文规范性。语言与格式的不规范是历年来每届学生都会犯的常规错误。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查重,对一段话进行重新编辑,通过改变标点符号或改变语序、表达方式等手段修改原本通顺的内容。由此,在答辩前,应专门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格式审查,设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不过关的学生直接进入二辩。在答辩阶段,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语言和内容给出客观评价。

6)优化答辩管理与分组模式,凝练包装特色方向。专业比较分析了班级分组和模块化的优劣,发现以班级分组利于管理,包括任务下发、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前中后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但在答辩阶段以模块化分组效果更好。因教师专业或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运输包装设计、销售包装设计、包装机械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虚拟仿真设计、包装相关软件设计与开发、包装工艺设计和包装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根据题目方向及数量分为4个答辩组,见图2。

7)鼓励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学生基本是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配合,缺乏多学科方向的团队合作式选题,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由此,专业在校内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形成毕业设计兴趣小组、高年级学生协助辅导、研究生协助指导,在校外联合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拓宽师资来源,在领域内的企业和实习基地寻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联合指导。这样的师资力量可以改善“指导教师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和求职的关键时期,学生经常以考研或求职为由对教师下发毕业设计课题任务书一拖再拖。由此,专业自2018级学生起,将选题和双选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学期,同时鼓励学生在大学二、大三时尽早进入实验室,多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或老师的纵横向课题,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8)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引领教师奋发有为。毕业设计仅靠负责人的个人推动不利于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对每一届指导教师建立档案,记录指导教师的过程表现,作为下一届所带学生额度的参考。同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并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8]。

9)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和探索精神、操作规范、安全意识、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考核。

10)促进过程管理信息数据化,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通常的本科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为核心,忽视了其本质上的过程特性和综合特性[1]。专业制定了涵盖选题、开题、中期、答辩前、答辩中、答辩后等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了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思想,定量评价方法和明确的考核指标,见图3,可进行有效考查和评估。

2结语